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種族團結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馬來西亞種族團結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1-27 18:47:17

❶ 馬來西亞留學到底怎麼樣

為什麼要去馬來西亞留學呢?說實話,當時我選擇馬來西亞留學讀書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很現實,就是「性價比高」,簡直可以稱王!

花費不到歐美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拿著國際認可的專業文憑和資格證書,這些都是作為就業的有力砝碼啊。

馬來西亞留學

為什麼要去馬來西亞留學呢?說實話,當時我選擇馬來西亞留學讀書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很現實,就是「性價比高」,簡直可以稱王!

花費不到歐美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拿著國際認可的專業文憑和資格證書,這些都是作為就業的有力砝碼啊。

當然了去馬來西亞留學不僅僅是文憑證書的優勢,還有很多

1、氣候環境

馬來西亞地處熱帶,靠近赤道,隸屬熱帶雨林氣候,常年炎熱多雨。可以說這里永遠沒有冬天,一直都是夏天。馬來西亞屬於海島國,每年的降水很充沛,每天都吹著海風,天氣並沒有國內夏天那種炎熱感。

在這里生活,每年的衣服只要買夏季衣服,不需要准備各種換季的衣服,省錢又省事呀。

作為東南亞三大旅遊城市之一(新馬泰),馬來西亞每年都會吸引上千萬的遊客前來度假。主要就是因為大馬的空氣格外的好,除了下雨的時候全是藍天白雲,晴空萬里。

2、英語環境和學習氛圍

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雖然是馬來語,但通用語卻是英語。主要是因為馬來西亞長久以來一直是英殖民地,不僅說英語,而且很多習慣都和英國人十分相似。

比如特別怕熱,所有商場很多地方冷氣都開的特別足

駕駛方向也和英國一樣靠左駕駛

馬來西亞也是君主立憲制國家

所以英文環境是絕對有的,甚至可以說馬來西亞算是亞洲的西方國家,完全是個說英語的國家。

剛到大馬那時,剛下飛機,所有膚色的人都在用英語交談。當時心裡那個羨慕呀,總是在想我啥時候也能這樣。

馬來西亞留學

馬來西亞留學

3、院校優勢

馬來西亞的大學大都屬於國際院校,課程設計跟國際接軌。課堂模式先進,學制短、轉簽第三國的手續也簡便。

馬來西亞的院校大多與英、美、澳、加、新等國的著名大學(多為公立大學)建有雙聯課程或學分轉移制課程,多數採用2+1,2+2,3+1的課程,可以方便地轉入第三國大學學習。

此外,馬來西亞作為著名的「跳板國家」,畢業後如果想繼續深造的話,還可以繼續申請歐美國家讀研,比在國內申請更加容易。

4、費用性價比高

馬來西亞的留學性價比可以說很高,是工薪家庭的首選。根據目前的行情,到馬來西亞讀本科或讀研究生,僅為英國留學費用的四分之一,享受著和歐美國家相同的英語環境,拿著含金量被更多國家認可的文憑

而且馬來西亞申請手續簡單,無需經濟擔保,簽證成功率幾乎為100%,簡直是留學申請的不二人選。

馬來西亞留學

就拿本人來說,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加在一起6萬多人民幣。家裡還是可以接受的

具體的費用取決於所學專業學費和留學生活的開銷。

❷ 新加坡和馬共,馬華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新加坡獨立,有兩種說法,新加坡的說法是因為馬來西亞的種族歧視,被迫獨立,這個過程新加坡歷史說得很清楚。第二種說法就是因為李光耀在馬來西亞聯邦內倡導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不是馬來人的。這樣引起爭執。下面介紹第二種說法,也就是樓主的疑惑。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告成立,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沙勞越和北婆羅州(即今天的沙巴)正式加入該國。只是汶萊王國,因得天獨厚的石油利益便拒絕並入,並在菲律賓與印尼的支持下得以獨立。 分析這段歷史,需要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是時,美蘇稱霸在即,而馬來西亞合並,就是出於美國反華反蘇的戰略需要。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反華包圍圈,既要防止東南亞華人輸進革命,又要孤立新中國。同時,在美國策劃下組建了東南亞條約組織,類似北約性質。 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是渴望加入「大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因為在他心裡有更美的政治構想需要實現。 遺憾的是,合並後不到兩年,新加坡被逐出聯邦。原因是: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在馬來西亞國會倡導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引起首相東姑的極度不滿。接著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又指責聯邦政府正推行「種族沙文主義政策。 本來,東姑等馬來西亞高層一直認為華人是他們國家的負擔,華人占居聯邦高達42%的人口後,使馬來西亞開始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所以,在即將全國大選的政治形式下,決定把新加坡正式踢出聯邦! 這個決議,對躊躇滿志的李光耀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他在電視台的鏡頭前無奈地宣布獨立的那刻放聲大哭!……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街道上的馬來人已經憋得難受,開始放鞭炮慶祝同新加坡的脫離,股市翻番。 更不可思議的是,李光耀沒有放棄努力,居然還爭取議會支持投票,哭著鬧著要求馬來西亞聯邦收回決議!……
兩相比之,十分吊詭。我們都在疑問:獨立是件好事,李光耀為何悲痛欲絕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冷靜地分析。 從新加坡的國土資源上來看,獨立後的新加坡,只是一個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國,在世界地圖上只是一個小紅點兒。簡單的算術就會知道,二十公里乘以三十公里,還沒有半個北京市區大!而且,新加坡沒有任何自然資源,連水都沒有!以後拿什麼生存?筆者料想,當年的李光耀一定是心裡茫然一片! 再者,彈丸之地,兵力虛空,進攻無力,防禦不足,國力如此薄弱,隨時有傾覆之可能。李光耀的心理傷痛,最大的可能是為安全憂慮。 再再者,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鄰國羨慕它,大國覬覦它,美英日垂涎於此已非一日。李光耀從民眾福祉出發,不斷尋求馬來西亞庇護,乃人之常情。 再再再者,與馬來人分家了,以後他們間摩擦勢必也會加劇的,兩國能和平共存嗎?這些擔憂,也正如李光耀在《風雨獨立路》寫道: 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馬來亞只隔著柔佛海峽,由新柔長堤連接起來。兩地向來是由英國當作一個地區統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國的行政和商業中心。現在我們分了出來,一切都得靠自己。馬來西亞政府正准備教訓我們。他們可能不再讓我們扮演傳統的角色,繼續成為他們出入口貨物以及為他們提供種種服務的中心。所有新興國家都在推行民族主義經濟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干,直接同歐洲、美國和日本的主要買客和賣客打交道。在這樣的世界裡,新加坡沒有腹地,就連我們的飲用水也來自柔佛州,該怎麼生存下去? 李光耀還補充強調當年被驅逐的感覺: 那天,東姑是在副首相敦拉扎克提出一項議案一讀之後發言的,該項議案要求立即對1965年憲法與馬來西亞(新加坡修正)法案進行辯論。到下午一點半,二三讀辯論完畢,法案送交上議院。上議院的一讀從兩點半開始,到四點半三讀通過。最高元首當天就批准,完成了憲法所規定的程序。新加坡被正式逐出馬來西亞。 按照馬來穆斯林的風俗,丈夫可以宣布「塔拉克」(我休了你)三次,做妻子的卻無權這樣。這期間我們可以重歸於好,他可以娶回我。不過,在他講了三次「塔拉克」之後,就不能再娶我了。馬來西亞「休」了新加坡的時候,國會上下兩院三讀法案,等於宣布「塔拉克」三次! 李光耀的這種強烈地想返回馬來西亞的想法,在2007年舊事重提。當然,馬來西亞再次以時機尚未成熟,委婉予以拒絕。 不過,想一想馬來西亞的做法,還是值得稱道的。雖然他歷史上逼迫華人選民占絕大多數的新加坡脫離聯邦獨立,但終比那些對華人實行種族清洗的東南亞國家好多了,譬如印尼。再說回來,馬來人如果當時不這么做的話,也很可能李光耀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資政了,那樣由主體華人主政的國家可能與現在的歷史大不同了(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好在獨立後的新加坡華人,每當面對不利局面時,共同的生存危機意識都能夠把全體新加坡人團結起來。他們勤儉高效,廉潔奉公,最終打造出為全球矚目的現代化國家。 寫至此,忽然想起在課堂上講課的時候,有學生問筆者的問題:新加坡既然與我們同文同宗同種,為什麼不讓新加坡與中國建立親密關系,或直接並入中國領土? 這樣的想法,思索起來讓人凄涼。因為國際關系的基本常識就純粹利益關系,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很多國人總有種模模糊糊的感覺,覺得全世界猶太人都向著猶太人,那全世界華人也該都向著華人。新加坡是華人為主的國家,就應該並入版圖。 如果這樣的分析,朝鮮、越南早該回歸中國了。它們過去才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而新加坡與中國沒有淵源,它並不是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新加坡,她只是個世界上除兩岸四地以外,華人人口佔大多數的唯一國家罷了。 也正因如此,雖然兩國人民有同祖同文的認同感,但新加坡與中國存在親華與反華的雙面性. 其親華性表現在人性方面.在筆者看來,單憑聯合早報就能看出,該報總是對中國內地的報道,以正面為主。而且每天都登載著中國政治和經濟建設成就的消息,這一點,公平地說,比台灣做的好多了。 人性化的親華色彩,新加坡並不輸於世界上任何一地的華人。台灣的9。21大地震,中國大陸百年未遇的洪水災害,汶川5.12特大地震,新加坡人對母親國的感情與行動,都是感人肺腑的。 而其反華性,完全是出於其歷史上被英帝國殖民統治的西化心態.為此,她政治上與台灣保持互動關系,可以疏遠大陸.新加坡早就聲稱,自己要當東南亞最後一個跟中國建交的國家,1990年建交後仍然跟台灣保持軍事合作關系。且,李光耀、吳作棟在各種場合的講話都喋喋不休提到中國的增長是世界最大的挑戰,將來亞洲的穩定取決於美國如何對待中國的崛起之類的話。 這些憂慮,也在李光耀的《風雨獨立路》所反映出: 新加坡是個小島,退潮時,面積只有214平方英里。它是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心臟地帶,所以繁榮發展起來。隨著新馬分家,它變成了一個沒有軀體的心臟。 那時,讓李光耀特難過的是:眼下是一條不知去向何方的坎坷之路,因為他們幾乎一無所有。北面是剛剛翻臉不認人,把人一腳給踹了的馬來西亞,南面是想把整個馬來西亞包括新加坡一起吞並的、充滿敵意的印尼。而當時的中國,被西方國家敵意封鎖,四顧茫茫,惟有痛哭!

❸ 請將泰國那些東南亞國家近期的政治變化

2009年,影響東南亞地區形勢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全球金融海嘯引發的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影響的深度與廣度,取決於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持續的時間,剛剛從1997年金融危機中走出來的東南亞又將經受一次重大的考驗。從政治層面看,東南亞在2009年將會是一個比較平穩的一年,印尼的大選不會出現大的波瀾;泰國在經歷了幾年的動盪之後,人心思定,街頭政治不得人心;馬來西亞兩大政黨聯盟—國民陣線和人民聯盟爭權奪利,但是,這種斗爭將會限制在制度范圍內。在地區國際關系方面,發達國家忙於國內救火,自顧不暇,而東南亞兩個最大的鄰居—中國和印度則是風景這邊獨好,東南亞地區發展進程中的中國因素和印度因素將會進一步凸顯。

印尼

在2009年,東南亞政治的焦點是印尼的大選、泰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及馬來西亞的政局能否保持穩定。

印尼中央選舉委員會決定,今年4月9日舉行全國各級議會選舉,7月8日進行正副總統直選(若需舉行第二輪投票,則將於兩個月後,即9月8日舉行)。各級議會選舉應該沒有什麼懸念,人們關注的焦點是總統選舉。目前已經推出幾位總統候選人,包括現任總統蘇西洛,前總統梅加瓦蒂,現任副總統卡拉,隨著選舉日期的臨近,競選氣溫日漸升高。現任總統候選人蘇西洛以在任總統四年所取得的政績作為競選的主要資本,前任總統梅加瓦蒂是國會最大的反對黨推出的候選人,卡拉原來打算繼續作為蘇西洛的副手參與競選,最近專業集團(戈爾卡)黨所有省級支部理事會決定,將推出該黨主席卡拉作為該黨總統候選人,作為印尼國會中佔有最多議席的第一大政黨候選人,卡拉擁有許多蘇西洛和梅加瓦蒂所有沒有的資源。

蘇西洛近日在多個場合中說,其政府雖然遭到天災、油價不穩及全球金融風暴沖擊,但經濟成長仍高達6%,失業和貧窮率都比4年前降低。梅加瓦蒂則批評現政府施政失敗,蘇西洛沒有兌現2004年競選時的諾言,物價、失業和貧窮水平仍居高不下,使印尼日益偏離公正繁榮目標。

前人協議長、國民使命黨中央評議會主席(2004年總統候選人)阿敏.賴斯也認為2009年總統大選將主要在兩位候選人梅加瓦蒂和蘇西洛之間展開,但他希望有更多的政黨能夠推出自己的候選人參加競選,阿敏.賴斯表示,2009年大選已迫在眉睫,其他中小型政黨不應只是充當「出租」的角色。因那樣會使中小型政黨的支持票流向大黨,讓大黨在總統選舉中得到實際利益。

從各方面情況看,蘇西洛蟬聯下任印尼總統的可能性要比梅加瓦蒂大得多,理由有二:第一,作為現任總統,蘇西洛執政四年取得了良好的政績,盡管經歷了許多自然災害和世界經濟衰退等困難,但印尼的經濟的表現仍然不俗,好於其他東南亞鄰國,也優於前幾任總統。印尼政治也開始逐步走向穩定,現政府在反腐倡廉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反貪污行動中既抓蒼蠅,也打老虎,使人民群眾基本滿意,在地方自治方面也扭轉了前幾年混亂的局面,重新確定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地方自治開始向有序的方向發展;第二,蘇西洛是一位各種政治勢力都比較能夠接受的人物,許多人視其為印尼總統的最佳人選,認為他能力繼續領導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他目前已經得到了許多重要政黨的支持。

印尼的許多學者都認為,在經歷了多次總統和立法機構的選舉之後,印尼人民的選舉熱情已經逐步冷卻,因此,2009年的大選估計不會有大的波瀾,將會平穩而有序地進行,「人民對長時間的民主盛會已經感到筋疲力盡,因此,2009年選舉預測不會出現什麼高潮和激動現象而是平靜地進行。」[3]印尼的政治改革自1998年開始進行,迄今已經有10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尤其是在推動民主化進程方面邁出了很大的步伐,實行普選,一人一票制,直接選舉總統、國會議員和地方各級行政首長,但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較突出的有三點:一是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下,這可能是民主政府的通病;二是貪污腐敗雖然受到重大打擊,但仍然非常盛行,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這是令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一個方面;三是地方自治引起較大的混亂,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沒有理順成章印尼中央政府於2008年12月10宣布撤銷了2398項不利投資的地方條例,據悉全國地方政府總共有11,401項地方條例,如此多如牛毛的地方條例,令投資者卻步。加上地方官員貪污無能,缺乏全局觀念,只為短期的個人利益著想,使投資者敬而遠之。被撤銷的地方條例大部分與交通、農業、工商及林業等部門有關,以在東爪哇、北蘇門答臘和西爪哇省推行或將實施的地方條例最多。印尼於2002年開始實行地方自治,中央下放權力後,許多地方政府以增加收入及提高建設為由,紛紛制定地方發展條例。「政治改革最重要的一項,即執行地方自治、中央政府的權力下放,地方政府的權力大大的膨脹,不過地方政府未能發揮應有的效率,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步調未能一致,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往往因阻礙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在地方上受到嚴重的扭曲。」[4]印尼黃力群先生認為,印尼的地方自治目前主要存在如下四個問題:1)一下子放得太多,太寬,問題叢生;2)地方缺少自治能力,尤其缺乏實行自治的管理人才;3)地方與中央政府之間的權力、職能沒有明確的劃分,地方不懂如何行使權力,中央也不知道如何處理與地方的關系;4)各個省與中央的關系目前已經有一些法律和法規進行了界定,但省與縣市之間,各個地方之間的關系則非常混亂,基本上沒有任何規定。針對這幾年地方自治出現的混亂情況,蘇西洛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將一些下放的權力重新收回,適當集中中央的權力。[5]

最近,印尼某報舉辦了一次民意調查,約有半數民眾表示對改革成果不滿。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是政黨的表現,「民眾對國會議員的印象越來越壞,據調查結果,2005年有56.8%受訪民眾不滿民意代表的表現,2008年4月調查結果,有70%民眾不滿,2008年7月不滿程度增加到81.3%。52.5%的受訪民眾認為,國會或政府所制定的法令未保護人民的利益,他們認為這些法令只維護當權者或集團的利益。」[6]

筆者一直堅持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民主在印尼已經實踐了10年,印尼人民已經從民主這個大學校里學到了很多東西,正在變得越來越成熟。然而,政治民主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10年只是一個短暫的時期,一個國家的民主制度要真正成熟,可能要經歷幾代人的努力,印尼人民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當然也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一步,今後也許還會出現像菲律賓和泰國那樣的挫折,但是,人民會從中學到很多,人民會更加成熟,今後,印尼民主進一步提升和發展的關鍵,是能否真正產生一個有效率的、廉潔的政府帶領印尼走向繁榮和富強,使人民擺脫貧困,過上富足的生活,正如一位學者所說的:「民主的印尼發現她自己處在一個充滿競爭的全球環境中,她不僅要與中國和印度競爭,而且也要與越南和泰國競爭,甚至還有巴西和土耳其。她還面對一大堆國內經濟問題,按照目前的增長率,只能使印尼經濟擺脫債務和實現基本的穩定,卻無法為那些中學畢業和大學畢業的大量青年學生提供充足的工作機會,全球金融海嘯更進一步削弱了她在這方面的能力。……總而言之,印尼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缺少一個好的政府。」

泰國

泰國自2006年以來陷入持續了三年的政治紛爭,政府像走馬燈一樣換了一個又一個,反他信的各種勢力團結在「人民民主聯盟」(簡稱「民盟」,下同)的旗幟下,舉行了各種形式的斗爭,終於把他信和親他信的勢力趕下台,組成了以阿披實為首的新政府。陳建榮把泰國目前的各種政治力量描繪為「三權分立」,一是君權,即以國王為首的政治勢力,二是軍權,即以軍人為核心的政治勢力,三是文官政府。這三種權力相互制約,有時相互合作,有時又相互斗爭,當這三權相互合作時,泰國政治便能夠穩定、和諧和有效地運作;當這三種權力出現矛盾甚至相互斗爭時,泰國政治便出現動盪不安。從目前的情況看,三種權力已經達成了暫時的聯合,合作取代了矛盾,於是,便產生了新的政府。親他信的勢力雖然不滿,並且不斷地開展各種抗議活動,但是,經過三年多的動盪之後,泰國人民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再開展各種反政府的抗議活動不會得到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因此,筆者預測,泰國政治今後一段時間將會出現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這個相對穩定的局面能夠維持多長時間,主要取決於如下三個因素:一是阿披實政府能否順利地帶領泰國抵禦全球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的沖擊,引導泰國經濟盡快走向復甦;二是上述三種權力的合作能否持續,即三個政治勢力之間能夠達成妥協,克服矛盾,而這又取決於三權之間的利益能否實現平衡,不會出現過分的利益傾斜;三是被趕下台的他信勢力是否承認失敗,放棄街頭抗議活動,保存與壯大實力,寄希望於下一次的大選,重新上台。筆者贊同陳建榮關於泰國民主政治的如下結論:「從1932年泰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以來,泰國人民一直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前進,但假如軍隊仍能操縱政治,法制不能有效地保障民主的實施,金錢能肆無忌憚地滲入民主,而政黨不能充分行使其政治功能,那麼泰國的民主化進程還將困難重重。」

馬來西亞

2008年3月大選之後,馬來西亞出現了一個新的政治格局,執政的國民陣線喪失了5個州的政權,在聯邦議會中也失去了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的優勢地位,由幾個反對黨組成的「人民聯盟」取得了空前的勝利,因此,有人把馬來西亞2008年大選比喻為「政治海嘯」,極大地震撼了馬來西亞政局,完全改變了馬來西亞國內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關系。馬來西亞去年發生的政治海嘯產生了兩大效應,將在2009年和今後幾年進一步發揮影響,一是促使執政的國民陣線各個政黨反省自己,其中最大的執政黨巫統將在今年3月舉行黨內選舉,產生新的領導人,這也就意味著,馬來西亞將會產生一位新的總理,現任總理巴達維將會退出,現任副首相納吉將出現接班,如果不發生什麼意外,肯定會由納吉接班。但是,由於政治海嘯的沖擊,執政黨內部已經是人心渙散,有些國會議員已經易幟,有些則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隨時准備加入人民聯盟的陣營;此外,執政聯盟各個政黨之間也心存介蒂,面和心不和,互相抱怨,納吉接手的是一個燙手的山芋。二是反對黨聯盟-人民聯盟在取得了5個州的地方政權之後正在摩拳擦掌,准備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態勢,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然而,長期處於反對地位的人民聯盟並沒有做好執政的人才准備和思想准備,他們在5個州執政之後,做得並不漂亮,許多時候還迷失身份,繼續把自己當作是反對黨。此外,各個反對黨之間原來是在反對國民陣線的旗幟下暫時團結在一起的,他們的意識形態、路線、方針和政策有重大的差別,一旦掌握政權,這些分歧和矛盾立即開始尖銳起來,執政之後,各個政黨之間還有一個如何分配利益的問題。

2008年8月,馬來西亞檳城峇東埔國會議席補選,公正黨實權領袖安華贏得65.8%的選票當選,得票率比3月8日全國大選時旺阿茲莎的得票率還高,出乎許多觀察者意料之外。新加坡的政治分析家認為,「一般預料,隨著安華成功重返國會,馬國政局接下來勢必會發生重大的變化。因為無論安華的變天大計是成是敗,接下來必定烏雲滿布、塵土飛揚,執政的國陣會傾全力阻擋這股奪權的勢頭,而在野陣營也將鉚足最大的後勁,毫不放鬆,雙方必將展開一場殊死斗。這是否將使馬國政局變得動盪,甚至影響經濟與投資者的信心,確實值得人們關注。……安華的前路固然並不平坦,馬國政治也將變得更加風雲詭譎,變化難料。」[9]安華能否在下屆大選中取得勝利,取決於如下幾個因素:一是執政的國民陣線無法收拾殘局,尤其是在如何應對當前的全球經濟危機中,無法帶領馬來西亞經濟繼續走向繁榮;二是反對黨在其執政的5個州能夠順利地執政,實現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給這5個州的人民帶實際的好處。有政治分析家認為,2008年大選給馬來西亞政局帶來的最大影響,是國民陣線長期執政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今後將出現兩個政黨聯盟――即國民陣線和人民聯盟輪流執政的格局。如果出現這一政治格局,對馬來西亞民主政治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去年底,長期研究馬來西亞政治問題的學者何啟良先生在暨南大學做了一場關於馬來西亞民主政治的學術演講,他對當前馬來西亞政治作出如下評論:如果反對黨能夠在他們執政的五個州取得成績,將能夠在下一屆大選中一舉拿下全國政權。但是,從近年來的情況看,這些反對黨並未做好執政的准備。現在看來,反對黨仍然動搖不了執政黨的根基。關鍵還是馬來人社會的特殊性。馬來人對巫統的支持仍然是一如繼往的。當然,馬來民眾也在發生變化,尤其是中下層馬來人對巫統失去了信任,他們有被巫統拋棄的感覺。何先生認為,今後馬來西亞政治將會出現如下新的趨勢:

1)原有的以種族為基礎的政黨政治將會發生變化,各大族群並不一定認同本民族的政黨,如印度人對印度人國大黨基本上持否定態度,拋棄了本民族的政黨。有一個專門針對馬來民眾的調查結果顯示,80%的受訪者表示種族政治已經不符合民主發展的潮流,61%的受訪者認為,新經濟政策對馬來人的照顧已經過時,不必要也不利於種族團結。

2)兩大政黨聯盟輪流執政,馬來西亞不會出現兩個政黨之間的輪替,只會有兩個政黨聯盟之間的輪替,即國民陣線與人民聯盟之間輪流執政。

何先生對馬來西亞民主發展的前景持比較樂觀的態度,他認為,馬來西亞的民主還是很幼稚的,還不成熟,實際上還是一種民粹主義,馬來西亞的民主制度還是很脆弱的。但是,馬來西亞民主的前景是光明的,多元社會,言論自由,反對黨的存在與發展,這些都是民主發展的基本條件,馬來西亞都具備了。巫統一黨獨大的局面已經終結,因為當年產生這個政治格局的條件已經不存在了。[10]筆者完全贊同何先生上述觀點,但也存在一點憂慮,要在一個多元種族社會推行民主並非易事,在多元種族社會,推行民主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各大種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差距不斷縮小,各民族之間的理解與融合程度較高,但從各方面的情況看,馬來西亞各大種族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距離,要消除這些距離,仍然需要時間,需要各方繼續作出巨大的努力。

緬甸

緬甸軍政府在今年有很大的動作,與果敢地區的交火就是例證,日益富有的果敢地區擁有自己的軍隊和政策,脫離了中央政府的控制,這是登盛總理所不願看到的。不過即使如此,因為中國這個強大的鄰居,緬甸在打擊果敢的同時不免投鼠忌器,有畏懼之心,因為果敢與雲南交界,此次軍事沖突造成了中國平民的死亡,所以緬甸的行動是否能夠跟進還有待觀察。

菲律賓

臨近大選的菲律賓最近爆發了地方武裝綁架官員並大肆屠殺的慘劇,菲律賓一向自詡為美式民主的樣板,但名不副實,分封的地方武裝依然強大,普通民眾依然生活潦倒,每逢大選前夕,菲國就會有暗殺政治家等消息傳出,成為民主進程中的巨大障礙。

希望我的答案能夠令你滿意!

❹ 馬來西亞血洗華人是真的不

謝謝大家的關心!

916 <血洗華人>當然是假的!
[1]近25年來馬來西亞沒種族大問題!馬來人與非馬來人的關系良好...有時像夫妻般的吵架是很平常的。

[2]馬來人也懂得「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過去兩三年華人為主的凈選盟反政府示威已經使到馬來人臉上無光....所以916那天他們開始反擊....雖然有些口號是《很兇》, 但他們還是很自律地完成那集會。
[3]從此看來, 馬來西亞馬來人與非馬來人的種族關系很和諧。沒有一方是想要搗亂,殺人放火的。
[3]這集會的成功,馬來人也覺得有臉有尊嚴了。我們相信往後大家會更加團結合作,發展馬來西亞。

❺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嗎誰可以回答我這個問題謝謝您哦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國家,主導政治的馬來民族占總人口的大多數。根據憲法規定,馬來族都是穆斯林,但其他種族並不受這條例的約束。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的華裔在經濟及貿易領域扮演主要角色。印度裔馬來西亞公民占總人口的大約8%,其中包括印度教徒、穆斯林、錫克教徒、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及佛教徒。大約85%的印裔是泰米爾裔,其他則是格拉拉裔,錫克裔及雀替爾(chettiar,即放債者之意)裔等。據2005年馬來西亞政府統計,馬來西亞人口中約有55%屬於穆斯林、35%屬於佛教徒、5.5%屬於基督徒(包括新教),1%屬於天主教、3.6%屬於印度教徒、1.5%屬於道教徒、其餘屬於錫克教徒、巴哈伊教徒、萬物有靈等。
超過一半的砂拉越居民及66%的沙巴居民是非馬來土著。一小部分的非馬來土著也居住在馬來半島。非馬來土著包含數十種族群,但他們都由某個程度上的共同點。直到二十世紀,大多數土著還抱有傳統信仰,但許多土著已轉為穆斯林、基督新教徒及天主教徒。
其他的馬來西亞人民是歐裔、中東裔、柬埔寨裔及越南裔等等。歐裔及歐亞混血人民包括英國殖民者後裔及一些葡萄牙殖民者後裔。中東裔人民則大多是首先將伊斯蘭教傳至馬來西亞的阿拉伯人後裔。一小部分的柬埔寨及越南以國民作為越戰難民遷至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大約兩千萬的國民居住在馬來半島。
1969年5月13日馬來西亞爆發了主要是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種族沖突,史稱513事件。

❻ 關於馬來西亞的知識

馬來西亞啊,沒有四季,都是夏天,30°C 左右,這個不怎麼變。近來幾乎每天都有雨,偶爾傾盆而降,偶爾灑灑小雨。但是天氣還是悶熱啊,要呆到晚上天氣才涼爽些,今晚有點兒冷,我都穿外套了。呵呵~

這里的國語是馬來語,是馬來人的語言,注意,是馬來人,不是馬來西亞人。但是後來為了要讓各大民族團結起來,就改稱馬來西亞語。年輕的一輩固然會講,國語畢竟是必修的,管你是華人還是馬來人。長輩們,就算沒念過書,也能說上一兩句不那麼正統的,打招呼八卦八卦沒問題,要談深入的話題就不行了。至於英語能力呢,只能說水準不一吧,但是一般會比中國人好些,因為實踐機會比較多。從小就學,而且數理科用英語教,大學也是英語授課,但是大部分人都不能學的很出色。

馬來西亞有3大民族,馬來人(至少60%),華人(30%左右),印度人(少過10%)。剩下的就是一些少數民族,他們和馬來人一樣是土族,但是待遇實在差很多。就如我所說,馬來人講馬來語,但是馬來語,好像漢語一樣,分成普通話和方言。華人呢,基本上都會講華語,加上一兩種華人方言,有些華人呢是因為祖先是潮州來的,所以他會說潮州話,有些則是因為地方關系,所以會說某種方言,例如住在首都吉隆坡的都會說粵語,住在檳城州的都會說福建話。很少華人只會說馬來語和英語,但是還是有的。印度人就印度話啊。不少旅行,是念書,工作嗎?我想應該沒問題吧,我看我那些中國朋友自在的很,沒什麼約束。

環境呢,還好啦。只是我覺得掠奪匪太多了,這個真的是…我也不知道怎麼說…馬來西亞國教是回教,馬來人全是回教徒,所以這里6成以上是穆斯林,每天的5次祈禱都在各個清真寺用大喇叭播出,而且沒什麼地方你是看不見清真寺的了,所以我覺得有點兒不體諒。這里有種族紛爭的問題,華人老是埋怨政府偏袒馬來人,什麼獎學金,津貼,工作機會,都是馬來人的,怎麼華人繳稅最多,反而都沒份。馬來人就說,你們是二等公民,非土族,讓你們來住都要感恩了,還吵。無奈~但是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老一輩的,當年從中國來馬來西亞的,都離開了,都成為歷史了,我們年輕的,只能說都沒受過苦啊,都不是太極端,不是太在乎,沒獎學金嘛,爸媽肯給就好了,沒津貼嘛,我錢夠用啊,就是沒想這問題太多,可是爸媽那一倍還是會有些意見的。只是政治家經常圍繞在這些話題上,但是有時候他們說的也未嘗不是道理。

消費嘛,要跟地區了,鄉間小鎮還是可以吃到便宜到笑的東西,城市呢,也不會要命啦,一般吧,不稱得上是高消費的國家,這樣吧,咱們比麵食吧,首都一碗叫價4元馬幣左右,小鎮2元,略有裝潢的餐館8元,再高級點的16元,有些實在難得你會看見20多元的,但是這些都是賣氣氛多過賣食物的。就是這樣。還有,一份報紙1元3毛馬幣,搭一次公車5毛到4元不等。你自己看看兌換率好好想吧。對,馬幣是Ringgit Malaysia,簡稱RM,華語是「令吉」,1令吉馬幣大概,我是說大概噢,2元人民幣吧。

好了,就這樣。

❼ 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

馬哈迪·莫哈末
Mahathir bin Mohamad
馬來西亞第4任首相
任期
1981年7月16日 – 2003年10月31日
出生 1925年12月20日 (1925-12-20) (82歲)
馬來西亞吉打州亞羅士打
政黨 巫統
配偶 茜蒂哈斯瑪
職業 醫生
信仰 伊斯蘭教

敦馬哈迪·莫哈末(1925年12月20日—)生於吉打州的亞羅士打,曾任於1981年至2003年間擔任馬來西亞首相一職,後於2003年10月31日正式把首相的職務轉交於阿都拉·巴達威。

1964年,馬哈迪·莫哈末以醫生的專業身份代表巫統競選國會議員,競選獲勝後進入國會,歷任各種內閣職位,1976年擔任副首相,1981年出任首相。2003年,他在舉行巫統大會上,宣布退休。

馬哈迪·莫哈末是一名深具爭議性的政治領袖,他在擔任馬來西亞首相期間,被認為是馬來西亞現代化的工程師。無論如何,他也備受批評,特別是他的權威式的領導方式及其裙帶作風。

擁有「Dr. M」之稱的馬哈迪·莫哈末,在國際舞台上也非常積極,特別是以熱切推動「亞洲價值觀」著稱。

2008年5月19日, 馬哈迪宣布退出巫統[1], 並且表示只有巫統主席兼首相阿都拉·巴達威辭職下台後才會重新入黨。

馬哈迪在任內, 對司法部門進行政治干涉, 1998年, 他為了一些對政府不利的法庭宣判, 罷免聯邦法院院長和好幾名最高法院法官, 造成司法危機[1]。
馬來西亞沙巴州亞庇高庭法官陳漢章透露, 他在1997年的一場選舉官司中宣判執政黨候選人當選無效之後, 馬哈迪欲透過法官仲裁委員會來革除其法官職位[2]。
馬哈迪牽涉轟動一時的司法丑聞「林甘影片」[3], 在他給皇家委員會的供詞中, 他承認在委任法官之前會諮詢和聽取其他人的意見,這些人當中,有可能包括商人陳志遠[4]]。
在一些經濟專家的反對下,馬哈迪執意推動國產車普騰(Proton)計劃,專家們反對的理由是馬來西亞缺乏宏大的國內汽車市場以及該計劃缺乏經濟效益。過去20年來,馬來西亞納稅人支付政府津貼來維持普騰, 馬來西亞駕車人士因為政府徵收高昂關稅以保護普騰而需支付高價錢來購買汽車,這使得一些因為公共交通系統欠完善而買普騰車的馬來西亞人承受財務負擔[5]。
1987年10月, 因為前副首相安華執意委派不懂中文的校長掌管華文小學, 造成華人社會普遍不安, 馬哈迪採用高壓手段進行茅草行動(Operasi Lalang), 援引內部安全法扣留了100多人(包括年邁的華教人士沈慕羽)和關閉了3家中英文報章(中文《星洲日報》、英文《星報The Star》和馬來文《祖國報(Watan)》[6]。
嚴重的裙帶風氣, 例如: 最顯著的是玲瓏集團的哈林沙艾(Halim Saad)、流動電話集團工藝資源(TRI)和馬航的達祖丁(Tajudin Ramli)[7]。還有經營檳城造船工業(PSC)失敗的阿明夏(Amin Shah Omar)[8]以及伊佳蘭(Ekran)的陳伯勤(Ting Pek Khiing)。2000年馬哈迪領導的政府以每股8令吉的價格向達祖丁(Tajudin Ramli)買回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的股權,那時候,馬航在吉隆坡股票市場的市場股價只有3令吉68仙 [9]。
自以為是, 無視經濟專家的建議,實施抄襲日本和韓國的重工業計劃(所謂的向東政策), 發展鋼鐵業(柏華嘉控股Perwaja)、汽車業(普騰Proton)和混凝土業, 這些失敗的計劃帶來重大問題和無數的金錢損失。特別是柏華嘉, 涉及高層貪污舞弊、管理不當的問題[10]。
藐視馬來西亞聯邦憲法、多元種族和多元宗教的社會, 執意推動回教化, 甚至宣稱世俗國家馬來西亞是回教國。於1981年拉攏安華進入巫統,協助推動國家行政回教化(Menyerap Nilai-Nilai Islam Dalam Pentadbiran Negara)的政策。
2008年3月馬來西亞國會大選後, 馬哈迪的言論漸漸變成種族主義。 2008年8月9日, 馬來西亞律師公會公開討論改信回教所引出的問題。這個公開論壇的目的是要克服改信回教後衍生的課題, 可是進行不到幾小時就受到回教激進份子的干擾與恫言鬧事的情況下被迫提前結束。馬哈迪較後發表聲明, 表示「由於馬來人越來越軟弱,才令其他種族越來越大膽提出本身的訴求,侵犯馬來人的權益,甚至還談及敏感的宗教課題,馬來人的前景令人擔憂。」[11]
2003年, 馬哈迪在第10屆回教大會組織峰會上發表反猶太人言論, 此舉受到西方國家的譴責

❽ 為什麼馬來西亞會如此種族主義

畢竟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難免政治和有些人都會這樣

❾ 馬來人至上的種族糾紛

在1963年的新加坡州選中,聯盟通過新加坡聯盟黨(Singapore Alliance Party)挑戰執政的人民行動黨(PAP)。巫統政客積極為新加坡聯盟於新加坡拉票,表示在華人領導的新加坡里,雖然執政的人民行動黨表面上是多種族的政黨,新加坡的馬來人常被視為二等公民。不過,所有巫統支持的馬來裔候選人都敗於人民行動黨手上。因為聯盟和人民行動黨之前達成協議,同意分別不會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參選,這次選舉中很多人民行動黨黨員覺得聯盟出爾反爾,於是決定在1964年的馬來西亞大陸大選中參選。雖然人民行動黨在造勢大會中吸引大量群眾,可是在大選中只贏得一個席位,由代表孟沙選區的蒂凡那勝出。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當時財政部長及馬來亞華人公會會長陳修信向華人呼籲,避免挑戰馬來人的特別權利,以免冒與印尼合並這個險,此番言論有助馬來亞華人公會保持其地位,繼續做「馬來亞半島中不爭的華人領袖」。巫統領袖對人民行動黨非常憤怒。
新問題很快就浮現。新加坡政府與人民行動黨領袖李光耀公開表示反對「馬來人至上」,提倡一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一個馬來人的馬來西亞。他辯稱:「馬來人僅僅在700年前大規模移居到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39%的馬來人里,有三分之一是較新的移民,就好像賽查花阿峇(Syed Jaafar Albar),他在戰前從印尼來到馬來亞,當時他已經超過三十歲了。因此如果某一個種族認為,他們較有資格自稱為馬來西亞人,而其他人成為馬來西亞人是全靠他們的favour,這是錯誤的。 李其後嘆言:「馬來西亞屬於誰?是馬來西亞人。誰是馬來西亞人?我希望我是,主席先生。但是坐在議院里,有時我質疑自己究竟是否被容許做一個馬來西亞人。這個疑慮在很多人的心中存在……[一旦]這種情緒轉化成行動,人與人在不言中斗爭,所導致的戰爭會徹底摧毀馬來西亞。」有時候,李卻令事情變壞,發表種族言論,其中很多批評馬來西亞的種族架構,提醒人民非馬來人現已佔大多數,佔61%,多於39%的馬來人。有一次他說:「為什麼我們要回到以前的新加坡,令在馬來亞的非馬來人淪為少數?」當時人民行動黨和巫統關系已經緊張,李常常要求聯邦政府嚴厲打擊馬來西亞的種族主義者,其中包括巫統領袖賽查花阿峇和賽那昔(Syed Nasir Ismail),令情況愈加惡劣。
李的言論令很多人不滿,尤其是聯盟的政客。陳修信稱他為「馬來西亞和馬來亞史上最大的擾亂者」。東姑認為李的立場太激進,而巫統政客覺得李用其言論來引起馬來西亞華人的注意。李關於馬來新移民的言論與到嚴厲的反駁。阿峇表示:「將馬來人和其他人同歸一類是一個侮辱……」巫統報紙《馬來亞獨立報》(Malaya Merdeka)警告:「如果馬來人受壓,利益不受保障的話,」他們會把馬來西亞和印尼合並起來。東姑對此甚感恐懼。對於他來言,馬來西亞的種族主義者不是真正的極端主義者,真正的威脅是一些尋求「大印尼」來教訓華人的人。 種族之間的糾紛導致新加坡的1964年種族暴亂,其後人民行動黨的馬來政客奧斯曼渥(Othman Wok)暗指暴亂由馬來西亞的種族主義者所策劃。暴亂後的一年,局面繼續緊張。賽查花阿峇表明:「無論在何處,我仍然是馬來人。」李在議會中嚴厲反駁道:「如果我到處說[他]說的話:『無論在何處,我仍然是華人』,我們會怎麼樣?但是我不斷提醒別人,我是馬來西亞人。我正在學Bahasa Kebangsaan(馬來語──國家語言),我接受憲法第153條。」
李堅持自己並不是反對馬來人的特別權利和憲法第153條,說:「如果移民社區……看不到問題,如果他們不能感受到做一個貧窮馬來人的滋味,又不會同情他,我可以說,他很快會把不滿果斷地表露出來,整個國家將會陷入混亂。」很少聯盟的人士認真思想他的言論。巫統政客堅持,一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表示完全平等的社會,導致馬來人的特權被撤掉。一名聯邦官員施努(Senu Abl Rahman)覺得,李所提倡的平等會阻止馬來人在經濟上參與:「我們所需要的是機會,一個為人民謀取資產的機會。」李之前表示自己馬來西亞人的身份,施努問:「李今天所享有的權利不是從天而降的,是人所賦予的。他難道不感激本國的原居民嗎?」李回應說:「不,我不是在接受別人的款待,我在這里是我的權利。馬來西亞百分之六十一的人民要於這點上堅持著,否則會失去一切,會失去未來。」有些人(當中包括賽查花阿峇)繼續持著施努的立場,把馬來人稱之為Bumiputra「家中之主」,其對向李這樣的外人bangsa asing或寄宿者orang tumpangan的款待被濫用。這番言論引起內閣成員Lim Swee Aun的反駁,堅持他們「是共同業主,不是寄宿者,不是客旅。」
有些人不同意巫統的立場。Ismail Abl Rahman向議會說「聯盟和人民行動黨贊同一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概念」,但是具體方法不同。Ismail江人民行動黨的方法定為一個「非群體性的直接模式」(non-communalism straightaway),而聯盟需要「兩個步驟。第一,種族之間的和諧;第二,是最終有一個非群體性的國家(ultimate state of non-communalism)」。李視此番言論為巴結的把戲,除非那些馬來西亞的種族主義者被制止,否則不能認真考慮這番話。 李光耀繼續他的活動,於1965年組成馬來西亞團結大會(Malaysian Solidarity Council (MSC)),裡面有多個多元種族政黨,包括人民行動黨(PAP)、人民進步黨(People's Progressive Party)和聯合民主黨(United Democratic Party)。在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馬來西亞合一會普通大會中,這些政黨的領袖發表講話,支持一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人民進步黨的西尼華沙甘(D.R. Seenivasagam)指摘聯盟,利用憲法第153條「欺負非馬來人」,而砂拉越人民聯合黨(砂人聯黨)的王其輝(Ong Kee Hui)說:「我們看到社會歧視的態度,越來越多跡象否定非馬來人的政治平等。為了我們和我們的國家,這一切都要停止,不要讓這狹縊的種族主義坐大。所有住在這里和稱本國為家的人,不論種族,都應享有政治上的平等。」
不久,巫統後座議員馬哈迪在國會中抨擊李:「新加坡華人從沒認識馬來人的管治,不能忍受被一些長期處於他們腳下的人統治他們。」李事先沒有準備,用馬來語回應:「當然有華人是百萬富翁,開大車子,住大房子。難道令一些馬來人成為富翁,有大車大房子是答案嗎?……如果我們自欺欺人,叫別人相信他們窮是因為他們沒有馬來人的權益,又或是反對人士反對馬來人的權益,我們結果會是怎麼樣?你讓鄉下的人相信,他們窮是因為我們不會說馬來語,因為政府不用馬來文,那麼他就期待[當馬來文成為唯一的國家文字]奇跡會出現。當我們清一色都說馬來語,他的生活水平將會提高。如果這樣的情況不發生時,那又怎麼樣?另一方面,當經濟、民生和教育政策出現失誤時,你回來說,噢,這些凶險的華人、印度人和其他人,對抗馬來人權益。他們並不反對馬來人權益。他們作為馬來人有權以馬來西亞人的身份,上到一些教育的水平,這些水平由一些競爭更劇烈的社群──非馬來人的社群──所創造。這是必須做的,不是嗎?不是像他們灌輸這些愚民理論,向他們說一得到一些少數馬來人所享有的馬來人權益,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最後,東姑對一切的政治爭坳感到厭倦,深信任何言語上的沖突會導致暴力發生,於是要求新加坡脫離聯邦。新加坡於1965年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首任總理由李出任。雖然新加坡憲法第89條稱馬來人為新加坡的原居民,並指出要特別保障他們的權利和權益,但是條例沒有列明任何相應政策。
有些人士其後將馬來西亞的成立歸咎於助長「馬來人至上」主義:在馬來西亞成立後,「正如里特委員會所懷疑,馬來人的權利在[馬來西亞成立前的]五六年內萎縮,其後馬來人權益於不平等待遇的環境中獲得增強。」
憲法規定,於獨立後不會馬上把法定語文由英語轉為馬來語,而是有一段十年的緩沖期。隨著1967年這個預定限期愈來愈近,有些華人提倡一套較有包容性的語言政策,容許華語在某些情況下,在公共范疇中使用。

❿ 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馬來西亞是個怎樣的國家呢

馬來西亞國土面積大概為中國貴州省兩倍,人口數量與貴州省非常,因此人口密度散布比較低。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區域的中心點,國內一共有32個中華民族。同時也是一個多族群我國,以馬來族,華族和印度族為主導。在其中馬來後裔盡管占各省總人口最大,但也只是佔有率一半以上。

物價水平便宜,日常生活高性價比

馬來西亞最與眾不同的經濟特徵就是經濟發達、物價水平便宜。馬來西亞在世界經濟排名第93位,國民收入水平遠高於中國,但消費水平不上中國的1/2。

醫療旅遊我國,全力支持

馬來西亞持續3年榮登「全世界最好度假旅遊診療我國」,馬來是大力發展醫療旅遊的國家之一。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4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0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4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5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