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多少石高是大大名
⑴ 日本戰國時期 織田信長 豐臣秀吉 德川家康 的石高各是多少 (區分大名直轄領地與分封的領地
我記得大阪之戰前,德川家康是420萬左右吧
⑵ 日本德川幕府文久年間(幕末)所有外樣大名石高相加佔全國石高百分之幾
查好資料了。
還有一點,1863年的下關事件和生麥村事件,長洲藩、薩摩藩等外樣大名又把賠償費用巧立名目的轉移到了幕府身上。
所以說幕府末年許多外樣大名的實際石高與標准石高嚴重不符....
基本就這樣。
⑶ 日本戰國石高問題
NHK : 前田家在戰國未年...統領能登...加賀(部份)...越中等3國...3國加起來...己經表高103萬石(內高134萬石)...當時比他厲害的...只有表高400百萬石(內高398萬石)的5國大名...德川家康...江戶幕府剛成立的時候...雖然前田家...只是外樣大名...但除了戰功以外...加上姻親關系...前田家被授與松平家專用的葵紋...前田利家...也被追封為...加賀藩始祖...那時候的加賀藩...己經表高119萬石...史稱 加賀百萬石 (= かがひゃくまんごく)...日本的"石高制"...是源自宋代...但跟宋代的演算法...是略有不同...日本從安土桃山時代以來...對於土地的生產力...均以 石 表示...也就是所謂的 石高 (= こくだか)...這不只是課稅時的計算基礎...後來...也演變成各位大名...或旗本們的收入計算...從豐臣秀吉的 太閤檢地 以來...1直到江戶時代...關於田地或房屋的價值...都是以面積乘以 石盛 (= 每單位面積的生產力)後...用這個面積...能生產多少玄米的生產力來表示...不止如此...甚至玄米以外的農作物...水產物等的產出量...也都全部換算成玄米的生產力...像這樣的制度...就稱為 石高制...因為這個原因...從戰國大名開始...到武士等等...從領地而來的收入...或俸祿...都可以用 石高 來表示...在這里...領民們的石高...被稱為 百姓高所持...武士階級...特別是指各位大名們...就被稱為 石高知行制...1石...大約可以供給成年壯丁...1年的食糧所需...這個也被視為...大名給予士兵的報酬...將 石高 乘以 年貢率...也代表著...能夠動用的士兵數...所以說...石高 不只是戰國大名的財力表現...也代表著...他們所能動用的軍力...根據江戶幕府的軍役動員令...各地的大名...如果接到大將軍的緊急動員令時...每1萬石的石高...需要動員大約200名士兵...這包含了...非戰斗的人員........
⑷ 日本戰國大名經常用「石」來表示自己的領地大小,他的「一石」是現代的多少
日本戰國1石米=現在17~20公斤左右,1石稻穀=13~15公斤左右
每個士兵耗糧=1.8石/月,21.6石/年
領地的糧食產量稱為石高,是通有"檢地"得來的,在戰國以前就已經測量過了,只是數據不太准確,由於石高的准確度關系大名的收入,因此每一代新領主繼任家督後通常又會重新檢地
檢地:
中世後期至近世時代,領主對於農民的保有地所進行的測量調查,稱為檢地。其性質很類似古代庄園制下的檢注,豐臣.德川兩政權時代,為了強化農村支配的基礎,乃實施檢地法。一五八二年(天正十年)在全國統一的背景下,乃徹底施行檢地法,史稱太閣檢地。透過檢地的實施,重新清算原有庄園制的支配關系,並制定一套新的租稅體系、以及確立對農村的支配體制。到了江戶幕府時代,修正了部份的太閣方式,訂定檢地條目。從慶長~元和年間(一五九六~一六二三年)至幕末為止,這套檢地條目被適用於幕府與諸藩領內。檢地的方法,首先將傳統一反=360步改為300步制,並將1間=6尺3寸(但江戶時代的石見檢地、備前檢地則定為6尺1分)、1間四方=1步、30步=1畝、10畝=1反,的計演算法統一起來。派遣檢地役人以村為單位,將每一筆土地依照其所在(小字)、地目(農田房舍等)、面積、等級(上、中、下、下下)、生產高(分米)事先公定,在一地一作人的原則下,確認納貢責任者(名請人),登錄於檢地帳,稱為繩打。這種做法在實施過程中,曾經引起農民激烈的反抗。
國名 州名 石高量
北陸奧 奧州 九十萬七千石
南陸奧 奧州 八十二萬二千石
出羽 羽州 八十七萬石
能登 能州 二十一萬石
加賀 加州 四十四萬五千石
越後 越州 四十萬六千石
越中 越州 五十三萬六千石
越前 越州 六十八萬六千石
若狹 若州 九萬八千石
佐渡 渡州 二萬石
下野 野州 四十六萬四千石
上野 上州 四十六萬八千石
常陸 常州 七十五萬六千石
武蔵 武州 八十四萬石
下總 二十九萬六千石
上總 三十七石八千石
安房 房州 九萬一千石
甲斐 甲州 二十四萬二千石
相模 相州 十九萬四千石
伊豆 豆州 七萬二千石
駿河 駿州 十七萬二千石
遠江 遠州 二十八萬石
三河 參州 三十五萬石
尾張 尾州 五十二萬石
信濃 信州 五十四萬七千石
飛騨 飛州 八萬三千石
美濃 濃州 五十八萬一千石
近江 江州 八十三萬二千石
山城 雍州 二十一萬六千石
伊勢 勢州 五十七萬二千石
伊賀 賀州 九萬五千石
志摩 志州 一萬七千石
大和 倭州 四十四萬四千石
河內 河州 二十萬八千石
和泉 泉州 十三萬三千石
摂津 津州 二十九萬九千石
紀伊 紀州 三十九萬五千石
丹波 丹州 二十八萬五千石
丹後 丹州 十二萬三千石
但馬 但州 十二萬三千石
因幡 因州 十三萬一千石
伯耆 伯州 十三萬一千石
出雲 雲州 二十二萬三千石
石見 石州 十三萬七千石
隠岐 隠州 四萬一千石
播磨 播州 五十二萬一千石
備前 備州 二十八萬九千石
備中 備州 二十萬七千石
備後 備州 二十三萬八千石
美作 作州 二十二萬七千石
安芸 芸州 二十五萬九千石
周防 防州 十六萬四千石
長門 長州 十三萬四千石
淡路 淡州 六萬三千石
阿波 波州 十八萬六千石
讃岐 讃州 十七萬一千石
伊豫 豫州 三十八萬一千石
土佐 土州 二十萬二千石
築前 築州 五十二萬二千石
築後 築州 二十六萬二千石
豊前 豊州 三十二萬一千石
豊後 豊州 二十七萬四千石
肥前 肥州 五十六萬一千石
肥後 肥州 五十七萬四千石
日向 日州 十二萬石
薩摩 薩州 二十一萬五千石
大隅 隅州 十七萬石
壱岐 壱州 一萬五千石
対馬 対州 二萬石
蝦夷 三萬九千石
⑸ 石高制的江戶時代大名的石高
德川幕府將軍家 398萬石
1.加賀藩 前田家 外樣 領地:加賀國 能登國以及越中國大半 134萬石
2.薩摩藩 島津家 外樣 領地:薩摩國 大隅國以及日向國部分 75萬石
3.仙台藩 伊達家 外樣 領地:陸奧國部分 99萬石
4.尾張藩 德川家 親藩 領地:尾張國 美濃國和信濃國部分 88萬石
5.紀州藩 德川家 親藩 領地:紀伊國以及伊勢國南部 大和國部分 58萬石
6.熊本藩 細川家 外樣 領地:肥後國大部分 69萬石
7.福岡藩 黑田家 外樣 領地:築前國 53萬石
8.廣島藩 淺野家 外樣 領地:安藝國以及備後國西部 49萬石
9.長州藩 毛利家 外樣 領地:長門國 周防國 73萬石
10.佐賀藩 鍋島家 外樣 領地:肥前國佐賀郡 29萬石
11.水戶藩 德川家 親藩 領地:常陸國部分 31萬石
12.津藩 藤堂家 外樣 領地:伊勢國 伊賀國 28萬石
⑹ 日本戰國的一石兩石的石是多少平方公里
日本戰國的一石兩石的石是糧食體積單位,日本戰國1石米相當於現在17~20公斤左右,1石稻穀相當於13~15公斤左右。
領地的糧食產量稱為石高,是通有"檢地"得來的,在戰國以前就已經測量過了,只是數據不太准確,由於石高的准確度關系大名的收入,因此每一代新領主繼任家督後通常又會重新檢地
檢地:
中世後期至近世時代,領主對於農民的保有地所進行的測量調查,稱為檢地。其性質很類似古代庄園制下的檢注,豐臣.德川兩政權時代,為了強化農村支配的基礎,乃實施檢地法。一五八二年(天正十年)在全國統一的背景下,乃徹底施行檢地法,史稱太閣檢地。透過檢地的實施,重新清算原有庄園制的支配關系,並制定一套新的租稅體系、以及確立對農村的支配體制。到了江戶幕府時代,修正了部份的太閣方式,訂定檢地條目。從慶長~元和年間(一五九六~一六二三年)至幕末為止,這套檢地條目被適用於幕府與諸藩領內。檢地的方法,首先將傳統一反=360步改為300步制,並將1間=6尺3寸(但江戶時代的石見檢地、備前檢地則定為6尺1分)、1間四方=1步、30步=1畝、10畝=1反,的計演算法統一起來。派遣檢地役人以村為單位,將每一筆土地依照其所在(小字)、地目(農田房舍等)、面積、等級(上、中、下、下下)、生產高(分米)事先公定,在一地一作人的原則下,確認納貢責任者(名請人),登錄於檢地帳,稱為繩打。這種做法在實施過程中,曾經引起農民激烈的反抗。
⑺ 哪位給個日本戰國時代各主要大名的總領地石數表,越詳細越好。
日本戰國1石米=現在17~20公斤左右,1石稻穀=13~15公斤左右
每個士兵耗糧=1.8石/月,21.6石/年
領地的糧食產量稱為石高,是通有"檢地"得來的,在戰國以前就已經測量過了,只是數據不太准確,由於石高的准確度關系大名的收入,因此每一代新領主繼任家督後通常又會重新檢地
衡量的標准主要是看各大名控制的總石高,因為石高決定了一個大名能真正動員的兵力,各地的石高不同,所以占據著肥沃平原的大名佔有很大的優勢。但是由於各大名所處的時期不同,所以你可以對照下面的數據,對各大名已經他們所處時代不同進行判斷!
國名 州名 石高量
北陸奧 奧州 九十萬七千石
南陸奧 奧州 八十二萬二千石
出羽 羽州 八十七萬石
能登 能州 二十一萬石
加賀 加州 四十四萬五千石
越後 越州 四十萬六千石
越中 越州 五十三萬六千石
越前 越州 六十八萬六千石
若狹 若州 九萬八千石
佐渡 渡州 二萬石
下野 野州 四十六萬四千石
上野 上州 四十六萬八千石
常陸 常州 七十五萬六千石
武蔵 武州 八十四萬石
下總 二十九萬六千石
上總 三十七石八千石
安房 房州 九萬一千石
甲斐 甲州 二十四萬二千石
相模 相州 十九萬四千石
伊豆 豆州 七萬二千石
駿河 駿州 十七萬二千石
遠江 遠州 二十八萬石
三河 參州 三十五萬石
尾張 尾州 五十二萬石
信濃 信州 五十四萬七千石
飛騨 飛州 八萬三千石
美濃 濃州 五十八萬一千石
近江 江州 八十三萬二千石
山城 雍州 二十一萬六千石
伊勢 勢州 五十七萬二千石
伊賀 賀州 九萬五千石
志摩 志州 一萬七千石
大和 倭州 四十四萬四千石
河內 河州 二十萬八千石
和泉 泉州 十三萬三千石
摂津 津州 二十九萬九千石
紀伊 紀州 三十九萬五千石
丹波 丹州 二十八萬五千石
丹後 丹州 十二萬三千石
但馬 但州 十二萬三千石
因幡 因州 十三萬一千石
伯耆 伯州 十三萬一千石
出雲 雲州 二十二萬三千石
石見 石州 十三萬七千石
隠岐 隠州 四萬一千石
播磨 播州 五十二萬一千石
備前 備州 二十八萬九千石
備中 備州 二十萬七千石
備後 備州 二十三萬八千石
美作 作州 二十二萬七千石
安芸 芸州 二十五萬九千石
周防 防州 十六萬四千石
長門 長州 十三萬四千石
淡路 淡州 六萬三千石
阿波 波州 十八萬六千石
讃岐 讃州 十七萬一千石
伊豫 豫州 三十八萬一千石
土佐 土州 二十萬二千石
築前 築州 五十二萬二千石
築後 築州 二十六萬二千石
豊前 豊州 三十二萬一千石
豊後 豊州 二十七萬四千石
肥前 肥州 五十六萬一千石
肥後 肥州 五十七萬四千石
日向 日州 十二萬石
薩摩 薩州 二十一萬五千石
大隅 隅州 十七萬石
壱岐 壱州 一萬五千石
対馬 対州 二萬石
蝦夷 三萬九千石
⑻ 江戶時代,石高超過30萬石的外樣大名
加賀金澤藩(前田家) 102.5萬石薩摩鹿兒島藩(島津家) 77萬石陸奧仙台藩(伊達家) 62.5萬石肥後熊本藩(細川家) 54萬石築前福岡藩(黑田家) 47.3萬石安芸廣島藩(淺野家) 42.6萬石長州荻藩(毛利家) 36.9萬石肥前佐賀藩(鍋島家) 35.7萬石因幡鳥取藩(池田家) 32.5萬石伊勢津藩(藤堂家) 32.3萬石備前岡山藩(池田家) 31.5萬石
⑼ 關於日本歷史大名實力對比
無法比較,武田最強的時候有甲斐,駿府(武田勝賴打下的),上野,信濃。最強的時候武將猛將最多,四名臣,三彈正,真田海野一族。
毛利最強有3分之2個中國,4分之1個四國(河野家),以及豐前(九州一角)
今川那個時候還不屬於戰國,之能算廣義的戰國(從應仁之亂到德川幕府的建立),因為這個時候還有幕府和足利將軍,並沒有形成無須的紛爭形式,狹義的戰國是從三好三人眾謀殺足利義輝到信長扶持義昭為止,所以說信長是歷史上結束戰國時代的人。
毛利最大石高貌似是秀吉時代的毛利輝元的130萬石,但這個時候毛利的領土卻比毛利元就的少,因為毛利元就那個時代的戰國沒有人來給官位給職位,天下都亂了,所以不能以領土統計多少石高,何況毛利也沒有上洛,例如大內,尼子都上洛了所以有幕府授予的官位。
武田同理也沒有上洛過,他和毛利那個時候也屬於私鬥,無法正式統計石高的。
信長和秀吉時代都是統一了的,不準私鬥來擴大領地增加石高,最有名的是名胡桃城事件和德川時期正宗打南部,這都不允許的。
顯然武田強,武田手下人多,號稱戰國第一軍團,毛利家內政謀略的多,領土多,但是連秀吉都打不過,秀吉當時只是信長的一個軍團,何況武田還打垮了信長德川聯合軍。
⑽ 日本戰國時期各大名勢力和各分國的詳細石高數據、資料
日本戰國人見人愛的石高圖來啦!
本套圖我會自己做一些或改一些有關各地物產的地圖,越往下越牛,可一定要看到底哦!
一些島嶼歸屬不太明確的可以看這里:【地圖】日本舊國郡區分圖
想知道哪個國的勢力比較牛的可以看這里:【地圖】日本戰國時代勢力地圖集
知道各國的石高有什麼意義呢?看這里:「石」的介紹、兵役的後勤、尾張國力的推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