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是怎麼統一的
㈠ 馬來西亞巫統是什麼
"馬來西亞巫統"是<馬來民族統一機構 [UMNO]>, 簡稱巫統, 是馬來西亞馬來族單一民族政黨的名稱.巫統與其他種族的政黨(如華人單一民族政黨, 馬華公會; 印度人單一民族政黨, 印度國大黨等14個政黨...)成立執政聯盟「國民陣線".
*本來<馬來民族統一機構>是想用<馬統>, 但因為與<馬桶>同音, 所以改用<巫統>! 0(n_n)0
㈡ 馬來西亞 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馬來西亞 (Malaysia) ;
獨立日: 8月31日(1957年);
國慶日:8月31日(1957年);
災難意識日:12月26日
自然地理: 面積33萬平方公里。位於東南亞,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全境被南中國海分成東馬來西亞和西馬來西亞兩部分。西馬來西亞為馬來亞地區,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西瀕馬六甲海峽,東臨南中國海,東馬來西亞為沙撈越地區和沙巴地區的合稱,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海岸線部長4192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人口:2500多萬(2005年12月)。其中馬來人及其他原住民佔66. 1%,華人佔25. 3%,印度人佔7. 4%。沙撈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為主,沙巴州以卡達山族為主。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組圖:馬六甲的唐人街
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
簡史: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13個州,包括西馬的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榔嶼、霹靂、玻璃市、雪蘭莪、丁加奴以及東馬的沙巴、沙撈越,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首都吉隆坡、納閩和普特拉賈亞(Putra Jaya,聯邦政府行政中心)。
經濟: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七十年代以前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依賴初級產品出口。後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錫礦豐富,曾為世界產錫大國,但近年來產量明顯減少,2000年錫產量估計為6100噸。石油儲藏量約39億桶(1997年探明)。天然氣儲量2. 27萬億立方米(1998年探明)。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橡膠、油棕、胡椒、可可和熱帶水果等。稻米自給率為76%。七十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八十年代中期,因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出現困難。政府採取刺激外資和私人資本增長措施後,經濟明顯好轉。1987年以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年均國民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新興工業國之一。旅遊業為國家第三大經濟支柱,主要旅遊點有檳城、馬六甲、浮羅交怡島、刁曼島等。貨幣:林吉特。
㈢ 殖民統治時期,馬來西亞分別受到哪幾個國家的統治
奧斯曼帝國阻斷歐洲與亞洲之間的陸路貿易路線,而且與印度及東南亞的貿易受到阿拉伯商人所壟斷,迫使歐洲國家尋找一條通向印度的海路。1498年,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派出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發現繞過好望角通向印度的海路。1511年7月1日,葡萄牙人佔領馬六甲[14]:285。阿方索·迪·阿不奎(Afonso de Albuquerque)帶領遠征艦隊來到馬來亞,經過一個月圍攻,於同年佔領馬六甲。馬六甲成為葡萄牙在東方活動的核心據點。
馬六甲蘇丹王朝最後一位蘇丹的兒子逃到馬來半島南端的民丹島,並在那裡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柔佛蘇丹王朝。馬六甲的統治消失後,馬來群島分裂為眾多互相爭戰不停的小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亞齊、汶萊、柔佛和霹靂。其它國家有萬丹、日惹、吉打、雪蘭莪、蘇祿和登嘉樓等。16世紀末,歐洲商人在馬來亞北部發現錫礦,透過錫的出口,霹靂變得富強起來。歐洲殖民勢力繼續在這個區域擴張。葡萄牙控制對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的貿易。1571年西班牙佔領馬尼拉。
1607年,亞齊蘇丹國興起,成為馬來群島最強盛富裕的國家。在伊斯干達.穆達(Iskandar Muda)統治下,這個蘇丹國控制的范圍延伸到蘇門達臘與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他征服馬來半島的錫礦產地彭亨,並將彭亨蘇丹擄往亞齊。他所向披靡的艦隊在1629年攻打馬六甲的戰役中瓦解,依據葡萄牙史書記載,當時葡萄牙與柔佛的聯軍設法摧毀他的所有船艦,殺掉19,000名戰士。然而,亞齊的軍力並未被摧毀,因為在同一年亞齊征服吉打並把許多吉打人民遷到亞齊。這位蘇丹的外甥Iskandar Thani是彭亨的王子,後來成為他的繼承人。在Iskandar Thani統治期間,亞齊專注於鞏固內部及宗教上的統一。
在17世紀初,荷蘭建立荷蘭東印度公司(英文:Dutch East India Company,荷蘭文: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一開始建立在摩鹿加群島的貿易,他們很快就占據爪哇島上較弱的蘇丹國,1619年建立巴達維亞為他們的首府。他們從巴達維亞擴展勢力到馬來群島,與柔佛結盟來對付他們的主要敵人:馬六甲的葡萄牙人和強大的亞齊蘇丹國。在數次嘗試後,荷蘭與柔佛的聯軍終於在1641攻佔馬六甲。葡萄牙人統治馬六甲達130年,1641年荷蘭人入侵,搶奪葡萄牙主權,一直佔領到1795年[14]:285。葡萄牙僅剩下葡屬帝汶。在荷蘭支持下,柔佛在馬來亞各個蘇丹國之間,獲得一個鬆散的霸權地位,只有霹靂例外,它能夠周旋於柔佛和暹羅之間,並保持其獨立。
這段期間,馬來亞各蘇丹國的虛弱,為從其它地區人民移入這些馬來故土創造條件。從印度尼西亞東部來的布吉人海盜經常襲擊馬來亞海岸地區。1699年,他們刺殺柔佛最後一位馬六甲血統的蘇丹,控制柔佛,其他布吉人控制雪蘭莪。從蘇門達臘來的米南加保人也遷入馬來亞,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森美蘭。柔佛的覆滅在馬來半島上留下一個權力真空。暹羅的大城王國部分填補這個空缺,將北部的五個馬來國家——吉打、吉蘭丹、北大年、玻璃市和登嘉樓——變成自己的屬國。柔佛覆滅也讓霹靂成為馬來亞蘇丹國之中的領導者。
18世紀馬來亞對歐洲的經濟重要性快速成長。尤其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茶貿易,增加對馬來亞的高質量的錫的需求,錫用在茶葉箱的內襯,具防潮作用。馬來亞的胡椒在歐洲也享有盛譽,而且在吉蘭丹和彭亨有金礦。錫礦和金礦及其附屬工業的發展,導致第一批外來移民湧入馬來人的世界,一開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後來則是華人。華人定居在城鎮並很快掌控經濟活動。這建立往後200年馬來亞社會的典型模式:鄉居的馬來人逐漸受到富裕的城鎮移民社群所控制,就連蘇丹也無法抵擋這些城鎮移民的力量。
從17世紀開始,英國商人就現身於馬來亞水域,但直到18世紀中期,以英屬印度為基地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才開始對馬來亞事務真正感興趣。由於與中國貿易增加,它需要在馬來亞地區設立基地。雖然曾使用不同島嶼為基地,但直到1786年8月,向吉打蘇丹租借檳城,英國才擁有第一個長久基地。此後英國又在檳城對岸的大陸上租借一大片土地(稱為威省)。1795年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人唯恐荷屬馬六甲為法國艦隊所利用,乃加以接管,到1815年才交還荷蘭。英國總督斯坦福·萊佛士尋找一個替代基地。1819年2月,他從柔佛蘇丹手中獲得新加坡。1824年荷倫條約簽訂後,荷人同意以馬六甲跟英國人交給換蘇門答臘的明古連島(Ben Coolen)。[14]:285檳城和新加坡這兩個基地,加上荷蘭沒落,造就英國支配馬來亞。隨著馬來亞畏懼暹羅擴張,英國影響與日俱增。19世紀,馬來蘇丹成為大英帝國忠實盟友。
日軍進犯馬來亞吉隆坡
日本人將馬來人看作是一群從英國殖民統治被解放的殖民人群,並且樹立有限的馬來民族主義,這使得日本人在馬來管理機構和知識分子中贏得一定程度的支持。大多數蘇丹也主動與日本人合作,雖然日本後來戰敗。日本為了配合大東亞共榮圈的政策,答應戰後讓馬來亞獨立,並且協助訓練馬來人成立武裝部隊與政府部門菁英。
因此總的來說,1945年英國人回到馬來亞時,最高興就屬馬來人。但時局並未如停留在英國人戰前情況,而且一股追求獨立的渴望正在增長[18]。英國本土破產,新的英國工黨政府主張盡快撤出東方。殖民地自治和最終獨立成為英國新政策。橫掃亞洲各地的殖民地民族主義浪潮很快到馬來亞。但當時大多數馬來人更關心抵抗主要由華人組成的馬來亞共產黨,而不是從英國獨立。事實上他們希望英國不要撤出馬來亞,而是協助他們對抗馬來亞共產黨,當時馬來亞最大的武裝力量。在二戰最後一年,馬來亞共產黨與馬來人為首的部隊發生沖突,許多馬來人遭到裝備精良的華人共產黨人所殺害。戰後回到馬來亞的英國人,發現這個地方處於內戰邊緣。馬共原是合法政黨,並在二戰當中做出很大的貢獻,英人回馬後,因擔心共產黨勢力的擴大,最終將馬共列為非法政黨,馬共在發現和平的爭取方式無效後,決定改以武力斗爭爭取。
1946年英國宣布一個組織馬來亞聯邦的計劃,這將原先屬於馬來聯邦和馬來屬邦的蘇丹國,加上檳城和馬六甲(但不包括新加坡)合組一個英國海外領地,並在數年後獨立。這個計畫遭到馬來人強力反對,因為它削弱馬來統治者的地位,而且將公民權賦予馬來亞華人與少數民族。[19]。一開始蘇丹們支持這個計劃,但後來又轉為反對這個計劃,並讓自己領導這股反對力量。同年3月,在柔佛首席部長翁惹化的領導下,馬來人組織成立巫人聯合統一機構。巫統支持馬來亞獨立,條件是這個新國家完全由馬來人掌管。面臨馬來人的強烈反對,英國放棄平等公民權的計畫。因此,馬來亞聯邦在1946年6月宣布成立,在1948年解散。代之以在1948年2月1日協議成立馬來亞聯合邦。在英國保護下,馬來蘇丹國各統治者恢復自治權。
與此同時,共產黨則在積極准備暴動。1945年12月抗日游擊隊解散,馬來亞共產黨成為一個合法政黨,但游擊隊武器卻被謹慎收藏起來,以備未來之用。馬共的政策是立刻獨立,並且所有民族平等。這意味著它極難招募到馬來人黨員,主要支持者來自華人主導的商會,尤其在新加坡;以及華人學校,其中的教師大多來自中國,將中國共產黨看作中華民族重生的領導者。1947年3月,隨著冷戰的開始和共產國際的左傾,馬來亞共產黨的總書記萊特被殺,原游擊隊首領陳平任總書記,陳平要求共產黨立刻行動。共產黨發動游擊隊行動,期望迫使英國勢力撤離馬來亞。7月,在一連串庄園主遭到暗殺後,英國殖民政府展開反擊,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馬來亞共產黨被禁,數百戰士被捕。共產黨退入森林,組織馬來亞人民解放軍,這支軍隊約有13,000名男性,其中第十支隊主要由馬來人組成。[20]
這段被稱為馬來亞緊急狀態從1948年延續到1960年,殘酷戰斗蔓延整個馬來半島。英國戰略相當有效,通過對華人做出經濟和政治的讓步,並將散居鄉間的華人集中到位於馬共勢力范圍外的「白區」的「新村」。有效動員馬來人來對抗馬來亞共產黨,也是英國一個重要策略。從1949年起,馬共失去抗爭動機,招募游擊隊人數銳減。1951年馬來亞共產黨謀殺英國高級專員亨利·葛尼,但是這種轉向「恐怖份子」的策略,使得馬來亞共產黨失去許多溫和派的華人支持。1952年傑拉爾德·鄧普勒被任命為馬來亞英軍指揮官,他帶來緊急狀態的結束。鄧普勒在馬來亞發明反游擊戰的戰術,無情地剿滅馬共。雖然游擊隊被擊潰,但英國軍隊因著冷戰背景而留下來。[21]依靠這個背景,大英國協一員的馬來亞於1957年8月31日獨立。
*我這是復制與粘貼
㈣ 馬來西亞有幾年歷史
馬來西亞有兩千年歷史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拉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1957年8月31日,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獨立。1963年,馬來亞聯同新加坡、沙巴及沙勞越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迫使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
㈤ 馬來西亞是怎樣成立的
早期,印度文明支配和主導著馬來西亞,印度教和佛教文化輸入該國。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國、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
從7世紀到14世紀,三佛齊的影響力也延伸至馬來半島和婆羅洲的大部分地區。直到14-15世紀,三佛齊覆滅後不久,10世紀傳入的伊斯蘭教才在馬來半島奠定根基。這個地區分裂成眾多以伊斯蘭教為主的蘇丹國,其中最突出的是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馬六甲王國。
馬六甲王國覆滅後,末位蘇丹兒子建立了柔佛王國。當時馬來群島分裂為眾多小國家,包括亞齊、汶萊、柔佛、霹靂、萬丹、日惹、吉打、雪蘭莪、蘇祿和登嘉樓等。
16世紀末以後,歐洲商人在馬來西亞發現發現了不同的資源,如錫礦、胡椒和金礦等,歐洲殖民勢力繼續在這個區域擴張。各蘇丹國國勢虛弱為從其它地區人民移入這些馬來故土創造了條件。布吉人在1699年刺殺了柔佛末位馬六甲血統蘇丹,控制了柔佛和雪蘭莪,米南加保人也遷入馬來亞並建立了森美蘭。
柔佛的覆滅在馬來半島上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霹靂成為蘇丹國中的領導者。暹羅的大城王國將北部的吉打、吉蘭丹、北大年、玻璃市和登嘉樓變成自己的屬國。
18世紀,第一批外來移民湧入馬來西亞,包括阿拉伯人、印度人、華人。
1942年至1945年,馬來亞被日本佔領,激起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馬來西亞共產黨在英軍的召集下成立人民抗日軍,進行抗日游擊戰。1945年日本投降後,馬共開始轉為進行反英殖民活動,進行罷工、罷課,與英殖民政府關系日益緊張。
1948年6月,霹靂和豐有三名歐洲籍的園丘主管被殺害,英殖民政府宣布馬共等多個左冀政黨為非法組織並展開取締,馬共從和平斗爭轉為武裝斗爭,再次走進森林展開游擊戰,全馬進入緊急狀態。
1949年,馬來亞民族解放軍(後改名馬來亞人民解放軍)成立,游擊戰一直堅持到1960年代,之後漸漸退守於馬泰邊境的森林之中。在英國軍方的強烈鎮壓,加上中國停止輸出革命,斷絕一切對東南亞各國共產黨的援助,停止武器和糧食支援。失去了中國的援助之後,馬共相繼放下武器向東南亞各國政府投降。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1959年6月3日,英屬的新加坡被英殖民政府授予自治地位,英屬砂拉越和英屬北婆羅洲(沙巴州)也相繼在1963年7月22日和8月31日被授予自治地位,三者自治時期其國防、外交、財政、內政等事務仍由英國政府所掌管,但並未從法律上獲得正式獨立。
經多次爭論對抗,馬來半島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及新加坡終於於1963年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
1965年8月8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
(5)馬來西亞是怎麼統一的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歷史
18世紀,英國勢力雖然進入馬來半島, 但英國採取不幹預政策, 對其他馬來土邦基本上不聞不問。1860年,吉隆坡建城。1867年以後, 英國開始改變政策,趁著各馬來土邦的政治紛爭, 將其影響力滲透至霹靂、雪蘭義、森美蘭和彭亨, 派駐參政司(Resident)協助管理。
1893年,霹靂參政司瑞天成(Sir Frank Swettenham)建議把四州組成一個統一的行政單位, 以劃一行政, 節省費用, 並可利用其他三州的經濟資源來解救彭亨的財政困難。 1896年,馬來聯邦正式成立,以吉隆坡為首府, 俗稱「四州府」。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於1942年1月11日佔領吉隆坡。盡管戰斗損傷極少,但在日軍僅在佔領吉隆坡幾周內的時間,屠殺了超過五千名華人,並將數千名印度人當做苦力強制去修緬甸鐵路,造成大量人員死亡。1945年8月15日,日軍將領板垣征四郎向英軍投降,吉隆坡結束了44個月的日佔時期。
1957年,吉隆坡成為剛從英國獨立的馬來亞聯邦(Federation of Malaya)的首都。當時,首任總理東姑阿都拉曼在吉隆坡的默迪卡體育場(Stadium Merdeka)宣讀獨立宣言。
1963年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的首都。
1974年,吉隆坡自雪蘭莪州劃分出來,組成第一個受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管轄的聯邦直轄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來西亞
㈥ 馬來西亞是誰的殖民地
馬來西亞是誰的殖民地?馬來西亞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被任何國家所殖民。
但歷史上馬來西亞或現有的領土的一部分曾被幾個國家所殖民:
1511年:葡萄牙
1641年:荷蘭
1785年:英國
1942年:日本
1945年:英國
1957年:馬來亞(西馬)(馬來半島)獨立
1963年: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脫離英國的殖民,加入馬來亞,並組成馬來西亞。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馬來西亞(馬來語、英語:Malaysia),簡稱大馬,是君主立憲聯邦制國家,首都吉隆坡,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里[1]。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馬來半島(西馬)和加里曼丹島北部(東馬)。馬來西亞人口3268萬,[1]其中馬來人69.1%,華人23%。[1]
公元初,馬來半島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剌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1]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1]20世紀初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加里曼丹島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地。[1]二戰中,馬來半島、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宣布獨立。[1]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1]
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國家,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馬來西亞是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之一,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實施馬來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
㈦ 馬來西亞的政治體制是什麼
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議會內閣制。君主,即最高元首,是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名義上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
議會是馬來西亞的最高立法機構,但不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在涉及統治者身份、特權和地位,以及馬來語作為國語地位等方面的立法權受到一定限制。
馬來西亞議會由三部分組成,即最高元首、上議院和下議院。議會在最高元首的召集下舉行會議。通常,會議召開的間隔時間最長不能超過半年。
(7)馬來西亞是怎麼統一的擴展閱讀:
君主是馬來西亞的權力的形象,武裝力量的總司令,但這些僅是象徵意義。馬來西亞聯邦君主由統治者議會輪流選舉產生,任期為5年。
統治者議會是由馬來西亞柔佛、彭亨、雪蘭莪、森美蘭、霹靂州、登嘉樓、吉蘭丹、吉打、玻璃市9州世襲蘇丹或拉惹,還有馬六甲、檳城、砂拉越、沙巴4個州的州元首組成。
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雖然是世襲,但是由於是聯邦制,所以輪流做東,非常特殊。這有點像瑞士的聯邦委員會制度,只不過聯邦委員會成員並不是世襲。
㈧ 馬來西亞的歷史沿革
早年的印度文明支配著馬來西亞。從印度輸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導了早期馬來西亞的歷史。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
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從7世紀到14世紀,在蘇門答臘的三佛齊文明達到高峰,其影響力延伸至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和婆羅洲的大部分地區。
伊斯蘭教早在10世紀傳至馬來西亞,但直到14世紀和15世紀,三佛齊覆滅後不久,伊斯蘭教才在馬來半島奠定根基。這個地區分裂成眾多以伊斯蘭教為主的蘇丹國,其中最突出的是馬六甲蘇丹王朝。伊斯蘭文化對於馬來人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同時它也受到馬來民族的影響。 馬六甲蘇丹王朝最後一位蘇丹的兒子逃到馬來半島南端的民丹島,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柔佛蘇丹王朝。馬六甲的統治消失後,馬來群島分裂為眾多互相爭戰不停的小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亞齊、汶萊、柔佛和霹靂。其它國家有萬丹、日惹、吉打、雪蘭莪、蘇祿和登嘉樓等。
16世紀末,歐洲商人在馬來亞北部發現了錫礦,透過錫的出口,霹靂變得富強起來。歐洲殖民勢力繼續在這個區域擴張。葡萄牙控制了對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的貿易。1571年西班牙佔領馬尼拉。
1607年,亞齊蘇丹國興起,成為馬來群島最強盛富裕的國家。在伊斯干達.穆達(Iskandar Muda)統治下,這個蘇丹國控制的范圍延伸到蘇門達臘與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他征服馬來半島的錫礦產地彭亨,並將彭亨蘇丹擄往亞齊。他所向披靡的艦隊在1629年攻打馬六甲的戰役中瓦解,依據葡萄牙史書記載,當時葡萄牙與柔佛的聯軍設法摧毀他的所有船艦,殺掉19,000名戰士。然而,亞齊的軍力並未被摧毀,因為在同一年亞齊征服了吉打並把許多吉打人民遷到亞齊。這位蘇丹的外甥Iskandar Thani是彭亨的王子,後來成為他的繼承人。在Iskandar Thani統治期間,亞齊專注於鞏固內部及宗教上的統一。
這段期間,馬來亞各蘇丹國的虛弱,為從其它地區人民移入這些馬來故土創造了條件。從印度尼西亞東部來的布吉人海盜經常襲擊馬來亞海岸地區。1699年他們刺殺了柔佛最後一位馬六甲血統的蘇丹,控制了柔佛,其他布吉人控制了雪蘭莪。從蘇門達臘來的米南加保人也遷入馬來亞,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森美蘭。柔佛的覆滅在馬來半島上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暹羅的大城王國部分填補了這個空缺,將北部的五個馬來國家——吉打、吉蘭丹、北大年、玻璃市和登嘉樓——變成自己的屬國。柔佛覆滅也讓霹靂成為馬來亞蘇丹國之中的領導者。
18世紀馬來亞對歐洲的經濟重要性快速成長。尤其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茶貿易,增加了對馬來亞的高質量的錫的需求,錫用在茶葉箱的內襯,具防潮作用。馬來亞的胡椒在歐洲也享有盛譽,而且在吉蘭丹和彭亨有金礦。錫礦和金礦及其附屬工業的發展,導致了第一批外來移民湧入馬來人的世界,一開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後來則是華人。華人定居在城鎮並很快掌控了經濟活動。這建立了往後200年的馬來亞。 1942年至1945年日本佔領這個地區,馬來亞被日本佔領。雖然日本佔領的時期相當短,但是它激起了馬來亞和其它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馬來人民族主義又激起了華人的反對。華人懼怕馬來人和伊斯蘭教的支配地位,許多華人因此參加馬來亞共產黨。在英國軍方的強烈鎮壓,以及馬來人和華人政治領袖的協商退讓下,共產黨暴動被撲滅,1957年多民族的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
1963年8月31日,英屬的新加坡和北婆羅洲(沙巴)宣告獨立,1963年7月22日,砂拉越宣告獨立,並與馬來亞聯邦以同等夥伴身份(即國家身份)於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聯邦。隨著以華人為主導的新加坡的加盟,整個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數量也持續增長,當時華族約占馬來西亞人口的42%,和馬來族人口的比率不相上下。後來「馬來人至上」的觀念越來越強烈,他們認為馬來族是馬來西亞或馬來亞的主人或特權者,華人和印度裔被認為是承蒙馬來族的恩惠。馬來族精英也開始懼怕以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會削弱他們佔多數的人口比例,並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
1965年8月8日,以巫統為首的國陣執政聯盟利用其國會優勢通過決議,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馬來西亞獨立建國。 政府的目標是「2020宏願」,讓馬來西亞在2020年成為先進國家。然而,這留下了未解的問題,究竟馬來西亞會在何時且如何充分實現第一世界的政治體系(多黨民主制、自由的媒體、獨立的司法審判,並恢復公民與政治自由),以齊頭趕上它的經濟成熟。
㈨ 馬來西亞的歷史
公元初,馬來半島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剌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20世紀初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加里曼丹島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地。二戰中,馬來半島、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宣布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
㈩ 馬來西亞曾經是中國的嗎
沒有的事,下面是馬來西亞的簡史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