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麥克阿瑟日本制定哪些條款
⑴ 戰後麥克阿瑟在日本採取的兩個最重要的步驟是什麼呢
人們可以說,日本軍事的非軍事化或包括經濟改革或將戰犯繩之以法的民主化舉措是麥克阿瑟將軍領導下採取的重要步驟。然而,這些都是波茨坦宣言和杜魯門總統對日本的佔領政策所要求和實施的。
麥克阿瑟自己採取的一個關鍵步驟是保持裕仁天皇的地位,但將他的權力轉變為立憲君主的權力。戰後,大多數盟軍領導人以及杜魯門總統、大多數美國參議員和參謀長聯席會議都希望裕仁天皇被廢黜,然後進行審判和處決。包括裕仁天皇的叔叔東國親王和弟弟三坂親王在內的一些皇室成員要求裕仁天皇為日本戰敗承擔責任,退位。
麥克阿瑟徵用了美軍儲存的三百五十萬噸應急食品。這種轉用物資的做法違背了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國會的意願,然而麥克阿瑟堅持不改。食物供應包括小麥、牛肉罐頭、豆類和奶粉。這些都不是日本中產階級女性的典型食物,她宣稱:「新的(豆子)配給讓人變得很沒禮貌!」但由於美國捐贈的小麥,麵包和拉麵在20世紀50年代初成為日本的主食。
SCAP於1946年開始為25萬名東京學童提供學校午餐,並於1947年初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對許多孩子來說,校餐是他們一天中最豐富的營養。在戰爭期間,米團配味噌是學校的一種典型午餐,但隨著戰爭的進行,這種做法在1944年9月停止了。在日本佔領時期長大的日本人對奶粉和新鮮出爐的麵包卷的香味記憶猶新。
美國捐贈的食品分配給日本人民遠非理想。腐敗的日本官僚和犯罪團伙抽走大量資金進入黑市。媒體經常報道,由於缺乏運往內陸地區的運輸,一袋袋的美國小麥在碼頭倉庫腐爛。但總體而言,麥克阿瑟在佔領初期的關鍵時刻為日本抵禦飢荒所做的努力,在避免社會混亂和建立與戰後日本社區的信任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⑵ 二戰後,對日本的制裁有哪些
制裁個屁!想起來就窩火!連愛因斯坦都呼籲要制裁日本,至少在經濟上制裁,傻帽美國為了太平洋的軍事政治目的,反而扶植、支持小日本。。。
什麼自慰隊?被制裁的軍隊能這樣么?~~~~
蘭德公司稱日本軍力超過中國,可發動全面進攻:核能力不在中國之下\常規力量已經全面超過中國 \航空自衛隊:遠距離作戰 \海上自衛隊:世界第三\陸上自衛隊:已經完成向「攻擊型」轉變\戰爭潛力:有能力對敵國發動全面進攻
源自鐵血社區http://bbs.tiexue.net/post_3120035_1.html
另:
軍事第二的俄羅斯占著日本北方四島
軍事第三的中國被日本占著釣魚島、澎湖列島
第九的印度占著中國三萬多土地.
沒有排上名次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都占著中國領土。。。
戰爭結束後,反法西斯國家中的蘇聯、荷蘭等國,認為:「天皇很令人擔心,戰爭結束時國民全部服從天皇的命令,如果以後仍服從天皇的命令,可能會發生不測事件,因此,強烈主張廢除天皇制,認為天皇是戰犯。」 而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卻認為:「沒發一槍,沒流一滴血,就佔領了日本,這證明了日本天皇的力量非常強大。對日本來說,天皇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協助日本維護天皇制。」 美國認為利用天皇和天皇制,可以實現在遠東的戰略目的。麥克阿瑟有一句名言:「天皇至少有100萬軍隊的價值。」 迫於國際上要求廢除天皇制的強烈呼聲,美國要求日本早日發表放棄戰爭聲明,制定新憲法。1946年2月4日,麥克阿瑟提出了改正新憲法三原則,即人民主權、放棄戰爭、廢除封建制度。關於天皇,提出「天皇是國家元首,皇位世襲,天皇依據憲法行使職務及權能,根據憲法反映國民的意志」 。
1947年在美國的指導下,日本制定了新憲法。新憲法明確規定保留天皇制,天皇依然是日本的國家元首,內閣總理大臣需由天皇任命。新憲法規定日本天皇不再是神,沒有統帥軍隊、最終決定國家政策的大權,天皇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戰後日本的天皇已經不能與近代天皇同日而語了,但是,由於新憲法中仍然保留著天皇制,這就不利於日本反省戰爭,清除軍國主義和皇國主義的影響。
對日改革與舊金山和約
美國對日佔領初期,在日本曾實行了一系列「非軍事化」政策,並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先後公布了《教育基本法》、《勞動基準法》、《獨立禁止法》、《地方自治法》等法律,著手對日本政治體制進行改革。這些改革對日本走上和平、民主道路起了重要作用。
戰後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東歐出現了八個社會主義國家,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涌。在這種形勢下,1946年丘吉爾在美國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西方國家加強了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警惕與封鎖。1947年反對共產主義的杜魯門主義問世,1948年美國等西方國家結成名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軍事同盟。然而,即使在西方視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為洪水猛獸之時,美國仍沒有重新武裝日本的打算。1949年3月3日,麥克阿瑟在接受英國記者威爾普拉迪斯的采訪時表示:「美國不準備重新武裝日本,美國對日本的希望就是它保持中立。」
就在美國構築其在亞洲乃至世界戰略體系之時,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認為北朝鮮的目的在於席捲整個朝鮮半島,在遠東向美國挑戰。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參戰聲明」,派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直接介入朝鮮戰爭。美國認為在太平洋構築防止共產主義勢力蔓延、並與之斗爭的地區性共同安全保障框架非常重要,日本則是美國在遠東封鎖共產主義戰略的防波堤。於是,美國開始改變對日佔領初期的「非軍事化」政策,對日本從改革變為扶植。
朝鮮戰爭爆發後,盡快實現對日媾和,建立比較穩定的日美關系,就成為美國重要的戰略方針。1950年11月24日,美國政府制定了《對日講和七原則》,提出對日媾和的國家是「與日本交戰國家的全部或者一部,在同意提案的基礎上,實行講和」 ,透露出對日媾和可能是對日作戰的一部分國家,如果哪個國家對七原則表示疑義,就可能被排除在外。蘇聯與美國在對日本的領土處理、媾和後的防衛和經濟體制、中國參加媾和等方面存在著嚴重的意見分歧。在中國由誰來參加對日媾和問題上,美英的意見也不一致。英國主張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媾和,美國則認為應讓台灣參加。由於在由哪一方代表中國參加對日媾和問題上,美英意見始終不能達成一致,最後決定既不邀請北京,也不邀請台灣。就這樣,中國雖然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和貢獻巨大,卻被排斥在對日媾和之外。
1951年9月,美國主導的舊金山對日媾和會議召開,日本與參加會議的48個國家簽訂了《對日和約》,1952年4月28日生效。舊金山《對日和約》的簽訂,標志著盟國對日戰爭處理問題的結束。中國外交部長周恩來1952年5月5日就美國宣布單獨《對日和約》生效,提出了強烈抗議。蘇聯雖然參加了舊金山媾和會議,但是沒有在條約上簽字。蘇聯警告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敵國結成軍事同盟,不限制日本軍備規模,是很危險的。
重新武裝日本,右翼團體死灰復燃
美國在積極推動對日媾和的同時,准備重新武裝日本。1950年6月,美國國務卿戴維斯訪問日本,提出日本應重整軍備,保衛自己的國家。麥克阿瑟也開始暗示日本可以重整軍備。7月8日,麥克阿瑟致函日本首相吉田茂,要求日本建成75000人的國家警察預備隊,增加海上保安廳成員。1950年12月29日,日本制定了《關於部隊編成及組織規程》,詳細規定了警察預備隊組織機構、職責。隨後即在全國開始募集警察預備隊隊員,警察預備隊實際是日本重整軍備的預演。
1951年元旦,麥克阿瑟發表的「新年致辭」,在日本國內引起了強烈反響。他一方面說日本的和平憲法表現了人類的最高理想,同時又說:「如果國際無法狀態繼續發展而威脅和平,支配人們的生活,當然理想就不得不讓位於保存自己的法則,與尊重自由的人們攜手,在聯合國的原則范圍內,擁有擊退武力的力量,是諸君的義務。」 日本輿論認為「麥克阿瑟元帥的新年致辭,表明新憲法中禁止的日本再軍備,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可能」 。從1951年2月起,日本開始特別募集預備隊幹部,重新使用245名業已被開除的陸軍士官、海軍兵學校的將校,並讓過去軍隊中有訓練和指揮經驗的將校參加警察預備隊,強化預備隊組織。
對在美國支持下重整軍備,日本國內也有不同意見。日本共產黨反對重整軍備。社會黨主張如果是為了維護治安,就贊成建立;如果將警察預備隊軍隊化、特高化則堅決反對。一直站在反戰立場上的日教組,1951年1月24日通過《不要將孩子再送上戰場》的決議,重申「全面講和、堅持中立、反對提供軍事基地的態度,並從這種態度出發,反對重整軍備」 。然而,日本社會中反對重整軍備的勢力並不佔主流。1951年3月《讀賣新聞》作了一次抽樣調查,回答者3070人,其中對日本是否再建立國防軍問題,贊成者為47.3%,反對者為23.6%,不知道者為29.1%。贊成者比1950年11月調查時增加了8.4%,反對者減少了9.1%。在贊成者中,認為為了再軍備應修改憲法的佔68.4%,反對者為8.3%,不知道者為23.3%。認為再軍備僅有陸軍就可以的佔12.2%,也需要有海、空軍的佔60.5%,不知道的佔27.3% 。
吉田茂內閣在戰後確定了「經濟立國」的方針,他認為「現在最重要的是經濟自立,以及隨之而來的安定民生。現在對於基礎脆弱的日本經濟來說,如果加上重整武裝的負擔,日本經濟不僅不能自立,而且會在其重壓下崩潰,國民生活貧窮化,給共產陣營予製造社會不安的好機會」,但是,他又認為「須有國家自衛能力」 。
為了使國民接受重整軍備,日本政府除讓警察預備隊參與治安值勤外,還讓他們參加台風等自然災害的救援活動。1950年10月15日,根據《保安廳法》,過去在保安廳管轄下的警察預備隊改為保安隊,這是向重整軍備邁出的第一步,同時成立了保安大學。1954年7月,保安廳改為統帥陸、海、空三軍的防衛廳,保安隊改稱自衛隊,保安大學改稱防衛大學。
美國對日政策的改變,不僅表現在對日講和、重整軍備,還表現在對右翼集團的姑息上。本來1946年1月4日聯合國總司令部宣布解除軍國主義、國家主義等右翼團體,將這些團體的骨幹分子逮捕。但是,朝鮮戰爭爆發後,右翼團體打出了民主主義招牌,奉行「親美」路線。這些新右翼團體支持美國將日本作為反蘇據點、「遠東反共基地」、「遠東兵工廠」的戰略,明確地打出了「反共」口號,其活動得到了美國的默認。
朝鮮戰爭爆發後,聯合國軍總司令部加強了對日本左翼力量的鎮壓。1950年6月26日,麥克阿瑟致函吉田茂首相,以日本共產黨機關報《赤旗》歪曲朝鮮戰爭事實,損害韓國人安全和福利為由,要求日本禁止《赤旗》的發行。日本政府立即作出了禁止發行命令。7月14日,日本法務省特審局以日本共產黨幹部德田球一、野坂參三、長谷川浩等9人違反團體規正令第10條為名,向最高檢告發。15日對以上9人發布了逮捕令。這與戰爭剛剛結束時的政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軍國主義勢力的存續,使得戰後成立的日本遺族會經常以照顧遺族的感情為由,反對正視侵略戰爭。由於「皇國史觀」的繼續存在,戰後有人開始美化日本近代史上的歷次對外侵略戰爭。總之,「二戰」後美國出於在全球遏制共產主義的需要,控制和壟斷對日佔領,並將佔領政策從「改革」轉變為「復興」,在沒有徹底清算日本侵略罪行的情況下,就開始扶植日本,使軍國主義在戰後繼續存在,至今在日本社會及政治生活中有一定影響,甚至妨礙中日關系的正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