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劍怎麼做

日本劍怎麼做

發布時間: 2022-05-25 08:57:31

A. 日本刀是用什麼做的怎麼做的,能砍掉中國甲胄嗎

日本刀的材料鋼,被稱作和鋼或玉鋼。
玉鋼以日本傳統土法煉制,屬於低溫煉鋼法,爐溫不超過1000℃,但低溫煉出的鋼材較硬,難以打造,所以日本刀非常考驗人力,是用血汗造就的品質。
日本刀不是用來砍甲胄,而是用來砍人的。
因為古代日本是個資源貧瘠的島國,能穿金屬含量較多的盔甲的人很少,普通士兵甚至可能連用竹木材料做成的盔甲都沒有,所以日本刀的首要條件就是鋒利,砍肉犀利,如果兵刃要破甲,則更要求堅固。

B. 日本刀是怎麼製作的

具體資料我找不到 但是據我所知 日本刀和中國的唐刀有很大的關系 最早日本武器的煉金和鍛造一點成就都沒有非常落後 這時中國的唐刀正處於巔峰的時期所以中國拿出一把極品唐刀給日本供日本研究 但是日本在仿製的過程中淬火沒有掌握好 所以刀的弧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後來也因為這個錯誤 成為了日本刀的一大特點 再補充一下 日本刀所有的技術都是仿製中國唐刀的 包括蓋土燒刃 包鋼鍛打等

(一)、在鐵砂中摻入適量的石英粉和木炭粉,並以腳踏式風箱(註:後改為手拉式)將其送進熔爐燃燒。經過三晝夜的持續燃燒後,鐵砂即變成半熔解的粘稠狀,這時再除掉浮於表面的一層雜質,並使之冷卻凝固成板條狀的生鐵。

(二)、先以鐵錘將第一階段的成品(即板條狀生鐵)打碎,重新摻入石英粉與木炭粉後,加熱冶煉,經過此一階段所冶煉出來的,乃是含有大量碳成份的[玉鋼]。

(三)、玉鋼質地雖硬但有易脆的缺憾,為彌補其缺失,逐以[淬火冶煉](註:即先把玉鋼燒至適當的溫度再用水漬法增加其彈性)的方法,先以炭火將玉鋼燒成紅軟的狀態,再取出敲打,此時玉鋼中,所含的大量碳,即會隨著敲擊而與火花一並逸出,俟敲打至稍具刀型時,再采瞬間淬火的手法使其冷卻。如此經過反覆的[淬火冶煉],玉鋼即會慢慢變成純度和彈性俱佳的[軟鋼],這就是武士刀原始的刀蕊部份。為何刀蕊部份就得歷經三個階段來打造冶煉呢?其目的乃在:(1)除去玉鋼中所含的雜質以減輕重量,(2)使玉鋼里含有的碳保持均一,(3)增加玉鋼的韌性以防折斷,(4)可強化日後刀面所呈現的素質美。

(四)、經由第三階段所冶煉出來的刀蕊,雖擁有適切的彈性,但卻大大降低了原有的硬度,因此第四階段時,就先在刀蕊兩側包上了一層硬度較高的玉鋼(稱做皮鐵),再在刀背部份覆上碳含量較多的玉鋼(稍做棟鐵),然後反覆進行[淬火冶煉],以完成武士刀的初步雛型。

(五)、當刀身成型後,即開始進行[黏土冶煉],以使刀鋒部份達到堅硬銳利的境界,由於此時尚需在刀身上雕制出具有深度及美感的刀紋,故所下的功夫要比前四個階段復雜。首先,在刀身全體塗上一層含有砥石粉與碳粉的黏土,同時刀鋒部份要較其他部份為薄,然後再施[淬火冶煉]。俟塗上黏土的刀身燒成紅軟後,其刀鋒部位因附著的黏土較薄故頗易敲打,而且淬火時的收縮作用也較其他部位為快。此時敲打的力量若能維持均勻,則刀鋒很快地就會變得即薄且硬。相反地,黏土附著較厚的刀身兩側與刀背部份,因淬火時的收縮作用較慢,故仍能保持住其原有的彈性。

經過上例五階段的冶煉打造,武士刀尚需通過研磨、雕飾、裝置套柄等細部作業,方算大功告成,由此可知一把武士刀的完成,實是包含了刀匠的無數心血。

C. 如何練習日本劍術基本功

基本功不外乎
手握刀,
段構:高舉竹刀,做劈砍之勢(分左上段、右上段)。
中段構:劍尖對准對手面部或喉部。
下段構:劍尖對准對手左膝蓋處。
脅構(肋構):劍斜放於腰部,正面看不見劍,是個佯降而欲突擊的式子。
八相(八相之構):扛劍於肩上嘴與劍柄平行。
平青眼(平睛眼):指劍尖指向對手左眼的中段,通常是對付上段時使用。
霞構:以劍尖對住對方的右手,劍尖下沉而向後傾,和指向左眼的平青眼不同,通常是對付右上段或正二刀時使用。
二刀(雙刀):逆二刀(左手長刀、右手短刀);正二刀(右手長刀、左手短刀

還有禮儀~

D. 日本刀是怎麼做的

他們的刀確實很厲害,我們家在昌邑,膠濟線走那裡有個丈嶺站,那裡屯日本兵,有鐵匠跟日本兵的鐵匠打交道,那些鐵匠說親眼見用日本刀砍斷鋼筋都不卷忍

E. 什麼材料做日本刀最好

鈦合金,又輕又實用。
我看很多日本名刀的刀刃都是用高碳鋼打造的啊,像村雨,村正,菊一文字則宗,浪雪,虎徹,這些都是高碳鋼。但是也有中碳鋼打的,像黑帶野太刀和一些直刃的忍者刀都是中碳鋼。

F. 日本劍道『竹劍』的製作方法

竹刀,木刀,是劍道最基本的用品之一,竹刀會根據形狀、重心分布等區別劃分為「胴張」「古刀」「實戰」等多個不同類別,品質也會因竹片本身的因素而各有差異。

竹刀是由四片竹片組成,竹材選用生長三年以上的龍泉高山竹,將選好的的筒圓竹劈開後,直接進入烘房,經過55°~65°的溫度、15天的烘烤,再進行選片、配重、矯正、刨形和拋光,即可製成竹劍所用的得竹片.再用炮製過的牛皮嚴格按照製作竹劍的規矩在竹劍柄處以及其他部位包裹牛皮,並用韌性很好的尼龍繩將牛皮連接好.

G. 怎樣才能做一個日本劍士

「劍道」一詞的文獻來源是《吳越春秋》。兩漢時期,中日即有兵器及冶煉鑄造技術的交流往來。同時中國一脈相承的雙手刀法經過日本官方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官方往來,以及朝鮮半島和大陸沿海周邊地區和日本群島的民間交流,於隋唐時期流傳到了日本,傳至日本的刀法經過長年戰爭歲月不斷演變,在日趨穩定的日本江戶時期,模仿日本盔甲的樣式,製作了劍道護具與竹劍的基本形制,確立了日後體育劍道的雛形。
刀劍在古代被視為武士的靈魂與精神象徵,日本武士必須常年佩刀,刀不離身,故在所有的古武術門類中,劍術是武士必須掌握、流傳也最為普及的武藝技法之一。
劍術在古時又稱劍法、擊劍、平法、兵法、小兵法、刀法、太刀打等。明治以後始稱劍道。
日本劍術所使用的刀器一般稱為日本刀,我國又稱倭刀,其刀身狹長微彎,單刃柄較長,劈斬突刺俱宜,實際上是刀劍合一的產物。常用的日本刀形制有大、小之分(長、短),大刀又分太刀(刀身弧度較大),打刀(刀身較直)兩種,小刀稱之為脅差(又稱脅插,刀身長度只有正常日本大太刀、打刀的三分之二左右,故也有稱其為小太刀的。古代日本武士一般都身佩兩刀,即一大一小兩柄日本刀)。
日本古流劍術包括使用太刀(佩帶時刀刃向下)、打刀(佩帶時刀刃向上)、小太刀等武器的技術。
其內容有使用一刀(單刀)的太刀術、小太刀術;使用長、短二刀(即同時使用大、小太刀的雙刀術,日本古流劍術中雙刀技法都被稱之為「二刀流」,著名流派有宮本武藏的二天一流)的正二刀術(右手拿大太刀,左手拿小太刀)、逆二刀術(右手拿小太刀,左手拿大太刀),雙手都持大太刀的二刀術(如琉球王家秘傳武術本部御殿手、大東流合氣武術等)及小太刀二刀術(如天道流、柳生新陰流等)等各種各樣的劍術技法。其中包含刺眼、撩陰和斬擊對手頸動脈等危險的招數,平常主要以形(套路)的練習為主。
日本古武道的劍術流派極多,古流號稱有兩百至三百餘派,主要有柳生新陰流劍術、香取神道流劍術、小野一刀流劍術、北辰一刀流劍術、馬庭念流劍術、鹿島新當流劍術、東軍流劍術、真影流劍術、直心影流劍術、神道流劍術、神道無念流劍術、當流劍術、示現流劍術、心形刀流劍術、柳剛流劍術、鐵人實手流劍術、中條流平法、天流兵法劍術、玄流大太刀術、關流小太刀術、澄心流小太刀術、菅原本流小太刀、柏木流甲胄太刀打、寶山流太刀術、神傳流擊劍等。

H. 日本刀的詳細鑄造過程

簡單來說,日本刀的材料主要為「玉鋼」(Tamahagane)。不過,「古刀」期的刀劍所用的物料和製作法門都已經失傳。以現時的科技可以分析出刀劍完成品的化學成份,但是不能准確推算出爐火處理前的物料成份和爐火處理的溫度、時間、次數、焠火方法等數據。能夠流傳下來,最早的制刀法門主要來自「江戶」時代的記載。不同的刀工流派,在不同的年代,都有不同的制刀方法,以下只能約略列出一般典型的制刀步驟:
第一步. 「水挫」 (Mizuheshi)
又稱為「水減」。即是將「玉鋼」加熱並錘打成厚度為約 5mm 的薄片。聽起來像是很簡單的工序,其實不然... 為了控制鋼材的含碳量 (含碳量的保留 / 流失),加熱的次數有嚴格限制;而且「玉鋼」的硬度在其續漸冷卻時會有所改變。只有經驗老到的刀匠才能准確把握施錘力度的變化,在限定的加熱次數下將「玉鋼」打煉成厚薄均一的薄片。鋼片成形後,刀匠會用水將其急速冷卻。含碳量足夠的部份會自然碎落,作為制刀的材料。刀匠要對鋼片的溫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極准確的把握,才能夠收集到含碳量合適的材料。餘下的部份,刀匠會留待將來再用。以現代材質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步驟算是刀匠控制鋼材含碳量的手法。
第二步. 「小割」 (Kowari)
將鋼料打碎成 2 到 3 cm 長短的細塊。不碎的部份就是含碳量過低,有些刀匠會用這個來製作刀劍的「芯鐵」。
第三步. 製作燒台
燒台將會成為刀身的一部份,所以必需以優質的「玉鋼」製造。(燒棒不是刀身部份,可以用任何鋼料製作。)
第四步. 「積重」 (Tsumikasane)
將「小割」工序所得的碎鋼塊一層一層的焊接在燒台之上,如此熱力就可以均勻傳遞。鋼塊的熱黏性對焊接的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而熱黏性則取決於鋼材的純度和含碳量,所以選用「玉鋼」和進行第一步的「水挫」工序是必要的。不同的刀工流派有不同的焊接方式... 平行排列的焊接稱為「短冊鍛」,交差排列的稱為「拍木鍛」,十字形排列的稱為「木葉鍛」或「十文字鍛」。以鍛造一支「刀」(「打刀」) 為例,就需要積聚約 2 到 3 kg 的鋼材。
第五步. 「積沸」 (Tsumiwakashi)
將「積重」工序辦好的物料放回爐火,以確保鋼料能夠完全焊合。為確保鋼料與空氣完全隔絕 (以免爐火消耗鋼材中的含碳量) 和容許細慢而均勻的熱力處理,置入爐火前刀匠會將鋼料用沾滿泥汁和稻草灰燼的和紙將鋼料緊緊包好。刀匠必需小心掌握爐火的溫度和加熱的時間。
第六步. 折返鍛煉
日本古時一直未有機會發展高溫煉爐的技術,要煉制均質的刀劍就非常困難。為克服如此問題,唯有應用「折返鍛煉」的技術。 將「積沸」工序辦好的鋼料返復折迭,重回焊接,只消重復 10 次,就可以造出有 1024 層的鋼材 (2 的 10 次方);層次愈多,鋼材中的碳和各種成份就會更加均一,鐵晶體也會更細致,製成品的強度亦會較高。 (註:不過層次太多的話,即代表鋼材在煉爐中的時間太長,鋼材中的碳含量亦會流失太多,製成品的硬度就會受到影響,鋒利程度亦會有所限制。一般來說,日本的刀劍通常不會經過 15 次以上的折返鍛煉。) 在「折返鍛煉」期間,不斷的錘打會令鋼材中一大部份的雜質化為火花飛走。雜質是鋼材的「強度弱點」,損害往往由「強度弱點」開始,慢廷至材質的整體,成為全面的損壞。「強度弱點」的數目愈少,慢廷破壞的機會也隨之減少。所以,鋼材愈純凈,其強度和韌性就會愈高。世界各地以高溫煉爐製成的刀劍,成形後都會有鐵晶體肥大的問題。根據熱力學的解譯,在高溫煉制過程中,細少的鐵晶體為減少其數目 (減低總表面積),會自行互相結合,重組成數目較少,體積較大的鐵晶體。如此一來,鋼材的強度就會受到影響。所以,以高溫煉爐製成的刀劍在焠火之後 (即是將白熱的鋼鐵投到水 / 油中冷卻),必須重新置回低溫爐火數小時,令細少的鐵晶體在原有的晶體之間重新結晶,回復強度和韌性。不過,長時間的爐火鍛煉又會令碳含量過份流失,影響製成品的表面硬度和鋒利程度。相對於西方的刀劍,以低溫煉爐 (低於攝氏 1000 度) 煉制的日本刀,鐵晶體一直能夠保持在細密的狀態,所以焠火之後根本就不用回火,進一步減少碳份的流失,而硬度、強度和韌性都能夠保持。此外,經過「折返鍛煉」的刀劍會出現有如松木紋一般的表面紋理 (「地肌」),美觀之極。 (註:有利必有弊。高溫煉爐中的鋼材較軟,較易打造成形;低溫煉爐中的鋼材較硬,較難打造,甚至不是個人的體力所能應付。如果折返層不能完全焊合,就會成為潛在的裂口,變成完成品的瑕疪。所以,一般打造過程中,刀匠會緊持鋼材,並發號司令,由兩三名體壯力健的弟子從旁以長柄大錘敲打。換句話說,製作日本刀是人力集約的工事,以血汗換取質素的偉大藝術。)
第七步. 「造邊」
日本刀鋒利而又不易彎曲,即是擁有 "剛硬" 的特性。
同時,日本刀又不易折斷,即是擁有 "柔韌" 的特性。 集剛柔兩性於一身,日本刀如何做到呢? 有別於世界各國的刀劍,日本刀並非由一塊鋼材打造而成,而是由一層剛硬的「皮鐵」(Kawatetsu) 包裹著另一柔韌的「芯鐵」(Shintetsu),焊合而成。「皮鐵」由含碳量較高的「玉鋼」經 10 到 15 次的「折返鍛煉」製成,而「芯鐵」則以由含碳量較低的「庖丁鐵」(或用低碳生鐵,或用含碳量低的「玉鋼」) 經 5 到 6 次的「折返鍛煉」製成。 如此的組合,日本刀就可以做到剛柔同體了。不同的刀工流派採用不同的鋼料分布方式,有的更會加上硬度更高的「刃鐵」(Hatetsu),硬度更低的「棟鐵」(Munetetsu),或採用經折迭卻沒有焊合的雙層「芯鐵」。
第八步. 「素廷」
將「造邊」工序准備好的混合鋼材打造成長條形,成為刀身的基本形狀。
第九步. 打造「切先」
為確保「切先」與刀身有同樣的混合鋼材分布,也為了得到通順的表面紋理,刀匠會將刀尖斜斜切去一段 (尖角在邊鋒的位置),再以小錘將尖角打造成向後的彎弧,成為「切先」。刀匠鍛造「切先」的時候,鋼材處於高溫狀態。焠火過後 (即是將刀身放到水中冷卻),「鎬」的部份遇冷收縮,「刃」的晶體卻會彭脹,所以「鋩子」會向「棟」的方向返縮。製作「切先」是最考究手工的步騾,所以由製成品的「切先」可以看出刀匠本身的功力。
第十步. 「火造」
以小錘將刀身各部份打造成形和修正。
第十一步. 「燒入」
最後的火鍛工序。刀匠用粘土、木炭粉和磨刀石的粉末調制「燒刃土」(Yakibatsuchi)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成份和調製法),再將成形的刀身用「燒刃土」包封。「刃」的范圍用土較薄,「鎬地」和「棟」的范圍用土較厚。基本上,「燒刃土」的分布可以由完成品的「刃文」看出一點。泥封好的刀身會被放到攝氏 750 至 760 度的爐火之中。刀匠由爐火的顏色以確認溫度,若溫度高於攝氏 800 度以上,完成品就會出現鐵結體肥大的現象,影響強度。 經過特定的加熱時間,刀匠就會將刀身移離爐火,再放到水中急速冷卻,即是 "焠火"。(焠火的水溫、水源、手法、添加物等都被各派刀工視為最大的秘密。) 因為「燒刃土」厚薄不一的關系,「刃」的冷卻速度遠較「鎬地」和「棟」為快,所以「刃」的硬度會遠較「鎬地」和「棟」的硬度為高。亦因為急冷的緣故,「刃」的鐵晶體會發生異變,體積變大,所以焠火之後刀身會進一步向後彎曲。這個情況有別於上述的 "晶體肥大" 的問題,焠火後「刃」的鐵晶體數目不變,只是每一個晶體的體積變大而已。情況好比清水結冰之後密度變小,體積變大一樣。
第十二步. 其它
再經過初步的打磨、開「目釘穴」、銼「鑢目」、刻「銘」等工序後,刀匠的責任可以說是到此為止了。一般來說,日本刀的「研磨」、造鞘、金銀裝飾、卷柄等工序另有專人負責,不是刀匠的工作范圍。

I. 在日本劍道中,練習是用的竹劍是如何做成的是由一支或多支竹子構成(希望回答盡量完整)

經過9個多月的劍道練習,從中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快樂,包括竹劍的保養。

剛開始練習劍道的時間,三個多月的時間,一支竹劍都沒打壞。那時,從來沒想過竹劍要經常進行保養(現在想想,那時還處於基本功練習階段,每次練習都是空揮(對著空氣)和打擊對方竹劍,對竹劍的磨損非常小)。

那個時候,竹劍,只是自已的練習工具而以。

穿上護具以後,才練習了四、五次,竹劍就出現毛刺了。每次練習前,老師都要求大家檢查竹劍,但那時,真不知道要檢查什麼地方,怎樣去檢查,檢查的目的是什麼。結果,竹劍上的毛刺一直沒有拔除。

直到有一次,在一次大MEN(大動作頭部打擊)練習時,我的對手突然氣沖沖得對我說,「你的竹劍壞了,快去換一支」。原來我的竹劍打中他頭部的瞬間,竹劍上的毛刺也脫離了竹劍,刺到他的臉上。當時把我嚇了一跳,連忙再去買了一支竹劍,重新參加練習。當晚回到家裡,我第一次把竹劍拆開,取下有了毛刺的竹片。由於不懂得如何去保養竹劍,就把那片竹片扔了。

從此,檢查竹劍成了我每次練習前必做的事。

剛開始使用第二支竹劍時,我仍然沒想過竹劍需要保養的問題。過了兩周,第二支竹劍又出現毛刺了!當時別提多心痛了,滿腦子都在抱怨竹劍的質量太差(其實不然,詳看後文),竹劍需要花錢去買呀!終於,我有了保養竹劍的念頭。於是,上網查了查竹劍保養的方法,開始學慣用砂紙打磨竹劍,去除毛刺,用橄欖油滋潤竹劍(防止乾裂)。這時想起被仍掉的那片竹片,好後悔,原來,打磨一下就可以繼續使用了!

這個時候,保養竹劍感覺是件十分枯燥無味的工作,一想就煩。

到了快考段的時候,丁丁老師說,考段的時候最好准備兩支竹劍,防止考段過程中竹劍損壞、四處借竹劍的尷尬局面,今後練習時,最好也帶上兩支竹劍。於是,就買了練習劍道以來的第三支竹劍。

今那以後,每次練習,我基本上都隨身攜帶著兩支竹劍,以防練習中途竹劍損壞。

漸漸得,每天練習結束回到家,查看竹劍是否出現毛劍、裂痕成了我的習慣。兩支竹劍每周輪番進行保養,練習時也交替使用,半年過去了,這兩支竹劍伴隨著我參加了考段、比賽,至今完好無損。

現在,保養竹劍的時候,已能感覺樂在其中,全神貫注得檢查竹劍的每一個部位,去除毛刺、上油以後,摸著光滑的竹劍,心裡別提有多開心了。使用保養後的竹劍上場練習,心裡也特別踏實,不再擔心竹劍在練習中途損壞、誤傷對手的問題,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實戰練習中去。

竹劍,已成了我的夥伴,與我一同分享著劍道帶來的快樂!

J. 日本武士刀看起來簡單,為什麼製作過程那麼復雜

因為資本的運作,只有宣揚武士刀製作過程復雜,才能賣得價錢更貴,而且目前的武士刀收藏價值勝過實用價值,本身是一件藝術品,藝術品自然要製作過程繁瑣一些,畢竟要靠顏值吃飯的。

所以說,武士刀的製作其實非常簡單,製作過程復雜化完全是人為造成的結果,往往一把手工製作的傳統武士刀需要2至3個月的時間,通過折疊鍛打,淬火,打磨等三個步驟成型。而且傳統刀對戰現在刀完全沒有勝率,一把俄羅斯戰術短刀,用鈦合金和鎢鋼製成的可以完勝傳統武士刀,韌性和硬度都強得不是一點半點,至於武士刀目前流傳於世的價值,想必只剩下藝術紀念價值了吧。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7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