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小黑人有多少
Ⅰ 世界上有哪些人種 分布在哪些地區
被譽為「西方人類學鼻祖」、「人類之父」的德國格丁根大學教授布魯門馬赫,是第一個用科學方法進行分類的,他根據膚色、發色和發型、眼色、身高、頭型等體質特徵,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現生人類劃為五大人種: ①高加索人種(白種)。皮膚白色,頭發栗色,頭部幾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狹細,口校歐洲和西亞、北非的居民屬之,但芬蘭人、拉普蘭人等除外。 ②蒙古人種(黃種)。皮膚黃色,頭發黑而直,頭部幾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顴骨隆起,眼裂狹細。西亞以外的亞洲人和北部的因紐特人、拉普蘭人和芬蘭人屬之,但不包括馬來人。 ③非洲人種(黑種)。皮膚黑色,頭發黑而彎曲,頭部狹長,顴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脹厚,多數人有八字腳。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屬之。 ④美洲人種(紅種)。皮膚銅色,頭發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寬,顴骨突出。除因紐特人外,其他美洲原住居民屬之。 ⑤馬來人種(棕種)。皮膚黃褐色,頭發黑而縮,頭部中等狹細,鼻闊、口大。太平洋諸島和馬來半島居民屬之。這個劃分可說是人種的地理分類。 其實,美洲的紅種人並不存在,印第安人是黃色人種的一大分支,由於他們崇敬紅色,常用紅顏料塗臉,被誤為紅種人。再者,不同的人種有不同的血液特徵、遺傳疾並遺傳基因等,所以,學者們都用各自不同的標准對人種進行分類。因此,對現代人種的分類問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見。不過50年代以後,在布氏分類基礎上又增加了指紋、血型等指標,使人種的劃分逐漸與現代科學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目前公認的人種劃分標准。
Ⅱ 中國民族從古至今
三萬年前的時候,亞洲大地剛剛經歷了一次冰川期。當攜帶著O型染色體的先民們來到這里時,他們可能已經發現,在他們之前,有一批現在被分子人類學家們稱作「早亞洲人」的攜帶D型和C型染色體的人群,已經早在幾萬年前就在亞洲居住了。這些「早亞洲人」,當年可能是沿著海岸線前進,那裡相對地形平坦,又方便捉魚蝦來吃。在冰川期的時候,海平面比今天低,許多今天的海島當時都可以走過去。其中帶有C型染色體的「早亞洲人」一直走到了今天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甚至澳大利亞。
不過,今天的亞洲,「早亞洲人」分布得零零散散,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一些島嶼上還有一些個子矮小,膚色之黑不遜色於非洲黑人的「小黑人」,他們的染色體基本是D型。日本的蝦夷人也是D型,大家普遍猜測是氐人後代的白馬藏族人和藏族人,也有相當多的比例為D型,但是,他們的外貌與「小黑人」差距相當遠,這是怎麼變化過來的,至今還是未解的謎。在今天看來,亞洲大地上,經歷過一次「晚亞洲人」與「早亞洲人」的競爭之戰,技術和體力都占上風的「晚亞洲人」勝出,而「早亞洲人」,只在邊邊角角還有留存,剩下的,融入到各地的人群中。
攜帶O型染色體的「晚亞洲人」們,到達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麓之後,慢慢擴張。這種擴張,並不像我們想像的,每天朝著一個目的地不停行進,而是一種人口的自然擴散。按正在耶魯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的做博士後的李輝的說法,當族群人口發展到一定規模,這一塊地區的資源消耗差不多了,就要分出一支人,向另外的地方去。所以這種遷徙,並不以從此地到彼地的步行速度為標准,它往往要經歷上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歷程。
「晚亞洲人」們分了兩路走。
往南往東的一路,繞過寮國的崇山峻嶺,進入了越南。在北部灣地區形成了侗傣語系祖先。這一支先人的Y染色體出現了O型的亞型,即O1和O2。O1型就是帶有M119位點突變的那支。後來他們又從越南、廣西方向進入中國,沿著海岸線往東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今天的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壯族、傣族等,都是他們的直系後代。這些民族在語言上、文化上有很強的一致性,所以也統稱越人。那支帶O1的人群,後來又繼續向東北走,其中有一支在距今約1萬年前時,到達山東的膠東半島,形成為東夷人。
晚亞洲人的另一支,是沿雲貴高原的西側向北走。他們主要是攜帶O3-M122型染色體的人們。在距今兩萬年的時候,這支人群中分化出了O3a3b型的一支,即是苗瑤語族的祖先,這支人,後來就往東去,到達湖北湖南一帶。而其他的人,繼續向北走。他們身上仍主要是O3的基因,實際上,他們是漢、羌、藏等人的共同祖先。
到了距今8000到6000年前的時候,有一支人又從這個O3的隊伍中分化出來了,從甘肅一帶進入了河套平原。這支人身上出現M117的基因位點突變,他們開始從事農耕,種小米。這支人,就是今天的漢族的祖先。
而若干沒有進入河套的羌人部落,在距今約3000年的時候,又調頭向南向西,與在西藏的土著居民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藏族。
在今年8月號的《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繁體)上,金力和李輝寫了一篇文章《重建東亞人群的族譜》,其中畫了一幅圖,把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中國,分為「梁、雍、荊、揚、青(兗、徐)、豫、冀、幽、並」九個州,分別對應在各州境內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見圖表)可以看出,當時在中國大地上,漢族的祖先,帶O3的華族,只在河南的裴李崗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其他文化,如在湖北的大溪文化、在浙江的良渚文化、在內蒙的紅山文化,根據對文化遺址中古屍的古DNA的測定,分別是屬於苗瑤族群、百越族、通古斯與古西伯利亞族群。當時的百越族和苗瑤族群,占據著南中國的大片土地,蘇北和山東是東夷人占著,北邊是通古斯人群,而華夏族只是河南甘肅一帶一支不大的人群。
在迄今的兩三千前中,發源於河套地區以種植小米開始進入農耕社會的漢族,是一個從西北向東向南的擴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攜帶O3-M122的漢族,人口大量增長,從北向南向著整個中國大陸蔓延開來,與南方種水稻的O1-M119交融。而這個過程中,兩千多年間,又經歷過幾次因戰爭和飢荒帶來的人口大遷徙,大規模的有三次:即發生在晉時的「永嘉之亂」,那次的遷徙,到了南朝劉宋初年時,南渡人口已達到90多萬,占當時南方總人口的1/6;第二次,是發生在唐末的「安史之亂」,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第三次,是北宋的「靖康之變」,隨著北方大量勞動力和先進墾殖技術的南遷,原先的「蠻荒之地」大都變成了「魚米之鄉」,在風俗習慣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經濟上南強於北的局面完全確立。
Ⅲ 馬來人和矮黑人的區別是什麼
馬來人:
馬來人(Malay),也稱馬來族,馬來語作Orang Melayu,是馬來半島、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半島東南部一個種族集團。馬來人使用的語言屬於澳斯特羅尼西亞語系(又稱南島語系或馬來-波里尼西亞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馬來人有時候也會用來泛指使用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語言的民族。
馬來人大概一度曾是婆羅洲沿岸一個民族,後因貿易及航海生活擴展到蘇門答臘和馬來半島。馬來人向外擴展不過是近1,500年左右發生的事,可由其語言證明。馬來人諸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仍然非常相近,但與蘇門答臘、婆羅洲以及鄰近各地的其他民族所用語言則差別很大。20世紀末,馬來人構成馬來西亞的馬來半島部分(西馬來西亞)的人口之半,在東馬來西亞(沙拉越和沙巴)的居民人數中則佔1/8強。
馬來人的文化深受其他民族文化之影響,主要是暹羅人、爪哇人和蘇門答臘人的影響。馬來人在歷史上所受印度教文化影響,在15世紀改宗伊斯蘭教之前,大部分都是印度教徒。現今馬來半島的居民中有很多印度人和漢人。
矮黑人:
尼格利陀人(Negrito)又稱矮黑人,是東南亞的半游牧民族。零星分布於菲律賓,馬來半島,泰國和安達曼群島,是目前被了解最少的人類族群之一。他們可能是東南亞 (包含新幾內亞) 的原住民。
矮黑人和其他人種比較起來有最純的粒線體DNA基因庫,因此他們的粒線體DNA被拿來當做研究遺傳漂變的基礎。尼格利陀人與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觀上相似,有著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膚;但是,遺傳檢驗研究的結果顯示尼格利陀人與非洲人關系疏遠,並在早期便從亞洲人分支出來;學者對這個結果有兩種假說:一是尼格利陀人是早期「出非洲說」的殘留後代,或他們是其中一支最早現代人類的後代。一般相信,尼格利陀人外表與非洲人相似是由於對相似環境的適應,而不是血緣上的關系。有一種說法,唐朝的昆侖奴就是指矮黑人。
Ⅳ 世界人種的相關知識
[編輯本段]蒙古人種的體質特徵
膚色在世界所有人種中居中,呈黃色或黃褐色。頭發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輕微的卷發;少數為淺色發。胡須和體毛不甚發達;臉型有扁平的,還有窄長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較尖,有些則為較扁。顴骨突出。鼻寬度中等,鼻樑不高;唇厚適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瞼褶發達,大多有內眥褶遮蓋淚阜,眼外角一般高於眼內角。頭骨上表現的特徵是鼻尖點指數中等,眼眶較高。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亞洲的蒙古人種那樣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門齒舌面的鏟形結構也是黃種人的顯著特徵之一。
[編輯本段]蒙古人種的分布
蒙古利亞人種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種,純蒙古利亞人種主要分布在東亞的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南亞的不丹,錫金;這是新蒙古人種,或者叫北蒙古人種。
東南亞的緬甸,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東帝汶。在俄羅斯,尼泊爾,印度,美洲各國,也有相當多的黃種人。東南亞的除了中國人,其他的黃色人種是馬來人種
另外,蒙古利亞人種從兩萬年前,開始從東亞向周圍遷徙。所以,今天的中亞,西亞,南亞,東歐,中歐,北歐,很多的民族是黃白混血種。而今天的東南亞,太平洋諸島,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很多的民族是黃種人與赤道人種的混血種。地理大發現後,美洲的蒙古利亞人種與白人又發生了廣泛的混血,這種現象在拉美更加明顯。
[編輯本段]蒙古人種的劃分
大多數中國人及周邊一些國家的人群屬於現代蒙古人種,可以分為五個亞種:現代蒙古族的種族類型屬於蒙古人種中的北亞亞種,又稱作西伯利亞亞種或大陸蒙古亞種,是蒙古人種中比較典型的代表,主要分布於中央亞細亞和西伯利亞等亞洲大陸的腹地。他們體質特徵具有鮮明的特色:面部既高且寬,因此臉部顯得很大,並且非常扁平;顱型多半比較低、寬,由很大的垂直顱面指數所反映出的低顱高面性質是該小人種的一個突出特徵;鼻根一般比較低矮,鼻型略寬;眼眶比較高,內眥皺褶(蒙古眼)和上眼瞼皺褶(單眼皮)等蒙古人種性狀十分典型。其他的區域性蒙古人種類型包括:東亞亞種,主要分布於中國、日本和朝鮮等東亞地區;南亞亞種,主要分布於東南亞一帶的印支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緬甸等地;東北亞亞種,主要分布在亞洲大陸的東北角和美洲北部的阿拉斯加、格陵蘭島等極地附近地區,以因紐特人、阿留申人為其主要代表;美洲亞種,即印第安人的各個類型群,該人種廣泛分布於南、北美洲大陸。這些人群在體質特徵上雖然有一定差異,但都屬於蒙古人種的范疇。我國目前居民的主要種族成分是蒙古人種中的東亞、北亞和南亞亞種。
[編輯本段]蒙古人種的形成
與其他人種形成的過程一樣,蒙古人種的形成是一個既漫長又復雜的過程。蒙古人種大約起源在東非維多利亞湖沿岸。後來經過幾萬年分化、遷徙,在地理分布上基本定格為今天的格局。
人類學家通過對我國石器時代人骨標本人種問題的考察反映出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中國是蒙古人種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從舊石器時代中期以來,我們的遠古祖先就在非洲這塊土地上開始了向蒙古人種的發展歷程。這一人種的形成、發展和分化的過程基本上是在單一的蒙古人種主幹水平上發生的。這種相對來說比較單純的人種學背景,為闡明東亞、美洲文明幾千年來持續穩定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由於氣候逐漸轉暖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存空間不斷擴大,生活條件也有了改善,人口的數量急驟增加。因此可以想見,當時各人類群體之間的遷徙、接觸和混雜現象一定較之舊石器時代來得更加頻繁,這無疑將會大大地促進人種分化的歷史進程。在我國地下出土的古人骨研究資料中,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材料比較豐富。這些人類學資料多半集中在田野考古工作開展的時間較長、遺址分布比較密集的黃河流域、內蒙古長城地帶、燕山南北以及長江中下游和部分南方沿海地區。
歷史上,蒙古利亞人種的種族特點出現的非常早。早在四五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就是鏟型門齒,這是蒙古利亞人種的特有性狀。但北京猿人不是現代黃種人的祖先。真正的黃種人在五萬年前的中國才出現,典型的是馬壩人,柳江人。但更出名的是一萬八千年前的北京一帶的山頂洞人,他具有了大部分現代黃種人的特點。山頂洞人是一種尚未分化的黃種人,他兼具了遠東,北方,北極和美洲蒙古人種的特點,甚至正如當時北歐人具有蒙古利亞人種特點一樣,他也具有一些北歐白人的特點。有的學者估計,山頂洞人已經和北歐白人在隔絕狀態下繁衍了兩萬年,即大概1000代。這兩萬年並不是單純的就地繁衍,而是伴隨著大規模的遷徙的。從蒙古人種的祖先從東非向東北亞洲啟程那一刻始,蒙古人種的繁衍分化就掐下了秒錶。因此說來,山頂洞人已經是真正的黃種人了。
Ⅳ 了解印度有幾大人種
在印度遼闊的國土上,曾發現大約50萬年以前的人類遺跡,數千年來,又有不同人種不斷進入印度,而且不斷彼此融合,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印度有幾大人種的相關介紹,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了解印度有幾大人種1:維達人
Vedda
南亞斯里蘭卡的少數民族。又稱吠陀人。人數極少。居住在斯里蘭卡東南部低窪地帶,以巴杜拉最為集中。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原有語言已喪失,被稱為維達語的僧伽羅語方言中只殘留一些詞語,無文字。
迷信萬物有靈,行祖先崇拜。佛教和印度教因素已滲入其原始信仰之中。相傳維達人的祖先早在斯里蘭卡島尚未與南亞次大陸分離之前,就已生活在從印度中部直到斯里蘭卡的土地上。
公元前5世紀左右,來自次大陸北部的雅利安人(僧伽羅人的先民)進入斯里蘭卡後,維達人被排擠到中部山區。16~17世紀後,葡萄牙、荷蘭和英國殖民主義者相繼入侵,推行 種植 園經濟,破壞大片森林,維達人的採集漁獵生活受到干擾,生活極為困難,最後被迫遷至東南部貧瘠地帶。
歷史 上,維達人與僧伽羅人的先民已有相當程度的融合,對僧伽羅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維達人分若干外婚制母系氏族,以野豬、孔雀等圖騰命名。物質 文化 和生活方式極為簡單。
按謀生方式,可分為農村維達人和森林維達人。前者定居務農,同時從事採集、狩獵, 飼養 牛和家禽。森林維達人多住山洞石穴,穿樹皮纖維,主要從事射獵,善用弓箭,同時進行採集和養蜂。能粗製陶器。
20世紀仍鑽木取火,進行無言貿易。行一夫一妻制,婚後從妻居,交表親也普遍。禁忌堂表親和姨表親,多有妻姊妹婚和夫兄弟婚現象存在。人死後留置所居山洞,他人遷走。
了解印度有幾大人種2:安達曼人
Andamanese
南亞印度少數民族。居住在印度安達曼群島。人數極少。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尼格利陀類型。使用安達曼語,語言系屬未定。
無文字。信 鬼神 和巫術,懼怕樹林、海洋、 疾病 和祖先“鬼魂”。安達曼人原分10個部落,每個部落佔有一定的區域。部落之下分為若乾地方集團,由頭人管轄。
保留母系制殘余。集團內的事務由年長的男人和女人處理。無 法律 。對危害他人生命財產者,由受害者本人或聯合親友進行報復。靠採集、漁獵為生。
所用工具極為原始。能製造粗陶器、獨木舟,會用竹篾、藤條、蔓草 編織 籃子。不懂馴養牲畜。實行一夫一妻制。沒有表示各種親戚關系的稱謂,通常直呼名字。一般無衣著,男女都剃發,喜歡全身刺青,佩戴用骨、貝、木竹以及樹葉、藤蔓製成的腰帶、臂箍、手鐲和項鏈。
宋人趙汝適《諸蕃志》“海上雜國”條,稱“晏陀蠻國,自藍無里去細蘭國,如風不順,飄至一所,地名晏陀蠻,海中有一大嶼,內有兩山,一大一小,其小山全無人煙,其大山周圍七十里。山中之人身如黑漆,能生食人,船人不敢艤岸。山內無寸鐵,皆以硨磲蚌殼磨銛為刄。”
《瀛涯勝覽》鍚蘭條稱之為“桉篤蠻”,指“自帽山南放洋,好風向東北行三日,見翠藍山在海中,其山三四座,惟一山最高大,番名桉篤蠻山”,又指島上的人“巢居穴處,男女赤體,皆無寸絲,如獸畜之形。土不出米,惟食山芋、波羅蜜、芭蕉子之類,或海中 捕魚 蝦而食。”
了解印度有幾大人種3:尼格利陀人
Nagritos
東南亞古老居民。名稱來源於西班牙文,意為小黑人。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尼格利陀類型。身材矮小,男子平均身高1.50米,女子高1.42米;膚色褐黑,頭發略帶鬈曲。
相傳二三千年前曾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各地。後受馬來人排擠和同化,現僅存留於馬來半島泰、馬邊境的密林深處,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的沼澤地帶,菲律賓的呂宋、內格羅斯、巴拉望和棉蘭老島的偏僻山區,以及印度的安達曼群島等地。
包括塞芒人、庫布人、阿埃塔人和安達曼人等支系。無統一語言,各支系有自己的語言或借用鄰族語言,並受鄰族文化影響。少數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多數保持萬物有靈和巫術信仰,有巫師。
多為一夫一妻制家庭。社會無階級,也無首領。多以狩獵採集為生,由40~60人組成群體,在一定的地域內活動。住所系用竹竿或樹枝搭成的簡陋窩棚,上面蓋以樹葉或獸皮。
部分人轉向定居,從事刀耕火種農業,種植旱稻、玉米等;部分人從事捕魚。開始與鄰族發生以物易物的交換關系。
了解印度有幾大人種4:泰米爾人
Tamils
南亞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里蘭卡的東部和北部地區。
在緬甸、馬來西亞、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模里西斯、斐濟、東非和南非的印度僑民中,亦有為數不少的泰米爾人。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羅門外,都屬達羅毗荼人種類型。
身材矮小,膚色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唇厚,頭發黑而濃密、鬈曲。使用泰米爾語,屬達羅毗荼語系南部語族,有獨特字母。信仰印度教,屬濕婆教派,種姓制度森嚴;少部分人信基督教。
泰米爾人長於建築、青銅雕塑,以及表演古典 舞蹈 和民間戲劇,對印度南部、斯里蘭卡北部及東南亞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航海 、 數學 、 醫學 亦有很高成就。經濟因地而異,有的狩獵,有的從事畜牧或漁業,有的從事農業,種植水稻。
男人通常只纏一條兩米長的圍褲;有的還披一條小布單或穿一件無領長袖綢衫。婦女喜歡穿帶金銀花邊的紗麗。以大米為主食,喜吃酸辣、椰油和葷食,飲咖啡。盛行姑舅表婚,山區仍有搶親習俗。人死後行火葬。
了解印度有幾大人種5:達羅毗荼人
Dravidians
南亞操達羅毗荼語系諸語言各民族的統稱。又稱德拉維達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
屬不同人種類型:①歐羅巴人種與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即達羅毗荼人種,包括泰盧固人、泰米爾人、馬拉雅蘭人以及坎納拉人等。多信印度教,其中以濕婆派為主,經濟、文化均較發達。
②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包括托達人、科塔人、奧朗人、坎德人、貢德人等。
③尼格利陀人種類型,包括伊魯拉爾人、帕尼安人、卡達爾人等,其經濟、文化均較落後,許多人仍以採集和射獵為主要生計,有的依靠掘土棍生產,稱為掘棍文化,許多方面都保留著氏族部落結構,其中有些仍處在原始公社後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保留萬物有靈信仰。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各民族,是南亞現存最古老的居民。歐羅巴人種南歐類型的人於公元前4000~前3000年到達印度,與當地人混合形成達羅毗荼人種,一部分滯留在次大陸西北部,保留較多歐羅巴人種的體質特徵,成為現存的布拉灰人。歐羅巴人種的人來到後,部分土著被趕到山區林地,習慣上又稱前達羅毗荼人。一般認為達羅毗荼人與哈拉巴文明有關。雅利安人來到後,達羅毗荼人被趕到次大陸南部,建立安度羅、潘地亞、朱羅、哲羅等王國,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17~18世紀英國殖民者入侵後,將達羅毗荼人切割開來,進行掠奪、壓迫,破壞了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印度獨立後的1956年根據各民族要求建立泰米爾納德邦(原馬德拉斯邦,以泰米爾人為主)、安得拉邦(以泰盧固人為主)、邁索爾邦(今卡納塔克邦,以坎納拉人為主)和喀拉拉邦(以馬拉亞蘭人為主)。
Ⅵ 關於小黑人的歷史記載有哪些
除了毛女之外,海南還傳說著一種類似野人的小黑人,當地黎族稱之為「族棧」,其間還牽連海南最早的土著考究,也是一樁懸而未決的疑案。
關於族棧最早見諸文字的是王國全在《黎族風情》一書中的記述:很久以前在現今瓊中縣毛貴、毛棧地區的賀志浩石洞里,居住著一群野人,黎語稱作族棧。洞口嶺下有一個村子叫牙開村。族棧每日都要到牙開村人的山欄園里要飯和討南瓜吃。
有一天,因族棧騙走並吃掉牙開人的小孩,小鬃黎人的祖先就動員了毛貴、毛路、毛棧三峒的人包圍了族棧居住的山頭,用木柴堆放在族錢住的石洞,放火燒了七天七夜,直至把族棧全部燒死在石洞內,族棧就這樣絕種了。
有關見解
由於是傳說,所以對族棧存在的確切年代不得而知,對與來源及存在時間也難以考究。從這個傳說中,我們大致可以了解族棧的一些特點:一是群居山洞,且位於五指山中部深處;二是以採集為生,不事耕種;三是只是一個單獨的群體。四是其已經滅絕。
族棧引起學界的關注,要遠遠大於對一般野人的關注。因為有學者認為,這種被稱作族棧的野人,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小黑人,即可能是海南島最早的土著。
Ⅶ 馬來西亞國家那麼小,為什麼還自稱是「大馬」。不知道你發現沒有,我們中國這么大
馬來西亞國土歷史上就是分散的,後來英國殖民者覺得這樣不太好,為了便於管理,便把它們合並在一塊。其前身是馬來聯邦(彭亨、雪蘭莪、霹靂、森美蘭,四州府)、馬來屬邦(丁加奴、吉蘭丹、吉打、玻璃市、柔佛)、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檳榔嶼,三州府)、英屬北婆羅州(今沙巴)、沙撈月國1946年,馬來聯邦、馬來屬邦以及原海峽殖民地的馬六甲、檳榔嶼組成馬來亞聯邦,但兩年被解散,重新組成馬來亞聯合邦。1963年,新加坡、北婆羅州、沙撈月加入,組成馬來西亞。汶萊計劃加入,但因種種原因未果,1965年,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英國殖民地)。
1963年合並後的「馬來亞」(Malaysia),當地中文媒體音譯「馬來西亞」,也稱「大馬來亞」、「 泛馬來亞」,「 泛」有涵蓋整個區域和廣泛的意思,也是大的意思。加上當地人為了與周邊幾個帶「馬」字開頭的國家,如馬其頓、馬爾地夫等國區分,喜歡把馬來西亞簡稱「大馬」,「 大馬」的稱呼就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不要看見」大「就想當然認為人家自大......
Ⅷ 世界上最矮人的國家
秘魯是世界上身高最矮的國家之一,男性平均身高為1.65米,女性為1.53米;平均比美國人矮10厘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矮人的國家。
附以下幾個比較知名國家男性平均身高排行榜。
1,荷三182.5cm
2,丹麥181.5cm
3,德國180.2cm
4,挪威179.7cm
5瑞典179.6cm
6,盧森堡179.1cm
7,奧地利178.2cm
8,芬蘭178.2cm
9,英國138.1cm
10羅馬尼亞178cm
11,澳洲亞177cm
12,匈牙利177cm
13,加拿大177cm
14,希臘176.5cm
15,法國176,4cm
16,義大利176.1cm
17,愛尓蘭176.1cm
18,比利時175.6cm
19,俄羅斯175cm
20,美國175cm
20 ,紐西蘭175cm
21 ,萄萄牙173.9cm
22,西班牙173.4cm
23,韓國173.3cm
24,阿尓及利亞172.2cm
25,土耳其172cm
26,巴西171cm
27,墨西哥171cm
28,日本170.7cm
29,波蘭170cm
30,馬尓他169.9cm
31 ,中國169.7cm
32 ,通加169.4cm
33,蒙古168 cm
34,印度167.6cm
35,越南165cm
36,朝鮮158cm
Ⅸ 泰國最近怎了
泰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早在遠古時代泰國的土地上就居住著一些原始民族。據歷史學家考證,目前生存在馬來西亞的小黑人和沙蓋人就是這些原始民族的後裔。小黑人個子矮小,黑皮膚,捲曲的黃頭發,圓臉,平扁的鼻子和厚厚的嘴唇,牙齒雪白且露在唇外。沙蓋人瘦高身材,膚色較淺,頭發為波浪式。他們原來散住在南部的克拉地山峽、湄南河三角洲及東南部山地,過的是游牧式的生活。後來柬埔寨方面的吉蔑人進入泰國而使小黑人和沙蓋人被迫南遷進入馬來西亞,而在湄南河上游的山區和東北部的呵叻高原居住著佬族,從語言系統和體型上來看,他們和寮國的寮族和中國西南的佬族應同屬一族。
泰國目前最大的民族是泰族,
其民族的來源眾說紛紜,據一般的史料記載,泰族源於中國的南部,於公元十一、十二世紀才移居到目前的泰國。考古學家在泰國東北部的萬昌發現一些古代村落的遺址,考察到泰國的文化起源於大約五千年前的青銅文化期。這一發現使得泰國史學界欣喜若狂。如果上述發現得以證實,那幺,亞洲文明起始於亞格拉底河——幼發拉底河的歷史就可能要重寫。但至目前為止,未能找到更多的證實資料,加上泰國的風俗和殘存的文化一直在變動,且很少記錄下來,尤其在十八世紀,由於受到外族的侵略而毀了不少早期的文物。
還有居住在北部的民族,早期已能夠自給自足,但他們的軍事力量卻相當薄弱。在公元十三世紀初,被鄰國吳哥王朝的高棉族所征服,但這段時間並不長,泰族人蘭甘杏率鄰部下奮起抗戰,他在率眾肉搏時力克敵方首鄰,戰爭結果立刻分曉,他們趕走了高棉人,建立起泰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