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裡面的茶是什麼茶
㈠ 日本茶道中,泡茶的叫什麼
在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館、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茶道不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環境,而且規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日本人把茶道視為一種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有繁瑣的規程,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干凈,主持人的動作要規范,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准確到位。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鑒賞,贊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聯系起來,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通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范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閑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日本茶道大概是喝飲料最復雜的方式了。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很難想像喝茶要有那麼正式的儀式,要有那樣多的禮法。要進行一次日本茶會,一座合乎規矩的花園別墅是不可少的,參加茶會,你能吃到三碗米飯、一碗鍋巴泡飯、一盤涼拌菜、兩個燉肉丸子、三段烤魚、一堆腌蘿卜塊、一些鹹菜、幾個蘑菇、少許海味、三碗大醬湯和一碗清湯、一道甜點、還有二兩清酒,然後你還可以去參觀花園,並且特意去廁所看看,但絕對不能在廁所里解決個人問題。這些活動要花去你四小時的時間,而整個茶會里你喝到了兩次約一百毫升茶水,你一生也不會喝到比這更難喝的東西了。整個茶會期間,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定,甚至點茶者伸哪只手、先邁哪只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現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來個流派。十六世紀前的日本茶道還要繁瑣得多,現代茶道是經過千利休刪繁就簡的改革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學習中國大陸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喝茶是時髦行為,而請人喝茶無異於擺闊。貴族家裡有幾斤茶葉,那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泊來的茶葉經過長途運輸,味道難以保證,數量又有限,茶會的重點自然也就轉到大吃大喝的宴會上去了。日本貴族的飲食以生冷油膩為主,凈是生魚刺塊(就是大塊生肉,後來多切幾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為宴會後的消食佳品。以後宋代點茶法傳入,點出的茶水又太濃,空腹喝會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與吃燉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一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一位置喝茶,傳到最後一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為盟的感覺,而量的掌握尤為重要,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後的人喝不到,難免械鬥,或者至少切腹,血濺當場。
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派遣唐使。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雙向的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自然有無數發明,也經得起浪費,而日本彈丸小島,不能首創,亦無資源,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必須舉一而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新文明,卻也開始加上自己的特色。現在我們看日本的傳統建築,覺出與中原不同,卻也說不上差別何在,大約室町時代的日本人看這些建築,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同樣,面對一種食物,中國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樣吃,從而滿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卻是怎樣由此而提升自身,故爾茶在中國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台總是飲料,在日本卻成了禪茶一體的茶道。
㈡ 求日本茶藝的介紹[追加10分]
日本茶分為抹茶、煎茶兩類。煎茶道是文人墨客的最愛,抹茶道則強烈滲透於武士階層。日本煎茶道以「和敬清閑」為理念,全部作法以簡潔為主,不追求華美的形式但尊重美。煎茶道注重領會和諧、加深尊敬與信賴、保持公平、滿懷誠意,以此清心使肉體與精神都得到舒展。抹茶道則講究「以客為尊,誠心誠意」地招待每一位客人,茶藝師不僅穿著華麗的和服,還伴有插花等傳統藝術,追求極至之美。小笠原流禮法和里千家分別是日本煎茶道和抹茶道的的代表流派,來自日本著名的小笠原流煎茶道茶藝表演隊和里千家靜岡支部抹茶道茶藝表演隊同台獻藝,煎茶道與抹茶道一文一武,一張一翕,相互映襯,成為本屆茶文化節上一道絕佳風景。
元帝忽必烈兩次起兵進攻日本,但都失敗了。第一次是在公元1274年,即日本史上稱為永安之役。第二次在1281年,即弘安之役。於是兩國互修戰事,數十年間,形勢頗為險惡。但查閱兩國交通的有關記錄,商船往來之頻繁,幾乎每年不斷。兩國官方均不加以海禁,卻不能不使人大吃一驚。
在元朝期間,兩國往返的商船與隋、唐、宋時的官方往來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方面除天龍寺船以外,其他均為私人。而且這些日本商人,無視兩國戰爭的威脅,並不怵與元朝官方的交道。如公元1277年,日本商人帶黃金到元朝,請求兌換銅錢,獲得准許。這恐怕是元朝統治者騎馬闖入中原,對中原文化不甚了了。加之日本為中國傳統的四夷之國,雖然不承認元朝的統治,元朝統治者要發動徵服戰爭,但對日本人卻以國民待遇,因此不加海禁之故。而在日本方面,由於自七世紀以來,大量地輸入中國文化和生產技術,加之貿易的利益。當時的日本,在市面上流通的銅錢、香葯、寺院的經卷,自古以來都仰仗中國的供給,更是不加海禁。甚至在幕府的保護下為了完成一定任務而派遣官方船隻,天龍寺船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
考察元末六、七十年,日本的入元僧名傳至今的有二百二十餘人。至於無名之人,更不知幾百了。而這些入元僧都是搭乘商船,三三兩兩,也有一次達幾十人的,來來往往,可見當時開往元朝的商船之多,往來之方便。
對於中原漢人來說,元朝的統治是外族入侵。元朝統治者在經濟上進行了殘酷的盤剝,但在文化控制方面卻是自秦始皇大一統以來最為開放的時代,這恐怕也是入元僧踴躍西行求教的原因吧。在這個時期,入元僧移植中國文化到日本,促進了日本農業、建築、出版、宗教等事業的發展。日本史學家木宮泰彥曾有好幾處用了「大放異彩」一詞來加以描述。本文的重點不在此,但無疑地,中國的茶藝就是在這個時期由入元僧移植到了日本。
入元僧人數很多,而且留元時間長達十年、二十年的也不在少數。他們不但在留元期間過著和中國人完全一樣的生活,回國以後還繼續過著大致相同的生活。而且他們住在京都、鐮倉的五山十剎等寺院中。茶會的內容頗有中國意味,禪宗風趣。因此,最初茶藝由入元僧從元朝傳到日本,只流行在禪林中。不久便在與禪宗關系最深的武士社會中流行起來。自然也就對日本的上流社會產生影響。其中,被認為由入元僧傳入的唐式茶會,使得食物的烹調,住宅的建築,室內的裝飾,以至庭院的建築藝術、戲劇等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日本關於茶會最詳細的記載是入元僧比睿山學僧玄慧所作的《吃茶往來》,他因在宮中首先講朱子學而聞名。
義滿將軍時代到鐮倉巡遊的凈土宗僧人聖格寫了《禪林小歌》,將其書寫在建長寺的禪扉上,譏罵在禪寺中以茶會為名的聚眾娛樂。兩本書對於了解當時茶會的情景,是及其貴重的資料。
試讀《吃茶往來》和《禪林小歌》,便可以知道唐式茶會完全是中國式的,具有禪宗風趣。現根據兩書的記載,可以知道唐式茶會大略。
首先,當會眾聚集後,請入客殿,饗以點心。《吃茶往來》中載:「水纖酒三獻,次素麵茶一返。然後以山珍海味勸飯,以林苑美果甘哺」。
《禪林小歌》的記載更為詳細,羅列了幾十種點心和水果的名稱,而點心以當時流行於江南的蘇點為主。
點心用完,會眾起座,或休息窗邊,或閑步園內。《吃茶往來》中載:「其後起席,或對北窗之築山,避暑於松柏之陰;或臨南軒之飛泉,披襟於水風之涼」。
接著,進行點茶,點茶在茶亭中進行。關於茶亭,《吃茶往來》載:「爰有奇殿,峙棧敷於二階,排眺望於四方,是則吃茶之亭」。茶亭設在風景幽美的庭院內,又可以眺望遠方的二層樓上。當時京都的天龍寺中有所謂龍門亭,鐮倉的瑞泉寺有夢窗疏石建的覽亭,室町幕府在鐮倉的的方官足利基氏和氏滿曾多次在此會晤禪僧,舉辦觀櫻、觀楓等會。唐式茶會可能就在這類場所舉行。後來足利將軍的金閣、銀閣,就是從這種茶亭發展而來的。金閣的下層和中層是寢殿式建築,銀閣的下層是書院式建築,但二者的上層都是唐式建築,可以清晰的看出這種發展的脈絡。至於亭內的裝飾,《吃茶往來》和《禪林小歌》中,都有詳細的記載。一般是正面裝飾思恭的釋迦,牧溪的觀音、文殊、普賢之類的佛畫。畫前桌上,鋪著金色的桌布,古銅的花瓶裏插著紅花或清蓮。桌上放燭台、香爐,旁置燭剪、香匙、火箸之類,這種景象富有禪寺的風趣。在各隔扇和牆壁上張掛許多宋元名家所繪的人物、花鳥、山水畫等。另在茶亭的一角,圍以屏風,設置茶爐煮茶,多以茶碗、茶壺等精緻茶具裝點其間。在客位、主位的席上,陳設胡床、竹椅等,完全是中國式樣。
當會眾入座後,便舉行點茶儀式,「亭主之息男獻茶果,梅桃之冠通建盞,左提湯瓶,右曳茶筅,從上位至末座,獻茶次第不雜亂」。
在點茶以後,為了助興,玩名為四種十服茶的游戲以賭勝負。所謂四種十服茶,是一種賭博性的游戲。沏了各種各樣的茶,喝後,猜是否本茶(當時日本首位產茶地尾的茶)或非本茶(尾以外地區產的茶),以定勝負。四種十服茶的游戲,不但在禪林中,在當時的朝廷和武士社會中也非常流行。如《碧山日錄》中說:「自清凈赴三光精舍,以其主地書記之求也。地公以諸僧相會,而出名茶數品試之,以試其優劣。出賭以為資也,予得地藏菩薩一尊也」。
這種賭博游戲在禪林和公卿社會中不至於形成多大的流弊,但在武士社會裏,各大名竟相以驕奢賭物相尚,以致用度浩繁,演成流弊,終於不得不頒發禁止令。
在點茶儀式和四種十服茶完畢以後,撤去茶具,另陳美酒佳餚,重開宴會,於是歌舞管弦,余興盎然。這也就形成了日本的古典戲劇——能樂的發展和傳承。日本的能樂——一種融說白、唱詞、舞蹈於一體的戲劇,它與中國的元曲一脈相承。
如前說述,唐式茶會的次序是,會眾集聚後,先進點心,然後離座,各依所好或休息窗口,或閑步庭院;接著點茶,做四種十服茶等游戲,事畢開宴,還以管弦歌舞助興。在茶會前冠以「唐式」二字,是表示具有顯著的中國趣味和禪宗風趣。由此可見,它一定是由入元僧從元朝傳入日本的。至於四種十服茶,也是模仿宋元的鬥茶。早在北宋時期,鬥茶之風已經盛行,據宋唐庚《鬥茶記》等書籍的記載,它和日本的四種十服茶極其相似。
大凡中國的風氣,一旦移植到日本,經過日本化以後,一般由復雜變單純,由濃厚變淡泊。尤其是飲茶之風逐漸流行到下層社會,他們不能象禪僧那樣辦純粹中國風趣的茶會,也不能象高級武士那樣驕奢淫逸,只有邀集知己熟人,在一間狹隘的屋宇中,利用簡單的器皿,在閑雅清寂之中尋找雅趣,這樣就演變成了日本茶藝。但日本茶藝中的「懷石」、「中立」、「入後座」也因循了唐式茶會的程式,只是簡單了許多。
㈢ 在日本茶道上,你都了解什麼
眾所周知,我們都知道茶文化是由中國傳承下來的,佛教通過喝茶來幫助自己想像,慢慢地茶就從唐朝傳到日本,逐漸的成為一種最完整的文化傳承,茶道就慢慢變成了與人們交談的場所,提供了一個安靜的環境,給予整個茶道給喝茶者帶來一種安靜的祥和體驗,那麼就讓我帶領你去了解茶道上的一些知識吧。
在日本的茶道選擇中茶器皿必須要是好質量的,比如茶杯上面有著雕刻精美的圖案和古董上的美感,這些細節哦都會被茶客人所發現到,尤其是在茶道中所使用的器皿:茶壺、茶杯、茶布、竹席、茶勺等等。在環境和用具上面都獨具匠心,在泡茶的時候就是泡茶的動作一定要精確優雅,在准備茶的時候不要嘻嘻哈哈,否則就是對茶客的不尊重,泡茶的過程先開始就是用茶布把茶壺和勺子擦乾凈,都准備好後,就要把熱水倒入茶壺中,然後就是把茶粉倒入茶杯中,然後充分攪拌,最後在喝茶的時候一定要小口小口的喝,茶客還會和主人一起討論其中的茶器皿。對於這些是不是感覺有趣。
㈣ 日本茶道泡的都是什麼
一般所說的茶道叫做「茶之湯」,使用抹茶。抹茶道有四五百年歷史,始終占據日本茶禮法的主流。日本茶道不僅講究飲茶,更注重喝茶禮法,有著嚴格的規制和詳備的軌范,並以此確立日本茶道之「道」。
日本茶道的精神核心為「和、敬、清、寂」,茶道精神體現在日本的飲食、建築、禮儀等方方面面,對日本人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本茶室
㈤ 日本的茶道是什麼
日本茶道,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典雅緻的文化修養,也是日本人接待賓客的一種特殊禮儀。日本人飲茶的風俗最早是由中國傳入的,後來廣泛流行於民間。如今日本的茶道人口約達1000萬,將近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日本茶道不同於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嚴格程序和規則。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正規茶室多起有「XX庵」的雅號。茶室面積大小不等。以「四疊半」(約合九平方米)大的茶室居多,小於四疊半的稱「小間」,大於四疊半的稱「廣間」。茶室的構造與陳設,基本上都是中間設有陶制炭爐和茶釜,爐前擺放著茶碗和各種用具,周圍設主、賓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用竹製茶匙按一定動作將茶碗中的茶攪成泡沫狀),然後依次獻給賓客。
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
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日本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
日本茶道品茶分「輪飲」和「單飲」兩種形式。輪飲是客人輪流品嘗一碗茶,單飲是賓客每人單獨一碗茶。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鑒賞,贊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則熱情相送。
日本茶道還講究遵循「四規」,「七則」。四規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具備的精神、態度和辭儀。「清、寂」則是要求茶室和飲茶庭園應保持清靜典雅的環境和氣氛。七則指的是:提前備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應冬暖夏涼,室內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時間,備好雨具,時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㈥ 日本本土種植的茶什麼比較有名
日本茶葉發展概況
2004-11-08
一、生產現狀
日本全國現有茶園面積5萬公頃,總產量8.98萬噸,茶農約24萬戶,主要分布在靜崗、鹿兒島、三重等8個縣。茶樹品種比較單一,藪北種佔83%。日本茶業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相當高,茶樹修剪、採摘、加工、包裝基本上都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日本茶葉幾乎是青一色的蒸青綠茶,只是依據檔次不同從中分出玉露、玉綠、抹茶、番茶、煎茶、焙制茶、玄米茶等。日本茶園90%屬於農戶所有,生產技術主要由茶葉指導者協會提供服務和協調。茶園管理現代化,園貌整齊劃一,樹勢健壯,單產高,效益好。
二、茶葉加工
日本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簡單的精揉機用於茶葉加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制茶機械已很先進,不僅台時產量大,而且產品質量穩定。茶葉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動化的蒸青生產線來完成。一般每套蒸青機1年僅開工40~50天,由於造價高,茶農以每15~20戶聯合購置一套。極少量的高檔玉露茶由熟練工人手工製作。手工茶每100克賣價高達3萬日元,是機制茶價格的10~100倍。
三、新產品開發
日本對茶葉內含物的機理研究有一定深度,所以在茶葉產品的開發利用方面也卓有成效。茶葉除了常規泡飲之外,新開發的產品主要有四大類:一是茶飲料。日本最早開發成功罐裝飲料,而且市場銷售量迅速擴大。2001年綠茶飲料產量達到143.1萬升,茶飲料已經成為百姓最主要保健飲品之一。二是茶葯品。由於茶葉具有降血壓、降血糖、抗癌、抗菌等功效,生產提取的茶多酚等葯品在醫葯保健上得到廣泛應用。三是茶食品。在日本市場上銷售的茶食品花色品種較多,如茶糖、茶餅干、茶麵食、茶冰淇淋等。四是工業用品。有茶化妝品、洗滌用品、茶襪子、茶T恤等。
四、茶葉供需
2001年日本茶葉總產量為8.98萬噸,進口綠茶1.77萬噸,出口0.06萬噸,國內銷售為10.69萬噸,人均消費1174克,綠茶自給率為84%。在進口綠茶中,95%來自中國,5%來自越南等其它國家和地區。烏龍茶完全依靠中國大陸及台灣省供給,紅茶來自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預計隨著經濟的增長和茶葉保健功效被廣泛認可,日本國內茶葉消費仍有一定的增長空間。
㈦ 日本茶道的簡介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
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備茶與點心,還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鑒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㈧ 日本茶道泡的是什麼
日本茶道文化屬於禪道文化,亦即佛門文化的性質。日本「茶道四規」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稱沉寂之美、靜寂之美,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故爾就日本茶道來說,他們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審美的過程中,其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都需要表達佛門的教義並教規。這就正如日本禪師寂庵宗澤所說的那樣:茶意即禪意也,因此舍掉禪之外,就沒有茶意;不知道禪味的話,也就不知道茶味。這證明,日本茶道就其本質來說,它只不過是一種禪道模式。他們奉行的茶道美學,則是禪味至上主義的禪道美學,始終至虔至誠地追求充滿禪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茶道來說,他們很難體悟中國茶道的虛靜之美。試想,若讓心界的全部空間充滿宗教的教義、教規,針插不進,水潑不進。如此境況,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虛靜之美可言呢。當然,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本是無可厚非的。 我國茶道審美文化的最顯著特徵之一,即乃虛靜之美也。古人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本也……虛靜之說,本是根底於道家的審美學說。虛者,即虛無之謂也。就大處來說,天地本是從虛無而來,萬物本是由虛無而生。至於就小處來說,即如我國茶道審美文化中的這個虛靜之美,其「虛」與「靜」之間的辯證關系則亦不例外。這就是說,靜乃始於虛也。有虛才有靜,無虛則無靜。虛靜之間的辯證關系之真諦,即在於此。
中國茶道的虛靜之美,極富我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規」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稱沉寂之美、靜寂之美,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㈨ 日本茶道以什麼茶為主,紅茶,抹茶,鐵觀音,烏龍茶中的哪一個
據我的了解,日本茶道是以抹茶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