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為什麼沒有章魚
Ⅰ 海洋館為什麼沒有章魚或烏賊
這個問題還真的不好回答,這兩類軟體動物都是生活在有珊瑚礁的海洋中,(部分品種除外,如大王烏賊是深海生活得)並且腕足類,頭足類動物的生命周期不是很長,他們的失食物也比較特殊,目前可否採用飼料喂養還是個未知數。(大部分魚類可以用加工飼料喂養)所以應該是飼養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沒有讓他們進水族館吧。
Ⅱ 有人認為章魚不是地球的原生生物,它到底有哪些令人驚奇的地方
之所以有認為章魚不是地球的原生生物,是因為章魚除了長相醜陋外,在以下幾個方面令人很驚奇:
一、章魚的血液是少有的藍色
地球上大多數動物的血都是紅色的,是因為血紅蛋白中含有大量的鐵元素;但章魚的血液裡面卻是血藍蛋白,含有大量的銅元素。
血藍蛋白可以為章魚提供更強的供氧能力,讓它能適應更加惡劣的環境。
四、智慧程度
章魚除了能變色之外,還會利用周圍的物體或地形隱藏自己,像極了「忍者」;章魚極其聰明,它會用石頭堵住自己巢穴的入口,也會使用空椰子殼作為臨時避難所。在海洋館,它可以趁人類不注意的時候溜進其它生物館內偷食,然後又溜回來,還裝著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五、結論
章魚的以上一些奇怪的地方,加上它們的外形,確實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認為它們不是地球的原生生物。
Ⅲ 什麼魚可以適應環境!!急急急
擬態章魚
習性
擬態章魚通常生活在15米以內的淺水沙地,通常在河口水域。在這種水域里,有很多貝殼、蝦蟹等擬態章魚喜歡的食物,同時大型覓食者如鯊魚、Barracuda也經常來臨,這種無骨、無刺、無毒的生物在這里更沒有地方躲避這些掠食者,因而模擬出有毒的生物海蛇和蓑鮋以避免厄運降臨。所以說擬態章魚的模擬本領是它們的生存策略之一。
2 發現
擬態章魚一直到1998年才在印尼蘇拉威西島的河口水域被發現和分辨出來。這種聰明的生物通常只長到60 cm長,全身有黑白相間的條文。與其他章魚一樣,擬態章魚有八隻觸手,同時,他們表皮上一種叫chromatophores的色包,它靠一個復雜的肌肉網路控制。
3 偽裝大師
擬態章魚的身體有數萬個色袋,叫作「色包」,它靠一個復雜的肌肉網路控制。色包含色素,並靠色素 (顏色) 來表現多種色度。通過放鬆或收縮色袋,擬態章魚僅用不到1秒就能讓自身與任何背景顏色及圖案相一致。同時,其他的肌肉還能改變章魚的皮膚構造。結合偽裝技巧,一條擬態章魚片刻間就能從一個平滑的沙海底或岩石的暗礁下「消失」。善於模仿的擬態章魚將它的身體形狀和色度改變成其他動物的模樣。它可以把自身的顏色變成獅子魚的斑紋,然後利用它的8條腕臂大膽地展開游泳,就像獅子魚有毒的背骨;它還可以把它的頭和7條臂集中起來變成三角形的刺魟確形狀滑入海底,而它的第8條腕臂在後面裝成尾部;它也可藏在沙堆的頂部,腕臂呈「之」字形伸展,形成一條巨大的有毒海蛇模樣。
4 偽裝技巧
1999 年,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博物館的一位生物學家馬克·諾曼,首次報道了他對擬態章魚的觀察。他說,擬態章魚並不是能模仿另外一個生物舉止行為的惟一生物。許多動物和植物為了防衛也能模仿。
舉例來說,鷹蠹毛蟲的背部頂端有一個看起來像蛇頭一樣的圖案。如果一隻飢餓的鳥飛臨,鷹蠹毛蟲就會抬起頭,晃動它那蛇頭般的圖案,嚇跑敵人。 也有其他的生物使用模仿引誘被掠食者。例如馬來西亞的祈禱螳螂,看起來像一朵花,其實常常吞食光臨它那裡的訪客。擬態章魚也是為了自衛而進行模仿。它幾乎能模擬所處環境中的各種動物,它是能不斷改變自身形狀的少有的幾種動物之一。擬態章魚的近親「wonderpus」,也有令人驚異的變形能力。
諾曼和一隊潛水者在印度尼西亞拍攝了擬態章魚,他們注意到,每一次有攻擊性的姑娘魚(damselfish)進攻擬態章魚時,章魚都會將它的身體和肢體上的6個腕臂埋在沙子下面,然後撥動它剩餘的2個腕臂,就像一條斑紋海蛇,姑娘魚的一個主要天敵。
諾曼說,擬態章魚非凡的模仿能力即使在不同的時間也可以正確地演繹出來。擬態章魚一般生活在印尼和馬來西亞多泥的海灣。這里有許許多多小型掘洞無脊椎動物,例如沙蠶。喜愛泥的無脊椎動物給蝦蟹提供了營養食物,因此這里又聚集著很多甲殼綱動物和魚,對於擬態章魚來說,這可謂名副其實的海鮮大雜燴。它常來此尋找食物,但是,它們的敵人如大型深水食肉動物鯊魚和梭魚也常出現在這里。諾曼說,這里也是捕獵者常出沒的地方! 正是因為擬態章魚在這里沒有地方躲避那些掠食者,因而模擬出上述有毒的生物海蛇和蓑鮋以避免厄運降臨。
5 Wonderpus
還有一種長相酷似擬態章魚,叫Wonderpus。 他們身上的花紋與擬態章魚很象,只是呈棕色。Wonderpus不具備擬態章魚那種超高的生物擬態本領。
Ⅳ 陸地上為什麼沒有章魚觸手生物呢
這是因為在陸地存在身體的重力和支撐問題。
水中有水的浮力支撐身體,無需骨骼支撐。如果肢不參與運動,就無需帶有骨骼的肢,不管是內骨骼還是外骨骼都不需要。於是在海洋中可以進化出多肢的、無骨骼的觸手生物。
但在陸地上就不行了,空氣的靜浮力與水相比太小了。當動物在陸地上生活和行動時,必須有骨骼支撐身體,保持身體形狀,使身體不至於被重力壓成一個貼在地面上的薄片。同時,要在陸地上運動,也必須有帶有骨骼和關節的肢體支撐和移動。如果失去了骨骼,僅靠骨肉支撐,動物的身體就不可能長得很大,如沒有骨骼的蠕蟲、蚯蚓之類。
同樣,沒有骨骼的肢也無法支撐和移動身體,也因此,只有外骨骼的節肢動物也不可能長得很大,因為外骨骼是無法支撐龐大的身體的。那些比人還大的所謂「蟲類生物」就只能出現在科幻電影里。
連有外骨骼的陸生動物都不可能長的很大,沒有骨骼的觸手類生物就更不可能出現在陸地上了。
陸生動物中,與觸手功能相似的結構,可能只有青蛙和變色龍的舌頭了。
首先要分清章魚和烏賊,常說的巨型觸手生物其實是烏賊,章魚不會一般長得很大——雖然也有5米以上的大章魚,但比起可達20米以上的大王烏賊還是太小了點。
再說陸地上的觸手生物問題,因為重力的存在,軟體動物在陸地上都不會長得很大,而且陸生的軟體動物都沒有「觸手」,有觸手的動物如章魚、烏賊、魷魚之類都是頭足綱的,全部生活在海中。
最後提一下可能被遺漏的「觸手植物」,一些藤蔓植物還是挺有「觸手」的感覺的。
Ⅳ 從馬來西亞進口什麼海鮮到國內好賣
.螃蟹。富含蛋白質、歐米伽3脂肪酸、硒、鉻、鈣、銅和大量的鋅,其中大閘蟹的營養比其他的蟹含量高很多。歐米伽3脂肪酸有助防治關節炎、降低高血壓。熱量低,飽和脂肪少,有益心臟健康。注意:高血脂患者只能偶爾食用。
煙熏三文魚和鹽漬生鮭魚。歐米伽3脂肪酸含量極高,有助於老年黃斑變性患者保護視力。不過其中的鈉含量較高,85克即可提供每日鈉需求量的20%。注意:高血壓患者不宜過量食用。
蝦、小龍蝦、對蝦。含大量的維生素B12。同時富含鋅、碘和硒,熱量和脂肪較低。注意:膽固醇含量較高,膽固醇偏高者不可過量食用。
.魷魚。含蛋白質、歐米伽3脂肪酸、銅、鋅、B族維生素和碘。B族維生素有助緩解偏頭痛,磷有助鈣吸收。100克魷魚只有70千卡能量。注意:每天吃魷魚不要超過一個拳頭的量,吃時最好不要油炸。
牡蠣。富含蛋白質、鋅、歐米伽3脂肪酸及酪氨酸,膽固醇含量低。其中鋅含量極高,有助改善男性性功能。注意:6隻牡蠣的含鋅量是日需求量的兩倍。如果牡蠣不新鮮,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扇貝。富含蛋白質、歐米伽3脂肪酸、B族維生素、鎂和鉀,熱量低且不含飽和脂肪。常吃扇貝有助於預防心臟病、中風及老年痴呆症。注意:與其他海鮮相比能量較高,減肥者要適當食用。
龍蝦。富含碘、硒、B族維生素、維生素E及健康蛋白質。膽固醇和熱量較低。150克龍蝦肉含33克蛋白質。注意:膽固醇偏高人群只能偶爾食用。
貽貝。富含硒、鐵、葉酸、維生素A、B族維生素、碘和鋅。常吃貽貝有益甲狀腺健康。注意:1小碗貽貝就能滿足一天的維生素B12需求,及碘需求的一半。不過孕婦盡量別吃。
章魚。含大量的B族維生素、鉀、硒以及牛磺酸和鐵,不含飽和脂肪。牛磺酸可降低血膽固醇,有助預防心臟病,緩解壓力。85克章魚含熱量140千卡。注意:買章魚時盡量挑小的,太大太老的不容易煮爛。
海螺和蛤。富含維生素A和鋅。蛋白質含量比羊肉還高。這類海鮮鋅含量較高,也有益皮膚和頭發健康。維生素A有助於改善視力。注意:產地很重要,盡量別買近海的,受污染的可能比較大。
Ⅵ 亞馬遜河有巨型章魚嗎
有!
在神秘而幽深的大海中,生存著許多海洋生物,鯊魚、鯨魚、章魚以及一些其他的魚群是海洋中常見的生物,但它們只是生活在海洋的中上層,而在更深、更暗的海底,則生存著更多我們見都沒見過的奇怪生物。
Ⅶ 為什麼海底世界沒有章魚
它們只生活在淺海、海底水壓太大、大王烏賊除外、
Ⅷ 哪裡可以買到火擬態章魚
在網上可以買到火擬態章魚。
火擬態章魚一般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河口水域。這些水域里有很多貝類、蝦、蟹等,都是擬態章魚喜歡的食物。
火擬態章魚是自然界頂級的偽裝高手,身披褐色斑點"華衣"。
Ⅸ 關於章魚的資料 有關章魚的介紹
1、中國南方稱章魚為「八爪魚」,渤海地區稱其為「八帶魚」。馬來西亞北方稱其為「豬母酸」。在台灣稱其thá-khò(源於日語たこ(蛸)tako)。
2、其他亦有「八帶蛸」、「坐蛸」、「死牛」、「石居」、「石吸」、「望潮」等稱呼。
3、章魚具有3個心臟,血液循環模式為閉鎖式循環;八條腕,每條腕有240個吸盤;雄章魚有一條專門用來交配的腕,稱為交接腕;
4、章魚的口部具有形似鸚鵡喙的吻部,用以肢解食物,內部具有齒舌,用來刮取微小的食物顆粒。
5、不同的章魚有不同的生活習性。大部分的章魚都生活在海底的洞穴內,甚至在洞穴內等待獵物出現。章魚都有變色能力。
6、這種變色能力來自章魚體內的色素細胞,當遇到危險及靜止時,有偽裝的作用,藉以逃避敵人及伺機獵食。
Ⅹ 世界是是否有深海大章魚請詳細講解,謝謝!
人類首次拍到深海大章魚
作者:東方早報來源:東方早報點擊數:192更新時間:2005年9月29日
兩名日本科學家在太平洋深海900米處以遙控攝影機觀察到傳說中的大章魚(又名烏賊),這是人們第一次看到活生生的大章魚真實的自然生態。
此前,研究人員只能透過漁民捕撈上岸的死的大章魚,來了解這個傳說中會攻擊船隻甚至吃人的「海怪」。
比想像中兇猛
來自日本國家科學博物館和小笠原群島鯨魚觀測協會的科學家窪寺恆己(TsunemiKubodera)和森恭一(KyoichiMori)在追蹤一群抹香鯨時,發現大章魚的蹤跡。抹香鯨的食物之一就是大章魚。從他們拍攝到的畫面顯示,大章魚會用觸角將獵物勒捆成不規則球狀,很像一條蟒蛇困住獵物,並不是如過去所認為的那般,僅使用它的長觸角來攻擊及勒捆獵物而已。這說明大章魚是一種比人們以前所想像的還要兇猛的掠奪性生物。
生態紀錄片製作公司多年來投資數百萬美元試圖拍攝成年大章魚的自然生態,但是一直得不到理想的成果。此前曾有日本漁民在海面附近拍攝到一隻成年大章魚,但是從來沒有人拍過成年大章魚在深海中的生態。他們在最新一期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上發表所拍攝到的大章魚畫面。
誘拍大章魚
窪寺恆己和森恭一將攝影機和深度表綁在浮動的長繩上,從研究船隻垂吊到海底下捕捉畫面。他們在攝影機下面懸掛著小烏賊當作誘餌,還有一束掛鉤,他們還用一袋切碎的蝦子來釋出氣味引誘大章魚。
去年9月30日,他們在東京南方約1000公里的小笠原群島外海做調查,一隻長約9米的大章魚在海底大約1000米的地方上鉤,大章魚把觸角纏繞住誘餌,被掛鉤鉤住。
在大章魚試圖掙脫的過程中,他們兩人一共拍攝了超過550張的影像,畫麵包括大章魚伸展觸角、包裹長繩、試圖脫離掛鉤。
經過4個小時13分鍾之後,大章魚終於成功掙脫掛鉤,但是被鉤住的一根觸角從身軀上斷開,他們將這根觸角從海底拉出來。
觸角長約6米
窪寺恆己說,「能捕捉到活的大章魚觸角非常令人興奮,當我們把它拉出來的時候,它還是活的。」
這根長約6米的觸角不斷用吸盤吸附著研究船的甲板,窪寺恆己用手戳著觸角的時候也被吸盤吸住。他說,「我感覺它的吸力不是那麼的強勁,有點黏黏的感覺。」
窪寺恆己和研究夥伴過去數年間一直默默地從事大章魚的研究工作,付出的心血終於得到成果。
科學家擔心,人類捕魚活動威脅海洋生態,尤其是深海拖網作業大規模破壞海床上的章魚卵,後果是以章魚為食的抹香鯨集體被沖上岸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