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的官邸在哪裡
Ⅰ 世界各國元首住的地方名稱是什麼世界各國元首稱謂以及掌握實權是怎樣的
美國的總統是國家的最高元首,居住在白宮。1812年英國曾經在戰爭中焚毀了白宮,後來經過重建和擴建才有了現在的規模。他擁有很大權利,但是有一些議案必須要經過眾議院和參議的批准。美國實行三權分立的制度,總統雖然是國家的最高行政代表人物,但是不能代表所有的一切他都能當家作主。
英國女王居住的地方位於倫敦,也就是白金漢宮,她是國家的最高元首。但是事實上英國女王沒有實際的權利,這所宮殿是在18世紀初建成的,維多利亞女王在1837年正式登基之後,就把它作為英國女王的官邸。
捷克總統居住的地方是在布拉格城堡之中,這里也是布拉格的政治中心,總統的辦公室也是在古堡之內。不過外界對於捷克總統,更多的感覺就是不當家。實際大權掌握在總理手中,總統更多形式上是象徵意義。
Ⅱ 各國的議會、政府的辦公地點和元首官邸都是哪
俄羅斯:克林姆林宮
德國:德國議會大廈
法國:愛麗舍宮
日本:東京首相官邸
韓國:青瓦台
Ⅲ 馬來西亞的首都是哪裡啊
吉隆坡(馬來語、英語:Kuala Lumpur)是馬來西亞(或簡稱為大馬)的首都,兼最大城市。目前,許多聯邦政府機構已遷往布城。在馬來西亞境內,吉隆坡的英文簡稱「KL」亦廣泛應用。
吉隆坡是馬來西亞三個直轄市之一,其地理位置在於雪蘭莪州之中,或馬來西亞半島中央偏西海岸。
吉隆坡曾於1998年舉辦英聯邦運動會,也是第一個舉辦此運動會的亞洲城市。坐落於吉隆坡市中心的國油雙峰塔是吉隆坡的著名地標。
據2000年的統計數據,吉隆坡面積達243.6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479,388,連同巴生河流域的人口約有400萬。華裔之間多以華語和粵語交談。
歷史與發展
吉隆坡在1857年建立於鵝麥河(Gombak)與巴生河(Klang)的交匯處。這解釋了吉隆坡的馬來語名 (Kuala Lumpur, 原意為泥濘河口)的由來。當時,雪蘭莪州皇族,拉查阿都拉(Raja Abllah)把巴生谷開放於采錫礦者,吸引了大量中國礦工來采錫。過後,吉隆坡就從而漸漸地發展起來。當時,統治馬來亞的英國殖民政府也委任了稱為「甲必丹」的華人領袖來掌管當地華人的事物。其中最著名的華人甲必丹為葉亞來。換句話說,吉隆坡是華人礦工發展起來的.吉隆坡在1880年成為雪蘭莪州的首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吉隆坡於1942年1月11日淪陷日軍手中,總共長達44個月之久。
在1957年,吉隆坡成為剛從英國取得獨立的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的首都。當時,第一任首相東姑·亞都拉曼就在吉隆坡的默迪卡體育館(Merdeka Stadium)宣讀獨立宣言。1974年,吉隆坡從雪蘭莪割讓出來成為聯邦直轄區。
吉隆坡 雙塔
自從1997年建成以來,雙塔就成為了吉隆坡的城標,雙塔的所有者是馬來西亞石油公司,總高1483尺,雙塔之 間的天橋時免費對外開放的,但是每天有人數和時間的限制,所以需要早上早點起來去排隊領票。雙塔裡面底層是購物中心,上面有一個科學展覽館,展出一些關於海洋石油方面的一些知識。雙塔附近有一個海洋館。
雖然已變成一個現代化大都市,吉隆坡還保留著舊時代的風貌,這可從她遺留下來的古老堂皇的建築物展現出來。
吉隆坡塔。高421米,世界第4高塔,遊客可在塔頂瞭望台瞻望四周景色和不遠處的雙塔。此塔也是電訊網路的轉播站。塔上有一個旋轉餐廳,遊客可一面用餐,一面欣賞迷人風光。
吉隆坡干凈整潔的花園城市環境引人入勝,入夜後更顯娥娜漫妙。棕榀樹上懸掛的霓虹,酒店、商城、咖啡廳、酒巴投射出斑爛的光芒,來往車流拖曳出紅白兩面色的光帶,串合一處,好似地上五彩的繁星,而不論哪個角落,都可看到被燈光裝點的雙塔聳入深不可測的蒼穹,似乎為遊人鋪設了一條明亮的天階。當真是一個歌舞昇平的不夜城。吉隆坡還是一個購物天堂,著名的星光大道沿途一路大型購物中心,陳列琳琅滿目,價廉物美的商品供您選擇。
馬來王宮。是一座金碧輝煌的皇宮,是馬來最高元首的府邸。其大門為鑲金鏤空雕花門,極顯氣派。庄嚴雄偉的皇宮內部有美麗花園和碧綠青蔥的草地。每逢有特別節日或重要慶典,皇宮四周五彩繽紛,展現出輝煌耀眼的面貌。這里也是遊客必到之處。
城市規劃
馬來西亞行政區劃
州: 柔佛州 | 吉打 | 吉蘭丹 | 馬六甲 | 森美蘭 | 彭亨 | 霹靂 | 玻璃市 | 檳城 | 沙巴 | 賽藍葛 | 沙撈越 | 丁加奴
聯邦直轄區: 吉隆坡 | 納閩 | 布城
國家 馬來西亞
州份 吉隆坡聯邦直轄區
成立日期 1957年
Ⅳ 世界上各國的總統府別稱
各國元首府邸很多,例舉其中一些,如下:
1、韓國:青瓦台
青瓦台主樓為韓國總統官邸。有總統辦公室、接見廳、會議室、居室,配樓有秘書室、警護室和迎賓樓等。如今,韓國的政治中心在這里聚集,象徵著韓國最高的政治權利,並成為韓國總統的官邸。青瓦台得名於主樓的青瓦,這也是它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2018年8月1日,青瓦台表示,已經開始著手處理總統辦公室搬遷事項。
5、法國:愛麗舍宮
1718年,戴佛爾伯爵亨利在巴黎市中心蓋了這座宮殿,取名「戴佛爾宮」,由建築師阿爾曼-克勞德·莫萊(Armand-Claude Mollet,1670-1742)主持設計。最初為艾弗瑞伯爵的私人宅第。1804年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取代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其妹夫繆拉元帥於1805年購得這座公館,大肆裝修,取名為「愛麗舍宮」。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於1873年頒布法令,正式指定愛麗舍宮為法國總統府。此後的百餘年,歷屆法蘭西共和國的總統幾乎都在此工作和生活。
Ⅳ 馬來西亞位置在哪
馬來西亞位置在東南亞。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島北部。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國家,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
馬來西亞是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之一,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實施馬來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
馬來西亞的政治體系:
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議會內閣制,國家最高法律是馬來西亞聯邦憲法。聯邦憲法將國家的最高權力分成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個部分。三權分立既出現於在聯邦層面,也出現於在州的層面,各州都在聯邦憲法之下擁有自己的州憲法。
國家對內外的最高代表被稱為元首,而政府首腦是總理。君主即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是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形式上擁有國家最高權力,但實權在馬來西亞內閣。
馬來西亞內閣是馬來西亞政府的行政部門,由馬來西亞總理所領;馬來西亞議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由最高元首、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馬來西亞聯邦法院是司法系統里最高的機構及最後的上訴法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馬來西亞
Ⅵ 關於馬來西亞的知識
馬來西亞啊,沒有四季,都是夏天,30°C 左右,這個不怎麼變。近來幾乎每天都有雨,偶爾傾盆而降,偶爾灑灑小雨。但是天氣還是悶熱啊,要呆到晚上天氣才涼爽些,今晚有點兒冷,我都穿外套了。呵呵~
這里的國語是馬來語,是馬來人的語言,注意,是馬來人,不是馬來西亞人。但是後來為了要讓各大民族團結起來,就改稱馬來西亞語。年輕的一輩固然會講,國語畢竟是必修的,管你是華人還是馬來人。長輩們,就算沒念過書,也能說上一兩句不那麼正統的,打招呼八卦八卦沒問題,要談深入的話題就不行了。至於英語能力呢,只能說水準不一吧,但是一般會比中國人好些,因為實踐機會比較多。從小就學,而且數理科用英語教,大學也是英語授課,但是大部分人都不能學的很出色。
馬來西亞有3大民族,馬來人(至少60%),華人(30%左右),印度人(少過10%)。剩下的就是一些少數民族,他們和馬來人一樣是土族,但是待遇實在差很多。就如我所說,馬來人講馬來語,但是馬來語,好像漢語一樣,分成普通話和方言。華人呢,基本上都會講華語,加上一兩種華人方言,有些華人呢是因為祖先是潮州來的,所以他會說潮州話,有些則是因為地方關系,所以會說某種方言,例如住在首都吉隆坡的都會說粵語,住在檳城州的都會說福建話。很少華人只會說馬來語和英語,但是還是有的。印度人就印度話啊。不少旅行,是念書,工作嗎?我想應該沒問題吧,我看我那些中國朋友自在的很,沒什麼約束。
環境呢,還好啦。只是我覺得掠奪匪太多了,這個真的是…我也不知道怎麼說…馬來西亞國教是回教,馬來人全是回教徒,所以這里6成以上是穆斯林,每天的5次祈禱都在各個清真寺用大喇叭播出,而且沒什麼地方你是看不見清真寺的了,所以我覺得有點兒不體諒。這里有種族紛爭的問題,華人老是埋怨政府偏袒馬來人,什麼獎學金,津貼,工作機會,都是馬來人的,怎麼華人繳稅最多,反而都沒份。馬來人就說,你們是二等公民,非土族,讓你們來住都要感恩了,還吵。無奈~但是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老一輩的,當年從中國來馬來西亞的,都離開了,都成為歷史了,我們年輕的,只能說都沒受過苦啊,都不是太極端,不是太在乎,沒獎學金嘛,爸媽肯給就好了,沒津貼嘛,我錢夠用啊,就是沒想這問題太多,可是爸媽那一倍還是會有些意見的。只是政治家經常圍繞在這些話題上,但是有時候他們說的也未嘗不是道理。
消費嘛,要跟地區了,鄉間小鎮還是可以吃到便宜到笑的東西,城市呢,也不會要命啦,一般吧,不稱得上是高消費的國家,這樣吧,咱們比麵食吧,首都一碗叫價4元馬幣左右,小鎮2元,略有裝潢的餐館8元,再高級點的16元,有些實在難得你會看見20多元的,但是這些都是賣氣氛多過賣食物的。就是這樣。還有,一份報紙1元3毛馬幣,搭一次公車5毛到4元不等。你自己看看兌換率好好想吧。對,馬幣是Ringgit Malaysia,簡稱RM,華語是「令吉」,1令吉馬幣大概,我是說大概噢,2元人民幣吧。
好了,就這樣。
Ⅶ 馬來西亞皇室是怎麼回事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制的嗎
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因此馬來西亞有皇室的存在。
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議會內閣制,國家最高法律是馬來西亞聯邦憲法。聯邦憲法將國家的最高權力分成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個部分。
三權分立既出現於在聯邦層面,也出現於在州的層面,各州都在聯邦憲法之下擁有自己的州憲法。 國家對內外的最高代表被稱為元首,而政府首腦是總理。君主即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是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形式上擁有國家最高權力,但實權在馬來西亞內閣。
(7)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的官邸在哪裡擴展閱讀:
在君主立憲制國家,君主主的權力多少受到限制,有一些君主的權力被限制到僅僅作為國家的代表,而沒有實際的權力,稱為「虛位元首」——英國、日本等都是此類例子,但君主依然很受人民愛戴和尊重。
如今也依然有一些立憲的、擁有很大權力比如組織或解散政府、指揮軍隊的君主,例如位於中歐的列支敦斯登。君主的權力被限制到僅僅作為國家的代表者,往往前身是走向「軍國主義」之「帝國主義」卻先勝後敗之君主。
Ⅷ 馬來西亞皇室拿督的由來
拿督是馬來西亞的一種封銜。由最高元首(馬來西亞最高統治者)、蘇丹(馬來州屬世襲的最高統治者)、州元首(非世襲、輪任制的州屬最高統治者)授勛。早在英國殖民時代,殖民政府就開始在馬來聯邦和海峽殖民地實施授勛制度,以獎勵那些在社會上有名望地位、對英國王室效忠及有貢獻的人士,隨後在1886年7月31日,柔佛王室仿效英國王室頒發了第一枚勛章,及後其他馬來土邦也分別設立了自己的授勛與嘉獎制度。在當時是由英國駐英屬馬來亞總督代表英國統治者授勛和表揚嘉獎,直到1941年才全面停止。
馬來亞聯邦(FederationofMalaya,1963年改稱馬來西亞,Malaysia)於1957年獨立後,聯邦執行委員會設立了聯邦授勛及嘉獎制度以取代英國授勛及嘉獎制度,在1958年8月22日由國會發表了以下文告宣布受勛與嘉獎制度通過:
「,ngdi-PertuanAgong.31Augustthisyeari.e..
ySeriPakaBagindaYangdi-,JalanAmpanginKualaLumpur.」
同年的8月31日(即馬來亞聯邦獨立一周年)聯邦授勛與嘉獎制度正式實施,而如今是在每年6月的第一個星期六(最高元首誕辰)在國家皇宮內舉行授勛儀式。一般上而言,候選者名單是由首相向最高元首推薦,過往的受勛者會向首相提名適當的人選,而外交部也可以向首相提名外籍公民接受名譽嘉獎,凡是長期為國家服務的國民皆有資格獲得提名與其貢獻相匹配的勛章,唯曾經獲受嘉獎的人士,在短時期內不會再被考慮成為候選者。
馬來西亞聯邦勛章由最高元首授勛,州勛章則由9個蘇丹或4位州元首授勛。
馬來西亞國家管理體系為君主立憲制,最高元首(馬來語:Yangdi-PertuanAgong)是馬來西亞法定的國家最高統治者、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及馬六甲、檳城、沙巴、砂拉越與聯邦直轄區(吉隆坡KualaLumpur)的伊斯蘭教領袖。最高元首是由統治者會議在9個世襲統治者中選出一位資歷最高的統治者擔任,在他就任最高元首的5年內,不得兼任原州屬的統治者職務以及任何上市公司的董事。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上的最高權力,但在實際運作上,他必須先質詢首相的意見。最高元首的官邸位於吉隆坡國家皇宮,正式的委任、冊封和接待活動多在此處舉行。
在馬來西亞,「Datuk」有兩種不同的涵義。在非正式的場合,它是用於對「祖輩」男性的尊稱;而在正式的場合,它是用於對部族和國家領袖的尊稱。馬來西亞是個聯邦國家,聯邦和州有各自獨立的榮譽制度,由蘇丹或州元首冊封「拿督」稱號。
在聯邦和委任元首制的州屬(砂拉越、檳城、沙巴和馬六甲的元首由最高元首委任),國家元首和州元首依據議會的提議冊封「拿督」(Datuk,檳城的拿督稱為「Dato'」);在君主制的州屬,世襲君主除了依據議會的提議冊封「拿督」(Dato')外,也可以依據自己的意願冊封王族(Waris)、貴族(Orang Kaya)或大臣(Orang Besar)的拿督稱號(Dato' Bergelar)。在森美蘭,四位酋長(Undang Luak)是經由傳統習俗(Adat Perpatih)選出的氏族領袖,繼承「拿督」(Dato')的稱號和權力。
在砂拉越,第三等砂拉越之星勛章(PSBS)沿革自布魯克王朝的同名勛章(MSS),佩戴者稱為「Dato'」;第三等翠鳥之星勛章(PGBK)的佩戴者稱為「Datuk」;功績勛章(DJBS)的佩戴者稱為「Datu」,三者皆譯為「拿督」。
「拿督」的配偶(元配)稱為「拿汀」、「拿督夫人」或「督潘」(在聯邦和其它州屬稱為「Datin」;在登嘉樓稱為「To' Puan」;森美蘭的四位酋長夫人同樣稱為「To' Puan」)。在正式的社交禮節中,女性必須「從夫姓」才能冠上有關的稱號,除非她的稱號是來自於蘇丹或州元首的冊封,而不是延伸自丈夫的權利。由於馬來西亞的《國民登記法令》並不強制女性在婚後冠上夫姓(除了所有的華人、少數的印度人和少數的馬來貴族外,大多數的馬來人、印度人和土著並沒有傳統姓氏),所以這項細節常常被忽略,或沒有嚴格的遵守。
在馬來西亞的榮譽制度里,不同地區的「女拿督」會有不同的稱號,可能是「Datuk」(在聯邦和委任元首制的州屬,但不包括檳城)、「Dato'」(吉打、彭亨、霹靂、玻璃市、森美蘭、登嘉樓、砂拉越和檳城)、「Datin Paka」(柔佛和雪蘭莪)或「Datin」(吉蘭丹)。「女拿督」的丈夫除非有得到蘇丹或州元首的冊封,否則的話,並沒有任何的稱號。
Ⅸ 世界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的官邸
德國總理府
總理施羅德搬進了新首都柏林的施普雷宮,然而總理府採取的安全措施實在有誇張之嫌。
美國白宮
美國總統管理朝政的地方是位於首都華盛頓市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號的白宮。白宮是一座白色的三層樓房,始建於1792年,後多次改建和擴充。從1800年美國第二屆總統亞當斯起,歷屆總統都以此為官邸。
英國唐寧街十號
唐寧街是倫敦白廳大街上一條橫街,以17世紀英國外交官喬治·唐寧命名。英國首相官邸位於唐寧街10號,內閣會議一般都在這里召開,唐寧街遂成英國首相府的代稱。
法國愛麗舍宮
愛麗舍宮建於1788年,曾數度作為法國王宮,自1873年起成為法國總統府。它是座兩層樓的環形建築物,中心是一個巨大的典雅漂亮的內花園。整座建築物雖依馬路而建,四周有福波·聖奧諾雷路、愛麗舍路以及加布里埃大道和瑪爾基宜大道。但仍似自成一體,冷艷奢華。
義大利總理府
如果一名遊人來到羅馬的科羅那廣場(又名立柱廣場)並從義大利的總理官邸奇吉宮走過,他也許並不知道這幢建築物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性。雖然在大門口有兩名全副武裝的警衛持槍站崗,大門的玻璃也是防彈的。但因沒有任何禁行標志,所以遊人們更容易被繁華熱鬧的廣場景色所吸引。
比利時首相府
比利時的首相官邸座落於首都布魯塞爾的憲法大道16號。
荷蘭首相府
荷蘭的首相官邸不在首都阿姆斯特丹而在風景秀麗的「國際城市」海牙。官邸周圍常年聚集著一批又一批外國觀光客,但卻看不見任何警衛模樣的人。
丹麥首相官邸
丹麥的首相府沒有一個獨立辦公駐地。內閣的主要部門被安置在克里斯蒂安宮,與議院在同一個屋檐下。政府的其他幾個部門則散布在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幾幢大樓里。來客只要預約,即可憑有效證件進入克里斯蒂安宮。
瑞典政府官邸
瑞典政府的辦公地是位於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露森巴德宮。遊人只需預約即可進入露森巴德宮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