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超去馬來西亞做什麼
⑴ 吳孟超的生平簡介
吳孟超(1922年8月31日-2021年5月22日),福建閩清人,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庄同濟醫院終身名譽院長,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和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大陸學者之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進入同濟附中,1949年畢業於原同濟大學醫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1年5月,中國將17606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2012年2月3日,光榮當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2019年1月14日,吳孟超院士退休。
吳孟超是最先提出中國人肝臟解剖「五葉四段」的新見解,在國內首創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率先突破人體中肝葉手術禁區,建立了完整的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診治體系。
他主持建立了肝膽外科疾病治療及研究專科中心,先後獲國家、軍隊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24項,出版《腹部外科手術學圖譜》、《肝臟外科學》等醫學專著19部,發表論文220餘篇。2020年10月18日,吳孟超院士館在福州閩清縣落成開館。
2021年5月22日,據健康時報,吳孟超院士過世,享年99歲。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病逝:
「吳老已病危,今晚可能仙去。」2021年5月22日凌點四十分許,手機震動,簡訊跳出。吳老,即吳孟超。22日13點05分,噩耗傳來。一代醫界傳奇、深受病患愛戴、桃李滿天下的「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病逝,享年99歲。
彌留之際,他的三位女兒和最親近的學生們陪伴在身邊,為他祈禱,為他送行。
傳奇終將落幕。吳老駕鶴,意料之外,更在意料之中。近幾年,有關他身體愈下的傳言不斷;2019年底,本刀在一次會議上邂逅王紅陽院士,詢及此事,王院士亦直言不諱。再往後,海軍軍醫大學的同道們都說,吳老卧床日久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吳孟超
⑵ 吳孟超從醫78年救治1.6萬名患者,關於吳孟超院士你都了解多少呢
吳孟超院士作為中國肝膽外科的奠基人,被稱為“肝膽外科之父”,他一生一直致力於救治肝病病人,開創了一系列的新療法和理論,堪稱是新中國醫學外科領域的奠基人。不幸的是2001年5月22日,他和另一位無雙國士袁隆平先後辭世,讓無數中國人都為他們感到惋惜。今天小編就跟大家接受一下這位吳孟超院士。
一、心繫祖國,投身醫道。1922年吳孟超出生福建閩清,5歲的時候他和母親前往馬來西亞投奔父親。1940年,18歲的吳孟超懷揣著報國熱情,從馬來西亞返回國內參加抗日活動,由於封鎖選擇在昆明的同濟大學附屬中學讀書。1943年-1949年,他和後來的妻子一起在同濟大學醫學院學習,最後成功畢業,投身到新中國的醫療事業當中。
以上就是吳孟超院士的基本信息,因為篇幅有限難免掛一漏萬,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互動交流!
⑶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去世,96歲仍主刀52台手術,他是個啥樣的醫生
吳孟超老院士不幸離世,中國肝膽外科屆的泰山北斗就這樣離開了我們,作為新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他在這個領域內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是讓我們能在這個學科領域內成為世界先進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不單單是在理論科研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作為一個醫生,60多年的從醫生涯中,治療病患超過15000多人,真正踐行了“大醫精誠、治病救人”的理念。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介紹一下這位老院士。
一、立志報國,歸國鬧革命,最後選擇從醫。吳孟超5歲時和母親一起去馬來西亞投奔父親,在國內革命如火如荼之時,作為一名報國青年,18歲他選擇回到了國內參加革命,但受到封鎖,他最終選擇了學醫報國。1949年新中國建立,他也從同濟大學醫學院順利畢業,加入了第二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為了一名軍醫。
可惜吳院士還是離開了我們,希望他一路走好!
⑷ 緬懷醫者吳孟超:他有一雙和常人不太相同的手
噩耗不期而至。99歲的吳孟超院士今日逝世。
時間凝固在2021年5月22日13時02分,吳孟超,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原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
在中國醫學界,吳孟超的名字如雷貫耳。他的醫術聲名遠播,他的仁心百姓稱贊。孫思邈曾說,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吳老用他這一生,實踐了這句話。
澎湃新聞曾多次采訪吳孟超,了解過他許多行醫濟世、拯救病患的故事。雖然他外人面前常表現得淡然,可回到診室、手術台前,他又恢復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常態。
也正如此,吳孟超用一生救護了許許多多生死邊緣的病患。大醫精誠、醫者仁心,吳老用一雙手,濟世蒼生。
取出「世界之最」的大「毒果」
吳孟超有一雙和常人不太相同的手。
2018年吳孟超登上央視《朗讀者》節目,他雖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鑠,一上台給觀眾敬了一個庄嚴的軍禮,贏得現場觀眾熱烈掌聲。節目中,他展示了自己的雙手。
吳孟超的手,手指修長、靈巧有力、柔軟溫暖。不過,現場觀眾發現,他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內側彎曲。為什麼?吳孟超平靜地解釋,這是常年握止血鉗和手術刀的結果。
在肝臟的方寸之地,他用這雙手,把大約16000名病人拉出了生命的絕境。
《人民海軍報》曾講述了一則故事:1975年1月3日,吳孟超早上剛上班,一名男子雙手捧著大肚子撞開了他診室的門,張口就說要找「神醫」吳孟超。見到吳孟超後,這名患者立刻哀求說:「救救我吧!」
吳孟超趕緊招呼病人坐下,仔細詢問情況。病人叫陸本海,來自安徽舒城。他的肚子一開始長了一個雞蛋大小的腫塊,在當地醫院進行瘤體穿刺時,引起大出血,缺乏經驗的醫生好不容易把血止住,小心地縫合關閉了腹腔。
可沒想到,這個瘤子卻越長越大。見到吳孟超時,陸本海的腹部好似十月懷胎。吳孟超經過仔細檢查,診斷患者為巨大肝海綿狀血管瘤。
這么大的腫瘤裡面充滿了血液,手術中一旦出現破裂,危險難以想像。當時會診時,多位專家的意見很一致,做這個手術風險太大,不能做。但如果不做,患者最後一絲生的希望也就沒了。徵求患者意願後,吳孟超沒有後退,決心為他手術。
那是一次與「死神」的過招。手術中,吳孟超先做了一條不長的腹正中切口,初步探查後,再逐步擴大切口。當預定切口完全切開,巨大的紫色瘤體終於露出原形。瘤體上面頂入胸腔,下端侵入腹腔,隨著呼吸一起一伏,就像一頭在籠子里折騰夠了的野獸。
在醫療團隊的輔助下,吳孟超一點一點地小心分離,整整12個小時後,這個重達18千克的瘤子被完全切除了。
直到今天,這個瘤子仍是「世界之最」,被國內外醫學界廣泛認可的又一個醫學奇跡。腫瘤標本還放在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史館。
吳孟超的手,還能撫慰患者的心。
熟悉吳孟超的人都知道,他一般都是用雙手去握病人的手,很多病人激動地說:「沒想到大名鼎鼎的吳孟超這么親切隨和、平易近人。」
其實,他用兩只手跟病人握手有三層目的:一是打消病人思想顧慮,拉近醫生和病人的心理距離。二是通過握手他能知道病人體溫怎麼樣,有沒有發燒。三是他的一隻手順勢往病人的手腕一滑就可以搭脈,判斷他們的身體狀況。
96歲時親自主刀
2016年底,吳孟超已95歲高齡,澎湃新聞記者對他的一次采訪中,發現原來他仍在堅持日常門診、手術。
每天,吳孟超上午6點半起床,8點上班,中午休息1-2個小時,直到晚上9點回家睡覺。日復一日地堅持。
「在中國看病不容易,對於肝癌病人來說更難,作為一名醫生,我的職責就是為病人的 健康 做貢獻,幫病人多省錢。」2016年12月17日,吳孟超這樣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醫生應該靠技能為患者的 健康 做貢獻,用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幫病人看病。
許多病患經吳孟超醫治後,都曾感動落淚過。門診中,吳孟超常常會幫病人免費咨詢,一旦條件符合條件,便收治入院。他還會幫一些疑難患者開刀,很多人贊嘆這是奇跡——95歲的吳孟超,手指還是靈巧、精準。
「這么大年紀,該安享晚年了,何苦還要手術」,也有不少人這樣勸他。吳孟超說,這是一種職業習慣,只要還能拿得動手術刀,他就會站在手術台上,服務病人。
2017年春,「時代楷模」獲得者、「不忘初心的好民警」陳清洲被查出肝癌。吳孟超當即表態:「這樣的人民公僕要得到好報。」 當時96歲的吳老親自主刀,為陳清洲切除了巨大腫瘤和門靜脈癌栓。
人體的中肝葉處於肝臟的「心臟」,被盤根錯節的大小血管所包繞,向來被外科醫生稱為「禁區中的禁區」。2004年,湖北女大學生王甜甜在中肝葉長了巨大的血管瘤,被多家醫院拒收。
當她找到吳孟超後,後者為她手術,手術時間長達10多個小時,吳孟超把足有排球大的瘤子成功切了下來。後來在央視《朗讀者》節目現場,已步入婚姻殿堂的王甜甜,再度落淚回顧了這段往事。
「一個好醫生,眼裡看的是病,心裡裝的是人。」 行醫濟世這件事,吳孟超已經看得透。
一顆心,許黨報國
吳孟超的左胸前,總是會佩戴著一枚鮮紅的黨員徽章——這份忠誠,源於他少年時的紅色記憶。
1927年,5歲的吳孟超隨家人移居馬來西亞。在當地中學畢業時,他和同學們主動把聚餐費捐回國內給中國共產黨。但他沒想到,不久後,竟收到以毛澤東、朱德名義發來的感謝電。
吳孟超說,這封電報像燒紅的烙鐵一樣,在他年少的心裡烙上了紅色印記。
「回國找共產黨,上前線去抗日!」抱著這個願望,1940年春,吳孟超踏上回國之途。由於戰爭封鎖到不了延安,他回國後先求學,考取了當時的同濟醫學院。
1949年解放後,由於歸國華僑背景,吳孟超先後遞交了19次入黨申請書,終於在1956年如願入黨。從此,不論遇到什麼挫折,他對黨的信仰都沒有絲毫動搖。
上世紀50年代初,國內肝癌防治領域還是一片空白。身為外科醫生的吳孟超看在眼裡,急在心中,他開始向肝臟外科領域進軍。當時,一位國外專家看到吳孟超他們簡陋的研究環境後說到:「中國肝臟外科要趕上我們的水平,起碼要30年。」吳孟超憤然寫下了「卧薪嘗膽、走向世界」八個大字,立志將自己的奮斗方向與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
經過成千上萬次解剖實驗,1957年吳孟超等「三人小組」首次提出肝臟結構「五葉四段」解剖理論,中國醫生從此找到了打開肝臟禁區的鑰匙。
到了1960年,吳孟超主刀完成我國第一例肝臟腫瘤切除手術,首創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完成世界第一台中肝葉切除術……一步步將中國的肝臟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吳孟超始終不知疲倦地為人民工作。「一個人,找到和建立正確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動去捍衛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輩子的事!」這句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話,吳孟超說到做到。
2005年,吳孟超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身邊眾人都為他高興,他卻將國家和軍隊獎勵的600萬元全部捐出,又聯合6位知名院士向國務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發病機理與防治」的建議案。時至今日,由這個建議案促成建設的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已屹立在上海安亭,成為世界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吳老就是這樣,忙碌了一生。直到2019年1月,97歲高齡的他主動響應國家院士制度改革,光榮退休。
盡管退休,他也抱著壯志雄心:「中國肝癌大國的帽子還沒有扔進太平洋,我還要繼續同肝癌斗爭!」
⑸ 吳孟超的人物經歷
1922年生於福建,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6年被中央軍事委員會授予「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同年,吳孟超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肝膽外科專科醫院和肝膽外科研究所。曾獲全國最高科技獎等獎近40項,各類榮譽30餘項。
2006年,聯合了湯釗猷、顧健人、聞玉梅、鄭樹森、楊勝利、王紅陽等六位院士,向國務院提交了「集成式開展肝癌研究」的報告。。
2010年7月26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公報,通知國際社會,第17606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孟超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於1995年9月28日在河北省興隆縣國家天文台興隆天文台發現的,發現時間為1995年9月28日。
2011年5月3日,科技部舉行了小行星命名儀式。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院士接過小行星命名證書和小行星軌道銅牌,命名小行星17606為「吳孟超」,正式獲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2012年2月,被評為2011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2018年7月,吳孟超參加「讀者」節目,96歲時每周進行三次手術。
2019年1月14日,吳孟超院士退休。
(5)吳孟超去馬來西亞做什麼擴展閱讀:
吳孟超科技成就:
1、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
2、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
3、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
⑹ 吳孟超遺體告別儀式26日舉行,吳孟超是個怎樣的人
吳孟超院士可以稱得上大醫精誠,為中國肝膽外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一生行醫治病,救人無數,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佩的老前輩。他從戰火紛飛的年代走過來,為了新中國的醫學健康事業奮鬥了一生,5月22日不幸離世,享年99歲,一天失去雙國士,舉國悲痛。對於這位院士可能了解的人不是太多,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一聊他的事跡。
一、熱血青年學醫報國。吳老1922年出生於福建,年幼時去了馬來西亞投奔父親,當時的中國大地戰火紛飛,革命事業如火如荼。吳孟超18歲時選擇回國想要參加革命,但可惜的是無法抵達根據地,於是他到昆明讀書學醫,後來考取了同濟大學醫學院,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他也順利大學畢業,被分配到第二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做軍醫。
根據吳老的事跡拍攝的電影《我是醫生》,裡面對吳老的事跡有詳盡的描述,大家想了解更多的可以看看這部電影。
⑺ 吳孟超遺體告別,他為我國醫學做了怎樣的突出貢獻
吳孟超院士為我國的肝膽外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吳孟超院士的追悼會吳孟超的追悼會在上海肝膽醫院舉行,吳孟超的朋友、學生和許多市民自發前來弔唁。一般來說,中國人的追悼會都會發出哀歌來表達人們內心的痛苦。然而,《國際歌》卻在吳院士的大廳里響起。雖然歌不一樣,但是網友都很欣賞,原因很簡單。因為吳孟超的性格和地位,用這首歌來悼念是合適的。
吳孟超在肝膽外科的成就不言而喻,“中國肝膽外科之父”是對他最好的贊譽。更重要的是,他通過自己的言行,培養了一大批年輕一代的精英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大醫院肝膽外科頂尖專家80%都是他的學生,或者通過他創辦的肝膽疾病治療研究中心學習過。
堅持臨床一線,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吳孟超說自己是醫生,所以一直堅持要去一線做手術。即使到了96歲,平均每周也需要領導三次手術。這么多年來,他親手治療的病人已經超過了16000人。
⑻ 吳孟超說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職,他的生平是怎樣的
吳孟超說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職,他出生於福建省閩清縣,是馬來西亞歸僑,5歲起就一邊割橡膠一邊讀書。1940年,回國參加抗日戰爭,在昆明求學。1943年被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錄取,後來當上了外科軍醫,開始攻克肝臟外科。他從醫70多年,一生都在為肝臟病患者解除病痛,致力於肝臟疾病的研究,直到2019年才退休。
也許吳孟超選擇成為一名醫生,選擇成功肝臟外科醫生,與他父親也是有關的,他的父親是因為膽囊結石膽管結石去世的。當時他選擇讀書救國的時候,一開始也許並沒有想著行醫,後來選擇當了醫生,選擇了肝臟外科。
如今我國肝膽外科的醫生中,就有80%是吳孟超的學生,以及學生的學生們,有一代、二代。三代以及四代學生,吳孟超已經不止是師祖了。他珍惜每一條生命,即使是手術風險非常大的手術,他也會接,他覺得名譽不算什麼,重要的是救人,肝臟腫瘤比籃球還大,他也敢接,他從來沒想過自己,只想著救人。
結語吳孟超說救治病人是他的天職,他說了,也是這么做的,一輩子都奉獻給了學醫,真的很不容易,90多歲的高齡依然堅守在手術台,這也很不容易。人的一生說長也不長,能夠堅持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就值得尊敬,更何況吳孟超成就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