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舞獅的獅有多少種
Ⅰ 南獅的歷史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舞獅歷史久遠,《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舞獅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舞獅的生動描寫。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在世界華人的傳播下,舞獅已經走向世界,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舞獅表演與比賽。舞獅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體育藝術。 舞獅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
最早的傳說認為,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在中國逐漸興起。因此,舞獅是中國與西亞、南亞國家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
更多的傳說認為,舞獅本來就起源中國。由於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親切感,把它當成威武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祈求生活平安詳寧,就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人們已不滿足於門墩、屋檐、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就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主要有以下的起源說:
漢代起源說。有關舞獅子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按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三國時已有舞獅子了。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便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就將獅皮剝下,由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
南北朝起源說。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舞獅子。相傳北魏時屢受匈奴侵擾。有一次,匈奴特製木雕獅頭並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北魏進貢,意圖在舞獅時行刺魏帝,幸虧被忠臣識破,匈奴使者才知難而退。但是,北魏皇帝喜愛上了舞獅,命令仿製,舞獅得以流傳後世。也有說法認為,舞獅的起源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說服力的是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交州(今廣東、廣西一帶)刺史檀和之奉命征討林邑,林邑王范陽指揮士兵,操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使宋兵無可奈何。宋先鋒官想到百獸害怕獅子,想必大象也不例外,於是命士兵做了很多假獅子。每隻假獅子由兩個士兵披掛著,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隱伏於草叢中。雙方交戰,宋軍放出了許多張開血口的假獅子,張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嚇得掉頭亂竄,林邑軍全軍敗退。從此,舞獅在軍隊里流傳開來,後來又流傳到民間。五代之後從中原流傳至嶺南一帶。
唐代起源說。傳說唐明皇有一天做夢,夢見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自己。這只怪獸沒有惡意,在台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想重睹這一現象,於是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樣製造出來,同時讓樂部用雄壯的鑼鼓配樂編成舞蹈。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在唐朝,舞獅子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舞獅子」。當時的舞獅子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相似,只是規模小得多。
唐代以後,舞獅子在民間廣為流傳。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在浙江舉行的燈節上,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聚集觀看舞獅子的盛況。 南粵大地,以其北隔五嶺,南接大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孕育出敢於拼搏進取,務實致用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嶺南文化。
受嶺南文化的熏陶,嶺南地區的舞獅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南獅由北方的黃獅子(北獅)脫胎而來,與北獅相近,南獅頭上扎有一隻角,威猛粗獷,講究神似,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故南獅又被稱為醒獅。
傳說,在遠古時候,廣東南海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這頭奇獸於除夕晚出現,來去如風,專門破壞農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鄉眾不勝其煩。因他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於是人們稱之為「年獸」,鄉民們就商議消滅「年獸」。
有智者獻計,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形狀並染上顏色,以各種形狀的布織成獸身,再集勇士十數人,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並由一人手持雙菜刀,立於一圓砧旁准備敲打。大家依計而行,他們埋伏於「年獸」必經之地。
當「年獸」出現時,眾勇士一涌而出,擊打樂器發出「鏘鏘」、「咚咚」之聲,如雷貫耳。「年獸」聽見,嚇壞了,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不復出現。為了慶祝驅趕奇獸成功並紀念紙扎獸頭的功勞,村民便於春節將它拿出來舞動。有的人們建議把它命名為舞獅:因為獅是獸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和吉祥的象徵。後來,鄉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慶典上表演舞獅,以增加熱鬧的氣氛。
相關史料也記載,廣東南海是南獅最早最正宗的發源地。明代初期,南海便有專門製作舞獅和鑼、鼓、鈸的能工巧匠。附近墟集、村落、逢年過節或遇到重大喜慶必定出動舞獅助興,成為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四鄉和相鄰郡縣多有到佛山采購獅子和鑼鼓,這使南海的舞獅技藝得到流傳和推廣。
經過多年的發展,南獅就種類而言分為四大流派,有南海大頭獅、鶴山鴨嘴獅、清遠英德雞公獅、雷州半島的鸚雄獅。各地方的不同特點:廣州、佛山的大頭獅俗稱「佛庄、笑獅」,它的外形取唐代石雕獅子的精華,特點是額高、眉精、眼大、口寬頻笑。鶴山的鴨嘴獅頭稍長,俗稱「鶴庄、畫形、禽形或豹仔」,特點是眼企、吊眉、嘴形有鴨嘴和青蛙嘴兩種。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和雷州的鸚雄獅等,其獅頭有大號、二號和三號之分,外貌是以色彩來表現其性格。
關於南獅最大的特點就是神似,南獅突出一個「醒」字,就必須在「躍」、「撲」、「扎」三方面下功夫,功夫老練的舞獅手舞起獅來,已經達到睡獅已醒,動靜分明,剛柔相濟,形神俱備,人獅一體。
傳承與創新 南獅文化與技藝
在廣東,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舞獅助興是必不可少的節目。各個自然村落每年都會舞獅遊行,鳴放鞭炮,耍武比藝,共祝萬事順意,人樂年豐。脫胎於唐代宮廷獅子舞的廣東南獅,在廣東田野的自娛自樂中輕松過濾掉宮廷藝術的遲緩慵懶,注入草根的積極爽朗。
明清以來,隨著珠江三角洲人到南洋謀生,南獅也像對家人的牽掛一樣,被人們帶著漂洋過海,成為今天維系華人世界的重要文化紐帶,也成為世界認識中華文化最生動的一個樣本。現在,「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舞獅活動」,日本橫濱中華街的華人學校里,舞獅是男生們的必練功夫。2007年,「舞獅」被馬來西亞官方列為本國50大國家文物遺產,得到政府固定撥款支持發展,成為維系大馬華人社會的又一紐帶。
反過來,流傳到海外的舞獅也在推動中國舞獅的更新。20世紀末,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華人舞獅界經過精研中國舞獅,創出動作驚險、更具觀賞性的高樁舞獅。脫胎於廣東南獅的高樁舞獅迴流中國,誕生了現在的「競技南獅」。如今,各種舞獅大賽的競技場上,在2.5米-3米的高樁上演繹驚心動魄的動作場面,已然成為奪取錦標的最有力法寶。湛江的許屋、太平鎮等舞獅團,甚至已經開發出高樁單獅「飛躍穿火圈」的絕活。提起這些,湛江市群眾藝術館館長朱衛國總是心潮澎湃,因為他知道這是舞獅發展歷程中一次了不起的跨越。
南獅文化是嶺南文化的優秀代表,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歷史,歷代相傳,鼎盛不衰,是我國眾多民族體育中的一朵亮麗的奇葩。舞獅文化內涵豐富,獅是一種雄健、威武、勇敢和力量的象徵,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這項運動集武術、舞蹈、編織、刺綉、繪畫和音樂等多種藝術於一身,通過人體之間的搭配連接、密切合作,模仿獅的各種形態動物,來表現體意,是最能體現我國民俗民風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
南獅深厚的文化底蘊決定了其不愧為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不但能烘托節日熱鬧氣氛,而且顯示出我國人民尚武、愛國的精神,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內涵是當代流行的西方體育無法比擬的。
南獅蘊涵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南獅文化也是嶺南文化的有機構成,寄託了嶺南先民勇於創新,堅持不懈的精神,我們甚至可以從南獅演變與發展軌跡中看出嶺南文明不斷進步、沖突、融合的軌跡。在發展過程中,南獅文化廣泛地吸納了各個文化特質,形成了嶺南文化先進而鮮明的文化性格,成為嶺南文化的縮影。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南獅文化被廣大華僑帶到了東南亞、歐美地區,代表華夏民族的文化內核,成為凝聚海內外華人、華僑的「黏合劑」,對推動民族認同、民族和解、跨文化交流與互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豐富世界文化多樣性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南獅蘊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民族情結,當前,以南獅為代表的文化建設受到沖擊的趨勢正在日益加大,搶救與維護已經刻不容緩,保護與傳承南獅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我們要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保護該運動,要建立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專門的南獅研究與保護機構,逐步實現南獅文化保護的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使我國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共存共榮,交相輝映,永葆中華文明的燦爛多姿。
Ⅱ 南獅和北獅有什麼區別
1、造型不同
北獅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南獅是富有南方風格的一種獅形,它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
2、動作不同
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舞動時注重馬步。
3 、舞法不同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
(2)馬來西亞舞獅的獅有多少種擴展閱讀:
南獅點睛
南獅點睛是南獅傳統習俗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蘊藏著吉祥喜慶之意。一般新的獅頭紮成還沒有啟用前就要舉行點晴儀式。在古代,富貴人家請獅子,都要求獅隊扎作新獅子,在舞獅之前舉行點睛儀式,由邀請獅隊的主人點睛。
主人來到雄獅面前,妙筆數落,分別在獅子的雙目、額和舌頭三處點上殷紅硃砂漆,隨即禮成。
到了現代,無論是企業開張慶典或奠基,還是表演比賽集會,都會啟用一批新獅子,在活動前均要舉行點睛儀式。一般認為,南獅點睛之舉能使每個獅子都充滿希望和祝福,點睛後的獅子才有生命。
點睛儀式很隆重,點燭焚香,拜過祖師爺後,就開始點晴。點睛的原料由硃砂、金粉、紅水、白酒調成,有資格開光點睛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一般點六下,取「六六大順」之意。
醒獅采青
在南獅表演與比賽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采青。相傳,「采青」原來有「反清復明」之意,緣於清代統治者施行暴政,大興文字獄,濫殺無辜,激起群眾義憤,百姓反清活動風起雲涌,將南獅稱為醒獅就有暗示國人應該覺醒之意。
采青有「采清」與「踩清」的諧音,含有推翻清朝的含意。之後,采青遂變成娛樂昇平的獅藝表演的一個環節,「青」普遍用生菜。
Ⅲ 南獅和北獅的 發展歷史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 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打鑼打鼓, 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 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
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所求生活平安詳寧,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於立門墩、屋檐、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他們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但這門藝術起源卻是眾說紛紜。行家遍翻群書,追根到底也只能從各種記載中悟出一些頭緒,這又包括種種的傳說。其中有:
漢代起源說: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
北魏起源說:
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製,務實得以流傳後世。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述當時洛陽長秋寺佛像出行時,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的話。
唐代起源說:
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游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雲:「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西涼伎》)。可見唐代已有獅子舞。
國際上廣泛認同的佛山起源說:在遠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這頭奇獸於除夕晚出現,來去如風,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鄉眾不勝其煩,因他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於是人們稱之為"年獸",鄉民們就商議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議,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形狀並彩上顏色。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織成獸身,再集勇士十數人,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並由一人手持雙菜刀,立於一圓砧旁准備敲打。他們埋伏於一橋下,該處為年獸必經之地。當年獸出現時,眾勇士一涌而出,擊打樂器發出"鏘鏘"及"咚咚"之聲,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驚駭而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不復出現。為了慶祝驅趕奇獸成功及紀念紙扎獸頭的功勞,村民便於春節將它拿出來舞動。有的人更建議把它命名為舞獅:因為獅是獸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徵。有的也稱為舞聖頭。鄉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神誕或慶典上表演,以增加熱鬧的氣氛。舞獅時的樂器便改為鑼鼓,配以一定的節奏各處常見於迎神賽會上作參神拜戶只用,其意思是能鎮宅旺宅、使鬼神降優、合境安寧、五穀豐收。
今天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 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鏡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
Ⅳ 舞獅有哪些種類怎麼區分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綉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Ⅳ 舞獅運動分為哪幾種
它從一種以自發性、娛樂性、隨意性為特點的中國民間傳統文體活動,逐步發展成為一項具有健身功能的體育運動項目。舞獅運動是一項集體健身運動,它充分體現了一種民族精神,展示出一種團結力量,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象徵。舞獅分為南獅、北獅。
北獅表演以寫實為基礎,模仿獅子為主,雙獅在引導員的引導下,無固定主題,以訓獅娛樂為主,互相嬉戲,爬山等,表現獅子的威武神勇、無憂無畏的精神,給人們帶來快樂。
北獅,民間習慣稱為聖獅、獅子舞、獅燈等,(活躍在全國各地,較為分散,表演五花八門)北獅以在平地上表演為主,同時也可以在梅花樁、高台、綵球、高梯等器械上表演。是由引獅員引逗兩頭獅子進行表演
北獅傳統的舞法在講究技巧和武術基本功的同時,更強調畫面的藝術布局結構、特色套路的編排、引獅員和獅子的配合。在引獅員的引領下,雙獅的動作隨著鼓點的節奏,或快或慢、或進或退、或高低或翻滾或跳躍,展現姿態萬千的獅形獅態。
北獅在製造與設計方面,則盡量的模仿獅子的形狀,它的外表,多數像一些站立在廟堂前或古典式的宮殿建築物門前的雕刻石獅差不多,而舞北獅則要獅頭與獅尾並重,不能作單獨式的替換人手。它的動態、舞法、彷彿與真的獅子一模一樣,非常逼真。
北獅常見的基本動作有:禮拜、伸腰、撓、舔、擦、探、吃、洗、抓、叼球、坐肩、鉗腰、高台前、側滾翻、雙獅的配合有互躍、滾背、轉花、搭爪立轉等各種造型。
2、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
Ⅵ 舞獅的「文獅」和「武獅」是怎麼劃分的
獅舞並不是真的獅子表演舞蹈,而是由人裝扮成獅子的形象進行表演。在我國古代人民的傳統觀念里,獅子向來被視為「瑞獸」,是威武吉祥的象徵。由於獅子不像馬、象等動物容易馴服,但是人們又非常喜愛這種吉祥的動物,於是就產生了由人假扮獅子的獅舞表演。舞獅有文獅和武獅之分,文獅子一般是戲耍性的,擅長表演各種有趣的動作,如撓癢癢、戲球、打滾、抓耳撓腮等。武獅子則把舞獅和雜技甚至武術結合起來,如踩球、過蹺蹺板、走梅花樁等。
獅子,在古代通常寫作「師子」。自從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之後,西亞各國就不斷派遣使者向漢王朝進獻獅子等珍貴異獸。唐代宮廷樂舞有《太平樂》,又稱《五方獅子舞》。該舞蹈的表演陣容非常龐大,由人披著綴毛的假獅皮,裝扮成五個顏色的獅子,各站立一方,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旁邊還有一百四十人的龐大伴唱隊伍。五色是指古代的五種正色,即黑、白、青、黃、赤。在唐代,黃獅子只有在皇帝在場時才能表演,據說唐代大詩人王維曾被人鼓動而擅自舞黃獅子,結果因此而丟了官。到了近代,為了突出喜慶氣氛,獅舞表演中最常見的就是黃獅子和紅獅子了。
歷史上有不少人扮獅子用於戰爭的記載。南朝劉宋時,與林邑(今越南中部)交戰,林邑出動了大象作戰,宋軍吃了大虧。這時將軍宗愨(què)想了個辦法,他說:「我聽說獅子能威懾百獸。」於是,他命人連夜做成了許多假獅子,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假獅子在戰場上與敵人的象軍相遇,大象果然嚇得掉頭亂竄。據說後世軍隊中流行獅舞這種娛樂方式,正是源於此。
中國傳統的舞獅分為南北兩派,所謂的「南獅北舞」,即把南獅的獅子和北獅的步法結合起來。北獅的獅頭較為簡單,主要表現靈活的動作,舞動時有些類似雜耍,還能展示梅花樁、耍長凳、前空翻二級下樁等高難度動作。南獅的獅頭製作講究,色彩艷麗,眼簾和嘴都能動。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紅色為關公獅,代表忠義和財富;黃色為劉備獅,代表仁義和貴氣;黑色為張飛獅,代表勇猛和霸氣。南獅注重的是神似,表現獅子的威猛。
Ⅶ 舞獅中紅黃黑三色的獅子分別叫什麼獅又分別適用於什麼場合
相聲嗎
一般就是有個檯子 有桌子手絹 扇子 醒木等等
Ⅷ 舞獅的寓意和象徵是什麼
寓意驅邪辟鬼,象徵著紅紅火火。
舞獅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
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
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
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獅子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態多變,民間有許多不同的傳說,一時變作神話,一時拉上歷史,為舞獅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
後期
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
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所求生活平安詳寧,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
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於立門墩、屋檐、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他們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Ⅸ 馬來西亞的國家遺產(急)
一、MULU國家公園:
MULU國家公園(www.mulupark.co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世界遺產之一.
莫魯山國家公園是馬來西亞6大國家公園之一。位於沙撈越州北部的婆羅洲第四省和第五省,靠近汶萊邊境,面積約5.3公頃,和梅搭拉穆保護林(12,500公頃)相接。莫魯山國家公園最早命名於1974年10月,於1985年對公眾開放。 莫魯山國家公園地處婆羅洲傾斜地帶,地形復雜多變,包含了所有主要的岩石類型。莫魯山國家公園的氣候12月到3月間受東北季風的影響,3月到10月受西南季風的影響。
馬來西亞 「小汕頭」新山之柔佛古廟游神 (又被稱為「營老爺」),一路走來,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今天,這個潮州風格明顯的民俗廟會,被台灣民俗學者定位為:「台灣媽祖廟會之外,華人世界最大的廟會」。甫於二月十五日(正月廿一日)舉行的夜遊,依然全城如醉如狂,萬人空巷
有人說,歷史逾百年的柔佛古廟游神已經超越宗教信仰,是新山華人歷史與文化的活化石。
也有人說,柔佛古廟游神,是新山一年一度的 "古今對話″。百多年前 「義興公司」通過柔佛古廟奠下的五幫共和精神,年復一年於游神盛會中獲得更新、延續至今。
中國廈門大學歷史學者曾玲教授看了,直言 這是神與人狂歡的嘉年華!
潮州民俗學者黃挺教授看了也說,這是生命力充沛的民俗文化,反映斯土斯民的文化情感。
去年春節期間到馬來西亞拍攝《馬來西亞探親行》的潮州電視台采訪人員,一年後猶如此回味:「如此規模的游神活動真讓人終身難忘。。。」。
在1937年初版的《潮州年節民俗談》一書中,作者沈敏有一段文字如此形容潮州青龍廟的游神: 「花燈美景,百戲雜陳,鼓樂喧天,爆竹震耳,遊人達十萬余,全城如醉如狂,居民乘此期間,應酬戚友,宰牲宴客,備極奢華,為潮州游神中最高的盛況,可謂極熱鬧之大觀了」。沒想到,除了沒有震耳爆竹及備極奢華的宰牲宴客之外,七十多年前潮州游神全城如醉如狂的文字寫照,全然可搬到新山這座亞洲極南地角的邊城廟會- - 文化傳承的曲折命脈與歷程,本身就是令人贊嘆的精彩。
己丑年的古廟眾神出遊,更具備了將柔佛古廟及眾神出遊 「營老爺」申請列為馬來西亞國家文化遺產之深層意。今年, 挾著柔佛州高樁舞獅及節令鼓雙國家文化遺產首度結合演 《廿四節令鼓舞高樁獅》之盛況,矗國家文物局副總監希歷寧搏先生特別南下觀看 「營老爺」,並於次日回鑾儀式上試扛神轎,令新山華人情緒更形興奮澎湃,有感這項百年廟會向國家 「申遺」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
「重典」節目《廿四節令鼓舞高樁獅》是雙雙名列馬來西亞國家文化遺產(文化與藝術類)之高樁舞獅及二十四節令鼓的首次結合演出。來自柔佛州西北西鎮麻坡市的關聖宮龍獅隊的高樁舞獅,在國際及國內的舞獅比賽中,屢獲殊榮,曾獲得29次世界冠軍頭銜以及39次國內冠軍。
而二十四節令鼓則是已故國家文化人物陳徽崇老師及潮籍詩人陳再藩於1988年原創,並在全球華人社會,獲得認同與傳播,成績斐然。於游神前夕, 即2月14日,廿四節令鼓剛被馬來西亞文化部宣布為第二批園家文化與藝術遺產。
柔佛古廟游神也許始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百多年來幾乎從未中斷,僅在1942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才被迫停辦一次。游神活動,是新山華人社會一個普天同慶的大日子,據地方社會的傳聞,游神也獲得柔佛皇室的鼎力支持,因此歷久不衰;柔州蘇丹皇儲依不拉欣在這之前,也曾出席游神的活動。
「營老爺」 盛會近年來獲得國內外更多媒體 (報章 /雜志 /電視/ 記錄片等) 的關注與報導,且被視為研究華僑移民社會與在地生活融合為一體後的重要民俗節場。這個發展,不但引來國內外旅客,也刺激了新山各方言族群對本身原鄉文化的重視,這種情況特別顯現於五幫鄉會對參賽花車的重視,例如客家公會便呈獻了精緻考究的客家民風婚禮、而廣西會館的山歌花車,唱做俱佳。潮州八邑會館則以春牛圖為設計主題。五幫鄉會紛紛向原鄉文化與民俗汲取色彩鮮明的養份,勢必催生來年更精彩的表演陣頭,使亞洲大陸最南端這場數十萬人參與的 「正月營老爺」演化成中國嶺南民俗文化在海外的重要舞台。
農歷正月二十一日,二月十五日,新山市中心的黃亞福街即使過了午夜十二點,依然長街沸騰如龍,在隆隆陣響的煙花籠罩下,萬人空巷。代表五大籍貫族群的神像依序 「營游」而過,萬人膜拜,群呼 「興、發」的場面,振奮人心。根據新山中華公會會長林玉欽指出,今年的古廟游神,估計有逾25萬人參與,比往年更加踴躍。
目前的古廟游神,除了華社之外,也吸引了其他種族參與,並成為國內一項旅遊吸引景點。
在2008年的雙七世界遺產大會上, 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和檳城終於被列入世界遺產名目. 此時, 也許已沒有人會將馬六甲, 與一個偉大的名字--鄭和, 聯系起來了.
自從大航海時代以來, 馬六甲就變成了中西航線中極其重要的貿易港口了. 馬六甲以其博大的胸懷, 歡迎各方來客. 中國人, 印度人, 阿拉伯人和西方人都在此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受中西文化的影響, 馬六甲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建築, 華洋雜陳, 就好像是一間中西建築博物館. 此外, 60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 也把馬六甲變成了一本生動的歷史教科書. 她不僅反應了馬六甲的歷史變遷, 也是馬來亞艱辛立國的最好寫照.
14世紀初, 巴倫邦王子在強大的滿者伯夷(爪哇)的驅趕下, 離開了蘇門答臘, 到處流浪, 最後流落到馬六甲這個偏僻小村立足. 但在當時, 馬六甲仍處在暹羅(今泰國)的保護之下, 王子必須定期向暹羅進貢.
這時, 大明王朝最先發現了馬六甲的重要戰略地位, 曾多次譴使來訪. 鄭和也將馬六甲列入七下西洋中的重要據點. 在明朝和鄭和的大力扶植下, 馬六甲從暹羅的勢力中獨立出來, 成為中國的保護國, 受到了大明的封賜. 明成祖還將馬六甲王宮所在的山封為鎮國山.
鄭和艦隊七下西洋中, 曾多次訪問馬六甲, 在此等候季風, 並在馬六甲的河口修建性永久官廠(立排柵, 如城垣, 設四門更鼓樓), 留軍民長期住守於此, 看守從東南亞各國搜羅來的番貨. 這種在海外設立貿易據點的方法, 後來被西方的東印度公司仿效. 鄭和不僅帶來了大量的陶瓷和絲綢, 也帶來了華人到馬來亞的第一次移民浪潮.
1456年明朝的漢麗寶公主(不知道是不是另一位倒霉的宮女)嫁給馬六甲王子, 並在馬六甲的中國山建立了宮廷, 公主隨身帶來的500宮女, 後來多嫁給馬六甲巫族(馬來族)的王公貴族. 其華巫混血後代, 男的就叫峇峇, 女的則叫娘惹. 峇峇娘惹結合並繼承華族和巫族的傳統, 形成獨特的峇峇娘惹文化. 現在, 在馬六甲的唐人街, 不但可以吃到地道的娘惹餐, 也可以參觀峇峇娘惹博物館, 以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
如今, 與唐人街相鄰的鄭和官廠已成一片廢墟. 只有中國山還在華人的掌控之中, 成為海外最大的華人墓地. 其山腳下的三寶廟也是為了紀念鄭和而建的中國廟. 喝了廟里的井水, 據說就會讓人流連忘返. 三寶廟旁的漢麗寶井, 據說也是鄭和當時派人在馬六甲挖掘的十口水井之一.
唐人街是一個活的廟宇博物館, 多座馬國最早的廟宇都在此地. 始建於1567年的青雲亭據說是為紀念明朝使節的到訪而建的. 其建築材料和內部擺設多從中國運來, 鄭和下西洋的紀念石碑也收藏在這里.
在馬六甲國王變成的伊斯蘭王國之後, 馬六甲出現了多座蘇門答臘三層方塔式的回教堂, 建於1748年甘榜吉寧(Kampung Keling)回教堂就是這種式樣回教堂的代表, 外觀上和洋蔥頭式的摩爾回教堂全然不同. 當然, 馬六甲也少不了印度廟, 甘榜吉寧回教堂旁邊Sri Poyatha Venayagar Moorthi印度廟就顯得十分古樸.
唐人街的中心, 有一條叫做雞場街的古董街, 兩邊全是中國南方式樣的百年店屋. 入夜, 雞場街就成為一條夜市街, 十分熱鬧. 白天吃過了馬六甲的雞飯粒, 晚上就在夜市吃小吃, 很不錯. 這里有一種巨型包子(葉子眉包子), 別處難得一見. 雞場街上有幾家華人的宗鄉會館, 晚上就成了華人唱卡拉OK消遣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