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的軍工業起源於哪裡

日本的軍工業起源於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6-09 01:22:31

① 明治維新後日本工業資源的來源

日本的重工業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經濟軍事化。自犬養內閣開始,對財政政策進行大轉變,大幅度擴大軍事支出,擴大公債發行量。從1931 年到1936 年間,歲出總額約擴大50%,即從14.77 億增至22.82 億日元。政府財政開支中,軍費1930 年佔28.4%,1931 年為30.8%,1932 年增至35.2%,以後均在38~40%。這些軍事負擔,都轉嫁到日本人民身上。內債總額增長近一倍(從47 億增至93 億),貨幣發行額及物價指數均約上升40%左右。1936年,每個日本人平均負擔內債90 多日元若連同外債則超過100 日元。當年全國國民收入約146 億日元,軍事支出約占國民收入的7.4%。
軍需的擴大,使以軍事為中心的重工業、化學工業得到畸形發展,工業結構亦發生重大變化。1929年重工業及化學工業只佔工業生總產值的30.28%,1933 年其比重開始超過輕工業,至1938 年達到54.8%。同期,輕工業所佔比重從35.1%下降到22.2%。重工業及化學工業的從業人員比重也大幅增加,從1929 年的23.7%增加到1939 年的53.6%。從20 世紀30 年代起,日本資本主義開始轉入重工業階段。
經濟軍事化過程中,日本政府把民間工業納入為軍需服務的軌道,扶植了一批以軍事工業為母體的新財閥,主要有: 「日產」康采恩, 「日窒」康采恩,大型電力化學森康采恩、「日曹」康采恩、「理研」康采恩和中島飛機康采恩等。老財閥資本雄厚,在基礎工業、輕工業、國內市場和出口貿易中久居壟斷。
與之相比,新財閥一般主要靠國家資本、專業銀行的支持,採用新技術,發展與軍事密切相關的機電、化學等新興工業,以及「開發」殖民地等辦法來追逐高額利潤。他們與軍部勢力,與殖民擴張政策的聯系更密切,形成軍閥與財閥的階級同盟。
經濟軍事化過程中,老財閥三井、三菱等也緊跟軍事形勢。在「九·一八」事變以前,加大了對造船、煤炭、制銅、飛機、鋼鐵、制鋁等部門的投資,並從軍需通貨膨脹中獲得巨額利潤。「九·一八」事變以後,老財閥迅速地把重點轉入軍需工業。1937 年,三井財閥總資本17.2 億,其中軍工投資3.25 億日元,其它老財閥資本總額中軍工投資以住友最低,但也佔14%,三菱最高佔26%。新財閥的資本總額中,軍工投資日產為50.7%、日窒為53.8%、日曹為93.4%、森為83.2%、理研為95.3%。
經過經濟軍事化,日本的軍事力量和裝備水平大大提高。至「七七」事變前,日軍各種炮的數量已超過了法國而接近於英美。日本資本主義從其形成伊始,就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其最大特點,就是以軍事為目的、靠戰爭而繁榮、從殖民地謀取利益,具有強烈的軍事侵略性質。

② 日本的工業在明治維新之後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日本在明治維新完成後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部分。

從內部原因上來說:

幕府統治早已腐化,不得民心。早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國內就出現了反對幕府統治的呼聲。日本擁有著獨特的地理條件,身為一個島國,面積狹小,因此無論是政策還是技術都比較容易普及全國,並且狹小的地理環境也使日本比較容易形成統一的市場環境。這些條件為之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之後工業的發展。

從外部原因上來看:

當時世界處於自由競爭資本時期,顯然,相對於日本來說,疆域廣闊中國的吸引力更大,

所以西方列強在掠奪資源的侵略過程中將主要力量放在了中國,這為之後日本的發展營造了一個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總結: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它為日本政治、經濟的近代化發展掃除了障礙,為日本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當時有利的國際環境以外,還有日本內部的歷史原因。

這場改革告訴我們在改革時不可盲目借鑒,在學習先進技術時要有選擇、有批判。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舍棄文化本身消極落後的部分。

③ 各國的軍工業介紹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美國最大的國防工業承包商之一,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以下簡稱洛·馬)由原洛克希德公司和馬丁·瑪麗埃塔公司於1995年合並而成,目前核心業務是航空、電子、信息技術、航天系統和導彈,主要產品包括美國海軍所有潛射彈道導彈、戰區高空區域防空系統、通信衛星系統、F-16、F-22和F-35(JSF)等戰斗機,U-2間諜偵察機、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C一5系列「銀河」大型軍用運輸機及岸基反潛機P-3系列、C-130系列軍用運輸機、軍用電子系統、飛行訓練輔助設備、火控系統和空中交通管制設備等,占據美國防部每年采購預算1/3的訂貨,控制了40%的世界防務市場,幾乎包攬了美國所有軍用衛星的生產和發射業務,成為世界級軍火「巨頭」。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秘密「臭鼬工廠」始建於1943年,隱藏在伯班克的一片平原上,其車間一度在沃爾特·迪斯尼公司的幫助下偽裝成居民區。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以下簡稱洛·馬)由原洛克希德公司和馬丁·瑪麗埃塔公司於1995年合並而成,目前核心業務是航空、電子、信息技術、航天系統和導彈,主要產品包括美國海軍所有潛射彈道導彈、戰區高空區域防空系統、通信衛星系統、F-16、F-22和F=-35(JSF)等戰斗機,U-2間諜偵察機、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C一5系列「銀河」大型軍用運輸機及岸基反潛機P-3系列、C-130系列軍用運輸機、軍用電子系統、飛行訓練輔助設備、火控系統和空中交通管制設備等,占據美國防部每年采購預算1/3的訂貨,控制了40%的世界防務市場,幾乎包攬了美國所有軍用衛星的生產和發射業務,成為世界級軍火「巨頭」。
圖:世界上第一種第四代戰斗機F-22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製造

創新制勝

2l世紀初,現代國防工業面臨著眾多挑戰,洛·馬借鑒了日本半導體行業在動盪時期的創新發展戰略,著手核心業務上的競爭力,提高產品市場佔有率,一舉成為美國國防部、能源部、國家宇航局三大關鍵政府部門的頂級供應商,不僅在人造衛星製造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更在航空太空梭發射方面成為行業的領導者。對以航空、宇宙和國防工業為主的洛·馬來講,通過每年高達9億美元的研發投入,其中包括15%用於基礎性如納米技術、機器人等技術的研究,以確保其在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把握未來20-30年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正因如此,公司在降低產品成本、減少製造和產品維護時間等方面制定了非常積極的目標。例如為了達到這些目標,F一35項目小組使用達索系統公司的CATIA和DELMIA解決方案把設計和製造環節集成在一起,從而使其擁有了開發出業界最完善、頂級技術的過程優化工具和航空專業模塊,大大促進其保持技術領先優勢的能力

洛·馬2005年度報表尚未公開,但從 2004年355億美元的銷售總額分析,航空系統的產值是1 18億美元,占整個公司總銷售額的33%;電子系統97億美元,佔27%;太空系統64億美元,佔18%;信息技術服務、綜合集成系統則各為38億美元,分別佔11%而其中約180億美元來自和政府簽署的合同。

如今,洛·馬的業務定位已調整到以 IT產品,而不是航空產品支撐公司的發展,正如副總裁鮑勃·特里斯所說:「我們非常自豪被稱為『平台倉庫』,但我們也希望人們意識到,我們公司有50%以上的產品和平台沒有任何關系,主要集中在系統集成和IT產品上。」事實上,13萬雇員中有2萬人是IT方面的專業人員,密切關注著國防和情報部門、國土安全部門以及聯邦政府機構的需求。

很少有人知道,洛·馬每年所編寫的軟體代碼數量甚至超過了微軟公司。為此,微軟公司和洛·馬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在一些美國政府國防項目上進行合作,如美國海軍下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軟體和國防部信息安全系統等,幫助美國空軍對其位於北美的某大型空間指揮和控制中心進行技術升級,以及共同開拓利潤豐厚的聯邦政府機構技術服務市場。引領變革與其說洛·馬以技術更新引領著軍事變革的潮流,不如說其技術貯備和研發能力給予其更多贏戰機會,特別是「網路中心戰」的戰略轉移,使洛·馬在本世紀初這場由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領導的軍事變革中穩操勝券。「網路中心戰」的終極全景將各類武器平台通過全球信息網路構成一個整體,在指揮中心,人們能夠看到一幅無縫連接的全球范圍內的敵我態勢圖,這就要求軍工企業必須具備生產同時滿足多種需求的武器平台能力。為此,洛·馬成功地在戰場實驗室里研製的感測器、數據鏈、系統等會在第一時間里被加裝到原有的武器平台上,憑著這種技術滲透促成其新的武器平台研發出現了螺旋式發展的趨勢。

與此同時,洛·馬將每年研發預算的 50%撥給涵蓋全公司的科研發展部門,使其得以與桑地亞國家實驗室保持平等的研發夥伴關系,從而介入最尖端的機器人技術和納米技術的研究中,而這些在今天還沒有充分為人們所認識的技術很有可能是公司未來的立身之本,並使其在技術領先的狀態中影響著武器平台的變革。

近期,洛·馬高層傳出聲音:「我們不可能在某天晚上醒來後突發奇想地說要進軍某個領域。我們需要用良好的表現來贏得客戶的信任,必須事先具備必要的能力,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不久, CEO鮑勃·史蒂文斯簽署了一項內部投資計劃,對所謂的「突破性技術」進行廣泛的投資,因為這些技術隨時可能成為企業的新增長點,就像上個世紀60、70 年代的微處理器技術一樣帶來革命性的突破。公司對外報道非常謹慎,但通過詳細分析研究,可以看到除納米技術和機器人外還包括特超聲學、生物測定學、持續偵察技術(特別是近太空,即20-120千米內太空的利用)、信息融合、無人和自動系統等。

臭鼬工廠

談論洛·馬,不得不提及其具有傳奇色彩的「臭鼬工廠」(SkunkWorks),素以研製隱形飛機和偵察機而聞名,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F-117隱形戰斗機,以及美軍絕密航空研製計劃,如U-2、SR-71等。

臭鼬工廠創建於1943年,即航空分公司的預研小組,承載著關鍵技術的基礎研究,初建時洛克希德公司正為美國空軍生產第一批實戰型噴氣式戰斗機XP-80,後來,該團隊在高空偵察機和隱形戰斗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10年前,其工作重點還集中在洛·馬的航空部門,並將研發重點放在傳統業務上,即為美國防部生產先進戰斗機原型和高度保密的航空器平台。如今,洛·馬十分清楚,臭鼬工廠從事的創新不是簡單的重復性勞動,而是一種高投入、高風險的創新,打破條條框框、摒棄默守陳規的行為准則使那裡成為富有創造力的精銳人才充分發揮能力實現夢想的天堂,驚人的科研成果不斷送往得克薩斯的沃斯堡和喬治亞的瑪麗埃塔兩個製造中心,一次次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震撼。例如,正在研究的如何將隱身塗料與飛機耐高溫材料有機融合的成果,將用於不久問世的F-35生產型飛機上。

目前,在臭鼬工廠位於加利福尼亞帕爾姆達爾的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在進行新型全球遠程打擊平台的研製,以支持美國空軍現役中程和遠程打擊能力的不足,最終將替代B-lB、B-2A和B- 52。其它在研項目還包括替代C-130的新一代隱形戰術運輸機,用於遠程運輸和偵察的新一代飛艇,無人航空器和無人戰斗航空器等。其中,新一代飛艇將 「開創飛行史上的新紀元」,能夠攜載1814千克的多任務有效荷載在約2萬米的高空近似於靜止軌道上運行,它的巡航時間遠比目前使用的無人機要長:計劃研製的原型飛艇在太空的巡航時間為幾個月,而基於原型飛艇的作戰型飛艇巡航時間則可能長達1年。當然,這種飛艇與衛星最大的不同在於能返回基地完成維修,並可進行任務裝備更換。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臭鼬工廠與洛·馬位於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導彈和火控部門首次合作獲得了AGM-158(JASSM)項目合同,從而使公司成功進入了國際巡航導彈市場。2001年,這一戰略合作不但贏得了美國防部的F一35項目,更給公司帶來了歷史上最豐厚的回報。

為此,研發人員充分利用研製F-22 等戰機的經驗,使F-35除了借鑒其包括傾斜的雙垂尾、塗覆的座艙蓋和遮蓋起來的噴氣管等技術,在減小雷達與紅外線特徵方面更技高一籌,別看它體型不大,重量只有10噸左右,卻能攜帶5噸彈葯和6噸燃料,續航能力超過1000千米;既能像F-16戰斗機進行空中格鬥,又能像F-18戰斗機成為航母上的主力;而它可以垂直起降的性能使其裝備部隊後,將取代目前美國空軍使用的F-16和A-10戰斗機以及現役的F/A-18和AV-8B鷂式戰斗機。正因如此,F-35不僅性能優越,可靠性好,同時降低成本,相對於F-22戰機上億美元的高價,其單機價格僅為2800~3000萬美元贏得了世界范圍的巨額定單。

隨著洛·馬從以平台為中心業務向系統合成、IT領域和傳統業務相結合的新型國防企業轉變,臭鼬工廠的影響力日益增加,作為核心競爭力,使公司具備了從平台到系統、從傳統到「網路中心戰」為主的任何國防項目投標的能力。

網路中心戰

進入新世紀,隨著「網路中心戰」明顯滲入到軍事中的每個領域,特別是美軍在自身轉型中將核心方向定位在全球信息柵格(GIG),洛·馬便大力加強「網路中心戰」產品的開發和市場推廣,並針對未來美國防部采辦的所有物品將必須能夠組成網路並與GIG兼容,選擇在國防部作戰開發指揮中心和研究中心附近的南弗吉尼亞成立了「全球視景綜合中心(GVIC)」,為國防部「網路中心戰」提供測試網路的「基地」。

該中心擁有4645平方米,建築與基礎設施均考慮到既便於與外界包括政府、工業部門和研究院校的聯合,又保護競爭者或政府部門之間的秘密合作,因此它不是一個孤立體,而是能夠與洛-馬和美軍的安全計算機網路連接,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保證「網路中心戰」各項測試任務順利進行。目前,GVIC作為「網路中心戰」這艘「旗艦」的節點,與公司的20 多個站點實現了連接,將客戶和合作夥伴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從而使承擔的業務逐步擴大到進行網路中心戰分析、聯合能力認證以及綜合評估工作。

由於洛·馬是全球范圍內唯一採取如此有針對性的大膽投入,公司對GVIC的應用運行寄予厚望,要求他們能夠根據用戶和合作夥伴的需求調整工作方向。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滿足美軍對「網路中心戰」的武器裝備需求,洛·馬正在進行具有長航時、大負載和大空間的無人機開發。現在使用最廣泛的無人機例如美國空軍的「捕食者」、陸軍的「獵人」、海軍的「先鋒」以及英國的「不死鳥」等,都必須預先編定任務程序或由控制中心遙控指揮。而由洛·馬領導的武裝戰斗旋翼無人機(UCAR)集團在2005年9 月完成了可用於UCAR感測器的機載和地面演示試驗,旨在演示能夠與有人/無人地面/空中系統自主協作的旋翼無人機系統的可行性,一旦這個項目進入實用階段,其軍事用途以及使用價值將遠遠超過目前使用的各類無人機,成為「網路中心戰」更為優秀的戰場「節點」。

創新中心

嘗盡創新甜頭的洛·馬在臭鼬工廠基礎上於2005年4月,選擇薩福克成立了「創新中心」,專為美國執行軍事任務和國土安全建立作戰概念和「網路中心戰」提供解決方案。正如中心首席執行官羅伯特 ·J·斯蒂芬森所說:「有了創新中心,我們可以在關鍵時刻幫助客戶面對復雜而不可預測的全球環境,我們可以通過發展綜合系統和網路中心戰解決方案,幫助形成美國的反應機制。」

創新中心初期的主要工作包括快速原型製造,聯合試驗,深入分析先進的指揮、控制、通信和信息戰,聯軍規劃、後勤、監視和偵察,導彈防禦以及國土安全等,通過一系列的模型和模擬技術重點研發 「網路中心戰」的解決方案,向指揮官、政策制定者、作戰人員、分析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一個合作環境,用於評估和試驗新的作戰概念。同時,還負責洛·馬的 C4ISR技術開發,就C4ISR和信息化作戰、聯合部署、後勤保障、本土防禦和安全等方面進行超前研究。

該中心緊臨美國聯合部隊司令部、美國訓練及教學司令部、美國宇航局、美國空軍司令部和美國海軍的軍事設施,通過洛·馬內部的全球視頻寬頻網路與其它中心的27個節點相連,以便使所有子公司都能分享這一個創新中心帶來的技術進步。

創新中心已進行的「全球遠程打擊」的模擬向人們展示了其目前所能提供的用於全球遠程打擊的武器平台的設計原型,包括「全球遠程打擊」所涉及的指揮與控制、戰場空間感知、聚集後勤、戰場保護,而這一切又通過「網路中心戰」加以融合。中心負責人說:我們將戰場感知和情報融合成全球態勢感知圖,從而使美國軍隊進入了信息化作戰的時代,所顯現的全球到達、實施重點目標的攻擊、動態目標跟蹤和全戰場巡邏的巡航導彈等態勢,明顯有助於美國國防部決定其究竟需要怎麼樣的打擊能力,以取代美國空軍古老的轟炸機群。

創新中心目前擁有聯合防區外空對地導彈(JASSM)和B-2A模擬環境,2006年還將再建造F/A-22和F-35的模擬環境。科研人員們在這里所進行的實驗並不是為了找出能力的差距,而是讓客戶能夠真實地體驗新的武器平台的綜合性能,從而幫助其作出適當的決定。

正是這種不斷獲取最新的技術和公司內部的技術水平移植,使洛-馬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對各種技術進行整合,將它們應用到產品中去。除了最具代表性的F-35項目外,瀕海戰斗艦(LCS)的定單,同樣展示了洛·馬利用其技術優勢的制勝法寶。在此之前,洛·馬從來沒有進行過整船的建造,但它在系統整合方面的技術優勢使它能在獲得合同後的很短的時間里,就根據美國海軍的要求提出了設計方案,並最終在2005年正式與美國海軍簽署了生產LCS瀕海戰斗艦的合同。

LCS瀕海戰斗艦和F-35項目向人們顯示了軍火商和美國軍方在商業運作方式上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國軍方需要在預算和獲取作戰能力間找到一種平衡,它希望能花有限的資金獲取能夠在不同作戰環境里完成多種任務的武器平台。洛·馬正是充分發揮了自身技術優勢,提高研發速度,降低成本,創造了適應未來發展的競爭力。

此外,洛·馬還為美海軍提出了隱身高速攻擊偵察艇(CHARC)概念。該艇將攜帶一系列武器,執行小型艦船防禦、瀕海反潛作戰、掃雷、將特種作戰部隊投送到熱點地區等任務。C H A R C採用小水面線雙體船(SWATH)設計,其前駕駛艙人員為2人,採用了現代直升機設計技術,其前部安裝一挺20毫米速射機槍,船體前部兩側有4個內置武器艙,每個側艙內可安裝1枚AGM-114「海爾法」導彈或「聯合通用導彈」。該艇還可以洛·馬新研製的「網火」系統,該系統具備超視距打擊能力。

與此同時,洛·馬正在將長11米和12米兩種CHARC推銷給海軍和美特種作戰司令部,該艇將主要與LCS配合使用,首艘美海軍瀕海戰斗艦「自由」號目前正在建造之中,預計於2006年底交付美海軍使用。

縱觀全球市場,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目前正處在一個不敗的地位,除了可出產更多F-16飛機,手中已掌握的美國和英國近2600架F-35飛機的訂貨承諾,使這種低成本、多用途戰斗機有著光明的未來,並有著豐厚的利潤回報,整體上甚至會趕超F-16家族。與此同時,依靠其在海軍武器平台、太空情報偵察技術、C4ISR和導彈防禦方面的技術優勢,公司被認為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幾家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的系統整合廠商。當我們看到近幾年洛·馬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多項成功時,有誰能否認其世界級軍火巨頭的地位與能力呢? 文/沈巍崗 杜浩田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以下簡稱洛· 馬)由原洛克希德公司和馬丁·瑪麗埃塔公司於1995年合並而成,目前核心業務是航空、電子、信息技術、航天系統和導彈,主要產品包括美國海軍所有潛射彈道導彈、戰區高空區域防空系統、通信衛星系統、F-16、F-22和F-35(JSF)等戰斗機,U-2間諜偵察機、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C一 5系列「銀河」大型軍用運輸機及岸基反潛機P-3系列、C-130系列軍用運輸機、軍用電子系統、飛行訓練輔助設備、火控系統和空中交通管制設備等,占據美國防部每年采購預算1/3的訂貨,控制了40%的世界防務市場,幾乎包攬了美國所有軍用衛星的生產和發射業務,成為世界級軍火「巨頭」。

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ctor, The Power Franchise)作為矽谷的創立者和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與集成電路的發明者,是在 1957年是由著名的仙童儀器科學家Robert Noyce 和 Gordon Moore 創建的,著名的半導體公司Inte,AMD和National Semiconctor等就是從仙童半導體公司分離出來的。
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ctor, The Power Franchise)是全球首屈一指針對多元終端市場提供高性能功率產品的供應商。該公司銳意開發尖端的產品,以配合今日以至未來的電子器件對功率的最小化、轉換、分配和管理的需要。仙童的組件廣為計算機、通信、消費、工業、自動汽車及航天等應用系統所採用。
美國仙童半導體全球共有10,000 名員工,從事設計、製造和推廣功率半導體、模擬及混合信號、介面、邏輯及光電子產品的工作。這些產品都是美國仙童半導體在美國緬因州南波特蘭市、猶他州WestJordan、賓西法尼亞州 Mountaintop、韓國富州市及新加坡的晶元廠所製造。公司同時在菲律賓宿霧、馬來西亞檳城及中國蘇州設有組裝及測試工廠。仙童半導體總部在南波特蘭市,製造半導體的歷史,是全球最悠久的。
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於2001年4月在蘇州注冊成立快捷半導體(蘇州)有限公司,簡稱「快捷半導體」,首次投資總額為1億美金,2004年7月增資至10億美金,員工人數目前已達千餘人,未來3年將達到3500人。快捷半導體公司坐落於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區內蘇桐路1號,是集團1997年重組後首家興建的工廠,2003年6月開始正式大規模投產。主要從事分立功率器件的封裝和測試,產品類別達數千種,被廣泛運用於微電子應用領域,包括汽車、通信、電腦、外圍設備、工業及消費品應用。並於2004年9月建成國際一流的自動化倉庫,將成為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在亞太地區重要的倉儲配送中心。
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一直把人才視為企業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重要財富,在全球設立了六個技術創新中心(美國、德國、上海、深圳、台北、韓國)。重視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公司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員工海外培訓的機會,為員工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平台,使員工與工廠一起成長。

④ 日本一個小小的島國 為什麼軍工業那麼發單

您好
首先得益於明治維新時期積累的重要工業基礎;盡管日本在二戰以前,窮凶極惡,到處開戰,可是其本國的工業基礎和國民經濟都還很薄弱!比如甲午戰爭就是日本為了把國民對經濟發展的失望轉移到對其他國家進行的戰爭上。
同樣,作為太平洋戰爭的起點,奇襲珍珠港也就是日本面對龐大的軍費開支,和國民經濟日漸衰退以及資源的進口被封鎖,不得已對美開戰,放手一搏!
戰後,從開始的敵對國,到後來朝鮮戰爭時候,日本和美國的關系日漸曖昧;特別是中國國民黨的戰敗,以及美國自己在朝鮮的失敗,刺激了美國,他認識到必須在亞洲扶植一個政權,使之以抗衡中共;自此,急需發展的戰後日本經濟得到了美國的大量資金援助,加之以工業基礎,日本就此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

⑤ 日本工業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日本工業化有自己的特點。第一,日本的工業化是在政府的推動和對外軍事侵略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歐美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政府也會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政府推動工業化在日本表現得更加明顯。日本的工業化從開始到基本完成,起主導作用的都是明治政府。明治政府通過發行「金祿公債」,設立「創業基金」和「勸業基金」,增加財政信貸以及「處理」國營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尤其是那些與政府關系非常密切的官商,從而形成了日本工業化中的私人資本和國家權力之間的特殊關系。在日本,財閥對政府是有依賴性的。明治政府在工業化中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產品,興建了有利於軍事工業的社會基礎設施。通過公共產品的提供,進一步確立了政府在工業化中的地位。 第二,因為日本工業化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情勢,所以其工業化道路和歐美國家有很多不同。英法等國家的工業化,一般都是從消費資料生產部門,尤其是紡織業的生產過程的機械化開始,在這些行業的機械化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後,在擴展到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日本的工業化過程則要相對復雜。消費資料生產部門和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現代化是相互交錯進行的。對於私人資本而言,工業化是從以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開始的,然後擴展到造船、機械機器等重工業部門。對於國家資本來講,因為已有幕藩體制下的軍工企業基礎,所以一開始就從軍事重工業開始著手工業化。 第三,日本的工業化是通過移植西方近代產業和外國的技術裝備實現的。當日本進行工業化的時候,西方的歐美國家工業化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這樣一個情勢,使得日本可以引進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工業化的經營管理思想、組織形式和各種制度安排。引進大量的技術設備為工業化提供了一個好的平台,但是由於國內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重工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軍事工業,所以使得日本的機器製造業較為落後。基礎的薄弱和產業結構的畸形使得日本對外國技術裝備的依賴加深,從而導致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日本都把重工業作為工業化的目標選擇。 第四,日本的工業化是非西方的工業化,其中蘊含了日本的民族精神。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戴維路S路蘭德斯認為,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很大。他說:「任何類型的經濟發展都是復雜的,而且包括種種相互影響的因素。其中還常有機會成分。但在對這些偶然事件,或隨機事件,或由地理引起的問題作一最終分析時,『文化』則被廣泛使用。[1]」 弗朗西斯路福山也認為:「現代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卻不足以構成現代繁榮和社會安康的充分條件,它們還必須與某些傳統和道德習俗相結合。[2]」日本將其精神和工業化結合在一起。日本沒有基督教的傳統,「無意對創世作猜測或崇拜一個滋生萬物之神,注重自然現象,甚至敬畏出類拔萃的山川鳥獸。這種種專著於刻下環境之事物,有意受自然力量之感召,不沉湎於抽象觀念的習慣,不可能與日本人經常在技術工作中表現精研獨到的能力及個人行動易於協調沒有關系。[3]」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等級制思想使得日本人有了崇武尚美的獨特性格。這種性格和加上島國的約束使得日本人經常有侵略意識。在日本重工業化的過程中,日本人正是通過戰爭掠奪到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本。日本人善於學習,而且非常徹底,表現在它的制度變遷上。歷史上,當中國經濟獨步於世界的時候,那麼它學習中國的官僚組織架構。但是由於沒有異族侵略的威脅,所以日本沒有像中國一樣形成中央集權制,日本的戰國時代時間很久。在西方崛起以後,日本人很快便選擇「脫亞入歐」,開始學習西方各國的制度。根據本國的歷史和國情,日本人從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借鑒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通過借鑒學習,從而融合到自己的經濟發展大計當中,並且成就了自己的工業化

⑥ 日本的工業主要集中在哪,原因是什麼

日本工業主要集中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構成了太平洋沿岸帶狀工業地帶。日本的五大工業區有京濱工業區(東京,橫濱),名古屋工業區(名古屋為中心),阪神工業區(大阪,神戶),瀨戶內海工業區(瀨戶內海沿岸)和北九州工業區。由於日本為島國,資源極度貧乏,是世界上進口資源最多,對外依賴程度最高的國家。日本的工業分布被稱為「臨海型」工業布局。

⑦ 日本工業的介紹

日本的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太平洋沿岸帶狀工業地帶)。主要有京濱(東京---橫濱),名古屋(名古屋為中心),阪神(大阪--神戶),瀨戶內(瀨戶內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業區。這種工業分布被稱為「臨海型」工業布局。

⑧ 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自哪些國家

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印度,科威特,智利,巴西,澳大利亞,東南亞,

日本主要工業原料有:煤,石油,鐵, 銅,鎳, 鋁土,鉛鋅

1、日本的鐵礦石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印度、巴西,煤炭主要來自中國、澳大利亞、美國。

2、煤炭,石油主要來自中國,沙特,美國等

3、鐵來自中國和澳大利亞等

4、銅來自澳大利亞,非洲,美洲

5、鎳和鋁土來自美洲和澳大利亞等

6、鉛鋅來自澳大利亞,南美(智利,阿根廷等)

7、小麥棉花主要從中國、美國、印度、埃及和烏茲別克等過進口。


日本的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太平洋沿岸帶狀工業地帶)。主要有京濱(東京---橫濱),名古屋(名古屋為中心),阪神(大阪--神戶),瀨戶內(瀨戶內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業區。

⑨ 關於日本近代工業發展史的文章

日本近代造船工業簡史

日本近代造船工業始於19世紀5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得到迅速發展。1915年商船產量為4.9萬總噸,而在1919年時增至61萬總噸,僅次於英國和美國居世界第三位。1914~1922年間,共建造艦艇64艘、共7萬噸。戰爭結束後,造船工業急劇衰落,1934年後又重新膨脹,1944年時有大中型船廠60家,船台140餘座,職工近40萬人,當年艦艇產量達374艘、共40.8萬噸。
1. 戰後恢復聯階段(1945~195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受到政治和經濟的限制,艦船生產一度停止。
戰爭剛結束的頭兩年,日本造船工業作為軍火工業,由美國當局接管,解散了4家海軍船廠,其它船廠也紛紛倒閉和縮小規模。1946~1949年間,產量僅有10萬總噸。1947年以後,美國對日政策開始緩和,放寬了對造船的限制,並通過向日本船廠訂船及向日本投資的方式,幫助恢復和發展造船工業。這樣,在美國的扶植下,日本利用戰後國內外需要大量船舶的有利時機,憑借其工資低,有較好造船工業基礎等有利條件,又迅速發展起來。
但是,當時日本在造船能力、技術水平以及船用配套工業方面均不及西歐,建造出口船的競爭力量薄弱。進入50年代後,日本不斷提高其造船技術水平,增進設備的自動化和合理化程度,使其建造出口船的競爭力不斷增強。
1952年海上警備隊(即海上自衛隊的前身)成立後,艦船工業開始得到恢復。為此,日本造船界作出積極的響應:招收具有豐富造船經驗的原海軍技術人員重操舊業,成立船舶設計協會,大量搜集有關資料,開展艦船理論和設計方面的研究工作,並將研究結果提供給防衛廳。
1953年,日本船廠為海上警備隊建造了16艘艦船(包括警備艦5艘、大型艦7艘),共計9330噸,建造費為116億日元。
1956年4月,日本第一艘國產護衛艦"春風"號在三菱重工業公司的長崎造船廠建成。當年商船的下水量達175萬總噸,首次超過英國,居世界第一位。
1958年,海上自衛隊開始實施第一次防衛發展計劃。1958~1960年間,根據該計劃要求,建造了26艘、計23620噸艦船,總建造費約276億日元。
2.迅速發展階段(1960~1974年)
60年代是日本造船工業迅猛發展的階段。針對當時大型油船、兼用船、集裝箱船等市場需求,日本加速了設備投資,不斷擴大造船能力。1962~1965年的設備投資額為777億日元,1965~1971年累計達到了2030億日元,10年間造船能力擴大了3~4倍。1962年商船下水量為218.3萬總噸(約佔世界商船總下水量的26.1%),1971年增加到1199.2萬總噸(約佔世界總下水量的50%),10年間船舶產量增加了4.5倍。這個時期正是海上自衛隊執行第二、三次防衛發展計劃時期。1962~1966年間共建造31艘、計42052噸艦船,總建造費423億日元。1967年日本提出促進武器裝備現代化和國產化,並提高後方支援能力。1967~1971年間建造了45艘、約5萬多噸艦船。
70年代初,日本建造了4700噸級直升機驅逐艦和1800噸級的水滴形潛艇,特別是可載3架反潛直升機的驅逐艦,在當時受到各國注目。
3.結構轉換階段(1975~1989年)
7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世界性石油危機的影響,日本商船產量急劇下降(1973年為1750萬總噸,而1979年時降至503萬總噸,下降了71%)。正處在這一時期的海上自衛隊的第四次防衛計劃(1972~1976年)也未按期完成,原計劃建造54艘、約69000噸艦船,實際上僅建造了37艘、約5萬噸。
1979年日本造船工業在短期復甦後,於1982年再度蕭條,加之日元升值,南朝鮮等新興競爭力量的出現,使日本造船業處境困難。
1986~1990年的中期防衛計劃,要建造35艘、約69000噸艦船,這促進了日本艦船工業的發展。
1996~2000年,日本政府制定並正在實施"中期防衛力量發展計劃"。針對下世紀初日本仍不能擁有核潛艇和航空母艦的現實,他們把發展遠洋作戰裝備作為建設21世紀遠洋型海軍的關鍵,使其常規艦艇的總噸位、單艦平均噸位及艦齡、整體作戰能力等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該計劃規定,5年中建造各種艦艇共16艘,其中4400噸級驅逐艦5艘、2700噸級潛艇3艘、8900噸級兩棲登陸運輸艦1艘、5400噸級潛艇供應艦1艘。
4.亞洲金融危機後的發展情況
1997年下半年,日本造船工業經受住了震撼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的考驗,主要大型造船企業的造船產量雖有升有降,但接獲新船訂單大幅度上升,造船手持訂單儲備充足。從總體上來說,各船廠生產穩定,企業利潤有所改善。
1997年日本造船產量總體水平仍居世界首位。從主要大型造船企業的造船情況看,1997年日本三菱重工造船產量為142萬總噸,較1996年下降26.8%,造船企業排名位於世界第四;川崎重工為66萬總噸,較1996年增長57.1%,排名位於世界第七;日本鋼管為65萬總噸,較1996年增長31.6%,位於世界第八;日立造船公司為53萬總噸,較1996年下降22.7%,位於世界第九。在承接新船訂單方面,由於日元大幅度貶值,日本造船工業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新船訂單大幅度增長。據勞氏船級社公布的統計數字,日本接獲各類新船訂單643艘,共計1536.2萬總噸,佔1997年世界新船訂單總量的比重達到了42.1%。與1996年水平相比,增長67.7%。1997年日本新船訂單的增加部分佔世界新船訂單增量的比重為47.5%。由於接獲了大量新船訂單,日本的造船手持訂單大幅度上升。根據德國不來梅航運經濟研究所對全世界300及300總噸以上船舶的統計,截止到1998年1月1日,日本造船手持訂單為550艘,1115萬修正總噸,佔世界造船手持訂單總量的比重為31.9%,與其主要競爭對手韓國相比高出6.2個百分點。充足的手持訂單使日本造船企業在1997年度過了繁忙的一年,而且從手持訂單的數量看,至少在2000年年中之前,日本主要造船企業將繼續保持這種繁忙和興旺的狀況。迫於新船訂單大幅度增長對造船生產設施需求的壓力,為了在不增加新造船基礎設施的情況下,完成現有的船舶訂單,日本造船企業對船舶建造的生產組織方式進行了調整。其中主要措施是採用過去曾被禁止使用的平行建造法。解除對平行造船法使用的禁令,是1996年日本運輸省造船工業調整計劃的一部分。除此以外,日本一些船廠還計劃通過重新啟用過去被停止使用的船塢,以增加其現有的生產能力。日本中型造船企業已經大量採用平行造船法造船,目前日本主要大型造船企業也已出現採用這種方法的趨勢。三菱重工的長崎船廠、日立造船公司的舞鶴船廠和住友重工的橫須鶴船廠已開始採用平行造船法造船。三菱重工在長崎船廠採用平行造船法建造了10艘集裝箱船;日立造船公司也將採用平行造船法在有明船廠建造11艘VLCC和幾艘巴拿馬型散貨船。這幾艘散貨船是日立造船公司為調整生產組織計劃從舞鶴船廠轉移到有明船廠建造的。石川島播磨重工和川崎重工將重新開放過去曾被停止使用的船塢或船廠。三井工程和造船公司也開放了它在千葉船廠過去停止使用的3號船塢。
生產效率有提高加之滾滾而來的訂單,使1997年日本造船企業經營狀況有所改善。據日本住友重工透露,該公司在截止到1997年9月的前6個月中,營業利潤增長了150%,達到63億日元(約合5250萬美元),稅前利潤與1996年同期水平相比激增640%,達到了15億日元。但銷售額與1996年相比沒有變化,仍保持在1244億日元的水平。另外日本鋼管公司造船部透露,1997財年該公司銷售利潤率為5%。從總體情況和主要大型造船企業的經營狀況看,1997年日本造船工業取得了重要發展,但日本中小型造船企業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加之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發展遇到了較大困難,如日本中小型造船企業中的函館造船廠陷入經營困境,上島造船廠也面臨倒閉,村上造船廠已向仙台地方法院申請破產。對於日本造船工業來說,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船價過低,企業難以形成合理的利潤率。鑒於這種情況和日本已處於世界造船第一大國的地位,目前日本一方面努力提高造船生產效率,降低造船成本,進一步增強自身競爭力,保持其現有地位;另一方面,在策略上積極呼籲各國限製造船生產能力,試圖以此推動船價的上漲。
方針政策: 為發展造船工業,日本政府制定了有關法律和各種保護發展政策與措施。屬運輸省海上技術安全局主管的法律及與其業務相關的法律有23項,其中主要法律有8項。即造船法、小型船製造業法、臨時船舶建造調整法、摩托艇競賽法、船舶法、船舶安全法、造船業基礎整備事業協會法和船舶噸位丈量法。
戰後,日本造船工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以這些法律為依據,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制定有關政策和措施,有效地對造船工業給予指導。
70年代末,石油危機以後,日本政府為了解決造船工業供需結構不平衡的問題,積極調整市場,努力促進需求正常化,運輸省根據造船法和特定船舶製造業經營安定臨時措施法等有關法律,以造船合理化審議會為咨詢機構,對造船企業降低開工率、處理過剩的造船設備能力進行了統一安排;運輸大臣引用有關法律,有效地實施了這些措施,官民共同努力,使造船工業重振旗鼓,結束了長達10多年的不景氣局面。
1. 反蕭條措施
(1)1979年和1987財年先後兩次處理過剩的造船設施能力。
(2)企業合並,實施集團化管理,調整和強化產業體制。
(3)特定船舶製造業安定事業協會收買被處理的設備和土地,並對由此而使造船廠發生的解僱金、退職金等債務給予擔保。
(4)根據促進特定遠洋船拆解臨時措施法和促進船舶拆解補貼制度等,大力促進拆船。
(5)根據壟斷禁止法,對造船設備能力在1萬總噸以上船廠的造船產量加以限制。
(6)促進高附加價值船,21世紀船舶配套設備、海洋開發設備等新技術和生產技術開發,強化研究開發體制。
(7)促進國際協調,加強造船國之間對話,穩定造船市場秩序。
2.日本政府扶植政策
日本船舶工業的迅速發展是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植分不開的。政府為了促進船舶工業的振興和發展,制定了許多法律,並以此為依據,根據各個不同時期的發展需要,適時地制定相應的扶植政策和措施,使日本船舶工業能在較短時間內從戰爭的廢墟上重新振興起來,成為世界造船大國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造船扶植政策主要是以"計劃造船"制度和提供"出口信貸"制度為核心而展開的。從日本船舶工業的演變可以看到,這兩項政策為日本船舶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造船政策結構與法律基礎
F造船政策結構
日本船舶工業是由私營企業構成。國家通過有關的法律,對船舶工業進行管理和調控。船舶工業扶植政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船舶建造實行審批制度,並通過金融財政措施,對船舶工業實施直接或間接調控;
提供出口信貸,促進在日本船廠造船,支持造船工業;
對產業調整給予援助。
F造船政策法律基礎
日本的船舶工業屬運輸省海上技術安全局管轄。1964年由該局實施的法律共有23項,其中單純為船舶工業立的法律有"船舶法"(1933年頒布)、"船舶噸位丈量法"(1980年頒布)、"船舶安全法"(1933年頒布)、"造船法"(1950年頒布)、"小型船造船業法"(1966年頒布)"臨時船舶建造調整法"(1953年頒布)、"造船業基礎整備事業協會法"(1978年頒布)和"摩托艇競賽法"(1951年頒布)。
政府在制定造船扶植政策的時候,除了依照上述法律以外,還可以引用如"中小企業團體法"、"中小企業現代化促進法"等永久性法律。在造船工業蕭條時期,為了保證產業調整援助政策的順利實施,政府相應地制定了臨時性法律。如"中小企業事業轉換對策臨時調整法"(1976~1986年)、"特定不景氣產業安定臨時措施法"(1978~1983年)等。正是這些法律的適時設立,使各項造船政策無論是在造船業振興時期,還是在提高國際競爭能力時期,以及在產業調整時期都能夠有法可依,順利實行。
F造船政策的資金基礎
開發銀行和輸出入銀行作為國家金融機構,為造船扶植政策的實施提供了資金保障。通過這兩個銀行為計劃造船和出口船提供金融援助是日本造船與航運政策的核心。日本國內的航運公司只要得到政府認可,列入造船計劃以後,即可從開發銀行獲得優惠的造船貸款。對於建造出口船,只要滿足規定的條件,輸出入銀行可為其提供優惠的出口信貸。
60年代初,開發銀行對在本國船廠造船提供的貸款占該銀行貸款總額的21%,1965年上升至45%,以後逐年減少,1975年降到10%,80年代初稍有提高,為13%。從開發銀行為船舶建造提供貸款的力度不難看出日本政府對造船與航運業的重視程度。
另外從輸出入銀行提供的出口信貸看,60年代中期促進建造出口船是該銀行的投資重點。在其投資總額中,船舶出口信貸佔58%,以後開始減少,1980年約8%左右。
綜上所述,日本造船扶植政策主要是以"造船法"為依據,通過審批的方法直接調控。
2)財政扶植
F國內信貸
70年代以前,日本建造的本國籍船主要是通過計劃造船制度具體實施的。該制度始於1947年,但是以開發銀行貸款的方式是從1953年開始實行的,並一直延續至今。
根據國家規定的條件,日本船東申請建造的船經審批被列入造船計劃以後,可以從開發銀行獲得優惠的貸款。貸款比率大約占船價的70%左右,償還期限從貸入本金後算起,貨船15年,油船13年(均含3年寬緩),年利息為7.5%。對於商業銀行貸款利息高於開發銀行的部分,國家還提供利息補貼。船東在獲得優惠的造船貸款以後,雖然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禁止到國外船廠造船,但是原則上以計劃造船方式建造的船都在日本船廠建造已成為慣例。因此,日本計劃造船所建造的船都是在國內船廠建造的。
60年代初政府加強對船舶工業的扶植,計劃造船產量大增,每年約250萬噸左右。70年代以後稍有減弱,而在70年代末又重新加強。進入80年代以後,計劃造船產量逐年下降,1991年只有10艘,約計92萬總噸。
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關於取消造船補貼的談判中,日本開發銀行提供的優惠造船貸款制度受到了歐美的指責。對此,日本極力申辯其制度是對航運業的支持,並非間接對造船給予的扶植。經過辯論,談判最後認為,該制度不違反出口信貸協定,可繼續保留。
F出口信貸
從5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通過輸出入銀行提供船舶出口信貸。實行初期的貸款條件為相當於60%船價的貸款可在交船後的5年內分期償還,年利率7.5%。1962年以後寬到80%船價的貸款可在交船後8年內分期償還,年利率4%。
60年代日本把航運與造船工業作為重點扶植產生,給予了很大支持。在1960~1967年間,輸出入銀行為船舶出口提供的信貸約占該銀行貸款總額的80%。1969年以後,受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關於船舶出口信貸規定的制約,開發銀行的貸款條件接近國際水平。盡管如此,該銀行提供的出口信貸仍為船價的50%左右,償還期7年,年利率8%。
80年代以後,輸出入銀行提供的出口信貸不足其貸款總額的10%。近幾年,由於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建議的利率低得多,輸出入銀行的出口信貸逐漸失去吸引力,1989年以後船舶出口信貸已名存實亡。
除了提供船舶出口信貸以外,日本不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特殊條件的出口信貸,輸出入銀行不提供撥款或直接基金。通產省可以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規定的條件,為船舶出口信貸保險。
F產業調整援助政策
從70年代末起,日本的造船扶植政策轉向支持和援助產業調整。根據"特定船舶製造業安全事業協會法"(1978年月10月頒布)和"特定船舶製造業經營安定臨時措施法"(1987年頒布),日本於1979年和1987年先後兩次處理了過剩的造船設施能力。實施對象為造船設備能力在5000總噸以上的造船企業。造船業基礎整備協會按照上述兩項法律,收買被處理的設備和土地。在第一次削減造船能力階段,用於土地收買和設備處理的資金總額為960億日元;第二次對5個船廠的設備和土地的收買費合計為107日元。這些資金來源主要是依靠從開發銀行和商業銀行貸款。償還分兩部分,土地收買貸款由其土地再賣出後的收入償還;設備收購貸款由生存下來的企業根據政府規定,每年按接到新船船價的一定比率共同承擔償還債務,貸款償還期為10年。
造船業基礎事業整備協會除了收買經處理的土地和設備以外,還對由此而使造船企業發生的解僱金、退職金等債務擔保。第二次設備處理階段,該會對7家造船公司的債務擔保額為95億日元。
經過調整以後,1988年5000總噸以上的造船設施從1986年的73座、602萬修正總噸減少到46座、460萬修正總噸,同時把44家設備能力在5000總噸以上的公司減少到26家,將21個集團合並成8個。1989年隨著世界造船市場出現轉機,日本停止了在造船工業實施的反蕭條措施。1992年"特定船舶製造業經營安定臨時措施法"被廢除。
3.21世紀日本造船工業將採取的措施
90年代初,日本造船工業從持續蕭條的谷底中走出來。為了重新發展造船工業,長期穩定地滿足90年代建造艦船的更新需求,在船舶工業中發揮其作用,改善就業環境,改變船舶工業形象,根據運輸大臣的咨詢,海運造船合理化審議會於1991年12月提出了21世紀日本造船工業的方針政策。基於這一方針所採取的措施包括:
(1)長期穩定供需平衡
由於70年代大批量建造的大型油船經過20多年的使用後達到了更新年齡,90年代就會出現更新需求。但是,只為了滿足暫時需求而擴充船舶建造能力會再次導致供需結構不平衡。因此,在2000年前後,當更新建造需求結束後,新船建造需求將進入低谷時期。為此,日本造船界認為:不應增加造船設施,而應通過機械化和省力化來提高生產效率,滿足未來艦船建造需求。為了為2000年以後需求下降作準備,應開發新船型,擴大需求量。同時還應改進生產系統,更進一步節省勞力,以提高企業的靈活性。因此,通過吸取過去靠投機性訂船與隨意擴大建造能力曾引起市場不必要的混亂這一教訓來增進國際間有關遠洋船舶市場趨勢的共同認識對造船界至關重要。
(2)完善產業基礎
a. 基於日本造船工業剛剛擺脫困境,在短時期內要採取如下措施:
·由於船舶生產設備陳舊,要促進現代化改造;
·必須解決人員短缺和職工老齡化問題,改進僱用條件和工作環境。
b. 在中、長期將採取下列措施:
·改進造船工業結構,加強研究開發體制,以靈活地適應多樣化、高度化市場需求的變化,並創造需求;
·改進生產設備和工作環境。
(3)促進國際協調
為了攻克世界造船工業共同的課題,加深相互依存關系,日本計劃就以下幾方面促進國際間協調:
·通過OECD所倡導的多國間協商、國與國協商等創造公平競爭條件;加強各國在造船市場現狀與未來發展動向方面的情報交流,統一認識,促進船舶市場供需平衡長期穩定;
·根據國際上對全球環境保護的要求,促進船舶環境保護技術的發展,並努力使其成果得以推廣;促進老齡船的拆解;
·促進技術合作,加強國際間技術交流。
4. 船用配套工業的政策和措施
船用配套工業為擺脫受造船蕭條的影響,企業間競爭激烈、價格下跌、技術力量下降、經營不佳的局面,為航運及造船工業提供質量好、可靠性高的配套設備與機械,日本政府正在採取必要的措施。
(1) 促進集中生產、專業化分工的生產體制,保持適度的生產能力。
(2)在接受訂貨、購置原材料等方面促進行業間的相互協調,建立穩定的供應系統,共同獲利。
(3)加強含軟、硬體在內的新技術開發,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

上貼: 拉斐爾 發布日期: 2005-12-03
規模布局: 1.船廠數量
日本造船工業規模十分龐大,據統計,1988年可建造500總噸級以上鋼船的船廠有700家,1990年減少到634家。這些船廠以東京、橫濱、大阪、神戶和長崎為中心,主要分布在九洲、四國等地區。
1987年,為了應付造船工業長期蕭條的局面,頒布了《特定船舶製造業穩定經營臨時措施法》。根據這一法令,日本於1988年初將44家設備能力在5000總噸級以上的公司減少到26家,而稱為大型造船公司的有7家:即三菱重工業公司、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公司、三井造船公司、日立造船公司、川崎重工業公司、住友重機械公司和日本鋼管公司。除了日本鋼管公司是從鋼鐵冶煉起家的以外,其餘6家都是由造修船逐漸發展起來的綜合性大型重工業企業。這6家公司是日本最大的造船企業,單個公司每年建造數十萬載重噸甚至超過一百萬載重噸的船舶,船舶業務產值超過3.5億美元。按日本野村研究所的統計,這7家造船公司的船舶業務銷售額在世界居很高的地位。它們1991年度的船舶業務銷售額為3.7~17.5億美元,總計為60億美元。7家公司的平均船舶業務比重為7.6%;如果不包括日本鋼管公司,6家公司的平均比重為12.2%。近幾年,它們的船舶業務(造修船和海洋工程)雖然有明顯增長,但由於非船業務同步增長,所以非船業務的比例始終超過86%。
2.職工人數
據日本運輸省對630家鋼船建造廠的統計,1991年共有造船職工8.9萬人。其中正式職工5.5萬人,外包工3.4萬人,與1981年比較,十年間職工人數減少了一半,只相當於1974年高峰時期的三分之一。
日本造船職工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造船工業長期蕭條,有計劃地裁減人員所致。加之造船行業在日本被視為"臟、累、危險"的產業,且工資低,企業形象差,特別是對年青人缺乏吸引力。從日本船廠各種人員短缺的情況看,職員中的營業人員、設計人員、現場管理人員,工人中的焊接工、管子安裝工、塗裝工等經驗豐富的造船職工短缺嚴重,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外包工,且外包工的僱用比率正在擴大。但是僱用到合適的外包工也很困難,許多船廠不得不採取提高工資、改善福利設施等方法來吸引外包工人。
日本造船職工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目前平均年齡已超過40歲。針對這一問題,日本正在採取各種措施,以改善工作環境,增強就業吸引力,促進同行業間的勞動力交換。
3.配套工業
除上述這些造船公司以外,1990年底時日本還擁有859家船用配套設備生產廠。其中大約有210家是大船廠的機械部門、大型企業和中型專門企業,其餘則是資金不足1億日元的中小型企業。此外,日本還有約900家工廠從事小型內燃機修理和船舶電氣安裝業務,這些工廠絕大部分是小型企業。1990年時日本船用配套工業共有職工3.7萬人,與1972年興盛時期的18萬人比較,只相當其20%左右的水平。

結構體制: 1. 管理體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的艦艇建造是以原日本海軍艦政本部為核心,加上海軍的技術研究所和橫須賀、吳、佐世保、舞鶴4家造船廠來進行的。戰後這4家船廠解散,現在日本海上自衛隊所需的艦船都是直接向私營船廠訂貨。
日本的艦艇研製首先由防衛廳作出經費預算,然後防衛廳長官根據海上自衛隊慕僚長(相當於海軍參謀長)的報告,決定各艦船的性能要求。此後,再經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長和海上自衛隊協商,制定出"基本計劃",報防衛廳長官批准。"基本計劃"的具體實施由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負責。當船廠接到訂單開始建造時,由防衛廳采購實施本部派監督檢查官到船廠,對整個造船過程進行監督檢查。
日本的艦船生產體制與美國不同,它沒有專門的艦船生產廠,而是由綜合性私營造船公司生產。在大型造船公司內一般都設有艦艇兵器本部,專門為海上自衛隊建造艦船。例如,日立造船公司的艦艇兵器本部附屬在海洋事業本部之下,負責艦艇的建造、改裝和修理,以及艦艇配套設備、武器裝備的采購、技術服務和開發設計工作。本部長一般由公司的副社長或常務理事擔任。
(1)科研管理
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所屬的艦船技術開發官室是海上自衛隊的武器裝備設計部門,負責各種艦艇的初步設計和詳細設計。同時它也是艦艇配套試制工作的主管部門,在業務上對技術研究本部下屬的第一、第五研究所有指導關系。
艦船技術開發官室下設試制和研究兩個部門:試制部門主要負責編制船體、發動機、導航儀表、艦載武器彈葯和電子設備等的試制和定型技術文件;研究部門主要負責制定艦船設計標准和船體性能、船體結構、船體舾裝、船用汽輪機和燃氣輪機舾裝的設計,以及武備系統、電子設備和導航儀表等的舾裝設計。
第一研究所下設管理部和四個研究部(包括若干個研究室),是一個綜合性研究所。該所的業務是對艦炮與火炸葯、艦船與船用設備、通信、電子、電氣與理化器材、燃料及潤滑劑進行考察、調研、試驗和制定標准。
第五研究所由總務課、兩個研究部、一個海上試驗室和川崎分所組成,其研究范圍包括水中兵器、水聲器材、磁性器材、掃雷器具的設計、調研、試驗和制定標准等。
(2)艦艇研製程序
日本的艦艇研製程序大體可分為計劃階段、申報預算階段、設計階段和建造驗收階段。
F計劃階段
研製某種艦艇的最初設想是在分析和研究了國內外形勢、科技發展趨勢和日本的國防需要等問題之後提出來的。這項工作由防衛廳的有關局、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海上自衛隊參謀部和各有關院校和技術研究本部共同承擔。在完成這項工作的基礎上,制定出艦艇發展計劃,並納入國家軍備發展計劃。
F申報預算階段
在安全保障會議決定艦艇發展計劃(方案)之後,還要仔細研究預算。首先由海上自衛隊參謀部提出艦艇的性能要求,然後委託技術研究本部的艦艇技術開發官室進行初步設計和確定概略性能數據,並將其結果報告海上自衛隊參謀部。當海上自衛隊參謀部的技術部接到報告以後,再擬定主要性能表,然後通知海上自衛隊參謀部的防衛部。據此,正式編擬建造艦船的要求和預算表。
日本財政部在計劃建造年度的前一年的9月到10月,審查防衛廳提出的申報預算,經過審查與匯總以後

⑩ 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什麼和什麼洋海岸

日本經濟主要分布在關東平原、瀨戶內海和九州島的太平洋沿岸地區。

特別要提起的是瀨戶內海

跟渤海一樣,瀨戶內海也是半封閉的內海,原本也是天然的魚倉,日本列島最富足的海灣。但到1940年代末,日本戰敗後需全力發展經濟,工業布局開始向沿海集中,瀨戶內海沿岸更被選為最重要的工業基地,而瀨戶內海很快成了這些工業部門的共用下水道,工廠把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隨意排入內海,這些廢水裡,銅、鉛、汞等重金屬含量高得驚人。

從197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著手治理瀨戶內海,用了長達近30年的時間,才把瀨戶內海還原成基本清潔的海域。
瀨戶內海沿岸的城市利用瀨戶內海便利的海洋和優良的港口運輸進口原料,出口產品,從而提高工業的經濟效益。 瀨戶內海是日本本州西南與四國、九州間的內海。東經紀淡和鳴門、西經關門和豐豫 4海峽分別與太平洋及對馬海峽相通。「瀨戶」即狹窄的海峽之意,海域位於諸海峽之內,故名。東西長440公里,南北寬5~55公里,面積9500平方公里。 古代和中世紀為日本與中國交往要道,對日本文化發展有重要作用。江戶時代為日本海沿各地向大阪輸送物產的主要通道。近、現代瀨戶內海航運對沿岸工業的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有「工業運河」之稱。沿岸散布的工業區統稱瀨戶內工業地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的工業地帶。戰前棉紡織、人造纖維與化學工業較發達,機械工業(廣島)以軍事生產為中心。戰後,特別是50年代末以來,沿岸各地大規模填海造陸,興建現代化港口及鋼鐵、石油、石油化學聯合企業,及汽車、造船等工業。工業結構中,重工業和化學工業比重高(56~71%),制鹼和化纖工業尤為重要。這里既無原料和燃料資源,也無較大市場,全靠水陸運輸,為典型的加工貿易地區。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7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7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