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扎染工藝有什麼
❶ 扎染,冷染什麼意思,用的什麼染料,可以自己畫上去嗎
冷染和扎染用納夫托染料和活性染料,扎染和冷染都不可以自己畫上去。
1、冷染
冷染就是把紮好的織物放入配製好的染液里浸泡一段時間,染完後用冷水清洗,解結,熨平。經過一定的時間,再沖洗、解結、脫水、烘乾。這期間染液的濃度與溫度都對染色效果起著關鍵的作用,所以冷染真的是一種感性而敏感的工藝。
2、扎染
扎染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工藝特點是用線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後,再進行印染,然後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的一種印染技術。它有一百多種變化技法,各有特色。
(1)日本的扎染工藝有什麼擴展閱讀
扎染產品被廣泛用於婦女的衣著,在「搜神後記」中就有「紫纈襦」(即上衣)、「青裙」的記載,而「紫纈襦」就是指有「鹿胎纈」花紋的上衣。
史載盛唐時,扎染技術傳入日本等國,日本將我國的扎染工藝視作國寶,至今在日本的東大寺內,還保存著我國唐代的五彩絞纈。
近代大理染織業繼續發展,周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織染村。1984年,周城興建了扎染廠,帶動近5000名婦女參加扎花,80%以上銷往日、英、美、加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供不應求。
❷ 扎染的歷史
扎染起源說,目前有兩種,一說是起源於秦漢時期(小編還沒有查到出土實物);一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新疆阿斯塔納第六區一號墓出土的織物看出,類似如今自貢扎染圖案中的方勝。出土的織物扎染技術成熟,已用於婦女的服飾。
至唐代,中國的衣冠鼎盛朝代,人們格外關注配飾裝配及面料圖案的繁復,作為其中面料紋樣貢獻之一的唐代扎染,技藝精湛、品種豐富。
唐三彩、繪畫、壁畫以及詩歌詞賦等藝術對扎染的記錄和贊美之詞,女詩人薛濤在她的《海棠溪》里寫道:「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面魚身花總帶花,人世不思靈卉異,競將紅纈染輕沙」,不吝辭藻。
在唐代流傳於今的多幅卷軸畫中,都能看到很多美麗的扎染服裝。如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尤為出眾。「搗練」是古代女性最常見的勞作之一,搗洗煮過的熟絹,搗衣縫制多在秋季,此圖描繪了唐代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制勞動操作時的情景。
畫中婦女的下裳(chang)是典型的捆綁而成的大圓圈紋,上衣圖案可能為先扎染,並在扎染留白處施以刺綉圖案。
除此之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貴婦、騎士等人物的衣著,也反映出了唐代高超的染纈藝術。
五代十國時期,扎染仍然沿襲唐代的繁盛。《陶谷清異錄》中記錄:「顯德中創尊重纈,淡墨體,花深黃。二部郎陳昌達,好緣飾,家貧,貨琴劍做纈帳一具。」一位活生生的對扎染帳子近乎癲狂的窮書生活靈活現呈現在我們眼前,古人對扎染的喜愛之情,超出我們的預想。
至宋代,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庶民百姓都穿著扎染品的服飾,室內傢具飾品等無處不見扎染藝術品。顧閎中繪制的《韓熙載夜宴圖》,女子上衣和床圍上的大圓點紋,是典型的扎染技藝。
物極必反。宋史《與服志》載天聖二年詔令:「在京土庶不得衣黑褐色地白花服並藍黃紫地撮暈花樣,婦女不得將白色褐色毛段並淡色匹帛製造衣服,令開封府限十日斷絕。」耗費工時和人力的扎染,在天聖二年,逐漸淡出面料紋樣的舞台。
至元明清時期,只有局地的扎染有所發展,元代《碎金》一書中記載「壇纈、蜀纈、錦纈、撮纈、蠶兒纈」等花色品種。這其中,就有「蜀纈」,即蜀地扎染。由於蜀地扎染生產批量大、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得皇家賞識,因此有專門名目而載入史書。
從魏晉南北朝至元明清的歷史長河中,扎染作為面料圖案製作的方法之一,經歷了萌芽、發展、鼎盛、衰落、局地保留的各個階段,直至如今現存並較為出名的自貢扎染、雲南扎染、南通扎染等的傳統扎染技藝的流傳,都為當代扎染藝術愛好者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素材和藝術實踐環境,值得我們敬仰並珍惜。
(2)日本的扎染工藝有什麼擴展閱讀
扎染中各種捆紮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
唐代扎染發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北宋時期因扎染製作復雜,耗費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致消失。但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
除中國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應用於服裝、領帶、壁掛等。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
❸ 扎染的工藝流程有哪些
扎染的主要流程
扎染工藝的主要工序有扎結和浸染兩部分。扎結就是利用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的組合,而染色就是利用顏料對織物進行染色,這時,扎結的地方仍保持原來的顏色,同時也形成了不同的試樣和花紋,深淺不均、層次豐富。扎染多為藍白兩種顏色,營造出清新淡雅的平和之感,與青花器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扎花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選好後,按花紋圖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別使用撮皺、折疊、翻卷、擠揪等方法,使之成為一定形狀,然後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或纏扎,將其扎緊縫嚴,讓布料變成一串串「疙瘩」。織物被扎的愈緊、愈牢、防染效果愈好。
扎染用的布料過去完全採用白族自家手工織的較粗的白棉土布,現在土布已較少,主要用工業機織生白布、包裝布等布料,吸水性強,質地柔軟。先由民間美術設計人員根據民間傳統和市場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創作,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蠟紙在生白布上印下設計好的圖案,再由婦女將布領去,用細致的手工按圖案縫上,再送到扎染廠或各家染坊。
(二)浸染
浸染,即將紮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經一定時間後撈出晾乾,然後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復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於藍」。縫了線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紋圖案,又因為人們在縫扎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樣,其藝術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後,最後撈出放入清水將多餘的染料漂除,晾乾後拆去纈結,將「疙瘩」挑開,熨平整,被線扎纏縫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現出空心狀的白布色,便是「花」;其餘部分成深藍色,即是「地」,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至此,一塊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它既可以染成帶有規則紋樣的普通扎染織物;又可以染出表現具象圖案的復雜構圖及多種絢麗色彩的精美工藝品,稚拙古樸,新穎別致。
扎染取材廣泛,常以當地的山川風物作為創作素材,其圖案或蒼山彩雲,或洱海浪花,或塔蔭蝶影,或神話傳說,或民族風情,或花鳥魚蟲,妙趣天成,千姿百態。在浸染過程中,由於花紋的邊界受到藍靛溶液的浸潤,圖案產生自然暈紋,青里帶翠,凝重素雅,薄如煙霧,輕若蟬翅,似夢似幻,若隱若現,韻味別致。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拙趣。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主要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尤其是板藍根。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屬多年生草本,開粉色小花,後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好的可長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注到木製的大染缸里,摻一些石灰或工業鹼,就可以用來染布。
❹ 介紹扎染技術
扎染,古稱絞纈,是中國一種傳統的手工印染工藝。扎染起源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不過據推測,這種印染工藝當在夾纈之前。因為早期扎染的防染工藝較為簡便,僅用針、線作工具即可。又因我國絲織品產生較早,印染工藝也很發達,扎染與絲織面料之結合可謂珠聯璧合。 從現存最早的扎染製品來看,是出於新疆地區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如此看來,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已相當成熟。史載唐代時,由於經濟的繁榮,扎染工藝也著實興旺了一陣。當時著名的紋樣有「魚子纈」、「撮暈纈」、「瑪瑙纈」、「唐胎纈」等等。色彩有大紅、茄紫、墨綠等色。不過即便在盛唐時期,能穿著扎染服飾的也只能是達官貴族,一般的平民還是不敢問津的。宋時,為抑制侈靡、提倡素樸、重振國運、以安社稷,政府曾下令禁止扎染工藝的生產及使用。以後隨著戰亂不休、兵荒馬亂局面的出現,扎染工藝便日趨衰落。然而,同時期的鄰國日本,卻將我國的扎染工藝視作國寶。至今在日本的東大寺內,還保存著我國唐代的五彩絞纈。 經過數百年的工藝演變,扎染工藝的防染手段已有幾十種,染色也從單色演變成復色的多次浸染。扎染紋樣具有從中心向四周成輻射狀的工藝效果,扎染紋樣的生動與絲綢面料的飄逸相諧成趣。因此過種古老的印染工藝至今仍有極大的魅力。 扎染的防染手段很多。最簡便的是將面料折疊後用線繩捆紮,經染色後再拆掉線繩,面料上就出現了色彩斑斕的畫面。古時還用小米粒扎進面料內,染出點點小花,或許就是「魚子纈」的印染法了。古時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稱草木染。常用染料有紅花、紫草、藍靛等。從宋代的印染工藝看,扎染是城市作坊常見的印染方法,應用面較廣。 鳳凰扎染藝術歷史悠久,其扎染印花布純美典雅,原始古樸。是鳳凰民族民間工藝品中的精品。 扎染印花布製作工藝程序復雜,要先將各種圖案投影在木板上並雕刻成模板,而後將布料置於兩塊模板間,再將特製的染沐灌入夾好的花模空白處,這叫凸染。手染是把花模板壓在平展的布面上,然後用特製的染沐刷浸,稍干後揭開模板即可。 扎染印花布可以根據需要設計,製成壁掛、屏風、被面、桌罩、衣物等,成品獨具特色,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民族韻味。
❺ 日本扎染和中國扎染的區別
摘要 扎染紋樣的風格體現在紋樣的題材、 造型、 布局、 色彩等四方面,通過這四方面紋樣的表象研究, 歸納出中國扎染紋樣既有淳樸自然的傳統民間風格又有寫意抽象的現代時尚風格; 日本的扎染紋樣風格既有簡單自由的地方平民風格又有華麗高雅的貴族風格。 從扎染紋樣的題材、 造型、 布局、 色彩、 技法等方面可以看出中日扎染紋樣都體現了各自顯著的地域特徵, 反映了多元的審美意向。 即中國扎染紋樣的風格為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發展出的崇尚圓滿、 喜悅的紋樣風格; 日本扎染紋樣的風格為在禪寂之美的設計理念下發展出的好澀、 悲寂之感的紋樣風格。
❻ 扎染是哪個民族傳統工藝
扎染
zā rǎn
概念:根據設計圖案的效果,用線或繩子以各種方式綁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綁扎處因染料無法滲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圖案的一種印花方法。也可將成形的服裝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兩種方式。前者圖案猶如露珠點點、文靜典雅,後者圖案色彩對比強烈、活潑清新。一般可用來做較為寬松服裝、圍巾等。多選用絲綢面料。
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工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其加工過程是將織物折疊捆紮,或縫絞包綁,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藍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對人體皮膚無任何傷害。扎染中各種捆紮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唐代扎染發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北宋時期因扎染製作復雜,耗費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除中國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應用於服裝、領帶、壁掛等。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
❼ 什麼是扎染、
【概述】zā rǎn 扎染(tie dye)
[bandhnu] 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
根據設計圖案的效果,用線或繩子以各種方式綁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綁扎處因染料無法滲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圖案的一種印花方法。也可將成形的服裝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兩種方式。前者圖案猶如露珠點點、文靜典雅,後者圖案色彩對比強烈、活潑清新。一般可用來做較為寬松服裝、圍巾等。多選用絲綢面料。
扎染又稱絞纈,是一種古老的採用結扎染色的工藝,也是我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據歷史記載,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當時絞纈產品,有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圖案花樣,如白色小圓點的「魚子纈」,圓點稍大的「瑪瑙纈」,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纈」等。
在南北朝時,扎染產品被廣泛用於婦女的衣著,在「搜神後記」中就有「紫纈襦」(即上衣)、「青裙」的記載,而「紫纈襦」就是指有「鹿胎纈」花紋的上衣。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鼎盛時期,絞纈的紡織品甚為流行、更為普遍,在唐詩中我們可看到當時婦女流行的裝扮就是穿「青碧纈」,著「平頭小花草履」。在宮廷更是廣泛流行花紋精美的絞纈綢,「青碧纈衣裙」成為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北宋時,絞纈產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區流行甚廣。
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工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其加工過程是將織物折疊捆紮,或縫絞包綁,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藍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對人體皮膚無任何傷害。扎染中各種捆紮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唐代扎染發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北宋時期因扎染製作復雜,耗費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除中國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應用於服裝、領帶、壁掛等。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
❽ 扎染的四種扎法
扎染(tiedyeing)
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其加工過程是將織物折疊捆紮,或縫絞包綁,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藍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對人體皮膚無任何傷害。扎染中各種捆紮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在織物上運用扎結成綹(或縫紉)浸染技藝印染成花紋的工藝。通常也指印染成的印染工藝品。古稱絞纈。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唐代扎染發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北宋時期因扎染製作復雜,耗費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除中國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應用於服裝、領帶、壁掛等。扎染工藝是先用線在織物上扎結成綹(稱線勒扎結),或在織物上縫紉(稱線縫扎結),用以防染;然後入染缸浸染;浸染後抽去所扎或縫的線,在織物表面形成由深至淺的暈染花紋 。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
大理民族扎染採用民間圖案,通過對傳統的扎染工藝進一步渲染和藝術加工,使之成為藝術化、抽象化和實用化融為一體的工藝品。其工藝由手工針縫扎,用植物染料反復染制而成,產品不僅色彩鮮艷、永不褪色,而且對皮膚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現代化學染料有害人體健康的副作用。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傳統民間工藝產品,該產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其花形圖案以規則的幾何紋樣組成,布局嚴謹飽滿,多取材於動、植物形象和歷代王宮貴族的服飾圖案,充滿生活氣息。其扎染分為扎花和浸染兩個環節。扎花是以縫為主、縫扎結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現范圍廣泛、刻畫細膩、變幻無窮的特點:浸染採用手工反復浸染工藝,形成以花形為中心,變幻玄妙的多層次暈紋,凝重素雅,古樸雅緻。大理白族扎染以純棉布、絲綿綢、麻紗、金絲絨、燈芯絨等為面料,目前除保留傳統的土靛染藍底白花品種外,又開發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種。產品有匹色布、桌巾、門簾、服裝、民族包、帽子、手巾、圍巾、枕巾、床單等上百個品種。
巍山彝族扎染採用天然植物染料,發揮傳統民間扎花工藝特色,做工精緻、當然精美、圖案新穎多變,具有古樸、典雅、自然、大方的特點,既有較高明的藝術欣賞價值,又有較強的實用性。彝族扎染有藍染、彩染、貼花等系列產品。製成品有檯布、壁掛、門簾、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種面料。用戶可根據各種圖案花布,用來製作衣裙、圍腰、被面、床單、門窗、窗簾、桌椅帽等。用扎染製作的衣裙、床單、門窗、窗簾穿在身上,掛在室內,別一番古樸、典雅的風味。
❾ 什麼是扎染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漢族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其工藝特點是用線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後,再進行印染,然後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的一種印染技術。它有一百多種變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絞」,暈色豐富,變化自然,趣味無窮。更使人驚奇的是扎結每種花,即使有成千上萬朵,染出後卻不會有相同的出現。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