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怎麼看待226事變的
❶ 「二二六事件」對日本有哪些歷史意義
「二二六事件」是日本法西斯化的開始,是日本軍部法西斯力量的重新組合和調整,是它逐步上台執政的起點。「二二六事件」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皇道派軍官們所要求的,由軍部掌握國家大權的天皇製法西斯專政政權,卻由統制派法西斯軍閥建立起來了。
❷ 日本近代「二二六兵變」為什麼對相關人員處罰那麼嚴重
日本歷史上,「下克上」的兵變、政變不少,日本歷史上天皇弟弟殺哥哥篡位並不新鮮。
28日,陸軍在天皇的一再催促下終於下定了決心,准備武力鎮壓。為此,陸軍調集了一支總計24000人左右的部隊。
1937年7月15日,這批少壯軍官被集體槍決,而就在8天前,日本剛剛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諷刺的是,皇道派雖然敗了,但他們的目標天皇領導,國家法西斯化,對外擴張都實現了。當然,結果自然就是日本被徹底綁上戰車,最終墮入深淵。
❸ 1936年二二六事件(日本)誰知道,給我講
1936年的日本二二六時間是日本軍內皇道派法西斯青年軍官發動的一次未遂政變。政變失敗使得東條英機為首的統制派借機清理敵對的皇道派軍人的政治勢力,日本軍國主義得到鞏固。第二次中日戰爭亦在翌年爆發。
1932年5月15日,日本法西斯少壯派軍人曾襲擊首相官鄰和警視廳等地方,擊斃首相犬養毅,要求成立軍人內閣未成。此時法西斯勢力進一步擴展。
事件發生的前夕,軍隊內部主要分為「皇道派」與「統制派」。「皇道派」為激進的中級少壯軍官,「統制派」則為軍隊的高階將領。「皇道派」認為,日本天皇已經被「周邊的壞人」所包圍,無法知道民間疾苦,所以必須起來「清君側」,廢除內閣,讓天皇直接成為類似希特勒這種軍事獨裁者。二派的政治看法完全不同,目的卻都是想要將日本進一步轉型為法西斯戰爭機器國家,是對「大正民主時代」精神的一種反制。
二派核心的斗爭是在宮闈之內進行,受到影響的卻是沒有實際權力的年輕軍官。以安藤輝三大尉為首的年輕軍官團,遂結合約1,400百名的軍官,在2月26日當天凌晨,佔領包括東京警視廳、首相府等重要機關建築,並且殺害了包括財務大臣、內大臣、侍從長等重要官員,希望能夠達到「昭和維新,尊皇討奸」的目的。但是,昭和天皇對此舉卻甚為震怒,認為這些軍官有意作亂。「統制派」的將領便以「平亂」為由,向「皇道派」進攻。由於多數士兵並未接到「皇道派」接管東京的命令,並未採取行動;再加上「皇道派」部分軍人的倒戈,226事件只持續了4天。當時下著日本百年難得一見的大雪。最後,獲得實際利益的「統制派」高階將領,以「叛國」等理由,處死了發動事變的軍官。
另有觀點是以陸軍省為主的「侵華派」軍官,對以海軍省為主的「侵俄派」發動攻擊,導致1937年「侵華派」主導的蘆溝橋事變爆發。
❹ 日本226政變是怎麼回事
二二六事件(日語:二・二六事件),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發生於日本東京的一次失敗政變,日本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數名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最終政變遭到撲滅。
直接參與者多判死刑,間接相關人物亦非貶即謫,皇道派因此在軍中影響力削減,而同時增加了日軍主流派領導人對日本政府的政治影響力。
二二六事件也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亂行動,也是19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
1936年2月26日,數位青年軍官率領士兵分別前往東京各地展開刺殺,並取得相當成果(其中有兩名前首相遇害身亡),還一度佔領了東京市中心。
然而叛軍並未成功殺害時任首相岡田啟介和佔領皇居,他們也並未成功爭取到高級將領的支持,加上昭和天皇對於本次政變行動的憤怒等因素,進而導致叛軍無法實現政權的替換,最終於2月29日繳械投降。
有別於先前數次類似的青年軍官刺殺政府要員的從輕發落判例,二二六事件中的主謀起事者多受處重刑。在歷經一系列的非公開審判後,共有19名叛軍領導人物處以死刑,另有40人得到監禁判決。日本陸軍中的「皇道派」勢力就此衰落。
日本國內曾一度流行以刺殺方式達到政治訴求的活動也就此終止,軍方對於政府決策的影響力也大增。
(4)日本人是怎麼看待226事變的擴展閱讀:
影響
一、政府結構異動
盡管二二六事件的政變沒有成功,但依舊對整個日本政府和軍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月9日,岡田內閣解體,後由岡田的外務大臣廣田弘毅任新總理,組織新內閣。
不過因為受到新任的陸軍大臣寺內壽一的壓力,廣田不得不做出一些人事上的讓步,例如選擇有田八郎為外務大臣,而非自己看好的吉田茂。
此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二二六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恢復了「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原先內閣成員中的陸海軍大臣職務規定必須是由退役的大將所擔任,而此一制度的回復使得現役的陸軍大臣和軍方利益掛勾。
只要與軍方的觀點相沖突,後者即可讓陸軍大臣請辭,迫使內閣進行重組,並拒絕派出該職位的繼任者。換句話說,內閣是否能維持全受到軍方所影響。事實上,後來廣田內閣組成不滿一年後,軍方即使寺內辭職,內閣也因此解散了。
二、陸軍內部的派系清洗
盡管高級將領里只有真崎一人遭控與叛軍勾結,皇道派仍因該事件而受到極大的損害,從此便一蹶不振。在寺內的主導下,「革新幕僚」們(尤其是石原和武藤最為活躍)開始在軍隊中進行清洗。
陸軍共12名大將中有9人於4月底退出現役,包括皇道派領袖荒木、真崎、川島和本庄。另外其他對皇道派和政變行動抱持同情態度的也同樣剝奪其現役身份,或調到離首都偏遠、無法發揮政治影響力的地區任職,如山下、香椎、小富士、堀、橋本虎之助和柳川平助等。
其他的軍官,即便不是皇道派者的權力也受到限制,以消除皇道派在軍中的剩餘影響力,幾乎每一位曾對叛軍表達支持的高級將領都受到影響。
三、歷史意義
二二六事件為日本在1930年代的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推動了日本法西斯主義,也使日本逐漸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戰後政治學家丸山真男認為二二六事件標志著日本法西斯主義運動第二階段成熟期結束(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6年二二六事件),展開了第三階段的法西斯運動完成時期,日本軍方以支持由上至下的法西斯主義。
創造了由官僚、壟斷資本家及政黨的統治聯盟,執行了和歐洲法西斯政權類似的政治主張,如對外擴張、贊頌擴軍、反個人自由主義、反國會政治、反馬克思主義,但不同於歐洲的日本法西斯特色:「家-國」、重農主義及從西方殖民主義手中解放亞洲人民的政治修辭。
❺ 日本軍部二二六兵變的原因以及經過、結果
日本二二六兵變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青年法西斯軍官製造了流血軍事政變事件,這也是陸軍內部皇道派與統制派兩派的一次決戰。
政變的起因是皇道派青年將校受日本法西斯主義鼻祖北一輝思想的影響,企圖利用流血的軍事政變奪取政權,達到改造國家、建立軍部獨裁政權的目的。政變的直接起因是由於1935年陸軍大臣林銑十郎罷免教育總監真崎甚三郎大將,發生相澤事件,致使皇道派與統制派矛盾尖銳化。
1935年12月,陸軍部決定調遣皇道派的東京第一師團駐防"滿洲"是導致爆發二·二六政變的導火索。1936年2月26日晨,安藤輝三、村中孝次和栗原安秀等皇道派軍官,夥同步兵第一、三連隊、近衛步兵第三連隊的22名少壯軍官,抽調1400餘名士兵在東京起事。叛亂部隊高喊"昭和維新"、"尊皇討好"等口號,襲擊政府首腦官邸或私宅,殺死內閣大臣齋藤實、大藏大臣高橋是清和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重傷侍從長鈴木貫太郎,誤殺岡田啟介首相的秘書,佔領陸軍省、參謀本部、國會和總理大臣官邸、警視廳及附近地區,要求陸軍首腦果斷實行國家改造,任命荒木貞夫為關東軍司令官,以壓制蘇聯,逮捕或罷免"統制派"軍官。陸軍當局本已預計到發生兵變的可能,但希望利用這一機會建立新體制,因此頒布《戒嚴令》。
但政界、財界和海軍部不支持政變,民眾也逐漸了解事件的真相,事態的發展遂轉向武裝平叛。2月29日,陸軍首腦正式下達鎮壓命令,調遣地方部隊抵達東京。大部分叛軍頭目均被平叛部隊逮捕,主謀者除2名自殺外,全部被處死,兵亂的思想支柱、法西斯主義分子北一輝、西田稅也被處以死刑。參加叛亂的士兵回到各自的營房。平定叛亂後,陸軍當局徹底清洗了皇道派,確立統制派對陸軍的支配地位,大批與皇道派有牽連的人受到處分,並表示以後反對和拒絕從事擾亂軍隊秩序的法西斯主義運動。二·二六事件是日本法西斯少壯軍官發動的最後一次軍事政變。
以該事件為契機,岡田啟介內閣辭職,軍部以血腥的鎮壓手段加強了他們在政治上的發言權。廣田弘毅組閣後,在陸軍大臣侯選人寺內壽一大將的強硬要求下,同意恢復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軍人遂掌握了隨時可以使內閣倒台的大權。此後,日本迅速走向軍部法西斯專政的道路。
❻ 1936年日本內部發動的二二六兵變是怎麼回事
1936年2月26日,在日本首都東京發生了舉世震驚的士兵嘩變,這就是“二二六兵變”。此次兵變徹底改變了日本的國家命運,形成了以主張全面侵華的日本軍部法西斯為核心的政治、經濟和對外戰略格局,加速了日本的軍國主義進程。
那麼,駐守東京的士兵,為什麼會嘩變呢?這次兵變的最終結局及影響又是什麼呢?
(裕仁天皇)
裕仁天皇是在睡夢中被人叫醒的,他立即下令堅決鎮壓,並對試圖說情的陸軍大臣怒吼道:“如果軍隊不鎮壓,那麼朕將御駕親征剿滅叛軍。”既然天皇給這場兵變定性並發了話,軍隊斷無理由再推諉,於是在28日,陸軍次長杉山元發布了鎮壓叛軍的命令,兵變被迅速地平定了。
7月12日,15名參與叛變的軍官被判處了死刑,第二年的8月,兩名民間人士也被槍斃,其它近百人參與兵變者被判處了有期徒刑。
“二二六事件”之所以爆發,與日本國內的經濟形勢以及政治斗爭有密切的關系。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國內的經濟並未得到好轉,反而因為其對中國的侵略和國際經濟危機遭受重創。到了1936年,日本的底層民眾生活更加困難,他們除了在夏季緊張忙碌外,還必須在農閑時間外出打工賺錢,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相反,日本上流社會卻生活奢靡,完全無視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成天只知道爭權奪利,相互攻擊,各大財團依靠其產業優勢,殘酷地盤剝底層百姓,在日本國內形成了差距極大的貧富分化。
同時,日本軍國主義歷史上形成了兩個派別,一是皇道派,二是統制派,兩派勢成水火,互不相容。在1934年,統制派取得優勢,在軍隊中擁有絕對的領導權,便開始了對皇道派的清洗,大部分皇道派官員要麼被降職,要麼被調任到國外,這讓皇道派勢力產生恐慌,企圖利用兵變挽回頹勢。
就這樣,在多重因素下,“二二六兵變”事件發生了,最終讓皇道派在政治上徹底失勢,讓統制派的東條英機等人漁翁得利,也讓日本法西斯勢力在推動戰爭上得到了制度保證。
“二二六兵變”一方面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走向軍國主義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日本的快速墜落,就此跌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❼ 日本226事件是怎麼回事
二二六事件(日語:二・二六事件),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發生於日本東京的一次失敗政變,日本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數名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最終政變遭到撲滅。
直接參與者多判死刑,間接相關人物亦非貶即謫,皇道派因此在軍中影響力削減,而同時增加了日軍主流派領導人對日本政府的政治影響力。
二二六事件也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亂行動,也是19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
1936年2月26日,數位青年軍官率領士兵分別前往東京各地展開刺殺,並取得相當成果(其中有兩名前首相遇害身亡),還一度佔領了東京市中心。
然而叛軍並未成功殺害時任首相岡田啟介和佔領皇居,他們也並未成功爭取到高級將領的支持,加上昭和天皇對於本次政變行動的憤怒等因素,進而導致叛軍無法實現政權的替換,最終於2月29日繳械投降。
有別於先前數次類似的青年軍官刺殺政府要員的從輕發落判例,二二六事件中的主謀起事者多受處重刑。在歷經一系列的非公開審判後,共有19名叛軍領導人物處以死刑,另有40人得到監禁判決。日本陸軍中的「皇道派」勢力就此衰落。
日本國內曾一度流行以刺殺方式達到政治訴求的活動也就此終止,軍方對於政府決策的影響力也大增。
❽ 日本為什麼會發生二二六兵變
日本的二二六兵變實際上是軍部內部的一場派別之爭,以底層軍官和高層將領的矛盾為核心點,底層軍官想要通過一次軍事政變來快速上位,最後由於勢單力薄,而被鎮壓。
❾ 226兵變---皇道vs統治是什麼意思
日本陸軍中的主要兩派政治勢力。其實兩派根本思想都是一樣的,就是要建立軍政府施行法西斯統治,但是在具體做法上有區別。
皇道派就是激進派,想通過陸軍直接政變奪取政權。這個受到很多下層軍官的擁護。
統制派就是保守派,想通過與財閥貴族合作實現奪取政權。這個受到大多數上層軍官的擁護。
當時日本的昭和天皇在經過比較後,認同了統制派的理念,對皇道派採取了打壓的態度(認為皇道派過於激進)。皇道派被打壓後,把矛頭指向了統制派,最終引發226兵變。
❿ 226兵變,陸軍,海軍,內閣的關系,張學良,張作霖與日本國內的關系
我們先來說一起具體的案例,即發生在袁世凱死後不久的一件事情。1916年8月13日,日本部隊與奉軍二十八師二十八團團部之間發生沖突,互相造成不小傷亡,此即為著名的鄭家屯事件。經過張作霖與日方雙方長時間的交涉,事件最後以張作霖妥協而結束。這件事情說明張作霖絕對不是簡單的親日,他們之間也有對抗,但是最後張作霖也妥協了,說明他其實並不反日。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件事情,即郭松齡反張。郭松齡這邊反張聲勢浩大,一度對奉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張作霖都准備出洋逃難了。但是在最關鍵的時候,張作霖為了保證其統治秩序,選擇了對日本妥協,放棄了一些利益換取了日軍出兵,最後張作霖還是穩坐釣魚台,郭松齡被殺。
但是,張作霖畢竟最後是被日本人炸死的,雖說也有人說可能是蘇聯人下的手,但是從目前所有資料來判斷,日本人作案的概率還是高於90%的。一般認為,張作霖沒有答應日本提出的一些更進一步的要求,最終被日本人殺。這也就能說明張學良接手時,其實也是有相當大的壓力,這點先不論。
其實說起來張作霖和日本的關系,略微有些利用與被利用、控制與反控制的關系。日本肯定想完全控制住張作霖,但是張作霖這邊顯然也有反抗,而張作霖也依賴日本的幫助,完成其野心。整體來看,張作霖並無多少國家意識,只是其把東北作為自己的地盤,不願意讓日本人更多染指。也正因為此,二者之間還是產生了不少沖突,最終導致張作霖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