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王奇峰在日本多少年

王奇峰在日本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2-05-27 00:38:18

㈠ 王奇峰的灤河反攻戰

由於東北邊防軍被大量抽調入關,日軍和由日本軍方扶持的蒙古自治軍時時准備侵佔東三省。9月18日,日軍突然進攻沈陽,舉國震驚的「九一八事變」就此爆發。蒙古自治軍在日軍進攻沈陽後不久也准備侵犯通遼、遼源地區,甘珠爾扎布並派人聯絡當地的暴動農民起而響應。幸虧農民暴動領袖是一名愛國人士,他不願意被偽蒙軍利用,遂暗中將這一情況秘報第40團團長王奇峰。王奇峰得到這個情報後深感吃驚,並立即上報旅長張樹森,隨後指揮所部在通遼外圍埋下伏兵,又派地方鄉紳冒充歡迎代表前往迎接,說駐軍已經聞風逃跑等語。10月23日,正揮師向通遼開進的甘珠爾扎布在見到種種假象之後果然中計,結果進入騎40團的伏預陣地,幾被全殲,甘珠爾扎布帶著殘兵敗將狼狽而逃。
通遼戰斗結束後不久,騎3旅被緊急調到錦州,歸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榮臻指揮。12月29日,榮臻在錦州召開軍事會議,並決定放棄錦州,駐錦各部撤入關內撤退。其中王奇峰所在獨騎3旅奉命與獨立第19旅、獨立第20旅等部在城外大凌河沿岸布防,以掩護公署機關南撤。1932年1月1日,日軍第2師團、第20師團各一部對大凌河防線發起進攻。守軍雖經頑強抵抗,但面對日軍的強大火力損失慘重,獨立第19旅在堅持到第二天時潰散,獨騎3旅與獨20旅被日軍分隔包圍。張樹森見此情況被迫下達突圍命令,王奇峰等經死戰終於突圍至連山,繼退榆關整補。當獨騎3旅撤抵榆關安民寨時,旅長張樹森因對前途悲觀失望,便借病辭職,王奇峰因在通遼立功,升任該旅少將旅長(參謀長張守經,第39團團長劉逢宸,第40團團長楊常林,第41團團長徐梁)。擔負榆關守備之責的正是獨立第9旅旅長何柱國,王奇峰執師禮覲見何氏,這是兩人時隔十四年後的首次相遇。當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於同年8月設立臨永警備司令部,並任命何柱國為司令統一指揮駐榆各部時,王奇峰即開始在何氏麾下效力達三年之久。
1933年1月1日,日軍悍然挑起「榆關事變」,遭到守軍獨立第9旅官兵的頑強抗擊,獨騎3旅則奉命在外圍游擊作戰。1月3日榆關淪陷,守軍第626團第1營全營殉國,何柱國被迫命令所部退守灤河以東,王奇峰的獨騎3旅亦退往海陽鎮。2月12日,軍委會北平分會下令編組第1、第2兩個集團軍,將前線各獨立旅升格為師並合編為軍,以便統一指揮,應對戰事。獨騎3旅升格為騎兵第3師,編入第57軍序列,歸軍長何柱國指揮。王奇峰改任騎3師少將師長,其所屬部隊建制、番號皆不改變。
騎兵第3師成立後,配合友軍在石門寨、界嶺口、青山口、海陽鎮一線抵禦日軍。3月21日,又隨部退守石河西岸。根據何柱國的部署,騎3師擔負王家嶺至李庄一線的守備任務,師部設於海陽。4月1日,防守石門寨的第115師遭日軍猛攻被迫退守海陽。何柱國為保海陽不失,命王奇鋒收攏部隊配合第115師守城。3日,日軍岩田支隊由騎3師左翼鄭家溝、李庄、楊廠一線發起進攻,並迅速包圍守軍騎3師39團,團長劉逢宸指揮所部死戰突圍,退回海陽。同時,第115師正面陣地亦被日軍突破,兩師齊集海陽,在堅持到4月4日上午八時,終於被迫放棄海陽。當第115師師長姚東藩將戰況上報何柱國時,何氏嚴命必須收復海陽。於是姚東藩在與王奇峰商議之後,決定乘日軍立足未穩的機會,由第115師配屬騎3師第40團擔負正面進攻,騎3師主力由海陽鎮南繞攻。
4月4日上午九時,王奇峰指揮所部冒著炮火突入附庸於日軍的偽軍陣地,經左沖右突,將偽軍陣地突破,並由此突進鎮內打亂了日軍陣角。此時在正面進攻的第115師亦乘勢突入,兩師經兩個小時接站,終於將海陽收復。捷報傳到軍部,頓時鼓舞了57軍全線抗戰部隊的士氣。日軍在丟失海陽之後不甘失敗,於當天夜間又調集部隊准備反攻海陽,何柱國見第115師和騎兵第3師連日作戰消耗過大,且自己正在部署新的反攻計劃,便命令兩師撤軍,海陽又再次淪陷。
4月7日,經過兩天休整的騎3師再次投入戰斗,於凌晨五時率先向海陽發起進攻,經兩小時戰斗,第二次收復海陽,此後一路突擊,一直打到小旺庄、徐家溝以北高地。當友軍接連丟失了冷口和界嶺口消息傳來後,57軍也與日軍陷入膠著態勢。4月13日,何柱國將騎3師調往湯河,並抽調警備師(師長鄭桂林)和鐵甲車第6中隊,以及友軍第53軍配屬之第112師635團(團長謝稅華),統歸王奇峰指揮。兩天後,友軍第32軍、第53軍防線被日軍先後突破,王奇峰奉命留置警備師守湯河,自率所部退守昌黎東北地區布防,並與友軍第117師取得聯系。
日軍在佔領灤河以東後將主力撤回各關口,僅留置小部隊守備河東。4月22日,軍委會北平分會為牽制古北口方向作戰之日軍進展,命令第57軍以小部隊實施佯攻。23日夜,王奇峰的騎3師作為佯攻主力對石門鎮發起猛攻,一舉突破日軍陣地,並於24日先後收復安山、昌黎。至28日,肅清了殘留在留守營地區的日軍殘部。30日,王奇峰又命令所屬第39團在鐵甲車第6中隊的配合下對北戴河發起進攻,擊潰偽軍李際春、趙雷兩部,並收復該地。此時騎3師已推進至閃水庄、北戴河、楊各庄、西道窪庄一線,並開始構築陣地。日軍受此迷惑,又調集主力改攻灤河,騎3師頑強阻擊,一直堅持到5月17日退守胥各庄一線,並負責掩護主力撤過薊運河。
5月18日,日軍佔領唐山,並對胥各庄發起進攻。騎3師堅持入夜奉命退守石橋堡、劉道橋一線,至22日再轉移至蘆台、寧河,並以所屬一團對田莊車站、江窪口一線警戒,掩護軍主力向白河右岸轉移。5月31日,中日兩國簽定停戰協議,王奇峰率部移駐石門(今石家莊)整補。由於王奇峰在灤河反攻期間表現出色,並兩次收復海陽,於1935年7月17日被國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勛章,是為該勛章的第38位獲得者,也是參加長城抗戰諸將中的第19位獲得者。

㈡ 東北軍的沉浮命運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1936年12月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從此一去不復返,於是轟轟烈烈的壯舉之後便揭開了千古遺恨的悲劇序幕。近20萬東北軍群龍無首,並在主戰主和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最後竟發展到內部殘殺。
1937年2月2日,不顧大局的東北軍少壯派應德田、苗劍秋、孫鳴九等人殺死東北軍元老派67軍軍長王以哲、西北總部參謀處處長徐方、副處長宋學禮和交通處長蔣斌等人。血案發生後,王以哲的至交、第105師師長劉多荃為了替王以哲報仇,將部隊開進西安搜捕少壯派軍官,誘殺了對促成東北軍聯共抗日有功的旅長高福源,致使內部殘殺的悲劇愈演愈烈。危急關頭,中共代表周恩來苦口婆心多方做工作,才避免了事態的進一步擴大。
1937年3月東北軍高級將領輕率地接受了蔣介石提出的東北軍東調的「乙案」,鑽入了各軍不相統屬、部隊分割使用的圈套。東北軍遂東調,分駐豫南、皖北、蘇北地區。4月到6月,南京政府對東北軍進行整訓、縮編,化大為小,化強為弱,由每軍四師的甲種軍縮編成每軍二師、每師二旅的乙種軍編制,僅騎兵第2軍保留三個師。
整編後的東北軍有6個軍:第49軍,軍長劉多荃,轄第105師(師長高鵬雲)和第109師(師長趙毅);第51軍,軍長於學忠,轄第113師(師長周光烈)和第114師(師長牟中珩);第53軍,軍長萬福麟,轄第116師(師長周福成)和第130師(師長朱鴻勛);第57軍,軍長繆徵流,轄第111師(師長常恩多)和第112師(師長霍守義);第67軍,軍長吳克仁,轄第107師(師長金奎壁)和第108師(師長張文清);騎兵第2軍,軍長何柱國,轄騎兵第3師(師長徐良)、騎兵第4師(師長王奇峰)和騎兵第6師(師長劉桂五)。
西安兵諫後叛離東北軍的第106師(師長沈克)、騎兵第10師(師長檀自新)、炮兵第6旅(旅長黃永安)、炮兵第8旅(旅長喬方)均依附蔣軍另立門戶。原由東北義勇軍編成的馮占海的第63軍番號被撤銷,僅保留了第91師。另外,抗戰爆發後,馬佔山還受命組建了一支新的部隊——東北挺進軍。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東北軍被蔣介石分割使用於各個戰場,逐步被削弱、肢解、消滅,也有一部分在戰場上起義,走向了新生。 1937年8月中下旬,日軍開始沿津浦路大舉南犯。劉多荃率第49軍進駐滄縣及靜海附近。8月21日,由日軍第10師團步兵第10聯隊主力組成的右側掩護隊,開始向靜海前進。49軍之一部立即加以阻擊,與敵發生激烈戰斗。日軍以猛烈的炮火向靜海轟擊,49軍守軍奮力抵抗不支,被迫向南撤退。
1937年10月底,49軍被調到淞滬戰場。105師在錢江弄、江橋一線堅守陣地,遭到日軍重火力猛攻,626團團長顧忠全陣亡,該團一營傷亡過半。109師在紀王廟、馬同橋一線與數倍日軍苦戰,四個團長中高睦姻、姜奎舉等三個團長相繼陣亡,營長傷亡了2/3。109師一個整師基本打光了。
盡管第49軍損失慘重,但蔣介石在戰後根本不理睬其整補的要求。萬般無奈之下,劉多荃帶著109師師長趙毅親自到武漢去活動,花了好大一筆錢才打通了門路,調來了全部徒手的預5師補充109師。預先講好條件,趙毅仍為109師師長,原預5師的團長以上主官全部留任。
劉多荃將張學良當年留用的一部分武器裝備該師。補充後的109師一式捷克式步槍,每連六挺捷克式輕機槍,每營配有重機槍連,團有迫擊炮,堪稱裝備精良的生力軍。然而劉多荃、趙毅高興得沒多久,在一次下命令讓109師開拔時,原預5師留任的四個黃埔生團長全部告長假,部隊一點也開不動。
事情反映到蔣介石那裡,蔣介石非但不處分故意搗蛋的團長,反而借機將趙毅撤職,換上了嫡系李樹德,劉多荃任命的其他東北軍軍官也都被撤換掉,接著又將109師劃歸第1戰區劉峙指揮。49軍的一個整師就這樣被剝離。1939年大批日軍猛攻南昌,劉多荃率部守御松山、萬家埠一線。由於修水作戰失利,又被蔣介石借題發揮,揪住不放,對49軍大加撻伐,劉多荃由中將軍長降為上校軍長;105師師長王鐵漢撤職留任,責令戴罪立功;副軍長高鵬雲、參謀長秦靖宇相繼調離,另派中央嫡系林耀堂和凌振倉分別繼任。 1937年8月,第51軍被調往山東,負責海防守備,於學忠任第3集團軍副司令兼第51軍軍長。1938年1月升任第3集團軍總司令,不久又改任第5集團軍總司令。
1938年1月,日軍調遣16個師團共計23萬兵力,沿津浦鐵路一南一北,分兩路夾擊戰略重地徐州。於學忠以51軍兩個師的兵力約2.5萬人,死守蚌埠,血戰臨淮關,頂住了日軍3個師團共計4萬人的瘋狂進攻。在連續8天的防守中,51軍傷亡七千餘人,但他們守住了淮河,日軍的傷亡達九千人以上。
淮河戰役後,於學忠率領疲勞之師增援台兒庄,任中央兵團副總指揮,在率部智取韓庄、爭奪賈家埠、血戰禹王山的戰斗中再立戰功。徐州撤退時,於學忠率部墊後,該部被敵人分割包圍,切成數段,但他指揮部隊浴血奮戰,終於殺出重圍,勝利完成了掩護任務,受到第5戰區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傳諭嘉獎,並晉升為一級上將。
1938年6月,51軍奉命參加武漢會戰,於學忠任第3兵團副總司令兼第5集團軍總司令,在大別山麓與日軍激戰。武漢失陷後,於學忠率部開往大別山打游擊,襲擊敵人後方,並在金家寨一帶進行休補。
1939年2月,於學忠被任命為魯蘇戰區總司令,指揮東北軍51軍、57軍到魯南山區打游擊。此間他不再兼任51軍軍長職務,114師師長牟中珩升任軍長。從1939年到1943年,在魯南抗戰5年中,於學忠部傷亡慘重。
1944年3月,於學忠被免去蘇魯戰區總司令的職務,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從此失去軍權。牟中珩在1944年12月調任第10戰區副司令長官後,原113師師長周毓英繼任第51軍軍長。
解放戰爭時期,第51軍被改為整編第51師,周毓英任中將師長,駐守棗庄。1947年1月,周毓英率整編第51師師部向我華東野戰軍投降。牟中珩在1946年出任第二綏晉區副司令,1948年9月在濟南戰役中被俘。1949年初,蔣介石曾脅迫於學忠去台灣,在中共地下黨人的幫助下,他避居四川重慶鄉間。建國後,於學忠曾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河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河北省體委主任等職。 「七七」事變後,萬福麟任第1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53軍軍長,負責平漢線以北永定河及大清河一線的防守。在日本侵略軍的猛烈攻擊下,萬部損失慘重,被迫退出戰場,孤軍游擊於太行山區。1939年2月,萬福麟重整部隊,參加了豫北、豫東的對日作戰。6月,武漢會戰開始,萬福麟任第26軍團軍團長兼第53軍軍長,負責防守德安、星子一線。
9月,在鄂東南大冶、陽新一線抗擊來犯日軍,苦戰數日,敵人受到重創,其本部亦傷亡慘重。武漢會戰後,第53軍奉命休整補充,萬福麟調赴重慶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軍長職務由周福成接任。1943年,53軍被編入遠征軍第20集團軍對日作戰,為打通中國雲南至緬甸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作出了突出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11月,周福成在遼沈戰役中率53軍官兵投誠。萬福麟則在1949年逃往台灣。原53軍副軍長黃顯聲,在西安事變後為營救張學良將軍奔走呼號,1938年被國民黨逮捕,1949年11月27日在重慶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1937年10月10日,第53軍116師346旅691團在華北戰役中完成掩護主力部隊撤退任務後,與大部隊失去聯系,在團長、共產黨員呂正操的帶領下,於晉縣小樵鎮改編為人民自衛軍,毅然北上在冀中平原打游擊。後來這支部隊正式編為八路軍序列。呂正操創建的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在反「蠶食」和反「掃盪」斗爭中,創造了平原游擊戰爭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 1937年11月,繆徵流的第57軍奉命駐防南通、啟東、海門、如皋、靖江一線的江防要點。112師在無錫附近與敵接戰,緊接著又參加了鞏衛江陰、固守鎮江的戰斗,損失較大,師長霍守義負傷,全師撤往江北。12月10日,112師開赴南京前線。12日,日軍向南京發起總攻,112師671團、673團在南京城北長江一線陣地阻擊日軍,傷亡慘重。第112師副師長李蘭池在率隊沖鋒時於南京太平門附近中彈壯烈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追謚為少將。
11月間,第57軍的第111師在靖江、揚州一線抗擊登陸日軍,打響了靖揚之戰,幾次戰斗均極為激烈。1937年11月25日拂曉,日軍以猛烈炮火轟擊長江北岸111師陣地,佔領施家橋,掩護大批日軍登陸,旋又佔領了都天廟。
111師333旅的萬毅部全部退守橫溝橋。上午8時,日軍沿揚州城公路向333旅陣地沖擊,111師師長常恩多親率兩營官兵與敵浴血奮戰。酣戰之際,常師長又果斷地命令662團出擊,連續擊退日軍步兵的三次反攻。日軍遂調來坦克在前面開路,後繼以步兵再次沖向111師陣地。常師長指揮士兵以平射炮和集束手榴彈向敵坦克猛轟,並以猛烈火力向日步兵射擊。戰至下午4時,日軍狼狽逃竄。111師乘勝追擊至施家橋。
1938年3月,在台兒庄戰役中,57軍的333旅奉命馳援守衛山東臨沂的龐炳勛部。面對日軍精銳坂垣師團,333旅官兵毫不畏懼,血戰15晝夜,先後攻克敵人三個據點。戰斗中,333旅傷亡官兵一千多人,有的營只剩下十餘人,有的連隊軍官全部傷亡,由軍士自動代理連長作戰,前赴後繼,戰斗不止。日軍亦傷亡慘重,傷亡2000多人。為此,333旅受到會戰總指揮部的通電嘉獎,57軍亦通令全軍,稱之為「解臨沂之圍,壯本軍之譽」。
1939年2月,57軍被調到魯蘇戰區,在於學忠指揮下在敵後進行游擊戰。在此期間57軍的高級將領開始走向反動。1940年9月15日,57軍軍長繆徵流同日軍代表談判,商定了「互不侵犯,共同防共」的秘密協定。這件事被111師師長常恩多和333旅旅長萬毅獲悉,常恩多和萬毅都是中共地下黨員,兩人秘密擬定了除奸方案。
1940年9月22日晚,常恩多和萬毅帶人抄了軍長繆徵流的軍部,抓獲了副軍長朴炳珊及與日軍簽訂協議的談判代表,繆徵流倉皇出逃。但蔣介石不僅不將通敵人員嚴辦,反而斥責常恩多「不識大體」,還撤銷了57軍番號,111師、112師直接由魯蘇戰區指揮,並陰謀瓦解111師。1942年8月3日,111師一部在常恩多、萬毅和魯蘇戰區政務處長郭維城的率領下,在日偽頑反共囂張的嚴峻時刻,毅然宣布起義,參加八路軍。在奔赴解放區的途中,常恩多犧牲在擔架上。
為維護統一戰線,起義部隊仍用第111師番號,師長為萬毅,副師長為郭維城。1944年10月20日,該部隊正式改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萬毅為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兼濱海支隊支隊長。1945年8月,濱海支隊與其他山東的八路軍部隊組建成「東北挺進縱隊」,在縱隊司令員萬毅指揮下挺進東北。部隊克服重重困難,配合周保中同志率領的抗日聯軍,肅清敵偽勢力,建立民主政權。
在解放戰爭中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參加了偉大的的遼沈戰役、平津戰役,一直打到海南島。抗美援朝時又作為38軍的組成部分,在松骨峰戰役中痛殲美軍,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志願軍彭德懷司令員在嘉獎通電最後特意加了兩句:「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38軍萬歲!」 1937年8月下旬,吳克仁滿懷報國之志昂然請纓,率67軍奔赴華北前線的河北大城,在西起姚馬渡、中經馬廠迄小衛庄一線構築陣地防守。9月1日,日軍第6師團在飛機、重炮掩護下,猛攻67軍的大城防線。吳克仁指揮全軍與敵血戰十日,日軍屢遭重挫無法前進。當日軍增派二十餘艘汽艇,載有山炮、機槍等重武器溯子牙河偷襲時,又被67軍預先埋伏在姚馬渡的部隊兜頭猛擊,第一艘汽艇首先被擊沉,後續敵艇也被分段截擊。
日軍船隊雖憑借重火器反撲,又派飛機助戰,但在67軍沉重打擊下,終於潰不成軍,被擊沉汽艇五艘,斃傷三四百人後狼狽逃竄。日軍惱羞成怒,又調集二十餘門火炮、五架飛機,出動三千餘人,於20日再次猛攻67軍正面。吳克仁親臨前線,指揮御敵,敵我雙方竟至演成肉搏。67軍官兵終以重大犧牲壓倒敵焰,粉碎了日軍強大攻勢。大城防線鏖戰月余,67軍以傷亡兩千餘人的代價重挫敵鋒,殲敵數千,並阻扼敵軍南犯,掩護了友軍安全撤退,受到最高長官部的通電嘉獎。
1937年10月底,淞滬戰場中國軍隊處於不利地位,蔣介石急從華北戰場抽調第67軍南下增援。11月5日,67軍臨危受命,協同第43軍郭汝棟部「搶占松江,死守三日」,掩護主戰場上的中國軍隊撤退。8日夜12時,「死守三日」的軍令已經完成,吳克仁讓郭汝棟率百十人的43軍殘部先撤,他親自率67軍在後掩護。經一路突圍苦戰,9日下午吳克仁率部到達蘇州河邊白鶴港。不料蘇州河大橋被炸斷,吳克仁冒著敵機狂轟濫炸指揮屬下先行泅渡。
傍晚時分突有一支日軍便衣隊襲至,交戰中吳克仁不幸中彈落水,光榮犧牲,時年43歲。這是抗戰開始後正面戰場上第一位為國捐軀的國民黨軍中將軍長!整個保衛松江和突圍戰役,67軍光榮戰死的還有軍參謀長吳桐崗、師參謀長鄧玉琢、322旅旅長劉啟文、321旅旅長朱之榮和王熙瑞等八名團長以及絕大多數的營、連、排長,107師損耗殆盡,108師也傷亡慘重。
然而,這樣一支忠勇報國的部隊,不僅沒有得到應得的褒獎表彰,卻被別有用心的宣傳機構誣蔑為「吳克仁率部叛亂,67軍臨陣投敵」,蔣介石乘機取消了67軍番號,縮編為108師,師長為張文清,撥歸中央軍王敬久的第25軍。 1937年8月下旬,騎兵第2軍調晉綏前線與日軍作戰。軍長何柱國率騎3師(騎6師在綏遠作戰,歸馬佔山指揮;騎4師一直駐河北,1938年因缺少馬匹,騎4師被改為步兵第24師,至此騎4師番號被撤銷)從陝西經同蒲路北上,增援大同,歸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指揮。
大同失守後,騎兵第2軍退到晉西北平魯一帶抗日。9月下旬在井坪鎮一役中,騎兵第2軍被日軍擊潰,損失很大。1939年冬,騎兵第2軍奉令換防到豫皖邊的沈邱、項城一帶,歸第1戰區前方指揮官孫桐萱指揮。
1940年,何柱國升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由騎3師師長徐良接任騎2軍軍長。以後騎6師歸還建制,又合並騎3師和騎6師,保留騎3師番號,由王照問的暫編第14師廖運澤部撥歸騎兵第2軍建制。1944年,徐良升為第15集團軍副總司令,騎兵第2軍軍長由非東北軍系的暫編第14師師長廖遠澤升任,騎3師師長王照騎2軍副軍長,所遺騎3師師長由徐長熙升任。
抗戰勝利後,騎兵第2軍開赴濟南。1946年,王耀武任第2綏靖區主任,將騎兵第2軍改為第96軍,仍以廖遠澤為軍長,所屬的騎3師改為暫編第15師,這樣,騎兵第2軍的番號不復存在,東北軍騎兵軍名實全亡。
何柱國在抗戰勝利後雙目失明,退役養病。建國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等職。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時原東北軍出身的將領有25名被授予將銜,其中上將1人:呂正操;中將1人:萬毅;少將23人:解方、陳銳霆、賈陶、沙克、封永順、趙東寰、於權伸、趙承金、高存信、李覺、徐明、宋學飛、金振鍾、張志毅、楊有山、張加洛、羅文、紀亭榭、管松濤、郭維城、王振乾、江潮、張學思(張學良胞弟)。

㈢ 張學良被囚禁東北軍為什麼不救他

1936年12月25日張學良被蔣扣留。近20萬東北軍群龍無首,並在主戰、主和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最後竟發展到內部互相殘殺。 1937年3月,蔣介石借機將東北軍東調,分駐豫南、皖北、蘇北地區。東北軍將領遂鑽入了各軍不相統屬、被蔣介石分割使用的圈套。 從4月到6月,東北軍進行整訓、縮編,由每軍四師的甲種軍縮編成每軍二師的乙種軍編制、每師二旅的乙種軍編制,僅騎兵第2軍保留三個師。整編後的東北軍共6個軍:第49軍,軍長劉多荃,轄第105師(師長高鵬雲)和第109師(師長趙毅);第51軍,軍長於學忠,轄第113師(師長周光烈)和第114師(師長牟中珩);第53軍,軍長萬福麟,轄第116師(師長周福成)和第130師(師長朱鴻勛);第57軍,軍長繆徵流,轄第111師(師長常恩多)和第112師(師長霍守義);第67軍,軍長吳克仁,轄第107師(師長金奎壁)和第108師(師長張文清);騎兵第2軍,軍長何柱國,轄騎兵第3師(師長徐良)、騎兵第4師(師長王奇峰)和騎兵第6師(師長劉桂五)。西安兵諫後叛離東北軍的第106師(師長沈克)、騎兵第10師(師長檀自新)、炮兵第6旅(旅長黃永安)、炮兵第8旅(旅長喬方)均依附蔣軍另立門戶。原由東北義勇軍編成的馮占海的第63軍番號被撤銷,僅保留了第91師。另外,抗戰爆發後,馬佔山還受命組建了一支新的部隊——東北挺進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東北軍被蔣介石分割使用於各個戰場,逐步被削弱、肢解、消滅,也有一部分在戰場上起義,走向了新生。

㈣ 求圖:抗戰時期中國各大戰區分布圖

一、蔣介石於1937年8月20日,按照戰斗序列,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

1、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蔣介石親自兼任司令長官。

2、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山西王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

3、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馮玉祥擔任司令長官。

4、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

5、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

二、1938年2月,隨著戰事的進展,蔣介石重新劃分戰區。

1、第一戰區,在平漢路作戰,程潛擔任司令長官。

2、第二戰區,在山西作戰,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

3、第三戰區,在蘇浙作戰,顧祝同擔任司令長官為。

4、第四戰區,在粵桂作戰,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為。

5、第五戰區,在津浦路作戰,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

6、第六、第七戰區撤銷,增設第八戰區,守備甘寧青地區,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

7、1938年6月14日,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

武漢會戰後,抗戰轉入相持階段。1938年11月,蔣介石再次劃分戰區。

1、第一戰區,轄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長官為衛立煌。

2、第二戰區,轄山西及陝西一部,司令長官為閻錫山。

3、第三戰區,轄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司令長官為顧祝同。

4、第四戰區,轄廣東、廣西兩省,司令長官為張發奎。

5、第五戰區,轄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長官為李宗仁。

6、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

7、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岳代理)。

8、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

(4)王奇峰在日本多少年擴展閱讀:

全面抗戰開始時,實力最強的當屬於第三戰區。這里集結了國軍的主力部隊,包括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

因此,當淞滬會戰打響後,第三戰區頑強堅守三個月之久,讓日軍損傷慘重,打破了日本「三月亡華」的狂言妄語。

1938年3月—4月,徐州會戰中,第五戰區在李宗仁率領下,奮起作戰,取得了台兒庄大捷,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取得了是抗日戰爭以來最大勝利。

1938年的武漢會戰從6月打到10月,中國軍隊第五、第九戰區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與日軍英勇作戰,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

1938年11月後這八大戰區中,第九戰區實力最強。著名的長沙會戰,就發生在這里。當時,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持續近一年。

雙方總共投入兵力達到160多萬(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特別是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岳率部斃傷日軍56000餘人,俘虜139人,取得了輝煌勝利。

㈤ 民國時期,東北將領 孫德荃 簡介

1932年5月中日淞滬協定簽訂之後,日本軍國主義者不滿足於只佔領東北三省, 為割斷東北抗日部隊與關內的聯系,擴大並鞏固偽滿洲國的疆界,進而蠶食華北,在1933年1月開始向山海關、熱河和長城沿線各關口發動了進攻。

日軍投入以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指揮的第6師團,(師團長坂本政右衛門中將、參謀長佐佐木吉良大佐);轄步兵第11旅團(旅團長松田國三少將),步兵第13聯隊(聯隊長鷲津松平大佐)、步兵第47聯隊(聯隊長常岡寬治大佐)。步兵第36旅團(旅團長高田美明少將)步兵第23聯隊(聯隊長志道保亮大佐)、步兵第45聯隊(聯隊長迎專八大佐)。騎兵第6聯隊(聯隊長神代菊雄中佐)、野炮兵第6聯隊(聯隊長城島榮興大佐)、工兵第6大隊第1中隊(中隊長高島直一大尉)、騎兵第10聯隊(聯隊長松田仁三郎大佐)。

第8師團(師團長西義一中將、參謀長小林角太郎大佐),轄步兵第4旅團(旅團長鈴木美通少將):步兵第5聯隊(聯隊長谷儀一大佐)、步兵第30聯隊(聯隊長早川止大佐)。步兵第16旅團(旅團長川原侃少將):步兵第17聯隊(聯隊長長獺武平大佐)、步兵第32聯隊(聯隊長田中清一大佐)。騎兵第8聯隊(聯隊長三宅忠強中佐)、野炮兵第8聯隊(聯隊長廣野太吉大佐)、工兵第8大隊第1中隊(中隊長小泉於菀彌大尉)。臨時派遣第1戰車隊(隊長百武俊吉大尉)、臨時重炮兵中隊(隊長山村新中佐)

混成第14旅團旅(團長服部兵次郎少將):步兵第25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蠊江正太郎少佐)、步兵第26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宮本德—少佐)、步兵第27聯隊第1大隊(大隊長松野尾勝明少佐)、步兵第28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米山米鹿少佐)、騎兵第7聯隊第2中隊(中隊長高棟佐太郎大尉)、野炮兵第7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高森孝平少佐)。

混成第33旅團(旅團長中村馨少將):步兵第10聯隊(聯隊長入見順士大佐)、步兵第63聯隊(聯隊長飯冢朝吉大佐)、步兵第39聯隊混成大隊(大隊長北洋貞治郎中佐)、步兵第40聯隊(聯隊長岡村元大佐)、野炮兵第10聯隊(聯隊長谷口元治郎大佐)。

騎兵第4旅團(旅團長茂木謙之助少將):騎兵第25聯隊(聯隊長山岡潔大佐)、騎兵第26聯隊(聯隊長黑谷正忠大佐)。

飛行隊隊長牧野正迪大佐。偽滿軍、洮遼軍、暫編第2軍、護國游擊軍。列車重炮兵隊、關東軍自動車隊。騎兵第1旅團、獨立守備隊。以上共計2個師團、2個旅團、以及附屬部隊、偽軍等總兵力約4.5萬人、火炮300門、坦克裝甲車50餘輛、飛機80餘架。

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人民和國民黨內愛國人士一致要求抗日壓力下,由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張學良(3月12日起由何應欽接替)指揮,先後調集第51軍(軍長於學忠):第111師(師長董英斌)、第113師(師長李振堂)、第114師(師長陳貫群)、第118師(師長杜繼武)、騎兵第1師(師長張誠德)。

第17軍(軍長徐庭瑤):第2師(師長黃傑)、第25師(師長關麟征)、騎兵第1旅(旅長李家鼎)。

第67軍(軍長王以哲):第110師(師長何立中)、第107師(師長張政枋)、第112師(師長張廷樞)、第117師(師長翁照垣)

第32軍(軍長商震):第139師(師長黃光華)、第84師(師長高桂滋)、第141師(師長高鴻文)、第142師(師長李杏村)、騎兵第4師(師長郭希鵬)。

第29軍(軍長宋哲元):第37師(師長馮治安)、第38師(師長張自忠)、暫編第2師(師長劉汝明)。

第40軍(軍長龐炳勛):騎兵第5師(師長李福和)、第115旅(旅長劉世榮)、第116旅(旅長陳春榮)。

第53軍(軍長萬福麟):第108師(師長楊正治)、第10師(師長沈克)、第116師(師長繆澄流)、第119師(師長孫德荃)、第129師(師長王永勝)、第130師(師長朱鴻勛)、於兆麟騎兵第2師(師長黃顯聲)。

第57軍(軍長何柱國):第115師(師長姚東藩)、第109師(師長何柱國)、第120師(師長常經武)、騎兵第3師(師長王奇峰)。

㈥ 榮獲青天白日勛章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獲獎人人這么多!含金量太低!

㈦ 東北軍將領最後的下落如何

1、劉多荃

國民黨陸軍上將,字芳波,奉天鳳凰(今遼寧鳳城市)人,歷任國民黨政府第49軍軍長,第十、第二十五集團軍副總司令,熱河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13日在香港聯名通電起義。1985年7月22日在北京病逝。

2、萬福麟

國民黨陸軍上將,字壽山,吉林省農安縣(今吉林省長嶺縣)人,任第二十六軍團軍團長兼第五十三軍軍長,在鄂東南重創日軍精銳。後隨國民黨政府轉赴台灣,任政治咨詢委員會委員。1951年7月在台中病逝。

3、方叔洪

國民黨陸軍中將,名范,以字行,山東歷城人,任114師師長,1939年於魯南地區進行游擊作戰時陣亡殉國。

4、劉桂五

國民黨陸軍中將,熱河省凌南縣八家子村(今屬遼寧朝陽)人,曾於華清池捉蔣,任騎6師師長,1938年於內蒙古陣亡殉國。

5、扈先梅

國民黨陸軍少將,字仲卿,河南省安陽人任306旅旅長,1937年於山東台兒庄戰役中陣亡殉國。

6、何柱國

何柱國(1897-1985),別號鑄戈,國民黨陸軍中將,東北軍重要將領。1897年農歷十月二十八日出生,廣西容縣楊梅鎮成美村人。留學日本士官學校。歷任國民黨五十七軍軍長、第一騎兵軍軍長,抗日戰爭時期任西安行營副主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第十戰區副司令長官等職。

西安事變爆發後,他支持張學良,擁護中國共產黨於關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1949年他拒絕去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他致電毛澤東、周恩來表示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先後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常務委員等職。1985年9月3日病逝於北京。9月15日,全國政協在北京舉行何柱國同志遺體告別儀式。

7、董英斌

董英斌(1894-1960)字憲章,遼寧沈陽人,中央軍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軍官教育團中將教育長,國民革命軍東北剿總中將副總司令。1936年參與西安事變,任總部代參謀長,坐鎮指揮捉蔣行動。1949年去台灣。1960年5月4日因病於台灣逝世,終年66歲。

8、鮑文樾(1892—1980),字志一,遼寧遼城人,東北軍將領。早年畢業於北京陸軍大學。後歷任東北軍26旅中校參謀,安國軍第三、第四聯合軍團參謀長、東北保安司令部參謀長、東北講武堂教育長、東北特別區警務處處長等職。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鮑文樾作為張學良的代理人赴南京,負責同蔣介石聯絡。1931年後,歷任國民黨政府參謀次長等職。

9、黃顯聲

黃顯聲(1896—1949),漢族,遼寧省岫岩人。在沈陽打響了抗日第一槍,是東北義勇軍的締造者之一。黃顯聲是東北軍高級將領中最先接受黨的領導者,並於1936年8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安事變後被國民政府扣押,1949年11月27日被殺害於重慶白公館監獄。

1935年夏,張學良就任「西北剿總」副司令後,任他為騎兵軍副軍長。但他一再向張進言抗日,並拒不執行「剿共」的命令。為了保存實力,他的騎兵軍成了駐西北地區的東北軍中唯一沒有和紅軍發生過磨擦的部隊。1936年,張學良在西安建立培養抗日骨乾的軍官訓練團,其被任命為教育長。

1936年冬,他受張的委派到河北任五三軍副軍長兼一一九師師長。西安事變」發生後,他表示堅決擁護,並做好了迎戰准備。就是張學良被扣之後,也未動搖他抗日救國的決心。1938年春被國民黨特務秘密逮捕。1949年11月27日被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10、白鳳翔

白鳳翔(1897-1941)字瑞麟,熱河省圍場縣新撥鎮人(今屬河北省).1935年任東北軍騎兵軍106師師長。西安事變前夕,張學良電召白來西安,向其秘密布置了臨潼兵諫的任務。1936年12月10日,張學良以准備讓白鳳翔回熱河打游擊為名,帶領白鳳翔來華清池見蔣介石,其實是為了讓白鳳翔熟悉華清池地形和認清蔣介石容貌。

同年12月12日,兵諫行動開始後,白鳳翔指揮本部和東北軍侍衛營孫銘九部直沖華清池,經過一番激戰,解除了蔣衛隊的武裝,他的部下劉桂五並在驪山半山腰抓住了蔣介石,順利完成了任務,受到張學良嘉獎。張學良被蔣扣押後,被免職。一直在北平閑居。抗日戰爭爆發後,白鳳翔來到南京向蔣介石請戰,被任命為熱河省抗日先遣軍總司令。1939年後半年接受了偽蒙軍李守信勸降,任命他為東亞同盟軍總司令。後被日本駐包頭特務機關長福森利柱派日本醫生以看病為名,暗放毒葯將他害死

(7)王奇峰在日本多少年擴展閱讀

西安事變後,東北軍將領主要去向:

一、死於內部爭斗中

張學良被扣押後,東北軍就是否應該武力營救張學良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斗,最後演變成兵戎相見。1937年2月2日,不顧大局的東北軍少壯派應德田、苗劍秋、孫鳴九等人殺死東北軍元老派67軍軍長王以哲、西北總部參謀處處長徐方、副處長宋學禮和交通處長蔣斌等人。

血案發生後,王以哲的至交、第105師師長劉多荃為了替王以哲報仇,將部隊開進西安搜捕少壯派軍官,誘殺了對促成東北軍聯共抗日有功的旅長高福源,致使內部殘殺的悲劇愈演愈烈。危急關頭,中共代表周恩來苦口婆心多方做工作,才避免了事態的進一步擴大。

二、接受國民黨改編,擔任改編後軍隊將領,趕赴抗日戰場

東北軍後來被國民黨改編為六個軍:第49軍,軍長劉多荃,第51軍,軍長於學忠,第53軍,軍長萬福麟,第57軍,軍長繆徵流,第67軍,軍長吳克仁,騎兵第2軍,軍長何柱國,大部分的東北軍將領都在這六個軍裡面,改編完成後他們被調往東部、南部地區參加抗戰,如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他們一直輾轉全國各地,有做炮灰之嫌,在戰場上,兵員損失後,也得不到補充。

三、在戰爭中脫離國民黨,加入共產黨

東北軍部分將領在西安事變後就脫離了東北軍,加入了共產黨。有部分是在後期抗日戰爭獲解放戰爭中,由於改編後的東北軍在國民黨內部一直受打壓,有些是部隊打光了,於是加入共產黨。比較著名的如:東北軍第109師第627團中校團長方毅,東北軍第五十一軍軍部參謀處任二科(偵察科)中校科長解方,第五十三軍六四七團團部副官沙克等。

㈧ 西安事變後東北軍西安軍後來怎麼樣了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1936年12月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從此一去不復返。近20萬東北軍群龍無首,並在主戰主和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最後竟發展到內部殘殺。1937年2月2日,不顧大局的東北軍少壯派應德田、苗劍秋、孫鳴九等人殺死東北軍元老派67軍軍長王以哲等人。血案發生後,王以哲的至交、第105師師長劉多荃為了替王以哲報仇,將部隊開進西安搜捕少壯派軍官,誘殺了對促成東北軍聯共抗日有功的旅長高福源,致使內部殘殺的悲劇愈演愈烈。危急關頭,中共代表周恩來苦口婆心多方做工作,才避免了事態的進一步擴大。1937年3月東北軍高級將領輕率地接受了蔣介石提出的東北軍東調的"乙案",鑽入了各軍不相統屬、部隊分割使用的圈套。東北軍遂東調,分駐豫南、皖北、蘇北地區。4月到6月,南京政府對東北軍進行整訓、縮編,化大為小,化強為弱,由每軍四師的甲種軍縮編成每軍二師、每師二旅的乙種軍編制,僅騎兵第2軍保留三個師。整編後的東北軍有6個軍:第49軍,軍長劉多荃,轄第105師(師長高鵬雲)和第109師(師長趙毅);第51 軍,軍長於學忠,轄第113師(師長周光烈)和第114師(師長牟中珩);第53軍,軍長萬福麟,轄第116師(師長周福成)和第130師(師長朱鴻勛);第57軍,軍長繆徵流,轄第111師(師長常恩多)和第112師(師長霍守義);第67軍,軍長吳克仁,轄第107師(師長金奎壁)和第108師(師長張文清);騎兵第2軍,軍長何柱國,轄騎兵第3師(師長徐良)、騎兵第4師(師長王奇峰)和騎兵第6師(師長劉桂五)。西安兵諫後叛離東北軍的第 106師(師長沈克)、騎兵第10師(師長檀自新)、炮兵第6旅(旅長黃永安)、炮兵第8旅(旅長喬方)均依附蔣軍另立門戶。原由東北義勇軍編成的馮占海的第63軍番號被撤銷,僅保留了第91師。另外,抗戰爆發後,馬佔山還受命組建了一支新的部隊--東北挺進軍。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東北軍被蔣介石分割使用於各個戰場,逐步被削弱、肢解、消滅,也有一部分在戰場上起義,走向了新生。
第49軍
1937年8月中下旬,日軍開始沿津浦路大舉南犯。劉多荃率第49軍進駐滄縣及靜海附近。8月21日,由日軍第10師團步兵第10聯隊主力組成的右側掩護隊,開始向靜海前進。49軍之一部立即加以阻擊,與敵發生激烈戰斗。日軍以猛烈的炮火向靜海轟擊,49軍守軍奮力抵抗不支,被迫向南撤退。
1937年10月底,49軍被調到淞滬戰場。105師在錢江弄、江橋一線堅守陣地,遭到日軍重火力猛攻,626團團長顧忠全陣亡,該團一營傷亡過半。 109師在紀王廟、馬同橋一線與數倍日軍苦戰,四個團長中高睦姻、姜奎舉等三個團長相繼陣亡,營長傷亡了2/3。109師一個整師基本打光了。
盡管第49軍損失慘重,但蔣介石在戰後根本不理睬其整補的要求。萬般無奈之下,劉多荃帶著109師師長趙毅親自到武漢去活動,花了好大一筆錢才打通了門路,調來了全部徒手的預5師補充 109師。預先講好條件,趙毅仍為109師師長,原預5師的團長以上主官全部留任。劉多荃將張學良當年留用的一部分武器裝備該師。補充後的109師一式捷克式步槍,每連六挺捷克式輕機槍,每營配有重機槍連,團有迫擊炮,堪稱裝備精良的生力軍。然而劉多荃、趙毅高興得沒多久,在一次下命令讓109師開拔時,原預 5師留任的四個黃埔生團長全部告長假,部隊一點也開不動。事情反映到蔣介石那裡,蔣介石非但不處分故意搗蛋的團長,反而借機將趙毅撤職,換上了嫡系李樹德,劉多荃任命的其他東北軍軍官也都被撤換掉,接著又將109師劃歸第1戰區劉峙指揮。49軍的一個整師就這樣被剝離。1939年大批日軍猛攻南昌,劉多荃率部守御松山、萬家埠一線。由於修水作戰失利,又被蔣介石借題發揮,揪住不放,對49軍大加撻伐,劉多荃由中將軍長降為上校軍長;105師師長王鐵漢撤職留任,責令戴罪立功;副軍長高鵬雲、參謀長秦靖宇相繼調離,另派中央嫡系林耀堂和凌振倉分別繼任。誰能料到,東北軍整整一個第49軍就此名存實亡了!
1941年12月,王鐵漢升任第49軍軍長。1947年9月,第49軍被調往東北參加內戰,後來在遼沈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王鐵漢在大陸解放前逃往台灣。第49軍前軍長劉多荃則留在大陸,全國解放後曾任政務院參事室參事和全國政協委員。
第51軍
1937年8月,第51軍被調往山東,負責海防守備,於學忠任第3集團軍副司令兼第51軍軍長。1938年1月升任第3集團軍總司令,不久又改任第5集團軍總司令。
1938年1月,日軍調遣16個師團共計23萬兵力,沿津浦鐵路一南一北,分兩路夾擊戰略重地徐州。於學忠以51軍兩個師的兵力約2.5萬人,死守蚌埠,血戰臨淮關,頂住了日軍3個師團共計4萬人的瘋狂進攻。在連續8天的防守中,51軍傷亡七千餘人,但他們守住了淮河,日軍的傷亡達九千人以上。
淮河戰役後,於學忠率領疲勞之師增援台兒庄,任中央兵團副總指揮,在率部智取韓庄、爭奪賈家埠、血戰禹王山的戰斗中再立戰功。徐州撤退時,於學忠率部殿後,該部被敵人分割包圍,切成數段,但他指揮部隊浴血奮戰,終於殺出重圍,勝利完成了掩護任務,受到第5戰區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傳諭嘉獎,並晉升為一級上將。
l938年6月,51軍奉命參加武漢會戰,於學忠任第3兵團副總司令兼第5集團軍總司令,在大別山麓與日軍激戰。武漢失陷後,於學忠率部開往大別山打游擊,襲擊敵人後方,並在金家寨一帶進行休補。
1939年2月,於學忠被任命為魯蘇戰區總司令,指揮東北軍51軍、57軍到魯南山區打游擊。此間他不再兼任51軍軍長職務,114師師長牟中珩升任軍長。從1939年到1943年,在魯南抗戰5年中,於學忠部傷亡慘重。
1944年3月,於學忠被免去蘇魯戰區總司令的職務,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從此失去軍權。牟中珩在1944年12月調任第10戰區副司令長官後,原113師師長周毓英繼任第51軍軍長。
解放戰爭時期,第51軍被改為整編第51師,周毓英任中將師長,駐守棗庄。1947年1月,周毓英率整編第51師師部向我華東野戰軍投降。牟中珩在 1946年出任第二綏晉區副司令,1948年9月在濟南戰役中被俘。1949年初,蔣介石曾脅迫於學忠去台灣,在中共地下黨人的幫助下,他避居四川重慶鄉間。建國後,於學忠曾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河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河北省體委主任等職。
第53軍
"七七"事變後,萬福麟任第1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53軍軍長,負責平漢線以北永定河及大清河一線的防守。在日本侵略軍的猛烈攻擊下,萬部損失慘重,被迫退出戰場,孤軍游擊於太行山區。1939年2月,萬福麟重整部隊,參加了豫北、豫東的對日作戰。6月,武漢會戰開始,萬福麟任第26軍團軍團長兼第53 軍軍長,負責防守德安、星子一線。9月,在鄂東南大冶、陽新一線抗擊來犯日軍,苦戰數日,敵人受到重創,其本部亦傷亡慘重。武漢會戰後,第53軍奉命休整補充,萬福麟調赴重慶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軍長職務由周福成接任。1943年,53軍被編入遠征軍第20集團軍對日作戰,為打通中國雲南至緬甸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作出了突出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11月,周福成在遼沈戰役中率53軍官兵投誠。萬福麟則在1949年逃往台灣。原53軍副軍長黃顯聲,在西安事變後為營救張學良將軍奔走呼號,1938年被國民黨逮捕,1949年11月27日在重慶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10月10日,第53軍116師346旅691團在華北戰役中完成掩護主力部隊撤退任務後,與大部隊失去聯系,在團長、共產黨員呂正操的帶領下,於晉縣小樵鎮改編為人民自衛軍,毅然北上在冀中平原打游擊。後來這支部隊正式編為八路軍序列。呂正操創建的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在反"蠶食"和反"掃盪"斗爭中,創造了平原游擊戰爭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
第57軍
1937年11月,繆徵流的第57軍奉命駐防南通、啟東、海門、如皋、靖江一線的江防要點。112師在無錫附近與敵接戰,緊接著又參加了鞏衛江陰、固守鎮江的戰斗,損失較大,師長霍守義負傷,全師撤往江北。12月10日,112師開赴南京前線。12日,日軍向南京發起總攻,112師671團、673團在南京城北長江一線陣地阻擊日軍,傷亡慘重。第112師副師長李蘭池在率隊沖鋒時於南京太平門附近中彈壯烈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追謚為少將。
11月間,第57軍的第111師在靖江、揚州一線抗擊登陸日軍,打響了靖揚之戰,幾次戰斗均極為激烈。11月25日拂曉,日軍以猛烈炮火轟擊長江北岸 111師陣地,佔領施家橋,掩護大批日軍登陸,旋又佔領了都天廟。111師333旅的萬毅部全部退守橫溝橋。上午8時,日軍沿揚州城公路向333旅陣地沖擊,111師師長常恩多親率兩營官兵與敵浴血奮戰。酣戰之際,常師長又果斷地命令662團出擊,連續擊退日軍步兵的三次反攻。日軍遂調來坦克在前面開路,後繼以步兵再次沖向111師陣地。常師長指揮士兵以平射炮和集束手榴彈向敵坦克猛轟,並以猛烈火力向日步兵射擊。戰至下午4時,日軍狼狽逃竄。111師乘勝追擊至施家橋。
1938年3月,在台兒庄戰役中,57軍的333旅奉命馳援守衛山東臨沂的龐炳勛部。面對日軍精銳坂垣師團,333旅官兵毫不畏懼,血戰15晝夜,先後攻克敵人三個據點。戰斗中,333旅傷亡官兵一千多人,有的營只剩下十餘人,有的連隊軍官全部傷亡,由軍士自動代理連長作戰,前赴後繼,戰斗不止。日軍亦傷亡慘重,傷亡2000多人。為此,333旅受到會戰總指揮部的通電嘉獎,57軍亦通令全軍,稱之為"解臨沂之圍,壯本軍之譽"。
1939年2月,57軍被調到魯蘇戰區,在於學忠指揮下在敵後進行游擊戰。在此期間57軍的高級將領開始走向反動。1940年9月15日,57軍軍長繆徵流同日軍代表談判,商定了"互不侵犯,共同防共"的秘密協定。這件事被111師師長常恩多和333旅旅長萬毅獲悉,常恩多和萬毅都是中共地下黨員,兩人秘密擬定了除奸方案。9月22日晚,常恩多和萬毅帶人抄了軍長繆徵流的軍部,抓獲了副軍長朴炳珊及與日軍簽訂協議的談判代表,繆徵流倉皇出逃。但蔣介石不僅不將通敵人員嚴辦,反而斥責常恩多"不識大體",還撤銷了57軍番號,111師、112師直接由魯蘇戰區指揮,並陰謀瓦解111師。1942年8月3 日,111師一部在常恩多、萬毅和魯蘇戰區政務處長郭維城的率領下,在日偽頑反共囂張的嚴峻時刻,毅然宣布起義,參加八路軍。在奔赴解放區的途中,常恩多犧牲在擔架上。為維護統一戰線,起義部隊仍用第111師番號,師長為萬毅,副師長為郭維城。1944年10月20日,該部隊正式改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萬毅為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兼濱海支隊支隊長。1945年8月,濱海支隊與其他山東的八路軍部隊組建成"東北挺進縱隊",在縱隊司令員萬毅指揮下挺進東北。部隊克服重重困難,配合周保中同志率領的抗日聯軍,肅清敵偽勢力,建立民主政權。以後又和兄弟部隊並肩作戰,在解放戰爭中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參加了偉大的的遼沈戰役、平津戰役,一直打到海南島。抗美援朝時又作為38軍的組成部分,在松骨峰戰役中痛殲美軍,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志願軍彭德懷司令員在嘉獎通電最後特意加了兩句:"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38軍萬歲!"
第67軍
1937年8月下旬,吳克仁滿懷報國之志昂然請纓,率67軍奔赴華北前線的河北大城,在西起姚馬渡、中經馬廠迄小衛庄一線構築陣地防守。9月1日,日軍第6師團在飛機、重炮掩護下,猛攻67軍的大城防線。吳克仁指揮全軍與敵血戰十日,日軍屢遭重挫無法前進。當日軍增派二十餘艘汽艇,載有山炮、機槍等重武器溯子牙河偷襲時,又被67軍預先埋伏在姚馬渡的部隊兜頭猛擊,第一艘汽艇首先被擊沉,後續敵艇也被分段截擊。日軍船隊雖憑借重火器反撲,又派飛機助戰,但在67軍沉重打擊下,終於潰不成軍,被擊沉汽艇五艘,斃傷三四百人後狼狽逃竄。日軍惱羞成怒,又調集二十餘門火炮、五架飛機,出動三千餘人,於20 日再次猛攻67軍正面。吳克仁親臨前線,指揮御敵,敵我雙方竟至演成肉搏。67軍官兵終以重大犧牲壓倒敵焰,粉碎了日軍強大攻勢。大城防線鏖戰月余,67 軍以傷亡兩千餘人的代價重挫敵鋒,殲敵數千,並阻扼敵軍南犯,掩護了友軍安全撤退,受到最高長官部的通電嘉獎。
1937年10月底,淞滬戰場中國軍隊處於不利地位,蔣介石急從華北戰場抽調第67軍南下增援。11月5日,67軍臨危受命,協同第43軍郭汝棟部" 搶占松江,死守三日",掩護主戰場上的中國軍隊撤退。8日夜12時,"死守三日"的軍令已經完成,吳克仁讓郭汝棟率百十人的43軍殘部先撤,他親自率67 軍在後掩護。經一路突圍苦戰,9日下午吳克仁率部到達蘇州河邊白鶴港。不料蘇州河大橋被炸斷,吳克仁冒著敵機狂轟濫炸指揮屬下先行泅渡。傍晚時分突有一支日軍便衣隊襲至,交戰中吳克仁不幸中彈落水,光榮犧牲,時年43歲。這是抗戰開始後正面戰場上第一位為國捐軀的國民黨軍中將軍長!整個保衛松江和突圍戰役,67軍光榮戰死的還有軍參謀長吳桐崗、師參謀長鄧玉琢、322旅旅長劉啟文、321旅旅長朱之榮和王熙瑞等八名團長以及絕大多數的營、連、排長,107師損耗殆盡,108師也傷亡慘重。然而令人憤慨的是,這樣一支忠勇報國的部隊,不僅沒有得到應得的褒獎表彰,卻被別有用心的宣傳機構誣蔑為"吳克仁率部叛亂,67軍臨陣投敵",蔣介石乘機取消了67軍番號,縮編為108師,師長為張文清,撥歸中央軍王敬久的第25軍。
後來,張文清升任第25軍軍長。1940年,108師參與了圍剿新四軍的皖南事變。解放戰爭時期,108師所在的25軍歸黃百韜指揮,淮海戰役期間,在大興庄、兩檯子、大小牙庄、碾庄等地分別被華野4縱、13縱先後打擊,直至全軍覆沒。
騎兵第2軍
1937年8月下旬,騎兵第2軍調晉綏前線與日軍作戰。軍長何柱國率騎3師(騎6師在綏遠作戰,歸馬佔山指揮;騎4師一直駐河北,1938年因缺少馬匹,騎4師被改為步兵第24師,至此騎4師番號被撤銷)從陝西經同蒲路北上,增援大同,歸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指揮。大同失守後,騎兵第2軍退到晉西北平魯一帶抗日。9月下旬在井坪鎮一役中,騎兵第2軍被日軍擊潰,損失很大。1939年冬,騎兵第2軍奉令換防到豫皖邊的沈邱、項城一帶,歸第1戰區前方指揮官孫桐萱指揮。1940年,何柱國升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由騎3師師長徐良接任騎2軍軍長。以後騎6師歸還建制,又合並騎3師和騎6師,保留騎3師番號,由王照問的暫編第14師廖運澤部撥歸騎兵第2軍建制。1944年,徐良升為第15集團軍副總司令,騎兵第2軍軍長由非東北軍系的暫編第14師師長廖遠澤升任,騎3師師長王照騎2軍副軍長,所遺騎3師師長由徐長熙升任。
抗戰勝利後,騎兵第2軍開赴濟南。1946年,王耀武任第2綏靖區主任,將騎兵第2軍改為第96軍,仍以廖遠澤為軍長,所屬的騎3師改為暫編第15師,這樣,騎兵第2軍的番號不復存在,東北軍騎兵軍也就名實全亡了。
何柱國在抗戰勝利後雙目失明,退役養病。建國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等職。
建國後的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時原東北軍出身的將領有25名被授予將銜,其中上將1人:呂正操;中將1人:萬毅;少將23人:解方、陳銳霆、賈陶、沙克、封永順、趙東寰、於權伸、趙承金、高存信、李覺、徐明、宋學飛、金振鍾、張志毅、楊有山、張加洛、羅文、紀亭榭、管松濤、郭維城、王振乾、江潮、張學思。

㈨ 日軍侵華時共有幾大戰區,日軍在各戰區的最高指揮官是誰,最好詳細點

按照戰斗序列,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為「支那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總司令部設南京。以上駐華和駐台、越的日軍總兵力約計119萬人

1、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蔣介石親自兼任司令長官。第一戰區下轄第一、二、十四集團軍。

2、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山西王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第二戰區下轄第六、七、十八集團軍。十八集團軍就是著名的八路軍。

3、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馮玉祥擔任司令長官。第三戰區下轄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團軍。

4、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第四戰區下轄第四、十二集團軍。

5、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第五戰區下轄第三、五集團軍。

日軍將領:第一戰區:松井石根 第二戰區:板垣征四郎

第三戰區:梅津美治郎 第三戰區:武藤章

第五戰區:土肥原賢二


(9)王奇峰在日本多少年擴展閱讀:

戰爭總體評價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國民革命軍方面:馮玉祥、張學良、李宗仁、閻錫山、白崇禧、陳誠

中國抗日主要將領: 傅作義、何應欽、蔣光鼐、蔡廷鍇、宋哲元、孫連仲、衛立煌、張治中、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戴安瀾、郝夢齡、王銘章、謝晉元、薛岳、杜聿明、鄭洞國、馬佔山、高志航、范築先、張發奎

日本將領二戰甲級戰犯 : 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梅津美治郎、武藤章、土肥原賢二、廣田弘毅、木村兵太郎、岡村寧次、阿南惟幾、杉山元、山下奉文、南雲忠一、石原莞爾、阿部規秀、寺內壽一等。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6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0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69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7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3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9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4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9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6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