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遣唐使在日本叫什麼

遣唐使在日本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19 17:02:59

① 唐玄宗時期日本遣唐使

唐玄宗時期日本遣唐使:鑒真東渡
遣唐使是日本赴中國的使節團,貞觀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開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遣唐使團組織完備。遣唐使通過友好訪問或是留學長安,把唐代大量文化帶回日本,對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日本奈良人,日本遣唐留學生。他在中國的學習成績優異,通過科舉考試,成為賓貢進士,被委任為客卿,先後擔任光祿大夫、御史丞、秘書監等職。阿倍仲麻呂和唐朝詩人李白、王維等交情深厚,常作詩唱和。他一生在中國長達54年之久,為中日友好事業做出傑出貢獻。

鑒真:
鑒真,復姓淳於,揚州人,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應日本聖武天皇的約請,鑒真六次東渡,歷盡艱辛,終於在天寶十三年(754年)攜同弟子到達日本,為傳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鑒真不僅把律宗傳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也傳到了日本,為傳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日本現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鑒真和弟子創建的。

② 遣唐使和留學生和留學僧都有什麼區別。我所的是唐朝的

一、指代不同

1、遣唐使: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

2、留學生:當遣唐使回國後仍然留在中國學習的日本學生。

二、特點不同

1、遣唐使:遣唐使團是外交使節,在中國停留的時間不能過長,因而難以更好地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

2、留學生:當遣唐使等回國後仍然留在中國學習的學生,「還學生」則在遣唐使回國時一起回國。


三、目的不同

1、遣唐使:目的在於向中國學習,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視使團人員的選拔,特別是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如高向玄理﹑吉備真備曾長期在中國留學。

2、留學生:日本留學生們在中國學習幾年甚至幾十年,再回到日本傳播中國文化,促進日本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

③ 什麼是遣唐使

唐代日本派赴中國的使節團。唐朝代隋以後,日本沿襲遣使入隋的舊制,繼續派出遣唐使。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後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開成五年)。894年(日本寬平六年,唐乾寧元年)又准備派遣,已經任命,由於營原道真諫阻,遂從此正式停止遣唐使。從630年到894年,260餘年間,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達長安的日本使臣,兩次是送唐使臣回國,一次迎遣唐使歸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計有12次。使團官員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使團成員除約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主神、卜部、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師、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隨行有長期居留的留學僧、留學生和短期入唐、將隨同一使團回國的還學僧、還學生。還有從事保衛的射手。初期使團共200餘人,乘船兩艘,以後增為4艘,人數增至500餘人,但其中只有少數主要成員被允許進入長安。

遣唐使在難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過瀨戶內海,從博多(今日本福岡)出發。從7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約四十年間,航線採取北路,即沿朝鮮半島西岸北行,再沿遼東半島南岸西行,跨過渤海,在山東半島登陸,再由陸路西赴洛陽、長安。這條航線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較安全,船隻遇難情況較少。以後新羅滅百濟、高句麗,統一半島,與日本關系一度不甚融洽。於是遣唐使船在7世紀70年代到8世紀60年代這100年間,改取南島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種子島、屋久島、奄美諸島,向西北橫跨中國東海,在長江口登陸,再由運河北上。這條航線主要航行於渺茫無邊的東海上,難以靠岸,危險較大。北路和南島路都需航行30天左右,甚至更長時間。8世紀70年代以後,直到停止遣唐使前,航線改取南路,即由九州西邊的五島列島徑向西南,橫渡東海,在長江口的蘇州、明州一帶登陸,轉由運河北上。這條航線所需時間較短,一般10天左右,甚至3天可達,但風濤之險基本上與南島路相同。

遣唐使的目的在於向中國學習,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視使團人員的選拔,特別是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如高向玄理、吉備真備曾長期在中國留學;不少成員是文章博士,山上憶良、小野篁、營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學之士(後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兩家父子先後被任命為使臣,也是由於具有教養和經驗,利於向唐朝學習。隨行的留學生,如阿倍仲麻呂(晁衡)與詩人李白、王維結下深厚友誼,歸航受阻,留唐官至秘書監。桔逸勢被唐人目為秀才。入唐的醫師、樂師、畫師,和各行業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業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時也從唐人獲益。遣唐使大量輸入中國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中國文化風靡日本封建社會上層,滲透到思想、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正倉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輸入的中國物質文化。遣唐使對唐的贈品,和唐朝的答禮,實際是兩國之間互通有無的貿易。

④ 漂洋過海的遣唐使,究竟給日本帶回了什麼呢

如果要談在大唐的外國人,有一個群體就不能不提,他們一般不常來,但是每次來都要不遠萬里遠渡重洋,冒著生命危險,才能踏上大唐的土地。他們來的人也不多,可是對於本國的政治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到大唐與外國的交往歷史,總是少不了他們的身影。他們就是日本的遣唐使。

比如前一段時間很著名的一句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其實就是日本長屋王所寫,隨遣唐使團傳播到大唐的。遣唐使作為大唐和日本兩國一衣帶水的見證,文化交流的橋梁,在兩國的歷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買什麼呢?什麼都買,看見什麼買什麼。日本僧人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記》中就曾經記載了這么個事,說遣唐使在長安的時候不允許買東西,所以很多已經入京的使節還又返回揚州買東西。“先入京使內監國信春道宿彌永藏、雜使山代吉永、射手上教繼、長州判官謙從白鳥、村清岑等十餘人,乘一船來……緣上都不能買賣,便著前件人等,為買雜物來。”為了買點雜物還專門從長安跑到揚州,可見日本當時對於唐朝物品的喜愛程度。

當然這些東西也不單單是為了自己買的,主要是為了給國內人帶的,這就跟我們現在的代購差不多。

除了遣唐使團“買買買”以外,很多在大唐學習完成後要跟著遣唐使團回國的日本人,也是在大唐買買買。比如前面提到的空海,他在回國的時候就帶了很多唐代的文化典籍以及名人詩集等著作。比如《王昌齡集》等一大批詩文作品,就這他還嫌拿的少,為此還專門給越州節度使上書,要求給他再贈送點各種書,比如什麼“經律論疏傳記,乃至詩賦碑銘、卜醫五明”。最後,據記載,空海回國帶的各類書籍足有905卷。可見空海大師的“剁手”有多瘋狂了。

此外,還有一些買的太多被抓起來的。比如前面說的圓仁寫的那部《入唐求法巡行記》中就記載:“長官謙從白鳥清岑、長岑、留學生等四人,為買香葯下船到市,為所由堪追,舍二百餘貫錢逃走”。這意思就說他們想去買香葯,有人要抓他們,沒辦法撇下200多貫錢趕緊跑了。可見當時香料和葯品應該在大唐是禁止賣給外國人的,要不怎麼有人要抓他們呢。

那麼,前面說了這么多,這些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呢?

三、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呢?——帶回了全套的大唐Style

公元7世紀的日本,還處在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而如何能夠完成這樣大規模的社會轉型,日本需要一位老師學習。正所謂: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要學就得找最好的老師。而當時繁榮鼎盛的大唐帝國,就自然成為了日本朝野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所以,日本在向大唐派遣遣唐使的同時,這些從大唐學成歸來的遣唐使也在日本掀起了一場“大唐Style”的改革風暴。

在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日本派出的第一批遣唐使開始回國,他們回國以後,在日本形成了一個革命集團,其中核心人物就是留華32年的南淵請安。後來在就是在南淵請安的兩位學生——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的策劃之下,消滅了權臣蘇我入鹿,奪取了核心權力。在大化元年(645年),孝德天皇即位,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開始策劃一場旨在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模仿大唐,改造日本,使日本變為一個政章制度完備的封建國家。這場影響日本歷史進程的大變革,史稱“大化革新”。大化也成為了日本天皇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


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有四點:第一是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廢除世襲制貴族;第二是要實行班田制度;第三是命令將土地、部民改為公地、公民;第四就是仿照唐朝實行租庸調制。與此同時,還進行了婚姻、喪葬等方面的改革。這幾條一看就都是從大唐學習的。大化革新第一次確立了天皇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促進日本完成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跨越。

除了政治制度改革,日本人對“大唐Style”的熱愛還體現在很多方面。我們先來看看日本的都城。


平安京地圖

公元794年,這一年是唐德宗貞元十年,日本恆武天皇從長岡京遷都到了一座新都城,在之後的四百多年,這座新都城一直被叫做平安京,也就是現在的日本京都市。我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幅平安京地圖發現了什麼,要是沒想起來你再看看下面這幅地圖,肯定就發現了。


唐代長安城全圖

看看,有內味了吧?平安京完全就是個小號的長安城啊。無論是劃分南北城的朱雀大街,還是東西對稱的東西兩市,以及方方正正的布局,棋盤格子一樣的結構,都簡直是一個模子出來的。不光如此,連日本天皇居住的平安宮,根據典籍記載,其建築格局與大明宮的麟德殿非常相似。

其實不光是平安京,在此之前的平城京,藤原京,也是照著長安城修建的,日本對於“大唐Style”的鍾愛真是可見一斑。

為了加快向唐朝靠攏,日本在法律典章的制定上也充分學習了唐代的法律。日本在這一時期先後編制了大量的法典,比如《近江令》、《天武律令》、《大寶律令》、《養老律令》、《刪定令格》、《弘仁格》、《弘仁式》等等,其“參考文獻”主要以唐高宗時期的《唐律疏議》為主。比如說這里的《大寶律令》,裡面的條文幾乎原封不動的照抄唐律,連日本學者自己都說:“我國大寶律大體上採用唐律,只不過再考慮我國國情稍加斟酌而已”。


前面說了,遣唐使團經常在大唐買買買,買到的也大多是大唐的儒家文化典籍。以至於很多在咱們這邊失傳的書在人家日本反而保留了下來。因為仰慕大唐的文化,日本如飢似渴的學習大唐的文化典籍,甚至天皇都手不釋卷。以至於到了日本也開始拜孔子,修太學,興科舉,這可以說是學習到骨子裡了。

再比如說日本的和服,就是源自中國的唐服,日本文字的平假名就是從漢字的草書而來,這些文化上的影響和借鑒,就更加數不勝數了。

回到本文題目的問題:“遣唐使到底為日本帶回了什麼?”帶回了什麼?政治體制?城市規劃?典章制度?和服假名?其實,從這些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遣唐使真正為日本帶回來的——是一個加入大唐構建的文化圈的入場券。

所謂“文化圈”往往是由文化領域比較先進的某一國家或者民族或者族群為核心構建的,從這一文化核心向外傳播和輻射,從而在周邊形成共同認可核心國家、民族或者族群文化的一個圈層。由大唐所構建的文化圈,包括了非常深厚的文化意義。

當時的大唐,作為世界最為強盛的國家,對於日本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不獲得大唐的認可,進入大唐文化圈,這對於日本的國際地位可能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在公元7~9世紀的世界格局中,只有獲得大唐的認可,准許加入大唐文化圈,才能夠學習當時最為強大和先進的制度和科技。

日本所派出的遣唐使,刻苦執著的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他們並不只是學個皮毛,而是“靈魂深處鬧革命”,全身心向大唐文化靠攏,將對大唐文化的認同簡直刻在了骨子裡。

遺憾的是,當初曾經讓日本無比嚮往的輝煌的唐帝國,也在安史之亂後一腳踏入了軍閥割據、宦官專權的死循環,國勢日益傾頹,帝國日落,盛世不再。那些蓬勃的朝氣也化作了黃昏的沉沉暮氣。唐帝國的衰落,讓大唐的光芒在周邊國家心中日益褪色。終於在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菅原道真的建議,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在十幾年後,凋敝的大唐也走向了自己的末日。

其實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的原因,除了大唐國力凋敝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遣唐使團的成本和損耗實在太大,日本也逐漸負擔不起了。再加上日本經過了二百多年對唐文化的吸收,已經有一種“學的差不多了,再學也學不著啥”的思想了。總之,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曾經在歷史上對日本做出重要貢獻的遣唐使終於也成為了歷史,中日之間的關系,也將隨著民間貿易的蔚然興起,進入下一個嶄新的階段。

而日本也擺脫了對唐文化的吸收階段,轉而進入了漫長的消化階段。日本在充分吸收大唐文化養分的過程中,與自己的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日本美學和文化。而這些文化因素,一直到現在,還對日本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⑤ 日本遣唐使

如阿倍仲麻呂(698年至770年),也譯作阿部仲麻呂漢名晁衡,19歲隨遣唐使來長安留學,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人好友。在唐任職,官至秘書監(相當於國立圖書館長)。753年,他隨日本遣唐使回國,被任命為代表唐朝回訪日本的使臣。

⑥ 日本送到唐朝留學的人員叫什麼

叫 「遣唐使」

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達到空前繁榮的時期。這時日本社會正處在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和鞏固的階段,對唐朝的昌盛極為贊賞,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學生和學問僧數量很多。
631年(貞觀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開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一般不超過二百人,從8世紀初起,人數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數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發現的日本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日本奈良東大寺內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大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來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如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長期留居中國,擅長詩文。在唐歷任光祿大夫、秘書監等職。他與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人有著深厚的友情,常作詩相酬贈。日本留學生回國以後,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自然也給了教會了唐朝很多,當然,唐朝教日本是主要的.
例:1.日本教會了唐朝更先進的造船技術,更加充分的利用了羅盤.
2.日本也帶來了自己的文化風俗,現在中國有些區域性小文化,也多多少少帶了點日本風

⑦ 《武媚娘傳奇》中日本遣唐使是誰扮演的 歷史原型是誰

在電視劇《武則天》中飾演這位「遣唐使」的正是日本90後小生松島庄汰,劇中與范冰冰有對手戲,兩人合作相當愉快,其清秀俊朗的外形也得到了劇組工作人員的稱贊。

松島庄汰(Matsushima Shota),1990年12月26日出生於兵庫縣尼崎市。日本演員,畢業於立命館守山高等學校。[1]

  • 中文名

  • 松島庄汰

  • 外文名

  • 松島庄汰(まつしま しょうた)Matsushima Shota(羅馬音)

  • 別名

  • 庄ちゃん、同じ

  • 國籍

  • 日本

  • 民族

  • 大和族

  • 星座

  • 摩羯座

  • 血型

  • O型

  • 身高

  • 180cm

  • 出生地

  • 日本兵庫縣尼崎市

  • 出生日期

  • 1990年12月26日

  • 職業

  • 演員

  • 畢業院校

  • 立命館守山高等學校

  • 經紀公司

  • Amuse

  • 代表作品

  • 大奧:女將軍與她的後宮三千美男、武媚娘傳奇

⑧ 日本著名 遣唐使

中日早在漢朝時期就已經有了交往,公元607年日本開始遣隋,到618年唐滅隋時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其中小野妹子是最有名的一位,他將中國的佛前供花引入日本,形成了後來的日本第一大插花流派——池坊派。到了唐朝,中國的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入繁榮時期,日本則處於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變革時代。中日兩國交往最頻繁的時候應該是在公元630年--894年,這段期間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一次」迎入唐使」及兩次因故未成行外,正式來華的共有13次。這延續二百餘年的遣唐史,在不同時期,組織、規模、交通路線都有很大變化,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期是舒明天皇時期(公元629——641年)到齊明女皇時期(公元655——661年),約30年的時間,第一、二、三、四次的遣唐使的派遣都屬於這個階段:

第一次:大使:犬上三田耜 副使:葯師:惠日 來華時間:630年8月(舒明天皇二年八月) 回日時間:632年8月(舒明天皇四年八月)

第二次:大使:吉士長丹、高田根麻呂 來華時間:653年2月(孝德天皇白雉四年五月) 回日時間:654年7月(孝德天皇白雉五年七月)

第三次:押使:高向玄理 大使:阿邊麻呂 副使:葯師:惠日 來華時間:654年2月(孝德天皇白雉四年二月) 回日時間:655年8月(齊明女皇元年八月)

第四次:大使:坂合部石布 副使:津守吉祥 來華時間:659年7月(齊明女皇五年七月) 回日時間:661年5月(齊明女皇七年五月)

其特點是:規模小(最多兩只船),人數少(不超過250人),組織不嚴密各色人等配備不整齊,一般沿著朝鮮半島、遼東半島航行,然後橫渡渤海灣口,到山東半島登陸,在經陸路前往長安。

第二期是天智天皇時期(662——671年)的兩次遣唐使,既:第五、六次:

第五次:大使:守大石 副使:坂合部石積 來華時間:665年12月(天智天皇四年十二月) 回日時間:667年11月(天智天皇六年十一月)

第六次:大使:河內鯨 來華時間:669年(天智天皇八年) 回日時間:北路?670年(天智天皇年九年)遣使『賀平高麗』。

這兩次規模和航線與第一期差不多,但其政治意義十分突出,不同於一般遣唐使活動。因663年,唐、日在朝鮮進行了戰爭,日本失敗,撤回軍隊,並深恐唐軍乘勝進攻本土。次年唐朝的使者郭務悰、劉德高相繼來日,故而第五次遣唐使大概是為了送劉德高而派遣的。第六次遣唐使也是為了修補白江口之戰造成的唐日關系裂痕而派出的。

的三期從文武天皇時期(697——707年)至孝謙女皇時期(749——758年),約五十年間的四次遣唐使,是遣唐使的最盛時期。這四次遣唐使,即:第七、八、九、十次。

第七次:執節使:粟田真人 大使:坂合部大分 副使:巨勢邑治 來華時間:702年6月(文武天皇大寶二年六月) 回日時間:704年7月(文武天皇慶雲元年七月)

第八次:押使:多治比縣守 大使:大伴山守 副使:藤原馬養 來華時間:717年3月(元正女皇養老元年三月) 回日時間:718年10月(元正女皇養老二年十月)

第九次:大使:多治比廣成 副使:中臣名代 來華時間:733年4月(聖武天皇天平五年四月) 回日時間:734年11月(聖武天皇天平六年十一月、八年七月)

第十次:大使:藤原清河 副使:大伴古麻呂 副使:吉備真備 來華時間:752年(孝謙女皇天平勝寶四年潤三月) 回日時間:753年12月(孝謙女皇天平勝寶五年十二月、六年正月、四月)

這兩期的特點是規模大,航線也和上期不同。

第四期從光仁天皇時期(770——780年),到仁明天皇時期(834——850年),約六十年,派出三次遣唐使,即第十一、十二、十三次:

第十一次:大使:佐伯今毛人 副使:小野石根、大神末足 來華時間:777年6月(光仁天皇寶龜八年六月) 回日時間:778年10月、11月(光仁天皇寶龜九年十月、十一月)

第十二次:大使:藤原葛野麻呂 副使:石川道益 來華時間:804年(桓武天皇延歷二十三年) 回日時間:805年6月(桓武天皇延歷二十四年六月)

第十三次:大使:藤原常嗣 副使:小野篁 來華時間:838年(仁明天皇承和五年) 回日時間:839年8月、10月,840年4月、6月(仁明天皇承和六年十月、七年四月、六月)

這一時期的遣唐使在外觀規模組織上不弱於第三期,山之有所超過,但在精神上已是強弩之末。此時唐朝正是安史之亂之後,內有藩鎮割據、宦官擅權、朋黨之爭,外有回紇、吐蕃等的入侵,國勢江河日下,文風逐漸衰頹,而日本則是凡可汲取和借鑒的已大體輸入完畢,貴族們也喪失了出沒波濤追求唐文化的熱情和銳氣,而且遣唐使的派遣需要大批經費,日本政府也深感財政日益無力支付,故於894年做出了停派遣唐使的決定。
——————————————————————————————————
阿倍仲麻呂於公元717年3月(元正女皇的養老元年)19歲的時候隨第八次遣唐使入唐,當時的身份是留學生而不是遣唐使。

入唐後,阿倍仲麻呂進入國子監的「太學」開始了學習生活,鑽研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民俗。

阿倍仲麻呂在唐時學習成績十分優秀,結束國子監的學習後(最早當在721年。至遲不過727年),就參加了科舉考試,並考中進士。作為日本人,能夠順利地通過如此困難考試的,阿倍仲麻呂是第一人,同時也是最後一人。從此,阿倍仲麻呂開始了在唐朝漫長的仕途生涯。他最初的官職是太子宮左春坊司經局的校書,官階正九品下,職責是校訂經史子集四庫書籍,為太子侍讀,輔佐太子李瑛研究學問。後由於京兆尹崔日知的推薦,他又被擢為左補闕從八品上,這是一個擔任皇帝侍從的工作,其收入是發祿70石,月俸4500文,此外還可得到職分田,並經常見到玄宗。由於阿倍仲麻呂博學多識,因而深得玄宗賞識,玄宗親自為他起了個中國名字——朝衡(或晁衡)。

阿倍仲麻呂的官職步步晉升,後來作了儀王友(玄宗第十二子於開元十三年既公元725年五月被封為儀王),「友」為從五品下的官職,職責是陪游侍居,規諷道義 實際上是儀王的半個老師。公元752年(唐天寶十一年),阿倍仲麻呂由衛尉少卿提升為衛尉卿兼任秘書監(從三品)。「安史之亂」後又擔任過光祿大夫兼御史中丞,賜北海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

當第十次遣唐使要回日本時,阿倍仲麻呂已經56歲了,之前曾提出回國,玄宗不準,這次因懷念故土和親人而又一次向玄宗回國請求,終於得到了玄宗的恩准。

公元770年(寶龜元年)阿倍仲麻呂以73歲高齡結束了他富有戲劇色彩的一生。

⑨ 日本向唐朝派的使節被稱為________。是填「遣唐使」嗎

遣唐使,是的

⑩ 遣唐使是什麼

公元589年,隋朝重新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對峙局面,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當時,東瀛日本正處在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過渡階段,新興的日本封建主希望從中國吸取一套封建制的統治方式,於是有計劃地派遣使臣和留學生來中國訪問、學習。

607年,隋煬帝在位時。日本封建貴族的代表人物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為使臣,攜國書來中國。次年,隋煬帝派文林郎裴世清為使,陪送日本使臣返國,並對日本進行回訪,受到日本人士的熱烈歡迎和隆重接待。

到了唐朝,中日兩國的交往更為頻繁。從公元630年開始的200多年中,日本為了學習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禮儀,先後派出多批使者來到中國。隨同使臣一起來中國的,有官員、留學生和留學僧,人數多時達五六百人。由於他們都是由日本政府派遣的使者,所以就被稱為「遣唐使」。這些人在中國學習了各種技藝,回國以後便積極傳播唐朝的制度和文化。中國的典章制度、工農業生產技術、歷法、哲學、歷史學、文學、數學、醫葯學、建築學、美術、工藝等,都被介紹到日本。

據史書記載。唐朝時日本派來的遣唐使前後有13批,人數達數千人之多,這對中日兩國的友好關系和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7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