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舉世聞名的建築物是什麼
『壹』 世界上像金字塔一樣舉世聞名的建築還有許多請查閱資料後連一連
樓主你好!
資料你自己在網上就可以找的到的,在此不加贅述。
以下是連線答案(括弧後為建築的地點):
(一)
俄羅斯——紅場(莫斯科)
義大利——比薩斜塔(佛羅倫薩)
英國——泰晤士橋(倫敦)
印度——泰姬陵(新德里)
希臘——帕特農神廟(雅典)
(二)
美國——自由女神像(紐約)
法國——埃菲爾鐵塔(巴黎)
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悉尼)
馬來西亞——雙塔(吉隆坡)
德國——勃蘭登堡門(柏林)
望採納,加分,謝謝!O(∩_∩)O
『貳』 美國,法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德國著名建築物
美國美國著名建築
金門橋
布魯克林橋
自由女神像
洛克菲勒中心
聖路易斯拱門
五角大樓
西雅圖 Space Needle 塔
聯合國大廈
法國著名建築
名勝: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圖集:法蘭西的華美樂章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 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 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里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里。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先賢祠 (le Pantheon)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馬爾羅和大仲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築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於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又被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 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奮起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並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
香榭麗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星形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里曾是一片低窪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里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游樂的禁區。後來,圖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萬街為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東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大街附近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這里還有圖勒里公園、盧浮宮、市府大廈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跡。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協和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沖。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印度著名建築
只有泰姬陵
義大利著名建築
1.羅馬競技場。這座巨大的露天劇場叫做弗拉維奧劇場,因為它是由弗拉維奧家族的幾位皇帝建造的。通常,人們稱之為科洛塞。這是建造在一片凹地上的宏偉建築。尼祿時代,這一凹地是尼祿金殿花園里的一個人工湖。競技場的工程由維斯帕西亞諾皇帝於公元72年至75年開工興建,由蒂托皇帝於公元80年完工。傳統說法是,建造這座建築物使用了四萬奴隸,這是蒂托皇帝在摧毀耶路撒冷後於公元70年帶回羅馬的十萬俘虜中的一部分。羅馬圓形競技場自從誕生的那天就是,到今天仍然是羅馬的象徵。即使今天,站在大圓形競技場的遺跡上,似乎仍然可以聽到兩千年前瘋狂的觀眾地動山搖般的吶喊。這座公元前80年建成的雄偉的競技場堪稱公共建築的楷模。在這里可以見到古羅馬建築最基本結構和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拱券結構。一系列的拱、券和恰當安排的橢圓形建築構件使整座建築極為堅固。當時的建築就是依*這種高水平的結構形式,使內部空間得以解放。競技場設計了寬敞的階梯和走廊,並設計了八十個拱門,在每一個拱門的入口處都有標有數字,方便讓觀眾很快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可以讓五萬人於十分鍾內進入劇場內坐定。這樣的設計即使在今天也算是很進步的。競技場的功能性設計也非常合理,角鬥士從何處出入,在哪裡休息,猛獸關在哪裡,死傷者從何處抬出,都有清晰的分布。直到公元608年,競技場一直用於角斗和斗獸,中世紀時改成一個城堡。此後部分被毀,成了挖取建築材料用以建造教堂和宮殿的場地。這樣破壞一直持續了好幾個世紀,到了十九世紀才被制止,並開始進行修復
2.君士坦丁凱旋門。競技場西側有羅馬保留最完整的凱旋門-君士坦丁凱旋門,它建於公元315年,是當時的市民和元老院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在羅馬的米爾比奧橋(橫跨台伯河)擊敗麥克仙烏斯而建的。凱旋門由三個拱門形成,表面有安東尼等多位大帝打敗勝戰情景的浮雕。北側曾有圓錐形噴水池,是古羅馬騎術、戰車比賽的折返點。
3。萬神殿。它是唯一保存完整的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物,經歷了十八個世紀的滄桑後,銅門和拱門屋頂完整如初。萬神殿是眾神所在的神殿,建於公元前25年。後來,約公元120年重建。幾個世紀以來,萬神殿經歷著歷史的變遷:公元609年作為基督教的教堂,中世紀成為了制敵要塞。這座結構強固和諧的建築巍然挺立,殿外的柱廊,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希臘殿宇和羅馬古典圓形大廳。萬神殿還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神殿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高7米,寬且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殿堂內部比例協調,十分恰當:直徑與高度相等,約四十三米。大圓頂的基座從總高度的一半的地方開始建起。殿頂圓形曲線繼續向下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球體與地相接。由於拱門分擔了整體的重量,整個店堂內沒有一跟柱子。圓形屋頂上開有直徑為9米的天窗,從這里透進來的光線照射在馬賽克的地板上,有一種庄嚴肅穆的氣氛,同時又有計時的實用功能。表現出古羅馬的建築師們高深的建築知識和深奧的計算方法,是古羅馬精湛建築技術的典範,是建築史上的奇跡。許多著名藝術家例如拉斐爾就葬在這里,義大利君主專制時期的統治者也葬在這里。
4。許願池。電影「羅馬假期」之賜,許願池是羅馬境內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噴泉。許願池是十八世紀建築師沙爾威的傑作,噴泉位在三條街的交*口,這個雄偉的噴泉雕刻敘述的是海神的故事,背景建築是一座海神宮,中間立著的是海神,兩旁則是水神,海神宮的上方站著四位少女,分別代表著四季。許願池於1762年完工,因此是羅馬噴泉中比較年輕的一座。
5。 威尼斯廣場。位於羅馬市中心的圓形廣場。這個廣場的正面是綽號叫「結婚蛋糕」、「打字機」的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為了慶祝1870年義大利統一而建造的紀念堂,耗時25年才建成。16根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台階下兩組噴泉寓意深刻:右邊的象徵第勒尼安海,左邊的象徵亞得里亞海,中央騎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義大利統一大業的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建築物上面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右邊的代表「熱愛祖國的勝利」,左邊代表的是「勞動的勝利」。無論日曬雨淋,總有兩名士兵紋絲不動地在這里守護著無名戰士墓。
6。聖比得教堂。置身於梵蒂岡城的聖比得廣場,映入眼簾的是由四根壯麗精美的柱廊環繞中的被聖比得教堂。對面的紀念廣場規模宏大,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聖比得教堂高136米,佔地22000平方米,是基督教的象徵。由米開郎基羅設計的炮塔直徑達42米,到達塔頂約330級台階,從塔頂可俯瞰整個聖比得廣場,令人留戀往返的羅馬景色也盡收眼底。收藏於梵帝岡博物館的藝術品多為繪畫作品,其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包括了從古至今藝術品中的珍品。因當時天下大雨,鏡頭淋了雨水,只拍了局部。
7。比薩斜塔。位於羅馬式大教堂後面右側,是比薩城的標志。義大利比薩斜塔由著名建築師那諾·皮薩諾主持修建。始於1174年動工興建,1350年完工,為8層圓柱形建築,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塔身牆壁底部厚約4米,頂部厚約2米余.塔體總重量達1.42萬噸。開始時,塔高設計為100米左右,但動工五六年後,塔身從三層開始傾斜,直到完工還在持續傾斜,在其關閉之前,塔頂已南傾(即塔頂偏離垂直線)3.5米。建造塔身的每一塊石磚都是一塊石雕佳品,石磚與石磚間的粘合極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成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個因素,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使比薩斜塔聞名遐邇。在底層有圓柱15根,中間六層各31根,頂層12根,這些圓形石柱自下而上一起構成了八重213個拱形券門。整個建築,造型古樸而靈巧,為羅馬式建築藝術之典範。鍾置於斜塔頂層。塔內有螺旋式階梯294級,遊人由此登上塔頂或各層環廊,可盡覽比薩城區風光。1987年,義大利比薩斜塔與旁邊的大教堂等建築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90年,義大利政府將其關閉,開始進行整修,現塔頂已定時定量對遊人開放。
8。水城威尼斯。在義大利東北部,人口35萬,形狀像海豚,涵蓋了僅3平方英里,但是由118個島嶼組成縱橫有177條河道,2300條小巷,400座橋梁;現存400多座宮殿,120座教堂,120幢鍾樓,64所修道院;城市的大部分是建在打入到瀉湖湖底的數百萬計的木樁之上的;簡單的方形紅磚塔樓高近百米,是威尼斯最高的建築,它始建於9世紀末10世紀初,於1902年7月倒塌,現在的這座是1912年依原樣重建的;大鍾塔右邊是壯麗的著名建築,是威尼斯總督府,原先建於9世紀的拜占庭式建築遭了火劫,如今的這座建於15世紀,其雙層拱廊優美簡潔的組合,以及樓層上部同一模式的玫瑰窗,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做成,是哥特式建築風格用於非教堂建築的典範。
9。 威尼斯是舉世聞名的水鄉,整個城市建築在水上,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貢多拉」上華麗而迷離的情調,是世界遊客永遠的夢。
10。威尼斯聖馬可廣場。聖馬可廣場呈梯形,東西向長170多米,東邊寬80米,西邊寬55米;東端有聖馬可大教堂和大鍾塔。聖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驕傲,它是基督教世界最負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出發地。聖馬可大教堂建於829年,重建於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是東方拜占庭藝術、古羅馬藝術、中世紀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多種藝術式樣的結合體,結合得和諧,結合得協調,美不勝收,無與倫比。大教堂有五個圓圓的大屋頂,這是典型的東方拜占庭藝術,但供奉的卻是一個西方的聖人。僅此一點,便是獨一無二。其次,大教堂內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內外有4000平米面積的馬賽克鑲嵌畫。每天從世界各地來瞻仰和欣賞大教堂的人成千上萬。乘電梯登至大鍾塔其頂部白色大理石環廊內,可近觀聖馬可廣場、遠眺亞得里亞海灣。
11。威尼斯嘆息橋。連結總督府和旁邊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嘆息橋,過去當犯人在總督府接受審判之後,重罪犯被帶到地牢中,可能就此永別俗世了,所以在經過這座密不透氣的橋時,不由自主的發出嘆息之聲。這座橋是建於1600年,也是威尼斯的必訪景點之一。
12。佛羅倫薩喬托鍾樓和聖母之花大教堂 。聳入雲天的喬托鍾樓,是義大利天才藝術家歐洲繪畫家之父喬托的傑作。鍾樓高84.7米,也是由紅白綠大理石砌成,整個外形細長而優雅,裡面有許多精緻得讓人窒息的雕塑,上414級台階可以到達上部的露台。聖母之花大教堂從1296年開始興建,歷經了將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先後經歷了三位偉大的建築設計師之手終於成就。特別是最後一位建築師於1436年完成的哥特式穹頂堪稱一絕,使當時佛羅倫薩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穹頂。一個世紀後,才讓位給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而位居第二。設計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正是佛羅倫薩人米開朗基羅,他當時曾指著這座穹頂說:「我可以比它建的更高更大,但是我無法超越它的完美」。喬托鍾樓比聖母之花大教堂建成得早:舊鍾樓遭大火燒毀後,佛城人就請了喬托來設計新鍾樓。1334年,在喬托的主持下,新鍾樓開始興建;但才建完鍾樓樓基和第一層,喬托就去世了。隨後的工程是由另兩位建築師照著喬托留下的設計圖紙完成的,只除了原圖上頂部的一座尖頂至今也未修建外,總共花了30年。雖然被人稱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喬托,最主要的成就在美術上,是文藝復興萌芽期美術方面的開路先鋒,但他設計的這座鍾樓細致典雅,也堪稱傳世之作。
13。佛羅倫薩舊宮。西尼奧列廣場位於佛羅倫薩市中心,這里有一座建於十三世紀的碉堡式舊宮(現為市政廳)。舊宮上的塔樓高94米,它是義大利最奪人眼目的公共建築之一。舊宮側翼的走廊,當初為修道院院長和行政長官宣讀文告的會場,現在連同整個廣場成為了一座露天雕塑博物館,其各種石雕和銅像作品栩栩如生,形象傳神。
14。佛羅倫薩《大衛》塑像。這尊大衛塑像在舊宮台階旁,是復製品,原件已保存在藝術博物館里,還有一件復製品則豎立在米開朗琪羅廣場上。據說現在有一種叫「大衛暈眩證」的流行病!仔細看看吧。
澳大利亞著名建築
悉尼歌劇院
中國著名建築
太多了。故宮,天壇,圓明園,長城,四合院
其他著名建築
俄羅斯 「東正教教堂」「紅場」俄羅斯---莫斯科聖巴西利亞大教堂
美國 「自由女神」「白宮」
法國 「凱旋門」「埃菲爾鐵塔」
奧大利亞 「悉尼歌劇院」
英國 「大笨鍾」「泰晤士橋」
馬來西亞 「吉隆坡國油雙塔」
義大利 「古羅馬角斗場」比薩斜塔
希臘 「帕提農神廟」希臘---巴特農神廟
印度---泰姬陵
比利時---撒尿男童
馬來西亞---雙塔
新加坡---魚尾獅
德國---勃蘭登堡門
『叄』 世界各國的標志性建築是什麼
俄羅斯 「東正教教堂」「紅場」俄羅斯---莫斯科聖巴西利亞大教堂
美國 「自由女神」「白宮」
法國 「凱旋門」「埃菲爾鐵塔」
奧大利亞 「悉尼歌劇院」
英國 「大笨鍾」「泰晤士橋」
馬來西亞 「吉隆坡國油雙塔」
義大利 「古羅馬角斗場」比薩斜塔
希臘 「帕提農神廟」希臘---巴特農神廟
印度---泰姬陵
比利時---撒尿男童
馬來西亞---雙塔
新加坡---魚尾獅
德國---勃蘭登堡門
世界博覽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舉辦的具有較大影響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受到各國的重視,它與奧林匹克運動會一起,被稱為當今世界的兩大頂級盛會。各國在舉辦世博會時,一般要建設標志性建築,其中有些已經成為城市甚至是國家的象徵。
1851年,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英國倫敦開幕,博覽會的展館設在海德公園內,新建的展館首次將鋼鐵構件、玻璃和層壓板結合用於建築物的建設中,成為現代玻璃帷幕高樓大廈的前驅。整個建築物由鋼架支撐,屋頂、牆面等其他部分均採用大塊玻璃組裝,被形象地譽為「水晶宮」。博覽會閉幕後,水晶宮曾用於美術展覽、舉辦音樂會等,可惜在 1936年毀於大火之中。
法國巴黎是舉辦世博會最多的城市,留下的經典建築也最多。塞納河上最美的亞歷山大三世橋、夏樂宮、巴黎工業宮、國民廣場、奧德賽宮、榮譽軍人院、機械宮、人工藝術創造院等,都是歷屆巴黎世博會的重要遺產。其中最著名的是埃菲爾鐵塔,這是1889年舉辦世博會的標志性建築,高320米、重9000噸、由18000多個鋼制構件和數百萬個鉚釘組裝而成。埃菲爾鐵塔被稱為現代鐵塔之父,現已成為巴黎和法國的象徵。
1893年,美國芝加哥舉辦世博會,芝加哥的工程師費爾斯設計製作了一個供人們遊玩的巨大轉輪,直徑有70多米,滿足了人們到天空上去轉轉的願望,當時被稱為「費爾斯轉輪」。如今這種摩天輪已經是十分常見的游樂設施,在世界各地的公園和游樂場都可以見到,而在一百多年前,卻還是個稀罕之物。
1933年,芝加哥再次舉辦世博會,這次博覽會的標志性建築是「白城」,建築物為古典式,全部以熟石膏粉飾,潔白壯觀,入夜在萬盞燈光照明下,更是高大雄偉,潔白如玉。此次世博會中,展館多為臨時性建築,閉幕後拆掉,為此開發了許多新型建築材料和建築,如充氣的輕型建築、塑料吊篷建築等。
195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上,中心建築是一座原子能結構的球形展館,這是一座放大了 160億倍的鐵原子模型。9個大圓球被 20根鋼構架有序地連接成一個整體,它象徵著人類安全、和平地應用原子能。「原子球」建築的外體為鋁質,高124米,每一個球體直徑為18米。一根根支撐球體的構架,都是裝有自動扶梯的管式通道。9個巨大的球體,已有 3個被辟為永久性的科學展覽館,其餘的也派上了商業用場。其中,最高的一個成為豪華的旋轉餐廳。
1962年,美國西雅圖舉辦了主題為「太空時代的人類」的世界博覽會,其標志性建築是一座造型精巧玲瓏的高塔,稱為「宇宙針」,其外形就像是一個飛碟立在細細長長的鋼腳上面,高 185米,塔頂的飛碟裡面是一個旋轉餐廳,登上塔頂可俯瞰全城美景,現在它已經成了西雅圖的象徵,終日遊人絡繹不絕。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的標志性建築為「天宇閣」,大屋頂層層疊加,壯麗高聳,巍然屹立,充分顯示出東方宮殿建築的雄偉風格。
1999年,我國昆明舉辦了世界園藝博覽會,有 69個國家和 26個國際組織參加展出,昆明世博會結束後,雖然沒有特殊的標志建築,但佔地 218公頃的昆明世博園整個展區被保留下來,成為歷屆世界園藝博覽會中惟一整體保存的大型園林
參考資料:http://www.yishujie.com/xinshang/info.php?tid=103
『肆』 外國有哪些舉世聞名的建築物
國外知名建築介紹
⑴ 羅馬音樂廳:
由義大利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廣場的主體由三個音樂廳組成。最大的一個廳以音樂之神聖·切齊利亞命名,共有座位2756個;規模屬於中等的是以著名作曲家西諾波利命名的,有1200個座位;最小的廳有700個座位。三個音樂演出廳呈品字形等距離相立,內部由一半圓形通道相連,通道頂上形成一個半圓形梯形看台,看台下面是一個半圓形廣場,類似古羅馬的露天劇場,三個大廳的頂部造型更是獨特,木製構架,鉛板封頂,酷似三把琴弦朝下的琵琶,體現出建築的音樂特色。音樂廳周圍是一座面積相當於3.8萬平方米的花園,橄欖樹和各種花草爭奇斗妍,其中一個角上,專門為兒童設立了娛樂設施。紅色的磚牆,白色的大理石台階,銀灰色的金屬鼓泡頂,與綠色的植物交相輝映,景觀十分迷人。
這座音樂廳里還建有一個天然文物館。音樂廳開工不久,發現地下有一處歷史遺跡,這里是公元前5世紀的一個村落的遺址。倫佐·皮亞諾設計師只得修改設計,將這處歷史古跡融入其中。走進音樂廣場,現代化的音樂廳與距今2500年的古跡融為一體。人們可以在大廳里參觀考古人員根據歷史考證復制而成的古代村落的模型以及發掘出的各種器皿,還可以走過一道玻璃牆直接觀看保存完好的古跡遺址,體現了歷史與現在,既十分遙遠又如此接近。
⑵ 聖家教堂:
是高迪的代表作之一,聖家族已經成為巴塞羅那的城市名片,隨便我們站在城市的哪個高地,都可以欣賞到它高聳的英姿。聖家族大教堂的設計完全拋棄了直線概念,每座塔樓都象是一個生長的山峰,我們親切地稱呼它是「玉米棒子」。當真正身臨聖家族大教堂的旁邊,一下子就被它的垂直高度和塔身上密密麻麻、層層疊疊、數不清的神像雕塑折服
⑶ 巴塞羅那會議廳:
這座巨大的三角形建築物像一塊浸滿水的海綿降落在巴塞羅那,建築師將公共空間組織為三層,全部大膽地坐落在城市環形路上。作為城市斜格網延伸出的一部分,會議廳和廣場形成了部分人工平台,駕於城市繁華環行路和水處理廠之上。會議廳的建築體量內插入了33個扭轉變形的天井,使建築在一層成為了半封閉的城市廣場。在建築的外圍,天井顯露出其變形的幾何特性,而這種形式源自城市主要網格的疊加。在場地的上部,會議廳與廣場之間的空間被壓縮到極限,從而增加了建築體量的模糊性。會議廳的地下是可以容納3200名參觀者的高貴而充滿未來主義的休息大廳,從樓梯和外部天井射入的光線為空間帶來了節奏感。地面通過四塊美麗的陶瓷鑲嵌「地毯」加以體現。在底層的休息廳,人們可以在室外天井裡仰視上部扭曲變形的金屬桿件,桿件之間每塊三角形玻璃都有著獨特的波形紋理,絕無重復。在這種模糊的、陌生的場所建造的項目無疑為巴塞羅那帶來了一種新的城市形態語匯
⑷ 米拉公寓:
老百姓多把它稱為「石頭房子」。它與高迪的另外兩件作品一起,在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文化遺產。米拉公寓的屋頂高低錯落,牆面凹凸不平,到處可見蜿蜒起伏的曲線,整座大樓宛如波濤洶涌的海面,富於動感。高迪還在米拉公寓房頂上造了一些奇形怪狀的突出物,有的像披上全副盔甲的軍士,有的像神話中的怪獸,有的像教堂的大鍾。其實,這是特殊形式的煙囪和通風管道。後來它們與古埃爾公園和聖家族大教堂一樣,也成了巴塞羅那的象徵。總之,米拉公寓里里外外都顯得非常怪異,甚至有些荒誕不經。但高迪卻認為,這是他建造的最好的房子,因為他認為,那是「用自然主義手法在建築上體現浪漫主義和反傳統精神最有說服力的作品」
⑸ Agbar Tower:
由法國著名建築師Jean Nouvel(讓努維爾)設計,根據流體力學的原理設計出的,142米,35層的大廈的立面極具創新性,安裝在混凝土表層的活動的鋁板用25種色彩組成。根據時間不同,大廈表皮從紅色到藍色變換無窮,頂部是用玻璃和鋼打造的白色穹頂。大廈前部安裝了混凝土外殼的4400個方窗,60000扇玻璃百葉構成了附加的表皮,最大限度地增加的內部的通透性,同時提供了隔熱保護。
⑹ 畢爾巴鄂地鐵系統:
福斯特事務所設計的比爾巴鄂新地鐵系統,是位於西班牙西北部巴斯克地區,在有國際知名建築師參加的設計競賽中獲獎。這個地鐵系統包括市區的11座新建車站,它們與傳統的地上鐵道連接起來。人們第一次踏入畢爾巴鄂地鐵時,就會為它的空間與光亮打動。大膽的建築、寬敞的空間,明媚的天光,這兒的地鐵有著迥異於多數其他地鐵的氣氛,幽閉恐怖症絕對無以滋生。事實上,有很多人來這兒並不是為了搭乘地鐵,而只是為了欣賞它、贊美它,這在全球也是罕見的。地鐵的玻璃入口獨出機杼,市民們親切地稱呼它們「福斯特入口」以紀念其建築師:同時,這些入口完美地溶入了畢爾巴鄂的城市景觀,並為其增添了強烈的現代色彩。地鐵的室內空間更有值得圈點之處:尺度合宜的天橋飛架軌道之上,強化了交往空間,使地鐵更加親切。
⑺ 古根海姆博物館:
由二十多個內部相連的曲面造型所組成,將太空鋁如橡皮泥一般打造成流動不羈的形態,博物館完工後吸引眾多觀光客蜂湧而至,成為二十世紀最後十年裡最為耀眼也最有經濟效益的建築。這個形狀怪異如同一堆鋼鐵扭在一起的建築,為西班牙比爾巴鄂這個從前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帶來了世界聲譽和滾滾的旅遊收入。世界頂級藝術品通過古根海姆美術館來到這里,而比爾巴鄂則成為歐洲藝術的朝聖之地
⑻ 畢爾巴鄂機場航站樓:
由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設計
⑼ 蓬皮杜國家文化藝術中心
簡稱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鋼管和玻璃管構成的龐然大物,是在1969年由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決定興建的。
⑽ 密特朗國家圖書館:
這座由法國前總統密特郎決定建造於1997年建成的超級圖書館佔地7.8公頃,總面積為35萬平方米.它以四幢直插雲霄相向而立形如打開的書本似的鋼化玻璃結構的大廈為主體,四座大廈之間由一塊足有八個足球場大的木地板廣場相連。
也可以到這里去看看,組圖的,我就不粘了
http://tieba..com/f?kz=7776393
『伍』 馬來西亞最著名的建築是什麼
我認為是吉隆坡的SultanAblSamad大樓。這座建於1894年至1897年之間的建築物是由英國建築師A.C.NORMAN所設計,整棟大樓充滿了漂亮的維多利亞及摩爾式建築風格。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前,她是英國殖民政府的行政中心。獨立以後則被當作馬來西亞最高法院及高等法院。幾年前法院已經搬遷,目前的用途不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因為她見證了馬來西亞近代史大部分重要的時刻,所以在吉隆坡雙峰塔還未建立之前,她才是吉隆坡的地標建築物。
『陸』 俄羅斯、義大利、英國、印度、希臘、美國、法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德國各有哪些舉世聞名的建築物
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 義大利的比薩斜塔 英國的倫敦塔橋 印度的泰姬陵 希臘的帕特農神廟 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 馬來西亞的吉隆坡雙子塔 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勃蘭登堡門
『柒』 馬來西亞有什麼景點
『捌』 世界上有一些舉世聞名的建築物
俄羅斯(紅場) 義大利(比薩斜塔) 英國(泰晤士橋) 印度(泰姬陵) 希臘(帕提儂神廟) 美國(自由女神) 法國(埃菲爾鐵塔 ) 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 ) 馬來西亞(雙塔)德國(勃蘭登堡門)
『玖』 馬來西亞,德國各有哪些舉世聞名的建築物
馬來西亞的著名建築就是「雙子塔」了
吉隆坡石油雙塔(Kuala Lampur Petronas Tower)是吉隆坡的標志性城市景觀,世界上最高的雙子樓,於1998年完工,共88層,高1483英尺(452米)
『拾』 世界著名的建築物圖及名稱
1.聖保羅大教堂——英國倫敦
倫敦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聖保羅大教堂,它是由英國建築師克里斯托弗—弗倫爵士設計的。聖保羅大教堂位於倫敦市的最高點—路德蓋特山頂,其著名的圓頂是世界上最大的圓頂之一,高近112米。大教堂光設計就花了10年時間才完成,而實際施工則花了40年。從建成起,聖保羅教堂就成為倫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