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李姓是什麼人
1. 歷史上李姓稱帝的王者都有誰
李唐王朝、後唐、還有不被史書承認的大順政權
2. 外國人姓李怎麼是LEE
美國的Lee姓中,亞裔佔一半左右,白人佔三分之一左右,剩下的多是黑人。可以肯定的是,亞裔的Lee姓絕大多數源自中華文化圈的李姓,不管是華裔還是韓裔還是越裔。李姓是全球的一個大姓。
Lee這個姓氏是來自Lea,在中古英語中是指那些居住在森林附近的砍伐林木之人。由於它的讀音非常接近於漢字的李,由此成為很多歐美移民的選擇。
以下是美國姓氏相關介紹:
美國十大姓氏:「史密斯」為美國第一大姓,用這個姓的有230多萬人。第二名至第十名依次是約翰遜、威廉姆斯、布朗、瓊斯、米勒、戴維斯、加西亞、羅德里格斯和威爾遜。其中「加西亞」和「羅德里格斯」這兩個拉美姓氏首次進入「十強」。
據《紐約時報》2007年11月17日報道,美國人口普查局最新統計顯示, 美國十大姓氏排名依次為史密斯(Smith)、約翰遜(Johnson)、威廉姆斯(Williams)、布朗(Brown)、瓊斯(Jones)、米勒(Miller)、戴維斯(Davis)、加西亞(Garcia)、羅德里格斯(Rodriguez)與威爾遜(Wilson)。
其中「加西亞」和「羅德里格斯」這兩個拉美姓氏首次進入「十強」。
與漢語民族「名多姓少」相反,英語民族是「名少姓多」。據專家估算,整個英語民族的姓氏多達150萬個。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1992年發表的論文《英語姓名論》中指出:常見的英語姓氏有3000個左右,一項最新調查顯示,這十大英語姓氏仍保持同樣的排序。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美英姓氏
3.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姓氏
李姓
《百家姓》第4位
1: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2: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郡望 隴西郡
各地寫法
平假名 り (い)
片假名 リ (イ)
韓國標准語 이(리)
越南國語字 Lý
標音、羅馬字拼寫
中國大陸漢語拼音 Lǐ
注音符號 ㄌㄧˇ
台灣威妥瑪式 Lee
Li
香港港府粵拼 Lee
Li
澳門葡語影響 Lei
韓國文觀部式 I (Ri)
朝鮮馬-賴轉寫 I (Ri)
日本音讀羅馬化 Ri (I)
新加坡 Lee
馬來西亞 Lee
李姓是中文姓氏和韓國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大中華地區人口最多的姓,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1][2][3][4]。而於全中國李則是第二大姓。[5]
李姓為了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在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
根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約為1億,其中中國大陸有李姓9207.4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7.19%。河南省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隴西,即今甘肅臨洮,為李氏重要發源地。唐代是李姓的鼎盛時期,有「天下李」之稱。
在台灣地區隴西堂李氏為第五大姓[6],分布較多之縣市為台北市、新北市、台南市、雲林縣、高雄市、嘉義市[7]。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ii,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ay三個,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i為國語羅馬字,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Li在除國語羅馬字外的國語拼音里,均為「李」字的標准譯音,但由於Lee的拼法也是常見的英語姓氏,故漢語的李姓習慣上經常譯為Lee(名字中的李則仍譯為Li)。另外,英語姓氏「Leigh」也翻譯作「李」。
4. 世上姓李的人有多少,或中國(二選一)
全世界李姓人口超過1億,包括中國、朝鮮、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和分布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上述國家的移民後裔。李姓最早是華夏族(漢族祖先)使用,後來隨中國文化和早期華夏移民成為朝鮮半島的姓氏之一(古代的箕子朝鮮、衛氏朝鮮的統治者和絕大多數國民是華夏族)。朝鮮半島的最後王朝是李氏朝鮮,由於冊封等原因,李姓成為是朝鮮半島八大姓氏之一。中國少數民族由於方便和外界溝通,在民族村寨內用民族名,而戶口上用漢姓漢名(比如彝族、僳僳族等),很多人也習慣採用李、王、張等常見漢族姓氏。「李」翻譯成英語時,大陸人習慣用漢語拼音"Li",香港、新加坡、朝鮮、韓國人翻譯為"Lee",不過在越南,「黎」比「李」多。
5. 【200分懸賞】給馬來西亞華僑--李姓男孩起名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 (恩惠像雨一樣多)
燁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興盛的意思,讀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廣大無邊)
修潔(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潔:整潔)
黎昕 (黎:黎明昕:明亮的樣子 )
遠航(好男兒,就放他去遠航吧)
旭堯 (旭:旭日堯: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
鴻濤 (鴻:旺盛,興盛 )
偉祺 (偉:偉大祺 :吉祥 )
榮軒 (軒:氣度不凡 )
越澤 (澤:廣博的水源)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瑾瑜 (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皓軒 (意為: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 (頂天立地,男兒本色)(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意思同上)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子軒 (軒:氣度不凡 )
睿淵 (睿智;學識淵博)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哲瀚 (擁有廣大的學問)
雨澤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 (建造輝煌成就)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鵬:比喻前程遠大 )
天磊 (磊:眾石累積 )
紹輝( 紹:繼承輝:光輝 )
澤洋 (廣闊的海洋 )
鑫磊 (鑫:財富 )
鵬煊 (煊:光明,讀xuānn )
昊強 (昊:蒼天,蒼穹 )
偉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
博超 (博:博大超:超越 )
君浩 (君:君子浩:浩大 )
子騫 (騫:高舉,飛起 )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
炎彬 (炎:燃燒彬:形容文雅 )
鶴軒 (鶴:閑雲野鶴軒:氣度不凡 )
越彬 (彬:形容文雅 )
風華 (風華正茂 )
靖琪 (靖:平安 琪:美玉 )
明輝 (輝:光明 )
偉誠 (偉:偉大誠:誠實 )
明軒 (軒:氣度不凡 )
健柏((柏:松柏,是長壽的象徵。「健柏」就是健康長壽的意思)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軒 (懿:美好;軒:氣宇軒昂)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學)
偉澤 (偉:偉大澤:廣域的水源)
熠彤 (熠:光耀彤:紅色)
鴻煊 (鴻:大也煊:光明)
博濤 (博:博學)
燁霖 (燁:光明)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正豪 (豪:豪氣)
昊然 (昊:蒼天,蒼穹)
明傑 (明智,傑出)
立誠 (誠:誠實)
立軒 (軒:氣度不凡)
立輝 (輝:輝煌)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熠彤 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 鴻:大也 煊:光明
燁霖 燁:光明
哲瀚 (擁有廣大的學問)
鑫鵬 鑫:財富 鵬:比喻氣勢雄偉
昊天 思聰 展鵬 笑愚 志強 炫明 雪松 思源 智淵 思淼
曉嘯 天宇 浩然 文軒 鷺洋 振家 樂駒 曉博 文博 昊焱
立果 金鑫 錦程 嘉熙 鵬飛 子默 思遠 浩軒 語堂 聰健
6. 馬來西亞李姓男歌手有哪些
馬來西亞李姓男歌手列表如下;
李桀漢/李吉漢
李志清
李逸
李俊傑
李嵐風
李順/李順利
李承運
李詩斌
李心潔
李佳薇
李幸倪
李采霞
李俐青
李欣怡
李小薇
7. 李氏家族起源在哪裡
李姓人起源於北方,以甘肅陝西河南三省為多。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漸增多。
李姓的由來
李姓的郡望以後發展到30多個,以隴西與趙郡的歷史最久,聲望最高,人口最多,除賜姓李氏及部分少數民族李姓外,李姓其他各分支幾乎都是從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中分衍出來的,占據了世界上1億以上的人口。追根溯源,他們的根在一個共同的地方是河南鹿邑。
今天,不僅福建廣東浙江台灣的李氏家族大多是李火德的裔孫,甚至遠在美國加拿大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印度緬甸,新加坡及歐洲各國的李姓華僑,也大都歸於李火德門下。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多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省。
8. 姓李的名人有哪
李氏在歷史上有過很多望族,名氣最大的主要有兩個。
一是秦朝發源於隴西郡的李家。他們的始主是李崇,秦朝隴西守。第四代孫子叫李仲翔,是河東太守,征西將軍,後戰死沙場。
以後,這支李氏傳了20多代,到隋朝,出了滅隋建唐的唐太祖李淵。隴西李氏名人輩出,僅唐朝一代就出了21位宰相。漢將李廣,西涼主李暠等都是隴西李氏之後。真是人才濟濟。
從漢朝到唐朝,隴西李氏共分衍出13個房支,它們是:范陽李氏,尊李崇6世孫李向(尚弟)為始祖;頓丘李氏,奉李廣孫李忠為祖;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丹陽李氏,始祖李倫;安邑李氏,始祖李蓋;鎮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平涼李氏,始祖李系;姑藏李氏,始祖李函;敦煌李氏,始祖李茂;僕射房李氏,始祖李沖;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武陵(後為武陽)李氏,始祖李剛。
一是西漢時期發源於趙郡的李氏。他們的始祖是李璣,他是李崇的四弟,在秦朝任太傅的官職。他的兒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國丞相李牧。趙郡李氏在唐朝以前的聲望高於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共分衍出10多個房派郡族,主要有:中山李氏,開基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穎川李氏,始祖李秉,為李牧5世孫,漢穎川郡守,遂居穎川;遼東李氏,奉李齊13世孫李寶為祖;江夏李氏,奉李秉5世孫李就為祖;漢中李氏,奉李秉6世孫李頡為祖;襄城李氏,有李膺,為李秉8世孫;常山李氏,奉李楷為祖。李楷為李膺6世孫,於晉代避趙王倫之亂,徒居常山平棘,他有5子,分居三處,形成東祖、西祖、南祖3房,通稱平棘李氏;廣陵李氏,為江夏李氏分支,奉李就18世孫李元哲為祖。趙郡李氏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唐朝以後,還有一些人是朝廷賜姓而形成的李氏大家族。這些人大多為少數民族,他們在中國北方和西北發展,後不少向江南移居。這其中主要有:
柳成李氏:有兩支。一支是唐朝大將李光弼的家族發展來的,後稱金陵李氏。另一支是成德節度吏李寶臣的家族。
代北李氏:出自沙陀部族李國昌。李國昌以功授代北節度使,其子李克用為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勛建立後唐,稱霸一時。
武威李氏:唐將李抱玉,本姓安。祖先為安息國世子,入中國居洛陽,後裔避亂徙居武威,衍為大族。至抱玉時,賜姓李,徙籍京兆,其族遂為京兆李氏。
李耳,字伯陽,世稱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時期陳國人,出生在河南鹿邑縣東。早年擔任 東周守藏史 (相當現今的圖書館館長)。後因為周朝發生叛亂時,大量典籍被帶到楚國,而被免職。
隨後又到魯國生活多年,與孔子來往較多。孔丘曾經適周問禮於老聃,向他學過周禮。後來不忍見周朝衰落,西出丞谷關,守關的令尹(官名)聽說他很有學問,就讓他寫書,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經》。
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無為而治"。 認為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應當不幹涉人民的行為,不用教育,讓他們自然發展。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在當今的企業管理理論中,就有人提倡 無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儒教創史人孔丘。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有時取代儒學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潮流,魏晉時的玄學在中國的盛行,就是明證。
李世民,公元599年生於陝西武功。自幼熟讀兵書,箭頭可射穿門板。其父李淵是當時隋朝皇帝楊堅的姨甥。
李世民少年時,皇帝楊堅大建宮殿,開掘大運河,揮霍無度。李世民18歲時勸李淵殺掉楊堅派來的監視,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積極參與下,李氏父子一路過關斬將,深得民心,僅用半載時間,大兵直逼長安。
次年三月(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立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唐政權在關中立穩腳後,李世民開始為統一天下而爭戰。他打敗了盤踞在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收服太原,迫使原隋將王世充自縛投降。公元624年,統一中國的戰爭基本告一段落。這一年他才24歲。
2 姓李的名人
太子李建成害怕李世民軍功顯赫,危及自己的地位,想要密謀殺害他。兩年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被迫讓位。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力,精減行政機構,使權力進一步集中,並採取措施積極擴大外交。當國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時至今日,仍然有些國家把華僑稱為"唐人",把華人聚居的社區叫做"唐人街"。
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的局面。"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當時昌盛情形的具體寫照,其後不久,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他把百姓比喻成水,自己比喻成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治國名言流傳至今。 李世民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李白,字太白,唐武 (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生於西域。自幼家境富裕,他的父親具有較高文學修養,使他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相傳他少年時,有一次貪玩逃學,遇一老大娘在磨鐵杵(舂米的工具)。李白覺得很奇怪,得知老大娘要把"鐵杵磨成針"後,深受感動。這正是民間流傳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出處。
李白在26歲時,離開家人,開始了漫遊生涯,渴望做一番大事。當時道教被奉為國教,人們隱逸學道並非是單純的目的,消極遁世更多是出於政治動機。李白也沒有能跳出世俗,他廣泛結交種類人物,為自己實現政治抱負創造條件。
李白漫遊16年後,終因《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等傑出的詩歌創作,名譽海內外,被唐玄宗招進皇宮。初進京城,賀知章拜讀他的《蜀道難》時,一篇詩文沒讀完,竟然連續贊嘆四次,說李白是謫仙人(被懲罰落入人間的仙人)。
接見之日,玄宗用七寶床賜食,親手調羹給李白吃,並讓他在翰林院供職(主要職責是為皇帝草擬文誥詔令)。玄宗愛重李白的才氣,但只想把他作為御用文人,並非在政治委以重任。
李白性格傲岸,無視權貴。據史書記載,唐玄宗召見李白時,見他神氣清朗,氣宇軒昂,不覺忘了身份,竟像老朋友似的讓李白換鞋子。李白把腳伸出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是權傾朝野之人,從此懷恨在心。後借李白應玄宗命新賦《清平調詞》中"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兩句挑撥楊貴妃,說李白將她說成出身低微的漢成帝皇妃趙飛燕,來污辱、諷刺她。楊貴妃從此懷恨在心,三次阻撓玄宗任命李白官職。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離開長安,又開始了漫遊生涯。李白晚年漂泊困苦,病逝於當塗縣,享年62歲。
李白的詩歌共存有一千多首,他的詩作風格奔放自然,色調瑰瑋絢麗,極善從民間文學汲取營養和素材,想像豐富,意境奇妙空靈,是繼屈原之後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內容涉及廣泛,並取得較高造詣。同盛唐其他詩人只擅長在某一領域的創作相比較,其文學歷史地位不言而喻,有韓愈的詩為證:"李杜詩文在,光焰萬丈長"。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於新加坡。從他的曾祖父起,其家族在新加坡已住了一百多年。 他的曾祖父是中國粵東大埔縣黨溪鄉人,漂洋過海,到新加坡謀生。小時候,他的祖父把他送進英文學校就讀。
學生時代,李光耀榮獲一份萊佛士學院的獎學金。在萊佛士學院讀了兩年。後來留學英國劍橋時,李光耀獲得法科的雙料第一名,年終考試時,名列榮譽榜榜首贏得特優獎。
1950年大學畢業後,李光耀從倫敦回到新加坡。最初幾年,他為許多職工會的擔當代表律師。 1954年,李光耀與同僚們成立人民行動黨,並更加深入地進行反殖民斗爭。1959年,在各政黨聯合斗爭中,新加坡贏得了自治權。人民行動黨在選舉中獲得決定性席位。年僅30歲的李光耀出面組織政府,並擔任首任總理。
在戰後出現的亞洲領袖群中,李光耀的在位時間最久,後又出任新加坡資政,他現在是那一代領導國家獨立的亞洲領袖中碩果僅存的一個。
《光明日報》等報刊如此評論他:以任何標准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見的傑出領袖,是他的雄才大略,使得馬來西亞半島這臟亂、擁擠、豪無礦產資源的港口小島在三十年間,變成世界第二大港,亞洲金融中心和國際會議中心,人民年平均所得高達八千美元以上,是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高收入國;變成最為摩登、整潔、秩序井然、綠茵遍地的花園王國。
9.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李姓起源
來源有六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車,其後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郡望堂號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李姓遷徙史
先秦時期
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老子,生於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書的史官),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始人,傳為《老子》一書的作者。古書有的說他是周平王時(春秋初期)人,又說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問禮,於是就說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經典,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著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據《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兒子叫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隸社會時期帝王或諸侯封給卿、大夫的連同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在內的土地。)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李耳的父親和母親。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國做官,被封於段,為干術大夫。李宗之子李同為趙國大將軍,孫李兌為趙相,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李躋有兩個兒子:李雲、李恪。李恪的兒子李洪,任秦國(在今甘肅、陝西一帶)太子太傅,其孫李興族為秦將軍。李興族之子李曇,字貴遠,在趙國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曇有4個兒子:崇、辨、昭、璣。他們及其後代因分別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四子李璣,戰國末任秦國太傅,李璣的二兒子李牧在趙國做官,定居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為趙郡房。後來,隴西房又分為39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3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漸增多。春秋時晉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東南)的理獄官李離、戰國時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遷入今山西境內的李姓人;戰國時被秦昭王任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遷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孫李同,到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做官,是最早遷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孫李恪的兒子李洪,到秦國(都城在今陝西咸陽東北)做官,是最早遷入今陝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孫李曇,在秦國任御史大夫,其長子李崇開創隴西房,四兒子李璣的二兒子李牧開創趙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兩大支派。
兩漢、三國時期
兩漢、三國時期,李姓人又在許多地方開辟出新的聚居點。西漢時,李姓有徙居今山東、江西者,如李耳裔孫李解,因在膠西國做官,留居高密(今山東高密縣西南);更始初任軍師將軍的李淑為豫章 (今江西南昌)人。到東漢、三國時,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東北已發展至今遼寧一帶,如東漢時率鄉勇抗擊海賊的李久為遼東 (今遼寧遼陽)人;向西北已發展至今寧夏一帶,如東漢末車騎將軍李催為北地(今寧夏吳忠西南)人;向東南又發展至今江蘇,如東漢時善風角占候之術的李南為句容 (今屬江蘇)人;向南已發展至今廣東、湖南、湖北,如東漢時交趾刺史李進為高要 (今屬廣東)人,三國時吳丹陽太守李衡為襄陽(今屬湖北)人;向西南已發展至今雲南,如三國時蜀漢興亭侯李恢為俞元(在今雲南澄江縣境)人。
三國時,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設大中正,郡設中正,執掌用人權,從此形成把持政權的土族制度。在這個任人以「家世」為重的時代,「士族」行列里沒有李姓。東晉、南朝時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級,把北方山東(指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在一郡之內的大姓望族稱為郡姓,列王、崔、盧、李、鄭為大姓。因為士族門第大抵是由祖先有聲望、代代保持富貴、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習禮教的形式和表現異於常人的風尚、能談論、有文章等各種因素構成的,說明李姓已經崛起。但是,這里所列的大姓僅限於「山東」地區,說明當時李姓還不是全國的大姓。十六國時,先後出現了兩個李姓政權——大成國和西涼國,從而提高了李姓聲望。
隋唐時期
隴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為皇親國戚,官位顯赫,至隋末,在朝廷內外已具有相當雄厚的實力,因之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這一歷史時期,李姓除分布於上文所述的地區外,又有今內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區的李姓人載入史冊,但總的來說,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在這長達幾百年的時間內,雖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幾乎是默默無聞。
隨陳化父子入閩 唐朝初期,朝廷派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往閩南鎮壓「蠻獠嘯亂」,後其子陳元光繼任,平定了局勢。固始籍將佐李伯瑤隨陳氏父子入閩開發漳州,功績卓著,留居當地,其子孫散處龍溪、漳浦諸縣。
武周時避禍南逃 唐高宗皇後武則天,690年廢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她任用酷吏,屢興大獄,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牽連冤殺。為了避禍,宗室李姓部分人從長安、洛陽逃到比較安靜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亂」南遷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以誅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歷時八年方被平定。這場戰亂,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難,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將、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寶末年任河東節度使,與郭子儀一同平定「安史之亂」,因功被封為臨淮郡王。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子孫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於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李德裕貶死崖州 始於唐穆宗時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朋黨之間將近四十年的斗爭,史稱「牛李黨爭」。唐武宗即位後,任李德裕為相,李宗閔被貶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時,牛派得勢,李派則全遭罷斥,李派首領李德裕被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瓊山縣東南)司戶,於850年病死,其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地,成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隨王氏兄弟入閩 唐末至五代年間,因中原地帶長期動亂,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最後在福建創建閩國。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氏兄弟入閩,定居於莆田、晉江,後又分支寧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進而又向西發展,分布於廣東、廣西的一些地方。
兩宋時期
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次年4月,金國貴族俘獲宋徽宗、宋欽宗及其宗室、後妃等數千人,並掠走大批珍寶器物、皇家藏書,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1127年5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即宋高宗),史稱南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遷揚州,後又逃到鎮江,再逃至杭州。這一時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規模南遷,有的追隨宋高宗趙構的足跡,有的則自找去處,總的流向是長江以南地區,其中有許多李姓官紳士民。此外,還有抗金義軍中的李姓人輾轉南遷。如王屋(今河南濟源)人李興,領導一支抗金義軍轉戰於黃河兩岸,因作戰失利,李興率領所部義兵萬餘人南渡歸附南宋。遷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多,其次還有遷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者。例如,覃懷(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舉家渡江後居嘉興 (今屬浙江),宋理宗寶佑年間舉進士,後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從開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陽),恭帝德佑初知潭州;開封飲食業以烹飪羊肉著名的廚師「羊肉李七兒」、以善於用肉和各種萊餚做湯聞名的「雜菜羹李婆婆」等南遷後在杭州重操舊業。
明清時,李姓已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
移居台灣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陸各省,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東渡台灣海峽,到台灣島求生存與發展。明朝天啟年間,顏思齊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設寨於台灣的笨港(今北港),鄭芝龍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漢人到台灣墾荒。當時有李魁奇為鄭芝龍守寨,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率領將士數萬人進入被荷蘭人佔領的台灣,經過8個月的戰斗,趕走了荷蘭侵略者,於1662年2月1日收復台灣。此後,鄭成功在台灣建立行政機構,推行屯田;隨從他前往的將士,也都留在了那裡,共同開發台灣。鄭成功在收復台灣的5個月後病死,其子鄭經嗣位,據守台灣至1680年。鄭氏父子入台、治台時期,有許多李姓人追隨左右,在收復台灣的戰斗及開發台灣的事業中,做出優異的成績。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誌》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鋒鎮李茂,守衛澎湖的右先鋒鎮領兵副總兵李錫,右沖鎮李昂,為鄭經襲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師二鎮先鋒營副將李富,總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將李芳,果毅中鎮下部司李升,游兵鎮中營守備李忠,游兵鎮管炮守備李受等多人。《台灣通史》等文獻也有許多篇幅記述明鄭時期李氏的在台活動,如:永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號,始於1647年,鄭成功及子經、孫克塊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遺臣李茂春隨鄭經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里;永曆二十二年,平和人李達入墾大糠榔西堡潭;永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滄,獲准前往卑南(今台東)採金。
清政府領有台灣後,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灣府,不久,閩、粵李姓移民接踵擁至台灣中部;雍正、乾隆時入台人數日漸繁多,墾殖地不斷擴展。至清末,台灣的平原和盆地已經被開拓殆盡,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區求發展。對此,《台灣篇》等文獻有較詳細的記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嬰進入鹿仔草堡開墾;康熙二十九年,閩人李陽,入墾他里霧堡田頭庄;康熙三十二年,閩人李雲龍,入墾學甲堡(今台南縣學甲鎮);康熙六十年,粵籍義民李煥挺,居於下淡水港,平定朱一貴之亂有功;康熙末年,粵人李貞鎬,入墾哆噦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間,龍溪商人李元,入台灣府(今台南市)開設糖廊,號「李勝興」;康熙年間,南安人李碧,與黃放合墾於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粵籍義民李伯壽,居於彰化阿束庄附近,大甲西社番變時不幸戰死;雍正末年,李、陳、郭、蔡、尤等姓,合墾於苗栗二堡苑裡;嘉慶初年,李、謝、林三姓入墾東螺西堡寶斗庄;嘉慶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墾奇萊荒埔(今花蓮縣);嘉慶二十三年,李、王、張三姓計140人,合力開辟井子腳的新鹽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墾奇菜荒埔……總之,三百多年來,閩、粵李姓絡繹不絕於台海道上,他們定居台灣後,披荊斬棘,鑿山闢田,為開發和建設台灣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發展,早於向台灣移民,除由於特殊歷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鮮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這些人熟悉水性,善於駕船,去琉球國(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島)後,有李榮、李傑、李敬、李進、李隆、李陸、李珍、李華、李彌、李葉等人,曾受琉球國的派遣,作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會要》記載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人。這些李姓人,後來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
清代以來,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南方沿海一些居民開始渡海遠徙,到南洋(亞洲東南部地區,即「東南亞」)謀生,其中有許多李姓人。據有關史料顯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廣東廣州、惠州、潮州、嘉州、瓊州(今海南島)等地的男性青壯年,他們通過香港、澳門、廈門、汕頭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歷盡艱難曲折,到達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家。由於他們無力支付路費,絕大多數是以「傭工」的身份,通過中介機構被轉販到南洋的。當時的香港合安棧、新加坡廣福泰棧等,就是專門從事拐賣、販運華工的機構。他們到達南洋諸國後,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經過一番艱苦勞動後,有的在經濟上稍有積蓄,便做點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資金時,轉而經營商業,赴南洋者並非都能獲得成功。盡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絡繹不絕,以致一浪高過一浪。在南洋諸國擁有較多人口的李姓華人,就是這一時期遷入的。
李姓遠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歐、美各國,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1848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由於缺乏采礦勞力,便在中國東南沿海招募華工,其中有閩、粵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壯年,這些華工為美國西部的早期開發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此後他們在美國各地發展繁衍,人口不斷增加,從而使美國成為美洲李姓華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法兩國為解決後勤勞力不足,經中國政府允許,又在中國上海、天津、青島、河南等地招募華工25萬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當時的蘇聯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縣招募勞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古代起,就同中國有密切關系。中國五嶺以南地區古稱交趾,遠在上古時代,帝堯南撫,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紀初,南越王趙佗置交趾,轄境相當今越南北部。漢武帝時,交趾為13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內西北,東漢移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稱交州,長期為交趾郡。唐代,交趾為安南都護府地。10世紀30年代(五代後晉時)獨立,始形成封建國家。北宋封其王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國王,此後即稱其國為安南國,直到1802年才改國號為越南。正由於中國與越南這種密切關系,從秦漢時期開始,中原地區許多人持續不斷地遷往那裡,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葉,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象古,任安南都護,子孫留居安南。北宋時,李象古的裔孫李公蘊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揮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近有一棵木棉樹被雷擊,留下斑斑痕跡,於是他就借機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平」之語,利用人們迷信符瑞的心理,製造李氏應為國王的輿論。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蘊被擁立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羅城,改城名為升龍(今河內)。越地李朝歷8主216年,實行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大體都仿照中國。其中,曾長期採用賜姓的手段來加強統治,賜給有功的文臣武將以李姓,從而使李姓人口急劇擴充,發展成為越南的大姓。
朝鮮李姓,朝鮮歷史和文化悠久,從古代起就同中國有友好往來。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與唐朝有密切聯系。據朝鮮著名地理學家李重煥《擇里志》載:「自新羅末通中國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則皆無有也。」936年建立高麗王朝後,「始仿中國民族,頒姓於八路,而人皆有姓。」於此可見,古代朝鮮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於中國與朝鮮為唇齒相依的鄰邦,關系密切,長期以來有不少中國人移居朝鮮,其中就有李姓。據說李氏朝鮮的創建者李成桂,其先祖為遼東李氏的一支,後因躲避戰亂而遷至朝鮮。李成桂出身貴族,本為王氏高麗將領,參與軍機中樞,1388年舉行兵變,廢舊王禍,立新王昌,次年廢昌立恭讓,獨掌大權。1392年,逐恭讓王,即位,改國號朝鮮,都漢城。李氏朝鮮歷27王519年,曾於1897年改國號為大韓,至1910年朝鮮被日本侵佔,李氏朝鮮滅亡。李氏在統治朝鮮的500多年時間里,曾下令將王氏高麗所賜的王姓一律恢復其原姓,同時採取「賜姓」的辦法以加強統治,賜予許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鮮李姓人口急劇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將李如松的子孫及明廷遺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難遷入朝鮮。如今,在朝鮮常用的143個姓氏中,李姓為第二大姓。
歷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葯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10. 李姓是怎麼來的
李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擁有人口一億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
尋根溯源
據《新唐書•宗室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以官職為氏。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後代有李左車,其後以李命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賜僚族分支為李姓,代北鮮卑族復姓叱李氏、高護氏等改為單姓李氏。出自他姓改李姓。唐時,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張、董、羅和少數民族的鮮於、阿布、阿跌、舍利、朱邪等十六個姓氏的異姓有功之臣被賜姓李。
得姓始祖
李利貞。顓頊的後代皋陶,在堯舜時擔任掌管刑獄的理官,皋陶斷案非常准確,從未出過差錯,在當時名聲很大。他的子孫世襲了「大理」職務,並以官為姓,稱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後代理征因辦案公正,得罪了紂王,被暴君無故處死,其妻帶著兒子利貞逃難,一路上以木子(木子即李樹的果實)為食才得以活命。為了不忘這段蒙難的歷史,記住「木子」的救命之恩,利貞的母親決定將「理」姓改為「木子」構成的「李」姓。李利貞從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李姓最初發祥於河南省鹿邑一帶。先秦之時已有李姓族人遷居山西、四川等地。漢代兩大支系即隴西、趙郡兩望族已基本形成,並開始在北方各地播遷。到三國時,李姓族人已遷居到今遼寧一帶,向西北已遷至今寧夏一帶,向東南已遷居至今江蘇、江西,向南已遷入今湖北,向西南已遷至今雲南。魏晉南北朝時,已是全國的大姓。至唐代,統治中國達三百年之久的李氏作為國姓很是顯貴。李姓大舉南遷也始於唐代,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唐初,李姓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姓族人有的在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是最早的入閩者;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又有不少李姓族人遷往南方;第三次是黃巢大起義至五代,因中原長期動亂,又有不少李姓族人入閩在莆田、晉江定居。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南遷的結果,使李姓族人開始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而且遠播海外。明清之際,李姓族人已廣布全國各地,真可謂泱泱大族,枝繁葉茂。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可逾百分之十八,而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則不足百分之八。
郡望堂號
李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據《廣韻》所載,主要有十二個隴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南);趙郡,治所在邯鄲(今河北邯鄲市西南);頓丘郡,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渤海郡,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渤海灣沿岸一帶;中山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襄城郡,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縣);江夏郡,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梓潼郡,治所在梓潼(西魏改巴西,今四川梓潼);范陽郡,公元二二六年改涿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州);廣漢郡,治所在乘鄉(今四川金堂東),東漢移治雒縣(今四川廣漢北);梁國,公元前二零二年改碭郡為梁國,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南陽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市)。
堂號:
「隴西」、「趙郡」、「平棘」等。
宗族特徵
歷代李姓政治地位顯赫。據有關史料統計,李姓族人僅稱帝王者就達六十多人,這是其他姓族所不可比擬的。各支李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江西建昌李姓一支派語字行為:「輅德寶弼,岑林松榮,義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處,如吉士春,韶淑近日,開正大光,明顯忠厚,傳家鴻儒」;河北高邑李氏派語字行為:「發榮從晉,鍾秀在高,世繼昌盛,光裕永昭」。
名人精粹
李耳:即老子,春秋時期陳國人,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周時以著《道德經》而聞名,也是道家的創始人。他是見於史書記載的李姓第一人。李斯:河南上蔡人。戰國時任秦國宰相,曾輔佐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成就了封建帝業。李冰:我國古代水利工程專家,戰國時期任蜀太守。他曾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修建都江堰,為當時的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西漢名將,他曾七十多次反擊匈奴的攻掠,因勇敢善戰,被稱之為「飛將軍」。李春:隋代工匠。他所創建的趙州橋,是我國現存的著名古代大石拱橋,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建橋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李世民:即唐太宗,祖籍隴西成紀。他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是一位比較開明的封建帝王。其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刑法寬平,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史稱「貞觀之治」。李白:祖籍甘肅秦安,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世人譽為「詩仙」。他的一生創作甚多,現存有九百多首,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靜夜思》等。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南宋濟南(今屬山東)人,我國歷史上成就最大的女詞人。她一生創作了許多詩、詞、文章,原有《李易安集》,已佚,後人輯有《漱玉詞》。李元昊:黨項羌族,公元一零三一年,承其父位,決定不再沿用唐宋賜姓,宣告西夏王族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稱西夏皇帝。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明代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出身中醫世家,我國著名的醫葯學家。他歷時三十七年編寫完成了《本草綱目》,對我國的醫葯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李自成:今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被稱為「闖王」,一六四三年在襄陽稱新順王,次年建立大順政權,攻克北京。一六四五年被害。李汝珍: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代小說家。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鏡花緣》。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人,桂系首領。解放戰爭後期任國民黨政府副總統、代總統。一九四九年底去美國,一九六五年七月回到北京。一九六九年病逝。李大釗:字守常,河北樂亭縣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任北京《晨鍾報》總編,《新青年》編輯,北京大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他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先念:曾用名李威,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一九零九年生,一九二七年參加黃安、麻城農民起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把一生與黨的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並為之奮斗,一九八三年六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一九九二年六月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