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漢刀與日本刀有什麼區別

漢刀與日本刀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 2022-05-18 23:16:29

❶ 中國大刀和日本刀對砍哪個會斷

明顯是日本刀。
原因主要有兩個:
1,日本刀本身就不是用來與武器硬碰硬對砍的,日本刀的作用是砍布甲或者無護甲用的。
2,日本早在1869年明治維新後就禁止製造和佩帶日本刀了,二戰時期的鬼子使用的日本刀其實是指揮刀,並不是用於實戰而是用於指揮、儀式等用途。

❷ 雪中悍刀行境界劃分

《雪中悍刀行》對於高手的實力境界有個劃分,就是一品四境。

雪中一品之下的高手細分為九品,從九品到一品,根據破甲不同,去劃分:傷甲而不破,是下三品,破六甲以下,中三品,破甲八九,是三品高手,而二品境高手,就可以被稱為是小宗師了,像北涼王徐驍,就是二品境的小宗師。

而達到一品境,就是江湖當中最頂尖的那一批人了。一品境又分為了四個境界,分為金剛、指玄、天象、陸地神仙境。其中金剛、指玄、天象都有大小真偽之分,而陸地神仙境也有偽境,陸地神仙境之上為天人境。

金剛境、指玄境、天象境之間是否有境界高低,這個不好說,因為書中提到過幾次,一次是說境界有高下,一次是說境界無高低。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對於江湖武夫來說,這三個境界是有高低的,絕大部分的人都需要依次升境,只有少數的怪胎能夠直接跳境,比如北涼王妃吳素,在進入一品境的時候就是直接跳過了金剛境和指玄境,進入天象境的。

而三教中人的話,就不按照這三個境界去升境的,佛家入一品即金剛境,道家入一品即指玄境,儒家入一品即天象境,而後感悟天道進入陸地神仙境。儒家稱之為聖人,道家稱之為仙人,佛家稱之為活佛。

呂洞玄雖然是武當山的始祖,但是他走得是三教合一的武夫路子,所以洪洗象後來進入一品是一步入天象而不是指玄,因為這個天象是武夫的天象。

不過三教中人看不起武夫,即便是呂祖的千里之外取人頭都認為是奇淫巧技,只追求天道。而武夫也看不起三教中人,認為三教中人境界雖高,但是水分太大,打架得降一個層次去看。

❸ 關於刀的問題

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同時泛指可用於切、削、割、剁的工具,與匕合稱亦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其形狀為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到春秋戰國時期,刀的形狀發生巨大變化,兩漢時,刀逐漸發展為步兵的主戰兵器之一,同時出現了許多不同形式的長柄刀。銅刀存世數量不多,體形均輕薄,最厚處僅0.35厘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翹首刀、長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數類。

在原始社會,古人類就用石頭、蚌殼、獸骨打製成各種形狀的刀。他們選用的石頭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這些石料打製成的石刀質堅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殼和獸骨磨製的蚌刀、骨刀,這類刀輕便鋒利,適於砍削器物。同樣古人不僅用刀作為勞動工具,還隨身攜帶作為防身自衛的武器。

最早的銅刀脫胎於石刀,形狀很小。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便是銅刀。商朝的青銅刀,刀形較寬,刃端多向上翹,其製作如同石刀。當時的刀主要用來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衛,還未正式用於戰爭。周代重劍,不喜佩刀。西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大刀,柄短刀長,有厚實的刀脊和鋒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圓環形,所以又叫「環柄刀」。在北京昌平縣白浮西周木槨墓中出土兩把青銅刀,一把刀身長41厘米,刀背微弓;另一把長24厘米,類似冰刀形。那時的青銅刀質地較脆,缺少韌性,劈砍時容易折斷。與同時代的銅劍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體笨拙,遠不如銅劍精巧鋒利。因而刀遲遲沒有投身戰場。

秦漢時期,鋼鐵問世以後,刀的製作工藝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長,並且已有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講究式樣別致,鑲飾美觀;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作工精良。在當時諸國戰爭中,兵車已漸漸退出戰場,取而代之的騎兵隊成為作戰主力。因此單純的刺兵器不足以發揮效力,擅長劈砍揮殺的鋼刀的製作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據史書記載,三國時劉備令工匠造刀5000把;孫權則命造刀1000把;司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8000把。這些刀是用來裝備軍隊的,那時刀已成為主要兵器之一。最通用的刀要算「環首刀」,這種刀直背直刃,刀背較厚,刀柄呈扁圓環狀,長度一米左右,便於在騎戰中抽殺劈砍,是一種實戰性較強的短兵器,在戰場上的廝殺格鬥中,許多將領往往長矛短刀並用,遠刺近劈,威力無比。西漢時大將李廣之子李敢「左持長槊,右執短刀,躍馬陷戰」。三國時南蠻首領孟獲的妻子祝融夫人善使飛刀,百發百中。她曾手提八尺長標,背插五口飛刀,重傷張嶷,活捉馬忠。

鋼刀不僅用於戰場上,而且在官場上同樣地位尊貴。漢朝時,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刀。佩刀表示達官貴族的身份等級。東漢時,對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裝飾都有極嚴格的明文規定,誰也不準許逾越。這種佩帶用刀,從外形上要求精緻美觀,刀身通體雕錯花紋,刀環鑄成各種形態的鳥獸圖案。例如東漢中山穆王劉暢生前的佩刀,全長105厘米,刀身飾有線條流暢的錯金渦紋和流雲圖案。兩漢三國時,諸國君臣莫不看重佩刀,有的幾近嗜好,不惜花費重金,延請名師,耗用幾年甚至十幾年功夫,煉制寶刀。那時有名的制刀匠有阮師,據說他造刀「受法於寶青之虛……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陶,用陰陽之候,取剛柔之和」。所制的阮家刀「截輕微無絲發之際,斫堅剛無變動之異」。還有蜀國的蒲元,他運用當時的先進淬火技術造刀,具有獨到之處。曾受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鋼刀3000把。

隋唐時採用更為先進的「灌鋼法」代替了百煉法,煉出的刀更加堅韌鋒利。唐朝的刀有儀刀、鄣刀、橫刀三種。儀刀是皇朝禁衛軍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帶用刀;橫刀是專門裝備軍隊的戰刀。唐代制刀不僅注意保持漢民族傳統的製作技藝,而且隨著各國及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還吸收了不少外來的制刀技藝,促使戰刀的製作更趨於實用。明朝軍隊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體狹長,刀身彎曲,刃部延長,吸收了倭刀的長處,使劈砍殺傷的威力增大。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非常重視腰刀的製作,在其軍事著作《練兵實紀》中對腰刀製作方法有著詳細的研究與記載。清朝,刀的種類更為繁雜,有腰刀、滾背雙刀、脾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鴛鴦刀、船尾刀、割刀、繚風刀等等。其中被廣泛應用於作戰的是腰刀和雙手帶刀。腰刀上部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長三尺二寸,柄長三寸,重一斤十兩(古時1斤=16兩),一般用於騎兵作戰。雙手帶刀,柄長一尺五寸,可容雙手把握,刀刃長且特別寬大厚重,上部呈平線形。步兵在近身交戰時,一刀砍去,可斷敵首級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時代仍然是軍隊的主要兵器之一。

劍在青銅是時期是主要武器,但由於劍在砍劈方面的弱點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從而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

大刀本亦為車戰時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已,初無制敵之種種神化也,與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後代,戰爭變法,易車而馬而步,用大刀之將士,知成法之不足制勝,乃各本其戰之經驗,而想出種種利用大刀之法,俾為殺敵制果之助,於是乎有種種變化矣。大刀之最著者,為關王刀,蓋即關羽之刀法也;三國志載關王刀,重八十二斤,長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較今為短,合之今度制,長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蓋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變化之也。考大刀之種類,亦正不止關王刀一種,如撥風刀、大斫刀、九環刀、兩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樣不同,而名亦因之而異。至其用法,則殊途同歸,初無若何之大區別也;故關王刀。可謂之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脫胎而出者,雖各有變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征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編為講義,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其末曰鋒,言若蜂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環,形似環也。其室曰削,削,峭也。其形峭殺,裹刀體也。室口之飾曰棒,棒,捧束口也。下末之飾曰埤,埤,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見也。」埤 玉+卑 郭子橫《洞冥記》:「黃帝采首山之金,始鑄為刀。」(《初學記·武部·刀》) 《初學記·武部·刀》:歷代有吳刀、赤刀、容刀、鸞刀、鄭刀、孟勞、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鳴鴻刀、百辟寶刀、百鏈、青犢、漏影三刀。 曹丕《典論》:「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刀,一曰靈寶,二曰含章,三曰素質,又作露陌刀,一名龍鱗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收入《漢魏叢書》中)p747。 《初學記·武部·劍》:《春秋繁露》:「禮之所興也,劍之在左,青龍象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有刀形而無刃,備儀容而已。」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周代所用的環首長刀,不僅漢代亦用,而且傳至日本、朝鮮。漢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復佩劍,可見刀之作用在漢代尤為突出。 《三才圖會·器用》卷六:「關王偃月刀,刀勢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 唐代漸改為無環的裝柄刀,刀在軍事上的應用,已超了過劍。 《唐書·杜伏威傳》:「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拍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 宋代,承襲三國、兩晉、隋、唐之制,傳統單刀只一色,刀形笨重,鐵刃也寬。其餘大刀則廣用之,有屈刀、掩(揠)月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等。 滾雙寶刀(滾雙寶刀) ,明末著名女將軍秦良玉所用。 少數民族刀,鋒利無比,沉重,非常人所能使用。 明代多仿日本刀式,作雙手握柄砍殺的長刀,可以削斷或砍損對手的長兵之柄,。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倭善躍,一進足則丈余,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斷。」 武術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屬於長兵器,俗雲「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斬、刺、壓、掛、格等工夫。單刀、雙刀都是短兵器,語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所以單刀講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等刀式,而雙刀則講究兩手用力均勻,刀式清楚,步點靈活,上下協調,以顯出「葉里藏花,雙蝶飛舞」的姿態。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兩刃、雙環刀、長刀(雙手刀)等。

世界三大名刃:
伊斯蘭諸族(印度、伊朗、阿富汗,布哈拉、土耳其)的大馬士革平面花紋刃
馬來諸族(新加坡、馬六甲、爪窪、婆羅洲、菲律賓)的糙面焊接花紋刃
日本 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

鍛造方法:(這里簡單的說一下,真正打造刀是很麻煩的)
1.選材(礦石、金屬、甚至血液等)
2.造型(融化材料並將其融合,這很重要,有些就是不能融合所以打造不出好的武器)
3.淬煉(所謂的淬,就是將燒紅的鐵塊放進冰冷的水中降溫,煉,則是將鐵塊燒紅的動作,一般武器製作時都要經過上千次的淬煉過程)
4.開鋒(無論用什麼樣的材料,打造出來的武器在開鋒的時候佔了五成的重要性,另外的五成在於合金的過程,合金不完整,打造出來的刀劍硬度會分布不均,一點都不耐用;開鋒技巧不好,那這武器不管用了什麼材料,充其量不過比較硬了點罷了。開鋒若是專門給某人打造的可以加入某人的精血)
5.打造完後別忘了試刀哦!

補:刀和劍基本差不多,但刀注重劈,劍注重刺,當然劍的砍也很多。所以打造刀時,首先刀柄要牢固,雖然刀柄不是刀的用處,但刀的性能好壞離不開刀柄,就象房子的房基一樣;刀口當然是越鋒利越好;刀背有時也會成為攻擊的 一部分,而且刀背是受力的支撐處,刀背的打造好壞直接關繫到刀的最大承受能力和使用年限,所以刀背的打造要非常注重,一把刀的刀刃裂了還能用,但一把刀的刀背裂了,那它的支撐力將大大減弱,也就是說——這把刀廢了。打造劍嗎,反正應該和刀差不多吧,給劍開個血槽殺傷力更大些,除了雙手大劍和一些重劍外,一般的劍和刀相比,劍柄要求可以低於刀柄,因為刀的刀尖比劍的劍尖重,所以刀的刀柄要求要高於劍柄的要求。

日本刀:
(一) 鍛造

日本刀的製作即鍛造各個流派互不相同,這里介紹一下最基本的鍛造方法:

材料——日本刀的原材料是把鐵礦砂熔化而製成的玉鋼。所以,自古以來,優質鐵礦砂的出產地多出名技師。例如,以中國山脈為中心,山北的伯考有名匠安綱,山西的備前有以友成。正恆為首的備前名匠群。由此可以看出,技師與礦砂之間的聯系多麼緊密。鐵礦砂在熔鋼爐內被熔化成被稱為「鉧」的硬塊,將這些硬塊先用鐵錘粗加工。進而精加工成小塊,即為玉鋼,其碳含量為1.3%左右就可成為刀劍製作的基本材料。

鐵皮的製作——要做一把69厘米長的刀要先准備約4.5公斤的玉鋼。將其中的一部份熔化打制在長方形,並與鐵制的「挺」相粘合。其餘部份投入爐中打制。放入水中,繼而平均分成小塊,然後放在「積熔挺」上推放,重又放入爐中熔煉,接著再取出輕輕敲打成一張厚板,然後將其加熱,打平,把鋼鑿放在中間二折,這種作法反復十回至二十回,可以把鋼中間的夾雜物質排出,從而將碳含量降至腺重量的五分之一(約95克)右這期間,熔煉的時候要塗上草木灰,灑上泥水,這將有助於防止鋼的表面脫碳,並加速癒合摺痕,經由這種鍛造、刀身可以產生出各種紋路(折翻鍛造)。

心鐵的製作——心鐵的製作與皮鐵略有不同,將柔軟的皰丁鐵加入玉負釧,進行數次折翻鍛造,使其碳含量降至0.25%,重量降至原重量三份之一。這就成為心鐵。心鐵與皮鐵相比略軟。

組合鍛造——皮鐵和心鐵煉成後,就可以製作日本刀了,在中間放入心鐵,外層用皮鐵包住,這種作法是最基本的作法,還有包括;甲伏鍛造,捲起鍛造,本三枚鍛造,四面堵鍛造等多種方法,這里以經常被採用的甲伏鍛造為例來說明。

素延——甲伏鍛造是將煉成的心鐵放入中間,此鐵包在外側。捲起鍛造是上面放上心鐵下面放上皮鐵,中間用硼砂粘合,通過敲打,皮鐵包住心鐵,進向形成左右兩折如圖所示形狀,將其投入火中,一邊加熱一邊將其打制延展,這稱「素延」。

火造——將經過「素延」後的雛形刀進一步加熱,打平,並將刀刃處打薄,刀背立起,刀身略彎,這樣大致上的刀形狀就出來了,這就是「火造」。

粗略的後處理——將「火造」後的刀放入特製的器皿中,對其形狀進行初步的後處理。

粘土處理——刀的形狀出來後,就要用粘土加松炭和水均勻攪拌後塗在刀身全體,刀刃部份土塗得薄一些,然後令其乾燥,這樣可使紋形狀顯現出來,並使刀刃更加堅固而且鋒利。

鍛燒——粘土處理結束後,要使鍛造場地的光線暗下來,將刀放入爐中,平均加熱,根據刀身燒紅的程度來判斷而將刀投入水槽中,此環節是整個制刀過程中最耗費心神的環節,一旦失敗前面所有的努力均告失敗。當然,這也是刀工集中精力,施展他的手藝的時候,刀身在爐中加熱的時候,要密切關注使粘土不被火燒掉,但又不是靠溫度計,而是觀察其在火中的顏色來做出判斷。冷熱水的加減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刀身的彎曲度也在此環節自然產生。

調整彎度——鍛造結束後,工匠要觀察刀身的彎度來決定是否調整,如果彎度過大就修正它,使之變小,反之如果彎度不足,就修正它,使之增大,這一環節稱為彎度調整。

後處理——鍛造的最後一道工序是對刀進行粗略的研磨,在這個環節要檢查刀身的姿態,是否有疵點等,然後配上刀匣,用銼刀進行後處理,並打眼,最後工匠用鋼鑿把自已的名字刻上,之後這把刀就離開刀工的手,交由白銀師作刀鐔,鞘師作刀鞘,研磨師進行研磨,從而充分展現日本刀的魅力。

好刀一定要磨,不磨不快么,可是刀具的研磨學問太大了,特別是日本刀,有的日本刀在其整個使用壽命中只能研磨有限的幾次,否則就會徹底損毀,可怕吧?

(二) 研磨

刀劍的研磨最基本的功能是使其鋒利,時至今日,研磨已與過去有所不同,更多的是為增加刀劍的美感而研磨,為此需要高超的技術,並經歷幾個程序,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粗磨——用粗磨石磨合倒伏的刀刃,這在過去是用世口磨石,海上磨石,現在則用合成的金剛磨石,將刀斜放在磨石上,在背面從刀把向刀尖,在表面則折回來,從刀尖磨向刀把,這個結束後,用大村磨石按照刀背、刀背梭、地刃的順序邊除斑點邊研磨,到此為止是針對新刀採取的磨法,從後面的階段開始,普通的銹刀也和新也採取同樣的做法。

基礎研磨——這一階段是用伊予磨石除去刀身的斑點,從這一階段開始,逐步由粗磨石轉向使用細磨石,如用改正磨石,中名倉磨石,細名倉磨石,最後用內雲磨石研磨,內雲磨石作為較柔軟的磨石主要用於研磨刀刃部份。而對刀身的研磨則往往採用較硬的磨石。名倉磨石一般都是從靠近身體的地方向刀尖處研磨,與之相對應,內雲磨石一般從刀尖處往回磨,基礎研磨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充分研磨就進入下道工序,就無法真正體現日本刀的特點,所以,高水平的研磨師往往認為基礎研磨比潤色更重要。

潤色研磨——研磨光澤是特別精細的工作,說到刀刃的光澤,要切一塊1CM見方的內雲磨石,並將其削薄,後面貼上吉野紙,刀身的光澤則需要找到嗚淹磨石,與上述的內雲磨石一樣切成1CM大小,並將其削薄,只是後面不貼上吉野紙然後用處理的內雲磨石去研磨刀刃,使之產生光澤,用處理過的嗚境磨石去研麻刀身,也同樣呈現出刀身的光澤。

擦拭——這點因研磨流派不同材料的製作方法出不同,一般的是將鐵熔成微塵,後加入刀油。然後用吉野紙過濾滲透,再將其每隔10CM塗在刀身上,慢慢地用棉花來擦。這樣刀身逐漸變黑,呈現出刀身美的光澤。

取刀——擦拭過後,刀紋也逐步變黑,這時用研磨刀刃的磨石去擦拭刀紋,這樣刀紋逐漸變白,這就是取刃,這時,刀身和黑色和刀紋的白色形成一種協調的美。

打磨——這是針對刀背和刀背上的棱,用一種被稱作「打磨棒」的鋼鐵制細棒來打磨,打磨時用絹布包上,蘸上油,進行打磨,這樣,刀背和刀背上的棱更加發出黑色的光澤,坤加了它的美感。

研磨刀尖——首先研磨刀尖的兩側,先用研磨刀尖的磨石橫擦刀尖。然後在特殊的工作台上鋪上五六張美濃紙,在這上面再用長五公分,寬二公分的研磨刀尖的磨石研磨刀尖,至此,研磨工藝告一段落。

(三) 白鞘

下面談一下保存刀的白鞘的製作方法。白鞘也叫休鞘或油鞘,對於刀身保養十分重要。

取材——採用油脂較少、硬度適中的朴木為原料。首先用鋸鋸成比刀身略大,厚約四公分的木板,然後將其豎著分為兩半。

制鞘——將分為兩半的鞘材的內面放上刀身,然後用柔軟的鉛筆將刀的形狀在鞘材上描畫下來,再照著主這線來用角鑿刻出刀背,用圓鑿刻出刀身,然後用小妯橫向削掉疵點,這一點非常重要,這道工序要按照正面,反面的順序來進行,直到確認可以很順暢地把刀插入刀鞘後才能開始做刀鐔。

粘合——上道工序結束後就要用粘膠來把兩片刀鞘粘在一起,要將飯漿糊仔細市制後塗在刀鞘上,注意不要把漿子露在刀鞘裡面,之後用繩子將刀鞘緊緊地捆好。

後處理——漿糊乾燥之後,就可以進行後處理,即用刨子把刀鞘刨光,使其形狀完美,然後用小刀在刀鞘口和刀柄處修理,使其可以緊密結合,後打上目釘孔,再接著用各種刨子進行細致入微的切削,最後用磨刀草在刀鞘上碰一碰,用長毛獅子狗的牙將刀鞘處理光滑。

另外,在製作場里,從後處理的階段開始,一般是與金屬配件一起來製作,使之吻合。

就這謝了吧

❹ 雪中悍刀行劍術和劍道區別

劍道脫胎於古劍術中使用劍進行競技比試的這部分技術,並在競技這條路上走向極致(包括規則和技術)。
這就是劍道和劍術的關系。

劍道是劍術中的一部分,就好像拳擊是徒手搏擊術中的一部分一樣。

❺ 唐朝橫刀刀法跟倭刀刀法有什麼區別

我們從《唐六典》說起,《唐六典》記載「鄣刀蓋用鄣身以御敵。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這兩句釋義為基礎,將正倉院所藏的「金銀佃庄唐大刀」及其它隋唐大刀定義為橫刀,而將鄣刀定義為防身短刀。個人認為此說法欠妥。因為典籍所載「鄣刀蓋用鄣身以御敵」是指人在刀後受到刀的庇護,自然不可能是短刀。
橫刀,橫者,閑木也。本義為門戶下的那根橫木,又有側的意思。而「佩刀也,兵士所佩」這句話,並不是說兵士佩的是橫刀,而是說橫刀是兵士佩的刀。看起來這兩說似乎沒什麼區別,可實際上差異相當大,之所以「鄣刀」、「橫刀」定義會出現錯誤,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個差異。
事實上,唐「橫刀」之形制,在留存了數柄傳世隋唐刀及相當數量隋唐刀實物的日本,一直是相當清楚的。而且「橫刀」一物,於日本史料及歷朝和當代學者的所有著述中,也都公認其為中國傳來,之後日本因之,這是沒有爭論的一個共識。
中日兩國,隔海相望,文化上有極緊密甚至有些是傳承的關系。然因地理、語言之隔閡,多年來在歷史等文化領域交流並不通暢,因此日本不少很常見的與中國有關的史料文獻,長期以來並不為中國重視。故現在的日本雖然不存在「令嚴不許傳中國」之現象,而且還一直在努力收集、整理中國的歷史文獻,但對中國而言,在日本與中國有關的文獻資料,卻依然頗多「先王大典藏夷貊,蒼波浩盪無通津」之感。
目前存於日本,身份確定為來自中國且著名的隋唐傳世刀劍,,有四天王寺藏的七星劍、丙子椒林劍,正倉院藏的水龍劍、金銀佃庄唐大刀、寶石銀飾唐短刀等,為數不少。不過上舉那三口名為劍的,其實都是刀,並非真正的劍。七星、丙子椒林兩口乃隋刀,是日本聖德太子佩刀;水龍則是唐刀,為日本聖武天皇佩刀。
至於將刀叫做劍,蓋因古代日本以劍為貴之故,這在日本是習以為常之事。如日本最古老的史書、自和銅五年(712年)開始編寫的《古事記》里,凡涉及神性之刀劍,多以劍名以尊顯其高貴。《古事記》的上卷,主要內容是日本上古神話及創世傳說,有神與日本列島之由來、初代天皇誕生等等,此卷中就很多時候刀劍不分,且神及初代天皇之刀劍多以劍名,如十拳劍、草那雲劍、神度劍等等,亦有將神及天皇所佩刀劍概稱為「御刀」雲雲。

在日本刀分類法則中,刀一般指刃長兩尺或以上的刀,也叫打刀,刃長兩尺以下的為脅差。太刀則是指懸掛方式為刃朝地面,銘切在外側,刃長兩尺或以上的刀。無銘情況下,以刀姿刀形為判斷標准。大刀,指上古和隋唐時期的直身長刀,以及日本仿造的、與隋唐直身刀形制相近的日本刀,如頭椎大刀、唐大刀、唐樣大刀等。
而其中惟「橫刀」一物,刃長僅尺半,與諸大刀兩尺多的刃長相去甚遠。日本目前所存名為「橫刀」、又與中國隋唐時間一致的傳世實物,是正倉院中倉八號藏品之一的「金銀庄橫刀」,也叫「金銀平脫橫刀」。

在《東大寺獻物帳》中,有一份日本天平勝寶八年(756年)六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日本皇室給東大寺供奉珍寶的清單記載,其曰:

太上天皇舍國家珍寶等入東大寺願文,皇太後御制。
……(願文、其它禮品略)
[附箋]橫刀一口。刃長一尺四寸七分,鋒者偏刃,紫檀把以犀角裹頭,又以鐵約其上,以金鏤鐵上。眼及扼鞘尾以鐵裹金鏤之,但帶執用銀作以金鏤之。鞘纏藤,紫組懸,紫皮帶執,黑紫羅帶,黑紫紬袋緋綾里。
右一口者,太政太臣之家設新室宴之日,天皇親臨,皇太子奉舞,太臣壽贈(彼日皇太子者,即平城宮御宇、後太上天皇也)。
此為《國家珍寶帳》關於「橫刀」的文字記載。《國家珍寶帳》中記載的刀劍種類繁多,但均與上舉記載一樣,各種刀的分類、尺寸、形制、外裝飾記載都極為詳盡。如「唐大刀」和「唐樣大刀」就分得極清楚,蓋一為傳自隋唐,一為日本仿製,故分別名之。另亦有「高麗樣大刀」,及金漆銀銅作大刀、金漆銅作大刀、金銅作大刀、黑作大刀等。

日本保存的其它名為「橫刀」的刀劍實物數量也不少,但除正倉院外,其餘的傳世「橫刀」,時代早的也多為室町時期產物,以後各時期也一直都有名為「橫刀」的這一刀劍種類存在,個中代表以「玉纏橫刀」為最,其已成為皇室及神的象徵性物品。無論從形制還是功能等各方面看,這些所謂「橫刀」都是一種在日本本地演進後的衍生品種,與七世紀前後隋唐、奈良時期的「橫刀」已完全不是同一種類了,故不在此討論。
除正倉院保存的這口傳世橫刀外,日本尚有一些出土的同期橫刀實物,如北海道北大博物館所藏的「金銅庄絲卷橫刀」與「黑作橫刀」等,其含外裝的長度均只有70 cm有餘,不到80 cm。
因此,有關橫刀尺寸應小於普通兩尺以上唐大刀這點,已分別有文字記載及多例實物存在可證,且實物形制與文字記載也完全吻合可互為印證,當可確認無疑。
另外值得一提並可列為旁證的是,在眾多日本學者的著述中,無論是考古還是文獻研究者,均以橫刀的佩帶方式為橫於腰間、長度較短為其兩大構成要素(這倒可以為探討橫刀名之由來提供相當的參考),此在日本學界已是一普遍認識。還有些日本學者,甚至乾脆認為橫刀是日本脅差的始祖。由於這類著述相當繁多且易得,就不一一引述了。
除日本外,能證明唐四刀中的「橫刀」是短刀的史料,在中國也倖存了一條。其雖非直接證據,但卻是個反證,能與上述橫刀乃小於兩尺大刀的短刀之考互為正反,證實這一觀點。
據《新唐書·王及善傳》載,唐將王君愕從唐太宗征高麗戰死,其子王及善襲封邢國公。後為唐高宗所賞識,除右千牛衛將軍,高宗對其言道:「以爾忠謹,故擢三品要職。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爾佩大橫刀在朕側,亦知此官貴乎?」

按唐書所記,左、右千牛衛為唐皇室的侍衛部隊,武器以弓為主,同時掌管京中各類武器。高宗既曰「大橫刀」,以常理推之,「橫刀」一物本不大。再結合《唐六典》說橫刀為「兵士所佩」之說,則可知千牛衛兵士所服之「橫刀」不大,惟有王及善這等千牛衛將軍身份,方能服尺寸異於普通「橫刀」的「大橫刀」近侍皇帝,故高宗強調說你能佩大橫刀在朕側,可「知此官貴乎」。此亦說明佩帶大尺寸刀具近侍皇帝,乃當時極高的榮耀,一般近皇帝身侍衛者,佩帶的當為比較短的刀,也就是普通橫刀。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其實兩者實為一個概念,說法不同而已。

❻ 當年的唐刀和現在的日本刀相比,誰更好呢

相比之下日本刀會更加出色一些
拋去民族情緒,平心而論 唐刀確實是我國歷史上璀璨的一筆
不過多年以後 唐刀依然是原來的唐刀
日本刀雖然是由唐刀演化而來,可是它現在卻叫做日本刀,這說明它在進化
已經被日本人更加的精粹了。。
日本刀在世界上都是出名的好刀。。
這說明了日本人的進取精神,從這點上看國人也應該學習!

❼ 如何鑒別刀

1、刀在古代是一種單刃的砍殺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構成,刀身較長,脊厚刃薄,適於劈砍。

在原始社會,古人類就用石頭、蚌殼、獸骨打製成各種形狀的刀。他們選用的石頭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這些石料打製成的石刀質堅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殼和獸骨磨製的蚌刀、骨刀,這類刀輕便鋒利,適於砍削器物。同樣古人不僅用刀作為勞動工具,還隨身攜帶作為防身自衛的武器。

中國的刀
最早的銅刀脫胎於石刀,形狀很小。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便是銅刀。商朝的青銅刀,刀形較寬,刃端多向上翹。當時的刀主要用來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衛,還未正式用於戰爭。西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大刀,柄短刀長,有厚實的刀脊和鋒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圓環形,所以又叫「環柄刀」。在北京昌平縣白浮西周木槨墓中出土兩把青銅刀,一把刀身長41厘米,刀背微弓;另一把長24厘米,類似冰刀形。那時的青銅刀質地較脆,缺少韌性,劈砍時容易折斷。與同時代的銅劍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體笨拙,遠不如銅劍精巧鋒利。因而刀遲遲沒有投身戰場。

秦漢時期,鋼鐵問世以後,刀的製作工藝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長,並且已有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講究式樣別致,鑲飾美觀;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作工精良。在當時諸國戰爭中,兵車已漸漸退出戰場,取而代之的騎兵隊成為作戰主力。因此單純的刺兵器不足以發揮效力,擅長劈砍揮殺的鋼刀的製作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據史書記載,三國時劉備令工匠造刀5000把;孫權則命造刀1000把;司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8000把。這些刀是用來裝備軍隊的,那時刀已成為主要兵器之一。最通用的刀要算「環首刀」,這種刀直背直刃,刀背較厚,刀柄呈扁圓環狀,長度一米左右,便於在騎戰中抽殺劈砍,是一種實戰性較強的短兵器,在戰場上的廝殺格鬥中,許多將領往往長矛短刀並用,遠刺近劈,威力無比。西漢時大將李廣之子李敢「左持長槊,右執短刀,躍馬陷戰」。三國時南蠻首領孟獲的妻子祝融夫人善使飛刀,百發百中。她曾手提八尺長標,背插五口飛刀,重傷張嶷,活捉馬忠。

鋼刀不僅用於戰場上,而且在官場上同樣地位尊貴。漢朝時,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刀。佩刀表示達官貴族的身份等級。東漢時,對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裝飾都有極嚴格的明文規定,誰也不準許逾越。這種佩帶用刀,從外形上要求精緻美觀,刀身通體雕錯花紋,刀環鑄成各種形態的鳥獸圖案。例如東漢中山穆王劉暢生前的佩刀,全長105厘米,刀身飾有線條流暢的錯金渦紋和流雲圖案。兩漢三國時,諸國君臣莫不看重佩刀,有的幾近嗜好,不惜花費重金,延請名師,耗用幾年甚至十幾年功夫,煉制寶刀。那時有名的制刀匠有阮師,據說他造刀「受法於寶青之虛……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陶,用陰陽之候,取剛柔之和」。所制的阮家刀「截輕微無絲發之際,斫堅剛無變動之異」。還有蜀國的蒲元,他運用當時的先進淬火技術造刀,具有獨到之處。曾受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鋼刀3000把。

隋唐時採用更為先進的「灌鋼法」代替了百煉法,煉出的刀更加堅韌鋒利。唐朝的刀有儀刀、鄣刀、橫刀三種。儀刀是皇朝禁衛軍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帶用刀;橫刀是專門裝備軍隊的戰刀。唐代制刀不僅注意保持漢民族傳統的製作技藝,而且隨著各國及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還吸收了不少外來的制刀技藝,促使戰刀的製作更趨於實用。明朝軍隊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體狹長,刀身彎曲,刃部延長,吸收了倭刀的長處,使劈砍殺傷的威力增大。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非常重視腰刀的製作,在其軍事著作《練兵實紀》中對腰刀製作方法有著詳細的研究與記載。清朝,刀的種類更為繁雜,有腰刀、滾背雙刀、脾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鴛鴦刀、船尾刀、割刀、繚風刀等等。其中被廣泛應用於作戰的是腰刀和雙手帶刀。腰刀上部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長三尺二寸,柄長三寸,重一斤十兩(古時1斤=16兩),一般用於騎兵作戰。雙手帶刀,柄長一尺五寸,可容雙手把握,刀刃長且特別寬大厚重,上部呈平線形。步兵在近身交戰時,一刀砍去,可斷敵首級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時代仍然是軍隊的主要兵器之一。

取自"http://www.wikilib.com/wiki/%E5%88%80"

神刀:刀的一種。相傳為諸葛亮指揮下百煉而成。《蒲元傳》:「元性多奇思,於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刀成,自方漢水鈍弱,不在淬。用蜀江爽烈,足渭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江水,元以淬刀,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雜。元以刀畫水,言雜八升。取水者叩頭雲:於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內鐵珠滿,申舉刀斷之,應手虛落,因曰神力。今屈目環者,乃是其遺范。」

項羽刀:相傳為項羽所佩之刀。《王侯鯖》:「董卓少耕野得一刀,無文,四面隱起山雲文,斫王如木。及貴,以視蔡邕,邕曰:此項羽刀。」

泰山寶環刀:古代名刀。《列異傳》:「仙人王方平,降陳節之有,以刀一口,長五尺三寸,名泰山寶環,……曰:此刀不能為餘益,獨卧卦可使無鬼,入軍不傷,勿以入廁,溷且不宜,久服三年後有從汝求者,可爭與之。後果有與載錢百萬清刀者。」

素質:古代名刀。《北堂書鈔》魏文帝曹丕《典論》:「余造百辟寶刀三,……其三,鋒似嚴霜,刀身劍俠,名曰素質。」《太平御覽·兵部·刀》:「(素質)長四尺三寸,重二斤九兩。」

桂溪刀:古代名刀。黃庭堅:「我有桂溪刀,聊憑東風去。」

宿鐵刀:古代名刀。《北名·綦母懷文傳》:「懷文造宿鐵刀,其法燒出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

鸞刀:古代名刀。《禮記》:「割刀之用,鸞刀之貴,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詩經》:「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筋。」

銅口刀:古代名刀。《傅成奏事》:「尚書舊給介士二百人,人給大銅口刀一枚。」

銀裝刀:古代名刀。《南史·席闡文傳》:「梁武帝起兵,闡文勸。仍遣客私報帝,並獻銀裝刀,帝報以金如意。」

脫光:古代名刀。《太公兵法》:「刀之神,名曰脫光。」

朝儀刀:《刀劍錄》:「明帝鸞建武二年造一刀,銘曰朝儀刀。小篆書,長四尺。」

新亭侯:古代名刀。見「張飛刀」條。

漏景: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三曰漏景。」

警惡刀:古代名刀。《山堂肆考》:「楊貴妃文玄琰,小時嘗有一刀,每出入道途間佩之,或前有惡獸盜賊,則所佩之刀鏗然有聲,似警於人也,故名曰警惡刀。」

短刀:刀的一種。短刀的刀身相對長於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兩手執之。單刃有單刀和雙刀之分。單刀有斬馬刀、柳葉刀、朴刀、雁翎刀、大環刀、虎牙刀等。單刀一般為單使,也有與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單刀夾拐、單刀夾鞭、單刀碟、刀牌等。單刀一般式樣較大,重量也大。雙刀為二刀並用,其式樣和重量都較刀單刀為小。雙刀有鴛鴦刀、蝴蝶刀等。

九環刀:大環刀的一種。為步戰所用。形狀與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個鐵環,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細彎度較大,柄後有刀環。

大砍刀:為步戰所用。與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鋒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後有刀環。

大橫刀:唐代短刀的一種。多為帝王所賜,佩者以此為榮。《新唐書·五及善傳》:「爾佩大橫刀在朕側,亦知此官貴呼。」

千牛刀:利刀的別稱。《莊子·養生主》中記載,庖丁宰牛數千頭,所用刀仍鋒利無比。故後世稱鋒利的刀為千牛刀。南朝梁元帝《金樓子·一·箴戒》:「時楊玉夫見昱醉無所知,乃與楊萬年同入幄中,以千牛刀斬之。」

馬刀:為騎戰所用之短兵器。馬刀身狹,略帶彎曲,刀把也長。可兩手同時握把。馬刀一般較輕,鋒利無比,威力較大。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處有一護手刀,稱為子刀;母刀刀背筆直,刀身寬。子刀細小繞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雲頭刀:刀身近柄持處小,刀刃彎曲向前至頂端,繼續彎向刀背,刀頭呈圓形,形似雲頭,故得此名。

手刀:古刀名。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器圖》有「刀八色」。手刀即其中一種。《三才圖會》:「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劍。」後演變成現今短刀。

雙手單刀:刀身細長,刀尖鋒利,與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長,可雙手執柄。

片刀:古刀名。《大清會典圖·六十五·武備圖》載:「片刀,通長七尺一寸二分,刃長二尺,闊一寸三分。上銳而仰,銎厚二分,柄長四尺七寸,圍四寸。木質銅朱,末鐵鐏長四寸。」

儀刀:唐代軍刀。《唐六典》:「武庫令刀之制有四: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始為禁衛軍使用,晉時稱為御刀,隋代定名為儀刀,以木或金銀製成,僅供帝王儀仗隊使用,故名。《制兵·刀》:「儀刀,古班劍之類。晉、宋以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隋為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少林魚頭刀:全長三尺,形似魚頭樣,是歷代武士和僧徒煉武防身之器。

連環刀:刀身寬大,刀背帶環,環的數量不一,刀尖突出,鋒利異常。護手圓盤形,緊裹刀身,刀柄稍彎,並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來虎虎生風,鈴鈴有聲。

護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處有一月牙彎刀護手。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絞、格、攔、推、架等。

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國古代僧人出行時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殺生,故稱戒刀。

拍髀:因佩帶時拍髀旁,故名。《釋名·釋兵》:「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

直背刀:其刀背筆直,刀刃彎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柄略彎。其用法與一般短刀相似。

服刀:多隨身佩帶。《漢書·九六上·西域傳·婼羌》:「山有鐵,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劍、甲。」

佩刀:多佩帶於腰間。《釋名·釋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柳葉刀:其刀身形似柳葉,故名。

削:屬於書刀,指一種長刃有柄的小刀,為青銅或鐵製成,用來修削木簡或竹簡上的文字。漢行於東周和秦漢時。《考工記·築氏》:「築氏為刂,長尺,博寸。」

鬼頭刀:刀身寬,刀背略彎,刀尖突出,刀柄彎曲。

鉤刀:其式樣與一般刀同。惟其尖上而成倒鉤狀。《齊東野語》:「令二壯士執鉤刀,夜伏田中。」

破風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鋒利,刀背薄,刀柄彎曲。

麻札刀:《宋史·岳飛傳》:「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陳,斫馬足,遂大敗之。」

掇刀:《唐書·南蠻傳》:「以千人為軍,十軍為部,強弩二首,槍斧鋪之,勁馬二百,越糧刀鋪之。長戈二百,掇刀鋪之。」

割刀:《禮記》:「割刀之用,鸞也之貴,貴其義也。」《正義》曰:「割刀今之刀,鸞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為割物之用。古刀遲緩,用之為難,宗廟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溫銅刀:古代名刀。清代梁紹王《兩般秋雨追隨筆》載:「傳為明戎政尚書陸公完字遺物,恩陵賜也。」

猨刀:古代刀的一種。「猨」通「猿」。《隋書·禮儀志》:「行各二人,執金花師於楯,猨刀。」

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戰用刀。又名金背大環刀。其刀背厚,刀頭寬大,刀體重。刀背上有五至九個小孔,孔內有空穿銅環一枚。揮動時,環擊刀背,連連作響,聲似雁鳴。《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軍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為一料。」

腰刀:刀長約三飛,刀身狹,柄短。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器械》:「腰刀造法,鐵要多練,用純鋼自背起用平鏟平削至刃,刃芒平磨無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與藤片並用,故共稱「腰也藤牌。」

二人奪: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為杖,二人分奪時,則刀離鞘可作防身之用。

少林龍鱗寶刀:全長三尺五寸,為歷代武林名士防身之刀。普凈僧尼備此刀,明四海雲游除反徒用此刀。

少林滾珠寶刀:全長三尺三寸峭右代名士防身之用。明代廣會高僧備此刀,精此術也。

白楊刀:短刀的一種。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為宋行報仇,左執白楊刀,右據宛魯矛。」

大食刀:古代阿拉伯所造之刀。杜甫《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曰:「吁嗟光祿英雄弭,大食寶刀聊可比。」

大理刀:少數民族兵器。有謂:「蠻刀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謂吹毛透風乃大理刀之類。」大理刀有鐸銷,柄部飾金,極名貴。

雲貴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雲南刀,即大理所作,鐵青黑沉沉不錎,南大最貴之,以象皮為鞘,朱之上,亦書犀毗花紋,一鞘兩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條纏束,貴人以金銀絲。」

壯族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刀身長一尺二寸,刃向外曲凸,刀身最寬處為一寸二分。刀背一面有鋒,鋒與刃尖之間有三個凹形齒口,刃較為鋒利,鐵護手呈「S」形。柄以木製,長四寸半。銅制柄首呈棱形狀。

阿昌刀:少數民族兵器。平時可彎曲而系於腰間。取用時則自然挺直。質地精良,尤以刀鞘與刀把製作考究,有木製、皮製、銅制、銀制之不同,飾以精美的傳統民族圖案。

苗刀:古代日本所制的佩刀。短刀的一種。後又稱之為倭刀。其大者又名太刀,小者名脅差。魚皮貼香木為鞘。刀身長而窄,兩面開刃,刀刃犀利,裝飾精美。故宋歐陽修有《日本刀歌》贊之。苗刀刀柄較長,為雙手執用,杖其鋒利,故刀法較為簡單,明代武術家程宋猷將其用法化入我國傳統刀術,著有《單刀法選》,使之廣為流行。

苗族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刀長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隨刃而曲,兩側有兩條血槽及兩條紋波形指甲印花紋,刃異常犀利,柄長三寸至四寸,用兩片木料,牛角或獸骨夾制而成,以銷釘固定。苗家演練時常以筍笙伴奏。

環刀:元代蒙古騎戰用刀,其刀刃身略彎,柄小而稍扁,較犀利。

峒刀:少數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峒刀,西刀州峒及諸外蠻,無不帶刀者,一鞘二刀,與雲南刀同,但以黑漆雜皮為鞘。」

銛刀:古代婆羅門國用的短刀。《唐書·禮樂志》:「睿宋時,婆羅門國獻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銛刀,府身就鋒。」

傣族刀:少數民族兵器。在生產工具短砍刀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長刀。這種刀極為鋒利,既是勞動工具,也是練功和自衛的武器。

景頗尖刀:少數民族兵器。景頗刀歷來精細別致,種類亦多,長短不一。刀形有直、曲兩種,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異。柄有木製、骨制、角制幾種。刀鞘為木質,工藝精美,有龍及其他花紋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銅或銀箍。也有細竹蔑編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帶作背挎之用。

僳僳族彎尖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這種刀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鋒銳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製或角制而成。

黎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黎刀,海南黎山所制,刀長不過一二尺,靶長乃三四寸。織細藤纏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許,如鴟鶚尾,以為飾。」

藏刀:少數民族兵器。又稱「西番刀」。短刀的一種。是我國藏族人民隨身攜帶且須臾不離的防身器械。藏刀刀身短,刀尖銳利。刀鞘及刀把上多裝飾精美。技法上常利用寬大藏袍作掩護,或突擊闖刺,轉腕變鋒,或逼身擒舉,使人防不勝防。常用招式有「氂牛闖陣」「雄鷹啄蹄」「騙馬蓋頂」「喇嘛祭刀」「舉羊勢」等,演練時,刀風嗖嗖,喊嚎慘人。

彝族短體插刀:少數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種。多為彝族男性所用,平時將刀將於腰帶中。刀為曲刃短刀,有刀柄及鉛花銀制刀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鋒居於內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與刃均同一曲度。刀形精美優質,極為犀利尖銳。

寶刀:鋒利鋼刀的泛稱。《南史·陳世祖傳》:「為臨川王,夢梁武帝以寶刀授已。」魏文帝《典論》:「丕造百辟寶刀,其一文似靈龜,名曰靈寶;其二彩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鋒似崩霜,刀身劍俠,名曰素質。」

回回刀:古代名刀。《雲煙過眼錄》:「劉漢卿所藏回回刀,小品,背上皆全紫全錯。回回刀內全錯出,一人面獸,精甚。聞回回國王所佩者。」

吳刀:古代名刀。古時以吳地作刀最為鋒利,故張華詩贊曰:「吳刀鳴手中,利劍嚴秋霜。」

斬馬刀:宋代有名的步戰用刀。從唐代陌刀演變而來。《玉梅》:「熙寧五年,作坊造斬馬刀,長三尺余,鐔長尺余,首為大環,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於操擊,戰陣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數萬口分賜邊臣。」

葛黨刀:古代名刀。《夢溪筆談》:「吳鉤,刀名也。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

蜀刀:漢代軍的一種。刀首有環。《漢書·文翁傳注》:「刀凡蜀刀,有環者也」。

魚刀:《水經·溫水注》晉範文「日南西卷縣夷師范椎奴也。文為奴時,山澗牧羊,於澗水中得兩鯉魚,隱藏挾歸,規欲私食,郎知檢求。文大慚懼,起托曰「將礪石」。還,非為魚也。郎至魚所,見有兩石,信之而去。文始異之。石有鐵,文入山中,就石冶鐵,鍛成兩刀,舉刀向鄣,祝曰:「鯉魚變化,冶石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神靈。文當得此,為國君王,斫不入者,是刀無神靈。」進斫石鄣如龍淵干將之斬蘆蒿,由是人情漸附。」

2、徐克1995年推出的作品,又名斷刀客。

大刀本亦為車戰時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己,初無制敵之種種神化也,與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後代,戰爭變法,易車而馬而步,用大刀之將士,知成法之不足制勝,乃各本其戰之經驗,而想出種種利用大刀之法,俾為殺敵制果之助,於是乎有種種變化矣。大刀之最著者,為關王刀,蓋即關羽之刀法也;三國志載關王刀,重八十二斤,長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較今為短,合之今度制,長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蓋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變化之也。考大刀之種類,亦正不止關王刀一種,如撥風刀、大斫刀、九環刀、兩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樣不同,而名亦因之而異。至其用法,則殊途同歸,初無若何之大區別也;故關王刀。可謂之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脫胎而出者,雖各有變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征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編為講義,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其末曰鋒,言若蜂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環,形似環也。其室曰削,削,峭也。其形峭殺,裹刀體也。室口之飾曰棒,棒,捧束口也。下末之飾曰埤,埤,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見也。」埤 玉+卑

郭子橫《洞冥記》:「黃帝采首山之金,始鑄為刀。」(《初學記·武部·刀》)

《初學記·武部·刀》:歷代有吳刀、赤刀、容刀、鸞刀、鄭刀、孟勞、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鳴鴻刀、百辟寶刀、百鏈、青犢、漏影三刀。

曹丕《典論》:「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刀,一曰靈寶,二曰含章,三曰素質,又作露陌刀,一名龍鱗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收入《漢魏叢書》中)p747。

《初學記·武部·劍》:《春秋繁露》:「禮之所興也,劍之在左,青龍象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有刀形而無刃,備儀容而已。」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周代所用的環首長刀,不僅漢代亦用,而且傳至日本、朝鮮。漢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復佩劍,可見刀之作用在漢代尤為突出。

《三才圖會·器用》卷六:「關王偃月刀,刀勢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

唐代漸改為無環的裝柄刀,刀在軍事上的應用,已超了過劍。

《唐書·杜伏威傳》:「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拍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

宋代,承襲三國、兩晉、隋、唐之制,傳統單刀只一色,刀形笨重,鐵刃也寬。其餘大刀則廣用之,有屈刀、掩(揠)月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等。

明代多仿日本刀式,作雙手握柄砍殺的長刀,可以削斷或砍損對手的長兵之柄,。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倭善躍,一進足則丈余,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斷。」

武術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屬於長兵器,俗雲「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斬、刺、壓、掛、格等工夫。單刀、雙刀都是短兵器,語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所以單刀講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等刀式,而雙刀則講究兩手用力均勻,刀式清楚,步點靈活,上下協調,以顯出「葉里藏花,雙蝶飛舞」的姿態。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兩刃、雙環刀、長刀(雙手刀)等。

❽ 被吹噓了這么多年的日本刀在實戰中到底有什麼樣的效果

印象中,日本刀有著相當高的傳奇地位。我聽說過妖刀村正,由於製作刀匠太過專注,使刀附帶上執念和邪氣,現世後其中暗藏妖魔。

刀柄上記載為「二胴截斷」

但是擁有如此之強的斬切力的日本刀能成為古代戰場上的最強武器嗎,並不能。

一件普通的鎧甲就能讓日本刀給自己的刃口添堵,所以說日本刀在戰場上,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但值得一說的是,日本刀用來暗殺卻大放異彩。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7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