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大日本帝國陸軍有哪些

大日本帝國陸軍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19 22:51:01

『壹』 日本軍隊叫什麼

日本軍(日語:日本軍/にほんぐん、にっぽんぐん Nihon-gun、Nippon-gun),簡稱日軍,廣義上是指日本的國家軍隊,狹義上則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即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日本軍隊,包含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又稱「皇軍」(日語:皇軍/こうぐん、すめらみいくさ Kō-gun、Sumerami-ikusa),即天皇統領下的軍隊;此外,另有帝國陸海軍、陸海軍、國軍、帝國軍、大日本軍、官軍等稱呼。為了與戰後的自衛隊區別,有時亦以舊日本軍、舊軍稱呼。
自衛隊(日語:自衛隊/じえいたい jieitai ?;英語譯名:The Japan Self-Defense Forces,縮寫JSDF)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的日本國家防衛力量,成立於1954年7月1日。根據日本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放棄與他國以軍事手段解決爭端的權力,因而自衛隊在名義上不是軍事組織,但實際上的功能等同其他國家的軍隊。自衛隊由海上自衛隊、陸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等三個軍種組成,總兵力約23萬,由防衛省統籌管轄。自衛隊於2008年時所消耗的軍費,居美國、中國、法國、英國、俄羅斯及德國之後,為世界第7位。自衛隊的目的是維持日本的自我防衛能力,而踏進21世紀後,自衛隊對於海外軍事任務的參與愈來愈積極,除了參與了2002年阿富汗戰爭後的維和任務外,自2004年1月19日開始,派遣「自衛隊伊拉克復興支援群」駐扎於伊拉克薩瑪沃,協助美伊戰爭後的重新興建與安全維護。日本國內亦有民眾要求須因應周邊局勢,如北朝鮮核武威脅及中國軍事力量提升,存在有修改日本憲法的呼聲,以及將自衛隊升格成「國防軍」。

『貳』 二戰日本陸軍排行

當德軍佔領了大部分蘇聯東歐部分的土地後,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悲劇開始了:圍攻列寧格勒。當德意志帝國與芬蘭的部隊分別從南方和北方抵達列寧格勒外圍後,希特勒下令必須「將列寧格勒從地球上清除」,命令消滅城內的所有人口。德軍開始包圍列寧格勒以切斷來自外部的援救物資,同時用炮擊和空軍轟炸。包圍持續了900天,在飢餓、嚴寒和恐懼的氛圍中,大約100萬平民死亡--其中80萬死於飢餓;但列寧格勒始終沒有向納粹屈服。著名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為此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七交響曲》(又稱《列寧格勒交響曲》)去表現蘇聯軍民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當中的英勇抗爭及為此而付出的巨大犧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後,德軍開始准備進一步的進攻行動。進攻高加索地區、伏爾加河地區的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德軍始終未能完全佔領這座城市,並在進攻過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希特勒的猶豫不決、高級將領們對改變計劃的不滿以及過長的補給線,以及蘇軍的頑強抵抗,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戰成為德國士兵的惡夢。當蘇聯紅軍發動反攻時,20個師的德軍(還有2個羅馬尼亞師)被切斷了退路,德第六集團軍被完全圍困。隨著食品、燃料和彈葯的消耗,德軍的陣地越來越小,直到最後一部分德軍在1943年初投降。為了確保前線軍官不會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集團軍司令弗雷德里希·保盧斯為陸軍元帥(歷史上的德國陸軍元帥沒有一個投降過。保羅斯沒有投降,但也沒有「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被蘇軍俘虜)。斯大林格勒戰役以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而載入史冊,雙方的損失都很慘重,大約有200萬人死亡,其中50萬是平民。該戰役與中途島海戰同時成為二戰最重大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漸漸喪失戰場的主動權,但蘇聯人也因為戰爭損耗太大而沒有形成有效的進攻力量。1943年開始,蘇軍在戰場上逐漸轉入反攻。1943年夏天,蘇德雙方的軍隊集結於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由曼施坦因將軍領導下准備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庫爾斯克戰役打響。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攻勢,也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役。由於蘇聯方面事先獲得了情報,為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防禦制訂了一個大規模計劃。在他們的抵抗之下,德軍裝甲部隊最多隻前進了17英里。在該場戰役以蘇軍的勝利結束後,紅軍就始終控制著戰爭的主導權,發動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勢(蘇聯歷史上稱為十次突擊),直到1945年5月2日佔領柏林。

大西洋交通運輸線爭奪戰
歐洲戰區無論是東線或者是西線作戰,都與英美兩國在大西洋上與德國爭奪運輸線暢通與否有密切的關系。
所謂的運輸線是指由其他地區將物資運往英國或者是其他歐洲地區的海上運輸路線,而這個運輸路線當中又以美洲大陸往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部分重要性最高。美洲大陸前往英國的運輸線擔負維系英國持續作戰的力量,以及累積返回歐洲大陸的行動所需要的一切資源。美洲大陸前往歐洲的運輸線又可以分成兩個部分,規模較大的是前往蘇聯的運輸路線,其次是盟軍登陸歐陸之後直接運往各港口的運輸路線。

北非和地中海戰場
北非和地中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義大利和德國為一方,英美為另一方的武裝力量之間為爭奪重要戰略地區和目標,爭奪北非、近東和地中海的控制權的軍事行動。

義大利在非洲大陸展開了兩個軍隊集團,一個在東北非(30萬人),一個在北非(23.6萬人)。這兩個地區的英軍分別為3.25萬人和6.6萬人。在東北非,意軍於1940年7-8月開始從衣索比亞向蘇丹、肯亞和英屬索馬里腹地進攻,奪佔了許多地區,但是蘇丹和肯亞軍隊的頑強抵抗及在衣索比亞展開的游擊運動迫使意軍轉入了防禦。根據戰區條件,軍事行動在寬50-80公里的沿岸地帶進行,並從1940年9月13日持續到1943年5月13日。
北非戰局大致可分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軍進攻。由巴爾博元帥(8月起由格拉齊亞尼元帥)統一指揮的2個義大利集團軍在利比亞展開:第10集團軍(司令為貝爾蒂將軍)在利比亞、埃及邊界,第5集團軍(司令為加里波第將軍)在突尼西亞當面。9月13日,第10集團軍開始進攻韋維爾將軍指揮的英國「尼羅河」集團軍(在埃及共有6.6萬人)。英集團軍在埃及、利比亞邊界僅有1個師。
第二階段(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軍進攻。12月9日,英集團軍在兩個月內推進800餘公里(利比亞戰役),至翌年2月11日前,英軍已進抵阿蓋拉、馬拉達以東一線,轉入防禦。既得勝利未得到發展。英國政府決定向巴爾干轉移力量,利用意軍在希臘的失敗,為奪取巴爾干半島在希臘建立戰略基地。英集團軍一部從北非調到了希臘。這就使意軍免於徹底失敗。
第三階段(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聯軍進攻。隆美爾率領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3月31日,意德軍開始進攻英集團軍,以便前出利比亞、埃及邊界,攻佔塞盧姆。聯軍的進攻出乎英軍統帥部意料。英軍在兩星期內退到了埃及邊界,留下了駐圖卜魯克的守軍,結果這支守軍遭到了聯軍的圍困。隆美爾原指望在得到增援後向開羅發展進攻,但由於德國正准備進犯蘇聯,所以他沒有得到補充兵力。
第四階段(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軍進攻。蘇德戰場的激烈交戰,德軍在蘇聯的失敗,為英軍奪取北非的戰略主動權創造了有利條件。1941年11月18日,英集團軍發動「十字軍戰士」戰役,以粉碎當面敵軍集團,解救托卜魯克守軍和完全解放昔蘭尼加(利比亞東部)。英軍在兩個月的戰斗中推進幾達800公里,但未能完成殲滅駐北非德意軍這一主要任務。艦隊保障了英軍的補給和濱海翼側的火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軍的大縱深推進。
第五階段(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軍進攻。法西斯統帥部利用英軍的分散和未做好防禦准備,變更了兵力部署,於1月21日發動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軍推進達600公里,進至加扎拉、比爾哈基姆一線,戰線在此一直穩定到5月底。
第六階段(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阿拉曼戰役、火炬行動英美軍進攻。1942年秋,德國集團由於在東線,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遭受重大損失斯大林格勒戰役再次陷入了困境,無法給隆美爾元帥必要的軍隊和軍事技術裝備支援。1943年5月13日,德意軍在突尼西亞投降,北非戰局的最後一個戰役遂告結束。

地中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組成部分,自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宣布正式參戰開始,至1943年9月10日義大利海軍艦隊在馬爾他島向英國投降止。歷時3年3個月。地中海海戰主要是英美為首的同盟國與義大利、德國圍繞著地中海海上交通線展開的爭奪戰。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總共損失艦船389艘,噸位306423噸;商船損失132艘,2106521噸。英美盟國海軍損失艦船349艘,噸位506061噸。

義大利戰場
1943年7月,盟軍在西西里島的登陸迫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垮台,由巴多格利奧組成的新政府開始與美英秘密談判,但由於在是否「無條件投降」問題上雙方討價還價,一再延誤,使希特勒獲得了充足的時間來加強其在義大利的兵力。希特勒在墨索里尼垮台後的次日便下令佔領德意邊境和法意邊境的阿爾卑斯山的所有山口,並從法國和德國南部迅速集結了8個德國師,稱B集團軍群,由隆美爾元帥任司令,做好進軍義大利的准備。8月初,隆美爾率部越過邊境進入義大利北部,以支援駐守在義大利南部的凱塞林元帥的8個德國師。

盟軍於8月17日奪佔西西里島後,決定繼續進攻義大利本土。地面攻擊部隊為英國亞歷山大將軍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的英第8集團軍和克拉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

9月3日,義大利代表和盟國代表秘密簽訂了停戰協定,當天凌晨,英第8集團軍從西西里渡過峽窄的墨西拿海峽,在義大利的亞平寧半島登陸,向意南部快速挺進。9月8日,英國廣播公司廣播了義大利投降的正式文告。9月9日凌晨,由克拉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在薩勒諾灣登陸。已有戒備的德軍聞訊立即將80萬意軍解除武裝,逮捕了大批意軍軍官,並於9月10日佔領了羅馬,控制了南至那不勒斯的義大利本土。意國王和巴多格利奧等倉皇乘潛艇逃到南端的盟軍佔領區。9月13日,希特勒派黨衛軍突擊隊將囚禁於大薩索山頂旅館的墨索里尼營救來,隨後墨索里尼在希特勒的扶持下,在義大利北部成立了「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傀儡政府,與巴多格利奧政府對抗。10月13日,巴多格利奧政府正式退出「軸心」同盟,向德國宣戰。同時,英、美、蘇三國政府也發表宣言,承認義大利為共同作戰一方。

1944年初,亞歷山大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為了打破僵局,加快戰役進程,決定在加強正面進攻的同時,以一部分兵力在羅馬南部小鎮安齊奧實施登陸作戰,從背後突破德軍防線。

凱塞林在得知盟軍在安齊奧登陸後,立即從法、德及南斯拉夫調派兵力支援,到了28日,已有4個師面對美第6軍,並准備進行反擊。到2月16日,已有10個德國師包圍安其奧的盟軍。2月28日,德軍發起大規模反擊,試圖一舉將盟軍趕下海去,但遭到盟軍空軍的大規模空襲,凱塞林不得不於3月4日下令停止了反擊,維持對美軍的包圍。

1944年6月4日羅馬解放。1945年4月,西線盟軍和蘇軍同時對德國發起強大攻勢,德軍面臨全面崩潰的危機,義大利戰場也再度活躍。4月9日,英第8集團軍和美第5集團軍先後從東西兩翼發起攻勢,德軍士氣低落,無力抵抗,節節敗退。接著,盟軍渡過波河天險,於26日攻克曼圖亞和維羅納,27日進占熱那亞。當天游擊隊在科摩湖抓住了企圖逃往德國的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婦,在美國人尚未趕到之前便將他們槍斃。第二天他們的屍體被運到米蘭,倒掛於市中心廣場示眾。4月29日,美第5集團軍進駐米蘭,英第8集團軍進駐帕多瓦。同日,德C集團軍群司令菲廷霍夫的代表在卡塞塔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並於5月2日生效。至此義大利戰役全部結束。

盟軍在整個義大利戰役中,共傷亡32萬多人,殲滅德軍65.8萬人,並一直牽制著德軍1個集團軍群的兵力,這對其它戰場上的盟軍作戰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西線的戰略轟炸
英國從1940年,美國從1942年展開對德國佔領下的西歐地區進行戰略轟炸的行動,可以說是第一次持續性,並且大規模的實行杜黑在他的空權論著作當中的理念。蘇聯由於空軍規模以及技術問題,對於破壞德國的工業與生產能力的影響非常有限,蘇聯並未在二次大戰中有機會進行戰略轟炸。
英國在不列顛戰役告一段落之後就展開對德國佔領區的轟炸,然而限於英國轟炸機的有效作業高度剛好是在德國戰斗機活動作業的范圍,加上英國無法有效的提供戰斗機護航,損失慘重的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決定將任務類型轉為夜間,轟炸的目標型態則偏重在城市或者是大型地面目標上面。
除了對德國重要地面目標的轟炸以外,日間戰略轟炸給予德國空軍非常大的壓力,迫使德國必須降低在東線的作戰飛機數量,將尤其是戰斗機調往西線應付美軍的轟炸機與後來數量甚至超過轟炸機的護航戰斗機。德國空軍的實力也在戰略轟炸進行的過程當中受到無可挽回的重創,終至將整個西線與部分東線的制空權拱手讓出。

1944-1945年的歐洲西線戰場
盟軍經過數年苦戰後終於開始反攻。1944年6月6日盟軍發起諾曼底登陸戰役,盟軍與德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激烈交戰。盟軍諾曼底登陸後,希特勒任命克盧格為德軍西線總司令,將駐法兵力增至26個師,企圖阻止盟軍。但這些師兵員和裝備都缺額較大(坦克只有900輛,飛機不足500架)。盧格以14個師防守塞納河口至科蒙一線,10個師防守科蒙到德律特海峽沿岸,2個師駐守布列塔尼半島。
為解放法國西北部,盟軍集中了4個集團軍〔包括24個步兵師,11個裝甲師和4個空降師,4000輛坦克和6500架飛機〕。1944年7月5日,美國第一集團軍率先發起攻擊,突破德軍防線後,向縱深推進50公里,抵達塞納河地區。8月1日, 巴頓指揮美第三集團軍在法國游擊隊配合下,向布列塔尼半島推進,由於德軍抵抗微弱,美軍主力移師東進,轉向巴黎以南塞納河地區突擊。
面對盟軍進攻,德軍第7集團軍試圖反擊,但未成功。盟軍在兩翼繼續發動進攻。到8月底,盟軍全線進抵塞納河,在河東建立登陸場,至此,除個別港口外,盟軍已佔領整個法國西北部。當盟軍逼近巴黎之際,法國抵抗力量和巴黎市民配合盟軍發動武裝起義。經4天戰斗,於8月25日解放巴黎。當天下午,法軍第二裝甲師接受巴黎地區德軍投降。次日,戴高樂率軍進入巴黎,法國臨時政府成立。

28日,法國南部土倫、馬賽相繼解放。9月11日,法軍與從巴黎向東推進的美國第三集團軍先頭部隊會師,留守法國南部的德軍投降。殘余德軍向東北潰逃,退守德法邊界齊格菲防線,法國全部解放。

9月中旬後,西歐戰線已由法國西北部擴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萊茵河口的廣大地區,逼近荷蘭邊界。盟軍統帥部決定:以英、加(拿大)聯軍發起荷蘭戰役,由蒙哥馬利元帥指揮。9月17日,英第30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向荷蘭奈梅根、阿納姆一線突擊(市場花園行動),英第8、12軍從兩翼配合。英軍初期進展順利,20日即進抵奈梅根。由於德軍集中兵力突擊英軍兩側,配合作戰的英、波(蘭)空降兵因使用不當遭受嚴重損失,戰況急劇逆轉,英30軍面臨被合圍危險。9月27日,英軍被迫在萊茵河南岸阿納姆以西轉入防禦。10天後,得到增援的英軍再次發動進攻,在20至40公里正面突破德軍防線,向縱深推進80公里。加拿大軍隊也奪取了布倫和加萊港。10-11月,盟軍在德國邊境地區展開「秋季戰斗」,開始把戰場推向德國本土。

為避免徹底崩潰,希特勒在阿登地區集中包括黨衛軍坦克第6集團軍在內的「B」集團軍群25個師(25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900輛,企圖以突然反擊挫敗荷、比境內的盟軍,穩定後方,騰出兵力與東線蘇軍交戰。1944年12月16日拂曉,德軍開始阿登戰役。德軍在數百具探照燈掩護下突然發起進攻,毫無准備的美軍未作有組織的抵抗便倉惶退卻,損失慘重。德軍組織一支特遣隊,著美軍軍服,潛入美軍防線進行破壞和騷亂,引起美軍極大混亂。德軍突破美軍防線後,向馬斯河方向推進。為阻止德軍前進,英美軍調整部署,以航空兵對德軍進行大規模空襲,終於在距馬斯河僅4公里處阻止了德軍前進。德軍受挫後,仍未放棄反擊計劃。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架飛機,轟炸盟軍陣地和機場,炸毀盟軍飛機260架,對斯特拉斯堡盟軍發動攻擊。德軍的新進攻,使戰局再度緊張。盟軍統帥部一面組織反攻,一面由丘吉爾致電斯大林,要求蘇軍提前從東線發動攻勢吸引德軍,以減輕西線盟軍壓力。1月12 日,蘇軍從北起波羅地海,南至喀爾巴阡山長達1200公里的正面,對德軍發起強大攻勢。希特勒被迫東援對付蘇軍,英美盟軍乘機迅速推進,將德軍全部趕回原出發地,德軍在阿登地區的反擊被徹底粉碎。

據統計,此役德軍死傷及失蹤人數達8.2萬人,損失坦克、強擊火炮600輛、飛機1600架、其它車輛6000輛。盟軍損失7.7萬人,被俘及失蹤2.1萬人,大量武器裝備被毀。阿登戰役後,德軍士氣更加低落,徹底喪失了反攻能力,盟軍從此牢牢掌握了西歐戰場主動權。希特勒企圖在西歐取得決定性軍事勝利,迫使盟軍妥協的企圖徹底破產。不久,東、西對進的蘇、美軍隊在易北河會師。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滅亡。

太平洋戰爭
為抑制日軍擴張勢頭,美國對日本的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的供應大為削減,致使深陷中國戰場的日本陸軍更加艱難。為此,與陸軍部甚為不和的海軍部極力主張打一個漂亮仗給陸軍的笨蛋們看。物資供應的奇缺使天皇裕仁也傾向於向美國挑戰。東條英機上台後,極力主張實行「大東亞共榮圈」政策,以便從東南亞掠奪資源支援前線,做一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名副其實的「大日本帝國」。
珍珠港事變前夕,日本積極實施外交和談的政策,實行假和談、真戰爭的陰謀。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是個痴迷的賭徒,在軍事上也是一樣好賭,要麼大獲全勝,要麼一敗塗地。山本在美國考察過,深知美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工業的強大,本來山本是不同意貿然同美國開戰的,但得知東條一意孤行的命令下達後,便服從命令。作為一個軍人,山本認為,當戰爭無可避免的時候,就應該拿出武士道精神,同宿敵美國決一死戰,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與美國豪賭一把。在外交談判上,蒙在鼓裡的美國政府拒絕了日本政府提出的「甲案」和「乙案」,談判徹底破裂。馬上,日本對美宣戰,與此同時,日本提前派遣的軍隊已襲擊了菲律賓和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
1941年11月17日,偷襲珍珠港的聯合艦隊離開柱島錨地;26日,集結後的攻擊艦隊離開單寇灣,取道北太平洋航線向珍珠港進發,太平洋戰爭序幕掀開。12月7日,日軍在馬來半島北部哥打巴魯和泰南的北大年和宋卡登陸。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並空襲英美在遠東的軍事設施。12月9日,日美英相互宣戰,步其後塵者有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廿余個國家,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12月10日,英國的「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被日本海軍航空兵擊沉。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在軍官酒井隆的縱容下,暴行持續了整整三天。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司令帕西瓦爾簽訂投降書,新加坡棄守。3月9日,印尼荷軍投降。由於麥克阿瑟的輕敵,致使美、菲聯軍被困巴丹半島。3月11日,麥克阿瑟離菲赴澳就任聯軍統帥。4月18日,美國使用航母編隊運載B-25中型轟炸機,首次轟炸東京。5月6日,由於葯品奇缺、疾病流行,溫萊特中將被迫向敵本間雅晴中將投降,菲律賓淪陷。5月8日,珊瑚海海戰結束,美軍損失「列剋星頓」號航空母艦,但挫敗了日軍攻佔莫爾茲比港的企圖,重創日軍兩艘航空母艦。5月8日,緬北重鎮密支那失守,中國遠征軍全面撤退,緬甸落入日軍之手。6月3至6日,日本中途島戰役敗北,損失四艘主力航空母艦,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
1942年8月美國和日本圍繞搶占瓜達爾卡納爾島在之後的6個月雙方部隊發生激烈戰斗,日本海軍被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拖累,從此便再也無法恢復元氣。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敗戰使太平洋戰爭攻守之勢互換。至此日本不得不開始打一場防禦戰。1943年4月18日,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親自簽發「『復仇』行動」作戰命令,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機遭伏擊喪命。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召開開羅會議,並簽訂《開羅宣言》。
1944年1月31日,美軍進攻馬紹爾群島。1944年4至11月,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在中國展開「一號作戰」計劃,既豫湘桂戰役。1944年6月15日,美國開始對日本本土實施戰略轟炸。1944年8月10日,美軍完成攻佔馬里亞納群島任務。1944年10月23至25日,萊特灣海戰日軍慘敗。
1945年3月4日,馬尼拉光復。5月3日,中英美聯合反攻緬甸勝利。6月22日,日本失沖繩島。7月16日,美國成功試炸原子彈。7月26日,中英美發表《波茨坦公告》。8月6日,廣島遭受原子彈「小男孩」襲擊,日本平民死亡14萬人。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並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美國在長崎投擲第二顆以丘吉爾的體形命名的原子彈「胖子」,日本平民死亡7萬人。日本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

『叄』 日本侵略中國時,日本的軍隊軍銜制和武器裝置是如何配置的

1939年9月的中國派遣軍,1941年11月的南方軍,1942年10月原有關東軍升格為總軍,1945年4月執行「本土決戰」成立第1、2總軍。總軍轄若干方面軍司令部、直轄若干軍司令部,一般沒有直轄作戰部隊(註:1945年4月日軍將華南戰場6個師團改為直屬中國派遣軍並調往華東沿海,但直至「8.15」這6個師團尚在調遣途中)。

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日本帝國主義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時期總兵力已近600萬,擁有200多個師團的番號。其陸軍常備主力師團(師)下轄有兩個步兵旅團(旅),每個步兵旅團(約7700人)下轄兩個步兵聯隊(團),每個步兵聯隊(約3870人)下轄三個步兵大隊(營),每個步兵大隊(約1215人)下轄四個步兵中隊(連)和一個重機槍中隊,每個步兵中隊(約250人)下轄三個小隊(排),每個小隊約70人。另外,師團還直轄騎兵聯隊(約1400人)、炮兵聯隊(約2500人)、工兵聯隊(約1500人)、輜重兵聯隊(約2800人)及通信隊(約650人)、衛生兵(約500人),野戰醫院(約150人)等。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往往可達2.4萬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支、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是具有多兵種配合的有強大戰鬥力的作戰單位,故這種師團又被稱為甲種師團,日本陸軍第一至第二十師團、近衛師團及中日戰爭爆發後由近衛師團擴編的近衛第二、第三師團,而後組建的戰車(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師團和一度由常備主力師團的預備役部隊編成的8個師團,均屬於甲種師團的編制。
1938年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兵力消耗極大,其後組建的第二十一師團至四十九師團均取消了旅團級建制,由師團直轄三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同時指揮炮、工、騎、輜重兵聯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減至1.8萬人,配備軍馬2065匹、步騎槍8940支、擲彈筒216個、輕機槍216挺、重機槍54挺、平射炮18門、山炮12門等武器裝備,這種類型的日軍師團稱為乙種師團。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戰線再度拉長,兵員更加缺乏,於是又開始組建丙種師團。這種被稱為丙種師團的部隊又恢復了旅團建制,但取消了旅團下面的聯隊,即每個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直轄四個步兵大隊,全師團共八個步兵大隊,加上師團直屬的炮兵大隊、工兵大隊、輜重兵大隊、通訊大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1.3萬人,配備軍馬2550匹、步騎槍6500支、擲彈筒192個、輕機槍192挺、重機槍48挺、平射炮16門、迫擊炮32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日軍第五十師團至第一0九師團均屬這種編制的部隊。
至1944年秋,盟軍反攻迫近日本本土,日本為准備「本土決戰」,又開始組建丁種師團。丁種師團的建制定員與丙種師團大致相同,只是特種兵和自動火器、重火器很少,番號在第一一0師團以後的各師團都屬於這種編制的師團。
步兵師團(甲種)編制,(不列出歩騎槍數量)
(1)師團部
人數:158人,裝備:輕機槍2挺,戰馬17匹,山炮1門
(2)步兵師團
人數:3250人 裝備:輕機槍123挺,重機槍36挺,山炮3門,迫擊炮27門,野戰炮2門,戰馬683匹,擲彈筒65個
(3)炮兵聯隊
人數:2300人 裝備:輕機槍25挺,重機槍8挺,山炮10門,野炮8門,戰馬2274匹,擲彈筒57個
(4)通信聯隊
人數:574人 裝備:輕機槍17挺,戰馬52匹,
(5)工兵聯隊
人數:843人:輕機槍34挺,重機槍9挺,馬52匹,火焰噴射器12具
(6)輜重隊
人數:625人,裝備:輕機槍30挺,馬735匹,擲彈筒24個
參考資料:網路

『肆』 日本現有軍隊多少萬

嚴格地說,日本沒有軍隊。日本是戰敗國,所以不允許擁有軍隊。從這個意義上講日本擁有的軍隊總數是0。但是日本擁有所謂的自衛隊,現在又在修憲改自衛軍。具體情況是:
現役部隊編制定員27.3751萬人(含參謀長聯席會議1362人),實有兵員24.2709萬人(含參謀長聯席會議1334人)。
文職人員:2.4947萬人。
預備役部隊:4.79萬人,其中陸上自衛隊4.6萬人,海上自衛隊1100人,航空自衛隊800人。
外國駐軍:目前,美國在日本的駐軍約4.32萬人,其中陸軍約1900人、海軍約6800人、海軍陸戰隊約2萬人、空軍約1.45萬人。 延伸閱讀: 日本軍

日本軍,或稱日軍,通常指大日本帝國的軍隊(即日語中的「大日本帝國陸軍、海軍」),日軍當時自稱「皇軍」(現在有皇軍、國軍、皇御軍、帝國軍、帝國陸海軍、大日本軍等稱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的軍隊,即天皇統領下的軍隊。在日本侵略中國期間中國稱之為「日寇」。
日本軍組建於1867年,解散於1945年;最高統帥為日本天皇,由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海軍軍令部直接指揮。直到日本軍在戰敗後解散為止,日本都沒有成立獨立的空軍,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這點和美國在1947年成立獨立空軍之前的情況相似。

自衛隊

自衛隊(The Japan Self Defence Forces,JSDF)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日本國家軍事武裝力量。它正式組建於1954年7月1日,根據日本《和平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的軍事實力只能維持在自衛所需的水平。
日本自衛隊是由首相領導,而管理則由防衛省負責。防衛省下設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以及一個類似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統合幕僚會議。其它機關則有自衛隊醫院、防衛大學校、防衛研究所等。
日本自衛隊現存總兵力大約為二十七萬,由防衛省所統籌管轄。日本自衛隊軍費較多,居美國、中國、法國、英國之後為世界第五位。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自衛隊對於海外軍事任務的參與更加積極。除了曾參與2002年阿富汗戰爭後的維和任務外,並自2004年1月19日開始駐扎於伊拉克的薩瑪沃,協助美伊戰爭後的重建與安全維護。此一類似向海外派兵的行動,遭到國內外部分組織、人群的疑慮、批評和抗議;但也有人認為這是日本朝向「正常國家」發展,增加國際形勢影響力的重要步驟;日本國內亦有要求因應周邊局勢(北朝鮮核武威脅、中國軍事擴張),適當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的呼聲,以及將自衛隊「升格」成「自衛軍」。

『伍』 二戰中,日本的軍銜有哪些

931年至1945年期間日本陸軍軍銜,大體可分為1943年(昭和17年)以前和以後兩個時期(以下簡稱「前期」和「後期」)。
一、二戰時的日本軍種只有陸軍、海軍,沒有空軍。
航空
兵分為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兩類,並分別設立「陸航軍銜」和「海航軍銜」。

當時的天皇裕仁是「大日本帝國陸海軍大元帥」,既是名義上的、也是實際上的最高統帥,
二、日本陸軍前期軍銜分為長官(軍官)、長官相當官(軍佐)、普通士兵、專業士兵4類。其中長官分將官、上長官(校官)、士官(尉官)3等,長官相當官分將官相當官、上長官相當官、士官相當官3等,普通士兵分准士官(准尉)、下士官(軍士)、兵3等,專業士兵分准士官相當官、下士官相當官、兵3類
1、將官相當官:將官——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2、上長官相當官:佐官——××大佐(上校)、××中佐(中校)、××少佐(少校);
3、士官相當官: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4、普通士兵:
准士官——陸軍××特務曹長(准尉);
下士官——陸軍××曹長(上士)、陸軍××軍曹(中士)、陸軍××伍長(下士);
兵——陸軍××上等兵、陸軍××一等兵、陸軍××二等兵;
同時,按照日本官位的分類,日本軍人(包括陸軍、海軍)還分為敕任官、奏任官、判任官、卒4類。對這4種稱謂分別介紹如下:敕任官——按日本天皇的敕書任命的官員,分為3等,大將為一等敕任官,中將為二等敕任官,少將為三等敕任官;
奏任官——由陸軍大臣奏請天皇批准、再由陸軍大臣任命的官員,分為6等,大佐為一等奏任官,中佐為二等奏任官,少佐為三等奏任官,大尉為四等奏任官,中尉為五等奏任官,少尉為六等奏任官;
判任官——由聯隊(團級)以上部隊長官判定任命的官員,分為4等,特務曹長為一等判任官,曹長為二等判任官,軍曹為三等判任官,伍長為四等判任官;
卒——由大隊(營)、中隊(連)等分隊長官任命的兵卒,分為3等,上等兵為一等卒、一等兵為二等卒、二等兵為三等卒。
三、陸軍軍銜制度在1943年進行了很大調整:將長官改稱士官;將大將改為親任官(由天皇親自任命,頒發任命書和大將軍銜標志);上長官改稱佐官;原士官改稱尉官;合並原來各種繁雜的軍銜區分為士官、士兵兩類;取消了監、正、官、工長等軍銜稱謂,統一了軍銜稱謂;單獨設立技術部軍銜;將法務人員改為士官;將特務曹長軍銜改稱准尉,仍為一等判任官;增設兵長軍銜,為一等卒,以下類推。具體設置如下:
士官:
將官——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佐官——××大佐(上校)、××中佐(中校)、××少佐(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士兵:
准士官——××准尉;
下士官——××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
兵——××兵長、××上等兵、陸軍××一等兵、陸軍××二等兵;
四、當時日本陸軍的常服軍銜標志,1938年以前使用肩章,以後使用領章,1943年後,士官(軍官)、准士官(准尉)另加袖章。其領章、肩章的銜級表達方式一致:將官滿金底,大將(上將)三顆櫻星、中將二顆櫻星、少將一顆櫻星;佐官(校官)金邊(指肩章、領章的兩條長邊,下同)二杠,大佐(上校)三顆櫻星、中佐(中校)二顆櫻星、少佐(少校)一顆櫻星;尉官金邊一杠,大尉(上尉)三顆櫻星、中尉二顆櫻星、少尉一顆櫻星;士官生(軍校學員,不是軍銜)金邊;准士官(准尉)金邊一杠無星;下士官(軍士)一杠,曹長(上士)三顆櫻星、軍曹(中士)二顆櫻星、伍長(下士)一顆櫻星;兵以櫻星多寡區分銜級,兵長一杠無星、上等兵三顆、一等兵二顆、二等兵一顆,新兵(不是軍銜)無星。邊、杠用金屬絲或絲線刺綉,櫻星用銅制。
五、當時日本陸軍的職務編制軍銜:
陸軍大臣——元帥、大將;
陸軍參謀長——元帥、大將;
總軍(1945年計劃編成,未及實現即投降,相當於方面軍)司令官——元帥、大將,
總軍參謀長——大將、中將;
軍(集團軍)司令官——大將,
軍參謀長——中將;
方面軍(軍)司令官——中將,
方面軍參謀長——少將;
師團長(師長)——中將,
師團參謀長——少將、大佐;
旅團長(旅長)——少將、大佐,
旅團參謀長——大佐、中佐;
聯隊長(團長)——大佐、中佐,
副聯隊長(副團長)——中佐、少佐;
大隊長(營長)——少佐、大尉;
中隊長(連長)——大尉、中尉;
小隊長(排長)——中尉、少尉;
司務長——准尉、曹長;
小隊副(副排長)——曹長、軍曹;
分隊長(班長)——軍曹、伍長;
組長——伍長、上等兵。
六、二戰時期日本海軍軍銜的軍人類別區分與陸軍不同,分為士官(軍官)和特務士官、准士官、下士官、兵(以上四類統稱海軍士兵)兩類,其中後者又分成1944年以前、以後兩個時期。
軍官等級與陸軍基本一致,只在軍銜前加海軍。
區別主要為士兵軍銜:
1944年以前的海軍士兵軍銜:
特務士官——海軍××特務大尉、海軍××特務中尉、海軍××特務少尉,特務士官是為保留士兵中的技術骨幹而在海軍中專設的,有點類似我軍現代的高、中級技術士官;
准 士 官——海軍××兵曹長;
下 士 官——海軍一等××兵曹、海軍二等××兵曹、海軍三等××兵曹;
兵——海軍一等××兵、海軍二等××兵、海軍三等××兵、海軍四等××兵。
海軍中的一、二、三等兵與陸軍的上、一、二等兵同級。科別(兵種勤務)區分為兵科、航空科、機關科、主計科、軍樂科、看護科,如海軍特務大尉、海軍航空特務少尉、海軍機關兵曹長、海軍二等主計兵曹、海軍一等軍樂兵、海軍三等看護兵等。
1944年以後的海軍士兵軍銜:
特務士官——海軍××大尉、海軍××中尉、海軍××少尉;
准 士 官——××兵曹長;
下 士 官——上等××兵曹(原一等兵曹)、一等××兵曹(原二等兵曹)、二等××兵曹(原三等兵曹);
兵——××兵長、××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陸』 日軍誰知道二戰時期的日軍叫什麼

最早叫皇軍,是山縣有朋起的名字,後來是大日本帝國陸軍和大日本帝國海軍

『柒』 二戰結束時日本陸軍還有多少人戰鬥力如何

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日本VS美國 1、戰爭潛力: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2、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

『捌』 二戰時期日軍各級軍隊編制有哪些,指揮官軍銜是什麼,人數有多少

二戰期間日軍的師團級別分三個等次,就是,甲種師團,乙種,丙種,其中一到十九是常設師團,是甲種,都是精銳部隊,師團長都是中將軍銜,有的直接是四到五個聯隊,一個炮兵聯隊,有的是兩個旅團各設三個聯隊,炮兵和騎兵聯隊由師團直接掌握,像鋼軍第五師團,第十師團,還有九州師團十八師團,乙種是二十到一百,一般三到四個聯隊,不設旅團級別,丙種最垃圾,一般都是補充兵組成,師團長都是中將軍銜,甲種師團在兩萬到兩萬五之間,逐次遞減,像萬家嶺大捷中差點全殲的第106師團就是乙種師團,國軍的部隊很復雜,有中央軍,有地方軍,還有八路軍,中央軍的編制中最主要的是個主要戰區的主力部隊,和軍委會直屬戰略部隊,像七十四,十八,第五,第八,第二軍,都是主要編制,有三到四個師,兩個甲種師,一個補充師,這是大部分的情況,七十四軍是個個例,五十一,五十七,五十八,三個師都是甲種,戰鬥力很強,可能不太具體,一般情況就是這樣。。

『玖』 關於731部隊~~

Unit 731 (731 部隊) was a covert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warfa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nit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that undertook lethal human experimentation 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and World War II. It was responsible for some of the most notorious war crimes carried out by Japanese personnel. Officially known by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as the Kempeitai Political Department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Research Laboratory, it was initially set up under the Kempeitai military police of the Empire of Japan to develop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for potential use against Chinese, and possibly Soviet forces.

以下為漢語介紹(非上面的英語翻譯):
731部隊是舊日本軍(關東軍)防疫給水本部的別名。該單位由石井四郎所領導,因此也稱之為「石井部隊」。731部隊也是在抗日戰爭(1937年-19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從事生物戰細菌戰研究和人體試驗相關研究的秘密軍事醫療部隊的代稱。

731部隊偽裝成一個水凈化部隊。731部隊把基地建在中國東北哈爾濱附近的平房區,這一區域當時是傀儡政權滿洲國的一部分。一些研究者認為超過10,000名中國人、朝鮮人和聯軍戰俘在731部隊的試驗中被害,但是對於數量的多少還存在爭議。

731部隊行徑只是大日本帝國陸軍在佔領滿洲期間(從1931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犯下的許多戰爭罪行之一,在這期間,1500萬中國人、朝鮮人、菲律賓人、印度尼西亞人、緬甸人的平民、太平洋島上居民和聯軍俘虜被殺害。

『拾』 求日軍二戰時期軍銜(對於我國的軍銜對比),軍隊數量裝備配置。。

1、二戰時的日本軍種只有陸軍、海軍,沒有空軍。航空兵分為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兩類,並分別設立「陸航軍銜」和「海航軍銜」。 2、當時的天皇裕仁是「大日本帝國陸海軍大元帥」,既是名義上的、也是實際上的最高統帥,很多、絕大多數的戰爭命令和罪惡指令都是在他首肯(有時是參與制定)、用璽後,以天皇詔書、天皇訓令的形式發往佔領區、前線,再由那幫不齒於人類的、喊著「天皇萬歲」的獸兵執行的! 3、日本的陸軍元帥、海軍元帥是榮譽軍銜,是對「為大日本帝國建立了特殊功勛的陸海軍大將(上將,括弧內為現代軍語,下同)的嘉獎」。在服飾上,元帥在著常服時佩戴「元帥章」,著禮服時與一般大將在服飾上有明顯差異。 4、對於日本陸軍、海軍軍銜的細情,下面分別說明: ①、1931年至1945年期間日本陸軍軍銜,大體可分為1943年(昭和17年)以前和以後兩個時期(以下簡稱「前期」和「後期」)。 日本陸軍前期軍銜分為長官(軍官)、長官相當官(軍佐)、普通士兵、專業士兵4類。其中長官分將官、上長官(校官)、士官(尉官)3等,長官相當官分將官相當官、上長官相當官、士官相當官3等,普通士兵分准士官(准尉)、下士官(軍士)、兵3等,專業士兵分准士官相當官、下士官相當官、兵3類。 1、長官:(下文中的××為兵種或勤務名稱) 將官——陸軍大將(上將)、陸軍中將、陸軍少將; 上長官——陸軍××大佐(上校)、陸軍××中佐(中校)、陸軍××少佐(少校); 士官——陸軍××大尉(上尉)、陸軍××中尉、陸軍××少尉; 2、長官相當官: 將官相當官——陸軍××總監(中將)、陸軍××監(少將); 上長官相當官——陸軍一等××正(上校)、陸軍二等××正(中校)、陸軍三等××正(少校); 士官相當官——陸軍一等××官(上尉)、陸軍二等××官(中尉)、陸軍三等××官(少尉); 3、普通士兵: 准士官——陸軍××特務曹長(准尉); 下士官——陸軍××曹長(上士)、陸軍××軍曹(中士)、陸軍××伍長(下士); 兵——陸軍××上等兵、陸軍××一等兵、陸軍××二等兵; 4、專業士兵: 准士官——陸軍××上等工長(准尉); 下士官——陸軍××一等×工長(上士)、陸軍××二等×工長(中士)、陸軍××三等×工長(下士); 兵——陸軍××上等兵、陸軍××一等兵、陸軍××二等兵。 同時,按照日本官位的分類,日本軍人(包括陸軍、海軍)還分為敕任官、奏任官、判任官、卒4類。對這4種稱謂分別介紹如下:敕任官——按日本天皇的敕書任命的官員,分為3等,大將為一等敕任官,中將為二等敕任官,少將為三等敕任官;奏任官——由陸軍大臣奏請天皇批准、再由陸軍大臣任命的官員,分為6等,大佐為一等奏任官,中佐為二等奏任官,少佐為三等奏任官,大尉為四等奏任官,中尉為五等奏任官,少尉為六等奏任官;判任官——由聯隊(團級)以上部隊長官判定任命的官員,分為4等,特務曹長為一等判任官,曹長為二等判任官,軍曹為三等判任官,伍長為四等判任官;卒——由大隊(營)、中隊(連)等分隊長官任命的兵卒,分為3等,上等兵為一等卒、一等兵為二等卒、二等兵為三等卒。 日本陸軍前期軍銜中,將官無兵種區分,上長官、士官區分憲兵、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航空兵、輜重兵。長官相當官區分經理部主計(軍需)、衛生部軍醫、衛生部葯劑(司葯)、獸醫部獸醫、軍樂部樂長(只設士官相當官,分為陸軍一等樂長、陸軍二等樂長、陸軍三等樂長3級)。普通士兵區分憲兵(最低為陸軍憲兵上等兵)、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航空兵、輜重兵。專業士兵區分炮兵鞍工、炮兵槍工、炮兵火工、炮兵鍛工、工兵木工、工兵機工、工兵電工、經理部計手(軍需部門士兵)、經理部縫工、經理部靴工、衛生部看護長和看護兵、衛生部磨工長和磨工兵(專門從事制葯、配葯的士兵)、獸醫部蹄鐵工,軍樂部樂手的稱謂更獨特:陸軍樂長補[准尉]、陸軍一等樂手[上士]、陸軍二等樂手[中士]、陸軍三等樂手[下士]、陸軍樂手補[上等兵]。 為適應戰爭的需要,陸軍軍銜制度在1943年進行了很大調整:將長官改稱士官;將大將改為親任官(由天皇親自任命,頒發任命書和大將軍銜標志);上長官改稱佐官;原士官改稱尉官;合並原來各種繁雜的軍銜區分為士官、士兵兩類;取消了監、正、官、工長等軍銜稱謂,統一了軍銜稱謂;單獨設立技術部軍銜;將法務人員改為士官;將特務曹長軍銜改稱准尉,仍為一等判任官;增設兵長軍銜,為一等卒,以下類推。具體設置如下: 士官: 將官——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佐官——××大佐(上校)、××中佐(中校)、××少佐(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士兵: 准士官——××准尉; 下士官——××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 兵——××兵長、××上等兵、陸軍××一等兵、陸軍××二等兵; 兵種勤務設置: 兵科官兵:憲兵設憲兵大佐至憲兵上等兵,一般兵種設大將至二等兵,陸軍航空兵設陸航中將至陸航二等兵; 技術部官兵:兵技(一般兵種技術勤務)設兵技中將至兵技二等兵,航技(陸軍航空兵技術勤務)設航技中將至航技二等兵; 經理部官兵:主計人員(軍需財務)設主計中將至主計伍長,縫工設縫工准尉至縫工伍長,裝工設裝工准尉至裝工伍長; 衛生部官兵:軍醫士官設軍醫中將至軍醫少尉,葯劑士官設葯劑中將至葯劑少尉,齒科醫士官(牙醫)設齒科醫少將至齒科醫少尉,衛生官兵(醫務勤務人員)設衛生大尉至衛生二等兵,療工(護理人員)設療工准尉至療工伍長; 獸醫部官兵:獸醫士官設獸醫中將至獸醫少尉,獸醫務官兵(獸醫勤務人員)獸醫務少佐至獸醫務伍長; 法務部(軍法)士官:法務中將至法務少尉; 軍樂部官兵:軍樂少佐至軍樂二等兵。 當時日本陸軍的常服軍銜標志,1938年以前使用肩章,以後使用領章,1943年後,士官(軍官)、准士官(准尉)另加袖章。其領章、肩章的銜級表達方式一致:將官滿金底,大將(上將)三顆櫻星、中將二顆櫻星、少將一顆櫻星;佐官(校官)金邊(指肩章、領章的兩條長邊,下同)二杠,大佐(上校)三顆櫻星、中佐(中校)二顆櫻星、少佐(少校)一顆櫻星;尉官金邊一杠,大尉(上尉)三顆櫻星、中尉二顆櫻星、少尉一顆櫻星;士官生(軍校學員,不是軍銜)金邊;准士官(准尉)金邊一杠無星;下士官(軍士)一杠,曹長(上士)三顆櫻星、軍曹(中士)二顆櫻星、伍長(下士)一顆櫻星;兵以櫻星多寡區分銜級,兵長一杠無星、上等兵三顆、一等兵二顆、二等兵一顆,新兵(不是軍銜)無星。邊、杠用金屬絲或絲線刺綉,櫻星用銅制。 陸軍的兵種勤務以勤務色和專業符號區分,勤務色在1938年前體現在領章上、1938年以後體現在M形胸章上:憲兵黑色、步兵紅色、騎兵萌黃色、炮兵黃色、工兵青色、航空兵天藍、輜重兵藍色、衛生部深綠色、獸醫部紫色、經理部茶色、法務部白色、軍樂部紺青色。專業符號中,火工為燃燒的圓形炮彈、號兵軍號、靴工鞋拔子、築壘地域部隊炮台和炮筒、槍工槍管橫截面和來復線、鞍工馬鞍、鍛工鏨子、木工鋸條、磨工葯臼子、縫工剪子、機工齒輪、電工閃電。 當時日本陸軍的職務編制軍銜: 陸軍大臣——元帥、大將; 陸軍參謀長——元帥、大將; 總軍(1945年計劃編成,未及實現即投降,相當於方面軍)司令官——元帥、大將, 總軍參謀長——大將、中將; 軍(集團軍)司令官——大將, 軍參謀長——中將; 方面軍(軍)司令官——中將, 方面軍參謀長——少將; 師團長(師長)——中將, 師團參謀長——少將、大佐; 旅團長(旅長)——少將、大佐, 旅團參謀長——大佐、中佐; 聯隊長(團長)——大佐、中佐, 副聯隊長(副團長)——中佐、少佐; 大隊長(營長)——少佐、大尉; 中隊長(連長)——大尉、中尉; 小隊長(排長)——中尉、少尉; 司務長——准尉、曹長; 小隊副(副排長)——曹長、軍曹; 分隊長(班長)——軍曹、伍長; 組長——伍長、上等兵。 ②、二戰時期日本海軍軍銜的軍人類別區分與陸軍不同,分為士官(軍官)和特務士官、准士官、下士官、兵(以上四類統稱海軍士兵)兩類,其中後者又分成1944年以前、以後兩個時期。 海軍士官軍銜: 將官——海軍大將(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海軍代將(海軍大佐擔任少將職務,相當於海軍准將); 佐官——海軍××大佐(海軍上校)、海軍××中佐(海軍中校)、海軍××少佐(海軍少校); 尉官——海軍××大尉(海軍上尉)、海軍××中尉、海軍××少尉; 士官中區分兵科將校(兵種軍官)和××科將校相當官(勤務軍官)。1944年以前,兵科將校中分兵科(海軍大將至海軍少尉)、航空科(海軍航空大佐至海軍航空少尉)、機關科(行政勤務人員,海軍機關大佐至海軍機關少尉)3種,××科將校相當官中分軍醫科(海軍軍醫中將至海軍軍醫少尉)、葯劑科(海軍葯劑少將至海軍葯劑少尉)、主計科(海軍主計中將至海軍主計少尉)、造船科(海軍造船中將至海軍造船少尉)、造機科(航海機械監理人員,海軍造機中將至海軍造機少尉)、造兵科(海軍兵器監理人員,海軍造兵中將至海軍造兵少尉)、水路科(航海人員,海軍水路大佐至海軍水路少尉)7種。 1944年以後,兵科將校中分兵科(海軍大將至海軍少尉)、航空科(海航中將至海航少尉)2種,××科將校相當官中分軍醫科、葯劑科、主計科、技術科(海軍技術中將至海軍技術少尉)、齒醫科(海軍齒醫少將至海軍齒醫少尉)、法務科(海軍法務中將至海軍法務少尉)、軍樂科(海軍軍樂少佐至海軍軍樂少尉)、看護科(海軍衛生少佐至海軍衛生少尉)8種。 1944年以前的海軍士兵軍銜: 特務士官——海軍××特務大尉、海軍××特務中尉、海軍××特務少尉,特務士官是為保留士兵中的技術骨幹而在海軍中專設的,有點類似我軍現代的高、中級技術士官; 准 士 官——海軍××兵曹長; 下 士 官——海軍一等××兵曹、海軍二等××兵曹、海軍三等××兵曹; 兵——海軍一等××兵、海軍二等××兵、海軍三等××兵、海軍四等××兵。 海軍中的一、二、三等兵與陸軍的上、一、二等兵同級。科別(兵種勤務)區分為兵科、航空科、機關科、主計科、軍樂科、看護科,如海軍特務大尉、海軍航空特務少尉、海軍機關兵曹長、海軍二等主計兵曹、海軍一等軍樂兵、海軍三等看護兵等。 1944年以後的海軍士兵軍銜: 特務士官——海軍××大尉、海軍××中尉、海軍××少尉; 准 士 官——××兵曹長; 下 士 官——上等××兵曹(原一等兵曹)、一等××兵曹(原二等兵曹)、二等××兵曹(原三等兵曹); 兵——××兵長、××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這時的科別區分也簡化為兵科、主計科、技術科、軍樂科、看護科5種,在兵科中又細分為一般兵、飛行兵、整備兵、機關兵、工作兵5種(特務士官只設兵科1種),如海軍大尉(軍銜標志與士官中的海軍大尉不同)、海航中尉、海軍主計少尉、技術兵曹長、上等軍樂兵曹、一等看護兵曹、二等飛行兵曹、整備兵長、上等水兵(一般兵)、二等機關兵、三等工作兵等。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7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