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吉隆坡有什麼廟會

馬來西亞吉隆坡有什麼廟會

發布時間: 2022-12-09 04:50:16

① 九王爺誕的九王爺誕辰的由來

九皇爺來源有兩派說法,道教九皇派和漢族民間九皇派。道教九皇派源於星宿崇拜。「九皇」是原本是漢族人民星宿崇拜的產物,和夜間指示方位賴以制定歷法的北斗七星有關。古人的智慧認定北斗有九星,七顯二隱,與天文考證是共通的。散布於北方天幕的七顆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被道家合稱為天罡,在西方則被稱為大熊星座。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道教廣泛傳播的說法,使北鬥成為主掌人壽夭的「神明」。拜斗母就是北斗星君人格化的進程。
傳說北斗九星為斗母之子。斗母,又名紫光夫人,原為龍漢時國王周御的妃。夫人於蓮池脫服澡浴,忽有感應,蓮花九朵化生九子,長子為天皇大帝,次子為紫微大帝,其餘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拜斗母九皇就是古人對北斗眾星的信仰將北斗星君人格化的進程。
漢族民間九皇派起源於流傳在東南亞的各種歷史傳說,九皇大帝只有一位,卻是以香爐代替塑像。 九皇爺的傳說有幾個不同的版本。
<傳說一、上古九大皇帝>
九皇大帝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九位人物-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誥、堯、舜、禹。
<傳說二、九皇爺為秦代革命烈士>
陳勝吳廣起義前,九個結義英雄策劃起義反秦,事機敗露,為秦兵殺害,取去首級,棄其屍身,民憐其義,私下以九個陶瓮,盛其遺體,置於河中,任其漂流出海。幾年後,漢朝興起,九瓮殘骸,竟漂回原地。烈士無名無姓,事情甚為靈異,當地人民收拾殘骸妥為埋葬,為烈士立廟祭祀。後九人顯聖護民,地方官從民意,申奏朝廷敕封「王爺」冥銜,遂演變為「九皇爺」。
<傳說三、洪門五祖與白錠香爐>
洪門傳說中的少林前五祖因反清復明活動被清兵追殺,投奔鄭成功後,被派到閩、粵、桂一帶推進革命。到了蒲田,被九連山少林寺收留習武,後事情敗露,少林寺被清兵焚毀。他們逃出後,在廣東惠州石城縣高溪廟住下來。一日近處河中浮起一物,撈起,乃是一隻白錠香爐。爐底刻有「看不懂的」四個字,並寫明「五十二斤、十三兩」。洪門祖宗之一的陳近南知道爐底的四個字就是「漢留文字」的暗號,意思就是「反清復明」。「五十二斤、十三兩」的意思就是「五湖,南京二京,十三省。。。。。」這則故事的重要道具「香爐」與九皇爺信仰中只拜香爐的習俗吻合。
<傳說四、洪門天地會領袖人物萬雲龍>
在吉隆坡安邦流傳很廣的傳說,九皇慶典是祭典洪門天地會首領萬雲龍。1734年,萬雲龍在清雍正甲寅年九月初九,與清兵交戰而戰死在湖南長沙,餘下部屬逃至海南島,敗兵被追殺而由水路逃往暹羅,後被迫在檳城定居。
洪門會其中一部分殘兵後來至安邦定居,表面上以種植為業,暗地裡卻秘密結社,羅致愛國志士,共襄反清復明義舉。
有一次的開香堂(又稱開香會,即新人入會儀式),警方突襲現場並嚴加盤問聚會理由。首領說在這里拜神祈求平安。警方見雖有拜神跡象但無神座神像,追問其故。眾人一時語塞,忽然其中一首領急中生智指著身前的一隻香爐說:這就是我們拜的神。看著香爐冒出縷縷香煙,警方懷疑地問:香爐是神?他是什麼神?一人隨口回答:他叫九皇大帝。無人知道九皇大帝的典故,警方信以為真,就此作罷。自此,吉隆坡華人供奉九皇爺,就以香爐為神位了。
<傳說五、明太祖第九代孫魯王>
這是最有史實根據的傳說。明太祖第九子魯荒王檀的九世代也是九王,俗稱九王爺,又稱魯王。一批明臣擁魯王為帝於紹興,後被清兵追殺,魯王投奔鄭成功,居住於金門。傳說鄭成功不禮待魯王,將他沉海致死,其部下憤恨鄭成功,於是浮海南來,立廟祀奉。因九王爺沉海沒有屍首,所以只立神位不塑立偶像。傳說九月初九是王爺誕辰,那天早晨有香爐浮海而來,是為神降,即迎接魯王由水中上岸。
事實於1959年揭開,金門島發現一座古墓,墓中石碑記載魯王死因是哮喘,並非鄭成功迫害,此公案始真相大白。
<傳說六、王爺鄭成功>
清朝反清江湖烈士高舉反清復明旗幟,鄭成功更秘密在福建省樟泉一帶積極召集各路江湖好漢於沿海「斗母宮」內商議復明大計,共襄義舉。他們利用宮內諸神千秋寶誕為掩飾,一連九天在宮內招兵買馬,高舉「九皇大帝」旗幟為號召,「意即要救明朝江山大地」,在斗母娘娘聖像左右兩手書日月(即明)。
農歷八月的最後一個晚上,出海迎接王爺鄭成功來主持大局,鄭成功乃受朝廷通緝,因此,從落船到晉宮內,需以涼傘遮住,以免身份曝光。農歷九月初九午夜,奉送鄭成功出海以到別處號召義舉,准備一艘「王船」及供上一切日常用品、糧食等。起義終歸失敗,傷亡慘重。
樟泉一帶鄉民為紀念王爺鄭成功及眾烈士史跡,每年農歷八月的最後一天至九月初九一連九天,祀拜王爺祀與眾多犧牲的民族英雄。
傳統風俗習慣,九皇爺香火隨之來到南洋,相傳至今應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在這斗母宮的九皇信仰儀式中的幾個主要步驟都已得到了體現,如「迎神」「請水」「送神歸海」「王船」等等。
傳說與儀式究竟哪個更早,是為了配合儀式而杜撰了傳說,還是因為有傳說才刑成了儀式,難以分辨。儀式與傳說的相互配合,為信仰的流傳找到了某種根據,也為信仰活動抹上濃厚的神秘色彩。 解說:
九皇信仰原是北斗信仰,是中國人傳統中最古老的星辰崇拜。
九皇大帝是指與玉帝同一品位的先天大神「勾陳天皇大帝」、「北極紫微大帝」以及北斗七星的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
由於中國人觀北斗的歷史可遠溯到公元前30世紀至40世紀,因此中國人觀察中的古北斗星座有九星;後來遂產生北斗星座七明二暗,除七星外另有輔星與弼星二顆暗星的說法。反後來道教則解說,這二顆暗星其實是勾陳與紫微二星的分氣。
每年農歷九月,在馬來西亞各地流行的九皇大帝廟會及吃素風氣,其實源自中國漢代以來道教教徒舉行禮斗集會的習俗。九皇誕包括了集體禮斗、拜斗的活動,這是北斗崇祀習俗的南移。
北斗信仰是中國最重要的自然星辰崇拜。又由於北斗在中國的天際,是一座每天轉動一圈的星座,人們也根據北斗一圈的轉動,分出它一天有12個轉動階段,創造了觀北斗認識12個時辰的時間測量法。
人們還發現到,北鬥鬥柄會根據1年中很多不同階段的時日,指向天際不同的方向;每當黃昏群星出現時,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向,都會落在一定的方位,而天上的群星,卻也根據斗柄在不同季節所指方向不同,出現移形變位。
所以,人們又根據北鬥鬥柄的方向轉動,發現斗柄有24種方向可指,於是人們便有了「24山」的中式羅盤。
而每一次斗柄在一段時間內指向一方,地上就會出現一次氣候變化,影響農耕;於是古人便得出一種看法,以為斗柄所指的方向指令24節氣氣候變化,造成春、夏、秋、冬之別。
所以,古人有一句成語「斗轉星移」,用以形容時間的流逝與世事變化。
古人在夜間,是以北斗指示方向。北斗的斗子上最外2顆星,聯成直線,延長到四倍之處有1顆星,無論北斗如何繞它轉動,它都兀然不動。這顆星就是永遠在正北方的北極星。
所以,不論時辰和季節可以用北斗找方向;不知時辰和季節,也可以看北斗推知時辰和季節。人們可以根據北斗找北極星的方位,只要發現北方就能認清八方;人們又根據季節的認識,按北斗的斗柄指方去測知地面的正確方位。
在以農立國又地廣人稀的中國大陸,觀察北斗在天上的變化,可以「指示」了人們認識氣候變化與交通方向,成為農業及交通最高及最標准指標。
每當北斗一變化,天上的星象、地上的陰陽及氣候和人間的情況也會改變。所以,人們便以為北斗管理星辰氣候,也影響人的福壽命,並由此變化各種以北斗九星名義演變的風水命理學。人們逐相信崇拜北斗,可以作為消災解難、增福添壽的方法。
根據道教的北斗經典,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九是北斗九皇誕,連續9日,不斷的禮拜北斗諸星,可以令人間消災延壽、福祿兼至。 1)據道教的《北斗本生經》所說明的九皇大帝來歷,是個神明的化身故事。
經內說,龍漢時代的國王有1位皇妃紫光夫人,在過去世曾經發願要生下聖子「輔估乾坤」。有一天,這一位王妃在金蓮花池沐浴,受到感應,生下了蓮花九苞,化為九子,便是九皇。
2)根據《本命延生經》的教義,元始天尊之陰氣化生斗姆。斗姆的梵氣又化生了九皇。因此,九皇實為先天之大神。
凡是侍奉九皇,必尊九皇之母,凡侍奉九皇之斗母的地點都稱為「斗母殿」或「斗母宮」,但是,卻不常以「九皇大帝」為正式廟稱。
3)漢族民間對九皇大帝的來歷,則另有擬人化的傳說,以為他們是抗暴或保皇失敗而被殺的義士,或說是被官府斬殺的海上勢力領袖。
南洋各地,其中有些九皇神廟,迎神的儀式是在海邊迎海水回祭壇,又有的人慶典期間又手纏白帶或手披麻帶,仿如帶孝。
有關傳說之流行,可能與早期會黨有關。早年的會黨曾借九皇誕掩護,進行結社和舉行儀式;九皇醮儀包括了超渡忠魂儀式,會黨可能亦乘此機會紀念原為海上反暴義師的先烈,遂造成傳說的出現。

② 春節去哪裡旅遊最好

春節出門旅遊已經被很多人所推崇,因為假期比較多,家裡人都容易同時有時間出門。那春節可以去哪裡玩呢?出國游是春節最合適的,可以避開小長假帶來的人流量,也能感受不一樣的異域風情。

1.韓國。去韓國可以選擇兩個地方:首爾,濟州島。

首爾,韓國的首都城市。景福宮,有七個殿:思政殿,勤政殿,萬春殿,千秋殿,交泰殿,慈慶殿,修政殿。未滿六歲的小孩不需要門票,滿六歲的小孩需要半價票。63大廈,看過韓劇My Girl的人應該都知道這棟大廈,是首爾的地標性建築,剛建成時,是首爾乃至韓國亞洲最高的大廈。整棟大廈在陽光照耀下會金黃亮閃如黃金,因為大廈外圍都是用反射玻璃。

那裡有個拉古納熱島度假村,即使是遊客眾多的季節,那裡的環境還是很乾凈,踩水看浪花浮潛看珊瑚海龜,行程可以預留三四天,即使不出門,也能享受春節假期帶來的樂趣。

③ 農歷四月十五是藏族的什麼

農歷四月十五是藏族為殊勝吉祥的佛吉祥日(衛塞節)!佛吉祥日為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盤三期同一慶(即南傳佛教國家的衛塞節)。

農歷四月十五,佛吉祥日,藏傳佛教認為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成道、入滅的日子,此日各寺設千供供養諸佛,眾僧誦經祈禱;此日誦經持咒得大加持力;許多寺院在此日會舉行放生法會或傳重要修法灌頂傳承!

(3)馬來西亞吉隆坡有什麼廟會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佛教徒慶祝衛塞節,是開始於佛歷二千五百年(公元一九五六年),那時只有檳城一州獲得州政府批准衛塞節為公共假期,後來由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再向政府申請衛塞節為全國公共假期,到公元一九六二年獲正式批准。於是全國佛教徒每年都隆重舉行慶祝衛塞節。

當公元一九六七年九月,世界佛教友誼會在泰國的曼谷舉行理事會議,議決將原訂的衛塞節,改為「佛陀日」。

公元一九六八年四月世友會在大馬吉隆坡及檳城舉行第九屆大會,復決通過將衛塞節改為「佛陀日」,顯示佛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智慧光輝,照耀全球,發揚慈悲平等教義,倡導世界和平,其意義更明白切合了。

④ 哪個國家把春節定為法定節日

據不完全統計,包括中國,亞洲地區有13個國家將農歷新年法定為公共節日。除了中國,亞洲的12個國家是:朝鮮,韓國,越南,蒙古,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菲律賓,汶萊和不丹。這里,菲律賓春節為公共節日,但是不放假;其它11個國家春節放假。除此以外,柬埔寨、寮國等國家,雖然春節不是國家規定的假日,但是華人老闆往往在春節期間給員工放假。這12個國家的人口共計將近五億。加上中國的人口,亞洲共有將近19億人口過春節,比過聖誕節和其它節日的人口多很多。因此,春節是亞洲最重要的節日。
當中國人民歡天喜地鬧新春的時候,許多亞洲國家的人民也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歡度春節,辭舊迎新。

朝鮮: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初一到處歡歌笑語

在朝鮮半島,韓國和朝鮮,農歷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在韓國和朝鮮,農歷新年不叫春節,而被稱為Seollal,漢字為「舊正」或「年節」。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
朝鮮政府規定從初一起放假三天;在節日期間,劇場、影院和體育館等場所增添節日活動。
在春節期間,政府和民間都舉行很多慶祝活動。
朝鮮民族生性樂觀、能歌善舞,每逢佳節,游樂是必不可少的。按照朝鮮習俗,春節拜完年,全家老少便齊上陣一起游樂。女人們玩擲尤茨、踏跳跳板。孩子們則會抽陀螺、放風箏和滑冰車等。大年初一這一天,在平壤的大街上,從四·二五廣場到金日成廣場,到處都是遊玩的男女老少,人們歡歌笑語,享受節日的喜悅。

韓國:對春節的重視不亞於中國,尤其講究過除夕

韓國人對春節的重視不亞於中國。國家規定春節放假三天,是一年中假期最長的。韓國過年時的年味很濃。
韓國人講究年三十之前必須回家探親,不管在哪裡工作,也不管離老家有多遠,一到春節,都要趕回家鄉去團聚。因此,韓國也有「春運」,每年除夕之前,就會出現一幅數千萬大軍流動的回鄉畫卷,給交通造成緊張。韓國飯店「三十不開門」的風俗由來已久。韓國人自古以來十分講究年夜飯自家動手,並在家裡就餐。
韓國很講究過除夕,像中國許多農村一樣,有守歲的風俗。按風俗,韓國人年三十的晚上不能睡覺,全家族人必須同祖先一道熬夜迎接初一的日出。否則,人的眉毛就會變白。韓國的年夜飯講究很多,最大的特點是飯菜一律為傳統飲食。

越南:春節有「黃金周」,正月是「吃喝玩樂」的月份

在越南,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全民節日,也是民間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在越南,農歷新年不叫春節,而被稱為Tet Nguyen Dan ,即「元旦節」。

根據越南勞動法的規定,越南春節放假四天,分別為:除夕、初一、初二、初三。此外,星期六和星期日換休。所以,春節的假期共八天,類似於中國的「黃金周」。
越南的春節從每年農歷臘月廿三灶王節開始,過年的氣氛一直延續到整個正月。用越南的民間說法,正月是「吃喝玩樂」的月份。
在除夕,越南人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一起守歲。越南人有在除夕夜豎幡、吃粽的習俗。竹竿一枝,修掉頂端竹葉,上掛紅幡和風鈴,傳說風吹時發出的聲響會把鬼嚇跑。而粽子有圓有方,象徵天圓地方,被認為是喜慶有餘的象徵。
在越南人的春節中,鮮花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不少大城市都會舉辦各種迎春花市和花展。黃梅、桃花、蘭花、百合和太陽菊等各類花卉為節日增添喜氣。
在越族(京族)人家裡,春節期間有三樣裝飾品是必不可少的:桃花、金橘盆景和「五果盆」。在越南人的心目中,桃花是避邪之物,也是幸運的象徵。金橘是取吉利之意。「五果盆」是用於供奉祖宗的。

蒙古:裝束色彩繽紛,吃喝足,歌舞盛

在蒙古共和國,農歷新年(春節)稱為Tsagaan Sar,意思是「白月」,是蒙古僅次於那達慕的第二大節日,在時間上與華人春節往往略有差異。今年的蒙古新年是2月8日。

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爾主席團決定,春節即農歷新年為全民的節日,放假三天。

在歷史上,春節本來不是蒙族傳統的節慶,但是由於後來蒙古人居住地的漢人越來越多,人民的風俗也隨之起了變化,使得春節變成蒙古族和漢族人民共同慶祝的節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是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所以保留了慶祝春節的習慣。

蒙古人在盛大的節日中,穿上色彩繽紛的盛裝,拿出最美味的食物,邀請最好的朋友和親友來到自己的家裡,一邊痛飲濃香的馬奶酒,一邊盡情地唱歌跳舞,一邊品嘗肥嫩的手抓肉。

春節是草原人民相互聚會交流的大好時機。他們之間在平時很難有見面的機會。在過春節時,分隔很久的朋友也許能夠在賽馬大會上,或者摔跤大會上相遇。

生長在城市中的蒙古人過春節時,一方面,他們保留某些自己的慶祝方式,比如吃手抓羊肉,燒烤羊肉串,邊喝酒邊唱歌,拉馬頭琴,等等。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基本和漢人一樣慶祝方式,例如,在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親戚相聚會,朋友聚餐;放爆竹,吃餃子,小孩子穿新衣等。

新加坡:紅燈籠高高掛起,兩個柑橘作賀年禮

在新加波,華人占總人口的80%以上。新加波建國以來,其主要領導人都是華人後裔。因此,新加波對春節的重視和慶祝春節的習慣與中國南方基本相同。
新加坡法定春節放兩天假。加上星期六和星期日換休,共四天假期。
元旦一過,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和商業區就撤走了聖誕裝飾,換上了中國傳統的春節盛裝,大大小小的紅燈籠高高掛起,年畫也貼了出來。大多數華人家裡都貼一個紅底金色的「福」字,寄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新加坡華人過春節,家家都要蒸年糕、貼春聯、逛花市。最重要的事情還是除夕全家吃團圓飯。大年初一,晚輩紛紛給長輩拜年祝賀,孩子們從長輩那裡得到壓歲錢。

柑橘是必購年貨。新加坡華人在拜年時,一定用一個精緻的小紙袋裝上兩個柑橘作為賀年禮,以表達「 大吉大利」、「兩粒黃金」和「好事成雙」的多重祝福。主人在客人告辭時,也要奉還兩只桔子。

馬來西亞:政府舉辦盛大的春節慶祝活動

馬來西亞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是華人。馬來西亞華人把春節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政府將正月初一和初二定為法定假日。
在馬來西亞,一般從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過年。這段時間,「恭喜拉雅」的祝福聲不絕於耳,「恭喜」為華語,「拉雅」為馬來語。華人和馬來人巧妙地把兩個祝賀詞融為一體,表達共同心聲:「恭祝節日快樂!」大年三十,全家在一起吃團圓飯,守歲。大年初一,人們一般待在家中接受其他民族如馬來族和印度族親友的拜年,並准備豐盛飯菜——春卷、龍蝦片、咖喱雞、咖喱牛肉、椰飯……招待貴客。

今年2月10日晚,馬來西亞藝術、文化和遺產部在首都吉隆坡繁華鬧市區舉辦盛大的春節慶祝活動,馬來西亞各族人民以及外國遊客數萬人聚集在武吉賓唐路和金河廣場,共慶新春佳節。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副總理納吉布以及馬來西亞印度人國大黨主席薩米·韋盧等到場參加了慶祝活動。巴達維在會上發表講話。他說: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不同種族的人民相互尊重、文化相互交融是馬來西亞的特色。他用中文祝福全國華裔「恭喜發財」,最後還用毛筆為當地書法家寫下的「萬事如意」賀詞添上了最後一筆。

馬來西亞華人還有一個有趣的傳統活動:在正月十五,未婚男女男的向女的拋蘋果,女的向男的拋柑子,希望找到一個如意郎君或溫柔倩女。

印度尼西亞:瓦希德廢除蘇哈托的禁令,梅加瓦蒂宣布春節為國家節日

印度尼西亞是全世界海外華僑華人聚居最多的國家,總數超過1000萬人。現在,印尼的大型企業大多數是華人創辦和領導的。
印度尼西亞政府已在2002年正式將春節規定為官方節日,全國放假一天。但是,這個法定假日來之不易,幾十萬華人付出了鮮血的代價。
印尼華人雖然大部分已經加入了印尼國籍,但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仍然保留著中國特色。蘇哈托於1965年發動政變推翻合法的蘇加諾總統後,屠殺了幾十萬華人。蘇哈托軍人政權於1967年禁止華人公開歡度春節和元宵節,印尼華人的正當權利被剝奪了30多年。直到具有華人血統的瓦希德當總統後,才於2000年2月18日正式廢除了這一禁令,承認孔教為印尼合法宗教。同日在雅加達舉行了30多年來的首次春節晚會,瓦希德總統出席了晚會並發表了講話。2002年2月17日,當時的總統梅加瓦蒂(蘇加諾的女兒)在雅加達華人慶祝馬年春節的大會上正式宣布,印尼政府決定把春節定為這個國家的全國性假日,並向廣大華人祝賀春節快樂。
今年(鼠年)春節來臨之前,印度尼西亞最大英文報紙《雅加達郵報》,用四個版面的中華春節專版,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全面地介紹了中國的春節。此外,《國際日報》、《印度尼西亞商報》等印尼主要華文報紙春節期間也大量報道各地慶祝春節的活動。
春節前夕,印尼各大商場為迎接春節而精心裝點中式樓閣,酒店餐廳推出中式禮品和年夜飯套餐,華人廟宇粉刷一新,燈籠高懸,信男信女虔誠祭拜。前總統瓦希德和在職的政府要員每年都參加雅加達的大型春節慶祝活動。

菲律賓:總統向華人祝賀春節,宣布春節為全國公共節日
菲律賓的大多數人信仰基督教。華人占菲律賓全國人口的12%左右。近些年來菲律賓也喜歡中國的春節。菲律賓在2004年將農歷新年定為全國公共節日,但不放假。只有華人學校在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放兩天假。

2002年春節前夕,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專門簽署了向華人表示祝賀的文告,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在中國新年簽署祝賀文告的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總統除了向菲律賓華人表示節日的祝賀外,還說了一句很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話:「我是屬豬的,按照中國的傳統說法,屬豬的人在馬年會行好運。」

2004年1月11日,阿羅約宣布,把今年中國春節2月9日定為全國特別工作假日,以慶祝農歷春節。阿羅約在公告中指出:「這是要促進文化了解及融合,讓菲律賓人有機會和所有華人一起慶祝該節日。」雖然春節被宣布為特別工作假日,但除華人社會外,私營界雇員和政府工作人員2月9日仍將正常上班而沒有加班費。
從2004年起,每年春節,菲律賓華人在比以往更為濃郁的節日氛圍中慶祝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一些政界要人也參加春節慶祝活動。

泰國:公主和政府要員主持春節慶祝活動
泰國除政府部門和銀行會照常上班營業外,春節初一至初三放假三天。
泰國華人始終保留著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每年除夕,各家各戶都舉行祭祖儀式,然後全家圍坐吃團圓飯。年初一,大家都穿上新衣服,親戚朋友互相拜年時,習慣拱手合十,互致「吉祥如意」。
泰國最具華人過年氣氛的地方要數曼谷的中國城——唐人街。春節期間,街道會有舞獅、舞龍等。曼谷市政府主要官員會在除夕前後前往唐人街,主持一系列慶祝活動。詩琳通公主常會在除夕或初一到唐人街主持高規格的中泰文化交流活動。
在曼谷以北300多公里的北欖坡府會舉行泰國規模最大的春節**盛會。在此期間會有舞獅舞龍、敲鑼打鼓、踩高蹺和跑旱船等,最高潮的節目是長達30多米的「金龍飛舞」表演。這一盛會每年都吸引眾多觀眾。

緬甸:初一是全國假日,北部更重視春節
在緬甸,農歷新年初一是法定的公休假日。
在除夕夜,緬甸華人都是全家人在一起吃年飯,飯後熱熱鬧鬧地歡聚一堂,等待大年初一的到來。年初一人們穿上新衣走親戚,分住各地的親戚朋友,都利用這個節日團聚,共賀新年,「恭喜發財」。
在緬甸北部地區,華人較多,而且華人地位很高。那裡漢語是通用語言,人民幣是通用貨幣,手機的號碼是中國的號碼。春節時,那裡的節日氣氛比其它地區熱烈,活動較多。

寮國:國家領導人很重視中國的春節

在歷法方面,寮國同時使用公歷、佛歷和小歷;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也使用中國農歷。寮國有春節,但是歷法和中國的不一樣,因此和中國的春節不是同時的。寮國的華人和使用中國農歷的少數民族每年都過中國的春節。中國的春節不是全國的法定假日;但是,華人老闆往往在春節期間給員工放假。

寮國的領導人很重視中國的春節,他們參加華人的春節慶祝活動。一次,華人企業家張貴龍先生請中國駐寮國大事以及大使館的官員到他們家出席春節聚會。有好幾位寮國黨的政治局委員也應邀到場,同時還邀請了寮國佛教聯合會的會長參加。

日本:春節曾經是日本最盛大的節日
春節曾經是日本最盛大的節日。春節前,每家用松柏裝飾房屋。除夕晚上全家人圍著火爐守歲。午夜時寺院響起108聲鍾聲,第二天互相拜年。
但是,在明治天皇時期的1873年,日本停止使用農歷改用陽歷,同時廢止了春節。此後,日本人以陽歷1月1日(元旦)作為法定的新年。
改用新歷後,雖然日本大部分地區不過舊歷新年,但是沖繩縣、鹿兒島縣的奄美群島等地區還保留著完整的舊歷年俗。而且,春節作為一個文化現象仍然可以在日本感受到。日本的華人仍然過春節。

汶萊:春節小孩拜年,主人給小孩送「綠包」
春節是汶萊的國家法定假日。
汶萊過春節,最有特色的活動要數「開門迎賓」。春節期間,人們會打開門戶,歡迎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登門賀年,互致問候。當地馬來人還有帶小孩外出拜年的習慣,主人一般都要給小孩子「壓歲錢」,但汶萊「壓歲錢」外包裝是綠色的,所以不叫「紅包」而叫「綠包」。

不丹:春節的習慣與藏族基本相同
在不丹,春節是國家的法定假日。

不丹的陰歷新年稱為 Losar(藏語「新年」的意思),其日期與中國的春節一致。不丹人民過新年的習慣與中國藏族過春節的習慣基本相同。

⑤ 「嘉年華」是什麼意思。它的起源是什麼

嘉年華(Carnival)是早在歐洲的一個傳統的節日。

嘉年華的前身是歐美「狂歡節」的英文音譯,相當於中國的「廟會」,最早起源於古埃及,後來成為古羅馬農神節的慶祝活動。

多年以來,「嘉年華」逐漸從一個傳統的節日,到今天成為包括大型游樂設施在內,輔以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形式的公眾娛樂盛會。全世界各地有著花樣繁多的嘉年華會,並成為很多城市的標志。

嘉年華源於《聖經》中的一個故事:有一個魔鬼把耶穌困在曠野里,40天沒有給耶穌吃東西,耶穌雖然飢餓,卻沒有接受魔鬼的誘惑。

後來,為了紀念耶穌在這40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們就把每年復活節前的40天時間作為自己齋戒及懺悔的日子,這40天中,人們不能食肉,娛樂,生活肅穆沉悶,所以在齋期開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內,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遊行,縱情歡樂。

(5)馬來西亞吉隆坡有什麼廟會擴展閱讀

狂歡節(英語:carnival),又譯作嘉年華,為期數星期至數月的重要節期,人們打扮一番後巡遊慶祝,略有街頭派對氣氛。

天主教和東正教教會並不以禮儀慶祝,而是屬於信徒的民間活動;基督新教則無論教會或信徒,一般並不慶祝這個節日。舉辦細節(如:時間)視乎各國風俗而異,主要慶祝集中於二、三月,但通常在大齋期(四旬節)的首日─大齋首日(聖灰星期三)前結束。

除了聖誕節之外所有天主教假日均以復活節為准,每一年的復活節均是北半球春天(或南半球秋天)晝夜平分點後第一個滿月之後的第一個禮拜天,回算40天就是嘉年華會的聖灰星期三。

從聖灰星期三到復活節前的40天,按教會年歷是封齋期,所以狂歡節也稱為「謝肉節」。在整個封齋期的40天里,禁止天主教徒食肉、娛樂、婚配等一切喜慶活動。為此,人們趁封齋節到來之前盡情享樂。

⑥ 各國過春節的習俗

韓國
在韓國,春節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過春節時,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祖先。韓國人祭祖有嚴格的說法,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栗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則,祭祀的程序也很嚴格。 每年春節一到,韓國婦女都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裝,從早到晚都要在廚房裡忙活,嫁到韓國的外國姑娘也要同韓國婦女一樣從早忙到晚。 祭祀了祖先,晚輩就要給長輩拜年了,長輩要給拜年的晚輩壓歲錢。春節期間,平輩人見面的寒暄是「新年多福」。春節時總有不能回家過年的人或者露宿街頭無家可歸者,政府和市民團體就組織起來為他們過春節,讓他們在春節期間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韓國人春節往往都要互贈禮物,禮物的范圍很廣,如牛排、黃花魚、傳統點心、健康食品以及午餐肉、香油、蘑菇、柿餅、日用品等等,禮物都要包裹起來,而包裹的顏色以嫩粉色居多。越南的春節從每年農歷臘月廿三灶王節開始,過年的氣氛一直延續到整個正月,用越南的民間說法就是:正月是「吃喝玩樂」的月份。按越南民間傳說,臘月廿三這一天,在地上的各路神靈都要回天上去報告這一年的情況,灶王爺是主管一家的生活之神,也要上天匯報這家一年的情況。灶王爺一走,就沒有神在家看管了,這個時候,就可以灑掃庭除,改建家裡一些不敢動的地方,准備過年了。這一天也稱之為入除。這與中國民間關於灶王爺的傳說顯然同源。為了好好送灶王爺上路,讓灶王爺匯報的時候高抬貴手,人們都要去放生鯉魚———灶王爺的坐騎。 入除後就得准備年貨。從「肥肉腌蕎紅對聯,蕃桿炮仗綠年粽」這句民謠里可以看出傳統的年貨內容。現在生活好了,肥肉就不一定要了,但買很多肉以備過年還是必需的。生活再怎麼好,這腌制的蕎頭還是留在人們的餐桌上,已經成為過年的傳統符號。對聯盡管還有人買,但由於漢字已不具備官方文字地位,已經不那麼盛行了。蕃桿是免除災禍的東西,不能少。

日本
日本過去跟中國一樣有「春節」,現在沒有,只過元旦。日本人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為全國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為「除夜」,除夜時他們祈求神靈托福,送走煩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為「初詣」。除夕午夜,各處城鄉廟宇分別敲鍾108下,以此驅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鍾」,鍾聲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人們便離座上床睡覺,希望得一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做的夢,以測吉凶。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為「正日」。1--3日為「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裡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親友家拜年,新年還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來祈求好運。日本人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三天,則吃素的,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日本多數城裡人已放棄新年吃素勻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條,以祝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日本人在新年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陽,接著去神社參拜,或互相向親友問好。他們稱新年為「正日」。在這一天,他們的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3天則吃素食,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

越南
至於放炮仗,1995年,越南政府一紙命令,廢止了這個傳統的過年方式。為了保留過年的氣氛,越南政府在每年除夕晚上,都會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廣場組織施放禮花活動。年粽則是用於祭祖的。越南的粽子是方形的,一隻有1公斤左右,取天圓地方之意。 在越族(京族)人家裡,春節期間有3樣裝飾品是必不可少的:桃花、金橘盆景和「五果盆」。 在越南人的心目中,桃花是避邪之物,也是幸運的象徵。金橘是取吉利之意。越南中部以南,由於氣候原因,沒有桃花,一般以黃梅花代之。作為一種裝飾,不但家裡有,商店裡有,連各機關單位也都會擺放。與此同時,各單位都會在門口掛上迎接新年的橫幅,就是廟宇等場所,也不例外,因為廟宇是越南人過年活動的主要場所。各文藝單位也會於除夕晚上,在街頭組織演出,以營造過年氣氛。作為法定節日,越南春節放假3天。家家都會在家裡插上國旗,樓房住戶就把國旗插在窗外,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五果盆」是用於供奉祖宗的。一般有番荔枝、椰子、水榕果、芒果等5種,在越南語里,番荔枝音同「求」、椰子同「余」、水榕果同「充」、芒果同「使」,意即祝願年年有餘,豐衣足食,有錢使不完。 過年了,越南人會不遠千里萬里往家趕,就為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一起守歲。在舊年將過、新年來臨之際,擺上香案,迎接新年,稱為「年發」。除夕夜,越南人還有「求祿」的風俗。一般有兩種:一種稱為「采祿」,通常從寺廟祭祖返回時,隨手採摘一根帶有綠葉的樹枝回家,寓意為採集天地神靈賜給的福祿。這根樹枝拿回去後,插在家裡的神龕前,直到樹葉枯殘為止。另一種是帶一些果品回來,也稱之為「祿」,可以分發給朋友親戚,看作是在散福。 初一早晨,家家戶戶都要拜祭祖先,同時也拜土地、灶君、百藝師祖,祭品不限多少,但一般都要有粽子、紅燒魚、包肉團、炙肉、腌蕎頭、牛肉等。供拜完畢,小孩要向家中老人拜年,大人們則要給他們壓歲錢。早餐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吃用葦葉包的糯米粽子。有特色的是「沖年喜」。越南人很看重大年初一第一個到自己家拜年的人。這個人被稱作「沖年喜」之人。許多家庭年前都會托一個忠厚善良、有福分的人來「沖年喜」,以求新年的大吉大利、萬事如意。 越南的大年初一還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活動:唱歌跳舞、表演戲劇、舞龍舞獅,最具特色的活動是下人棋。將中國象棋的棋盤畫在地面上,手執木牌(木牌上刻有與棋子對應的車、馬、炮等)的人充當棋子坐在場中。對弈時,由棋手調遣,旁人以鼓聲催行,頗似金戈鐵馬的沙場,有較強的真實感,深受越南人民的喜愛。 年初一的禁忌也頗多,如:不能吵架、不能講粗話、不能借東西、不能討債;還有不能幹農活,否則會驚動土地神,莊稼會遭殃;初一還不能掃地,即使掃了地也不能倒垃圾,要等3天後能動土時再倒。初二、初三兩天,已成家立戶的男子,若父母健在,必須向父母致以新年問候、敬贈禮品;若父母已去世,則要帶上供品,到長兄家拜祭父母之靈。初四,人們燒化紙錢、紙衣,以祭送祖先。這天,一家大小要共聚一堂,再吃一頓團圓飯。正月期間,越南民間常有許多活動,統稱為「賞春」。有賞水仙花、鬧花燈、唱戲、民歌對唱、禮拜寺廟、游覽名勝古跡等。 越南各少數民族有各自的過節特色。如苗族在除夕夜習慣以齊放獵槍代替鞭炮,先到溪邊燒香祭禮後方打水回家煮年夜飯;吃年夜飯前要祭祖,飯後不能喝湯,認為喝湯會使莊稼受淹;春節期間,全村或幾個村的人聚集在一起舉行賽歌、跳民族舞、拋綉球等活動。

泰國
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節日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地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檯、門口端放一盆清水,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泰國的潮人眾多,春節的氣氛相當濃厚。無論是華人,還是泰人,都把春節視為重要的節日。雖然春節在泰國並不算是公假日,政府部門和銀行都還照常上班。但許多公司,特別是華人所經營的公司、廠家和商店,都在春節期間放假,一般要到初四以後才正常上班。公司的老闆們,在春節前,都會給員工派「紅包」、發「壓歲錢」。通常從臘月中旬開始,在曼谷的唐人街——耀華力、三聘和石龍軍一帶,過年的氣氛就一天比一天濃。商人們爭相推出各式各樣的年貨。許多商店,竭力把最熱銷的商品陳列在商店門口,甚至擺到馬路邊。寫春聯的、賣求神拜佛用品的攤位接二連三。除了附近的人們來這里籌辦年貨外,做批發的商人們也雲集於此,購買貨物,轉賣到內地。平時都要塞車的道路,更幾乎水泄不通。在曼谷的大大小小商店、商行里,到處張貼著「財源廣進」、「招財進寶」、「生意興隆」、「貨如輪轉」、「出入平安」等彩標;與春節有關的各類商品,都擺在最顯眼的地方。春節前後,有些大商行,還在室外用霓虹燈裝飾成中泰文的「新正如意」、「新年發財」字樣,或在附近插上彩旗,在商行里播放著中國音樂,以烘托節日的氣氛。大年初一,給長者拜年,親戚互相拜年,這種傳統在潮州人中間沿襲至今。

英國
新年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裡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在英國中部的一些地區,新年早上出門時,不管熟識還是陌生,都會互送銅錢,他們認為這樣做,不但對方一年有財氣,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幸運。

印度
印度的新年被人稱為「痛哭新年」、「禁食新年」。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他們認為,新年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嘆。有些地區的人們則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新年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

蒙古
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

巴西
巴西人在新年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後地尋找那象徵幸福的金樺果。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找到這種罕見的果子。他們稱之為「尋福」。巴西農村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便是互相揪耳,人們在新年見面時,一定要相互使勁揪住對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巴基斯坦
在新年這一天,巴基斯坦人們個個手拿紅粉跑出門,見了親友,道過新喜,便互相將紅粉塗在額上,以示慶祝新年吉祥如意。阿富汗:在阿富汗北部地區的居民,每逢新年都要舉行激烈的搶山羊比賽,以示慶祝。兩隊騎手爭搶獵物,比賽既緊張激烈,又喜慶歡樂。

阿根廷
阿根廷人認為水是最聖潔的。每年新年,各家老少成群結隊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穢。墨西哥:墨西哥有些地區的人們在新年到來的時候是禁止笑的,他們一年共分18個月,每月20天,一年最後5天內不準笑。

保加利亞
新年用餐時,誰打噴嚏誰准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隻羊、牛或馬駒許給他,以祝願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巴拉圭
巴拉人把每年最後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蘇格蘭
蘇格蘭人在新年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著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西班牙
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游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鍾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著吃葡萄。加果能按鍾聲吃下12顆,便象徵著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新年這天,最忌孩子們罵人、打架和哭啼,認為這些現象是不祥之兆。所以,新年之日大人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們的一切要求。同時,這天人們身上必攜一枚金幣或銅幣以示吉祥。

比利時
在比利時,新年的早上,農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們走到牛、馬、羊、狗、貓等動物身邊,煞有介事向這些生靈通明:「新年快樂!」

土耳其
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後穿上新衣裳,他們認為這樣可去除過去一年的衰氣,除舊迎新,迎接來年好運。阿根廷:元月之日,各家各戶紛紛到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浴」。入水前,先把採集來的鮮花撒在江面,然後,大家笑呵呵地跳進水中盡情沐浴,同時用花瓣來揉搓身子,在這個國家,水被視為「聖潔」之物。

古巴
新年前一夜,每人准備一碗水,聽到新年鍾響,大家都很快地將水潑向街,意為「除歲」哥倫比亞:新年前夕,各條街上都製作很大的傀儡——「舊年」,並宣布「舊年遺言」,「遺言」的內容滑稽風趣,以博得人們開心,午夜時將「傀儡」炸毀,在粉碎舊年「傀儡」的爆炸聲中,人們載歌載舞,互相慶賀。

德國
德國人在新年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他們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鍾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在德國的農村還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以示步步高升。

埃及
埃及人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漲水新年」。在埃及的一些地方,新年這一天,要供上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等農作物的顆粒,還有一些綠色植物的小芽,以象徵豐裕。獻給神的東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

朝鮮
朝鮮和我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以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怪,賜給幸福。新年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預先紮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願家人四季平安。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餚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裡人丁興旺日子過得象蜜一樣甜。

新加坡
農歷除夕時,孩子們有守歲的習慣,直到午夜待家長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結束後方能就寢,第二天清晨則起個大早,高高興興的從長輩那裡拿「紅包」(壓歲錢)去看舞龍、舞獅隊的沿街表演,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帶上禮品走訪親友,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一種節日的氣氛。過年時,人們愛吃油炸糯米和紅糖做成的甜年糕。

義大利
義大利的除夕是一個狂歡之夜,當夜幕開始降臨,成千上萬的人們湧向街頭,點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鳴放真槍實彈。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戶戶收拾舊物,將屋子裡一些可打碎的東西,摔個粉碎,舊盆子、瓶瓶罐罐統統扔到門外,表示去掉厄運和煩惱,這是他們辭舊歲迎新年的傳統方式。

伊朗
伊朗實行的是伊斯蘭歷,它的季節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慶賀新年就是慶祝春天到來,往往是在公歷3月下旬,過新年要隆重慶祝一周。人們湧上街頭生起「篝火」——「夜火」,然後全家人依次從夜火上跳來跳去,表示燒掉「晦氣」,迎來光明,驅邪滅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稱都要以字母「S」開頭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互祝春節快樂。新年最後一天,全家出遊踏青,以避邪惡。法國: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

法國
法國人認為新年這一天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新年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歉收年。

瑞士
瑞士人有新年健身的習慣,他們有的成群結隊去爬山,站在山頂面對冰天雪地,大聲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著長長的雪道滑雪,彷彿在尋找幸福之路;有的舉行踩高蹺比賽,男女老幼齊上陣,互祝身體健康。以健身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希臘
新年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裡面放一枚銀幣。主人將蛋糕切若干塊,分給家人或來訪的親朋好友。誰吃到帶有銀幣的那塊蛋糕,誰就成了新年最幸運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賀。

羅馬尼亞
新年前夜,人們在廣場上豎起高大的聖誕樹,搭起舞台。市民們一邊燒著焰火,一邊載歌載舞。農村人拉著木犁,上面裝飾著各種彩花,慶祝新年。

⑦ 哪些國家也過春節 風俗有哪些相似和不同

目前過春節的國家有,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好象是從2006年開始定為法定節日)、馬來西亞,主要是亞洲國家過春節,剩下的就是生活在其他國家的華人自己過春節了。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又給神州大地帶來了歡樂的節日氣氛。也許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春節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傳統佳節,在中國的一些周邊國家,春節也是一年之中的重要節日之一。這些國家慶祝春節的來歷,或者是歷史上受到強大的漢文化的影響,或者是擁有眾多的華裔人口。

各國的風俗:
韓國
韓國的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一年主要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與此同時,韓國又是一個非常遵從傳統的國度,韓國人一直保留著以農歷迎接新年的習俗,中國人的春節也是韓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簫的樂曲聲,將人們帶入一個新的境界。現在,春節也被現代人賦予了新的含義,那就是讓人們從都市生活的緊張節奏中暫時解脫出來,得到片刻的寧靜與快樂。所以,春節到韓國你所到之處都會充滿歡樂和吉祥的氣氛。

拜年是韓國人春節習俗中最重要的一項,如今,大部分國民已習慣穿著洋裝西服,但是在春節(農歷正月初一),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年初一一大早,人們就穿上民族服裝互相拜年,來拜年的若是小孩子要給壓歲錢;若是大人,則要以酒和食品相待。正月初一晚上最有趣的風俗是趕「夜光鬼」。據稱在這一天,「夜光鬼」挨家挨戶游盪,試穿每個人的鞋,遇到合腳的就帶走。如果誰在這一天晚上丟了鞋,他的運氣可想而知。所以這一天晚上,人們大都把鞋放在裡屋早早熄燈入睡,還要在立柱或大門上放置篩子或簍子,因為「夜光鬼」有一個習慣,見東西就要數一數,當「夜光鬼」見到了篩子或簍子就要數上面的網眼,數完了天也亮了。

除了春節外,韓國人同樣也過元宵節,只不過他們稱正月十五「上元」為「大望日」。這一天要節食,吃用5種以上穀物煮制的五穀飯,祈願豐年。正月十五的民俗游戲,最有代表性的是放鼠火和放風箏。放鼠火指在正月十五晚上火燒田埂上的雜草,用來趕走雜鬼迎接春天。而這天放飛的風箏大都掛著寫有「去禍迎福」的條幅,等到太陽落山,人們就拉斷絲線放飛風箏,這樣,災禍就隨著風箏飛走了。

說來令人不太相信的是,韓國同樣也有春運,而且也是每每造成交通擁擠。2003年的春節,韓國全國3000萬人全國「大搬家」,高速公路、車站、客運站擁擠不堪。
朝鮮
朝鮮最近幾年也開始過舊歷新年,互相拜年還發紅包給小孩。朝鮮人將這一切歸功於領導人金正日,認為這是金正日給人民的最大恩惠。朝鮮媒體在報道中強調,「根據朝鮮領導人金正日指示,陰歷春節是朝鮮的民民俗大節,家家戶戶應該愉快地過年」。事實上,朝鮮過春節,與中國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大年初一的一大早,向老年人拜年,而小孩子也要穿新衣,拿紅包。不過,唯一不一樣的是,他們不需要搭車返鄉團聚吃年夜飯,受那塞車之苦,因為,朝鮮是以寫信或者是卡片,向親朋好友們拜年。朝鮮的男人,認為春節就是「喝酒的節日」,親朋好友聚集在一塊喝個痛快。而女人則是穿傳統的韓服,打扮自己。此外,朝鮮也舉行一些民俗慶典活動。
越南
由於歷史上受到強大的漢文化的深遠影響,越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使用農歷的國家之一,也是少數幾個全國過春節的國家之一。春節也是越南民間最大也最熱鬧的傳統節日。越南人把春節視為辭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從農歷12月中旬開始辦年貨准備過年,而歷來越南春節最不可少的大概要數鮮花、年粽、春聯、爆竹了,每年春節前夕,前往中國邊境城市購買春聯等富有濃厚春節特色的年貨的越南人非常多。在越南本地,花市是越南春節重要活動之一,比如河內,春節前約10天,花市就開始熱鬧。越南人最愛的年花有劍蘭、大麗菊、金桔和桃花。除了鮮花、盆景,花市還出售各式氣球、彩燈、玩具、年畫、春聯、年歷等,把相連的幾條街道裝點得五彩繽紛、喜氣洋洋。越南人過春節也有貼春聯習慣,以前春聯用漢字書寫,文字拼音化以後,現在大部分春聯改用拼音文字,每個拼音字是一個方塊,自成風格。另外,越南人也愛在家裡貼上「福」、「囍」等字樣和福、祿、壽星的形象,還有各種傳統年畫,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願與嚮往。

越南人過春節照例放幾天假,也有到親友家拜年的風俗。最早到家裡拜年的客人特別受重視,據說他會給主人帶來好運。越南人稱之為「沖家」或「沖地」,其意義跟「沖喜」接近。因此越南人通常會約請自己最親近最尊敬的朋友,作為新春的第一位客人。除了親友間互相拜訪,新春期間越南各地街頭、公園和公共娛樂場所,連續幾天舉行各種文娛活動,演出越南傳統戲劇、歌舞、雜技、武術、摔跤、舞獅等,還有盪鞦韆、下人棋、斗雞、斗鳥等民間活動,整個越南沉浸在節日氣氛之中。
馬來西亞
由於擁有大量華人,春節在馬來西亞也是一個重要節日,盡管慶祝春節的主要是華人。大年三十,全家在一起吃團圓飯,守歲,大年初一不能掃地。信神的人家在大年初一要吃素。而且,大年初一,人們一般呆在家中接受其他民族如馬來族和印度族同胞的拜年,初二以後才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初三初四以後才開始有各種戲曲表演。首都吉隆坡還要舉行團拜活動。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傳統活動是,在正月十五,未婚男女中男的向女的拋蘋果,女的向男的拋柑子。藉此希望未來找一個如意郎君或溫柔女孩。
新加坡
新加坡總人口中華裔占據了三分之二以上,因此不用說,春節在新加坡是最重要的節日。2004年春節前夕,AC尼爾森調查對新加坡1000多名年齡15歲以上的成人所做的電話訪問發現,有37%的新加坡人表示,農歷新年是他們最鍾愛的佳節。聖誕節則是24%新加坡人所偏愛的佳節,排名第二。調查也發現,年紀較大的,即30歲以上的新加坡人,和那些藍領人士表示,他們會比較喜歡農歷新年,而15歲至29歲的年輕人、學生、專業及白領人士則偏愛聖誕節。

新加坡的華人過新年像中國人一樣,新年剛過,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買新衣服,特別是買各種紅色的衣服,圖個吉利。春節前清掃房子,乾乾靜靜過個年。除夕夜,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全家吃團圓飯,很多人家都吃火鍋,散居的家庭各成員都要在除夕設法團聚在一起。孩子們為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直到午夜才去睡覺,並認為這會延長他們的生命。

新加坡人過春節還有其他一些習俗。比如說,,一般人家要請由學生們組成的舞獅隊來到家中表演,鑼鼓一響,獅子一舞,就會驅走晦氣,迎來吉祥。新加坡華人以交換「紅包」、懸掛紅色的小旗和吃魚來表示他們的信念。新年吃魚意味著吉利。魚和菜蔬分別盛在圓碟子里,撒上胡椒和調味品,用筷子攪拌各種配料,做著向上攪調的姿勢。據說,此舉象徵著在未來的事業中發財和幸運。新加坡華人的幸福之道包含著四個方面,即幸運、富裕、和平和長壽。華人認為,和平、長壽和富裕都可見通過主觀努力而獲取,而幸運則是未知的,所以大多數華人的家裡都貼一個紅底金色的「福」字。賀年片上也常常印著振翅飛翔的蝙蝠,因為蝙蝠有一個字的諧音就是「福」字。表示運氣的另一個字是「吉」字,「桔子」就有一個「吉」的諧音字,所見當地華人在春節期間習慣吃桔子。還有的賀年片上畫著一盤蘋果,意即「和平」。荷花也是意味著「和平」,另外它還有潔凈的意思,因為它出污泥而不染。還有其他許多的象徵,如竹子象徵著文明、力量和學習;梅花,即新年之花。「魚」同漢語「富裕」的「裕」字同音,所以一些賀年片上印有在荷花池中游動的金魚。

菲律賓

菲律賓也擁有大量華裔,長期以來,華人華僑每逢春節都要隆重慶祝。時間長了,這一習俗還影響到了整個社會。2004年1月14日,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宣布春節為全國的「工作假日」,以認可華人對菲律賓社會所做的貢獻。她同時還指示政府官員與馬尼拉市政府配合,舉行一系列慶祝春節的活動。阿羅約在宣布這一決定的時候還特地穿上了她出席2001年上海亞太經合峰會時與各國領袖合照時穿的紅色旗袍出席午宴,以拉近與華族的距離。她說:「因為春節快到了,我特別穿上這套服裝。」1月21日除夕,阿羅約還到馬尼拉香火旺盛的信願寺,和華人一起聽新年鍾聲,上「頭香」,祈求在猴年贏得好運,讓她在去年5月的總統大選中獲得連任。
泰國
2004年春節,泰國詩麗吉王後和詩琳通公主春節期間前往曼谷唐人街,與泰國華人華僑共慶甲申新春。曼谷唐人街耀華力路還舉辦盛大的春節慶祝活動。1月22日下午,泰國詩麗吉王後和詩琳通公主前往唐人街與民同慶。在唐人街入口處的崇聖大牌坊前,詩麗吉王後一行興致勃勃地觀賞了正在泰國訪問的中國藝術團的精彩演出。在唐人街一所華人醫院,王後親自為該院成立100周年紀念牌樓揭幕。王後一行隨後參觀了一家華人經營的金行,並前往唐人街建立最早的華人寺廟龍蓮寺禮佛敬僧。

日本

春節在日本人眼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年前,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在門口飾以竹葉、松枝、草繩和白紙串,松竹代表長青不老,白紙串表示凈化和避邪。在橫濱中華街和神戶南京町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華人街,春節隆重的慶祝活動一般要維持近一個月,旱船、踩高蹺、獅子舞,這些五花八門的傳統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程度一點也不亞於中國國內的廟會。

⑧ 誰能給我關於九王爺誕(一個節日)的圖片和資料(越多越好)

九王爺誕辰的由來
九皇爺的兩個流派
九皇爺來源有兩派說法,道教九皇派和民間九皇派。
道教九皇派源於星宿崇拜。「九皇」是古代中國原本是星宿崇拜的產物,和夜間指示方位賴以制定歷法的北斗七星有關。古人的智慧認定北斗有九星,七顯二隱,與天文考證是共通的。散布於北方天幕的七顆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被道家合稱為天罡,在西方則被稱為大熊星座。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道教廣泛傳播的說法,使北鬥成為主掌人壽夭的「神明」。拜斗母就是北斗星君人格化的進程。
傳說北斗九星為斗母之子。斗母,又名紫光夫人,原為龍漢時國王周御的妃。夫人於蓮池脫服澡浴,忽有感應,蓮花九朵化生九子,長子為天皇大帝,次子為紫微大帝,其餘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拜斗母九皇就是古人對北斗眾星的信仰將北斗星君人格化的進程。
民間九皇派起源於流傳在東南亞的各種歷史傳說,九皇大帝只有一位,卻是以香爐代替塑像。
九皇齋,從禮斗習俗而來,在東南亞久盛不衰,與當地特殊的九皇大帝信仰相結合,有一整套隆重而嚴格的慶典儀式。香客持九皇齋,從八月最後一天齋戒至重陽,這種習俗和民間普通虔信的消災解厄、消除業障病苦、長生延壽的祈求有關。
九皇爺傳說的版本
九皇爺的傳說有幾個不同的版本。
<傳說一、上古九大皇帝>
九皇大帝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九位人物-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誥、堯、舜、禹。
<傳說二、九皇爺為秦代革命烈士>
陳勝吳廣起義前,九個結義英雄策劃起義反秦,事機敗露,為秦兵殺害,取去首級,棄其屍身,民憐其義,私下以九個陶瓮,盛其遺體,置於河中,任其漂流出海。幾年後,漢朝興起,九瓮殘骸,竟漂回原地。烈士無名無姓,事情甚為靈異,當地人民收拾殘骸妥為埋葬,為烈士立廟祭祀。後九人顯聖護民,地方官從民意,申奏朝廷敕封「王爺」冥銜,遂演變為「九皇爺」。
<傳說三、洪門五祖與白錠香爐>
洪門傳說中的少林前五祖因反清復明活動被清兵追殺,投奔鄭成功後,被派到閩、粵、桂一帶推進革命。到了蒲田,被九連山少林寺收留習武,後事情敗露,少林寺被清兵焚毀。他們逃出後,在廣東惠州石城縣高溪廟住下來。一日近處河中浮起一物,撈起,乃是一隻白錠香爐。爐底刻有「看不懂的」四個字,並寫明「五十二斤、十三兩」。洪門祖宗之一的陳近南知道爐底的四個字就是「漢留文字」的暗號,意思就是「反清復明」。「五十二斤、十三兩」的意思就是「五湖,南京二京,十三省。。。。。」這則故事的重要道具「香爐」與九皇爺信仰中只拜香爐的習俗吻合。
<傳說四、洪門天地會領袖人物萬雲龍>
在吉隆坡安邦流傳很廣的傳說,九皇慶典是祭典洪門天地會首領萬雲龍。1734年,萬雲龍在清雍正甲寅年九月初九,與清兵交戰而戰死在湖南長沙,餘下部屬逃至海南島,敗兵被追殺而由水路逃往暹羅,後被迫在檳城定居。
洪門會其中一部分殘兵後來至安邦定居,表面上以種植為業,暗地裡卻秘密結社,羅致愛國志士,共襄反清復明義舉。
有一次的開香堂(又稱開香會,即新人入會儀式),警方突襲現場並嚴加盤問聚會理由。首領說在這里拜神祈求平安。警方見雖有拜神跡象但無神座神像,追問其故。眾人一時語塞,忽然其中一首領急中生智指著身前的一隻香爐說:這就是我們拜的神。看著香爐冒出縷縷香煙,警方懷疑地問:香爐是神?他是什麼神?一人隨口回答:他叫九皇大帝。無人知道九皇大帝的典故,警方信以為真,就此作罷。自此,吉隆坡華人供奉九皇爺,就以香爐為神位了。
<傳說五、明太祖第九代孫魯王>
這是最有史實根據的傳說。明太祖第九子魯荒王檀的九世代也是九王,俗稱九王爺,又稱魯王。一批明臣擁魯王為帝於紹興,後被清兵追殺,魯王投奔鄭成功,居住於金門。傳說鄭成功不禮待魯王,將他沉海致死,其部下憤恨鄭成功,於是浮海南來,立廟祀奉。因九王爺沉海沒有屍首,所以只立神位不塑立偶像。傳說九月初九是王爺誕辰,那天早晨有香爐浮海而來,是為神降,即迎接魯王由水中上岸。
事實於1959年揭開,金門島發現一座古墓,墓中石碑記載魯王死因是哮喘,並非鄭成功迫害,此公案始真相大白。
<傳說六、王爺鄭成功>
清朝反清江湖烈士高舉反清復明旗幟,鄭成功更秘密在福建省樟泉一帶積極召集各路江湖好漢於沿海「斗母宮」內商議復明大計,共襄義舉。他們利用宮內諸神千秋寶誕為掩飾,一連九天在宮內招兵買馬,高舉「九皇大帝」旗幟為號召,「意即要救明朝江山大地」,在斗母娘娘聖像左右兩手書日月(即明)。
農歷八月的最後一個晚上,出海迎接王爺鄭成功來主持大局,鄭成功乃受朝廷通緝,因此,從落船到晉宮內,需以涼傘遮住,以免身份曝光。農歷九月初九午夜,奉送鄭成功出海以到別處號召義舉,准備一艘「王船」及供上一切日常用品、糧食等。起義終歸失敗,傷亡慘重。
樟泉一帶鄉民為紀念王爺鄭成功及眾烈士史跡,每年農歷八月的最後一天至九月初九一連九天,祀拜王爺祀與眾多犧牲的民族英雄。
傳統風俗習慣,九皇爺香火隨之來到南洋,相傳至今應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在這斗母宮的九皇信仰儀式中的幾個主要步驟都已得到了體現,如「迎神」「請水」「送神歸海」「王船」等等。
傳說與儀式究竟哪個更早,是為了配合儀式而杜撰了傳說,還是因為有傳說才刑成了儀式,難以分辨。儀式與傳說的相互配合,為信仰的流傳找到了某種根據,也為信仰活動抹上濃厚的神秘色彩。
農歷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
解說:
九皇信仰原是北斗信仰,是中國人傳統中最古老的星辰崇拜。
九皇大帝是指與玉帝同一品位的先天大神「勾陳天皇大帝」、「北極紫微大帝」以及北斗七星的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
由於中國人觀北斗的歷史可遠溯到公元前30世紀至40世紀,因此中國人觀察中的古北斗星座有九星;後來遂產生北斗星座七明二暗,除七星外另有輔星與弼星二顆暗星的說法。反後來道教則解說,這二顆暗星其實是勾陳與紫微二星的分氣。
每年農歷九月,在馬來西亞各地流行的九皇大帝廟會及吃素風氣,其實源自中國漢代以來道教教徒舉行禮斗集會的習俗。九皇誕包括了集體禮斗、拜斗的活動,這是北斗崇祀習俗的南移。
北斗信仰是中國最重要的自然星辰崇拜。又由於北斗在中國的天際,是一座每天轉動一圈的星座,人們也根據北斗一圈的轉動,分出它一天有12個轉動階段,創造了觀北斗認識12個時辰的時間測量法。
人們還發現到,北鬥鬥柄會根據1年中很多不同階段的時日,指向天際不同的方向;每當黃昏群星出現時,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向,都會落在一定的方位,而天上的群星,卻也根據斗柄在不同季節所指方向不同,出現移形變位。
所以,人們又根據北鬥鬥柄的方向轉動,發現斗柄有24種方向可指,於是人們便有了「24山」的中式羅盤。
而每一次斗柄在一段時間內指向一方,地上就會出現一次氣候變化,影響農耕;於是古人便得出一種看法,以為斗柄所指的方向指令24節氣氣候變化,造成春、夏、秋、冬之別。
所以,古人有一句成語「斗轉星移」,用以形容時間的流逝與世事變化。
古人在夜間,是以北斗指示方向。北斗的斗子上最外2顆星,聯成直線,延長到四倍之處有1顆星,無論北斗如何繞它轉動,它都兀然不動。這顆星就是永遠在正北方的北極星。
所以,不論時辰和季節可以用北斗找方向;不知時辰和季節,也可以看北斗推知時辰和季節。人們可以根據北斗找北極星的方位,只要發現北方就能認清八方;人們又根據季節的認識,按北斗的斗柄指方去測知地面的正確方位。
在以農立國又地廣人稀的中國大陸,觀察北斗在天上的變化,可以「指示」了人們認識氣候變化與交通方向,成為農業及交通最高及最標准指標。
每當北斗一變化,天上的星象、地上的陰陽及氣候和人間的情況也會改變。所以,人們便以為北斗管理星辰氣候,也影響人的福壽命,並由此變化各種以北斗九星名義演變的風水命理學。人們逐相信崇拜北斗,可以作為消災解難、增福添壽的方法。
根據道教的北斗經典,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九是北斗九皇誕,連續9日,不斷的禮拜北斗諸星,可以令人間消災延壽、福祿兼至。
神話
1)據道教的《北斗本生經》所說明的九皇大帝來歷,是個神明的化身故事。
經內說,龍漢時代的國王有1位皇妃紫光夫人,在過去世曾經發願要生下聖子「輔估乾坤」。有一天,這一位王妃在金蓮花池沐浴,受到感應,生下了蓮花九苞,化為九子,便是九皇。
2)根據《本命延生經》的教義,元始天尊之陰氣化生斗姆。斗姆的梵氣又化生了九皇。因此,九皇實為先天之大神。
凡是侍奉九皇,必尊九皇之母,凡侍奉九皇之斗母的地點都稱為「斗母殿」或「斗母宮」,但是,卻不常以「九皇大帝」為正式廟稱。
3)民間對九皇大帝的來歷,則另有擬人化的傳說,以為他們是抗暴或保皇失敗而被殺的義士,或說是被官府斬殺的海上勢力領袖。
南洋各地,其中有些九皇神廟,迎神的儀式是在海邊迎海水回祭壇,又有的人慶典期間又手纏白帶或手披麻帶,仿如帶孝。
有關傳說之流行,可能與早期會黨有關。早年的會黨曾借九皇誕掩護,進行結社和舉行儀式;九皇醮儀包括了超渡忠魂儀式,會黨可能亦乘此機會紀念原為海上反暴義師的先烈,遂造成傳說的出現。
習俗
1)九皇誕是一個信眾一年一度集體持素的日子。各人在這9日內持素的日子長短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持素者都必須講究身口意三凈才是合乎規矩。
講究的作法,更要求煮食素菜的鍋具和所用的杯盤都不曾染上葷腥。
2)凡是舉行九皇誕的地區,必定立起稱為「高燈嵩」的竹嵩。竹嵩的材料去枝留尾,上掛九燈。立燈嵩有兩層意義:
(一)它是用來為天上的神明指路,讓神明知道某處舉行慶典和醮儀,相約前來同慶共歡。
(二)道教以「北斗燈儀」消災迎祥。它代表燈儀的簡化與形式化。
過去,豎燈登嵩是在地上挖洞,洞內藏著含有吉祥寓意的物件,包括鐵釘(出丁)、錢幣(生財)、木炭(旺盛)、五穀或豆類(豐收),現在,由於一般都是在柏油路上立嵩,因此竹嵩都是下加腳架立起,也不講究埋藏吉祥物。有些地方的神廟則僅在壇內燃起九燈。
3)農歷九月的最初幾天,其實也正好是其他數位神明的神誕,例如:九月一日即是中國南方流行的哪吒神誕。
因此,按民間廟宇的每逢九皇神誕,就會出現不同的神明下乩,同到壇前辦事與慶賀,使到九皇誕成為頗多神明跳乩集會之日;所以,名為九皇誕,卻又是其他神明的童身帶領信徒行儀和表演過火、下鍋的盛日。
到了第九日九皇回天之夜,亦有各路神明的神鑾及乩童護送九皇的繞境遊行,非常熱鬧。
4)福建人喜以「爺」尊稱神明,亦因而俗稱北斗九皇為「九皇爺」。另外,福建漳州也俗稱其地區性質的保護神為「王爺」。
村姓「王爺」既是瘟神,又兼有一村一族家族祖先神的身份。人們害怕傳染疾病之際,又認掌管疾病的神明為祖先和村落的保護神,是一種心理慰藉。
雖然「皇爺」不同於「王爺」,各村王爺姓氏也不同,但是,九皇燈儀的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在最後一晚祈求驅瘟,因此本地的九皇祭,便出現了像中國送瘟之祭的送船出海,或甚至在海上燒船的儀式。
久之,對信仰認識不周詳的人們也把九皇誕穿插「送王船」儀式當成送「皇船」。
意義
中國人流傳了許多稱贊北斗的詩詞,而道教的信仰中,又認為北斗能護國保民,轉移命運。
由於天上的北斗的變化,可以作為人間變化的「指示標志」,因此自古以來它的現象被視為主宰國運,又被認為關系每個人自身的命運。人們更以包公和狄青等系列
的傳奇人物,比喻作北斗星群中的其中一星轉世,或者把其他民族英雄比喻為北斗星,這一星辰信仰,是中華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的民族意象。
1)九皇誕辰能流行,其實代表了人們對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承繼,以及代表每個人對自己一生轉凶為吉,年年都抱著希望。
由於北斗掌管人間命運,因此,向北斗祈禱是一種盼望改命轉運之道。雖然位處中國大陸南方的大馬已經不能看見北斗星群,但是這一信仰卻隨著人們的文化心態和信仰傳統渡海南來、發揚更廣。
2)連續9日間,整個社會中有許多個人實行了不殺生、持素以及凈口和清心寡慾的行為。
對個人來說,這是一種生理健康的調節,也是一種心理自我控制的訓練,更是一個人向主宰個人命運的北斗九皇自我反省和懺悔的日子。其實,這種風俗協助了個人在一年結束之前,自覺的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實踐簡朴生活,利用宗教儀式提升心靈、洗心革面。
如果只是持素,但不曾有口和意之改變,當日也不體驗簡朴生活,則是把信仰實踐得不完全了。
3)各區廟會的舉行,以及社會許多家庭及個人參與集體行為,形成了有助社會集體自覺本族宗教文化存在;以及認同本族宗教文化的活動。這也起著一種有助社區經濟的調節作用。
4)送神時舉行神明的繞境遊行是民俗活動,也是說明神明所位處的社區的「范圍界線」以及代表「凈化」社區的意願。
遊行隊伍的神明到達每處都必與路經地方的廟壇互相招呼和敬香,其實是以儀式去顯示與鞏固不同社區與人群聯系,是一種象徵行為。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3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5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