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上有什麼大事
① 日本歷史大事年表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② 請懂日本的歷史的大致說說日本戰國的歷史時期,與重大事件
日本戰國歷史可與中國戰國相比擬。各地大名林立,為爭奪霸權攻伐不休。而且也是「無義戰」。 其間人名地名繁多,大戰小戰難以數計。不過,從地區劃分講也許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勢。
現在的日本可分為四部分:由西南向東北依次為九州,四國,本州和 北海道。戰國時的九州,四國與現在所稱相差不大。北海道則因其地處偏遠,戰國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則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為中心。當時的本州共分為中國,近畿,東海,北陸,關東,東北六個地區。 近畿以當時國都京都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後豐臣的大坂。其西部與中國地區相鄰。近畿地區東部南與東海地區(後來的織田信長憑借這個有利條件,控制京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鄰,北與北陸地區接壤。 東海,北陸東與關東地區為鄰。而關東與北陸又東鄰東北地區。 室町幕府統治一百多年後開始衰落。各地強有力的大名紛紛自立為政。一般以 1467年(應仁元年)為日本戰國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發動大坂夏之戰,攻滅豐臣秀賴統一日本為止共148年的歷史。
戰國前期的大戰多集中與中國地區與京畿地區。一般是傳統意義上控制京畿的戰爭。參與者多為近畿地區而且在京都有相當勢力的大名。 從十六世紀初北條家爭奪關東霸權開始戰爭中心東移至東海關東,北陸地區。而這一時期也是日本戰國人材輩出的時代。其中以關東的北條氏康,越後(屬北陸地區)的上杉謙信,甲斐(東海地區)的武田信玄之間為爭奪關東,信濃等地的霸權的戰爭為代表。而東海地區因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張的織田信長和後來統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為戰國時期的英才發源地。武田信玄經過多年戰爭擊敗苦主上杉謙信及北條今川等大名奪取駿河信濃等地,成為當時最強的大名。後來武田受沒落將軍足立義昭之命進軍京都,途中在三方原一戰(1572年)大敗德川家康,令織田信長坐立不安。但其後因病突然撤軍,功敗垂成。信玄死後,其子勝賴才具不足,長滌之戰敗於織田德川聯軍。甲斐從此走向衰落。武田死後不久,其死敵上杉謙信也病死。至此,戰國的重心轉向織田一系。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諸侯)之一,與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時瑜亮,一生傳奇頗多。
在狹桶間合戰中,他在暴雨中高唱著「人間五十年,宛如夢幻,天下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 以四千兵馬奇襲今川義元的四萬軍隊,並砍下今川的首級。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運用火器的領主,在長筱一站中,用鐵柵欄後的三千鐵槍擊潰武田家號稱無敵的五萬鐵騎兵。織田與德川家康結成同盟,史稱「清州同盟,」統一 尾張、美濃後把主城從清州城移至美濃稻葉山城,並將稻葉山城 改名為「岐阜」城,取周文王鳳鳴岐山,一統天下之意。而後開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統一全國。在滅掉越前朝倉氏、近江淺井氏並流放足利義昭(幕府),擊敗毛利水軍之後,完全控制了中部。正當義氣飛揚的他准備攻打西部的毛利時,他的大將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長斬首武田人質而迫使武田殺了光秀的母親,也因為不堪信長的羞辱和猜忌,起義包圍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長不願被擒,於是自焚而死。信長被人認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溫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無法理解的殘忍奸惡的另一面。這個自稱為「第六天魔王」的人給後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惡和嚮往。
信長的時代是日本崇尚中國文明的時代,也是日本開始引入西方技術的時代。武田家出了熟讀孫子兵法的信玄,高舉著的「風林火山」(來自孫子兵法的疾如風,靜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而他終身的對手信長卻是熱衷西洋文化,購置火槍鐵炮,和用鐵甲船來對付他的敵人。相傳他一度身穿和服,卻批著西班牙海軍的斗蓬戴著羽毛帽招搖過市。 我們也許可以從當時的詳細記錄的禮儀和戰史中體會到不少讓國人感嘆和共鳴的感受吧。 織田信長在武田信玄死後立即消滅忠於足利氏的淺井朝倉兩大名,接著放逐足利義昭。室町幕府至此終結。
此後,織田擊敗武田軍並且逐漸控制近畿,東海地區,成為日本實際的掌權者。接著織田信長派羽柴秀吉進攻中國地區最強的大名毛利輝元。雙方在相持階段時突然傳來織田大將明智光秀火燒本能寺(1582年),織田信長死難的消息。 織田信長築安土城自居,故其統治時期被稱為安土時代。 羽柴秀吉立即與毛利輝元議和,回師平叛。其後,羽柴秀吉擊敗柴田勝家(1582)。次年在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與德川家康議和,鞏固了他對近畿,東海地區的統治。在後來的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後基本統一日本南部。
1590年,豐臣秀吉發動小田原之戰,攻滅北條氏政,統一關東地區。為鎮撫關東各大名的勢力,豐臣秀吉將德川家康改封到關東。為後來德川稱雄埋下伏筆。同年,豐臣秀吉擊敗伊達政宗等奧州諸大名聯軍,征服東北地區。至此,日本統一。
為實現其定都北京的野心。1592年豐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軍隊援助朝鮮。 經五年戰爭後,形勢逐漸對日軍不利。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 豐臣秀吉築大坂城。其統治時期稱為桃山時代。 豐臣秀吉死後,其家臣分裂為近江,尾張兩派。一直韜光養晦的德川家康乘機聯合尾張一派,在關原之戰(1600年)中消滅西軍,豐臣一系勢力大衰。
德川稱雄日本並於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了江戶幕府統治。 為最終奠定德川家長久統治的基礎,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兩年內發動大坂冬和大坂夏之戰。 大坂夏之戰(1615年)中德川軍攻陷大坂,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自殺身死。忠於豐臣的家老武士幾乎全部戰死。顯赫一時的豐臣家被消滅。 德川受封江戶(現東京),其政權稱江戶幕府。 至此,日本最終統一。戰國時代結束,進入江戶幕府時代。
③ 總結日本侵華的歷史過程中時間節點和事件
1、九一八事變(1931年,開始侵華)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七七事變(1937年,全面侵華)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3、淞滬會戰(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4、武漢會戰(1938年,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
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5、日本投降(1945年,戰爭結束)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飛抵芷江洽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標志著二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主甲板上舉行。
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
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中國首都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舉行受降儀式,這成為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重要標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④ 近代日本歷史上的三件大事、1853年黑船事件、1871年日本使團出訪歐美、1894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之間有何聯
1853年黑船事件使得日本開始知道自己的落後封閉,知道美國的先進技術、制度等,促使了1871年日本使團出訪歐美,而出訪後,日本學會了很多西方的知識、思想得到解放等,又導致了其1894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
⑤ 日本1840年至1860年日本有哪些大事記
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標志著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開始。
┏林則徐——廣州——嚴加防守
▕ 關天培——虎門 ┓
2、在鴉片戰爭中:▕ 葛雲飛——定海 ┣ 英勇抗敵,壯烈犧牲
┗陳化成——吳淞 ┛
3、邊疆地區新危機時——左宗棠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整個新疆
4、中法戰爭中┏劉銘傳——在台灣地區擊退法國侵略者
┗馮子材——鎮南關大捷
┏左寶貴——平壤——戰死沙場
5、甲午中日戰爭期間┃鄧世昌——黃海——英勇戰斗,與艦同沉
┃徐邦道——遼東戰役率部英勇抵抗
┗丁汝昌——威海衛——寧死不降,自殺殉國
二、農民階級的抗爭
┏1841年,廣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
┫1851——1864年,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
┗1899——1900年,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義和團運動
三、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及激進民主主義的探索
1、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探索——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
2、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政治探索——由下而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3、資產階級激進派的探索——一場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
四、地主階級的探索
1、鴉片戰爭時期地主階級抵抗派的探索
2、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的探索
五、無產階級的探索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馬列主義指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一、19世紀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及其影響
從1840—1900年的助年間,資本主義列強先後對中國發動過五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即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2.第二次鴉片戰爭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國夥同法國於1856—1860年進行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並於戰爭期間和戰爭結束後迫使清政府與之訂立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通過這兩個條約,漢口、牛庄、天津等內地和北方城市被開放成為商埠;條約還規定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這樣,列強的在華利益進一步擴張,從東南沿海地區深入到內地和北方地區。俄國趁火打劫,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大肆侵吞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3.甲午中日戰爭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同時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894—1895年,發動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清政府被迫於1895午4月與日本訂立了《馬關條約》。
⑥ 日本歷史上有哪些奇聞趣事
很多很悲催的天皇呀!例舉幾個吧:1185年3月,8歲的安德天皇(天生啞巴)被平清盛的內室時子(又稱二位尼)抱在懷中投海自盡,神器也隨之被海浪吞沒。這是非常有名的源平之戰的結局,對此感興趣的人可以找《平家物語》來看。1242年,12歲的四條天皇在宮中走廊撒了許多滑石粉,他想看宮女和近臣滑到的樣子取樂,沒想到作繭自縛,他自己卻因此滑到,碰上了頭部而猝死。後嵯峨天皇時期,日本第四十一代天皇——持統女帝和其丈夫——天武天皇的合葬墓被盜,墓內的金銀珠寶洗劫一空,持統女帝的骨灰被棄撒在路旁草叢之中。1500年,後土御門天皇死,朝廷無錢安葬,由幕府從各地徵集資金,各寺院及豪商贊助,才勉強舉行了大葬儀式。可在這期間,後土御門天皇的屍體已經腐爛生蛆了。1762年,桃園天皇因腳氣沖心而死,當然,世上流傳他是被幕府的手下毒害而死的,對此已無從考據。除了這些,日本還有幾個天皇為了避難男扮女裝的,比如1159年12月,16歲的二條天皇男扮女裝與皇後一起坐著牛車躲過了嚴密的盤查,逃到了六波羅。1331年8月,後醍醐天皇見形勢不利,男扮女裝,攜帶神器劍和玉逃往奈良笠置寺。總之,平安朝中期偏早到幕府結束這段時期的天皇大多比較沒有實權,權利不是掌握在權臣、上皇、法皇手裡(院政),就是掌握在幕府手中,很多天皇都沖齡即位,生活的很憋屈,對此有興趣的話,找一本名叫《日本天皇列傳》的書看看吧。
⑦ 日本侵略中國的「十大歷史事件」是什麼
日本侵略中國的「十大歷史事件: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濟南慘案、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扶立偽「滿洲國」,731細菌部隊。
1,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2,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英語:Russa-Japanese War;日語:日露戦爭;俄語: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是指1904年到1905年間,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戰爭。
3,濟南慘案。
民國十七年(1928年),蔣介石領導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擔心中國一旦統一,就不能任日本肆意侵略,於是竭力阻撓北伐戰爭的進行。1928年5月,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駐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准備用武力阻止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當國民革命軍於五月一日克復濟南後,日軍遂於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國政府所設的山東交涉署,將交涉員蔡公時割去耳鼻,然後槍殺,將交涉署職員全部殺害,並進攻國民革命軍駐地、在濟南城內肆意焚掠屠殺。此案中中國民眾被焚殺死亡者,達一萬七千餘人,受傷者二千餘人,被俘者五千餘人。同時,日軍在濟南大量扣留車輛,截斷交通線路,並強占膠濟沿線的行政機關。
4,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是1928年6月4日日本關東軍謀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事件。
凌晨5點30分,張作霖乘坐的專列經過京奉、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洞橋時,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炸葯炸毀,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沈陽後,於當日死去。但秘不發喪。其子張學良從前線動身,於6月18日趕回沈陽,穩定了東北局勢,直到張學良21日繼承父親職務後,才正式公開發喪。案發皇姑屯站以東,史稱皇姑屯事件。當時在日本國內,由於沒有公布兇手,日本政府一直以「滿洲某重大事件」代稱。
10,731細菌部隊
731部隊,全名為日本關東軍駐滿洲第731防疫給水部隊,對外稱石井部隊或加茂部隊。是侵華日軍假借研究內容主要以研究防治疾病與飲水凈化為名,實則使用活體中國人、朝鮮人、聯軍戰俘進行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的效果實驗。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武器研究、實驗及製造基地,是日本軍國主義違背國際公約,用活人進行凍傷、細菌感染、毒氣實驗的大本營,是發動細菌戰爭的策源地,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掠奪資源、踐踏中國主權的重要罪證。
⑧ 日本歷史大事年事表
1875年7月24日, 日本強迫清朝藩屬琉球國王停止向中央政府朝貢,妄圖割斷琉球與中央政府聯系。
1879年4月4日, 日本強迫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流放到東京,把琉球改為沖繩縣。並開始實行殘暴的同化、奴化和殖民政策,正式割斷了琉球與中央政府聯系。
1894年8月1日 ,日本對中國宣戰,甲午戰爭正式開始。
1894年10月26日,日軍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並相繼攻佔大連、旅順、營口,牛庄等地。
1895年4月17日,中國戰敗,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下關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1900年8月24日, 日本侵佔廈門。
1905年12月22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簽訂《關於東三省事宜條約》。日本開始染指中國東北領土。
1906年11月26日,日本設立「南滿洲鐵道公司」(簡稱「滿鐵」)。
1907年4月15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有關新奉(新民-奉天)和吉長(吉林-長春)鐵路的協議。據此,清朝政府將以高價收買日本所營新奉鐵路,並向日本借款修建吉長鐵路。
1908年3月13日,二辰丸事件。日本就日本私運軍火船第二「辰丸」號在澳門海面被清艦扣留,清朝政府決定致歉和賠償損失。這一事件激起廣東等各地人民的不滿,掀起抵制日貨運動一年之久。
1910年2月9日, 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兩國郵政關系協議。清政府承認日本政府在中國設郵局的合法性。
1910年3月24日,杭州發生與日本商人沖突事件,有7家日本商店被毀。6 月8 日,清朝政府賠款白銀1萬兩。
1913年10月5日,中日雙方就修建「滿蒙鐵路」問題交換公文。
1914年8月17日, 日本鐵道守備隊在鄭家屯附近與中國警察發生沖突,日本向該地進駐一個連的軍隊。
1914年9月2日-11月7日, 日軍先後佔領了山東的龍口、濰縣、青島等地,佔領膠州灣及膠濟鐵路全線。
1915年5月25日,袁世凱與日本在北京簽訂了《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關於山東之條約》,出賣國家主權。
1916年8月13日,鄭家屯事件,日軍非法進駐鄭家屯,與奉天28師發生沖突。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等口號,展開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
1925年5月15日, 上海日本紗廠資本家開槍打死工人顧正紅,打傷十餘人,成為「五卅」運動的導火線。
1926年3 月1 2 日,日本4 艘驅逐艦進攻天津,反對以馮玉祥為首的臨時政府。
1927年5月28日,日政府發表出兵山東的聲明。從旅順調遣陸軍約2000人到青島。上海等地掀起反對日本侵佔山東、抵制日貨運動,9月,日本被迫從山東撤軍。
1927年12月13日,日本派遣軍艦鎮壓廣州起義。
1928年5 月3 日,「濟南慘案」,亦稱「五三慘案」。 日軍向濟南發動進攻,與中國軍隊發生沖突,日軍在濟南****擄掠,屠殺中國軍民5000多人。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1年10月12日,黑龍江淪陷。
1932年1月28日, 日本軍隊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又稱上海事變、淞滬抗戰)。
1932年3月9日,日本製造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告成立。
1933年1月1日,日軍佔領熱河省。
1933年4月15日,日軍進犯冀東。
1933年5月31日,中國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塘沽協定》。中國國民政府承認日本佔領東三省和熱河,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區。
1933年12月11日,4 艘日艦開入福建馬江,佔領廈門。
1935年7月6日 ,《何梅協定》。根據協定,中國在河北和察哈爾的主權大部喪失,禁止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活動。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即《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1935年11月7日,日本製造「華北事變」,策動漢**進行「華北五省自治運動」。
1935年12月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抗日救國運動,北京。
1936年11月23日,「綏遠事件」,綏遠駐軍傅作義等部奮起抗擊侵犯綏遠省東北區的日本侵略軍,收復百靈屆(今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共同抗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
1937年7月19日 ,國軍最高統帥蔣介石在廬山舉行軍事委員會會議,決定對日作戰。
1937年7月26日,北平、天津淪陷。
1937年8月13日 ,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國民政府實行抗戰,即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首次對日作戰。
1937年8月15日,中國政府頒布對日抗戰總動員會。
1937年8月25日, 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1937年9月2日,日軍進攻山西。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平型關戰役」,打擊了日軍的氣焰。
1937年10月30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1937年11月11日,日軍攻佔上海。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佔南京,在南京進行大屠殺,被殺害者達三十萬人之多。
1938年3月15日至4月6日,「台兒庄戰役」,取得了殲滅日軍兩萬餘人的勝利。
1938年4月20日,徐州會戰。
1938年5月10日,廈門淪陷。
1938年5月29日,中國空軍向日本空投傳單。
1938年10月12日,廣州淪陷。
1938年10月21日,日軍佔領廣東。
1938年11月26日 ,日軍佔領深圳。
1938年10月27日,日軍佔領武漢三鎮。
1939年3月17日,南昌淪陷。
1939年2 月1 0 日, 日軍在海南島登陸。
1939年11月15日,南寧淪陷。
1939年12月28日,昆侖關戰役(廣西省賓陽縣)。
1939年5月1日,隨棗會戰(湖北省隨縣、棗陽)。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
1940年5月1日,棗宜會戰(湖北棗陽、宜昌地區)。
1940年8月20日-1 2 月5 日 八路軍「百團大戰」,殲滅日偽軍4.6萬人。
1940年9月17日,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0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0年12月23日,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2月16日,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1941年3月15日,上高會戰(江西省上高縣)。
1941年12月25日,日本佔領香港。
1942年5月15日,浙贛會戰。
1943年5月5日,鄂西會戰。
1943年11月1日,常德會戰(湖南省)。
1943年12月21日,滇西緬北會戰。
1944年4月17日,豫中會戰。
1944年5月26日,長衡會戰(長沙、衡陽地區)。
1944年10月28日,桂柳會戰(廣西桂林、柳州)。
1945年3月21日,豫西鄂北會戰。
1945年4月9日,湘西會戰。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投擲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9月9日,何應欽代表中國政府接受岡村寧次代表侵華日軍簽署的日軍投降書。
1945年10月17日,中國軍隊進駐台灣省。
1945年10月25日,日本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兼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向中國方面投降。被日本侵佔5 0 年之久的台澎諸島,從此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951年9月4日,美、日背著戰勝國中國,非法簽訂了《舊金山和約》。《和約》第三條錯誤地把日本所竊取的琉球、釣魚島等島嶼交予美國託管。
1970年9月10日,美國國務院作出澄清聲明:「琉球行政權可望於1972年歸還日本。關於此等島嶼主權之不同主張,我方認為應由涉及爭執國家解決之。」
1971年5月26日,美國國務院進一步聲明:美國歸還琉球群島給日本的是行政權,與主權無關。台灣「行政院」即行立法,於12月間將釣魚台列嶼劃歸台灣省宜蘭縣管轄。
1971年6月17日,日美簽訂"歸還沖繩協定",琉球、釣魚島被非法交給日本。
1972年5月15日,日本重新恢復對琉球群島的殖民統治,繼續實行同化政策。琉球群島現在仍然是日本中最落後的地方,可見日本仍然視琉球人為異已
⑨ 日本南北朝時期到底發生了什麼大事
日本的南北朝發生於1336年-1392年,之前為鐮倉時代,之後為室町時代。在這段時期里,日本同時出現了南、北兩個天皇,並有各自的承傳。
概要
後醍醐天皇消滅了鐮倉幕府後,就進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復古,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由於新政未能滿足武士的要求,而且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貴族,故引來武士的不滿。其中,倒幕大將足利尊氏更為不滿,他雖然被賜給天皇名字中的尊字,但他想開幕府,結果足利尊氏迫後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嚴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是為北朝。
而後醍醐天皇退位後,持著天皇象徵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縣)的吉野,是為南朝,至此南北朝終於形成,史書還稱為「一天二帝南北京」
經過多次攻防後,南朝的勢力衰退。1392年,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逼降南朝,後龜山天皇把三神器(為天照大神所傳八尺鏡、瓊曲玉、天業雲劍)交給北朝的天皇,結束了南北朝時代。
日本歷史上關於南北朝誰是正統的問題爭論了幾百年,有人說,北朝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地方,所以是實際上的統治者,應該是正統。但也有人說,後醍醐讓渡的神器是假的,因此正統還是在南朝一邊。直到1911年,日本社會主義運動的先驅者幸德秋水還振振有辭地說:「當今天皇難道不是從後南朝天皇後中搶奪了三件神器的篡奪者的子孫嗎?」一時,在日本國內引起一場軒然大波,政界元老山縣有朋還就此咨詢樞密院。最後,作為北朝天皇後代的明治天皇作出裁決,認定南朝為正統,北朝各天皇不列入天皇傳承系列,但天皇地位及其待遇不變。因此,足利尊氏被視為亂臣賊子,而楠木正成成為忠於天皇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