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王子叫什麼意思
1. 馬來西亞的爵位都有哪些層級關系如何
馬來西亞的爵位分為:敦(Tun)、丹斯里(Tan Sri)、拿督斯里(Dato' Seri)和拿督(Dato')。
其中敦的地位最高,能與王子平起平坐;丹斯里是繼「敦」封銜之後第二高封銜;拿督斯里榮譽級別與丹斯里相等;拿督封銜比「拿督斯里」低級。
前面兩個封銜為「聯邦封銜」,是由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頒授的;後者兩個為「州封銜」,是由馬來西亞各州統治者(不同州屬稱呼不同,包括最高統治者、蘇丹、拉惹、州元首)頒授。
(1)馬來西亞王子叫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獲得馬來西亞爵位的代表人物:
一、胡靜
2010年,胡靜及其老公朱兆祥於2010年10月16日在馬來西亞蘇丹皇宮受封拿汀和拿督,而這也是朱兆祥送給胡靜結婚兩周年的神秘禮物,胡靜也因此成為史上第一位中國籍藝人拿汀(拿督夫人)。
二、成龍
為配合2015年2月1日聯邦直轄區日,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哈利姆封賜356名有功人士,中國功夫影星成龍也在受封名單之內,獲封「拿督」頭銜。
三、楊紫瓊
馬來西亞國際巨星楊紫瓊2001年獲封賜拿督勛銜,成為馬國第一位受封拿督的華裔女藝人後,2012年再獲霹靂州蘇丹阿茲蘭莎冊封拿督斯里巴杜卡封銜,再度成為首個擁有「拿督斯里」銜頭的馬國華裔女藝人。
2013年,楊紫瓊獲國家元首阿都哈林冊封為丹斯里,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藝人。
2. 馬來西亞王室的王妃,兒女等的介紹
現年17歲的瑪諾哈拉是個混血兒,她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印尼人,她曾一度入選印尼的「100名尊貴女性」排行榜。然而去年,瑪諾哈拉和31歲的馬來王子法克里傳出戀情,去年8月,瑪諾哈拉在馬來西亞吉蘭丹州和法克里王子舉行了隆重的婚禮,正式嫁入王室家庭,飛上枝頭變鳳凰。 許多印尼人都認為這是一個「美女配王子」的童話式婚姻,可婚後兩個月,瑪諾哈拉就突然離開馬來西亞返回印尼,並向母親抱怨丈夫法克里王子虐待她。今年2月,瑪諾哈拉又回到了馬來王室家庭中,但母親卻宣稱女兒遭到王子綁架。 據報道,瑪諾哈拉回到印尼後接受了記者采訪,講述了遭受丈夫性虐和家暴的悲慘遭遇。 印尼媒體稱,瑪諾哈拉形容自己在吉蘭丹王宮的生活,每天不斷上演「強暴、辱罵、虐待和注射毒品」的情節,以致使她吐血。她說,她每天不到凌晨4時都不敢入眠,深怕被打針或被下葯。她還指出,經常被注射讓她發胖的荷爾蒙,目的是讓外人以為她過得很開心,但卻和事實完全相反。 瑪諾哈拉的母親宣稱,女兒15歲時遭王子強暴,迫於無奈才和他結婚。印尼當地媒體報道,瑪諾哈拉的母親稱女兒的胸部除了有傷痕外,額頭也有燙傷痕跡。她表示,瑪諾哈拉將進行身體和心理檢查。檢驗報告未來將交給律師,以採取後續的行動。 瑪諾哈拉的母親表示,將起訴她的女婿。她還指控馬來西亞和印尼政府企圖掩蓋這樁婚姻丑聞。
3. 王子的含義是什麼
王子的含義有五種:
1、天子或王的兒子。
例句:秦 呂不韋門客《呂氏春秋·至忠》:「 吳王欲殺王子慶忌 。」
白話譯文:吳王想要殺死大王的兒子慶忌。
2、指東晉王氏子弟。
例句:宋 梅堯臣 《歷陽過劐杜挺之遂約同入汴》詩:「人說維摩居士病,我同王子雪舟來。」
白話譯文:人們說維摩居士病了,我和東晉王氏子弟乘著雪舟去探望。
3、泛指貴族子弟。
例句:西漢 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白話譯文:貴族子弟違背了法律,會和老百姓一樣處以懲罰,沒有特殊對待。
4、指王子喬 。
例句:清 樊增祥 《戲贈王子裳太守》詩:「 王子控鶴來,吹笙載還家。」
白話譯文:王子喬騎著白鶴而來,伴隨著笙聲回去。
5、復姓。春秋時期周平王的次子,史稱「王子狐」,父太子泄死後,被立為太子。
4. 馬來西亞的歷史人物
1956年2月20日,在馬六甲,東姑阿都拉曼率領的獨立談判代表團,成員也包括馬華的敦李孝式,從英倫凱旋歸來,就在馬六甲這里,宣布獨立談判成功,宣布馬來亞將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殖民地統治。
敦阿都拉薩, 或者敦拉薩 或者阿卜杜拉·拉扎克 (Tun Ab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 ,3月11日, 1922年–1月14日, 1976年)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自從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統主席職位之後,阿都拉薩便出任巫統副主席。長期以來,他是為人所熟知的東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繼人。獨立後,他出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一直到1970年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後,他乃坐上巫統主席之職位,並且出任首相之職位。
阿都拉薩出生於彭亨州,少年時期曾在著名的霹靂州江沙馬來學院就讀。較後獲獎學金在新加坡萊佛土學院攻讀。1950年在英國考獲法律學位,是一名合格的律師。
他於1950年參加巫統,並且被選為巫統青年團團長。1951年出任巫統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參加我國首次全國立法議會之大選。1956年,聯盟代表團前往英國談判獨立,他是代表團的成員之一。除了副首相職位之外,他亦曾兼任鄉村發展部長,國防部長之重要職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發生後,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阿都拉薩出任國家行動理事會主任。一九七0年九月廿二日,東姑阿都拉曼退休,他乃接任首相之職位,並且署理國防及外部長。
巫統在阿都拉薩的領導下。採取了一連串的新政策,積極推動國民教育政策,宣布新經濟政策,俾在20年內建立起一個馬來人的經濟社會,這給巫統帶來了新的面貌。
這一路來,原本由巫統,馬華和印度國大黨組成的聯盟,在1969年大選中受挫,損失了許多席位。敦拉薩進行活動之下,最先在砂勞越與人民聯合黨,較後則檳城民政黨,霹靂州人民進步黨,以及泛馬回教黨,組成了州和中央聯合政府。於是,國民陣線組織便正式成立。
在外交關系方面,阿都拉薩積極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1974年五月,率領馬來西亞代表團,官式訪問北京,正式簽署馬、中兩國建立邦交之協定。而在7月,馬來西亞舉行第四次之全國普選。
這次之大選,國民陣線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在154個國會席位中,贏得了135個席位。而在州議會方面,全國360個席位中,國陣贏得了215個席位。於是,便產生了一個強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這可說是阿都拉薩的一項輝煌的成就。
在應付五一三事件以後的國內動湯局面,阿都拉薩所採取的策略,是盡量減少政黨的政治活動手段,去促進各政黨之間的合作。國民陣線的成立,乃基於這一精神,而國陣取得的成就,也說明此一策略獲得了成果。同時,也更進一步的鞏固了巫統的地拉。
在巫統里頭,當東姑擔任主席,阿都拉薩乃擔任署理主席,當阿都拉薩任主席後,署理主席乃由敦依斯邁醫生擔任。但敦依斯邁醫生於1973年8月突然去世。於是,胡申翁出任署理主席阿都拉薩於1976年1月,在探白血病治療白血病時在倫敦逝世。
阿都拉薩的長子納吉在阿都拉薩逝世後,積極參政,並在政壇上一路青雲直上, 2003年, 馬哈迪從政治退休後,納吉就出任馬來西亞第九任的副首相。
任職: 馬來西亞第2任首相
任期: 9月 22, 1970年 -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日期: 3月 11日, 1922年
死亡日期: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地: 北根, 彭亨
死亡地:點 倫敦, 英國
妻子: 拉哈諾雅
職業 律師
政黨: 巫統
副首相:
-依斯邁拉曼 (1970 - 1973)
-胡申翁 (1973 - 1976)
敦依士邁:著名醫生
已退休前警方高級助理總監拿督哈芝阿都華合
東姑阿都拉曼與各族群代表聯合組成的代表團,准備和英國人談判獨立事宜。左起拿督聶阿末、依斯邁、拿督阿都華合、拿督莫哈末錫、李孝式、拿督阿都哈茲和拿督阿都拉薩(圖發不上來)。
陸軍首長阿都阿茲,調升國防衛隊首長
投稿: KSLim_AW
2007-01-31
(吉隆坡訊)副首相兼國防部長拿督斯里納吉宣布,原任陸軍首長丹斯里阿都阿茲再納,將從今年2月1日起擢升為國防衛隊首長,以填補原任國防衛隊首長丹斯里莫哈末安華。
莫哈末安華將於今年1月31日正式退休。
他披露,原任陸軍副首長拿督莫哈末伊斯邁,將於2月1日獲得擢升為陸軍首長職位,填補阿都阿茲所遺留下的空缺。
他在文告中指出,陸軍副首長的空位,則由陸軍戰場首長拿督馬索再納替代。
「原任馬六甲區陸軍分隊第三基地少將拿督祖基菲,則擢升為陸軍戰場首長一職。」
他說,砂拉越州古晉區分隊第一首長拿督莫哈末阿芬迪少將,則擢升為中將,由去年10月24日生效;此外,國防部衛生服務局總監拿督蘇萊曼阿都拉,則擢升為中將,由今年1月1日生效。
另一方面,莫哈末安華(57歲)在梳邦再也空軍基地一項為他而設的歡送會上建議說,海陸空三軍首長的職位任期應該定於3年,即「2+1」共3年的任期。
他個人認為,三軍首長可以在首年探討本身計劃落實的目標,第二年便著手實行,接著在第三年加以鞏固,從而提升國防衛隊的形象和人力資本的發展。
(星洲日報·2007/01/31)
敦陳禎祿(1883-1960)是馬華公會的締造者,創會第一任總會長。
他是飽讀詩書的學者,成功的商人,卓越的政治家,獻身人群的愛國主志士,始終以身為馬來亞人民為榮,堅持自己是馬來亞華人,更是馬來亞華人公民地位的奠基者。
他是第一位鼓吹與發揚種族和諧合作,以建立一個馬來亞人的馬來亞國家的政治先知先覺者;與國父東姑合作,領導爭取馬來亞獨立建國,為馬來亞各族公認的開國元勛。
敦陳禎祿1883年4月5日出生於馬六甲。
從他的高曾祖陳觀夏開始,敦陳家族便定居馬六甲,前後200多年。
陳觀夏是於清乾隆年間,從中國福建南來馬六甲發展,事業有成,富甲一方。
敦陳出生時,陳家雖仍擁有龐大財富,但因為他的父親陳恭安未獲繼承祖業,僅能從祖業收入中,分得固定的生活費,家庭經濟並不富裕。
敦陳早年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曾做過6年校長。1908年他回到馬六甲,投身於橡膠工業。初時當一名膠園襄理,其後,得岳父的支持,拓展商業,商途順遂,很快就風生水起,一身兼任20多家工商機構的董事職位。
事業有成,他也積極從事社會與社團的活動,歷任馬六甲中華總商會及他創立的《海峽殖民地英籍華人公會》的主席副主席。他關心馬來亞本土居民的利益,主張生活在馬來亞本土的馬來人、華人居民應擁有與歐人同樣的平等權利。
由於工商業方面的輝煌成就,和在社會上的積極活動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馬來亞華人領袖,也深受英殖民地官員另眼相看。1912年受封為太平局紳;1916年委為馬六甲鄉村局委員。第1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後,由於他在馬六甲鄉村局委員任內,勤於發言,意見精闢,且積極參與當時有限度的政治活動,因而受到英殖民政的重視,1922年起受委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議員,至1933年,更升任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執行委員。任內,他對當時英殖民官員和歐人對華人的種種歧視行為表示不滿,提出抗議。1932年12月23日,他發表一份呈給英殖民部的備忘錄,刊登在當時的《英文海峽時報》,指出英殖民政府歧視華人的政策,使永久定居本邦,以本邦為家鄉的華人,對自己在馬來亞的安全,將來及子孫的前途,感覺嚴重不安與憂懼,並指出歧視華人的政策將在巫人與華人(也包括印度人)之間,造成明顯的裂痕,歷久之後更可能擴大為兩者之間的互相猜疑、仇視。他更以立法委員的身份在議會上慷慨陳辭,要求增加亞籍人士的非官方議員席位;他為馬六甲河沿岸的貧窮馬來漁民請命,吁請殖民政府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此外,他極力促請英政府准許非英籍民加入馬來亞民事服務,華人婚俗合法化;提倡民選制度並建議執行議會延攬亞籍人等。
日本人佔領馬來半島期間,陳禎祿避難流寓印度。但是,他仍然心系馬來亞本土華人和所有離開中國的海外華人的未來前途,1943年9月4日,他在印度孟買宣布成立「海外華人協會」。目標是:「保護海外華人的利益;團結華人,確保生存與自衛。」馬來亞光復後,敦陳返馬,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47年10月,他領導華人總罷市反對馬來亞聯合邦憲制。1948年,他被選為「民族聯絡委員會」的委員,他以成熟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奉獻給該會。他成功地使該委員會一致同意接受經些少修正的「出生地法」(Jus Soli) 的公民原則。這個決定,意味著為了民族的團結和合作,巫人和非巫人雙方都要持容忍的態度和讓步的精神。
1948年6月,因馬共發動武裝反叛,政府宣布實施緊急法令,當時華人成為英軍與馬共戰爭的夾心人,處境非常惡劣。許多華人被英軍扣禁,被驅逐出境,甚至被英軍和馬共槍殺;幾十萬鄉區華人被趕出他們生活了幾代人的村子,他們的屋子連同生產工具、財物,很多時候就這樣被英軍一把火燒掉。英政府的高官還恫言,要把這些鄉區華人集體遣送出境。為了拯救水深火熱中的華人同胞,陳禎祿提出組織「馬華公會」的建議,立刻得到全馬各州華團的響應,各州華團紛紛召開聯席大會支持成立馬華公會。其中1949年2月19日,由雪蘭莪州中華總商會發起的聯席大會,共有超過50個華團的近200名代表出席,議決參與發起成立馬華公會,並已徵求超過3千名華人加入馬華公會。當時,擔任聯邦立法議會議員的16位華籍議員也全力支持,並成為發起人。1949年2月27日馬華公會正式成立,陳禎祿被選為總會長。
馬華成立後,首要任務是阻止英政府驅逐華人返中國的計劃,接著是設法籌款,包括發行18期福利彩票,從盈餘中,籌集數百萬元(註:當時的數百萬元,幾乎等於現時的一億令吉),用來協助那些被集中在新村的同胞,蓋搭棲身的木屋,提供糧食、醫葯和金錢的援助,並為他們爭取一些最基本的民生設施,如食水供應、流動診療所和設立華文小學、民眾會堂、圖書館等。
敦陳由1949年至1958年領導馬華,與巫統合作,從結成華巫聯盟參加全國各州的市議會選舉開始,進而召開9次圓桌會議,探討聯合邦選舉細則、為爭取英國上下議院支持馬來亞的獨立鋪路,制定召開全國國民大會、成立委員會負責考慮及修改聯合邦憲法,以至召開第1、2次全國國民大會,通過《立法議會選舉細則》與《修改憲法報告書》。
1954年2月25日,英殖民政府欽差大臣宣布不同意立法議會選舉及修改憲制報告書,拒絕自治大選,不願交出政治權力。
同年5月,華巫聯盟代表團赴英倫與英談判,要求舉行立法議會自治民選,失敗而歸。
華巫聯盟為此於6月13日召開緊急會議,通過杯葛各級議會,所有縣、市、州、聯合邦的各級華巫議員辭職抗議,也發動遊行示威施壓。
當時已屆71歲高齡的馬華總會長敦陳奮不顧身,領導馬華與華社參與抗議!
正由於敦陳勇者無懼領導馬華,不屈不撓,堅定立場與東姑領導的巫統共同奮斗,不懈努力,馬來亞終於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英殖民統治,獨立建國;也正由於敦陳始終堅持民族平等,互相關懷、合作的理想,運用智慧,不亢不卑,通過與友族領袖理性談商,終於使百萬華人在獨立年,取得公民權,確保了華人在這個國家的公民地位,並確立華人參與國家的公共決策,共享政權的憲法保障。
敦陳在1960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77歲。為了表揚他對國家的貢獻,聯盟政府給予他國葬的殊榮,全體內閣一齊送殯。國父東姑阿都拉曼1960年12月21日在下議院發表哀悼辭指出:「如果沒有敦陳當時給我那種巨大的支持,我必須承認,我所領導的爭取獨立的使命,將無法完成,或者須付出流血和不安的代價…。無論從任何角度看,敦陳禎祿是一個傑出的人,他是一個飽學之士,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能乾的政治家,一個獻身社會人群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卓越的愛國主義者。」
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東姑)在1903年2月8日在吉打州阿羅士打出生。他是蘇丹阿都哈密第六任妻子仄孟查拉惹的第六個孩子,仄孟查拉惹是暹羅州首領的女兒。在吉打,同胞們的關系與暹羅人非常息息相關;當時東姑出生後吉打仍提供貢物於暹羅。直到1909年,暹羅政府與英國簽署了曼谷合約後,吉打轉由英國統領。
東姑的家庭中總共擁有45名孩子,在眾多兄弟姐妹中,身為小男孩的他受到父親的特別關注。他也受到他兩位哥哥,東姑莫哈默仄瓦與東姑尤索夫的關心,他們負起教導年輕和易受影響的東姑。東姑尤索夫和東姑被送往曼谷的一所學校就讀,在那裡他們與身為暹羅王養子的東姑莫哈默仄瓦在曼谷同住。然而,因為東姑尤索夫在曼谷逝世,東姑被送回吉打,接著轉移至檳城的大英義校求學,較後被送往英國劍橋的聖凱特琳娜學院。當他完成他的文學學士學位歸來,他的哥哥東姑莫哈默仄瓦再次送他回英國修讀法律。
東姑在1957年為馬來亞宣布獨立
東姑被父親取名為博特拉。他被馬來西亞人民稱為國父或獨立之父,是因為他把馬來亞從英國統治中爭取到獨立。在馬來亞取得獨立後,東姑阿都拉曼當上了首相,直到1970年。
黃宮殿
雖然他的家鄉位於亞羅士打,他並不把黃宮殿視為自己的家,他最後居住在宮殿是在他修讀完法律學後,從英國返回國的時候。他的一生多半在檳城與孩子們一起度過,他居住在政府所提供的房子。當今,黃宮殿已被改為皇家博物院。
籠牙皇家陵墓
東姑阿都拉曼,一位亞羅士打的王子及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於1991年逝世。終年87歲。他的遺體葬在吉打州籠牙皇家陵墓,與他的父親及至親兄弟一起。
1956年2月20日,在馬六甲,東姑阿都拉曼率領的獨立談判代表團,成員也包括馬華的敦李孝式,從英倫凱旋歸來,就在馬六甲這里,宣布獨立談判成功,宣布馬來亞將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殖民地統治。
敦阿都拉薩, 或者敦拉薩 或者阿卜杜拉·拉扎克 (Tun Ab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 ,3月11日, 1922年–1月14日, 1976年)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自從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統主席職位之後,阿都拉薩便出任巫統副主席。長期以來,他是為人所熟知的東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繼人。獨立後,他出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一直到1970年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後,他乃坐上巫統主席之職位,並且出任首相之職位。
阿都拉薩出生於彭亨州,少年時期曾在著名的霹靂州江沙馬來學院就讀。較後獲獎學金在新加坡萊佛土學院攻讀。1950年在英國考獲法律學位,是一名合格的律師。
他於1950年參加巫統,並且被選為巫統青年團團長。1951年出任巫統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參加我國首次全國立法議會之大選。1956年,聯盟代表團前往英國談判獨立,他是代表團的成員之一。除了副首相職位之外,他亦曾兼任鄉村發展部長,國防部長之重要職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發生後,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阿都拉薩出任國家行動理事會主任。一九七0年九月廿二日,東姑阿都拉曼退休,他乃接任首相之職位,並且署理國防及外部長。
巫統在阿都拉薩的領導下。採取了一連串的新政策,積極推動國民教育政策,宣布新經濟政策,俾在20年內建立起一個馬來人的經濟社會,這給巫統帶來了新的面貌。
這一路來,原本由巫統,馬華和印度國大黨組成的聯盟,在1969年大選中受挫,損失了許多席位。敦拉薩進行活動之下,最先在砂勞越與人民聯合黨,較後則檳城民政黨,霹靂州人民進步黨,以及泛馬回教黨,組成了州和中央聯合政府。於是,國民陣線組織便正式成立。
在外交關系方面,阿都拉薩積極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1974年五月,率領馬來西亞代表團,官式訪問北京,正式簽署馬、中兩國建立邦交之協定。而在7月,馬來西亞舉行第四次之全國普選。
這次之大選,國民陣線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在154個國會席位中,贏得了135個席位。而在州議會方面,全國360個席位中,國陣贏得了215個席位。於是,便產生了一個強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這可說是阿都拉薩的一項輝煌的成就。
在應付五一三事件以後的國內動湯局面,阿都拉薩所採取的策略,是盡量減少政黨的政治活動手段,去促進各政黨之間的合作。國民陣線的成立,乃基於這一精神,而國陣取得的成就,也說明此一策略獲得了成果。同時,也更進一步的鞏固了巫統的地拉。
在巫統里頭,當東姑擔任主席,阿都拉薩乃擔任署理主席,當阿都拉薩任主席後,署理主席乃由敦依斯邁醫生擔任。但敦依斯邁醫生於1973年8月突然去世。於是,胡申翁出任署理主席阿都拉薩於1976年1月,在探白血病治療白血病時在倫敦逝世。
阿都拉薩的長子納吉在阿都拉薩逝世後,積極參政,並在政壇上一路青雲直上, 2003年, 馬哈迪從政治退休後,納吉就出任馬來西亞第九任的副首相。
任職: 馬來西亞第2任首相
任期: 9月 22, 1970年 -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日期: 3月 11日, 1922年
死亡日期: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地: 北根, 彭亨
死亡地:點 倫敦, 英國
妻子: 拉哈諾雅
職業 律師
政黨: 巫統
副首相:
-依斯邁拉曼 (1970 - 1973)
-胡申翁 (1973 - 1976)
敦依士邁:著名醫生
已退休前警方高級助理總監拿督哈芝阿都華合
東姑阿都拉曼與各族群代表聯合組成的代表團,准備和英國人談判獨立事宜。左起拿督聶阿末、依斯邁、拿督阿都華合、拿督莫哈末錫、李孝式、拿督阿都哈茲和拿督阿都拉薩(圖發不上來)。
陸軍首長阿都阿茲,調升國防衛隊首長
投稿: KSLim_AW
2007-01-31
(吉隆坡訊)副首相兼國防部長拿督斯里納吉宣布,原任陸軍首長丹斯里阿都阿茲再納,將從今年2月1日起擢升為國防衛隊首長,以填補原任國防衛隊首長丹斯里莫哈末安華。
莫哈末安華將於今年1月31日正式退休。
他披露,原任陸軍副首長拿督莫哈末伊斯邁,將於2月1日獲得擢升為陸軍首長職位,填補阿都阿茲所遺留下的空缺。
他在文告中指出,陸軍副首長的空位,則由陸軍戰場首長拿督馬索再納替代。
「原任馬六甲區陸軍分隊第三基地少將拿督祖基菲,則擢升為陸軍戰場首長一職。」
他說,砂拉越州古晉區分隊第一首長拿督莫哈末阿芬迪少將,則擢升為中將,由去年10月24日生效;此外,國防部衛生服務局總監拿督蘇萊曼阿都拉,則擢升為中將,由今年1月1日生效。
另一方面,莫哈末安華(57歲)在梳邦再也空軍基地一項為他而設的歡送會上建議說,海陸空三軍首長的職位任期應該定於3年,即「2+1」共3年的任期。
他個人認為,三軍首長可以在首年探討本身計劃落實的目標,第二年便著手實行,接著在第三年加以鞏固,從而提升國防衛隊的形象和人力資本的發展。
(星洲日報·2007/01/31)
敦陳禎祿(1883-1960)是馬華公會的締造者,創會第一任總會長。
他是飽讀詩書的學者,成功的商人,卓越的政治家,獻身人群的愛國主志士,始終以身為馬來亞人民為榮,堅持自己是馬來亞華人,更是馬來亞華人公民地位的奠基者。
他是第一位鼓吹與發揚種族和諧合作,以建立一個馬來亞人的馬來亞國家的政治先知先覺者;與國父東姑合作,領導爭取馬來亞獨立建國,為馬來亞各族公認的開國元勛。
敦陳禎祿1883年4月5日出生於馬六甲。
從他的高曾祖陳觀夏開始,敦陳家族便定居馬六甲,前後200多年。
陳觀夏是於清乾隆年間,從中國福建南來馬六甲發展,事業有成,富甲一方。
敦陳出生時,陳家雖仍擁有龐大財富,但因為他的父親陳恭安未獲繼承祖業,僅能從祖業收入中,分得固定的生活費,家庭經濟並不富裕。
敦陳早年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曾做過6年校長。1908年他回到馬六甲,投身於橡膠工業。初時當一名膠園襄理,其後,得岳父的支持,拓展商業,商途順遂,很快就風生水起,一身兼任20多家工商機構的董事職位。
事業有成,他也積極從事社會與社團的活動,歷任馬六甲中華總商會及他創立的《海峽殖民地英籍華人公會》的主席副主席。他關心馬來亞本土居民的利益,主張生活在馬來亞本土的馬來人、華人居民應擁有與歐人同樣的平等權利。
由於工商業方面的輝煌成就,和在社會上的積極活動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馬來亞華人領袖,也深受英殖民地官員另眼相看。1912年受封為太平局紳;1916年委為馬六甲鄉村局委員。第1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後,由於他在馬六甲鄉村局委員任內,勤於發言,意見精闢,且積極參與當時有限度的政治活動,因而受到英殖民政的重視,1922年起受委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議員,至1933年,更升任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執行委員。任內,他對當時英殖民官員和歐人對華人的種種歧視行為表示不滿,提出抗議。1932年12月23日,他發表一份呈給英殖民部的備忘錄,刊登在當時的《英文海峽時報》,指出英殖民政府歧視華人的政策,使永久定居本邦,以本邦為家鄉的華人,對自己在馬來亞的安全,將來及子孫的前途,感覺嚴重不安與憂懼,並指出歧視華人的政策將在巫人與華人(也包括印度人)之間,造成明顯的裂痕,歷久之後更可能擴大為兩者之間的互相猜疑、仇視。他更以立法委員的身份在議會上慷慨陳辭,要求增加亞籍人士的非官方議員席位;他為馬六甲河沿岸的貧窮馬來漁民請命,吁請殖民政府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此外,他極力促請英政府准許非英籍民加入馬來亞民事服務,華人婚俗合法化;提倡民選制度並建議執行議會延攬亞籍人等。
日本人佔領馬來半島期間,陳禎祿避難流寓印度。但是,他仍然心系馬來亞本土華人和所有離開中國的海外華人的未來前途,1943年9月4日,他在印度孟買宣布成立「海外華人協會」。目標是:「保護海外華人的利益;團結華人,確保生存與自衛。」馬來亞光復後,敦陳返馬,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47年10月,他領導華人總罷市反對馬來亞聯合邦憲制。1948年,他被選為「民族聯絡委員會」的委員,他以成熟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奉獻給該會。他成功地使該委員會一致同意接受經些少修正的「出生地法」(Jus Soli) 的公民原則。這個決定,意味著為了民族的團結和合作,巫人和非巫人雙方都要持容忍的態度和讓步的精神。
1948年6月,因馬共發動武裝反叛,政府宣布實施緊急法令,當時華人成為英軍與馬共戰爭的夾心人,處境非常惡劣。許多華人被英軍扣禁,被驅逐出境,甚至被英軍和馬共槍殺;幾十萬鄉區華人被趕出他們生活了幾代人的村子,他們的屋子連同生產工具、財物,很多時候就這樣被英軍一把火燒掉。英政府的高官還恫言,要把這些鄉區華人集體遣送出境。為了拯救水深火熱中的華人同胞,陳禎祿提出組織「馬華公會」的建議,立刻得到全馬各州華團的響應,各州華團紛紛召開聯席大會支持成立馬華公會。其中1949年2月19日,由雪蘭莪州中華總商會發起的聯席大會,共有超過50個華團的近200名代表出席,議決參與發起成立馬華公會,並已徵求超過3千名華人加入馬華公會。當時,擔任聯邦立法議會議員的16位華籍議員也全力支持,並成為發起人。1949年2月27日馬華公會正式成立,陳禎祿被選為總會長。
馬華成立後,首要任務是阻止英政府驅逐華人返中國的計劃,接著是設法籌款,包括發行18期福利彩票,從盈餘中,籌集數百萬元(註:當時的數百萬元,幾乎等於現時的一億令吉),用來協助那些被集中在新村的同胞,蓋搭棲身的木屋,提供糧食、醫葯和金錢的援助,並為他們爭取一些最基本的民生設施,如食水供應、流動診療所和設立華文小學、民眾會堂、圖書館等。
敦陳由1949年至1958年領導馬華,與巫統合作,從結成華巫聯盟參加全國各州的市議會選舉開始,進而召開9次圓桌會議,探討聯合邦選舉細則、為爭取英國上下議院支持馬來亞的獨立鋪路,制定召開全國國民大會、成立委員會負責考慮及修改聯合邦憲法,以至召開第1、2次全國國民大會,通過《立法議會選舉細則》與《修改憲法報告書》。
1954年2月25日,英殖民政府欽差大臣宣布不同意立法議會選舉及修改憲制報告書,拒絕自治大選,不願交出政治權力。
同年5月,華巫聯盟代表團赴英倫與英談判,要求舉行立法議會自治民選,失敗而歸。
華巫聯盟為此於6月13日召開緊急會議,通過杯葛各級議會,所有縣、市、州、聯合邦的各級華巫議員辭職抗議,也發動遊行示威施壓。
當時已屆71歲高齡的馬華總會長敦陳奮不顧身,領導馬華與華社參與抗議!
正由於敦陳勇者無懼領導馬華,不屈不撓,堅定立場與東姑領導的巫統共同奮斗,不懈努力,馬來亞終於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英殖民統治,獨立建國;也正由於敦陳始終堅持民族平等,互相關懷、合作的理想,運用智慧,不亢不卑,通過與友族領袖理性談商,終於使百萬華人在獨立年,取得公民權,確保了華人在這個國家的公民地位,並確立華人參與國家的公共決策,共享政權的憲法保障。
敦陳在1960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77歲。為了表揚他對國家的貢獻,聯盟政府給予他國葬的殊榮,全體內閣一齊送殯。國父東姑阿都拉曼1960年12月21日在下議院發表哀悼辭指出:「如果沒有敦陳當時給我那種巨大的支持,我必須承認,我所領導的爭取獨立的使命,將無法完成,或者須付出流血和不安的代價…。無論從任何角度看,敦陳禎祿是一個傑出的人,他是一個飽學之士,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能乾的政治家,一個獻身社會人群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卓越的愛國主義者。」籠牙皇家陵墓
東姑阿都拉曼,一位亞羅士打的王子及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於1991年逝世。終年87歲。他的遺體葬在吉打州籠牙皇家陵墓,與他的父親及至親兄弟一起。
5. prince也就是王子的英文名字是什麼意思
prince在英文里是王子的意思
也是王子以前的外號
到
棒棒堂
以後才改叫王子的
6. 什麼叫王子
王子一般指貴族和皇帝的兒子。在西方,國王或諸侯的兒子一般被稱作「prince」 這個單詞翻譯的時候一般被譯作「王子」
7. 馬來西亞國王是誰
馬來西亞王子是法里克。
馬來西亞國王,即馬來西亞最高元首。他是為國家元首、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從9個世襲蘇丹中依照參加競選最高元首的蘇丹的年齡和就任年代擬出的名單中,選出一位資歷最高的蘇丹擔任國家元首,任期五年。在法律(名義)上,馬來西亞國家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但是實際運作上最高元首必須聽從國家總理的意見,同時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還有任命總理、拒絕同意解散國會等權力,但內閣掌握實權。
8. 馬來西亞公爵是什麼意思
公爵: 公爵(Duke)。早在羅馬帝國時期,歐洲大陸的公爵稱號通常授予守疆拓土、軍功卓著的高級指揮官,以後因重大政治變化而中斷。幾百年後,公爵爵位又見於德國。大約在公元970年,德國皇帝奧托一世初設公爵爵位。不久法國和歐洲大陸其他地區也建立了公國(chy;大公國,Archchy)。在英國,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與作為一國之主的歐洲大陸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ke)有所不同。英國公爵爵位出現很晚。1337年,愛德華三世把康沃爾郡升為公國,將公爵爵號授予年方7歲的「黑太子」愛德華。該王儲16歲參加百年戰爭,鋒芒顯露;1355年前往法國指揮作戰,軍功卓著。父王對他賞賜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種稱號,如 1343年封為威爾士親王,1362年加封為阿基坦公爵。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後多年裡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親均不許稱王,最高可獲公爵爵位。隨後,愛德華三世及其繼承人又先後建立了蘭開斯特公國(1351年)、克拉倫斯公國(1362年)、約克公國和格洛斯特公國(1385)、赫里福德公國(1397)、貝特福德公國(1413)和薩默塞特公國(1443)等。這些公國的領有人都是王室宗親,他們得到高級爵位後,在貴族中鶴立雞群,威勢不凡,為以後爭奪王權、擾亂朝綱、製造戰亂埋下了隱患。自從1483年建立諾福克公國以後,公爵爵位開始授予王親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國。而且能獲此最高爵位者多是軍功顯赫的統帥。行政界政務家即使任職多年,政績昭著,也難獲此殊榮。 在正規場合公爵也穿深紅色的絲絨外套,帽子上鑲四條貂皮。其冠冕上有一個金環,上飾8枚紅色金葉片。國王則稱公爵為「我們真正可信和最為敬愛的夥伴。」
9. 請問馬來西亞姓名是姓在前,還是名在前
馬來西亞姓名是名在前。
馬來西亞的姓名中,名排在前,姓排在後,男子的姓與名之間用一個「賓」字隔開,女的則用「賓蒂」隔開。如馬來西亞前總理達圖·海珊·賓·奧恩,「海珊」是他的名字,「奧恩」是他父親的名字(即他本人的姓),「賓」則表示男性。
馬來人的姓名十分特別,通常沒有固定的姓氏,而只有本人的名字,兒子則以父親的名字作為姓,父親的姓則是祖父的名,所以一家幾代人的姓都不同。
馬來人取名字隨著社會發展和宗教信仰的變化而不同。在古代,因為未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所以馬來人的名字是根據大自然的現象而取的。在印度文化傳入後,則以梵文取名。伊斯蘭教傳入後,穆斯林採用伊斯蘭教名或阿拉伯名字。但是,現代馬來人取名又有了新的變化,如有的人把夫妻的名字合起來給子女取名等。
(9)馬來西亞王子叫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復雜的頭銜
在馬來西亞,每一個馬來人都有頭銜。在這個國度,出身高貴的有許多世襲的封號,如在名字前冠「東古」,表示出身於王族。國家最高元首(國王),各州的蘇丹、州長給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的各族人頒發各種勛銜,受封號為「敦」、」坦·瑟里「、「達士克」等。有的把勛銜放在名字前,受封的妻子則享有「多普安」的尊稱。
國王頭銜的大意是至高無上、光耀蓋世的國王陛下。具有王室母系血流的擁有「尼克」與「米蓋特」的頭銜。「賽義德」、「薩里法」則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人獨享的尊號。州長的兒子通常叫「東古」,女兒通常叫「坦古」,意義與王子和公主相當。伊斯蘭教徒去麥加朝覲過的,男子的名字得加上「哈吉」的尊稱,而女子則加上「哈賈」的尊稱。
想要恰如其分地稱謂一個馬來人實在很不簡單,最重要的是,不要把頭銜弄錯,否則可能惹來大禍,至於姓氏反倒不是很重要。
10. 黎錦暉為長女黎明暉寫了一首歌,真為她招來了王子嗎
當時他所創作的這一首歌曲,確實為他的女兒招來了王子,想必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過,所創作的這一首歌曲會為女兒帶來一段意料之外的愛情。這一首歌曲便是《毛毛雨》,《毛毛雨》是黎錦輝在1927年創作的,這是一首他專門為女兒所創作的歌曲,到現在為止一直是非常經典的歌曲,甚至很多的人將他稱之為是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
這個男子的名字叫做鄭飛,在和鄭飛相識之後,黎明惠慢慢的被鄭飛的真心所感動,最後兩個人便開始了一段感情。可是最終由於對方父母的阻止,這段感情只能夠以分手的方式收場,可謂是讓人感到十分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