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什麼時候傳入槍的

日本什麼時候傳入槍的

發布時間: 2022-05-12 10:48:21

A. 日本戰國時期就開始大規模運用火槍了嗎如果那時候對明國發動戰爭,哪一方會贏

日本戰國時期也沒大規模運用火槍!如果那時候對明國發動戰爭的話,明國會贏!
最令後人稱道的1575年長筱之戰,織田信長從領內搜集了三千條鐵炮(洋槍)來對抗甲斐武田騎兵!此役是運用鐵炮堪稱規模最大!另外,鐵炮在1534年剛由葡萄牙人傳入日本,雖經改良,但其缺點十分多:1.價格昂貴2.射速最慢(平均每發都在20秒以上)3.受天氣影響(雨雪天氣火葯易受潮)4.精準度不夠(需花長時間的訓練)5。笨重,且只能平射,不能像弓箭那樣矢衾,6.鐵炮連續發射十幾發子彈後,槍身會滾燙無比,很難再繼續使用!但鐵炮的出現是大勢所趨,其優勢亦不容忽略:1鐵炮威力巨大(穿透鎧甲不是問題)2.射程較遠3.可以狙擊(即秒殺對方主將)4.其巨大的聲響足以驚嚇到馬匹(這對騎兵是無比的優勢)
若日本對明國發動戰爭,在下認為會先勝後敗!在日本戰國之世鍛煉出來的武士比起明國的軍兵,都是猛將勇士,素質更高一等,打起仗來頗具威脅!他們的將領中不乏能謀善斷之輩!所以會在初期取得優勢!然日本勢必燒殺搶掠,殺民報功,無惡不作,引起統治區的民憤,從而陷入被動局面!最致命的是他們的補給線太長,會跟不上!慶長文祿之役便是如此!而明國軍隊的補給線接近無限補給!再者,從根本上說,他們是發動的不義之戰,為了一個人的野心,而使千萬人受苦遭難!這是必敗無疑的啊!

B. 日本是從什麼時期使用現代武器

如果說以火器為現代化武器的標志,那日本的火器時代就早的多了,早在明朝1543年臭名昭著的倭寇頭子王直(沒錯,這個倭寇是中國人,俗稱假倭)就走私了兩把火繩槍去日本,拿給小日本仿製,這是日本人第一次接觸到火器。
但是如果說以後裝槍作為現代化武器的標志,那這就和中國人無關了。但是具體是哪年,這個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總的說來,應該是在1860~1870這二十年間的事兒,這幾年裡發生了黑船開國、戊辰戰爭、明治維新等一系列促使日本變革的事情,1867/1868兩年,日本正式從法國聘請了軍事顧問團來幫助日本訓練新式軍隊,全盤歐式,這也就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雛形。考慮到後裝槍首次大規模使用也是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期間使用的,所以很有可能日本也就是戰後得到的後裝槍,由法國人從歐洲帶過來的。

C. 哪個歐洲國家將槍支傳入日本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天文十二年(1543年),一艘葡萄牙的商船被大風吹到了日本的種子島。當時種子島的家主種子島時堯觀看了葡萄牙「鐵炮」(火銃)的使用情況,被驚呆了,於是買了兩把鐵炮,決定仿製。然而時堯仿製的鐵炮卻無法使用,在第二年葡萄牙商船又來到了種子島,經過交流時堯最終還是造出了日本的第一把鐵炮。




D. 日本什麼時間有火器的。

1543年島津家臣種子島時繞發現了葡萄人帶來的火繩槍,然後仿製之後改名為鐵炮,就此日本有了火器了。

E. 火炮是如何傳入日本的

日本「戰國」時代火炮與火槍

一、日本鐵炮(火槍)的來歷:

--元朝入侵日本時,讓日本第一次認識到了火器的威力,自此之後,火銃逐漸從中國傳入日本。但是日本火槍發生質的飛躍是在公元1543年,當時一條由廈門開往寧波的葡萄牙商船,被台風吹得迷失了航向,來到了日本種子島(在鹿兒島附近)。

種子島家第十四代當主,年僅十六歲的種子島時堯同意這些南蠻人的船隻停在赤尾木港,從南蠻人手中以兩千兩金子的巨大代價購得了日本最初的兩挺鐵炮。(有意思的是,當時給雙方做翻譯的,是個叫五峰的明朝人,據說也不懂日語,雙方通過寫漢字做筆談,這個五峰其實就是明代倭亂時的首領王直。)

他將其中的一把鐵炮交給了家中的「鍛冶棟梁」八板清定(即八板金兵衛)叫其仿製,結果經過數月的研製,卻以失敗告終,然後過了一年,不甘心失敗的八板清定以自己的漂亮女兒為交換代價,從再次來航的葡萄牙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鐵炮技術,成功的製造了所謂「國產第一號」的鐵炮。從此,鐵炮便由這里傳到了日本的每個角落。

二、基本形制

當時的日本,作戰時普遍應用了火槍,炮的數量即少,質量也不高,直到德川幕府時期,火炮才在作戰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大阪攻防戰,在這之前的關原合戰中,石田三成軍雖然也曾使用過炮,但只是單方面偶爾為之,談不上實質意義的炮戰。

在日本戰國史及侵朝戰爭中真正起到重型火器作用的,還應該算是大筒。廣義上來講,大筒是一種大口徑鐵炮[日式火繩槍],大筒和火炮的最大區別是扳機擊發,其口徑跨度很大,稍小者又稱為大鐵炮,其中超大口徑者,近於小型火炮。

大鐵炮:長九十公分左右,重量在二十斤以下,口徑在二十到三十厘米之間,射程三百步開外。

要塞大筒,行軍時需要兩個人抬著走了,長一百四十公分左右,重二十斤以上,類似清朝的大抬桿,其口徑在四十厘米左右,射程可達四五百米。

現存的一尊大筒,口徑達80厘米,重一百餘斤,使用的彈葯是號稱「千人殺」的大威力霰彈,射程可達800米之遠,而且其命中精度也頗高。當然,這種武器的使用年代已經是江戶時代。

日本戰國時代還出現過一種「火矢筒」,狀如蹲伏的大蛤蟆,口徑極大,差不多有水桶那麼粗,不過筒身極短,這種武器據筆者猜測,應該是一種近距霰彈武器,而且並沒有在戰爭中得到普遍應用。 (另:根據日本現代學者宇田川武久的學說,日本大型火器可以分為大鐵炮、大筒和大炮。大鐵炮就是大口徑火繩槍,大筒是採用鐵板卷制技術的大炮,也有鑄造的。大炮是和鐵炮一起傳來的「佛郎機」。)

鐵炮槍管由鑄鐵製成,重約6-8公斤,有準星、照門,安裝木托之上。所使用的鉛彈,包在棉布塊中在火葯之後由槍口裝入,棉布塊可使彈丸不至於從槍口滑出,這樣由上至下的攻擊就可能了。再有每發彈丸所用的黑火葯使由固定容器量裝的,一般發射一發用的葯量為6克左右。

鐵炮口徑一般在8.5-20毫米之間,槍全長110厘米-130厘米,而武士頭領所用的鐵炮稱為侍筒,全長約100厘米,口徑18毫米,這種火繩槍,其射程使用直徑13毫米標准彈丸時,可達130米,有效射程在五十米內,不過,由於侍筒比較粗,所以發射的彈丸最大可達200米左右,有效射程相應的有所增加

F. 日本步槍發展史是什麼

日本軍用步槍
日本近代正規軍建立於明治維新時期的1870年,1872年開始以幾種外國步槍作軍用
制式。明治維新使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軍國主義勢力壯大。為了對內鎮壓叛亂
、對外擴張領土,日本大力發展軍用步槍和其他武器。明治時期至「二戰」結束前
發展和裝備的步槍主要有村田式、有坂式、三八式和九九式等非自動步槍;「二戰
」後,戰敗國日本成立「自衛隊」,除了裝備美式自動步槍外,還裝備64式、89式等
自動步槍,邁上現代步槍發展之道。

日本帝國內戰的軍用步槍

日本從江戶幕府末期到近代的歷史,基本上是戰爭史,國內內戰,戰爭不斷。當時,國
內只能生產火繩槍。1849年,幕府命令各藩加強海防,開始購進大炮和西洋槍。
1868年,日本發生打倒幕府的戊辰戰爭,東軍(官軍)與西軍(倒幕軍)開戰,雙方以高
價向美、英、荷、俄等國采購槍支,從1863~ 1869年的7年間共購進槍支47~48萬
支,雙方還聘請外國軍人當軍事顧問並參戰。
明治政府成立後,1870年(明治3年)開始組建近代正規軍,陸軍按法式編制,海軍按英
式編制。1871年實施廢藩置縣,沒收各藩的槍支,其中火繩槍 30萬支、進口步槍60
萬支、國內產的洋式槍10萬支 ,共50種100萬支。由於戊辰戰爭後經濟困難,政府無
力進口新裝備作制式。1872年,日軍在法國軍官焦爾朱·魯邦大尉的協助下,從已沒
收的18萬支外國步槍中選定4種步槍作為制式,即法國的夏斯波、英國的施奈德和恩
菲爾德、德國的德萊賽(有資料說還有美國雷明頓步槍,共5種)。
1877年,日本國內爆發西南戰爭,對政府政策不滿的西鄉隆盛在鹿兒島樹起反旗,政
府軍以大量槍炮彈葯鎮壓西鄉軍,作戰達8個月之久。在後來的戰斗中,政府軍每天
消耗約55萬發步槍彈,這個數據相當於由1個旅約 3500人射擊,平均每人射擊157發
。當時,政府軍的彈葯製造能力為每日4萬發,而西鄉軍僅日產4000~5000發,當然戰
敗。
西南戰爭是日本步槍研製的分水嶺。此前由於國內內戰,日本國產的制式槍研製非
常緩慢。西南戰爭後,日本國內形勢趨於穩定,這一時期步槍研製呈現出較為活躍的
局面。

村田式步槍

村田式非自動步槍由過去屬於薩摩藩的著名射手、在槍械方面造詣很深的村田經芳
陸軍中校設計。樣槍的設計始於1874年,1875年村田到歐洲考察,回國後又經5年研
制,於1880年(明治13年)研製成功11mm單發步槍,命名為「大日本帝國村田槍」(簡
稱村田槍或十三年式步槍),並定為日軍制式步槍。該槍的外觀、大小和內部結構幾
乎與法國夏斯波步槍相同,據說還參考了荷蘭的比蒙步槍。
該槍由日本東京炮兵工廠小石川步槍製作所生產,並請法國軍官焦爾朱·魯邦大尉
全面指導,機械加工和彈殼製造技術請比利時和德國的10多名技術員指導。
十三年式步槍口徑為11mm,發射1871年式毛瑟圓頭彈,初速435m/s,表尺射程1300m,
全槍長1275mm,槍管長817mm,全槍質量4.06kg,配用十三年式刺刀,刀長710mm,質量
0.79kg。該槍的大小適合日本人的體形,但批量生產的性能較差。
1885年(明治18年),村田對十三年式步槍進行改進,省略槍機卡筍,使批量生產性能
提高,彈膛形狀改為錐形,膛內開2個排氣孔,製成了十八年式村田槍。該槍配用十八
年式刺刀,刀長580mm,刀質量0.55kg。
1884年法國人發明了適宜作步槍彈發射葯的無煙火葯,各國均以這種新型彈葯進行
槍械設計,日本也不例外。1889年(明治22年),村田參考奧地利斯太爾公司M1884步
槍,採用無煙火葯作發射葯,研製出1887年式步槍彈和8發容彈量的管式彈倉,製成村
田式8mm連珠步槍,命名為二十二年式步槍。該槍配用二十二年式刺刀,刀柄有長型
和短型2種,長柄長83mm,短柄長67mm,刀刃長均為280mm。該槍約生產15萬支,曾在中
日甲午戰爭時被日軍用作侵華武器。由於管式彈倉受沙塵影響嚴重,且每當發射時
槍的質心發生偏移,影響射擊精度,故評價不佳。
如前所述,西南戰爭後,日本國內的形勢比較安定,這一時期村田槍的製造也比較精
細,槍托採用橡木等優質木材製作,並且分上下兩部分,以燕尾槽聯結。槍托木紋呈
反方向裝配,以防翹曲和裂縫。這種拼合式槍托一直延用到後來的九九式非自動步
槍。

有坂式6.5mm步槍
(又稱三十年式、金鉤步槍)

1897年(明治30年)村田退役後,東京炮兵工廠廠長有坂成章上校負責新制式步槍的
研製,僅用3個月的時間就研製成功。新槍被命名為三十年式,實際上制式認可時間
是1898年2月。1898年三十年式步槍開始大量生產,由南部麒次郎少校負責生產指揮
。他從各地調集優秀槍工,製成加工精細、扳機引力平穩、命中率高的步槍,1903年
普遍裝備日本陸軍,日俄戰爭(1904~1905年)中,該槍被大量使用。
該槍採用改進的毛瑟旋轉後拉式槍機,發射6.5mm有坂圓頭彈,初速 762m/s,由5發彈
倉供彈,托彈簧用鋼絲製作,槍尾保險機呈鉤狀,所以在中國俗稱「金鉤步槍」。全
槍長1270mm(不含刺刀),槍管長790mm,全槍質量3.86kg(不含刺刀),6條右旋膛線,直
立式表尺,表尺射程 2000m,分劃為4~20。
還有一種三十年式騎槍,全槍長僅971mm(不含刺刀),全槍質量3.5kg (不含刺刀)。

三十年式步槍和騎槍均配用三十年式刺刀,刀全長525mm,刀刃長400mm,刀質量0.
69kg。

三十八年式步槍及其派生槍

1905年(明治38年),有坂在三十年式步槍基礎上改進製成三十八年式步槍(簡稱三八
式),用於取代三十年式和村田式步槍,日軍沿用到「二戰」結束,是日軍在侵華戰
爭中的主要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該槍與南部麒次郎先行改進的海軍用
三十五年式幾乎相同,故也稱南部式步槍。
該槍為非自動步槍,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發射6.5mm有坂圓頭彈或尖頭彈。表尺為
折疊式框形,保險機構設在槍機尾部,可用手按壓轉動,配用三十年式刺刀。
該槍的優點是彈頭飛行穩定,後坐沖量小,射擊精度好;缺點是全槍過長,殺傷力不足
。該槍曾向中、英、俄、墨西哥等6國出口約100萬支,舊中國太原兵工廠等曾仿製

派生槍
三十八年式騎(馬)槍其結構與三八式步槍相同,僅縮短槍管、減輕全槍質量,以適
應騎兵要求。全槍長961mm,槍管長463mm,彈倉容彈量 5發,初速743m/s,表尺射程
2000m,瞄準基線長347mm,全槍質量3.05kg,配用三十年式刺刀。
四四式6.5mm騎(馬)槍該槍是三十八年式騎槍的改進型,於1911年(明治44年)定型
。該槍配用折疊式三棱錐形刺刀,平時折疊於槍管下方,使用時壓下槍管附近的刺刀
卡筍,使刺刀由下向前打開,便於射擊後立即騎馬襲擊。
該槍發射6.5mm有坂圓頭彈或尖頭彈,初速730m/s,彈倉容彈量5發,帶刺刀全槍長
970mm,帶刺刀全槍質量3.8kg,刺刀長350mm,槍管長 486mm,膛線右旋4條,瞄準基線
長347mm。
九七式6.5mm狙擊步槍該槍於1937年(日本神武紀元2597年)定型,除了配裝瞄準鏡
和腳架之外,其他結構均與三八式步槍相同。
該槍發射6.5mm有坂圓頭彈或尖頭彈,初速760m/s,表尺射程 2400m,彈倉容彈量5發
,全槍長1276mm,全槍質量(含瞄準鏡)4.75kg,槍管長 797mm,膛線右旋4條,瞄準基線
長687mm,配用三十年式刺刀。

九九式7.7mm步槍
(岩下式步槍)及其他

20世紀30年代初,日軍鑒於三八式步槍侵徹力不足的缺點,開展步槍選型試驗,選中
名古屋兵工廠的岩下式7.7mm步槍。1939年(神武紀元2599 年),該槍被命名為九九
式,並作制式,用於侵華戰爭,「二戰」後仍裝備日本自衛隊。
該槍有長槍(作步槍)和短槍(作騎槍)兩種,結構均與三八式步槍相似。都發射7.
7mm尖頭彈,彈倉容彈量5發,配用三十年式刺刀或九九式刺刀。長槍全長1250mm,全
槍質量4.1kg,槍管長797mm,膛線右旋4條,初速740m/s,表尺射程1500m;短槍全長
1115mm,全槍質量3.9kg,槍管長655mm,初速718m/s。
另外,日軍還在1941年(神武紀元2601年)定型並裝備一式6.5mm步槍,1942年定型並
裝備二式7.7mm步槍。
除以上非自動步槍之外,1945年曾改進並生產了美國M1步槍,命名為五式7.7mm半自
動步槍,但因質量差而停產。(待續)
京和編譯
(編輯/王曉濤)

摘自:《輕兵器》2002年03期作者:

G. 洋槍多久傳入日本

(一)鐵炮的傳入和傳播

1543年(天文12年)8月25日,一艘葡萄牙商船被台風帶到了薩摩以南的種子島,這就是給日本歷史帶來巨大變化的「鐵炮の傳來」的故事的開端。

商船被種子島上的「小浦村」的村民發現,村民們驚恐萬分,馬上報告了當時種子島的領主種子島家第十四代當主「種子島時堯」。時堯即派人將商船領到港口棗津。他發現兩個葡萄牙商人手上拿著長約兩尺多而且很重的鐵棍。棍子的前面有個洞,後面卻是封閉的,樣子十分奇特。這就是「鐵炮」。在看見鐵炮的瞬間,時堯似乎意識到歷史賦予他的使命,立即以重金買下兩支收為家寶。

H. 日本江戶時代的火器是從何而來的

火器是13世紀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但很少使用。葡萄牙火器於1543年引進,隨後發展迅速,16世紀後期沖突期間當地製造強勁。日本當時幾乎完全放棄了進一步發展和軍事使用火器的做法。

火繩槍被廣泛使用,在戰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1549年,小田信長下令為他的軍隊製造500個火繩鎖。然而,與其他武器相比,火器的好處仍然相對可疑。當時,槍支仍然相當原始和笨重。根據16世紀日本的一個估計,一個弓箭手可以在炮手裝載、裝填和射擊火器的時間內發射15支箭。[的有效射程也只有80到100米,在這個距離上,子彈很容易從裝甲上彈下來。

I. 日本的戰國時代 那時就有槍炮了么

是的..

在元朝入侵日本時,讓日本第一次認識到了火器的威力,自此之後,火銃逐漸從中國傳入日本。但是日本火槍發生質的飛躍是在公元1543年,當時一條由廈門開往寧波的葡萄牙商船,被台風吹得迷失了航向,來到了日本種子島(在鹿兒島附近)。

種子島家第十四代當主,年僅十六歲的種子島時堯同意這些南蠻人的船隻停在赤尾木港,從南蠻人手中以兩千兩金子的巨大代價購得了日本最初的兩挺鐵炮。(有意思的是,當時給雙方做翻譯的,是個叫五峰的明朝人,據說也不懂日語,雙方通過寫漢字做筆談,這個五峰其實就是明代倭亂時的首領王直。)

他將其中的一把鐵炮交給了家中的「鍛冶棟梁」八板清定(即八板金兵衛)叫其仿製,結果經過數月的研製,卻以失敗告終,然後過了一年,不甘心失敗的八板清定以自己的漂亮女兒為交換代價,從再次來航的葡萄牙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鐵炮技術,成功的製造了所謂「國產第一號」的鐵炮。從此,鐵炮便由這里傳到了日本的每個角落。

二、基本形制

當時的日本,作戰時普遍應用了火槍,炮的數量即少,質量也不高,直到德川幕府時期,火炮才在作戰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大阪攻防戰,在這之前的關原合戰中,石田三成軍雖然也曾使用過炮,但只是單方面偶爾為之,談不上實質意義的炮戰。

在日本戰國史及侵朝戰爭中真正起到重型火器作用的,還應該算是大筒。廣義上來講,大筒是一種大口徑鐵炮[日式火繩槍],大筒和火炮的最大區別是扳機擊發,其口徑跨度很大,稍小者又稱為大鐵炮,其中超大口徑者,近於小型火炮。

大鐵炮:長九十公分左右,重量在二十斤以下,口徑在二十到三十厘米之間,射程三百步開外。

要塞大筒,行軍時需要兩個人抬著走了,長一百四十公分左右,重二十斤以上,類似清朝的大抬桿,其口徑在四十厘米左右,射程可達四五百米。

現存的一尊大筒,口徑達80厘米,重一百餘斤,使用的彈葯是號稱「千人殺」的大威力霰彈,射程可達800米之遠,而且其命中精度也頗高。當然,這種武器的使用年代已經是江戶時代。

日本戰國時代還出現過一種「火矢筒」,狀如蹲伏的大蛤蟆,口徑極大,差不多有水桶那麼粗,不過筒身極短,這種武器據筆者猜測,應該是一種近距霰彈武器,而且並沒有在戰爭中得到普遍應用。 (另:根據日本現代學者宇田川武久的學說,日本大型火器可以分為大鐵炮、大筒和大炮。大鐵炮就是大口徑火繩槍,大筒是採用鐵板卷制技術的大炮,也有鑄造的。大炮是和鐵炮一起傳來的「佛郎機」。)

鐵炮槍管由鑄鐵製成,重約6-8公斤,有準星、照門,安裝木托之上。所使用的鉛彈,包在棉布塊中在火葯之後由槍口裝入,棉布塊可使彈丸不至於從槍口滑出,這樣由上至下的攻擊就可能了。再有每發彈丸所用的黑火葯使由固定容器量裝的,一般發射一發用的葯量為6克左右。

鐵炮口徑一般在8.5-20毫米之間,槍全長110厘米-130厘米,而武士頭領所用的鐵炮稱為侍筒,全長約100厘米,口徑18毫米,這種火繩槍,其射程使用直徑13毫米標准彈丸時,可達130米,有效射程在五十米內,不過,由於侍筒比較粗,所以發射的彈丸最大可達200米左右,有效射程相應的有所增加。
三、 日軍鐵炮的裝填與射擊:

1.首先,將「胴亂」別在腰的右面(如果是右撇子的話),火葯袋別在右胸上。「胴亂」是個小金屬筒,裡面正好裝了一回射擊時用的火葯和彈丸的,它名字來源於表面精緻的塗繪。還有製作非常精美的彈筒帶(尤如今天裝彈匣的背心),上面大多寫上使用者的姓名。

2.將火槍槍口朝上立起來,用火葯袋向巢口注入用於一回射擊的火葯。不能絕對盯著手來補充火葯,視線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敵人。

3.接下來就是裝填彈丸。火繩槍用的是鉛彈。

4.聽到「咔咔」的聲響就知道彈丸被固定住了。使用槍通條時不要用力過猛,力量適中的話一次就可以把彈丸送到位。

5.拿下火蓋(火皿的蓋子,純銅的。後來被延伸為導火線的意思),打開火皿(槍上的小洞,純銅的,和槍的內部有聯系),為了引燃最初放入的火葯,只在裡面放一點火葯。關上火蓋的時候注意不要讓火葯溢出來。

6.點火,夾起火繩。實戰中要注意火種千萬不能熄滅。

7.決定了射擊姿勢之後,就三點成一線瞄準焦點。盡量等敵人逼近了再扣扳機射擊。後坐力相當大,用右臉頰固定的槍托後退的時候,注意臉頰要有意識的避開。
四、日本戰國時代的火槍陣法:

織田信長的「三段射擊法」——將士兵分為三組,一組射擊時,另兩組填彈引火。每一擊之間有7、8秒的間隔,如此輪番射擊,再配合防馬柵,這種戰法充分體現了信長超前創新的能力,歐洲出現類似的戰法是在十七世紀後。

鈴木重秀的「鐵炮狙擊法」——每一桿鐵炮由四人使用。在射擊手左右後各設一人。每擊一發後,左邊的人填入子彈,右邊的人填入火葯,後面的負責點火。每一擊之間只要4、5秒,實在是最快的鐵炮術了。

另外還有伊達政宗的「騎鐵」戰術,以裝備火槍的騎兵沖前,冷兵器騎兵次後,步兵在最後的一種進攻戰術。
歡迎加入戰國歷史,游戲,文學討論群4301317

作者:zfans 2007-2-8 11:16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戰國的轉折--火槍
戰國的轉折--火槍

歡迎加入戰國歷史,游戲,文學討論群4301317
一、日本鐵炮(火槍)的來歷:

--元朝入侵日本時,讓日本第一次認識到了火器的威力,自此之後,火銃逐漸從中國傳入日本。但是日本火槍發生質的飛躍是在公元1543年,當時一條由廈門開往寧波的葡萄牙商船,被台風吹得迷失了航向,來到了日本種子島(在鹿兒島附近)。

種子島家第十四代當主,年僅十六歲的種子島時堯同意這些南蠻人的船隻停在赤尾木港,從南蠻人手中以兩千兩金子的巨大代價購得了日本最初的兩挺鐵炮。(有意思的是,當時給雙方做翻譯的,是個叫五峰的明朝人,據說也不懂日語,雙方通過寫漢字做筆談,這個五峰其實就是明代倭亂時的首領王直。)

他將其中的一把鐵炮交給了家中的「鍛冶棟梁」八板清定(即八板金兵衛)叫其仿製,結果經過數月的研製,卻以失敗告終,然後過了一年,不甘心失敗的八板清定以自己的漂亮女兒為交換代價,從再次來航的葡萄牙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鐵炮技術,成功的製造了所謂「國產第一號」的鐵炮。從此,鐵炮便由這里傳到了日本的每個角落。

二、基本形制

當時的日本,作戰時普遍應用了火槍,炮的數量即少,質量也不高,直到德川幕府時期,火炮才在作戰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大阪攻防戰,在這之前的關原合戰中,石田三成軍雖然也曾使用過炮,但只是單方面偶爾為之,談不上實質意義的炮戰。

在日本戰國史及侵朝戰爭中真正起到重型火器作用的,還應該算是大筒。廣義上來講,大筒是一種大口徑鐵炮[日式火繩槍],大筒和火炮的最大區別是扳機擊發,其口徑跨度很大,稍小者又稱為大鐵炮,其中超大口徑者,近於小型火炮。

大鐵炮:長九十公分左右,重量在二十斤以下,口徑在二十到三十厘米之間,射程三百步開外。

要塞大筒,行軍時需要兩個人抬著走了,長一百四十公分左右,重二十斤以上,類似清朝的大抬桿,其口徑在四十厘米左右,射程可達四五百米。

現存的一尊大筒,口徑達80厘米,重一百餘斤,使用的彈葯是號稱「千人殺」的大威力霰彈,射程可達800米之遠,而且其命中精度也頗高。當然,這種武器的使用年代已經是江戶時代。

日本戰國時代還出現過一種「火矢筒」,狀如蹲伏的大蛤蟆,口徑極大,差不多有水桶那麼粗,不過筒身極短,這種武器據筆者猜測,應該是一種近距霰彈武器,而且並沒有在戰爭中得到普遍應用。 (另:根據日本現代學者宇田川武久的學說,日本大型火器可以分為大鐵炮、大筒和大炮。大鐵炮就是大口徑火繩槍,大筒是採用鐵板卷制技術的大炮,也有鑄造的。大炮是和鐵炮一起傳來的「佛郎機」。)

鐵炮槍管由鑄鐵製成,重約6-8公斤,有準星、照門,安裝木托之上。所使用的鉛彈,包在棉布塊中在火葯之後由槍口裝入,棉布塊可使彈丸不至於從槍口滑出,這樣由上至下的攻擊就可能了。再有每發彈丸所用的黑火葯使由固定容器量裝的,一般發射一發用的葯量為6克左右。

鐵炮口徑一般在8.5-20毫米之間,槍全長110厘米-130厘米,而武士頭領所用的鐵炮稱為侍筒,全長約100厘米,口徑18毫米,這種火繩槍,其射程使用直徑13毫米標准彈丸時,可達130米,有效射程在五十米內,不過,由於侍筒比較粗,所以發射的彈丸最大可達200米左右,有效射程相應的有所增加。
三、 日軍鐵炮的裝填與射擊:

1.首先,將「胴亂」別在腰的右面(如果是右撇子的話),火葯袋別在右胸上。「胴亂」是個小金屬筒,裡面正好裝了一回射擊時用的火葯和彈丸的,它名字來源於表面精緻的塗繪。還有製作非常精美的彈筒帶(尤如今天裝彈匣的背心),上面大多寫上使用者的姓名。

2.將火槍槍口朝上立起來,用火葯袋向巢口注入用於一回射擊的火葯。不能絕對盯著手來補充火葯,視線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敵人。

3.接下來就是裝填彈丸。火繩槍用的是鉛彈。

4.聽到「咔咔」的聲響就知道彈丸被固定住了。使用槍通條時不要用力過猛,力量適中的話一次就可以把彈丸送到位。

5.拿下火蓋(火皿的蓋子,純銅的。後來被延伸為導火線的意思),打開火皿(槍上的小洞,純銅的,和槍的內部有聯系),為了引燃最初放入的火葯,只在裡面放一點火葯。關上火蓋的時候注意不要讓火葯溢出來。

6.點火,夾起火繩。實戰中要注意火種千萬不能熄滅。

7.決定了射擊姿勢之後,就三點成一線瞄準焦點。盡量等敵人逼近了再扣扳機射擊。後坐力相當大,用右臉頰固定的槍托後退的時候,注意臉頰要有意識的避開。
四、日本戰國時代的火槍陣法:

織田信長的「三段射擊法」——將士兵分為三組,一組射擊時,另兩組填彈引火。每一擊之間有7、8秒的間隔,如此輪番射擊,再配合防馬柵,這種戰法充分體現了信長超前創新的能力,歐洲出現類似的戰法是在十七世紀後。

鈴木重秀的「鐵炮狙擊法」——每一桿鐵炮由四人使用。在射擊手左右後各設一人。每擊一發後,左邊的人填入子彈,右邊的人填入火葯,後面的負責點火。每一擊之間只要4、5秒,實在是最快的鐵炮術了。

另外還有伊達政宗的「騎鐵」戰術,以裝備火槍的騎兵沖前,冷兵器騎兵次後,步兵在最後的一種進攻戰術。
歡迎加入戰國歷史,游戲,文學討論群4301317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3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4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