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馬來西亞傳統樂器
1. 馬來西亞有什麼樂器
民族的樂器就有很多。。。。
例如:
「鑼」和「鼓」被列為傳統樂器。
馬來西亞大型單面鼓
巨大的鑼鼓,稱為單面鼓,是吉蘭丹節慶中常見的演出,尤其是在風箏節和陀螺節期間。一百公斤的大鑼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擊打出饒富趣味的韻律。
馬來西亞擊鼓
在砂勞越,婦女將傳統的音樂呈獻出現代風格。擊鼓是一項音樂性質的表演,一般在重要的節目或慶典上演出。擊鼓者坐在布幕後方,擊打出具有風格,音調和旋律的節奏,做為歌唱和舞蹈的伴奏。歌曲由少女唱出,舞蹈則為男性所舞。
馬來西亞大型鼓組重奏
黃銅制或木製的幾面鼓所組成的重奏形成沙巴部落音樂傳統的一部分,不同的部族擁有不同的樂器組合。卡達山杜順便用六面鼓,
BAJAU部族則使用KULINTANGAN,一組半球形的銅鼓,來配合鼓的重奏
2. 馬來人有哪種傳統樂器
此外,他介紹的還有菲律賓的小黑人(Negrito)、馬來半島的內地部族──塞芒人(Semang)和色諾人(Senoi),以及錫蘭(現斯里蘭卡)的吠陀人(Vedah)、南非的布希曼人(Bushman)、安達曼群島(Andaman)的居民等。這些民族都很可能和文明隔離了幾千年。我們只能從相對的意義上說某種人是原始人。對原始人的判斷是由他們的外表文化提供的,如在服飾、住所、食物、自製的工具、武器和其他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文化。所以,馮特認為原始文化的標准基本上是心理學性質的。原始人是相對的原始,因為他們雖已具有某些文化的萌芽,但幾乎都是自然賜予的。也正是這些最原始的獲取,才使原始人從動物中分化出來。 (二)婚姻和家庭 馮特同意瑞士法理學家巴霍芬(J.J.Bachofen)的《母權》一書中的觀點,即總的來看,原始人的婚姻有三個發展階段:無婚姻或亂交,繼而是女性優勢或母權婚姻,最後是男人統治或父權婚姻。實際在今天仍有約五分之三的部族由母系追溯家世,而只有五分之二的部族是由父系追溯的。原始人的多偶婚姻的兩種形式,一個是一夫多妻,另一個是一妻多夫。一夫多妻至今仍然存在,而一妻多夫在較原始的民族中才有發現,如澳大利亞南部土著和印度斯坦(Hinstan)南部地區土著,白令海峽一帶的愛斯基摩人以及西伯利亞的楚克奇人(Chukchi)和吉利亞克人(Gilyak)。一夫多妻總伴有男子的兩個因素──財產和權力。在一夫多妻盛行的野蠻人中,妻子成了丈夫的財產,可能被遺棄或交換。一妻多夫則是在女子稀少的地區發現的。女子的稀少又大都是由於一種罪惡的習俗──溺嬰引起的,而主要犧牲者是女嬰。自然的後果便是婦女數銳減。為什麼要殺死嬰兒?原始人為了謀生奮斗而無力撫養孩子,最好的辦法只有保存有限數量的生命。在波利尼亞西(Polynesian),孩子只有落地超過一小時才禁止被殺害。有時,信邪的動機也起作用。男嬰比女嬰可能倖免於難,是由於男子在賽馬、狩獵和戰爭中更為有用。馬來半島內陸的塞芒人和色諾人,錫蘭的吠陀人,菲律賓的小黑人,中非的黑人,還有布希曼人,他們的聚居地相隔甚遠,但他們的外表文化大都相同。他們處在人類文化的最低水平上,可一夫一妻是他們唯一的婚姻方式。 (三)社會結構 只要原始人的社會結構尚未受到較高文化的影響,可以說仍然過著類似牧群或游牧部落(horde)的生活,這意味著它仍然是一種無結構的而不是有結構的部落社會。這種特殊群體,作為一個相當大的社會群體只帶有非常微弱的部族結構跡象,確定是原始時代的特有現象。一個牧群就是一個人群。這個人群中的關系是通過語言的共通性而確立並使關系得以保持的。沒有人際交往,語言便不可能產生,語言當然也反過來加強了社會溝通。 使人群和獸群有所區別的是原始人的語言,以及和語言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心理活動──思維。 (四)語言和思維 心理學家很重視原始人的語言問題。語言和思維密不可分。所以語言的基本差異確實暗示思維有方向和形式方面的歧異。調查發現,原始部落最初的語言似乎大都已不復存在。吠陀人說的是僧伽羅語(Sinhalese)和泰米爾語(Tamil);塞芒人、色諾人和菲律賓的小黑人說的是馬亞語(Maya);中非的俾格米人講蒙巴塔語,而布希曼人講霍屯督語(Hottentot)。這些人怎麼會喪失他們原來的語言?這里發生的一切也是人所共有的生存競爭原理應用於心理現象的結果。可能是較強的人種把弱者最重要的心理創造物──他的語言,排擠出歷史舞台。較弱人種的語言可能非常貧乏,而「屈服」於發展水平較高的語言。至於馬來語(Malay)的廣泛流行,似乎與多次的遷徙有關。然而,原始的語言也會不知不覺地對高級的語言產生一種反作用。在較優勢的少數和較不開化的多數之間的競爭中,前者決定主要的詞彙甚至語法形式,後者對發音會有決定性影響。霍屯督人(亦稱科伊人,Koikoi)從布希曼人那裡吸收了許多生硬的語言,但它也帶有某些原始思想的性質。 手勢語是一種原始的語言形式,這種溝通的手段能在文化較低的民族中發現,特別是那些由方言很不相同的部族組成的民族,要用手勢彼此溝通。北美印第安人、澳洲人,甚至南歐的一些民族把手勢語作為一種秘密溝通的重要手段。在使用手勢語的人的動作中,臉部表情不僅有情緒反應,也有思想流露。原始人當中,特別在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中流行圖解式(graphic)的手勢語,即以在空中畫圖形的方式表現一個不在場的客體。手勢語最重要的特徵在於:不存在任何抽象概念的痕跡,只有感知的表象。不過,原始人的思維,甚至從它的開始,便頑強地向抽象概念迫近。印第安人的「真理」這個概念,是用食指直接從嘴唇向前方移動來表示的,這被認為是直言不諱的意思。 原始思維有兩類觀念:一類是觀念儲存庫,是由日常生活的直接感知作用提供給意識的;第二類觀念起源於情感,是向外投射到環境中的,它包括一切不能直接感知到的有關觀念,是真正超感性的。 (五)早期的巫術和魔鬼的信仰 只要原始人的神話能站穩腳跟並產生影響,它便是由一種對巫術和魔鬼的信仰構成的。有兩種動力引起這種信仰,這兩種動力 是死亡和疾病。原始人認為生命是在某種程度上繼續以一種神秘的方式駐留在屍體內的東西。因為這個緣故,死人對他而言,變成了魔鬼,一個看不見的東西,能殺死他或使他生病。除了魔鬼觀念外,還有一種肉體靈魂的概念,意思是相信肉體是生命的運載工具。馬六甲的塞芒人認為靈魂像一隻鳥,在人死時飛入太空。原始人相信,魔鬼在身體內可以採取任何形式裝扮自己,而騙人的巫醫能利用這一點詭稱把病魔當做一片木頭或一塊石頭驅走。當吠陀人進入婚姻關系時,男方要給他的未婚妻圍腰束上一根帶子。這不過是一種「紐帶巫術」,以確保他妻子的堅貞。遇患病時,通常將一根帶子束緊在身體的某一病痛部位,另一端傳送到一棵樹上,相信那一病症會神奇地轉移到樹中。 (六)藝術的萌芽 巫術觀念在一定意義上是投射到藝術之中的。原始人只有一種藝術發展到完美的高度──舞蹈藝術。起初,舞蹈是達到巫術目的的一種手段,然而它也能引起愉快,這使它又以娛樂的形式演出。原始人的舞蹈沒有音樂伴奏,舞蹈的真正音樂伴奏是人的歌唱。 原始人對樂器幾乎是一無所知。較復雜的樂器差不多都是從外界輸入的,如馬來半島內陸部族的鼻笛,布希曼人的弦樂器。另一種樂器名叫牛吼器(bull-roarer),這實際上是一種樂音與噪音相混的樂器。 和巫術及魔鬼觀念有聯系的還有造型藝術。成為狩獵對象的動物刻在弓上或吹管上。馬六甲婦女的梳子是極富於線條美的,它被認為是防禦疾病的一種工具。布希曼人的繪畫在性質上顯然既不是巫術又不是裝飾。布希曼人的原始洞穴繪畫是回憶藝術(memorial-art)的作品。畫這些畫的人首先期望的是,把他經歷的事情再現在他的記憶中,他無疑也希望能將這場景保存起來留給親人回憶。 (七)智力特徵和道德特徵 原始人的智力和道德不是平行發展的。要理解一般的心理發展,並理解這些心理側面之間的關系,人類文化的早期狀況是特別重要的。原始人的智能曾經停留在一個非常低下的水平上。這不是他們在本質上的心理能力低下,而可能是由於原始人的需要的有限性。學者們都認為原始人最突出的特徵是易於滿足。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長期隔離狀態而形成的環境條件的固結。一套風俗和習慣在一個民族盛行的時間越長,它也越難改變。 原始文化的特徵在於它從太古時代以來一直沒有進展,但這並不表明原始人的智力要比現代人低下。原始人尋覓、追捕和俘獲獵物的手段足以說明他們的智力水平不低。弓箭的發明,從一種智力的觀點看,並不比現代火器發明者的智力低多少。在近代馬六甲的學校中,中國人、色諾人和馬來人同在一校讀書。在學生能力方面,中國人第一,第二為色諾人,第三為馬來人。被認為原始的色諾人比被認為有天資的馬來人能力要高得多。只是,原始人的智力是限制在一個狹窄的活動范圍內,在這個范圍內,他們的智力不低。 原始人是坦率和誠實的,不說謊,不盜竊。有人稱原始人是世界上的嬰兒民族,意思是他們具有童年的純真。原始人的這種道德態度應歸因於他們有限的需要。原始人在同周圍民族相爭時,道德表現則另是一樣,往往表現出恐懼,然後是欺騙和惡意。這表明外部生活條件對道德的發展有極大影響。
3. 銅鑼是馬來人的傳統樂器嗎
銅鑼是一種源自中國的傳統打擊樂器,亦傳至周邊國家和地區。馬來人的銅鑼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4. 馬來西亞的傳統樂器有哪些 幫幫忙哦~~
馬來西亞的傳統樂器有馬來西亞大型單面鼓、馬來西亞大型鼓組重奏、薩佩、雙面鼓「更但」、「剛不斯」琴。
一、馬來西亞大型單面鼓
馬來西亞大型單面鼓是吉蘭丹節慶中常見的演出,尤其是在風箏節和陀螺節期間。一百公斤的大鑼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抄擊打出饒富趣味的韻律。
二、馬來西亞大型鼓組重奏
黃銅制或木製的幾面鼓所組成的重奏形成沙巴部落音樂傳統的一部分,不同的部族擁有不同的樂器組合。卡達山杜順便用六面鼓,BAJAU部族則使用KULINTANGAN,一組半球形的銅鼓,來配合鼓的重奏。
三、薩佩
薩佩被稱作「東南亞琵琶」,廣泛流行於中央婆羅洲流域。最初的薩佩是一個彈奏相當有限的樂器,只有兩個琴弦,三個音品。後來,逐漸被運用於舞蹈表演和一些傳統儀式中,有了三弦、五弦的薩佩,彈奏也更豐富。
四、雙面鼓「更但」
雙面鼓兩個為一組,大的叫「母鼓」,發音低沉,小的叫「子鼓」,發音清脆,是舞蹈和戲劇的重要伴奏樂器。
五、「剛不斯」琴
馬來西亞的彈撥樂器中最流行的是「剛不斯」琴,這種樂器形制像琵琶,通常是七根或九根弦,除最低的一根弦之外,其餘的弦都是兩根為一組,調為同一個音,用手指撥奏。
5. 馬來西亞的傳統藝術
馬來西亞(傳統舞蹈)
JOGET
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個傳統舞蹈,一般在慶典上和社交場合里演出。這種舞蹈不論舞步或音樂都和恰恰舞極為相似。雖然它有其節奏較緩慢,動作較優雅的一個,然而基本上這種舞蹈是非常活潑而又富娛樂性的。總而言之,這是一種快樂,簡易而適合許多人一起跳的舞蹈,來賓或遊客們通常都會受邀加入和舞蹈員一起跳。
TARIAN LILIN
這是一種優雅的少女舞蹈;舞蹈中的故事說的是一位少女遺失訂婚戒指,借著碟子里的燭光,通霄地找尋這枚戒指,至到破曉時分。
BHARATHA NATYAM
古典的印度舞蹈傳統上都在廟宇里舉行,這類舞蹈被認為是對印度神的敬奉與朝拜,其中一種即是 BHARATHA NATYAM。這種舞蹈在公元三世紀時發源於南印度,演出時必須用上六個舞台,結合了NRITTA(純舞蹈)和NRITYA(表達式舞蹈)的元素。
BHANGRA
BHANGRA舞是錫克人的典型舞蹈,是為了歡慶豐收而跳的一種舞蹈,結合了舞者的靈巧以及許多的舞蹈特技。這種舞跳起來活力十足而又多姿多彩,音樂伴奏混合了民謠以及由鈴鼓和擊錘等音器所奏出來的音樂。
SUMAZAU
沙巴卡達山杜順的民族舞蹈。舞蹈進行時排排的男女舞者面對地伸展著雙臂,隨著六個鼓聲的節奏,模仿鳥飛翔的動作。
DATUN JULUD
砂勞越流行的一種舞蹈,象徵著一個王子受祝福得到子嗣的快樂。這舞踏後來在砂勞越的肯亞部族裡流傳開來。 SAPE(一種樂器)奏出舞蹈的節奏,同時還伴隨著歌唱和拍手聲。
馬來西亞(傳統游戲與娛樂消遣)
CONGKAK
一種室內,雙人玩的游戲,深受女性所喜愛。游戲是在一個長形的木塊上進行的,木上共有兩排凹陷的洞,每排各有八個洞,位於末端的是最大的洞,叫著「家」。游戲的目地是賽看誰先將七顆彈珠把洞給填滿,勝利有賴於計算的本領。
馬來西亞陀螺 GASING
這是一種流行於鄉間的游戲,尤其是在東海岸丁加奴和吉蘭丹兩州豐收的月份。除了小孩子愛玩以外,成人之間也是舉行嚴肅的競賽,所用陀螺可重達五公斤。游戲進行時,將繩子捆在蛇螺上,而後摔在一個特別的台上讓它旋轉。之後再將旋轉中的陀螺移到一根木棒上,再移至一根竹竿上的金屬容器里。誰能讓陀螺轉得最久,誰就是勝利者。
馬來西亞風箏 WAU
在東海岸上空飄揚的巨大風箏擁有各種精細復雜的樣式,形狀大小也不一。其中,最常見的是月亮風箏,因其新月形而得名。吉蘭丹每年都舉辦一項重要的風箏競賽,吸引來自各地的參賽者。風箏打鬥是一項廣受歡迎的運動,參加者努力將對手風箏的繩索給割斷,或將其從空中弄掉下來。風箏的繩索上黏上了玻璃碎粉末,以便風箏擁有「切割的能力」。操縱風箏以及風向的技巧是參賽者取勝的關鍵。
馬來西亞馬來武術 SILAT
馬來武術是馬來民族用以自衛的一種武術。這種令人著迷的運動同時也是一種舞蹈,幾百年來在馬來群島中一直廣為流傳。根據回教的教義,參與者能借著馬來武術以提高自己靈性上的力量。一般在結婚,國家慶典或是武術競賽中可以見到。
馬來西亞藤球 SEPAK TAKRAW
藤球是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一種運動,游戲進行時,與的雙方在一面球網兩邊把一粒藤球相互踢著。除了手以外,他們可以用身體各部份,包括腳跟,腳底,腳背,臀部,肩膀和頭來踢球和頂球,盡可能不讓球掉落地面。
馬來西亞大型單面鼓
巨大的鑼鼓,稱為單面鼓,是吉蘭丹節慶中常見的演出,尤其是在風箏節和陀螺節期間。一百公斤的大鑼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擊打出饒富趣味的韻律。
馬來西亞擊鼓
在砂勞越,婦女將傳統的音樂呈獻出現代風格。擊鼓是一項音樂性質的表演,一般在重要的節目或慶典上演出。擊鼓者坐在布幕後方,擊打出具有風格,音調和旋律的節奏,做為歌唱和舞蹈的伴奏。歌曲由少女唱出,舞蹈則為男性所舞。
馬來西亞大型鼓組重奏
黃銅制或木製的幾面鼓所組成的重奏形成沙巴部落音樂傳統的一部分,不同的部族擁有不同的樂器組合。卡達山杜順便用六面鼓, BAJAU部族則使用KULINTANGAN,一組半球形的銅鼓,來配合鼓的重奏
馬來西亞SEPAK MANGGIS
這是一種戶外游戲,由沙巴勇敢的 BAJAU和IRANUM族男性所玩。游戲進行時,參與者在一個圓圈內面對著面,企圖打擊一串高高懸掛在十公尺高桿子上的花束,內有錢,手巾,食物以及錦旗。
馬來西亞皮影戲
皮影戲是吉蘭丹州一種傳統的戲劇表演,每年五月尾於吉蘭丹 TUMPAT的風箏節期間於夜冕時舉行。皮影戲的玩偶道具是利用水牛皮製做,而後撐在細細的竹竿上。演出時玩偶置放在布幕後,而燈光則從玩偶後方打在布幕上,形成所謂的「皮影戲」。說故事者一面手操玩偶,一面配合著音樂?述RAMAYANA的傳說故事。整出戲劇是由一位說故事者,即TOK DALANG一人導演,有時甚至可以指揮多達45個玩偶。
不能說是馬來西亞全部藝術,畢竟馬來西亞是個不大不小的多民族國家,擁有豐富多姿的文化遺產。
6. 認識馬來西亞的傳統樂器
民族的樂器就有很多。。。。
例如:
「鑼」和「鼓」被列為傳統樂器。
馬來西亞大型單面鼓
巨大的鑼鼓,稱為單面鼓,是吉蘭丹節慶中常見的演出,尤其是在風箏節和陀螺節期間。一百公斤的大鑼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擊打出饒富趣味的韻律。
馬來西亞擊鼓
在砂勞越,婦女將傳統的音樂呈獻出現代風格。擊鼓是一項音樂性質的表演,一般在重要的節目或慶典上演出。擊鼓者坐在布幕後方,擊打出具有風格,音調和旋律的節奏,做為歌唱和舞蹈的伴奏。歌曲由少女唱出,舞蹈則為男性所舞。
馬來西亞大型鼓組重奏
黃銅制或木製的幾面鼓所組成的重奏形成沙巴部落音樂傳統的一部分,不同的部族擁有不同的樂器組合。卡達山杜順便用六面鼓, BAJAU部族則使用KULINTANGAN,一組半球形的銅鼓,來配合鼓的重奏
7. 馬來西亞的傳統樂器-馬來大鼓是怎樣的求圖片><
名稱是rebana ubi
8. 馬來西亞的古典音樂有哪些叫什麼
那是民族戲劇。各國特有的音樂都是民族音樂。
狹義上的古典音樂通常指的是貝多芬、莫扎特和海頓創作的音樂。廣義上古典音樂指的是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現代主義時期、(後現代主義時期作曲風格比較另類、難以理解,不過應該也算古典音樂)。
1)西馬來利舞(Simlarly)是馬來人古典的舞蹈,舞劇是源自於古代馬來英雄,赤手空拳,合作抗敵的故事;西拉特舞(Silat) 則是通俗的婚禮節慶的舞碼、除了妙曼的舞蹈,並配有很多伝統馬來樂器及馬來鼓。
2)蠟燭舞是馬來西亞不可思義,獨特的奇幻表演芸術,蠟燭舞的舞者手持小燭台,全身隨著甘美朗的樂音、節奏做優雅擺動,伴隨著蠟燭的微光,觀眾不知不覺掉入迷幻情境。
3)馬來西亞的久賈(Joget)是馬來人最通俗的傳統舞蹈,這種舞蹈生氣宏勃,快速節拍的舞蹈。跳舞的人,成雙成對,以快速愉快的舞步行進,是屬熱鬧活襏、幽默的追求異性的青春舞蹈,久賈原本是印度風的舞蹈,16世紀馬六甲通商的葡萄牙人的歐風舞蹈又融入久賈舞蹈。
4)在各式各樣的馬來傳統表演,涵概了戲劇、舞蹈、音樂等元素,但沒有一種可和 馬將(Mak Jong)相提並論,馬樣 是從泰國傳來馬來西亞的宮廷舞蹈劇,結合甘美朗的音樂、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歌唱詞曲,逗趣幽默。
5)在色拉哇(Sarawak)地方有一種非常古老的舞劇,舞者是以說書的方式來表示,內容不外乎是述說古時侯王公家族的故事,舞者通常是搭配一種沙皮(Sape)的小乳銅鼓組(10個一組) 及以擊掌拍手、歌唱,有如中國的京類大鼓。
6) 龍甘(Rongg)是源自爪哇宮廷甘美朗的宮廷舞,己改成蘇丹王宮舞蹈,如今除了甘美朗外加入小提琴及魯特琴。
馬國的傳統樂器和印度尼西亞甘美朗為主、乳鑼、銅鼓組、木鐵琴等,印度的魔力單根、塔不拉(Tabla) 賓舒笛(Basuri)、嗩吶,阿拉伯的魯特琴、拉巴(Rabab)弦琴,西歐的小提琴也成為馬來家族的一員。
9. 馬來西亞華人的傳統樂器有什麼
在馬來西亞,華人社群,民樂很受到重視。老一輩的廣東人、福建人、潮州人、客家人、海南人則還是以地方戲曲為主。福建人的唐音南管似乎保留的比國內還要好。潮州粵胡、廣東高胡、福建奚胡、海南膜簫都是很有特色的民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