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在什麼成礦域
① 1.馬來西亞的礦產資源有什麼
(1)錫 :錫是馬來西亞最重要的礦產資源。據有關資料報道,馬來西亞的錫儲量居世界第二,是世界上品位最高的錫礦。其錫礦主要分布在西馬。在西馬,除檳榔嶼州外,其他各州都蘊藏著大量的錫礦。適合用來做裝飾品。
(2)鐵:鐵是馬來西亞僅次於錫的另一重要礦產。其鐵礦儲量超過1億噸,包括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磚紅壤鐵礦。其鐵礦品位也較高,鐵含量超過50%。鐵礦主要分布在彭亨、丁加奴、柔佛三州。
(3)金:金礦在東馬、西馬一些地區都有分布,其中以西馬的吉蘭丹州蘊藏為豐
(4)煤
(5)石油:石油在馬來西亞礦產資源中佔有重要地位。石油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近海地區。原油為輕質油,含硫低。天然氣主要分布在東馬近海地區。
(6)天然氣:天然氣在馬來西亞礦產資源中佔有重要地位。石油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近海地區。原油為輕質油,含硫低。天然氣主要分布在東馬近海地區。
(7) 銅:銅礦主要分布在東馬沙巴州的基納巴盧山南坡的馬穆。銅礦石儲量近2億噸。
(8) 除以上幾種外,馬來亞的礦產資源還有銻、錳、鋁土、鉻及鈦、鈾、鈷等稀有金屬礦。
② 印支地塊成礦省(Ⅳ)
印支地塊成礦省是在印支地塊基礎上發育起來的,其南西界為梅平斷裂連接庄他武里縫合帶,北西側以難河—程逸—奠邊府縫合帶為界,北動側以紅河斷裂為界;其范圍包括泰國東部、寮國中部和南部、越南南部和柬埔寨,由黎府斷褶成礦帶(Ⅳ1)、金邊盆地成礦區(Ⅳ2)、呵嚦盆地成礦區(Ⅳ3)、邊和—大叻斷褶成礦帶(Ⅳ4)、昆嵩隆起成礦區(Ⅳ5)、長山斷褶成礦帶(Ⅳ6)和馬江—桑怒島弧成礦帶(Ⅳ7)和黑水河裂谷成礦帶(Ⅳ8)等8個次級成礦單元組成(圖4.1)。
4.2.4.1 黎府斷褶成礦帶(Ⅳ1)
該帶界於南邦褶皺帶與呵叻盆地之間,是印支板塊北西部的華力西晚期邊緣褶皺帶。基底出露新元古界變質岩系,加里東期屬隆起區,早古生代地層不發育。上古生界為冒地槽沉積,以碳酸鹽岩建造為主,並以其中少量火山岩分布而有別於西部同期沉積島弧帶。泥盆系與下伏地層常為假整合接觸,並直接超覆於古生界變質岩系之上。華力西晚期有強烈構造運動。該帶發育華力西晚期鹼性正長斑岩,在黎府、庄他武里等地有印支早期花崗岩岩株。三疊系—下白堊統呵叻群沉積岩內夾有火山岩。上新世或更新世期間,區內再次褶皺隆起,形成華力西晚期以後的多期疊加褶皺帶。該帶,特別是泰國東北部黎府地區,廣泛發育有交代或接觸交代變質的銅、鉛、鋅礦床和斑岩銅礦。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通過近年來的廣泛調查,發現有金礦化。在黎府—廊開一帶,可望找到特大型金礦床。金礦化主要與白堊紀—第四紀石英閃長斑岩有關。
銅礦化在黎府地區具有較好的潛在遠景。已知有黎府南10km的Phu Thong Daen銅礦床及黎府東約15km處的Phu Hin Lek Fai銅礦床,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屬斑岩型礦床。成礦圍岩是泥盆紀—二疊紀的沉積岩層以及鈣質頁岩、砂岩、粉砂岩及石灰岩。這些圍岩經區域變質作用形成板岩、千枚岩、泥板岩及石英岩等,成礦母岩主要為三疊紀的花崗岩及安山玢岩。侵入岩體的接觸帶有矽卡岩、大理岩、角岩等。黎府斑岩銅礦及其他賤金屬礦床中,接觸交代型銅礦床大都產於石炭紀—三疊紀鈣質岩系。這些銅礦床的產出多與正磁異常相吻合。鑽探證實,黎府地區斑岩銅礦床儲量總計礦石約5000×104t,其中含銅約0.65%,這一地區的銅礦床可能與三疊紀的安山玢岩侵入有關。分布於豐沙里—黎府—羅文真火山弧帶中段黎府、廊開(Nong Khai)地區。出露地層主要有志留系—泥盆系變質碎屑岩夾基性—酸性火山岩、石炭系碎屑岩夾灰岩、二疊系灰岩夾碎屑岩。有三疊紀花崗岩侵入。已知礦產地10餘處,其中大型斑岩銅礦1處[普龍(Phu Long)],中型斑岩銅礦2處[普辛勒菲(Phu Hin Lek Fai)、普通達埃(Phu Thong Daen)],金、金鉑、鉛鋅、鐵錳礦化若干處。此外,在黎府斷褶帶的普米楊山發育有銅、金、鋅等礦化(Econmic and Commission,1990)。
4.2.4.2 金邊盆地成礦區(Ⅳ2)
該成礦區為疊加在呵叻盆地南部的新生代盆地,基底由中生代呵叻群、印支期花崗岩及更老的變質岩系組成。盆地於晚白堊世後形成,是地塹裂谷活動背景下受拉張、擠壓下沉作用影響而發生的地塹型盆地,發育次大陸相沉積,現為湄公河下游三角洲沉積區,沉積厚度約2000~3000m。
鉬—金礦化遠景區位於湄公河三角洲盆地的龍川高地,東界後江,南界龍川迪石一線,北界越柬邊界,西臨羅灣,面積約500km,是最小的成礦區。區內為第四紀洪積、沖積砂、礫石、粘土所覆蓋,僅零星分布幾個三疊紀—侏羅紀花崗岩體,已知有輝鉬礦化和砂金化(Econmic and Social)。
4.2.4.3 呵嚦盆地成礦區(Ⅳ3)
該成礦區疊加在元古宇昆嵩陸塊向西延伸的中生代盆地中,屬華力西晚期至印支早期以後,沿地塹裂谷帶發展起來的拉張斷陷盆地。
呵叻盆地被北西西走向的普潘山脈分割為兩個次級盆地,北部稱沙空那空盆地,南部稱烏紋盆地,均為巨厚的呵叻紅層所覆蓋,盆地邊緣有少量上三疊統及侏羅系至下白堊統分布。盆地中心寬闊,內有巨厚含鹽系地層沉積。含鹽層共有三層,均為泥質岩(生油層)所隔,下部鹽層厚達300m,其上部發現鉀鹽(光鹵石及次生鉀鹽),中部鹽層較薄,仍見少量鉀鹽分布,上部鹽層薄,未見鉀鹽層,鹽層中有硬石膏及石膏層分布。此外,近年石油鑽井中探發現有含鈾、含銅砂岩層,並具有工業遠景,石油天然氣亦有發現。呵叻盆地屬高熱流值分布區,地溫梯度達40℃/km,但鹽層中僅為8.3~10℃/km。
發育石鹽—鉀鹽礦床為特徵,位於呵叻高原及其北、東側,受控於中生代盆地。向北可與蘭坪—思茅中新生代盆地鉀(岩)鹽成礦帶斷續連接。思茅地區有勐臘尚勇和江城勐野井大型鉀鹽礦床、江城鎮東和景谷溫凱大型岩鹽礦床等的分布;豐沙里、彭世洛一帶也斷續有含鹽層分布。盆地由上三疊統紅色砂岩、礫岩和頁岩,侏羅系紅色砂岩、粉砂岩,白堊系紅色砂岩、頁岩和礫岩組成。本成礦帶含鉀(岩)鹽地層為上呵叻群頂部的馬哈沙拉堪組,時代為晚白堊世,也可能延續至古新世;主要由互層的或犬牙交錯的蒸發岩和紅褐色粘土、粉砂岩組成,最厚945m,含三個蒸發鹽岩段。本組底部以硬石膏層與下伏紅層過渡。帶內已知大、中型鉀鹽、石鹽礦床8處(郭遠生等,2002)。
4.2.4.4 邊和—大叻斷褶成礦帶(Ⅳ4)
構造位置位於大叻海西褶皺帶,呈北東向分布,北界綏和—大叻一線,南界藩切—邊和一線,包括林同、慶和、寧順、平順等省區,面積約42000km2。泥盆紀—早石炭世砂泥質與硅質建造的淺變質岩系不整合覆蓋於基底元古宇變質岩系之上,中晚石炭世陸源砂泥質建造又不整合淺變質岩系之上,且有多處花崗岩侵入。再上為二疊紀英安岩和早三疊世海相火山(流紋岩)—沉積建造以及中三疊世—早侏羅世海相泥質碎屑岩建造,最上面為新近紀—第四紀玄武岩所覆蓋。本區華力西期花崗岩屬於鈣鹼性二長質花崗岩、花崗閃長岩和閃長岩等。構造線不明顯,據物探資料推測有兩條隱伏大斷裂呈北東向分布,一為綏和—大叻斷裂,一為金蘭灣—朗藩斷裂。本區已發現金屬礦產地約20餘處,大型金礦床1處(茶囊Tra Nang)、大型錫鎢礦床1處(大寨Da Trai),中型鉛鋅礦床1處(洲泰Chau Thai),鉛鋅、銅鉛鋅、金礦點和礦化點若干處。錫鎢礦床與晚白堊世斑狀花崗岩小岩體關系密切,屬黑鎢礦—錫石—石英脈型,伴生砂錫鎢礦化。洲泰鉛鋅礦床與晚侏羅世—白堊紀火山岩有關,伴生銅、金、銀,屬火山岩型塊狀硫化物多金屬礦床。茶囊金礦床產於侏羅紀火山岩和中酸性侵入岩的斷裂帶中,屬含金石英脈金—黃鐵礦—毒砂組合,伴生大型砂金礦床。其中鋁土礦主要是玄武岩風殼紅土型的巴老鋁土礦床,次為花崗岩風化殼紅土型的大叻鋁土礦點。此外,還有邊和銅礦點、嘉北鉛(鋅)礦床、新盛鉛鋅礦床、克龍法鉬礦點、鉛銅礦點及砂錫礦點、銅鉬錫礦點、大叻金礦點和6個鈦鐵砂礦點等。另在柬埔寨南部的豆蔻山等地發現寶石等非金屬和鋁、錫、鉬等礦化。該礦化帶和馬來西亞東海岸的錫礦亦稱為東南亞錫礦帶的東帶(Econmic and Social,1990)。
4.2.4.5 昆嵩隆起成礦區(Ⅳ5)
該帶分布於昆嵩隆起區,其北界約在峴港—車邦一線,南界約在綏和—大叻一線,西至老、柬兩國邊界,東臨南海。主要沿昆嵩(Kon Tum)地塊邊部分布。昆嵩地塊由太古宇麻粒岩、元古宇角閃岩及多期次花崗岩、花崗混合岩構成。上覆中三疊統裂谷碎屑岩、灰岩、流紋岩,中侏羅統磨拉石相砂、礫岩,新生界玄武岩和砂、礫岩。元古宇有兩套變質岩系,一為深變質型,由角閃石、石榴子石黑雲母片麻岩夾角閃岩,有時由鈣鹼片麻岩、偉晶質和長英質正片麻岩及片麻狀花崗岩組成;一為中變質型,由各種片岩夾石英岩、大理岩和角閃岩等組成。它們大面積出露,在隆起邊緣峴港與朱萊之間的安德坳陷的東西向狹長地帶,有上古生界至中生界厚達6000m的海相碎屑泥質建造,是陸內斷陷盆地。隆起區及西緣有大量的新近紀—第四紀玄武岩(總面積為2.3×104km2)覆蓋。本區已知金屬礦產地約33處,其中鋁土礦床(點)產地15處,金礦床(點)9處,銅礦床1處,鎢礦點1處,鉛鋅礦床2處,鐵礦床5處(含大型鐵礦1處(廣義)、中型鐵礦2處(龍盛、慕德)、小型鐵礦2處)。本區所有的鋁土礦床(點)都屬玄武岩風化殼紅土型礦床。金礦床(點)主要產於元古宇變質岩系中的含金石英脈內(如蓬苗大型金礦)和矽卡岩內(如福山金礦),而寶石則產於玄武岩風化殼中或元古宇變質岩中或與花崗岩中。至於德布銅鋅礦床,奠盟鉛鋅礦床則均產於元古宇片岩中。蓬苗金礦床產於地塊東北緣元古代片麻岩和片麻狀花崗岩中的斷裂帶,以金為主,伴生銀、銅、鉛、鋅,屬含金石英脈金—黃鐵礦—毒砂組合。總之,本區是一個以鋁土礦、金礦為主的成礦區(Econmic and Social,1990)。
4.2.4.6 長山斷褶成礦帶(M6)
該成礦帶北界蘭江,南界約在峴港—寮國車邦一線,主要沿越、老交界的長山花崗岩帶呈北西向展布,是一個發育於斷褶帶基礎上的成礦帶。帶內主要出露古生代地層,西部近呵叻盆地有中生代地層分布;伴有多期花崗岩漿侵位。成礦與花崗岩漿活動關系密切。以Fe-Cu、Au礦化為特點。目前工作程度較低,發現並勘探了越南最大的鐵礦——河靜石溪鐵礦,儲量達6×108t,屬鎂質矽卡岩型磁鐵礦礦床,並伴有稀土金屬礦床。
長山成礦帶由巨厚地槽相砂泥質建造,並經淺變質的龍帶河群和大江群與沉積間斷面之上的中石炭世—二疊紀碳酸鹽岩建造及白堊紀陸相岩層組成。構造形態上,中奧陶世至泥盆紀地層強烈褶皺成線狀構造,其上則明顯地覆蓋著產狀近於水平的中石炭統—二疊系灰岩,故認為是屬於華力西期構造運動之產物。區內岩漿岩有中奧陶世花崗岩侵入體,侵入於下古生界和泥盆系的大型花崗岩基的時代可能為華力西期。本區有幾個巨大的自東而西的推覆體,推覆距達數十千米,推覆構造為北西走向。帶內已知鐵、金、銅、錫、鉛、鋅等礦產地72處,可劃分為4個次級成礦區:①川壙鐵、金、銅、鉛、錫成礦區;②甘蒙錫、金、鉛成礦區;③車邦金、銅、鉛、錫成礦區;④峴港金、鉛、鋅、鐵成礦區。鐵礦除河靜石溪矽卡岩型磁鐵礦床產於華力西期花崗岩體與泥盆系灰岩接觸帶外,其餘四個小型鐵礦和五個錳礦床(點)均產於石炭系灰岩中,而順化金礦點則為花崗岩體中含金石英脈。稀土金屬礦床是石溪鐵礦伴生礦,礦石與古近紀花崗岩體有關。近年來,澳大利亞礦業公司在該帶發現並開采Sepon斑岩型Cu-Au礦床(Econmic and Social,1990)。
4.2.4.7 馬江—桑怒島弧成礦帶(Ⅳ7)
該成礦帶是一個在島弧演化基礎上發育的成礦帶,包括馬江鉻、鎳、銅、鈷、錳成礦區和桑怒銅、鉛、鋅成礦區。前者位於金沙江—哀牢山—馬江結合帶內,受控於馬江超鎂鐵質岩帶。該岩帶沿清化努山(Nui Nua)、桑怒北、奠邊府一帶分布,呈北西走向,往北可與哀牢山超鎂鐵質岩帶連接。帶內已知20餘個岩體,主要由純橄欖岩、方輝橄欖岩、二輝橄欖岩組成。它主要是由元古宇變質岩系中包括片麻狀花崗岩和下古生界的中淺變質岩系片岩、石英岩、大理岩等組成。在復背斜軸部或其南側有三疊紀的花崗岩侵入體和基性超基性岩侵入體展布。本成礦帶目前主要在復背斜東南段已發現Cr、Au、Sb、Fe和寶石礦(點)14處,其中鉻、鎳礦床2處,含大型砂鉻礦床1處(努山古定Co Dinh)、小型硅酸鎳床1處。鉻鐵礦床與超基性岩體有關,如著名的清化古定鉻鐵礦礦床。以泥盆紀陸源—碳酸鹽岩建造為容礦岩的金、銻礦床和紅土型鐵礦床。清化古定鉻鐵礦床位於清化西南約20km處竹山超基性岩體(由蛇紋石化橄欖岩、輝橄岩和橄輝岩組成)的東側,為一洪積—沖積型砂礦床。砂礦由上至下可分為:下部含鉻鐵礦砂質粘土層、由白色泥岩組成的下膠結層;上部含鉻鐵礦砂質粘土層等,厚約10~60m,分布面積很大。礦石含量占洪沖積物總量的2%~5%,礦石粒徑小於0.5mm,由細粒鉻鐵礦組成,礦石含Cr3O2:1.8%~4.3%,礦石總儲量達數百萬噸,是一個特大型礦床。桑怒銅、鉛、鋅成礦區分布於成礦帶北東部分的奠邊府、桑怒、義安一帶,主要受控於三疊系及侵入其中的花崗岩漿活動(Econmic and Social,1990)。
4.2.4.8 黑水河裂谷成礦帶(Ⅳ8)
位於馬江結合帶和紅河大斷裂之間的黑水河裂谷盆地及其南西側的萊州—清化復背斜,受控於黑水河中酸性岩漿岩帶及基性超基性岩帶。帶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上二疊統—下三疊統玄武岩,中—上三疊統砂岩、頁岩、灰岩、玄武岩,上三疊統礫岩、砂岩、頁岩,上侏羅統—下白堊統玄武岩、安山岩、流紋岩、凝灰岩,上白堊統陸相紅色砂礫岩,構成一軸向北西的盆地,盆地北東、南西邊緣有古生界和前寒武系分布。其特點是具有厚達7000餘米的泥盆紀。
晚三疊世連續沉積的沉積岩層,除中泥盆世、中石炭世和二疊紀形成碳酸鹽岩建造外,在其他時代均為碎屑泥質建造和火山沉積建造,晚三疊世諾利期為含煤建造,侏羅紀—白堊紀為陸相盆地砂礫岩,西部有印支期花崗岩侵入體,沿中心軸斷裂(北西向)展布有三疊紀基性—超基性岩帶。中酸性和基性超基性岩漿岩帶分別位於黑水河盆地和其與南西側萊州—清化復背斜交接部位,它們與成礦關系密切。成礦帶呈北西走向,已知礦產地近50餘處。主要礦產有銅、鎳、鉛、鋅、銀、金、銻等(Econmic and Social,1990)。
③ 全球成礦區域劃分
裴榮富等(2009)根據全球地質構造背景與成礦特徵,劃分出勞亞、岡瓦納、特提斯和環太平洋四大成礦域和21個巨型成礦區帶(圖7-2),各大成礦域的特徵如下:
1.勞亞成礦域
勞亞成礦域位於地球北半部,橫跨北美洲、歐洲和亞洲三大洲,包括北美成礦區、格陵蘭成礦區、歐洲成礦區、烏拉爾-蒙古成礦帶、西伯利亞成礦區和中朝成礦區六個巨型成礦區帶,是世界最大的成礦域。該成礦域由一系列前寒武紀陸塊和介於其間的顯生宙造山帶組成,成礦地質構造背景復雜,以前寒武紀地塊及疊加其上的顯生宙沉積盆地和構造帶為主,其次是顯生宙造山帶,在新生代風化殼中也有少量大型超大型礦床產出。
勞亞成礦域以天然氣、煤炭、鐵、鉀鹽、石油、鈾、錳、鉻、鉛鋅、鎳、鎢、鉬、銻、金、銀、磷、金剛石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成礦時代貫穿整個地質時代,以古生代為主,中生代和元古宙次之。礦床類型眾多,主要有沉積油氣礦床、沉積煤礦床、沉積錳礦床、沉積磷礦床、BIF型及變質型鐵礦床、銅鎳硫化物礦床等,著名礦床有俄羅斯烏連戈伊天然氣田和通古斯卡煤田、烏克蘭尼科波爾錳礦床、蒙古庫蘇古爾磷礦床、俄羅斯庫爾斯克鐵礦床和諾里爾斯克銅鎳硫化物礦床、加拿大薩德伯里銅鎳硫化物礦床和薩斯喀徹溫鉀鹽礦床、朝鮮檢德鉛鋅礦床、中國白雲鄂博稀土鐵礦床和金川銅鎳礦床等。
2.岡瓦納成礦域
岡瓦納成礦域位於地球南半部,橫跨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亞洲四大洲,包括南美成礦區、非洲-阿拉伯成礦區、印度成礦區、澳大利亞成礦區及南極成礦區五個巨型成礦區帶,是世界第二大成礦域。該成礦域主要由一系列前寒武紀陸塊組成,成礦地質構造背景以前寒武紀地塊及疊加其上的顯生宙沉積盆地和構造帶占絕對優勢,新生代風化殼中亦有較多的大型超大型礦床產出。
岡瓦納成礦域以石油、天然氣、鋁土礦、金剛石、鉛鋅、銅、鎳、鐵、金、鉻、錫、鈾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成礦時代亦貫穿整個地質時代,但以元古宙和新生代為主,太古宙和中生代次之。礦床類型眾多,主要類型有沉積油氣礦床、紅土型鋁土礦礦床、金伯利岩型金剛石礦床、砂頁岩型銅礦床、SEDEX型鉛鋅礦床、BIF及變質型鐵礦床、紅土型鎳礦床、層狀雜岩體型鉻礦床、銅鎳硫化物礦床等,著名礦床有沙烏地阿拉伯加瓦爾油氣田、科威特布爾甘油氣田、幾內亞圖蓋-達博拉鋁土礦礦床和博克鋁土礦礦床、剛果(金)基布阿金剛石礦床和科爾韋濟銅礦床、澳大利亞奧林匹克壩鈾銅金礦床、澳大利亞布羅肯希爾鉛鋅礦床和哈默斯利鐵礦床、巴西烏魯庫姆-木通鐵錳礦床、巴西巴魯阿爾托鎳礦床和尼克蘭迪亞鎳礦床、南非布希維爾德鉻鎳礦床和烏基普銅鎳硫化物礦床、南非卡拉哈里錳礦床和穆奇森銻礦床、南非維特瓦特斯蘭德金礦床等。
3.特提斯成礦域
特提斯成礦域橫亘於地球中部,地跨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四大洲,包括加勒比成礦帶、地中海成礦帶、西亞成礦帶、喜馬拉雅成礦帶和中南半島成礦帶五個巨型成礦區帶,是世界最小的成礦域。該成礦域主要由顯生宙造山帶組成,其展布范圍與特提斯造山帶的范圍相當。成礦地質構造背景比較簡單,主要是顯生宙造山帶,其次是新生代風化殼。
特提斯成礦域以錫、鉀鹽、鉛鋅、鋁土礦、銅鉬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成礦時代以中新生代占絕對優勢。礦床類型較多,主要類型有砂錫礦床、蒸發岩型鉀鹽礦床、熱液型汞礦床、紅土型鋁土礦礦床等,著名礦床有印度尼西亞邦加島錫礦床和西加里曼丹鋁土礦礦床、泰國拉郎-普吉錫礦床、中國岡底斯的驅龍銅礦、土庫曼卡爾柳克-卡拉比爾鉀鹽礦床、西班牙阿爾馬登汞礦床、摩洛哥烏拉德-阿卜墩磷礦床和甘圖爾磷礦床等。
成礦系統論
4.環太平洋成礦域
環太平洋成礦域環繞太平洋周緣展布,地跨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包括北科迪勒拉成礦帶、安第斯成礦帶、楚科奇-鄂霍次克成礦帶、東亞成礦帶和伊里安紐西蘭成礦帶五個巨型成礦區帶,是世界第三大成礦域。該成礦域主要由顯生宙造山帶組成。成礦地質構造背景主要是顯生宙造山帶及新生代風化殼。
環太平洋成礦域以銅、鉬、金、銀、鎳、鎢、錫、鉛鋅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成礦時代以中新生代占絕對優勢。礦床類型較多,斑岩型銅鉬礦床非常發育,火山岩型銀礦床、紅土型鎳礦床、矽卡岩型鎢錫礦床亦很發育,著名礦床有智利楚基卡馬塔銅鉬礦床和埃爾特尼恩特鋼鉬礦床、美國克萊梅克斯鉬鎢礦床、玻利維亞波托西銀礦床、新喀里多尼亞戈羅鎳礦床、中國錫礦山銻礦床、中國柿竹園鎢-多金屬礦床和個舊錫-多金屬礦床、加拿大馬克通鎢礦床、澳大利亞韋帕鋁土礦礦床等。
④ 環太平洋構造-成礦域
3.3.3.1 環太平洋成礦帶概述
地質上的環太平洋帶是指太平洋海域中各大洋板塊與周圍大陸板塊自中生代以來相互作用所影響的地區,其范圍除太平洋邊緣海域外,還包括與之毗鄰的歐亞、美洲和印-澳大陸,東界沿落基山-安第斯山,西界從上揚斯克經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至紅河斷裂,南界從伊里安經西南太平洋諸島至紐西蘭,北部包括整個阿拉斯加和楚科奇半島。在上述廣闊范圍內構造線方向總的與洋、陸板塊邊界即大陸邊緣一致,疊置在具有不同性質和歷史的構造單元之上,如在亞洲東部,由侏羅紀-白堊紀火成岩-深成岩組成的北北東向構造帶自北向南分別疊置在近東西向的西伯利亞陸塊、中朝陸塊和揚子陸塊上,充分顯示了它的新生性質。
環太平洋帶和特提斯帶是全球最主要的中、新生代造山帶,集中了全球85%以上的活火山和強烈的地震活動。環太平洋帶是大洋消減和弧-陸碰撞的產物,並以長距離遷移的移置地塊發育為特徵。板塊構造理論中的一些重要內容,如島弧型和安第斯型活動大陸邊緣、鈣鹼性火山岩系、雙變質帶伸展構造、變質核雜岩等,都是根據這一地區的研究而總結出來的。
全球大洋板塊年齡圖顯示(圖3.21),太平洋西側洋遠離大洋中脊,太平洋東側洋中脊距離大陸板塊近,在太平洋北半部,太平洋中脊已經處於大陸板塊之下;太平洋板塊在始新世以前向北北西方向移動,距今40Ma起方向變成北西西向;印澳板塊正向北運動;由於大西洋自晚中生代形成以來的擴展,其西翼的南、北美洲大陸同步向西運動(大西洋張開)。這些決定了環太平洋帶不同段落在地質演化上的巨大差異。總的來說,自阿留申弧到蘇拉威西島的環太平洋北段和西段,太平洋板塊正向毗鄰大陸下消減,發育典型的海溝、島弧和寬闊的弧後邊緣海。環太平洋帶東段以美洲大陸向西掩覆到大洋板塊上為特點,在美國和加拿大邊境以及加利福尼亞灣北側陸殼蓋在洋中脊上面的部位,出現大規模的伸展構造,南美大陸對納斯卡板塊的逆掩形成了安第斯陸緣弧。晚中生代期間太平洋板塊向北運動,美洲大陸西緣則是大量來自赤道方向的外來地塊拼貼增生的場所。環太平洋帶西南段是太平洋板塊和印澳板塊的洋殼相互作用區,兩者的運動方向決定了匯聚是斜向的,從而造成了島弧、增生雜岩楔和陸殼碎片的復雜間列。
環太平洋帶西帶為一寬闊的洋、陸相互作用區,總的來說可分成內、外兩帶。外帶靠陸側,那裡成熟的大陸型地殼已經生成(如中國東部等);內帶靠洋側,新生代以來仍處於裂谷發展階段,是太平洋板塊正在俯沖消減的部位。太平洋板塊的西界沿千島、日本和小笠原-馬里亞納海溝分布,向西為同名火山島弧,新生代初通過裂陷作用發育起來的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和南海等弧後盆地把它們與大陸隔開。夾持在菲律賓群島與太平洋之間的菲律賓海板塊是始新世以來生成的,正沿琉球和菲律賓弧向亞洲大陸俯沖。內、外帶之間的界線由亞洲大陸邊緣火山-深成岩帶標示出來(圖3.22)。
圖3.22 西太平洋和亞洲東部構造略圖
古生代期間亞洲東部陸塊(克拉通)與褶皺帶總體是東西展布、南北間列,與此同時,從西向東還顯示出地層時代變新、構造活動性增加的特徵。如中國南方早古生代時從揚子陸塊的淺水陸架碳酸鹽向東過渡為深水復理石;晚古生代時西伯利亞和中國的陸塊上都是台地型沉積,但向東從上揚斯克經錫霍特阿林至中國閩北卻變為巨厚的沉積,台灣大南澳群中更出現洋殼碎片;中國東部的侏羅系-白堊系是陸相地層,向東至台灣海峽為海相地層所代替,菲律賓巴拉望-民都洛島一帶則變為厚逾萬米的復理石、細碧岩和硬砂岩,這些都表明顯生宙期間亞洲東部存在著古大陸邊緣,而且它的性質與輪廓在不同地史階段有很大的差異。
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為主要活動時期的亞洲大陸邊緣火山-深成岩帶的出現,標志著環太平洋西帶新演化階段的開始。這個帶從楚科奇半島向南,經錫霍特阿林和朝鮮半島東南,日本本州西北至中國閩浙沿海,長度超過5000km,向西可到大興安嶺-太行山以西的蒙古和山西高原,由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組合的陸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相應的深成岩組成。岩漿活動時代向東南方向變新而鉀及全鹼含量向西北方向增高,反映了晚中生代時大洋板塊向亞洲大陸的強烈消減。晚白堊世和新生代的海相地層和火山活動總的只限於此帶以東。新生代以來是亞洲大陸東部一系列邊緣海形成的時期,日本、菲律賓的巴拉望和北加里曼丹等就是因此而從亞洲大陸裂離的;松遼盆地和華北盆地等是同一過程在陸上的表現。在裂陷作用較強烈的南海、日本海和菲律賓海,中心已有洋殼生成。鄂霍次克海東南部的千島海槽和東海南部的沖繩海槽則是未來洋殼將出現的部位。
3.3.3.2 環太平洋成礦帶礦產特徵
環太平洋成礦帶礦產資源豐富,礦種的分布、時代與板塊構造演化密切相關。大陸邊緣海域是石油天然氣富集帶,亞洲東部從蘇聯遠東,中國東部陸上和海域油田到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一部分油氣田都位於弧後盆地中,與新生代以來岩石圈伸展、裂谷作用發育有關。美洲大陸西緣的油田,如加利福尼亞至墨西哥、阿拉斯加和厄瓜多等則多位於太平洋沿岸的陸架盆地中。加拿大艾伯塔、美國蒙大拿、懷俄明等地的油氣資源則產於前陸盆地中,與沿落基山的疊瓦式逆沖構造有關。
與島弧及大陸邊緣火山-深成作用有關的礦產品種多,規模大,不少是全球最主要的產地,如智利、秘魯的斑岩銅礦,北美西部的鉬,中國雲南至馬來西亞的錫,中國華南和玻利維亞的鎢礦等。巴布亞紐幾內亞和菲律賓的銅,日本的多金屬黑礦,中國台灣的金-銅礦床等則與更近期的島弧火山活動有關。這些礦床的成礦時代都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
太平洋東岸的美洲大陸西緣由於太平洋板塊的俯沖消減,在美洲大陸西緣形成了強烈活動的鈣鹼性岩漿火山岩類型,並且以新生代岩漿佔主導地位,形成的大型超大型Cu-Au-Mo礦床,礦產類型較單一,但礦床規模大。太平洋西岸的歐亞大陸邊緣中新生代岩漿活動水平分帶非常明顯,島弧區以新生代鈣鹼性岩漿侵入噴出活動為主,歐亞大陸邊緣以中生代酸性岩漿侵入或噴發為主,形成的礦產類型多,但礦床規模變化較大且分散。只在歐亞大陸東緣的南部由菲律賓弧、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弧形成的大型超大型斑岩型Cu-Au礦較多,屬於大洋板塊-島弧相互作用產物,可能與太平洋東岸的美洲大陸西緣洋陸相互作用有某些相似之處。
環太平洋成礦帶礦產分布極不均衡。以斑岩銅礦為例(圖3.23),已有資料表明,全世界超大型斑岩銅礦(500萬t以上的)的銅儲量,環太平洋帶超大型斑岩銅礦床共有28處,擁有銅金屬儲量40687萬t,佔世界超大型斑岩銅礦總儲量的90%,其中:太平洋東岸,共有26處礦床,擁有銅金屬儲量39234萬t,占總儲量的86.8%;太平洋西岸北起俄羅斯的堪察加半島,經日本沖繩,中國台灣奇美,菲律賓,馬來西亞沙巴、伊里安島、布干維爾,巴布亞紐幾內亞,紐西蘭到斐濟島都發現斑岩銅(金)礦床,但作為超大型斑岩銅礦床的只有中國的德興和印度尼西亞的格拉斯貝格(Grasberg,共擁有2000多萬噸銅儲量,佔3.2%。形成時間上,新生代約佔60%;中生代約佔35%;其他時代佔5%。鎢、錫、稀土等資源亞洲東部占優勢,形成時代上以中生代為主,其次為新生代(圖3.24)。
圖3.23 東西太平洋地區斑岩銅礦分布圖(資料來源:同圖1.5)
圖3.24 全球大中型Sn礦分布圖(資料來源:同圖1.5)
⑤ 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在哪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由馬來半島南部的馬來亞和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的沙撈越、沙巴組成。地處北緯1°-7°,東經97°-120°。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全境被南中國海分成東馬來西亞和西馬來西亞兩部分。西馬來西亞為馬來亞地區,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西瀕馬六甲海峽,東臨南中國海,南瀕柔佛海峽與新加坡毗鄰,並建有兩條長堤相通。東馬來西亞包括沙撈越地區和沙巴地區,位於加里曼丹島(婆羅洲)北部,汶萊則夾於沙巴州和沙撈越州之間。馬來西亞國土面積330257平方公里。海岸線部長4192公里
⑥ 馬來西亞在地球的那個地方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的中心, 座落在從赤道向北延申至7緯度的區域內, 是名副其實的熱帶樂園。馬來西亞包括馬來西亞半島(西馬) 及東面隔海的兩個州(東馬), 即沙巴州和砂撈越州。東馬與西馬這兩片土地中間隔著南中國海。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砂撈越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州, 它位於柏紐島(Borneo)的西北角與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交界。雪蘭莪是馬來西亞人口最多及工商業最發達的州, 它位於馬來西亞半島中部。 馬來西亞由13個州和1個聯邦直轄區組成。與馬來西亞陸地相接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汶萊、新加坡和泰國。 與馬來西亞海域相鄰的國家除上述之外, 還有緬甸、柬埔寨、越南、菲律賓及中國。 著名的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西亞半島西側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 是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主要航道。
⑦ 馬來西亞位於中國的哪個方向
位於中國的南邊,馬國位於東南亞,國土被中國南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位於馬來半島的馬來西亞半島(西馬)和加里曼丹島北部(東馬)。
馬國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國家,官方宗教雖為伊斯蘭教,但國民宗教自由權由馬來西亞憲法保障。大馬是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在19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之一,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實施馬來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
(7)馬來西亞在什麼成礦域擴展閱讀
自然資源: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曾是世界產錫大國,因過度開采,產量逐年減少。石油儲量豐富,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
區域位置:
馬來西亞國土面積330345平方公里(2016年),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全境被中國海分成馬來西亞半島(半島)和沙巴砂拉越(沙砂)。半島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西瀕馬六甲海峽,東臨南中國海,南瀕柔佛海峽與新加坡毗鄰,半島上共11州屬;沙砂位於婆羅洲北部。
⑧ 馬來西亞處於地球什麼位置
馬來西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東南亞。
馬來西亞聯邦(英語:Federation of Malaysia,前身馬來亞),通稱馬來西亞(Malaysia),簡稱大馬。馬來西亞被南中國海分為兩個部分: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連接新加坡;東馬來西亞,位於婆羅洲(加里曼丹島)的北部,南接印度尼西亞,汶萊國夾在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
1957年8月31日,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獨立。1963年,馬來亞聯同新加坡、沙巴及沙撈越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首都為吉隆坡,聯邦政府則位於布城。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英聯邦、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主要參與的軍事行動有五國聯合防衛和聯合國維和行動。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憲法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政府系統密切仿照威斯敏斯特的議會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基於普通法。國家元首是國王,被稱為最高元首。政府首腦是總理。
馬來西亞是一個新興的多元化經濟國家。經濟在19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國家之一,是資本主義國家。馬來西亞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旅遊業是馬來西亞的第三大外匯收入來源,知識經濟服務業也在同步擴張。
⑨ 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
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
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決定它的戰略地位的重要,它的經濟發展也依賴於此。下面就和我一起了解下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吧。
馬來半島地勢北高南低。中部是山脈,山脈東西兩側逐漸降低,沿海是平原。8條大體平行的山脈呈西北至東南走向,縱貫馬來半島。其中以吉保山脈(又稱中央山脈)為主,有5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峰聳立其上。東部的大漢山海拔約2190米,是西馬的'最高峰。這里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錫礦資源,據稱這里是世界上錫的最大成礦帶。錫礦的開采是馬來西亞最早期的工業之一,在國民經濟生產中曾居極為重要的地位。很長一段時間,錫的產量雄居世界第一位,最高年產量曾達768萬噸,是最大的錫出口國,被譽為“錫的王國”。如今“錫的王國”的稱號已成為歷史。近年來,馬來西亞的錫礦業一直在走下坡路,由最大的錫出口國,變成了錫的進口國。據報道1991年的錫產量是207萬噸,1993年下降到104萬噸,1995年又下降到6402噸,1996年為5174噸,到了1997年則為5070噸,而馬來西亞本國的錫需求量為6586噸,供不應求,還需進口一些。自1993年起,錫的價格在節節下跌,這也是馬來西亞錫礦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至此,馬來西亞已步出世界主要錫生產國的行列。不少昔日的采礦場已變成廢礦湖,有的已被開發建設成為休閑游樂場所,有的仍棄置那裡無人問津。
西部沿海是深厚的沖積平原,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地下水位高,是主要的農作物產區。全境河流以吉保山脈為分水嶺,分別向東西兩側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
西側河流又稱為馬六甲海峽水系,以霹靂河為最長,約350公里,流域面積15萬平方公里。東南亞最大的明歌水壩和歷史較長的珍德羅水壩就建在該河上游。東側河流又稱南海水系,以彭亨河為最長,它是西馬最大的河流,全長434公里,流域面積29萬平方公里。
東馬地勢以伊班山脈和克羅克山脈為中心,從內地往沿海逐漸降低。沙撈越地區北部是沖積平原,內地多是森林覆蓋的丘陵和山地。伊班山脈位於沙撈越東部,山峰多在海拔2000米左右。沙巴地區西部沿海為沖積平原,是重要的農業區,主要種植水稻。內地大多是森林覆蓋的山地。西部的克羅克山脈縱貫該區南北,其主峰基納巴盧山海拔4,101米,是馬來西亞最高峰,也是東南亞最高峰。
東馬河流非常多,水深量大,極具通航價值。主要河流有沙巴境內第一大河基納巴甘河,長560公里,流域面積一萬多平方公里,河口寬960米,水深10米,可通航距離為320公里。此外,還有盧帕河、拉讓河、巴蘭河等。其中,盧帕河是馬來西亞最寬的河流,河口以上50公里一段,河面寬度達4~5公里,再向上溯20公里,還可以行駛吃水2米深的輪船。拉讓河是馬來西亞第一大河,全長592公里,流域面積39萬平方公里,該河最顯著的特徵是支流多而長,特別是在下游,岔流如網,有4個較大的河口,海潮能倒灌60公里之遠,其景甚為壯觀。
;⑩ 馬來西亞地理位置在哪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的中心, 坐落在從赤道向北延伸至7緯度的區域內, 是名副其實的熱帶樂園。
馬來西亞包括馬來西亞半島(西馬) 及東面隔海的兩個州(東馬), 即沙巴州和砂撈越州。東馬與西馬這兩片土地中間隔著南中國海。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地形地貌
地形主要是平原,地面平坦、起伏較小。
半島地勢北高南低,其主幹山脈蒂迪旺沙山脈將半島分成了東西海岸;沙砂的沿海多為平原,內地多為森林覆蓋的丘陵和山地,克羅克山脈由砂拉越向北延伸,穿過沙巴將沙巴分成東西海岸。
馬來西亞最高峰是高達4101米的京那巴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