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的農村房子什麼樣的

馬來西亞的農村房子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 2022-11-13 03:28:51

A. 國外發達國家農村下水是怎麼處理的

我覺得其實和中國是差不多的,只是用得設備先進點,而且人口少,處理量也少

臭氧處理法
利用O3的氧化性破壞染料分子而脫色,這種方法適用於水溶性偶氮染料及鹼性染料,具有降低COD(化學需氧量)和BOD(生物需氧量)的作用,且不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但其設備投資大、耗電量高、成本高。

電化學法
利用直接電解產生膠溶離子陰膜,吸附並沉澱染料分子、離子,此法適用於各種染料、重金屬離子,COD、BOD降低效果好,適用性廣、成本低。不足之處會產生化學污泥。

絮凝法
用無機、有機化學絮凝劑水解產生的膠體吸附染料,這種方法適用於難溶及不溶性染料,其原料來源廣泛、制備簡單、投產少、經濟適用。對COD、BOD指標降低明顯,但不足之處會產生化學污泥。

膜系統處理
利用超過濾,把滲透壓驅動膜過程,去除廢水中染料分子、助劑等。此法適用於各種染料、添加劑,COD、BOD指標明顯降低,但一次性設備投資大、技術難度大,且膜系統清洗困難。

活性炭吸附法
利用活性炭對染化料吸附而脫色,此法適用於可溶性染料,COD、BOD降低效果較好,但活性炭吸附後清洗困難,故成本高,對其些大分子染料吸附力不夠。

用細菌處理染色廢水
採用處理染料廢水的生物裝置,利用細菌使染色廢水純化;其優點是不產生污泥,也不會產生臭味,處理過的染色廢水還可再利用。

B. 中國合院式、干欄式、井乾式民居的分布情況是怎樣的試舉例論述這三種民居式樣的主要特點。

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徵是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離的,住屋之間以走廊相聯或者不相聯屬,各幢房屋皆有堅實的外檐裝修,住屋間所包圍的院落面積較大,門窗皆朝向內院,外部包以厚牆。屋架結構採用抬梁式構架。這種民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納涼爽的自然風,並有寬敞的室外活動空間;冬季可獲得較充沛的日照,並可避免寒風的侵襲,所以合院式是中國北方地區通用的形式,盛行於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合院式民居中以北京四合院最為規則典型。完整的北京四合院是由三進院落組成,沿南北軸線安排倒座房、垂花門、正廳、正房、後罩房。每進院落有東西廂房,正廳房兩側有耳房。院落四周有穿山游廊及抄手游廊將住房聯在一起。大門開在東南角。大型住宅尚有附加的軸線房屋及花園、書房等。宅內各幢住房皆有固定的使用用途,倒座房為外客廳及賬房、門房;正廳為內客廳,供家族議事;正房為家長及長輩居住;子侄輩皆居住在廂房;後罩房為倉貯、僕役居住及廚房等。這種住居按長幼、內外、貴賤的等級秩序進行安排,是一種宗法性極強的封閉型民居。屬於合院式的民居尚有:晉中民居,其院落呈南北狹長形狀;晉東南民居,其住房層數多為兩層或三層;關中民居,除院落狹長以外,其廂房多採用一面坡形式;臨夏回族民居,其布局形式較自由,朝向隨意,並帶有花園;吉林滿族民居,院落十分寬大,正房中以西間為主,三面設萬字炕;青海庄窠是平頂的四合院,周圍外牆全為夯土製成;白族民居,即大理一帶的民居,其典型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兩種;納西族民居,與白族民居類似,但吸收有藏族的上下帶前廊的樓房形制。井乾式房屋在我國分布很廣,也有很悠久的歷史,現在這種房屋主要在農村還有保留、使用。 各地的井乾式房屋在結構和外形上又不盡相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居民們建起了頗具地方特色的房屋,如新疆地區阿爾泰山以北地區農村中建的井乾式房屋,均以平頂為主,同時把泥都抹在牆里,從外表還看出木楞的形狀。在雲南的大姚、姚安、南樺等地還有井乾式與干闌式民居相結合的式樣。此外,在貴州有的村莊,也有井乾式房屋。 在吉林省長白山北坡及南坡一些山林,都建設有井乾式房屋。吉林長白山井乾式房屋以二道白河為主,從二道白河到天池,及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也都以井乾式房屋為主。 長白山地區井乾式房屋均以兩間、三間房為主,間寬3米,進深6米,牆壁內外均抹土泥防風。吉林地區每到冬季寒冷,一年四季冷天過多,所以井乾式房屋主要是為了防寒,才在牆面上抹泥。 當地井乾式房屋都做雙坡頂排山式,每間房屋共9條檁,在屋頂上抹上泥,然後鋪木板瓦,正脊也做木板瓦脊,房屋周圍均用木條做圍牆。房屋內生火或者用火炕都用木板做煙囪。長白山井乾式房屋建造的體型都比較小,沒有雲南井乾式房屋的尺度大,這與氣候有一定關系。 在吉林省境內農村主要是種玉米,秋後玉米的儲藏也是農民要解決的一大問題。他們通常將玉米放在一個玉米樓里,這個玉米樓即一種干闌式與井乾式兩種做法相結合的建築,樓下為干闌式以保證通風、防潮,所以做干闌式,用四根柱子支撐上部井乾式的玉米樓,這樣的玉米樓遍及東北農村,家家戶戶都建設這樣的樓。 井乾式房屋在我國及東亞、東南亞使用較廣。日本名人把它叫做「校倉式」,實際就是井乾式,另外在馬來西亞井乾式房屋分布也很廣,主要是井乾式與干闌式房屋相結合的式樣,當地人叫做「高腳屋」。而美國的一些大學和某些大城市裡也存在井乾式房屋,至於這種房屋式樣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產物,還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還需進一步考證。 「干欄」式建築主要應為防潮濕而建,長脊短檐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各地發現的干欄式陶屋、陶囷以及柵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濕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倉廩建築採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直到今天東南亞一帶還較盛行柵居,以適應潮濕多雨的需要。 使用這中建築的少數民族 傣族民居,干欄式建築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全境和德宏州的瑞麗,遮放壩子。干欄式住房以竹術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檁、掾、樓面、牆、梯、欄等,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蔑綁扎,為單幢建築,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用草排或掛瓦。瑞麗的干欄式建築體現出較高的水平。地面建築主要為芒市、盈江等地採用,為土牆平房,因受漢族影響,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紅河流域地區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於雲南中部和東南部地區。土掌房以木樑柱和土牆承重土質平頂,形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因地勢建成二、三層的土樓,層層壘進,呈階梯形,有天井、樓層,一般居家擁有十數間房屋,平頂上可涼犧糧食或堆放農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涼,特別適合於乾熱河谷地帶的氣候。 孟連傣族為干欄式竹樓。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建築模式——干欄式建築;一般是用豎立的木樁或竹樁構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懸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欄式建築上面住人,下面飼養牲畜。 干欄式木樓(壯族)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清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干欄式木樓,這就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民居。 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古老乾欄式建築河姆渡遺址發現的干欄式建築遺跡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木構建築。根據考古發掘報告和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專家的研究結果所知,第一次考古發掘揭露的第四文化層13排木樁遺跡表明,這里至少有3幢建築,分別以A、B、C代表,其中A屋位於最東面,B屋近西南小山,C屋居中。從C屋的遺跡大部分與A屋、B屋有交錯的現象證明,3幢房屋的年代是有先後的,C屋的年代要早於A、B兩屋,只有C屋被廢棄後,才有可能再建A、B屋,所以C屋是世界上第一幢干欄式木結構建築。C屋遺跡殘長18米,根據前後排樁之間距離測得屋進深8.2米,又根據同一列承重木樁的間距所知,當時房屋內是分間的,房間寬在2.6~3米之間,最寬的一間為4米,估計是氏族活動的公共場所,房屋的開間和傳統的木構建築一樣是講究對稱的,C屋的長度最少也有25.4米。屋的高度根據8.2米進深需要也應在4米以上,加上地板以下木樁的高度0.8~1米,C屋的地面高度在5米以上。在7000年前空曠的荒野中凌空架起一座大房子,這是多大的氣魄!用簡陋的石質工具能夠建起這樣的木建築,標志著人類社會已進入到新石器時代的繁榮發展階段。 世界上任何創造發明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日臻完美的過程,居宅的發明也是這樣。在人類上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絕大多數時間我們的祖先是住在山洞裡的,如大家熟悉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這種利用天然洞穴作為居宅的時候人類還處於蒙昧時代。人類社會出現居宅是近1萬年的事,那時全球氣溫明顯升高,平均溫度比現在還要高出幾度。這時候住在山洞裡的原始人群從森林來到平原湖沼,豐富的食物資源吸引住了這些山裡人,他們在森林邊緣,鄰近河湖的高地上搭建窩棚開始定居下來,最初的房屋出現了。我國土地遼闊,南北地理、氣候差異很大,窩棚的形式也因地而異。北方黃河流域的西安半坡遺址,早期的居宅是從地面向下挖洞,深1米左右,洞底作為地坪,洞壁成為自然牆面,再用樹枝在洞穴上面蓋頂,抹上泥巴,成了居住的房屋。這類房子大約16~20平方米,稱為半地穴式建築。南方潮濕多雨,土地松軟,原始人群只好在大樹的椏杈間搭建房屋,因為簡陋之極,稱為巢居。《韓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這種情況在民族學上也可以得到佐證。在本世紀五六十年代,南太平洋巴拉房島上的克諾伊人及大洋洲一些偏僻地區的後進民族在樹杈上搭建住房。樹巢也許比山洞更狹小,生活上也不方便,但它畢竟是人類自己創造發明的,因此作為居宅比起山洞來還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人類既然已經邁出第一步,肯定很快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第二階段的居宅果然出現了。半坡遺址中期的建築已發展到地面建築,而河姆渡文化干欄式建築以其能通風祛濕,又能防範蟲蛇猛獸侵害的眾多優點,而出現在江南水鄉。干欄式建築是一種以樁木為基礎,構成高於地面的基座,用樁柱綁扎方式立柱、架梁、蓋頂的半樓式建築,是巢居的繼承和發展。 考察干欄式建築的遺跡和遺物,在建築工程上有五方面的成就。 1.建築呈西北——東南走向的朝向布局 根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次考古發掘的建築遺跡平面圖分析,3幢建築均呈西北——東南的走向。從朝向看,座東北,朝西南,這樣建築的朝向與現在的座北朝南方向選擇有很大差別,對採光、通風、取暖、避寒都不利,從河姆渡文化的生產力水平看,與原始居民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成反差,這種特殊朝向選擇需要對干欄式建築本身特點進行探討。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均未有完整的建築遺跡出現,因為從建築技術和材料看,干欄式建築非常容易倒餌,據民族學資料,雲南傣族同類建築使用最長年限為15年。由於砍伐、加工上的困難,估計倒坍後的建築構件又被河姆渡人用於建新屋的材料,只有入土的木樁較多留存下來。推測當時的建築還未開窗,而門的位置與傣族的干欄式建築一樣是開在山牆面的,具有出入、通風、採光、排除煙塵的諸多功用。干欄式建築西北——東南走向,門的朝向向南偏東10度左右,這個朝向在江浙地區冬季日照時間最長而夏季最短,避開了夏季的炎熱,增加了冬季的採光時間。所以對長坡檐,無窗戶的干欄式建築,這個朝向選擇是非常符合實際的。迄今當地的建築仍繼承了這個合理的朝向選擇,門戶向南偏東5~10度是最好的朝向。當然這是通過實踐和生活積累得來的。 2.由木樁、地梁和地板結合構成的建築基礎 干欄式建築凌空地坪的優點是可以減少地面的處理工作,放火燒荒後就可以建房,而且滿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實際需要,也解決了南方氣溫較高而需降溫、通風問題。但由此帶來的建築困難也比一般地面建築大得多。萬丈高樓平地起,建築能否成功基礎是關鍵,干欄式建築顯得尤為重要。河姆渡遺址的建築基礎樁木有圓樁、方樁、板樁之分。方樁體積較大,一般截面為15×18厘米,入地深度也比圓樁要深50~100厘米,可起承重樁的作用。其分布也有規律可尋,一般間隔距離1.3米~1.5米。圓樁的數量很多,直徑大小變化也較多。板樁數量少,布置較密。通過對第四文化層樁木底部的取樣調查所知,各種形式木樁的底部一律砍削成尖刺狀或刃狀,可知是用打入法處理的。樁礎完成後,接下去架設地梁,方樁上端面鑿有凹槽用於拼接地梁,有的圓木上端原來留有叉子,也可以用來承托地梁或屋樑,關鍵性的構件如中柱、轉角柱,鑿有穿孔卯口和互成直角的卯口,輔以綁扎作進一步固定。地板鋪放在地梁之上,多數未經固定,這樣便於原始居民通過活動地板向下傾倒垃圾。基座開始是平穩的,但因土質松軟,有些部位會沉降。這時先民把准備的圓木甚至地板往地梁下作樁木支撐,日復一日形成基礎部分樁木林立的結果。從上面基礎工程看,開工前需要對建築負荷有個計算,以決定用材的規格和數量。然後根據建築面積,室內分隔要求,在現場放樣。最後選擇座標,以保證木樁的平行垂直,保證下步的樑柱安裝工程。

C. 急求!!!馬來西亞的風土人情和建築特色!!

馬來西亞是食客的天堂。形形色色辛辣的馬來食品、色香味俱全、種類繁多的中餐、南北印度風味美食以及惹娘與葡萄牙美食呈獻你眼前。而人人喜愛的沙爹(Satay)、咖喱飯(Nasi Lemek)、干咖喱牛肉(Rendang)、印度煎麵包(Roti Canai)、(murtabak)、力沙(Laksa)、雞飯(Chinchen rice)、各式炒麵粉(FRIED Noodles)及西方美食應有盡有。甚至,國際連鎖店快餐業在各大城鎮設館營與數以千記的路邊熟食檔與美食市集各顯風味。但既然來到這里,最主要的還是品嘗馬來菜。 馬來西亞人的主食除米飯外還有桑粑,桑粑是將蝦發酵後做成蝦醬,拌上辣椒,放在石臼里搗碎,澆上酸橙汁使之略帶葯味。米飯、桑粑加蔬菜是最基本的飯菜,若再加上洋蔥、大蒜、生薑、香料種、小干魚等,就是比較豐盛的一餐。 特色名菜 菜式簡介沙爹串燒 特點 沙爹有獨特的味道和香味,很有東南亞特色 原料 肉類、沙爹醬 製作 肉類先要洗干凈,拿鹽腌制一會,然後就可以放置於火上燒,一邊燒一邊塗上事先准備好的沙爹醬,燒熟即可食用。 菜式簡介咖喱飯 特點 咖喱香濃,米飯有營養 原料 咖喱、肉類、大米 製作 大米先洗干凈並煮成米飯,然後熟好咖喱汁,再裡面加入肉類、土豆等,一起煮熟就可以食用。 菜式簡介炒麵粉 特點 好吃而易做,大眾化食品深受當地人歡迎 原料 麵粉、調味料 製作 麵粉先做成面條,然後煮熟,放入油鍋內炒,注意掌握火候,加入調味料等即可食用。 地方小吃 小吃簡介印度煎麵包 特點 香酥口感好,食用非常方便 原料 麵粉、餡料 製作 麵粉先要做成很薄很薄的面紙,這道工序是最難得,然後加入喜歡的餡料,在鍋里加入油,煎熟後即可可以食用。 小吃簡介力 沙 特點 是一種湯面,辣辣的,有東南亞特色 原料 面、湯、肉等 製作 力沙的製作是非常簡單的,只要准備好特色東南亞的湯底,然後把面煮熟,放入盛好湯的碗中即可食用。 小吃簡介雞 飯 特點 清香可口,營養健康,大眾食品 原料 雞、大米 製作 大米和雞油煮成飯,這樣的飯有一種雞香味,然後把煮好的雞切成塊放在飯上面就可以端上桌食用。

D. 馬來群島住的是什麼樣的房子

馬來群島住的是什麼樣的房子啊?馬來群島住的是土住房都是那種用樹木啊什麼搭建起來的房子,現在的馬來群島已經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現在也有好多建築,比如說中國的好多建築企業都去馬來群島給建造了好多的住宅。

E. 馬來西亞有那些風俗習慣

馬來西亞風俗習慣:
1、服飾
馬來男子的傳統套服是上身穿稱為「巴汝」的無領長袖衫,「巴汝」的特點是長、寬、松。下身穿長至腳踝的布質紗籠。在正式的社交場合,馬來男子現在喜歡穿一種稱為「巴迪」的蠟染花布長袖上衣。馬來女子的傳統套服與男子的相似,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她們的頭上常常圍著一條紗巾,與中東婦女不同的是,她們用的是鮮艷美麗的純色紗巾。
2、飲食
馬來西亞主體民族馬來人大多是穆斯林,他們的飲食習慣與伊斯蘭教有著密切的聯系。
他們不吃豬肉和水生貝類動物,不喝酒。馬來人餐前餐後都必須洗手,餐間還備有洗手的水,進餐時在地毯上席地圍坐,各人必須用右手抓取食物,否則會引起別人的反感。馬來人的食物以大米為主,辣椒和咖喱是最常用的佐餐食品。馬來最有名的風味食品之一是一種叫「沙爹」的烤肉。
3、居住
隨著馬來西亞經濟的發展,舊時的高腳屋、長屋只在一些農村和山區存在了。高腳屋是有木樁架空離地數尺的單層建築,屋頂用樹葉或木板鋪蓋,牆和地板用木料建成。高腳屋防濕防潮防動物侵害。長屋是馬來西亞土著少數民族集體居住的建築,是用木樁架空離地數尺的長形建築,長屋中間有一條通道,通道兩邊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住戶。
4、嫁娶

馬來人的婚配是由父母決定的,基本上有三種形式:媒妁定親、定娃娃親、遺囑結親。定親後,一般要在女方家舉行訂婚儀式。馬來人的婚禮很隆重,婚禮在女方家舉行,女方要准備婚禮用的並坐台。在婚禮開始之前,新娘在母親的帶領下走出新房,由伴娘扶著登上並坐台。陪送新郎的隊伍一路鼓聲不斷,新郎進入女方家後被扶上並坐台,坐在新娘的右邊。這時由新娘的母親向新人祝福。婚禮完畢後,新郎留在新娘家,3天後才能同房。7天後新娘新郎到男方家回門。馬來人的習俗是夫妻婚後居住在女方家。現在可有多種選擇。
5、生育
馬來婦女孕育孩子有很多講究,這些講究一般與椰子有很大關系,譬如用椰子測胎兒的性別,用椰殼裝嬰兒的頭發後為嬰兒取名字,把裝有嬰兒頭發的椰殼埋在院子里並種上一棵椰樹作為紀念等等。馬來婦女生孩子後要坐月子44天。馬來人對生男生女沒有男尊女卑的意識,所以,當地華人生了女孩比較願意送到馬來人家撫養。
6、禮節
家庭禮節
順從和尊重父母,在父母面前坐板凳應恭敬,不得叉開雙腿,不得翹二郎腿。坐席時應面向父母跪坐,不準盤腿。
人際交往禮節
尊重尊長,男子之間見面握手,但不能與穆斯林婦女握手。互相介紹時,先向女子介紹男子,向年長者介紹年幼者,向地位高者介紹地位低者,在宴會上如果不認識鄰坐的女子,應請主人作介紹。
社交禁忌
不要當眾表示親熱,如果對方是異性,不可有身體接觸。不能把腳底或鞋底對准別人。不能用腳碰任何東西。不能觸摸任何人的頭,尤其不能摸孩子的頭。在馬來人晚禱的時候不要拜訪。馬來人和印度人認為左手不潔,不能用左手吃東西,不能隨便用左手給人遞東西。不能給穆斯林送酒,不能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禮物。
再給你介紹家出國機構,有什麼問題你都可以去咨詢!聖捷出國!

F. 馬來西亞的農村,和有些發達國家的農村一樣,是真的嗎

要說環境也差不多,區別就是發達國家即使是農村也有錢房子好生活好,馬來就差多了,看看國內農村就知道了,比我們這還慘

G. 馬來西亞的房子一般多少錢一平方

治安稍差點,房價的話,目前吉隆坡,檳城,新山的房價平均在一萬五人民幣左右每平方米,如果是大馬公民福利還可以,醫療和教育都免費,不過如果你作為中國公民只能以第二家園計劃身份獲得長期居留權

H. 農村房子四間,可以兩邊兩間比中間兩間長嗎是正房座北朝南,兩邊的在長的側面1.5留門,這是崎形嗎

我分開查的,有很多,大家自行剪裁吧! 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徵是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離的,住屋之間以走廊相聯或者不相聯屬,各幢房屋皆有堅實的外檐裝修,住屋間所包圍的院落面積較大,門窗皆朝向內院,外部包以厚牆。屋架結構採用抬梁式構架。這種民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納涼爽的自然風,並有寬敞的室外活動空間;冬季可獲得較充沛的日照,並可避免寒風的侵襲,所以合院式是中國北方地區通用的形式,盛行於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合院式民居中以北京四合院最為規則典型。完整的北京四合院是由三進院落組成,沿南北軸線安排倒座房、垂花門、正廳、正房、後罩房。每進院落有東西廂房,正廳房兩側有耳房。院落四周有穿山游廊及抄手游廊將住房聯在一起。大門開在東南角。大型住宅尚有附加的軸線房屋及花園、書房等。宅內各幢住房皆有固定的使用用途,倒座房為外客廳及賬房、門房;正廳為內客廳,供家族議事;正房為家長及長輩居住;子侄輩皆居住在廂房;後罩房為倉貯、僕役居住及廚房等。這種住居按長幼、內外、貴賤的等級秩序進行安排,是一種宗法性極強的封閉型民居。屬於合院式的民居尚有:晉中民居,其院落呈南北狹長形狀;晉東南民居,其住房層數多為兩層或三層;關中民居,除院落狹長以外,其廂房多採用一面坡形式;臨夏回族民居,其布局形式較自由,朝向隨意,並帶有花園;吉林滿族民居,院落十分寬大,正房中以西間為主,三面設萬字炕;青海庄窠是平頂的四合院,周圍外牆全為夯土製成;白族民居,即大理一帶的民居,其典型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兩種;納西族民居,與白族民居類似,但吸收有藏族的上下帶前廊的樓房形制。井乾式房屋在我國分布很廣,也有很悠久的歷史,現在這種房屋主要在農村還有保留、使用。 各地的井乾式房屋在結構和外形上又不盡相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居民們建起了頗具地方特色的房屋,如新疆地區阿爾泰山以北地區農村中建的井乾式房屋,均以平頂為主,同時把泥都抹在牆里,從外表還看出木楞的形狀。在雲南的大姚、姚安、南樺等地還有井乾式與干闌式民居相結合的式樣。此外,在貴州有的村莊,也有井乾式房屋。 在吉林省長白山北坡及南坡一些山林,都建設有井乾式房屋。吉林長白山井乾式房屋以二道白河為主,從二道白河到天池,及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也都以井乾式房屋為主。 長白山地區井乾式房屋均以兩間、三間房為主,間寬3米,進深6米,牆壁內外均抹土泥防風。吉林地區每到冬季寒冷,一年四季冷天過多,所以井乾式房屋主要是為了防寒,才在牆面上抹泥。 當地井乾式房屋都做雙坡頂排山式,每間房屋共9條檁,在屋頂上抹上泥,然後鋪木板瓦,正脊也做木板瓦脊,房屋周圍均用木條做圍牆。房屋內生火或者用火炕都用木板做煙囪。長白山井乾式房屋建造的體型都比較小,沒有雲南井乾式房屋的尺度大,這與氣候有一定關系。 在吉林省境內農村主要是種玉米,秋後玉米的儲藏也是農民要解決的一大問題。他們通常將玉米放在一個玉米樓里,這個玉米樓即一種干闌式與井乾式兩種做法相結合的建築,樓下為干闌式以保證通風、防潮,所以做干闌式,用四根柱子支撐上部井乾式的玉米樓,這樣的玉米樓遍及東北農村,家家戶戶都建設這樣的樓。 井乾式房屋在我國及東亞、東南亞使用較廣。日本名人把它叫做「校倉式」,實際就是井乾式,另外在馬來西亞井乾式房屋分布也很廣,主要是井乾式與干闌式房屋相結合的式樣,當地人叫做「高腳屋」。而美國的一些大學和某些大城市裡也存在井乾式房屋,至於這種房屋式樣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產物,還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還需進一步考證。 「干欄」式建築主要應為防潮濕而建,長脊短檐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各地發現的干欄式陶屋、陶囷以及柵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濕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倉廩建築採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直到今天東南亞一帶還較盛行柵居,以適應潮濕多雨的需要。 使用這中建築的少數民族 傣族民居,干欄式建築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全境和德宏州的瑞麗,遮放壩子。干欄式住房以竹術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檁、掾、樓面、牆、梯、欄等,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蔑綁扎,為單幢建築,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用草排或掛瓦。瑞麗的干欄式建築體現出較高的水平。地面建築主要為芒市、盈江等地採用,為土牆平房,因受漢族影響,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紅河流域地區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於雲南中部和東南部地區。土掌房以木樑柱和土牆承重土質平頂,形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因地勢建成二、三層的土樓,層層壘進,呈階梯形,有天井、樓層,一般居家擁有十數間房屋,平頂上可涼犧糧食或堆放農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涼,特別適合於乾熱河谷地帶的氣候。 孟連傣族為干欄式竹樓。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建築模式——干欄式建築;一般是用豎立的木樁或竹樁構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懸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欄式建築上面住人,下面飼養牲畜。 干欄式木樓(壯族)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清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干欄式木樓,這就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民居。 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古老乾欄式建築河姆渡遺址發現的干欄式建築遺跡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木構建築。根據考古發掘報告和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專家的研究結果所知,第一次考古發掘揭露的第四文化層13排木樁遺跡表明,這里至少有3幢建築,分別以A、B、C代表,其中A屋位於最東面,B屋近西南小山,C屋居中。從C屋的遺跡大部分與A屋、B屋有交錯的現象證明,3幢房屋的年代是有先後的,C屋的年代要早於A、B兩屋,只有C屋被廢棄後,才有可能再建A、B屋,所以C屋是世界上第一幢干欄式木結構建築。C屋遺跡殘長18米,根據前後排樁之間距離測得屋進深8.2米,又根據同一列承重木樁的間距所知,當時房屋內是分間的,房間寬在2.6~3米之間,最寬的一間為4米,估計是氏族活動的公共場所,房屋的開間和傳統的木構建築一樣是講究對稱的,C屋的長度最少也有25.4米。屋的高度根據8.2米進深需要也應在4米以上,加上地板以下木樁的高度0.8~1米,C屋的地面高度在5米以上。在7000年前空曠的荒野中凌空架起一座大房子,這是多大的氣魄!用簡陋的石質工具能夠建起這樣的木建築,標志著人類社會已進入到新石器時代的繁榮發展階段。 世界上任何創造發明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日臻完美的過程,居宅的發明也是這樣。在人類上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絕大多數時間我們的祖先是住在山洞裡的,如大家熟悉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這種利用天然洞穴作為居宅的時候人類還處於蒙昧時代。人類社會出現居宅是近1萬年的事,那時全球氣溫明顯升高,平均溫度比現在還要高出幾度。這時候住在山洞裡的原始人群從森林來到平原湖沼,豐富的食物資源吸引住了這些山裡人,他們在森林邊緣,鄰近河湖的高地上搭建窩棚開始定居下來,最初的房屋出現了。我國土地遼闊,南北地理、氣候差異很大,窩棚的形式也因地而異。北方黃河流域的西安半坡遺址,早期的居宅是從地面向下挖洞,深1米左右,洞底作為地坪,洞壁成為自然牆面,再用樹枝在洞穴上面蓋頂,抹上泥巴,成了居住的房屋。這類房子大約16~20平方米,稱為半地穴式建築。南方潮濕多雨,土地松軟,原始人群只好在大樹的椏杈間搭建房屋,因為簡陋之極,稱為巢居。《韓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這種情況在民族學上也可以得到佐證。在本世紀五六十年代,南太平洋巴拉房島上的克諾伊人及大洋洲一些偏僻地區的後進民族在樹杈上搭建住房。樹巢也許比山洞更狹小,生活上也不方便,但它畢竟是人類自己創造發明的,因此作為居宅比起山洞來還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人類既然已經邁出第一步,肯定很快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第二階段的居宅果然出現了。半坡遺址中期的建築已發展到地面建築,而河姆渡文化干欄式建築以其能通風祛濕,又能防範蟲蛇猛獸侵害的眾多優點,而出現在江南水鄉。干欄式建築是一種以樁木為基礎,構成高於地面的基座,用樁柱綁扎方式立柱、架梁、蓋頂的半樓式建築,是巢居的繼承和發展。 考察干欄式建築的遺跡和遺物,在建築工程上有五方面的成就。 1.建築呈西北——東南走向的朝向布局 根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次考古發掘的建築遺跡平面圖分析,3幢建築均呈西北——東南的走向。從朝向看,座東北,朝西南,這樣建築的朝向與現在的座北朝南方向選擇有很大差別,對採光、通風、取暖、避寒都不利,從河姆渡文化的生產力水平看,與原始居民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成反差,這種特殊朝向選擇需要對干欄式建築本身特點進行探討。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均未有完整的建築遺跡出現,因為從建築技術和材料看,干欄式建築非常容易倒餌,據民族學資料,雲南傣族同類建築使用最長年限為15年。由於砍伐、加工上的困難,估計倒坍後的建築構件又被河姆渡人用於建新屋的材料,只有入土的木樁較多留存下來。推測當時的建築還未開窗,而門的位置與傣族的干欄式建築一樣是開在山牆面的,具有出入、通風、採光、排除煙塵的諸多功用。干欄式建築西北——東南走向,門的朝向向南偏東10度左右,這個朝向在江浙地區冬季日照時間最長而夏季最短,避開了夏季的炎熱,增加了冬季的採光時間。所以對長坡檐,無窗戶的干欄式建築,這個朝向選擇是非常符合實際的。迄今當地的建築仍繼承了這個合理的朝向選擇,門戶向南偏東5~10度是最好的朝向。當然這是通過實踐和生活積累得來的。 2.由木樁、地梁和地板結合構成的建築基礎 干欄式建築凌空地坪的優點是可以減少地面的處理工作,放火燒荒後就可以建房,而且滿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實際需要,也解決了南方氣溫較高而需降溫、通風問題。但由此帶來的建築困難也比一般地面建築大得多。萬丈高樓平地起,建築能否成功基礎是關鍵,干欄式建築顯得尤為重要。河姆渡遺址的建築基礎樁木有圓樁、方樁、板樁之分。方樁體積較大,一般截面為15×18厘米,入地深度也比圓樁要深50~100厘米,可起承重樁的作用。其分布也有規律可尋,一般間隔距離1.3米~1.5米。圓樁的數量很多,直徑大小變化也較多。板樁數量少,布置較密。通過對第四文化層樁木底部的取樣調查所知,各種形式木樁的底部一律砍削成尖刺狀或刃狀,可知是用打入法處理的。樁礎完成後,接下去架設地梁,方樁上端面鑿有凹槽用於拼接地梁,有的圓木上端原來留有叉子,也可以用來承托地梁或屋樑,關鍵性的構件如中柱、轉角柱,鑿有穿孔卯口和互成直角的卯口,輔以綁扎作進一步固定。地板鋪放在地梁之上,多數未經固定,這樣便於原始居民通過活動地板向下傾倒垃圾。基座開始是平穩的,但因土質松軟,有些部位會沉降。這時先民把准備的圓木甚至地板往地梁下作樁木支撐,日復一日形成基礎部分樁木林立的結果。從上面基礎工程看,開工前需要對建築負荷有個計算,以決定用材的規格和數量。然後根據建築面積,室內分隔要求,在現場放樣。最後選擇座標,以保證木樁的平行垂直,保證下步的樑柱安裝工程。 3.帶橫撐的梁架結構 河姆渡人在建築上部的空間用柱和梁做成構架,來承托樹木枝幹結成的方格網狀檁架的屋面,然後鋪設茅草或樹皮完成屋頂防雨遮陽的工程。這種以樑柱為主的構架結構技術是建築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奠定了統木構古建築的基礎。從樁礎遺跡看河姆渡的干欄式建築只有4根立柱,有一根立柱為室外走廊平台所用,這樣,還需要兩根立柱,才能支撐坡長5~6米的屋面。那麼河姆渡人是怎樣架梁結頂的呢?遺址出土的編號為59的木構件,是考古、建築專家比較感興趣的一個構件。該件是一根長2.63米,直徑18厘米的兩頭榫,榫的體積比較小,位於截面中間,所以建築專家認為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樑和地梁之間的立柱,這根立柱作為中柱太低,而作為檐柱又太高,因此它在屋內的空間位置應在中柱與檐柱之間。有了這根立柱後,可以在屋頂坡面中間增加一根次梁,這樣5米長的坡面可以通過兩段連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徑可以大大縮小,從而降底屋頂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設。這是一根舉足輕重的構造柱,這根立柱架設後,為了穩定起見,經中柱綁扎一根橫撐把中柱兩邊這兩根次梁撐住,從而使屋架更加穩固。今天這種帶橫撐的五梁五柱干欄式建築在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還可以見到。 4.榫卯技術在建築上的應用 在河姆渡遺址干欄式建築遺跡中,最有影響的是出土了上百件帶榫卯的木構件,從形式看有柱頭及柱腳榫、梁頭榫、帶梢釘孔的榫、燕尾榫、平身柱卯眼、轉角柱卯眼,直欞欄干卯眼等。平身柱卯眼即是中柱上的卯眼,轉角柱卯眼即是檐柱的卯眼,與梁配合使用使中柱和檐柱、中柱與中柱、檐柱與檐柱得到緊密聯接,從而構成十分穩定的屋架,使地板鋪設得到可靠保證。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地板長約100厘米,板厚6厘米,因此地梁之上還需要鋪設一道地栿才能擱置地板。如果用綁扎方式來固定地梁與屋柱的節點,那麼用不了多久,樓板將會坍塌下來,只有榫卯發明以後,特別是帶梢釘孔榫應用以後,加強了樑柱的連接,凌空的干欄式建築才能穩穩立住。可以說沒有榫卯木作技術就不會有河姆渡干欄式建築。 出土的木構件中還有數件帶企口的構件,其中有標本的企口內出土時還插入一塊砍削成梯形截面的木塊。這種企口技術是密接拼板的一種較高工藝,後世多用於地板和廳堂屏風板牆拼接上。有專家認為當時的企口技術主要用於檐牆的牆體工程上面。遺址第二次考古發掘時,第四文化層底部出土一根長450厘米、寬8厘米的木構件,構件較寬一面兩頭各鑿一個長8厘米、寬6.8厘米、厚8厘米的卯眼,較窄一面鑿有一道寬3厘米、深3厘米、長320厘米的企口,同時在企口面兩端也各鑿一個小的卯眼,與較寬面的卯眼垂直相通。這根構件用於檐柱之間的地栿較大的卯眼用於連接柱枋,較小的卯眼可以插入帶榫構件,與檐柱捆紮,把地栿固定後,企口內可以插入80~100厘米長的木板,製成檐牆。後世店鋪門面的排板及室內可拆卸的板牆同樣是沿用企口技術。河姆渡文化的榫卯、企口木作技術充分反映當時的干欄式建築技術己比較全面。 5.裝修工程的出現當時 干欄式建築的裝修內容有室外走廊的欄干安裝、室內地坪平整處理、葦席鋪設和進出口及室內中柱,橫撐構件上的刻花裝飾等。居宅是人類生活、生產、社交的重要場所,也是裝修方面的重點。由於石質生產工具的制約,當時的地板比較粗糙,而且高低不平,從出土的「人」字形土塊看,室內坐卧處重要區域的地板曾經用泥土抹平,然後鋪上葦席,使得這些部位比較平整,容易打掃干凈,有利於休息。此外根據建築學家分析,建築遺跡中顯露出當時室外留有1米多寬的走廊,從出土的直板欄干卯孔看,走廊外側還安裝著欄干。第二次考古發掘時曾在第四文化層出土一根殘長112厘米、寬14.4厘米、厚7.2厘米的木構件,上有等距離小方卯,卯口長9.6厘米、寬4.8厘米、深3.6厘米,為插入直欞欄干所用。可見河姆渡人在考慮安全因素的時候也考慮形式的美觀。在室內裝修中,他們還著意進行美化,出土的刻花木構件,馬鞍形五葉紋陶塊可能是室內懸掛於門框或中柱上的藝術品。居宅裝飾中最突出的是豎立於屋脊上的鳥形器(也稱蝶形器),它們用石、骨、木和象牙材料製作,正面刻有鳥和太陽的紋飾,背面比較粗糙,中間鑿有凹槽,頂端槽兩旁有穿孔突脊用於穿引細繩把鳥形器與木棒綁紮起來,再把木棒綁扎在脊樑上,突出展現上面的「鳥」。紹興戰國306號墓曾出土一座銅質屋模,屋頂立有一桿,桿頂有一立鳥,室內有4個樂人。許多學者認為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鳥形器可以和銅屋模上的立鳥聯系起來,反映古越人愛鳥、崇鳥的習俗。總之這些藝術品表現了河姆渡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把居宅的裝修提高到了藝術的階段。 河姆渡遺址的干欄式建築,代表著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建築水平,雖然出土的榫卯木構件僅上百件,只佔構件總數的十分之一,絕大多數的節點還採用藤條綁扎加固方法,但這並不能因此而降低對河姆渡人建築技術的評價。繼河姆渡遺址以後,考古工作者在江蘇吳江梅堰、海安青墩、浙江吳興錢山漾、廣東高要縣茅崗及湖北蘄春縣毛家嘴、四川成都十二橋等遺址中都發現干欄式建築的遺跡。由於它適應江南地區多雨、潮濕的自然環境,還具有防蛇蟲猛獸和飼養家畜、堆放雜物的多方面功用,因此歷數千年不衰。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楊鴻勛先生指出,干欄式建築促成了穿斗式結構的出現,並直接啟示了樓閣的發明——提高地板(居住面),並利用了下部空間,最終導致閣樓與二層樓房的形成。河姆渡的干欄式建築在中外建築史上寫下光彩的一章。

I. 馬來西亞買房子多少錢

關於馬來西亞的房價
1、馬來西亞的房子基本在2-3萬元每平,地段不同,價格也不同
2、馬來西亞房產大多為永久產權,精裝修,而且收益率不錯
3、隨著中馬之間關系的越來越頻繁,馬來西亞大型基建的不斷建設,前景無限看好

馬來西亞購房各項費用

1、印花稅1% - 3%

J. 馬來西亞的房價多少人民幣一平米

截至2020年1月份,馬來西亞的房子一般房價在一萬五到三四萬人民幣一平米。

由於馬來西亞的房地產價格如此具有吸引力,因此,引起許多投資者的湧入。由於人們對房子的高度需求,房價漲潮在馬來西亞人口密集的城市,比如吉隆坡等地表現的尤為明顯。歷年來,馬來西亞房價持續增長,在14年內,已增長了將近100%。

馬來西亞房價近幾年不斷漲價,主要原因是土地增值,建築材料和工資的提高。由於在2015年4月實行的消費稅,和政府想要減少各種商品的補貼,例如油價等,所以,房價將持續漲價。

另一個引起馬來西亞地產價格走高的至關重要因素,是本地和外國的投資者在地產市場上的激勵。由於馬來西亞的房地產價格如此具有吸引力。

因此,引起許多投資者的湧入馬來西亞的總租金收益率,在亞太地區也是其中一個最高的,僅次於印尼。在房地產資本高增值上,投資者也能從每年的總租金收入中,享受到5.01%以上的收益。

(10)馬來西亞的農村房子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的主要城市

1、吉隆坡

吉隆坡是一座對東南亞的文化、教育、體育、財政、經濟、商業、金融都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國際大都會。因許多在東南亞召開的國際級外交會議都會在吉隆坡和新加坡舉行,因此吉隆坡也被視為是東南亞外交的兩大中心之一。

2、檳城

檳城1786年被英國殖民政府開發為遠東最早的商業中心,當時從國外大量引進勞工,也把他們的文化及傳統一並帶入,造就了檳城現有的獨特景色、遺跡和本土風情。

3、馬六甲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8年7月7日的加拿大魁北克當地時間上午9時30分(大馬時間9時30分)召開的世界文化遺產大會,宣布馬六甲市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0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6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0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6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4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7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2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