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為什麼有白人
⑴ 馬來西亞人黑么。。。2013 4
你好 我是馬來西亞人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 馬來西亞有3大種族
1. 馬來人
2. 華人
3. 印度人
基本上馬來人很黑 當然印度絕對是更黑
要是華人的話 基本上剛出生都是皮膚白白的
然後啊 天氣的原因啊 我們處在赤道附近嘛 沒有四季
所以有些長大後都曬黑了啊 好吧 我就是了=[ 但是也沒有很黑啦 至少沒有那些馬來人啊印度人啊那麼那麼嚴重黑啦
可是白的還是占很多的真的 就是看你平常的保養啊
還有這里我啊要補充一下 每次出國去旅行的時候 就有些人問我們從哪裡來 我們答了馬來西亞 得到的回答卻是[噢 你是馬來人] 這點讓我很無言呢 你們可以叫我們 馬來西亞華人 或是 大馬人 也可以
總之我們不是馬來人啦><
⑵ 馬來西亞並未處在亞洲中央,為什麼被稱為亞洲的十字路口
這是因為,馬來西亞的人口組成比較復雜,既有白種人還有黑種人和黃種人,並且這些人的祖先們還是來自於世界各個國家的。因此在馬來西亞你能夠領略到很多來自不同名族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所以才會被大家稱作是“亞洲的十字路口”。
只要是去過馬來西亞旅遊的人就知道為什麼會有這個稱號。走在馬來西亞的大街小巷上,你會發現在這里你會看到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這些人來自四面八方各個不同的國家,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一些風俗習慣變得比較契合馬來西亞的特點,但大體上還是各有各的特色,所以在馬來西亞你能夠體驗到很多不同的風土人情,這也是很多遊客比較喜歡的一件事。
⑶ 馬來西亞的什麼人種,皮膚白不白的
黃種人--------不過也有混血兒 比如有1%-2%的葡萄牙後裔是白種人和黃種人的混血 這類人看起來完全很歐洲人的感覺 所以非常白---這邊華人也比較白 因為一般年輕人都非常注重美白 ---其他馬來西亞人和馬來西亞印度人都黃的很黑 ---最黑的是非洲人 最近幾年很多非洲人到馬來西亞學習或者工作 我學校裡面就有好多學生或老師是非洲來的
⑷ 請問馬來人昰什麼人種
你是說的是馬來人,就是馬來西亞的人吧,我覺得馬來人都是和中國人一樣,是黃色人種,世界上現在分為黑人白人
還有棕色人種,還有黃色人種
世界上的人種大致是分屍了,四個人種
而馬來人都歸入了和中國人一樣的黃色人種
亞洲,都屬於是黃色人種
只有印度好像是,棕,色,
一種人種,這是我上學時候學過的
⑸ 為什麼東南亞人都有點像白種人
全都不全面 東南亞人也多屬黃種人,有些黑是因為是印度人種比如緬甸 印度尼西亞 馬來西亞多為較黑人種,但不想非洲樣黑。有些是皮膚比較白的是歷史的原因。第一第二世界打戰英國的殖民,白種人的到來,是雜交出來的。
⑹ 東南亞為什麼那麼多混血兒他們的父母普遍的婚姻狀況如何
這樣說吧 那裡的人沒有那種民族意識 好欺負 所以外國人比較喜歡
⑺ 馬來人是什麼人種黑種黃種
馬來人種,即棕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於被亞阿爾泰民族(注意:和20世紀的棕色人種不同)
在Blumenbach之後的幾十年裡,研究人員漸漸將美洲、馬來兩個人種歸並於蒙古人種,結果進入20世紀初剩下三個主要的人種:
尼格羅人種,即黑色人種
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
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
20世紀最常見的分法是由美國人類學家Carleton S. Coon提出的:
剛果人種,即黑色人種
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
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
澳大利亞人種,即棕色人種
按照這個說法,馬來人是黃色人種。
⑻ 為什麼很多馬來人是黑人,卻又有白種人的五官
混血的垃圾。
你可以去黑人吧,看看。遠離黑人,珍愛生命
看看這個故事:
我住在廣州,是哪裡人就不說了.剛開始來廣州的時候那時候還不懂外語,就天天看到有很多黑人在這里了.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還挺怕的,但是我覺得他們很主動,
會主動跟你說話,主動找你要號碼,有的更直接的,是直接帶你到他家裡其實就是想搞性關系.我覺得黑人在我眼裡好像都是一樣的!!色!!
不過就算是這樣,還是會有中國的女孩子喜歡他們,就像我後來就有一個我喜歡的非洲奈及利亞的人.一開始主動追求我,但我一直都拒絕.他叫AOUSTING
.在迦南外貿里做批發生意.我每次都拒絕他,但他還是死皮不要臉緊追不放手,後來終於被他感動了.也喜歡上了他,從我喜歡他的那天開始,他就也對我很好,
哦,不一直都很好,那天起他就帶我去他家,而且我們也發生了關系,那是我的第一次,但是他不相信,他說中國女孩子沒的幾個干凈的,但是後來事實證明了我是第一次.他簡直不相信.自從和他發生關系以後,我感覺我好像離不開他,他也是每天給我打電話.我們倆很幸福.
但是好景不長,後來我突然聽到他朋友說他回非洲了,我的心一下子從高處掉下來一樣,生不如死.很痛苦.我好不容易,從他朋友那裡要來他的非洲電話.我就打給他.問他為什麼.但他說,他只是不想讓我傷心還回在回來的.不會扔下我不管的.但是他的朋友跟我說其實他在非洲早已成家也有小孩了.聽到這里我簡直不能在聽下去了.一種莫明心痛的感覺.
所以我就在說為什麼你們這些非洲人這么不負責任!不要隨但的傷害我們每一個中國的女性了.
之後,我又找了個男朋友,在我們快要結婚時.出於尊重對方的想法,我把過去的事都告訴了他.當他知道我曾經跟黑人發生過關系,輕蔑地看了我一眼後,說我連街上的雞都不如,原來我以前拒絕他婚前性行為都是裝的,說了很多傷我自尊的話.我真的很想哭,我跪下來求他,可是他還是走了.唉,算了.我想這是報應吧.經歷這么多事之後,我想以後都不會再談感情了.我現在真的很痛苦,求求你們幫幫我吧.我想死的心都有了。
客觀闡述:
和黑人結婚的那些女性,真的很悲哀,因為在非洲,只要你需要,付出一點錢,就能辦好任何證件。
包括未婚證明,但是可能嗎?黑人在非洲十幾歲就開始有孩子了,你指望你的那個黑鬼是異類?
很多女的,在和黑人結婚後,才慢慢發現,黑人老家有n個孩子和女人,但是後悔有用嗎?甚至有的,天天吃葯,抗擊艾滋。
為什麼那些女的不離婚?因為,帶了一個黑雜種,我們國人就斷絕了和她再婚的可能。
除非,你能把那個黑雜種拋棄了。
和黑人離婚的女性,即便沒有孩子,再婚的時候,看見離婚證上的前夫是黑人,有幾個能接受?會接受?
其實,和黑人結婚,生子,就是一條不歸路,區別在於你是對黑人委屈就全,就這么麻木的過下去,還是離婚後一個人獨處,沒人會接受你的,很多黑人結婚的,到最後,基本親戚朋友都慢慢的疏遠了,沒人願意和黑人同處一個空間。
黑黃混血是社會的垃圾,基因劣質,競爭力差,只能成為社會底層,而最終被淘汰。
⑼ 和非洲黑人、印度人、馬來人一樣,阿拉伯人生活在熱帶具有悠久的厲史了,可為什麼他們的膚色是白的
選自網路詞條
人種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人種 英文名稱:race 定義:人種或種族是根據體質上某些能遺傳的性狀而劃分的人群。人類的各種性狀一方面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環境因素的作用。因此世界上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基因頻率,從而產生了人種的差別。 所屬學科: 古生物學(一級學科) ;古脊椎動物學與古人類學(二級學科) ;古人類學(三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目錄
人種簡介基本信息
概念的產生
人種的分類人種的其他劃分
印度地理人種
高加索地理人種
印第安地理人種
蒙古地理人種
尼格羅地理人種
澳大利亞地理人種
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
波利尼西亞地理人種
人種的分布
人種的起源人種簡介 基本信息
概念的產生
人種的分類 人種的其他劃分
印度地理人種
高加索地理人種
印第安地理人種
蒙古地理人種
尼格羅地理人種
澳大利亞地理人種
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
波利尼西亞地理人種
人種的分布
人種的起源
展開 編輯本段人種簡介
基本信息
人種(race),亦稱種族, 是具有形態上和生理上的特點和語言習俗等歷史文化因素組成的有區域性特點的群體。 根據人種的自然體質特徵,生物學家以本質主義方式(即以體質特徵為標准)通常將全世界的現代人類劃分為四大人種:歐羅巴人種(又稱白色人種或高加索人種或歐亞人種)、蒙古人種(又稱黃色人種或亞美人種)、尼格羅人種(又稱黑色人種或赤道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又稱大洋洲人種或棕色人種),俗稱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和棕種人。
概念的產生
自1775年德國生理和解剖學家弗雷德里奇·布魯門巴赫教授(1752~1840)提出「人種」生物概念以來的200餘年間,由於1785年出版的康德著《什麼 不同的人種
是人種》的哲學化以及達爾文進化論的深入人心和推波助瀾,「人種」及其「人種分類」等概念廣為世人接受【摘自黃現璠遺稿 甘文傑、甘文豪整理《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六)》,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總第156期)】
編輯本段人種的分類
根據體質特徵的差異,過去全世界人種大致上分為3大人種,即蒙古人種(黃色人種)、高加索人種(白色人種)、尼格羅人種(黑色人種)。有人還主張再分出澳大利亞人種(棕色人種)來。在這些主要人種之間還有若干過渡人種,如介於尼格羅人 世界人種分布圖
種和高加索人種之間的有衣索比亞人種和南印度人種,介於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之間的有南西伯利亞人種和烏拉爾人種,介於蒙古人種和尼格羅人種之間的有波利尼西亞人種和千島人種。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人類的生產活動能力的提高,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強,社會因素逐漸加強而自然選擇因素逐漸削弱,人類交往日益頻繁,各人類集團間不斷發生混雜,混雜現象越來越廣泛,幾乎擴展到了世界上每個角落,因此,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絕對的純種。
人種的其他劃分
除外表形態特徵外,在生物化學及人類遺傳學研究的基礎上,發現過去以純形態學為標準的三分或四分的人種劃分方案已經不能全面反映真實情況了。至於完全以膚色為標準的「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棕種人」,甚至還有「紅種人」的名稱也並不十分恰當,應該摒棄。 基於科學的發展,在外表形態特徵基礎上,加上血型、遺傳病等的差異,再考慮地理阻障等因素,把世界人種劃分為9個地理人種(geographical race)。
印度地理人種
印度地理人種的外表特徵雖與高加索人種有許多相同之處,但膚色較深,身材細長,有些屬骨瘦如柴類型。此外,骨密度低;B型血型出現率高,Rh陰性血型出現率低。顯示其血型特徵上與蒙古地理人種相似。 印度人
高加索地理人種
高加索地理人種的Rh陰性血型出現率高,並有A2型血型的人,與印度地理人種不同。其膚色淺、體毛濃密。鼻大而窄和男子禿頂者多也是其顯著特徵。
印第安地理人種
印第安地理人種或稱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過去曾依外表特徵而歸於蒙古人種,如直黑發、鏟形門齒出現率高、體毛稀疏、男子禿頂者少等。但其膚色較蒙古人種更濃重,且具偏紅色調。其血型特徵也與蒙古人種不同,如無B型及Rh陰性血型的人,N型血型的人也很少,而Diego陽性血型出現率高。
蒙古地理人種
蒙古地理人種在血型特徵上是 B型血型出現率高,Duffy血型及Diego陽性血型出現率不穩定或偏高。
尼格羅地理人種
尼格羅地理人種從外形特徵上有時可以劃分為具典型特徵的剛果人種和膚色微黃,身材矮細、具螺旋狀叢生發的開普人種(包括科伊桑人)。二者在血型上無明顯差異。一般R0型血型出現率高,U-陰性血型略少,Fy型和V型血型很罕見。血紅蛋白異常。有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
澳大利亞地理人種
澳大利亞地理人種膚色濃黑,發波狀至捲曲狀,身材細長、體毛中等至濃密、男子禿頂率高、並伴有小腿無毛現象。牙齒大、眉嵴高、下頜突出。B型血型出現率很低,N型血型出現率極高,無S型血型。無異常血紅蛋白,無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與尼格羅人種相反。 大洋洲諸島上的人種曾與澳洲人種共稱澳洲大洋洲人種。美拉尼西亞地理人種外貌上近似澳大利亞人種,但鏟形門齒出現率高,B型和S型血型出現率高。有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和地中海貧血基因。可能澳大利亞人種與之關系更密切些。
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
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曾被認為可能是東南亞蒙古人種、美拉尼西亞人種和波利尼西亞人種的混血後裔。但其B型血型出現率稍高、N型較M型血型多、Duffy-陽性和Diego-陰性血型出現率很高。表明他們是獨立的地理人種。
波利尼西亞地理人種
波利尼西亞地理人種膚色較淺、體毛少。B型血型出現率低、N型血型出現率較高,無Rh-陰性和A2型血型,B型、M型和Duffy-陽性血型出現率也不高。雖然面部特徵近似蒙古人種;但膚色淺,波狀發和濃密絡腮胡?又與高加索人種近似。其血型與蒙古人種及高加索人種均有較大差異。 在地理人種范圍內,基於生物學的或其他如地理阻障、社會、民俗等因素,甚至歷史和政治因素等而形成一些稍小的居群集團,可以稱之為地域人種(locol race)。他們往往只在本群內通婚,極少與其他集團交往。一個地域人種內的各成員間,生物學特徵極相似。往往許多在遺傳特徵上相似的地域人種可以在一個大陸或某一較大區域構成地理人種。處於邊緣地區、地理阻隔嚴重、人口很少的地域人種常常構成在遺傳性質上穩定的特殊的居群。 在人口稠密或地理阻限不嚴重的經濟發達地區,則諸多地域人種間生物學上的差異較少,而政治、歷史等方面的差異起作用較大。例如高加索人種中就有阿爾卑斯、地中海、東北歐、西北歐等地域人種。日本的阿伊努人、非洲的俾格米人、夏威夷群島的夏威夷人都屬於特定的地域人種。 在人數較多,人口密度較大而又少流動的地方常有小的居群集團;他們常表現為具單獨的遺傳因素,目前名之為少數人種 (microrace)。斯堪的納維亞的拉普人可作為少數人種的例子。
編輯本段人種的分布
除去各種水域和一些高山外,人類是在地球上分布最廣的一種生物。 現代人的分布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時期的發展,至少可以追溯到更新世晚期的後半部,即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晚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具有高而圓隆的頭顱和相對較小的面部,低矮的眉弓和突出的下頦等特徵,它是現代智人的一種早期類型。在地球上廣泛分布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各群體已經積累了文化上和體質遺傳上的差異,並在此後3.5萬年以上的時間里進一步得到擴展和改變,形成了現生各個人種的特徵和分布狀況。 與動物物種產生和分化的過程一樣,形成現代各人種的自然過程仍然受基因突變、變異的隨機擴散、遷移和自然選擇四個基本因素控制。在這些因素作用下,現生各人種在某些形態特徵和某些生物化學特徵上顯示了程度不同的差異,上述生物化學特徵包括ABO、Rh、MN等多種血型系統和其他血液因子系統,某些遺傳性疾病的存在或出現頻率,以及對某些疾病的遺傳性抗禦等等。 各人種的體質形態一般來說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例如,居住在炎熱的非洲沙漠的尼格羅人的肢體細長;而在嚴寒的北極生活的因紐特人(以前一般稱為「愛斯基摩人」)則肢體粗短。這與身體熱量的保持和散發有關。赤道附近尼格羅人的皮膚含有較多的色素,可以避免過多的紫外線照射,他們捲曲的頭發也可起隔熱的作用。蒙古人的傾斜的鳳眼和內眥褶,還有寬的和富含脂肪的面頰、較平的鼻部和額部,可能與亞洲中部寒冷的多風沙氣候有關。 在人種形成的過程中,自然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質和誘發條件,隨著人類物質生產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不同於其他動物物種形成的過程。人種的形成和分布比在其他動物同一物種內不同亞種的情況復雜得多。因此,不能簡單地用自然條件來解釋某些人種的某些特徵。雖然非洲尼格羅人皮膚黑色素的驟增與太陽照射有關,但是實際上現在的非洲尼格羅人大部居住在蔽蔭的森林裡。世界上個子最高的人是居住在蘇丹尼羅河上游的尼羅特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達180厘米。有趣的是,世界上最矮的俾格米人也居住在這個區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低矮的拉普人也與高大的北歐人種毗鄰居住,非洲尼格羅人面部突頜的特徵適宜於炎熱的氣候,但北極人種中的阿留申類型的突頜比尼格羅人還要明顯。這樣一些表面上與自然條件相矛盾的人種特徵的形成過程更復雜一些。 現有一種理論認為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起源於共同的祖先,並且人類的祖先是一個游牧民族,所以不支持人種學的說法。
編輯本段人種的起源
蒙古人種、高加索人種、尼格羅人種三大人種主幹的體質特徵是在約 3.5萬年前開始出現的。在亞、歐、非三大洲發現的晚期智人的化石證明他們在本地區延續發展。美洲、澳洲和大洋洲較晚才有人類居住。由於澳洲土著的體質特徵較為特殊,他們常被列為與以上三種人不同的另一種人。 蒙古人種起源於中亞和東亞。中國北京周口店山頂洞和廣西柳江縣通天岩發現的晚期智人頭骨化石表現了以黃種人特徵為主導的特徵。在馬來西亞沙撈越的尼亞洞和在印度尼西亞爪哇瓦賈克發現的人類化石很像現代澳大利亞土著。早期蒙古人種逐漸向北方擴展,成為西伯利亞的通古斯人和楚克奇人以及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跨過西伯利亞和美洲阿拉斯加之間曾經存在的「陸橋」,蒙古人種來到美洲,定居下來,成為美洲大陸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 蒙古人種從印度尼西亞,或者還有其他的地方,航海到澳大利亞,比到美洲去的歷史或許稍早一些。在澳大利亞的芒戈湖、科阿沼澤發現的人類化石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類型,因此有人認為曾經有過兩次從亞洲向澳洲的遷移。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可能只是在幾千年前才有人居住。 非洲尼格羅人與在本地區發現的晚期智人在體質特徵上的繼承關系很明顯,大部分人認為他們起源於非洲本土。但是,地區內變種分化的較晚。南非和東非的晚期智人化石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尼格羅人 (Negroes)、科伊桑人(Khoisans,即以前所稱的「布須曼人和霍屯督人」)和當地現代人特徵的混合。只是在幾千年之前,科伊桑人才在非洲南部定居下來,在北部,與狩獵經濟相適應,形成尼格羅類形。 與歐洲晚期智人有關系的早期智人,即尼安德特人(Neandertals) 階段的化石比較復雜。最早的白種人的起源地目前只能圈定在南歐、北非和西亞這樣一塊較大的區域之中。歐洲本土發現的晚期智人化石以克羅馬農人(Cro-Magnon)為代表,他們在3萬年前已經顯示了高加索人種的性質。由於歐洲與附近亞、非洲部分的人群混雜很頻繁,高加索人種再分化為現代的次級人種則是大約 1萬年以內的事。這樣的次級人種包括波羅的海周圍淺膚色的北歐人種、淺黑色皮膚的地中海人種和北非衣索比亞人種以及深褐色皮膚的南印度人種。1000多年以前宗教對婚姻的限制也是後期人種特徵相對穩定的重要因素。 義大利航海家C.哥倫布1492年到達美洲大陸以後,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尋求新的殖民地,世界人種的分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數以百萬計的歐洲人湧向美洲、南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使高加索人種的數目迅速增長。例如,近4個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約6倍,而英國人的後裔至少增長50倍。與此同時,幾百萬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被綁架到美洲。由於混雜又出現了新的人種,美洲的有色人種已達6000萬人之多。有的人種(塔斯馬尼亞人)已滅絕,有些人種如澳洲土著及美洲印第安人人口大大減少。這樣的一系列過程形成了現代人種分布的基本格局。
⑽ 馬來人是什麼人種 為什麼和西歐白人是一個
馬來人種,又稱南島-蒙古人種或海洋蒙古人種,最初是由德國科學約翰·弗里德里希·布盧門巴赫提出的人種概念,認為是棕色人種一個分支。事實上是馬來人種是由爪哇白色人種與安達曼人種融合的結果。主要分布於馬來群島、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台灣、南九州、復活節島、馬達加斯加。現在人類學已放棄此概念,把它劃入蒙古人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