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在二戰時期國內有什麼問題

日本在二戰時期國內有什麼問題

發布時間: 2022-05-11 21:45:50

❶ 據說在二戰時期日本竟然存在著有一個巨大的缺陷,究竟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無限制的潛艇戰開始盛行。德國的潛艇嚴重損壞了英國的海上交通線,英國為了生存不得不發展各種設備和戰術。從護航編隊到令人費解的Q艦,英國人也為反潛安全行動絞盡腦汁。與過去幾乎一路打醬油的德國公海艦隊相比,只在日德蘭大規模露頭過一次,然後被英國艦隊帶回去,U艇對英國的威脅要大得多。戰後,英國和美國海軍非常重視反潛戰。

可以看出,日本海軍有關反潛和保交作戰的准備極為欠缺,不論從戰略、戰術、裝備和人員訓練都嚴重不足。開戰後,若不是美國潛艇遇到了顯著的魚雷技術問題,日本可能已經開始出現嚴重的損失,渾身插滿魚雷回港的日本商船為數不少。同樣由於不能保證交通線的安全,也缺乏護航船團的組織經驗和先進裝備,日本海軍不得不面對著佔領區的巨大投入和消耗,這種消耗遠遠超過了其國內所能承受的范圍,越打越窮的日本斷無贏得戰爭的道理。

❷ 二戰後日本經濟面臨哪些問題

歷史上,日本憑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並發展起來,特別是二戰後的經濟復甦和繁榮。2001年10月第2版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第四章第二節關於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的原因中,教材把其闡述為以下幾點:第一,日本進行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第二,美國扶植日本;第三,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第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 一、 美國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現在:

第一,對日本的獨占和政治改造。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長達七年,保證日本領土的完整性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單一性,有利於日本長期穩定發展。美國還對日本進行了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政治改造。羅伯特"埃德爾斯坦和讓"邁克爾"保羅教授說:「為取得成功,就必須立即進行廣泛的體制改革,即創造性地打破阻礙日本經濟復甦或經濟增長的那些障礙。」如解散財閥,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業中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財閥企業的一些封建性弊端,為企業間較為平等的競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領導崗位上。農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擴大農村市場,這使日本進入了一個比較純粹的資本主義社會。美國出於在遠東戰略的需要,還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國的「三權分立」原則對日本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政體進行改革。美國的這些措施為日本戰後走上和平建設,集中精力抓發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於「冷戰」需要,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持。美國放棄了對日本戰爭索賠,撤消了以拆遷日本軍事工業作為戰爭賠償的計劃。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國先後提出兩個新方案,對先前的「賠償方案」進行大幅度修改,將拆遷的工業設備減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乾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賠款。戰後初期,美國給日本20多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並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鐵礦石等能源和原料。從而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振興,並且美國「核保護傘」戰略大大節省了安全防務的費用。

第二、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特別是朝鮮戰爭,極大促進日本戰後經濟的復甦步伐。戰爭引起了「特需景氣」,侵朝美軍大量向日本廠商進行軍事訂貨和購買廉價勞務,使日本企業積存滯銷的1000-1500萬日元庫存產品一掃而空,並一舉改變了財政緊縮中苦苦掙扎的日本經濟被動局面。據統計,從戰爭爆發到1953年,這種特需收入為12.8億美元,廣義上的特需收入為23.8億美元。日本外匯儲備1949年僅為2億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億美元,三年內增長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匯收入中所佔比率到1953年達38.1%之多,20多萬人直接受益於特需生產,總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總計達36億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恢復,增加了勞動者的收入,帶動了有效需求的增長,而且為增加原料進口和先進技術進口,更新陳舊設備提供了有利條件。朝鮮戰爭的爆發及由此引起的國際局勢的變化,促進了日本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朝鮮戰爭賦予了日本實現擴大進出口上的機會,日本通常出口貿易顯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總額增長為7400萬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創造了戰後日本月出口額的最高記錄。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額為5000萬美元,則下半年一下子躍升為8000萬美元。可以說朝鮮戰爭是日本經濟的回生妙葯。

二、日本政府強有力的國家干預和領導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動,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

第一、政府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通過各種計劃,促進經濟的起飛。如鳩山內閣《經濟自衛五年計劃》,岸信介內閣的《新長期經濟計劃》,池田內閣的《國民經濟倍增計劃》。

第二、政府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指導、調節新型工業的發展。如先後通過《關於合成樹脂工業的育成》、《電子工業振興臨時措置法》、《合成橡膠製造事業特別措置法》,通過這些規劃的實施,不僅調整了產業結構,確立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和對國內經濟生活的調整達到了落實。當然重要的基礎產業,如果市場選擇它,那麼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對這些產業,政府在確認市場必定不去選擇,便以合適的方法選擇它們,由政府採用法律、金融稅制、中間組織協調利益手段的干預來補足。

第三、政府確定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經濟政策,實現從「貿易立國」至「技術立國」的轉變。日本國內市場狹窄,工業產品依靠大量出口,為此政府提出「貿易立國」的口號,出口貿易增長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13.6%,而出口貿易平均每年增長16.9%。日本政府認為科技是國力的核心要素,適應新技術革命蓬勃興起的形勢提出「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日本重視技術對國家發展的多方面作用,採取了從模仿到創新的經濟技術發展模式。據統計,從50年代至1977年,引進國外技術達2.9萬多項,然後根據本國的經濟特點和技術基礎加以改進、補充和發展,成為「日本化」的新技術。當然,許多人把經濟增長歸功於強大政府幹預,盡管有政府幹預,大部分時期日本的經濟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規律發展。據一項重要研究,經濟自由仍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
三、日本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的推動。

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推行「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使職工利益與企業利益有機結合起來,職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職工報酬上的差距,使職工感到只有不斷競爭,不斷創新才能得到高報酬,從而具有壓力感。企業重視對職工的「感情投資」,主動協調勞資關系,培養職工「以廠為家」的敬業精神。這種「日本公司」模式有助於日本培養強大的工業能力。企業管理者重視精神投資。正如索尼公司總經理盛田昭夫所說的「日本優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麼奧秘和秘訣。一個企業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種理論、計劃或政府政策。日本企業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與職員建立良好的關系,培養親如一家、唇齒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體員工同甘苦,共命運的企業。除日本之外,我還未發現有哪一個國家採用這套簡易的管理方法。實踐已經有力地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業管理者千方百計地培養同勞動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僅關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關心工人的生活;不僅關心工人個人,還關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結婚、病喪,更是企業「感情投資」的良機。例如,西武集團每年舉行獨特的擦皮鞋儀式,首先由高級職員為新職員擦皮鞋,然後是新職員為前輩擦皮鞋,總社和各分社社長都親臨這一隆重儀式,並由電視台通過衛星向全國轉播,以培養職工熱愛公司的精神,促進同事間的溝通。日本的現代企業精神與日本傳統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有密切聯系。日本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不同於中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觀念,其家庭觀念的出發點是:家庭是一個經營單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國傳統的大家族關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帶風」,又可以比西方的結構更和諧、更密切、更團結,成為一種社會凝聚力。日本學者說:西方社會的單位是個人,由個人集合而成為國家,而日本的社會單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國家。所以日本以「勞資一體」,「以企業為家」的宣傳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觀念轉變成了公司本位觀念,形成一種團結奮進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傳統文化和教育的積極影響。

第一、島國文化環境促進了日本的開放。二戰後的美軍佔領前,外族從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外族移入的情況,長期安定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使日本人養成一種特殊的民族意識,在他們的觀念和感情中,異民族與日本民族有著鮮明的分界線,自然形成本民族的親和感與凝聚力,同時形成對外民族「內外有別」的心理,這種心理成為當今日本企業團結對外競爭的集團意識的基礎之一,也成為日本樂意吸收外國先進文化的文化,包括敵對國家的先進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傳統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並存性,是一種開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復和體。當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它總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第二、輕思辯重實用的文化心理與有效吸收消化外來先進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現實、重實用、重實踐,日本可以稱為世界先進文化最優秀的繼承者和實踐者。在近現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歐洲近現代科學技術,而且極迅速,極有成效。

第三、他們拒絕失敗,承認羞辱的態度深深根植於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輕易地容忍低回報,卻很難容忍徹底失敗。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學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日本公司里,求學氛圍十分濃厚。
第四、日本教育體制是普及型教育體制。江戶時代的教育體制,已初顯義務教育的雛形,明治維新初年的全民義務教育就是以此為基礎。二戰後,日本政府把發展教育作為國策,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實行小學和初中的義務教育,並免費為小學生和初中生提供餐點和教科書,1947年日本政府把義務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撥出國民生產總值的6%作為教育經費。這提高了國民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水平,為改善國民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政府重視培養人才,教育先行,並且做到人盡其才,學以致用。戰後日本經濟增長的60%,就是靠技術進步取得的。

綜上所述,二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創造奇跡,是由於其充分結合本國優越的歷史地理文化,並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而創造更多的優勢來發展自己的結果。

❸ 日本在二戰中,導致失敗的真正原因都有哪些

日本在二戰中的經濟是不足支撐戰爭的,無盡的輸出令整個國家在戰爭中慢慢枯竭。在八年中侵略了很多國家,他們每次都是通過搶掠來獲得物資,因此這也造成了日本在國際上樹敵太多。

在二戰初期日本國內在物資上提供確實能夠支撐一陣子,但是到了二戰中期日本明顯感覺到了精力不足,這也是日本越來越殘忍的最根本原因。日本侵略中國時候佔領了我國很多地方,日本投入的兵力也越來越大,對於一個小國來說也是很吃力的。

日本的經濟和物資來源越來越少,因此目標開始轉向美國。美國是一個擁有豐富資源的國家,在日本心中美國就是一塊大「肥肉」,想要從美國身上獲得更多的資源,所以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令日本沒想到的是美國對日本開始了瘋狂的報復和攻打,當時日本大部分軍隊都在中國,根本不能及時調動,令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大敗。

日本的空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慘重,包括一些戰艦也在太平洋戰爭被擊毀。中國在太平洋戰爭後開始反擊,奪回了一些被日本佔領的國土,而日本當時的軍工業也出現了很嚴重的下滑趨勢。

德國在二戰末期選擇投降,蘇聯也開始向日本宣戰,在中國東北的日本軍隊被蘇聯打得一敗塗地,連反抗的餘地都沒有。蘇聯還俘虜了六十幾萬的日軍,在這場戰爭中日本撤出了中國東北。

可是日本經歷過這些以後還是無比猖狂,1945年美國為了二戰能夠提前結束,對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日本被兩次輪番轟炸後徹底失去了戰斗的能力,最後戰敗投降。

日本在二戰中樹敵太多,而日本得罪的都是現如今實力最強大的幾個國家,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

❹ 二戰末期,日本國內有多慘

沒有多慘

維基上搜索到的數據,日本在二戰期間減少的人口僅僅300萬左右,中國是三千萬,人口與日本差不多的德國是700萬。

請注意,二戰八個主要參戰國:中、美、蘇、英、法、德、意、日

這八個國家中,日本是唯一一個本土沒有被敵軍侵入就宣布投降的主要參戰國,你認為日本能夠有多慘?

法國、德國都是在首都陷落後才迫於無奈投降的

愛好和平著稱的義大利也是在敵軍逼近首都時才投降的

而軟弱、無能、懦弱、窩囊的中國,南京和武漢兩個首都陷落了也沒有投降。

日本呢?美國扔原子彈前就策劃投降,美國扔原子彈後神速投降,不等敵人登上本土進行本土保衛戰就急急忙忙的投降了,你以為日本人真的有多堅強?你以為日本真的有多慘?

❺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忙於侵略,那國內民眾在做什麼

日本軍國主義曾經給全人類帶來過巨大的災難,尤其對於中國人民而言,這場戰爭給我國人民造帶來了痛入骨髓的慘痛傷害。二戰日軍的炮火,摧毀無數無辜生命與寶貴文明,給中國人民留下了難以釋然的暴行記憶。

日軍發動的這場侵略戰爭,在亞洲以及東南亞地區掀起戰爭狂流,由於戰爭未在他們的本土地區進行,至今也有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另一些讀者感到疑惑。既然日軍在二戰期間忙於四處侵略,日本國內的民眾在這一個時間段里到底又做了些什麼呢?

上戰場的日本婦女

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每當日本有戰爭勝利的消息傳回國內,人們都會上街遊行,就連小學生都會放假,來慶祝戰爭的勝利。這種前所未有的“愛國”狂潮,實則近一步助長了侵略戰爭。

日本國民被政府灌輸了這樣的理論,他們的一碗飯、一件衣服,他們的休息時間、睡眠時間,全部屬於天皇。其實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國內民眾的一言一行,已經全部由天皇所控制,盲目追隨的他們只是這一歷史進程里的“戰爭機器”而已。

❻ 二戰時期日本國內已空虛,為什麼盟軍不直接殺入東京,滅了日本

針對題主的問題,筆者想指出兩點事實:首先,太平洋戰爭末期的日本本土雖然飽受轟炸和海上封鎖,資源短缺、民生困苦,但從軍事上說並不空虛,反而積蓄了大量兵力嚴陣以待,意圖與美軍決戰;其次,美軍實際上制定了登陸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但是預計將遭遇空前的傷亡,因此決定動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從而迫使日本政府投降,最終沒有直接登陸日本,殺入東京,而是以和平進駐的方式完成了對日本的佔領。

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軍計劃登陸日本本土的「沒落」作戰

戰前日本女高中生在接受武器訓練,長年的皇國教育和對武士道精神的推崇導致日本人在戰場上極度瘋狂,不畏生死。

在登陸日本本土的問題上,英美軍隊顯然缺少蘇軍不惜犧牲三十萬人攻克柏林的那種狠勁,如何在戰爭最後階段以盡可能少的生命代價迫使日本屈服是盟國軍政高層最關心的問題。盟軍登陸日本土的總計劃為「沒落」作戰,又分為「奧林匹克」和「冠冕」兩個行動,前者計劃在九州南部登陸,建立進攻本州島的前沿基地,後者在東京灣登陸,直接進攻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核心地區。「沒落」作戰將投入500萬美軍和100萬英軍,計劃於1945年11月實施,預計主要作戰將持續到1947年。

美軍登陸南九州的「奧林匹克」行動(左)和登陸東京灣的「冠冕」行動(右)。

毫無疑問,英美盟軍在兵力兵器上占據明顯優勢,掌握著絕對的制海制空權,但面對日軍的負隅頑抗,傷亡不可避免。在1945年4月「奧林匹克」行動的准備階段,美軍以投入兵力766700人,預計作戰90天的戰役規模,按照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常規傷亡比率對人員損失進行了推算。以歐洲戰場的經驗,每日陣亡/失蹤率為0.42人/1000人,每日傷亡率為2.16人/1000人,預計在南九州戰場上將付出149046人傷亡的代價,其中包括28981人陣亡或失蹤;而按照太平洋戰場的經驗,每日陣亡/失蹤率為1.95人/1000人,每日傷亡率為7.45人/1000人,

則「奧林匹克」行動的總傷亡將高達514072人,其中陣亡失蹤134556人。而且,上述數值還不包括日軍空襲和海上特攻作戰而造成的海軍傷亡!這還僅僅是「沒落」作戰第一階段的傷亡評估,而進攻東京的「冠冕」作戰無疑將承受更高的傷亡,預計盟軍武力佔領日本本土將付出超過100萬人的傷亡!正是基於這種恐怖的預期傷亡數字,美軍最終決定使用原子彈對日本進行核打擊。假如裕仁繼續執迷不悟,那麼整個日本列島必將被鮮血所淹沒,而日本民族也將徹底陷入亡國滅種的絕境。

二戰結束後,美軍士兵在檢視收繳的日軍軍刀。日軍哪怕使用冷兵器也能給美軍造成可觀的傷亡。

❼ 二戰時期,當日軍正在四處侵略時,可日本國內的群眾在做什麼

當時日本國內的民眾,同時也處於為軍隊做好後勤准備的狀態,因為戰爭需要物資,當時國內就加強軍火的生產,還有訓練一些小孩,讓他們可以快速進入戰場,可以說幾乎是全民皆兵了。


最讓人感到震撼的是,為了能夠擁有大量的軍力,當時日本國內的小孩都會被訓練成士兵,如同機器一樣的進行高強度訓練,希望可以快速的進入戰場,可以看得出日本人的野心勃勃,幾乎已經進入了全民皆兵的年代,而到了最後,依然日本還是無條件投降了,可以看得出戰爭對於任何一方的人民來說都沒有好處,所以還是要珍惜現在的和平年代。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3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4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