為什麼日本軍隊打不過俄羅斯
Ⅰ 若排除核武器,俄羅斯能打贏日本嗎一對比就知道了,能打贏嗎
2020年中美俄三國等國家聯合發表了有關《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聲明,表示了對該條約的支持態度,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和平才能換來更好的發展。俄羅斯作為核武器強國,排除核武器之後,它的海陸空三軍實力也依舊很強大,照樣可以碾壓日本三軍。
其實日本只有自衛隊可以一戰,它的風光很多都仰仗著美國軍隊,而只要在美國控制下日本就爆發不出應有的戰爭潛力,但是美國軍隊又不敢完全對日本放權。倘若美國真的幫助日本,讓它打敗俄羅斯,那麼俄羅斯一定不會善罷甘休。而日本也可能會脫離美軍的控制,到時候反咬美國一口,美軍就得不償失了,所以現在的日本是根本打不過俄羅斯的。
Ⅱ 常規戰俄羅斯打不贏日本為何說俄羅斯的強大並不只因核武器
不要小瞧日本實力,日本海軍常規實力世界第三第四的位置,不過日本要是打常規戰其實打不贏俄羅斯,因為日本面對俄羅斯有三個致命缺點:1、軍隊規模比俄羅斯小,俄羅斯雖然不能全軍壓上,但是調五六十萬軍隊沒問題;2、武器產能不大,一旦消耗大了全靠進口;3、距離太近,近到海軍作用發揮不出來。其實如果能相隔萬里,日本的優勢就發揮出來了。
Ⅲ 日本打得過俄羅斯嗎他們的差距究竟有多少
日本不是俄羅斯的對手,兩國的差距很大,不在一個檔次。
以日本現在的軍事實力跟俄羅斯是做不成對手的,兩者的差距在軍事領域上就能看出來,俄羅斯的防空導彈比日本的先進,並且擁有一定數量的核武器,除非有美國撐腰,要不然根本不是俄羅斯的對手。
日本自從戰敗以後本國就不允許有軍隊,只能有自衛隊保護國家的安全,軍隊人數有一定的限定,武器裝備也有一定的限制,別人都會誤以為日本的軍事實力不算太強,甚至在世界范圍內都排不上號。
日本最忌憚的就是俄國的戰略轟炸機,這也解釋了俄國轟炸機為何經常闖入日本防空識別區,目的就是為了震懾日本,日本國土面積狹小意味缺乏戰略縱深,一輪轟炸過後,日本的重要戰略設施都被摧毀,如雷達,指揮所等,這也就意味著日本將無還手之力。
Ⅳ 以日本如今的軍力,可以打過俄羅斯么德專家:一天結束戰斗,果真如此
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我國中華兒女始終難以忘記這段難忘的歷史,但日本在衰敗之後,幾年時間便迅速恢復了國力,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源於美國的支援。但日本本身的發展潛力不容小覷。對於日本來說,明治維新絕對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因為這個正確選擇,日本的工業基礎打造得十分扎實,其軍隊建設也是當時世界各國中杠杠的存在。所以二戰後重建的日本也十分具有發展潛力,特別是經濟領域上的發展。
且不說日本能否戰勝俄羅斯,可能美國都不敢說自己完全的把握戰勝俄羅斯。畢竟俄羅斯是一個由戰斗民族組成的國家,一旦開戰,將會在戰場上毫無保留的使出渾身解數,也難怪德專家會說俄羅斯一天就能夠結束戰斗。
Ⅳ 在日俄戰爭中,日本人為什麼能夠打敗俄國因為莫斯科離旅順太遠呢
在世界近代歷史上,日俄戰爭可謂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戰爭,在日俄戰爭中,日本人最終打敗了強大的俄國人,令整個世界為之一驚。因為從當時的實力對比上講,俄國比當時的日本實在是要強出太多了,從一般人的角度來看,日本人幾乎沒有多大的可能性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當時日本挑起同俄國的戰爭,在很多人看來完全是拿雞蛋去碰石頭,但是最後的結果卻讓很多人都出乎意料之外。
最後俄軍艦隊到達旅順之前,旅順就已經被日本攻陷,而沙俄的艦隊不得不冒險突破對馬海峽,前往海參崴,最後被日本人抓住機會一舉全殲。當時的俄軍艦隊在海上漂了好幾個月,人困馬乏,補給嚴重短缺,根本沒有多少戰鬥力,最後被日本撿了個大便宜。後人說起日俄戰爭,似乎日本人多麼有能耐,但很大程度上日本是佔了俄國路遠的便宜,可是日本人一直因此狂妄自大,甚至看不起俄國和之後的蘇聯。
太平洋戰爭之前,美國和日本的差距同樣巨大,但是日本人就拿日俄戰爭的例子給自己壯膽,認為不必害怕美國。最後日本人冒險對美國開戰,結果被美國打得奇慘無比,因為美國人是不存在當年俄國人補給的問題。
Ⅵ 二戰時期日軍為什麼無法和蘇聯抗衡
原因之一:諾門坎戰役。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北後,隨即將那裡變成了侵華反蘇的基地。蘇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一面向抗戰中的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一面在蘇聯、蒙古與我國東北交界地區部署重兵。於是日蘇兩國在中蘇邊境劍拔弩張,不斷發生沖突。
1937年6月,雙方在乾岔子島發生沖突,日軍擊沉了一艘蘇軍炮艇,而蘇聯由於國內正在進行大清洗運動,沒有對此予以報復。1938年7月,雙方又在張鼓峰發生沖突,在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損失後,蘇軍取勝。通過這兩次軍事摩擦,自命不凡的關東軍參謀們得出結論:蘇軍的素質低下,遠遠不是精銳的關東軍的對手,日軍只要給俄國人一點顏色,就能讓他們乖乖地後退。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日軍越發肆無忌憚地在邊境製造事端。
1939年4月,「戰爭擴大派」的代表人物東條英機成為日軍中真正的實權人物。他對蘇聯政府支援中國抗戰極為惱火,認為有必要整一下蘇聯,逼迫其中止對華軍援。根據東條英機的設想,日本關東軍將對中蘇蒙邊境地區發動一次突襲,以消除蘇聯在蒙古的影響以及對偽滿洲國的威脅。
1939年5月11日,蒙古軍隊在距海拉爾以南約200公里的諾門坎地區(位於今蒙古東方省的中蒙邊境)與偽滿軍發生沖突。15日,駐海拉爾的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向蒙軍發動進攻,沖突規模逐步升級。日軍仗著有裝甲部隊和重炮,在沖突中明顯佔了上風。他們侵入喇嘛廟一帶,並就地構築工事,擴大戰果。關東軍企圖利用這一契機永久佔領哈拉哈河東岸有爭議的大片草原。駐蒙蘇軍根據蘇蒙同盟條約,出動一個機械化步兵團、一個炮兵營前往邊界,援助蒙軍。妄自尊大的關東軍認為向蘇軍顯示實力的機會到了,便在諾門坎地區大規模集結兵力,准備給蘇軍以重創。
名將朱可夫臨危受命
日本在諾門坎地區發起的挑釁令斯大林感到有些費解。日本人究竟想干什麼?這是不是對蘇開戰前的試探?他意識到必須當機立斷,挫敗日本人的野心,穩固蘇聯的遠東邊界。5月21日,斯大林急召朱可夫到克里姆林宮,想讓這位名將出馬,狠狠地教訓日本軍隊。
朱可夫曾在1938年被斯大林派往中國,擔任駐重慶的蘇軍首席軍事顧問。他花了不少時間研究侵華日軍的作戰特點,頗有心得。朱可夫知道蘇軍擁有的重型武器裝備決不亞於日軍,且蘇軍的主戰坦克、自行火炮與殲擊機的作戰性能已稍超過日軍,只要指揮正確,定然能奪取全勝。
朱可夫欣然接受了要他出任駐蒙古的蘇軍第一集團軍司令的任命,並向斯大林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統帥部務必在一個月內從南歐、外高加索與白俄羅斯抽調兩個坦克師、一個機械化炮兵師開赴諾門坎前線。此外,朱可夫還要求火速增加三個航空兵師和四個機械化防空炮團。斯大林同意了。次日,朱可夫就帶著參謀長等隨行人員飛赴伊爾庫茨克,再轉飛往貝加爾蘇軍司令部調兵遣將,約見蒙軍將領,共同研究作戰方略。在諾門坎地區,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日軍發動奇襲,妄圖攻佔貝加爾湖以東地區
日本方面也在繼續為擴大戰事作準備。5月30日,日軍參謀本部將第一飛行聯隊編入關東軍,以加強空中打擊力量。6月中旬,日軍大本營又正式批准了關東軍擴大使用兵力於諾門坎地區的許可權,任命關東軍副司令官荻州立兵中將為前線總司令。他是日軍高級將領中「北進派」代表人物之一。這回,荻州立兵認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向軍部首腦們保證:只要後勤補給充足,定可在一個月內解決戰事。
1939年6月下旬,日軍參謀總長武藤指示:「地面戰斗行動,大致應以貝加爾湖以東地區為界限。」這就等於批准關東軍可以超越邊界爭議地區,進入蒙古內地作戰。緊接著,日軍前線部隊的援兵陸續到達,參戰部隊除第23師團外,還有第7師團主力、第2師團以及第4師團和關東軍直轄的全部炮兵。為減少日軍的傷亡,荻州還調集兩個旅的偽滿軍隊開到前線。他們的裝備尚可,但官兵們士氣低落,都不願意為日本主子充當炮灰,又不敢抗命。荻州只好下令讓這兩個旅的官兵挖壕溝地洞,運送軍用物資。7月1日,日軍出動百餘架轟炸機,在零式戰斗機的護航下,轟炸了蘇軍和蒙軍的後方基地等重要目標,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蘇軍誘敵深入,日軍損失慘重
1939年7月1日下午,荻州接到航空隊指揮官發來的電報。他得意洋洋地告訴幕僚們:「空軍將士們幹得很出色,他們已擊毀蘇蒙軍的一系列重要目標,兵站、糧庫、軍火庫都燃起了大火。尤為值得慶賀的是蘇軍兩個飛機場都完蛋了,飛行員們從空中望見蘇軍多架飛機被炸得起火爆炸。」野村參謀長等人用勁鼓掌,眾人又振臂歡呼。
當日深夜,關東軍第23師團主力渡過已退潮的哈拉哈河,攻擊了蘇蒙軍隊的兩翼。蘇蒙守軍似難支撐,且戰且退。日軍乘勝前進,卻沒料到中了朱可夫的「誘敵深入」之計。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成千上萬的日軍遭到蘇軍的遠程重炮和坦克群的猛烈攻擊,傷亡慘重,不得不撤退到哈拉哈河東岸。接下來的是草原上的拉鋸戰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雙方各出動幾百輛坦克,在草原上激戰。最終,日軍大敗。近二百輛坦克與百餘輛自行火炮被蘇軍性能優良的主戰坦克擊毀,數百名坦克手戰死,關東軍吃了大虧。在激戰中,蘇軍飛機頻繁出擊,炸毀日軍幾處炮兵陣地。
原來,朱可夫採用的是「後發制人」戰術。他在開戰前即令蘇軍製造假象,以百餘架木製飛機模型冒充戰機。蘇軍幾百架參戰飛機則躲入日機航程之外的伊爾庫茨克等地的地下機庫,伺機反擊。上當的荻州損失慘重,只好向軍部請求增援。7月25日,日軍又緊急抽調華北方面軍第5師團出關參戰,同時做好調用華北方面軍第14師團及2個野戰重炮兵聯隊參戰的准備。朱可夫運籌帷幄,沉著應戰,
擊退了日軍的反撲。8月中旬,在強大的航空兵掩護下,蘇軍坦克部隊開始反攻,日軍全線潰敗,其中第23師團被蘇軍坦克群包圍,許多聯隊指揮官在絕望中切腹自殺,被蘇軍坦克碾死的士兵更是不計其數。
在這次大戰中,蘇蒙軍僅傷亡6000餘人,損失飛機78架、坦克113輛。日軍則傷亡逾5萬人,光是戰死的就有2萬餘人,裝備損失是蘇蒙軍的5倍。
諾門坎戰役確保了二戰中蘇聯東部邊境的穩定
1939年9月15日,日本被迫與蘇聯在莫斯科簽訂《諾門坎協定》,規定雙方立即停戰。為追究責任,日軍大本營在戰役後期撤換了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陸軍大將、參謀長磯谷廉介陸軍中將;戰後一個月內又陸續免去了參謀本部次長中島鐵藏陸軍中將、作戰部長橋本群陸軍中將及關東軍司令部作戰部長和所有作戰參謀等將佐的職務,關東軍內的對蘇「強硬派」幾乎被一掃而光。
諾門坎戰役不僅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讓日軍看到了蘇軍的強大戰鬥力。這場戰役樹立了蘇軍對日軍的心理優勢,也奠定了蘇聯遠東邊境地區的穩定,它也是日本放棄「北進戰略」,未敢與希特勒聯手從東方進攻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使得衛國戰爭開始後,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對付納粹德國,從而迅速扭轉了戰局
原因之二:日德同盟與日蘇友好條約
說諾門坎什麼的,其實是把當年那場沖突(其實真算不上戰役)給誇大了,其實兩方損失差不多,作戰目標上蘇聯實現的多一點,日本實現的少一點,其實也不存在完敗之說(主力部隊突圍成功了,遠遠談不上全殲,戰後滿洲國和蒙古國的領土也沒有出現多少變動),至於技術層面,其實輸的是蘇聯,機械化作戰的水平明顯比日軍低(日軍其實在當時算是很前衛的一支軍隊,對當時歐洲、包括英國和德國的新一代軍事理論跟的很緊,蘇軍的傷亡和裝備損失都比日本大得多,坦克還只是當步兵輔助火力用,而且損失率比日軍高很多,制空權則一開戰就丟掉了,整個作戰模式還停留在紅白戰爭的年代,日軍之所以最後處於下風,主要是前線戰術指揮官是一幫二逼(當然,這個其實也有戰後政治宣傳之嫌))。從結果而言,諾門坎雖然蘇軍占優,但是完全沒有撼動關東軍占據滿洲國這個事實,更不要說對關東軍的軍事力量有什麼實質性的削弱。相反,以防備蘇聯為名,關東軍在此戰之後大量搞預算,逐漸成為當時日本軍隊中最強大的力量,並且在42年從司令部升格為總司令部。
最早渲染諾門坎日軍大敗的是日本人自己,其實是當時日本國內政治斗爭的需要,這么一搞,當時占據關東軍和本土軍部高層的老牌軍官立刻都靠邊站了,最後一個大正內閣,平沼內閣也總辭了,從此東條和近衛這些新一代政治人物占盡先機。因此,所謂諾門坎完敗在以關東軍為最大資本的日本軍隊少壯派和政壇極右派而言,發揮了巨大的正面作用。
而蘇聯渲染諾門坎大勝的理由就更復雜了,不要忘了,當時的蘇聯正在鬧大清洗,這次戰斗的指揮者是斯大林清洗紅軍高層後幾乎唯一一個倖存者,而當時清洗的理由之一就是「日本間諜」。(但朱可夫是個性格很復雜的人,斯大林一死他立刻率領紅軍勢力支持赫魯曉夫鬧政變,幾乎把蘇聯變成了槍指揮黨,當然,失敗了。)
所以,當時的蘇日明面上很樂意把對方當作大敵,實際上么,呵呵。
至於為什麼不和德國一起打蘇聯,原因很簡單,因為德日之間一點也不鐵桿(說到鐵桿盟友,不論各種仆從國的話,德國其實一個也沒有,包括義大利也是各種貌合神離),日本對於法西斯或納粹主義的接受度並不算高(當時在亞洲最欽慕納粹的是常公~~~所以小鬍子當時和南京政府關系各種好),其實和蘇聯當時而言也沒有什麼戰略沖突(只有在蒙古問題上有沖突,蘇聯對中日戰爭的態度則非常曖昧,比美國曖昧得多,在美國禁運之前,和日本真正有戰略沖突的西方大國只有英國),所謂南下北上之爭,去好好Google一下那段歷史就知道了,不把蘇聯作為優先的作戰對手其實是貫穿整個日本作戰思路的,這一點沒啥沖突,所謂南進北進,其實更多是日本內部的一場政治斗爭(和明治初期的征韓論之爭很相似,其實當時兩方爭奪的真正焦點並不是打不打朝鮮帝國,而是誰應該在新政治體系裡當大佬)。而且,真正的南進與北進之爭發生在德軍在蘇聯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之後,其實和諾門坎也關系不大,而且當時的爭論焦點不是南進還是北進,而是南進成功之後,是掉轉槍頭北攻蘇聯(前提是德軍已經或快取得決定性勝利了,日本軍部內部當時對這點其實保有疑問)呢,還是繼續西進列印度,甚至打中亞),南下東南亞、並且盡快結束中國大陸作戰是日軍最優先的作戰目標,這點在當時的日本軍部是沒有爭議的,因為最優先的對手和戰略目標都在這條線(ABCD)。
其實說到底,西方國家而言,日本立意一定要滅掉的只有英國的亞洲勢力,對美國的戰略思路始終是以戰求和(當然,珍珠港之後有高層提出要打到華盛頓,但那隻是日本二戰時期各種腦熱言論之一,一直到中途島,日本打太平洋戰爭的思路始終是以一場決戰迫使美國人以對日本較有利的條件上談判桌。當時包括德國在內,大家都很明白,美國如果真放開了打,誰也沒把握將其完全擊敗。)
之所以有這種現象,是因為二戰的時候日本和德國的戰略目完全不同,德國的目標是征服世界,它的軍事行為中意識形態驅動的成分很大,日本其實始終以征服亞洲為主,是傳統的民族爭霸思路,從日俄戰爭起,追求的就是趕走西方人,建立一個自己獨霸的亞洲,因此對於歐洲戰場主要以觀望為主,和蘇聯始終維持著外交關系。因此對於德國而言,從來就沒有把日本當成生死攸關的盟友(小鬍子從始至終看不上這幫東方矮子),可惜它在意識形態上的頭號盟友義大利實在是太不給力了。
Ⅶ 能打敗拿破崙的俄國,為什麼打不過日本
甲午戰爭後,日本民間右翼如雨後春筍般膨脹發展,其中有一個叫內田良平的年輕人突然崛起,迅速成為民間右翼的領袖。這個年輕人之所以能快速崛起,是因為他有崛起的資本。他一生四次潛入俄國,在日俄戰爭前又上躥下跳,成功鼓起了民間仇俄風氣,日本大正昭和時代的史學家一致認為,日俄戰爭的勝因就是日本仇俄風氣遠高於俄國對日風氣。
一、對俄警戒緣起
甲午戰爭後,俄國鼓動了三國干涉還遼。日本民間聽聞此消息全都義憤填膺,表示要和俄國一戰,明治元老考慮到實在打不贏,也就忍痛放棄了遼東,勒索贖遼費3000萬兩白銀了事。
甲午戰爭善後結束,日本民間右翼內田良平敏銳地捕捉到日本的下一個目標必然是吞並朝鮮,而此過程還是會和俄國產生沖突,所以內田就親赴西伯利亞調研,考察俄國的軍事動員能力。
此後,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簽訂,但俄國賴在中國東北不走,並和清朝東北官員簽訂章程,明確要求東北不允許其他勢力介入,此條約直接威脅了日本在東北的利益。
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
二力綜合下來,日本民族遂同仇敵愾,與俄不共戴天。在民眾仇俄氣氛達到頂點之時,日本政府順乎民意對俄宣戰,日本人民無處發泄的怒火遂通過對俄戰爭一次傾瀉,以至於有了日俄戰爭中的肉彈戰術——即便充當炮灰或自殺沖鋒,日軍仍樂此不疲,其原因就在於此。
這樣來看,內田良平的組織實為政府的傳聲筒。當然內田還親自披掛上陣。1903年赴天津會見袁世凱的手下,表示希望借袁世凱的人馬幫助日軍作戰、維持日軍運輸補給和後勤安全。
Ⅷ 強大的俄國,為何會在日俄戰爭中被小國日本擊敗
強大的俄國,會在日俄戰爭中被小國日本擊敗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日本,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和經濟都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當時的日本雖然國土面積弱小,不過它的軍事實力也已經不可小覷,另外一方面就是俄國,俄國由於與歐洲以及當時的中國東北等地區的膠著,再加上俄國將領對待戰場的猶豫不決,多次錯失良機。日軍採取果斷、速戰速決的進攻行動,給予了俄國沉痛的打擊,日軍准備充分,先發制人,掌握先機,這一切都為日本後來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日本此次在與俄國的戰爭中能夠取得勝利,除了它本身出色的作戰技巧外,更與當時復雜的國際環境密切相關。
Ⅸ 日俄戰爭,沙俄軍隊人數數倍日本,為何還被日本打敗
這個主要還是跟他們的內部有非常大的關系,他們當時內部矛盾比較厲害,而且面臨的壓力非常大。在日俄戰爭前,沙俄帝國的實力確實是遠遠在日本之上。沙俄不僅有遠強於日本的工業實力,而且還有3.5倍於日本的人口。沙俄軍隊總人數高達130萬,而日軍當時只有37.5萬。但是當時正處在一戰前期,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空前激化,沙俄軍隊不得不將其主要兵力放在最重要的歐洲部分,在對日戰爭上只能使用次要兵力。
俄國內部對於是否戰爭的分歧是最主要的矛盾。主和派認為西伯利亞鐵路未通,調兵遣將費時費力,盲目開戰十分不利,且俄國內部經過農奴制改革,國力日漸提高,時間是站在俄國這邊,沒有必要倉促開戰。但沙俄內也因為改革面臨許多壓力,沙皇尼古拉二世寄望於一場戰爭勝利,來提振國內士氣,穩固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