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有什麼佛
A. 去馬來西亞拜佛拜的什麼教
基督教 佛教 道教 穆斯林居多
B. 佛教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上面)歷史背景及其發展
這是馬來西亞佛教總會的網站,裡面有大事記還有發展。
http://www.mybuddhist.com/MyBuddhism/Links/MainFrame-LocalWebLinks.htm
C. 吉隆坡這個佛像叫什麼名字什麼佛
題中照片是馬來西亞黑風洞階梯,圖中不是佛像。是印度教戰神穆盧甘(Murugan)。網路的搜索結果是:鳩摩羅(Kumara) 印度神話中大神濕婆(Shiva)與雪山神女帕爾瓦蒂(Parvati)之長子,為印度神話中戰神。
生有十二臂六首,為昴星團養子,坐騎為孔雀,武器為長矛,通常以童貞英俊少年形象出現,在南印度廣受崇拜,又稱室建陀(Skanda)、穆盧甘(Murugan)或Kārthikeya 。Kumara意即童子。請採納,謝謝。(印度教不是佛教。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其它宗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
D. 馬來西亞有尊佛叫:鳳山大王嗎每年十一月二十三信奉,幫爺爺找多年
你說的似乎是馬來西亞鳳山寺供奉的廣澤尊王,又叫郭聖王
廣澤尊王信仰也稱保安尊王、郭府聖王、郭王公、郭聖王、聖王公等
屬於閩南四大民間信仰之一,郭聖王信仰香火足跡遍布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泰國及香港、台灣地
廣澤尊王廟,大多稱鳳山寺,這是承襲福建泉州南安人供奉廣澤尊王的鳳山古寺之名而來
泉州人渡海去台灣時,將廣澤尊王置於小匣內,隨身攜帶奉為守護神,他們相信廣澤尊王專門保護出外人,所以至今台灣泉屬移民,家家戶戶必供奉尊王之像於匣內上香致敬。
泉州人出洋謀生的華僑很多,因而遠在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緬甸、泰國、菲律賓等地都有鳳山寺,供奉郭聖王。
E. 馬來西亞是以佛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嗎
因為歷史的關系,我認為在宗教信仰上應該和我們國家一樣,是多宗教、自由信仰的國家。
F. 馬來西亞有哪些著名佛教弘法法師
你可以暫時在網路上學習各種法師的講解啊,我也不太了解馬來西亞那邊的
G. 馬來西亞 穆斯林國家
馬來西亞與其它東南亞國家一樣,是一個多宗教並存的國家。馬來西亞的國教是伊斯蘭教,其它宗教還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原始宗教。
伊斯蘭教
從7世紀到17世紀,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擴張和傳播延綿了1000年。作為東南亞信奉伊斯蘭教的主體——馬來人的重要國家,馬來西亞憲法規定,所有的馬來人都是穆斯林,在全國人口中,穆斯林占將近55%。伊斯蘭教在馬來西亞有很深的影響。馬來人取阿拉伯名字,按伊斯蘭教的訓言生活。清真寺遍布馬來西亞城鄉,寺內每天都有信徒作祈禱。星期五是馬來西亞的主禱日。 其它宗教
佛教
佛教在馬來半島上曾一度盛行,15世紀以後逐漸衰落。19世紀,大批華人的到來使得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得以恢復和發展。吉隆坡和華人集中的檳城是馬來西亞佛教中心。馬來西亞佛教總會設在檳城,該會還辦了馬來西亞佛學院。
印度教
印度教在進人馬來半島時,被稱為婆羅門教。15世紀,伊斯蘭教在馬來半島盛行後,印度教徒大多改信伊斯蘭教。現在,信奉印度教的只有印度人,印度教徒實行嚴格的種姓制度。
基督教
基督教是隨著葡萄牙、荷蘭、英國的入侵而傳人馬來西亞的。由於這些國家的殖民者屬於不同的教派,他們帶來的基督教也有不同的分支,主要是天主教、新教。馬來西亞的基督徒多為菲律賓移民、土著少數民族和一部分華人。
原始宗教
馬來人的原始宗教崇拜的是多種神仙和原始拜物教。現在馬來西亞信仰原始宗教的主要是一些土著少數民族。
H. 馬來西亞最著名的廟宇是什麼
一、印度廟(Sri Mahamariaman Temple),建於1873年,是馬來西亞境內最大也是最華麗的印度寺廟,其中充滿了繁麗的雕刻、塑金和手繪圖案,又加上那些由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瓷磚。
二、檳榔嶼修建有檳城極樂寺(Kek Lok Si Temple);馬來西亞最大的佛寺;位於檳榔嶼州,坐落在檳城以南約6千米的白鶴山上。自山腳至山門有數百級石階,寺廟建築錯落別致,宏偉壯觀;
三、卧佛寺,又稱泰佛寺,位於車水路,檳島幽境的住宅區,是一座金碧輝煌的佛寺,該佛寺融合了中國、泰國和緬甸的建築風格,華麗且精雕細琢;
四、緬佛寺,建於1800年的緬佛寺就座落在卧佛寺的正對面。
I.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宗教信仰是什麼
馬來西亞與其它東南亞國家一樣,是一個多宗教並存的國家。馬來西亞的國教是伊斯蘭教,其它宗教還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原始宗教。
新加坡的多民族決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築各式各樣,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圓頂、哥特式教堂尖頂、帶有神秘神像的興都教寺廟以及中國寺廟。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興都教、錫克教、猶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與道教
早期的華人移民,如同其他種族的移民一樣,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不同籍貫的華人,各自興建廟宇,讓善男信女參拜。其中有一些廟宇,已成為國家古跡,如天福官、雙林寺和鳳山寺等。
佛教有「三寶」——佛、法(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以引導信徒奉行他們的禮儀。 在新加坡,絕大多數的佛教徒,是屬於大乘(Mahayana)學派,其次是小乘(Theravada)、金剛乘(Vajrayana)和其他學派。不同的學派,經由新加坡佛教總會、新加坡僧伽聯合會,和世界佛教聯誼會新加坡分會聯合主辦的宗教、文化、教育與社會福利計劃等活動,有更密切的接觸與合作。
道教有「三清」-- 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道教天師道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
興都教
前來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們的宗教、文化和藝術帶來新加坡。他們早期的宗教事跡,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區興建興都廟,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風格為主。
興都廟成為許多印度節日與慶典的焦點。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響;而他們的生活中的不同階段,也要進行各種宗教儀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設有祭壇或禱告室。
今天,在新加坡約有24間主要的興都廟,其中在橋南路的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和在實龍崗路的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興都廟(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已被列為國家古跡。
在印度基金法令下,於1967年成立的印度基金會,專門負責馬里安曼、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西凡和維拉米瑪達拉曼等興都廟的行政與管理工作。這些興都廟都屬於基金會的。基金會也主辦一些大節日慶祝活動,如大寶森節、蹈火節和九夜祈禱節。
印度族也設有印度人咨詢委員會,對有關印度宗教和習俗,以及影響印度族社區的一般福利問題,向政府提供意見。
天主教會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歷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萊佛士發現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過境的傳教士通過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數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穩健成長並開辦了數間學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會就開辦了第一間男校,這間學校後來成為著名的聖約瑟書院。聖約瑟書院建於1852年,由拉薩爾修士主理。兩年後,修女會在維多利亞街開辦了一所女子小學——聖嬰女校。
1972年12月22日,已故教宗保祿六世頒令新加坡成為另一個主教區,不再隸屬以前的馬六甲一柔佛主教區。在1977年7月26日簽署的協議下,澳門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會管轄權移交給新加坡主教。這項協議於1981年5月27日獲得羅馬教廷的批准。當這道教令於1981年6月26日頒布後,就在7月1日生效,此後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就直接由羅馬教廷管轄。
新加坡共有30間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會管理20所小學、17所中學、一所大學先修班和一所初級學院。
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也開辦安微尼亞山醫院、雅西西慈懷病院、5間老人院和一間兒童收容所。
基督教教會
在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後4個月,他把一塊土地贈送給倫敦宣教會。5個月後,第一位傳教士抵達新加坡。在最初的數十年裡,一些不同的團體,對新加坡的基督教教會的發展作出獨特貢獻;它們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馬六甲的海峽華人族群、海外傳教士,以及印度與中國的基督徒移民。神學院與聖經學院也隨著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