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國哪些不同
1. 中國和日本的區別
中日文化的主要差異
1、思想觀念
從中國的發展歷程中不難看出,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儒家思想已經根深蒂固,處於思想的統治地位,強調的是「以孝為先」「尊老愛幼」,講究的是仁愛、和諧、誠信、中庸,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後又融入了道家「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思想和法家「以法制為核心」思想,讓中國人形成了較強的家族觀念和道德觀念,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同時,家族色彩較為濃厚,認為所有的人際關系中血緣第一,血緣關系會讓人們緊密聯系在一起,隨後才是地域關系,在一個地域內的建立聯系,增強凝聚力。
而日本人雖然也有很強的家族觀念,但日本的家族活動是以生產為主,但有歷來以集團的原則行事,除了本家族的成員外,其他非血緣關系的人們也可以作為家族的一份子。所以,如果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對家族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其與本家的關系要比旁系親屬更加緊密。
此外,中國自古以來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國民有著由內而外的滿足感,講求「以和為貴」。而日本受地域限制,本身資源相對缺失,急需從他國索取所需,這就使日本人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侵略的思想。
2、行為模式
眾所周知,中國與日本都講究「和文化」。對中國這一大陸型國家而言,良好的自然和農耕條件奠定了中國農業大國的地位,「日出而坐,日落而息」自給自足的傳統作業模式成為了中國人的主要生存方式。
人民不必過於為溫飽和物質短缺擔憂,而生活的其他所需又可通過交換而得,這種生活的滿足感使中國人逐漸形成了以和為貴的相處原則和溫和圓滑的處事方式。而以大和民族自居的日本作為海洋型國家,地域狹小、物產匱乏,使國人自古以來便具有較強的征服欲。
為了自己營造更多的生存資源,他們需要用較強的匠人精神和意志品質贏得認同和信賴,所以日本人普遍能夠用嚴謹認真的態度積極完成自己的工作,執行命令一絲不苟,注重工作細節,遵守規則,有很強的時間觀念。
而雖然誠信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人們時間觀念較弱,日常活動較為隨意,有時候會更改雙方見面的時間,經常出現遲到的行為。所以,中日文化的行為模式中,如果不全面了解,很容易發生沖突或矛盾。
3、表達方式
語言表達是文化中差異最明顯的一項。首先,日本文字的是在唐代時中國漢字演變而成,有些字會直接照搬漢字,但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卻與漢字的字面意思有著天壤之別。如「先生」,在日本,「先生」只能用於教師、醫生等。
如「大丈夫」在日語中是「沒關系」的意思,「皮肉」是「諷刺、挖苦」的意思,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其次,日本語常用曖昧的表達方式。日本人與他人溝通時想要表達否定、推測、暗示、拒絕的意思,說話就會較為圓滑,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意思,盡量減少對他人的傷害。
比如:在拒絕別人的出行邀請時,中國人的場合可能會說「對不起,我家裡有事去不了」。而在日本人的立場上以這種委婉的表達,先感謝對方的好意,然後說明原因,避免與對方產生摩擦。另外,日本人雖處事謹慎標准又高,但卻很少直接的否定對方的行為。
(1)日本和中國哪些不同擴展閱讀:
中日兩國交往在元代中斷的原因和文永-弘安之役有關,忽必烈曾多次要求日本稱臣,但卻遭到當時鐮倉幕府的執政北條時宗的斷然拒絕。時宗怒斬來使並加強九州海防嚴陣以待。
但由於日本此時還未形成集團作戰的概念,交戰時往往是兩軍士兵互通姓名後進行單挑,因此對元軍集團式作戰感到非常不適應。在元軍總攻的前夜突然狂風大作,元軍戰艦全數沉沒,不得不狼狽退兵。數年後忽必烈再次進攻,卻再次不幸的在總攻前夜因大風而全軍覆沒,最終放棄了入侵的打算。
中日兩國在明早期也有軍事合作,室町幕府早期中國沿海與九州沿岸海盜盛行,明廷派出使臣前往日本交涉合作剿滅事宜。歷史上的倭寇實際上並不都是日本人,有些明人也混跡其中大肆劫掠,室町幕府則派九州大宰府出兵征剿。日本主要對抗的是朝鮮沿岸與九州沿岸的海盜。
2. 日本跟我們中國有什麼不同
去過,日本確實很乾凈,街道上一塵不染的感覺,這個令我很驚訝也很佩服,單是並不是每個城市都時尚,東京確實漂亮的沒話說,非常繁華時尚,但還有京都名古屋什麼的不是很繁華但也很有特色。
3. 日本和中國哪些地方不同
採納我,土地不同
4. 中國和日本有什麼區別
中國和日本的區別
在生活習慣方面的比如銀行存取款啊 租房啊 計程車啊 之類的方面的不同展開
我來答
你龍夜
LV.4 2011-01-14
日本人的生活習俗雖與中國的習俗有許多相近之處,但也有不少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到日本後,千萬不要按中國的某些習俗去想當然辦事,而要事先搞搞清楚,再入鄉隨俗。否則,將會因不合習俗而造成一些別扭和誤會。
日本人愛喝酒,常常也同中國一樣"無酒不成席"。但日本人的敬酒方式卻同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是相互碰杯,而且敬酒的一方要先干為敬。日本人則不同,敬酒的一方手持酒瓶,不斷地為對方斟滿酒,他卻不喝。而且為了表示誠意,往往要跪在被敬者面前,低頭鞠躬表示敬意,直到對方被他灌醉。
日本人也同中國人一樣愛喝茶。但他們飲茶從不直接將茶葉放入茶杯中沖,而是放在一個帶過濾網的小茶壺里。斟茶時不像中國那樣一次斟滿,而是以半杯為敬,並且一般不再續茶。這常使喝慣大碗茶的中國人感到難以解渴。
日文中的"梳子"的發音與"苦死"同音,因此日本人對贈"梳子"有忌諱,在較為豪華的飯店客房裡,也很少有擺梳子供客人使用的。如果不是日本人主動要,你千萬不要隨便將梳子借給他用。
日本人睡覺的朝向是很有講究的,最忌頭朝北睡,因為死人停屍時都是頭朝北的。所以,當你住在日本人家中,早晨整理床鋪時,一定不要將枕頭放在北面,"北枕"即意味死亡。
日本人吸煙,從來都是各吸各的,不像中國的煙民,喜歡互相敬煙。因為日本人認為每個人喜歡的香煙品牌、品味都不盡相同,不必強迫別人吸自己喜歡的煙。
日本人喜歡中國的書法篆刻,因而中國人常常將一些古樸的篆刻印章作為禮品贈送日本朋友。但要切記,在他們的習俗觀念中,不完整的印篆是不吉利的。
5. 日本教育和中國有哪些不同
1、日本小學和初中教育強調的是素質教育。上課的時間從上午8:30到下午2:30。日本的小學從一年紀到六年紀,都是以素質教育為主,如在大火、地震中如何有效地逃生,以及學習日常生活的一般技能。
鋼琴、繪畫、舞蹈等課程日本都是在學校學習,家長不需要請家庭老師。德育課程的內容類似於中國現在提倡的「八榮八恥」,教師從最細微處著手,要求學生保護環境,互相幫助,互相團結。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啟發式,也講德育的經典故事,有時候小朋友是在做游戲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思想道德水準。
2、學生中午必須在學校享受政府提供高質量營養中餐,下午2:30下課,回家的路上一般是半個小時。到家後,家庭作業語文和數學各一張紙,大概40分鍾的時間可以完成,其餘的時間是由學生自我支配,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玩個痛快!
3、日本學生從三歲開始要求進入幼兒園,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是要交費的。但是繳費的多少?實行的是彈性收費標准,也就是說學費是由父母收入多少決定,父母收入高交費就高;收入少交費就少,如果父母沒有工作,享受的是低保待遇,幼兒園的教育費用是由國家支付的。
4、日本從小學到高中階段實行的是義務教育。所有的學生地位一律平等,沒有貴賤之分。
首先,日本所有的學生統一穿政府發放的校服。更奇特是在每件校服的左胸刺綉上學生的名字,如「三田、左左木、小栗慧子」等。衣服上綉上名字的好處是對學生有較強的約束力,如學生在校,或者在社會上違反校規,一看就知道是哪個學校的學生。在我國我聽過一個笑話:在職業高中,幾個學生違反校規,校長去管,學生粗魯地用土話辱罵校長後,轉身就跑,但校長始終查不出這些學生是幾年級,是哪個班的。
其次,日本從小學到高中穿戴打扮一致,男生全部是板栗頭(也就是小平頭),看上去格外的精神,女生一律短發,給人朝氣蓬勃的感覺。任何人不能穿奇裝異服。從小學到初中,中午由國家提供午餐料理,食物有:半個雞蛋、一塊肉餅、兩塊海魚、一碟生菜(日本的許多蔬菜都是生吃,就連包菜也是生吃,但我實在是吃不慣)、一碟醬,半碗醬湯,一碗米飯(日本的大米比泰國的還要好吃,顆粒飽滿、松軟可口,一嚼滿口生津,絕對是綠色產品)一塊MHA補腦深海魚油。
最後,從小學到高中,日本的學生上學、放學都是徒步,或者乘公交車,從來沒有看過家長用車接送孩子,在各個學校的門口,看不見家長的身影。
6. 日本人和中國人有什麼不同
日本人做事認真,中國人潦草,日本人有危機感,中國人多有樂觀感,中國人當了官後敢對人民說你算個屁,而日本人則說對不起給你們添麻煩了,日本人有事說事,是婊子他承認,中國人不一樣,比如他們敢承認妓女存在並設立專門法律,我們就不敢面對這個事。
7. 日本的風俗禮節和中國有哪些不同
日本與中國風俗習慣禮節的不同有很多,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比如:
日本人愛喝酒,常常也同中國一樣"無酒不成席"。但日本人的敬酒方式卻同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是相互碰杯,而且敬酒的一方要先干為敬。日本人則不同,敬酒的一方手持酒瓶,不斷地為對方斟滿酒,他卻不喝。而且為了表示誠意,往往要跪在被敬者面前,低頭鞠躬表示敬意,直到對方被他灌醉。
日本人見面多以鞠躬為禮。一般人們相互之間是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禮,鞠躬彎腰的深淺不同,表示的含義也不同,彎腰最低、也最有禮貌的鞠躬稱為「最敬禮」。男性鞠躬時,兩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褲兩側;對對方表示恭敬時,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禮,女性尤其如此。
在國際交往中,日本人也習慣握手禮,尤其是年輕人或和歐美人接觸較多的人,也開始有見面握手的習慣。名片交換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輕的一方先給對方,這種做法被認為是一種禮節。遞交名片時,要將名片正對著對方。名片在日語中寫為「名刺」,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
在社交活動中,日本人愛用自謙語言,如「請多關照」、「粗茶淡飯、照顧不周」等,談話時也常使用謙語。在與日本人交談時,不要邊說邊指手劃腳,別人講話時切忌插話打斷。在交談中,不要打聽日本人的年齡、婚姻狀況、工資收入等私事。對年事高的男子和婦女不要用「年邁」、「老人」等字樣,年事越高的人越忌諱。
日本人姓名一般是三至六個漢字,姓在前,名在後。通常對人只稱姓,不呼名。日本人在節慶日和某些重要場合愛穿傳統服裝——和服,配以木屐。
日本人給老人祝壽,是選一些有特定意義的年歲。如61歲為「還歷」,意思是過了6O為1歲,返老還童;7O歲為「古稀」;77歲為「喜壽」;88歲為「米壽」,因漢字「米」拆開可變成八十八;99歲為「白壽」,因為「白」字上面加一橫為「百」。
日本人大多數信奉神道和佛教,他們不喜歡紫色,認為紫色是悲傷的色調;最忌諱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之色。還忌諱3人一起「合影」,他們認為中間被左右兩人夾著,這是不幸的預兆。
8. 日本和中國有什麼不一樣
近代以前,中國一直都是日本學習的對象,在漢唐的時候,日本曾大規模派學者到中國學習,可是到了工業革命時代,日本的明治維新遠遠將中國的百日維新甩在了後面。在這一百年的變革中,日本人的思維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是什麼精神讓日本迅速從二戰的廢墟中重新站立起來,並且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呢?或許從下面幾個故事可以得出一點啟示: 一、撞牆之後:中國媽媽vs日本媽媽 中國小孩撞到桌子,他哭起來了,中國的媽媽,爸爸在做什麼?「小寶不要哭,媽媽打這個桌子,媽媽打這個桌子」,「這地不好,媽媽打這個地,這地不好,打這個地。」 在日本東京,一小孩從那邊跑過來,撞了這個桌子,他哭起來了,這個媽媽就馬上把他帶過來說,「再走一遍!再走一遍!」世界上有這種小孩第二遍又撞上去嗎?所以他就從旁邊走過去了,媽媽馬上就對孩子講,「一個小孩會撞到桌子,有三個理由,第一個跑步沖得太快,來不及剎車。第二個,頭一直低在地上,沒有注意看。第三個,心中不知道在想什麼。你是哪一個?」 其實,英國人說一個民族的興衰取決於一代人的母親,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中國小孩入學vs日本小孩入學 中國孩子入學時,通常老師面試的問題是:你叫什麼,幾歲了,知道父母的名字嗎?看看這幾個字認識么? 日本小孩入學時就考團隊合作精神:某小學招生分為三道關,把孩子編成號,十個十個的一組。第一關,老師說:「把這個桌子搬到下一個房間。」愣在那裡不動的那個小孩就會被淘汰,其餘搬桌子的就進入第二輪了。被淘汰的那個孩子的家長來見老師,還會被老師罵一通:孩子是怎麼教育的?缺少家教! 在清代就開始流傳一個中國人一條龍,三個中國人三條蟲的說法,其實,中國人確實沒有團隊精神么?中國人就只能單幹麼?不然,其實團隊精神是培養出來的,是教育出來的! 三、中國教學模式vs 日本教學模式 台灣高考有一道題:甲午戰爭是公元哪一年爆發?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在中國這種死記硬背的知識性考試確實是見怪不怪,確實也很有用,但是我們背的三角函數、項量、極坐標、極根、因式分解、二項式定理等等統統都是外國人提出來的,我們的思維確實需要改進。 日本教育雖然也跟中國一樣存在死記硬背的弊病,但是他們已經開始在改進,他們的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一仗,日清戰爭,他們叫日清,我們叫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八年抗戰。「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裡?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他們每個學生都努力作答案。 我們一天到晚研究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賠償二萬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訂馬關條約!但是日本學生分析了:日本跟中國很可能在台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台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台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日本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走中國未來台灣基隆和高雄的右邊。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日本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台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條在日本叫做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台灣海峽鎖起來,日本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裡經過,日本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海軍馬上就會上場,那就打!按照判斷,公元2015年-2020年,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所以,日本現在統統做了對華抗戰的准備,所以什麼事情是進入長期狀態,他們的情況,現在開始,把這個事情當作是時事,在小心謹慎的在那裡准備。按照他們的判斷,中國跟日本的摩擦,會從東海開始,從台灣海峽開始,時間判斷是2015-2020年,他們的學生統統在開始答了。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日本的教育注重的是思維的鍛煉,而中國的教育注重的只是知識的記憶。日本人有強烈的危機意識,而我們似乎還很安逸,我們的教育似乎有點陷入孤獨的教條化中。 四、日本開會vs中國開會 余世維先生在講到他的自身經歷的時候曾經舉過這個例子: 在中國,公司中經理說開個會討論一下方案,會議室一片安靜,沒一個人說話,沒一個人表態。異口同聲地說支持領導的決定。出了會議室什麼樣子?「他算個什麼東西啊,那個破提案也能通過?我要坐他那位置肯定乾的更好……」這就是中國存在的現象,而且很普遍。 而在日本,他們開會討論的時候可以拼的「你死我活」,互相辯駁,互相指出問題。一旦達成了統一的意見,出了會議室沒有任何聲音,每個人都會按照剛做的決定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樣的差距太明顯了。 通過上述四點,我們或許都可以看到日本人擁有極強的團隊精神,強烈的危機意識,靈活務實的思維模式等等優勢,但是這些都是通過教育培養出來的,通過他們的母親,通過他們的學校,通過他們的社會培養出來的。所以,強大的民族通常都是教育出來的!這些對於我們是否有所啟示呢……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