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為什麼不殖民馬來西亞
1. 馬來西亞原來是中國的領土嗎
不是。
馬來西亞由馬來半島的西馬及位於北婆羅州的東馬所組成。在英國統治的時期,西馬都被稱為馬來亞。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這個地區其中一個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大約50,000年前,東馬砂勞越州的古老尼亞(NiahCave〕洞里,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了。
在西馬,即馬來半島,內陸山區的原住民比馬來人更早就在這里居住了。 位於柬埔寨的Funan王朝,於公元初期曾經延伸其影響力到馬來半島。到了第七世紀,蘇門答臘的室里弗遜(SriVijaya〕王朝則在南中國海的區域崛起成為最大的王朝。第十三世紀後半期,滿者伯夷(Majapahit〕王朝取代室里弗遜,馬來半島也跟著落入滿者伯夷王朝的掌控中。 室里弗遜王朝的王子拜里米蘇拉,於大約1403年逃出滿者伯夷王朝的勢力范圍後,落腳在馬來半島的馬六甲,並在這里建立了歷史上聞名的馬六甲王朝。也是在這個時候,大約於十五世紀初,回教被引進馬六甲王朝。
馬六甲王朝在全盛時期,是個聞名於世的港口及經貿中心。由於其位置處於航海及經貿的中心,又有良好的深水港口,東去資源豐饒的東方文明古國,西接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歐洲西方列強,使到馬六甲不僅成為繁榮一時的商業中心,它也同時成為東西方多種文化互相碰面及交流的地方。中國明朝的鄭和就曾在七度下南洋的時候,到過馬六甲。為了促進兩國之邦交,明朝的公主漢麗寶更是被遠嫁到馬六甲來。 西方列強於十六世紀相繼而來,葡萄牙人於1511年消滅了馬六甲王朝,開始了馬來半島的殖民史。葡萄牙統治馬六甲到1641年,被荷蘭人所擊敗,馬六甲又由荷蘭人所統治。英國人於十八世紀開始展延它對馬來半島的控制。1786年,萊特首登檳城,1819年萊佛斯佔領新加坡,1819年英國人和荷蘭人的交換殖民地,使到英國人也獲得了馬六甲,並於較後成立了馬六甲海峽殖民地。 英國人和馬來蘇丹於1895年簽署的邦咯島協約,使到英國人的勢力進一步從馬六甲海峽殖民地延伸到內陸的馬來州屬。通過律政司(ResidentSystem〕的制度,英國人逐漸全面的控制了整個馬來半島及新加坡。 在英國人殖民的時期,英國人為了大量開發錫礦及樹膠園,從中國及印度大量的引進勞工,使到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的社會特徵開始形成。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入侵馬來亞,把英殖民政府擊潰並統治了馬來亞三年零八個月。日本投降後,英軍回歸馬來亞繼續其殖民。1948年,英殖民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況以對付馬來亞共產黨。 1940年代末期及1950年代所掀起的爭取獨立運動,終於使到英殖民政府讓馬來亞於1955年進行了第一次的全國選舉,由代表馬來人的巫統、代表華人的馬華公會及代表印度人的印度國大黨所組成的聯盟(現在稱為國陣),橫掃了52議席中的51席。 1957年8月31日,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獨立。馬來文成為國語,回教成為國教。東姑阿都拉曼出任第一屆的首相,並被稱為國父。
在北婆羅洲方面,沙巴從1882年就被英北婆羅公司統治,直到日本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攻入佔領為止。砂勞越則是英人查爾斯布洛克和汶萊蘇丹協議下所建立起來的白人拉惹布洛克的天下。從1840年直到1942年,它都由布洛克家族所控制。在世界大戰過後,沙巴及砂勞越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 1963年,馬來亞聯同新加坡、沙巴及砂勞越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但1965年,由於東姑阿都拉曼及李光耀的政治分裂,新加坡宣布退出馬來西亞。 1969年的全國大選成績,顯示人民對聯盟的支持急劇下降,反對黨所獲得的席位劇增。雖然聯盟仍然控制聯邦政府,但失去了吉蘭丹州政權,並在多個州議會裡面對強大的反對黨勢力。1969年5月13日,反對黨的勝利遊行在不同種族的相互嘲諷及挑釁的過程中,演變成種族沖突及流血事件,造成百多人喪失生命,無數財產被摧毀。此歷史事件被成為513事件。 1970年,馬來西亞宣布實施為期廿年的新經濟政策,其目的是要消除貧窮,重組社會,以拉近貧富的鴻溝。但這項政策所實行的固打制,也使到非馬來人社會非常不滿。 1972年,第二任首相敦拉薩改變了外交政策,開始和共產國家接觸,並致力使東南亞成為和平、自由及中立的區域。1974年,敦拉薩訪問中國,兩國的邦交自此一直密切發展至今。
1970年代,馬來西亞開始其工業化計劃。新經濟政策廿年的成果,已經使到馬來人的經濟地位大大提升。1991年,第四任首相馬哈迪醫生宣布推行為期三十年的2020宏願計劃,致力使馬來西亞在2020年成為先進國。 直到目前為止,馬來西亞仍然以每年超過8%的成長率發展,成為其中一個世界上成長得最快的國家。
目前馬來西亞共有十三個州,兩個聯邦直轄區。其首都為吉隆坡,是其中一個聯邦直轄區 人口與語言 馬來西亞的人口約為兩千萬,其中有一千六百萬人在西馬,另外四百萬人在東馬。 在這些人口中,馬來人、華人及印度人是主要的族群。馬來人佔了總人口的55%,華人佔28%,印度人作則佔9%。東馬的人口則以原住民居多,如在沙巴的主要原住民族群是卡達山(Kadazan〕人、騎馬的巴蕉(Bajau〕人等。在砂勞越則以伊班(Iban〕人、比達友(Bidayuh〕人、普南人(Penan)為主。 在馬來西亞。雖然馬來文是國語,但許多華人及印度人都通曉華文及淡米爾文。這是因為這里的華人及印度人社會都有開辦自己的華文學校及淡米爾文學校。華人社會在這里這里出錢出力維持了約1,280間華文小學及60間華文中學,而印度人社會也維持了500多間淡米爾文小學。因此在馬來西亞,許多華人能聽得懂華語,是不奇怪的。
另外,英語也是非常普遍的語言,這當然是因為英國曾經殖民馬來西亞的緣故,但和近年來馬來西亞欲走向國際而大力鼓勵人民多學習英語,也不無關系。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的華人也流行使用方言。由於這里的華人早期移民自中國福建、廣東省等,因此他們承傳下來的方言也多為南部語言,即福建話、廣東話、客家話、海南話等。 許多外國對於馬來西亞華人的"語言天份"感到驚訝,其實是環境所逼而使然也。
2. 馬來西亞是誰的殖民地
馬來西亞是誰的殖民地?馬來西亞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被任何國家所殖民。
但歷史上馬來西亞或現有的領土的一部分曾被幾個國家所殖民:
1511年:葡萄牙
1641年:荷蘭
1785年:英國
1942年:日本
1945年:英國
1957年:馬來亞(西馬)(馬來半島)獨立
1963年: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脫離英國的殖民,加入馬來亞,並組成馬來西亞。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馬來西亞(馬來語、英語:Malaysia),簡稱大馬,是君主立憲聯邦制國家,首都吉隆坡,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里[1]。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馬來半島(西馬)和加里曼丹島北部(東馬)。馬來西亞人口3268萬,[1]其中馬來人69.1%,華人23%。[1]
公元初,馬來半島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剌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1]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1]20世紀初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加里曼丹島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地。[1]二戰中,馬來半島、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宣布獨立。[1]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1]
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國家,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馬來西亞是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之一,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實施馬來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
3. 要求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加入印尼,印尼的大國雄心從何而來
▲印尼國家博物館里展示「大馬來世界」的地圖
4. 英國殖民馬來西亞的利與弊
以榨取利益為中心的單一制產品政策,使得馬來亞產業門類嚴重失衡,並帶來一系列的病態後果。首先,英屬馬來亞產業結構單一,製造業發展滯後。在英國人的殖民統治下,馬來亞被塑造成一個以橡膠和錫出口為主的單一產品制國家,製造業發展極其緩慢。除一些與橡膠和錫有關的加工業外,其他產業門類的發展幾乎停滯,甚至連馬來人穿的傳統服裝——沙籠,也是英國貨。其次,外貿依存度高,經濟脆弱。由於馬來亞過分依賴橡膠出口,其經濟發展與國際市場價格緊緊綁在一起,抗風險能力極弱。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使馬來亞橡膠出口額由4.4億元銳減至8000萬元,蒙受重大損失。最後,殖民者的長期經營,使馬來亞在生產關系方面逐漸形成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主的出口部門和以封建制為主的傳統部門並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體制,嚴重阻礙其經濟的全面發展。
殖民者人為「催熟」的畸形繁榮,不僅沒能讓馬來亞發展出健康均衡的近代經濟體系,也沒能讓馬來亞走上真正的「近代化」道路。殖民者帶來的所謂「近代化」,帶有嚴重的不均衡性。為了適應掠奪原料的需要,英國人設立的交通、金融、醫療、學校等近代設施基本圍繞礦山和橡膠種植區域,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區仍然貧窮落後。
橡膠種植園的瘋狂擴張,使得馬來亞糧食種植面積急劇減少,以致糧食不能自給。1895年以前,馬來亞的稻米生產不僅能自給,甚至可供出口;此後,由於橡膠產業規模日益擴大,嚴重擠壓了糧食種植面積,使得馬來亞糧食產量日益萎縮,乃至靠進口大米滿足國內需求。
英屬馬來亞「橡膠王國」的畸形繁榮和所謂「近代化」進程,從未讓馬來亞獲得真正的經濟和社會紅利。英國殖民者通過對馬來亞橡膠產業的掠奪式經營,最大限度地攫取了經濟利潤,而這種病態發展帶來的產業結構單一、製造業發展滯後、糧食產量匱乏、區域間發展失衡等惡果,卻由殖民地人民承擔,甚至在馬來亞獨立之後,這些因素仍然制約其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
5. 印度文化對馬來西亞的影響有多深
我們都知道,馬來西亞有大量的華人,但除了華人之外,馬來西亞的第三大民族就是印度裔。所以在大馬的街頭可以看到很有趣的景象,一條街的一側,是華人的葯鋪、茶室、會館;一側是印度人的廟宇、香料店和嘛嘛檔。嘛嘛檔是什麼,我們後面慢慢講。
印度人的作息,和華人也完全不一樣。華人的飲食店早上很早就開門,大概6點左右就能吃到早餐了,這個時候印度餐館還是大門緊閉。但是到了下午3、4點,華人餐館都陸續打烊了,這時候印度人那邊就熱鬧起來了,一直到晚上10點多上街,還是能看到印度人很嗨的坐在嘛嘛檔里吃飯喝酒、看電視聊天。
6. 馬來西亞竟然滿大街中文 馬來西亞是中國的殖民地嗎
= = 不是~~~~~~~從來就不是~
馬來西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然後為了發展,英國人帶了很多中國人勞工來馬來西亞工作,也包括印度人。之後馬來西亞脫離了英國管轄獨立了,在馬來西亞的中國人之前紮根很久,就沒回中國,就成了現在的馬來西亞人民。華人在馬來西亞是第2大民族(第一大民族是土著人) 所以自然大街都會有中文字。
7. 殖民統治時期,馬來西亞分別受到哪幾個國家的統治
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在太平洋戰爭中還被日本佔領,解放後還曾經被英國繼續殖民統治。
1、葡萄牙佔領期
1511年,葡萄牙艦隊攻佔馬六甲,建立殖民地。麻六甲末代蘇丹馬哈茂德沙輾轉流亡於馬來半島與廖內群島,聯合各地數度意圖收復馬六甲不果,1641年,荷蘭聯合柔佛攻下馬六甲。
2、西班牙佔領期
在17世紀初,荷蘭建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在摩鹿加群島的貿易,隨後占據了爪哇島上的蘇丹國,1619年建立巴達維亞,隨後從巴達維亞擴展勢力到馬來群島。
3、英國佔領期
英國人於18世紀開始向東南亞擴張,1786年英國佔領檳榔嶼,1819年佔領新加坡和馬六甲,1826年英國將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合並成一個省,總稱馬六甲海峽殖民地。
4、日本佔領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雖然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的頑強抵抗,但日本在兩個月內就占據了馬來西亞。
(7)英國人為什麼不殖民馬來西亞擴展閱讀:
16世紀,西方海上霸權興起,馬六甲因其交通及戰略地位重要,引起西方列強覬覦和入侵,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
1867年4月海峽殖民地脫離英屬印度管轄,成為皇家殖民地,到20世紀初,馬來西亞完全淪為英國殖尼地,英國在侵佔馬來半島的同時,還入侵沙撈越和沙巴。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馬來亞經濟呈現明顯的畸形發展,為了大量開發錫礦及橡膠園,英國從中國及印度大量的引進勞工,使得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的社會特徵開始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英國又恢復對馬來亞的殖民統治,一年後,英國組成馬來亞聯盟。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正式宣布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
8. 亞洲的馬來西亞,究竟是怎麼形成如今詭異的國土形狀的
因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產生了矛盾。
其次,它起到了浮渣的作用,從角度來看,馬來亞比印尼弱得多。因此,我們必須團結我們的殖民地來對抗印度尼西亞,實現平衡的局面,並防止印度尼西亞變得更大。由於汶萊選擇不加入馬來西亞,因此馬來亞和英國不得不尊重這個古老帝國的選擇。從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到1965年新加坡被驅逐出新加坡之間,發生了許多事情。1964年,新加坡發生嚴重的種族沖突,點燃了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情緒。新加坡的州政府與聯邦政府之間也存在爭議,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概念顯然與馬來亞沖突。基於上述原因,聯邦議會決定以100%的選票將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驅逐出境,然後修改憲法。因此,相比之下,馬來西亞周圍有兩個小國。
9. 馬來西亞、為什麼是個獨立的國家不屬於中國
馬來西亞是多民族的國家,它原先是英國的殖民地,明白嗎?就是受到殖民統治的地方,二戰時被日本侵佔,1963年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新加坡從它獨立出來。
清末的時候是很多人去往亞洲其他國家,歐洲和美洲,所以一直以來這些東南亞國家都有華人華僑,有專門的漢語的學校。
至於華語歌手,一般都是從台灣到香港再到內地,或者是從台灣流傳到內地
台灣地區的唱片業雖然現在並不是很景氣,但是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非常流行唱片電影的環境下,唱片公司發展得都很好,錄制很多唱片,所以通常歌手選擇出華語唱片一般會選擇台灣地區的唱片公司和經紀公司
現在仍然有這種方式進入內地樂壇的,只不過現在歌手太多了,不是特別流行的歌手顯不出來而已
10. 新加坡那麼發達,馬來西亞為何當初還要丟棄新加坡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恩怨由來已久,無論是曾經合並,還是後來的丟棄,雙方之間都是因為利益,利益才是兩者搭夥、散夥最為主要的緣由。
英國在對馬來西亞地區進行殖民之前,馬來西亞是屬於多個不同的封建小國家組成的,而現在的馬來西亞半島還有新加坡則是同屬於柔佛王國的管轄之下。
加上兩方還有共同的利益可以協商,所以在馬來西亞群島脫離英國殖民之後,新加坡便加入到馬來西亞這個聯邦國家之中。
但在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不到兩年時間,馬來人的政治地位就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保障馬來人的特權,新加坡則被“開除”聯邦,新加坡也算是被迫獨立。
其實站在馬來西亞的角度上看,開除新加坡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雖然新加坡很好,有新加坡在,馬來西亞相當於多了數個吉隆坡,對其國內的經濟發展毫無疑問是會提升的相當快。但這些在馬來西亞看來都應該站在政治地位有保障的情況下,有新加坡在這些是沒任何保障的。
因為馬來人對自己並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