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巴巴指什麼意思
㈠ 娘惹,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東南亞土著人對於華人的蔑稱
不是蔑稱。
http://ke..com/view/1405104.htm
㈡ "娘惹"是什麼意思
「娘惹」原本是指華人與馬來人婚配的後代子裔,尤其是指女性,爾後演變成泛指華人與馬來人相融的文化,峇峇娘惹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
這也包含飲食在內,因此在馬來西亞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醬豬蹄、煎豬肉片、竹筍燉豬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由椰漿、香蘭葉、糯米和糖精製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適中,嚼頭兒足著呢。現在還有娘惹(很少)。
娘惹文化認同:
一般具有較強烈中華意識的人士經常批評峇峇娘惹「數典忘祖」,然而馬來西亞華人公會(政黨)的創始人陳禎祿本身是誕生於馬六甲的土生峇峇華人,但他也曾經有如下想法:
「華人若不愛護華人的文化,英人不會承認他是英人,巫人也不會承認他是巫人,結果,他將成為無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豬牛雞鴨這些畜生禽獸是無所謂祖籍的,所以,華人不愛護華人文化,便是畜生禽獸。」
「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華人,絕對不會變得更文明。一個人的母語,就像一個人的影子,不能夠和他本身分離。」
陳禎祿逝世後,他的墓碑上刻著「1960/庚子年十月二十五日仙逝」。當時距離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遷台已經十年之久,加上馬來西亞已於1957年獨立,馬來西亞華人普遍上為了避免其他種族質疑效忠程度已採用公元紀年。陳氏家族採用民國紀年為正朔,也證實峇峇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具有中華意識。
馬六甲三保山墓地達二十五公頃,有一萬兩千個墳墓,許多墓碑就是明、清、民國三代遺存的。其中一塊墓碑以明朝為正朔刻了「皇明顯考維弘黃公妣壽姐謝氏墓。
壬戌年仲冬穀旦、孝男黃子、辰同立」,這一墓碑受不少學者在馬六甲研究上引用。對於中國籍先祖留下來的禮儀, 馬六甲峇峇娘惹社群雖不懂涵義卻保留下來,讓三保山成為中華風格濃厚的地方。
㈢ 馬來西亞里的小娘惹和巴巴什麼意思
娘惹,是指中國人和馬來西亞人通婚的女性後代。早期馬來西亞人與華人通婚的後代,男性稱為巴巴(Baba),女性稱為娘惹(Nonya)。據說在馬來西亞的中國女性後裔個個 都是烹飪能手,娘惹把中國菜餚烹飪方式與南洋烹飪原料結合,做出的菜餚自成一派叫做「娘惹菜」 。娘惹菜既有中國菜的內蘊,又有馬來菜的特色,集合兩地烹飪特點呈現出一種新的口味。是令人交口稱贊的南洋菜式之一,自成一派。
㈣ 老峇峇是什麼意思
老峇峇指年紀比較大的娘惹。
峇峇(音bābā),又作「巴巴」。峇峇和娘惹或稱土生華人是指數百年來居住在馬來西亞,印尼或新加坡的當地華人。這些華人都在文化上受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
荅荅娘惹是音譯,在土生華人,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檳城、新加坡都比較多。男性稱為Baba 「荅荅」,女性稱為Nyonya「娘惹」。
(4)馬來西亞的巴巴指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荅荅娘惹服飾習俗:
娘惹服飾實際上就是把馬來傳統服裝改成西洋風格的低胸襯肩,加上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其顏色不僅有中國的大紅粉紅,也保留了馬來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綠。服裝上點綴的圖案,則是中國傳統的花鳥魚蟲、龍鳳呈祥。
至今在新加坡,很多政治要員的夫人,還有些名人夫人,要出國或招待貴賓時,也會選擇一些現代化的娘惹服裝,因為他們覺得穿娘惹服裝很能代表新加坡。
㈤ 巴巴人的意思為什麼被稱為巴巴人
巴巴人就死巴巴人
㈥ 「娘惹」與「巴巴家庭」是什麼意思
巴巴娘惹(或稱土生華人/僑生)是指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和室利佛逝國(印尼和新加坡)一帶的中國明朝商人與當地馬來人通婚生下的子女。男性稱為「巴巴」,女性稱為「娘惹」,通稱為「巴巴娘惹」。
此外,峇峇(巴巴)亦特指一個自稱並被稱為「峇峇」的華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馬六甲以及馬來西亞獨立前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華人講馬來語,他們也自稱為「Peranakan」--馬來語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華人,這一詞本用來識別「峇峇人」與「新客」--也就是從中國來的移民。在19世紀的馬來半島,這樣的分別很明顯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兩者的生活習慣和政治意識不太一樣。雖然現在的馬來西亞華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詞已成為「峇峇人」的專用自稱。
㈦ 峇峇是什麼意思 峇峇的釋義
1、峇峇讀作:[ bā bā ]又作「巴巴」。峇峇和娘惹或稱土生華人是指數百年來居住在馬來西亞,印尼或新加坡的當地華人。這些華人都在文化上受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
2、峇部首:山部,部外筆畫:6畫,總筆畫:9畫
3、五筆:MWGK,倉頡:UOMR,鄭碼:LLAJ
4、釋義:粘結著的東西:泥巴。鍋巴。粘貼,依附在別的東西上。
5、貼近:前不巴村,後不巴店。
6、有些受華文教育的華人也稱那些從小受英式教育的華人為「峇峇」,這個用法有藐視的意思,表示此華人已經數典忘祖或者不太像華人了。此外,當地的閩南人亦有句成語叫作『三代成峇』。
「娘惹」原本是指華人與馬來人婚配的後代子裔,尤其是指女性,爾後演變成泛指華人與馬來人相融的文化,峇峇娘惹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這也包含飲食在內,因此在馬來西亞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醬豬蹄、煎豬肉片、竹筍燉豬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由椰漿、香蘭葉、糯米和糖精製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適中,嚼頭兒足著呢。
㈧ 新加坡的娘惹和巴巴是什麼意思
男性稱為峇峇(巴巴),女性稱為娘惹。
中國人和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稱為baba nyonya,巴巴娘惹是翻譯,是土生華人,在馬六甲,檳城和新加坡都比較多。男性稱為巴巴(baba),女性稱為娘惹(nyonya)。
有關巴巴娘惹的來源,人們認為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馬六甲王朝時期,那些從中國福建一帶漂洋過海而來的移民,他們大多數是中上層為官的或是殷實的商賈人家,到了馬六甲以後沒有再返回中國,而娶了當地的馬來女子生下的後代;
也有的一部分據說是當年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五次來馬六甲駐節,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來,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後代。
(8)馬來西亞的巴巴指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習俗
峇峇娘惹大多接受英文教育,雖然他們不會講中文,但卻依然保留華人傳統的婚喪嫁娶等風俗和傳統禮儀。峇峇娘惹的文化融合了華族與馬來族的特色,無論在服飾或是飲食都獨樹一格。
鮮艷的色澤與花紋,以及風情獨特的剪裁設計是娘惹服飾(Kebaya)的特色。一般上來說,峇峇的服飾包括中山裝與西裝,娘惹裝則大多啟迪自馬來傳統的沙龍服飾。
峇峇娘惹的飲食同樣也融合了華族和馬來族的烹調特色,並成了獨特的菜系:娘惹餐。與中餐相比,娘惹餐的口味偏重,但又不似馬來餐那麼辣。
一些娘惹麵食,例如湯汁混合椰漿的「拉沙」(Laksa),以及攙以酸辣湯汁的馬來炒米粉(Mee Siam),都是當地常見的小吃。在馬六甲稍微逛逛,便能發現不少娘惹餐館。
峇峇娘惹的住宅還保持著中國氣派。大廳和走廊里擺著的都是古香古色的中式雕木傢具,中國味道濃郁。
馬六甲有一條逾百年悠久歷史的街道,那是著名的雞場街(Jonker Walk)。街道兩旁都是傳統的中式建築,街上有很多古董店、紀念品店和小餐館,當地華人的一些宗鄉會館,象「福建會館」、「海南會館」等,也都設在這條街道上。整條街道顯得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華族文化氣息。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答荅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m),但由於某些政治因素而被馬來西亞政府歸類為馬來西亞華人,從此失去了土著身份。
峇峇演變成一個特指的華入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馬六甲以及馬來西亞獨立前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娘惹有著融合中國與馬來西亞的獨特文化與習俗,在馬來西亞尤為凸顯。
㈨ 娘惹是哪裡人/(巴巴族是什麼地方的民族)
峇峇娘惹或稱土生華人是居住數百年在馬來西亞,印尼 或新加坡的當地華人。這些華人都在指文化上受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所影響的華人。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
這些峇峇人,主要是中國明朝或以前移民到東南亞,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國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小部分是廣東和客家籍,很多都與馬來人混血。某些峇峇文化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例如他們的中國傳統婚禮。
峇峇人講的語言稱為峇峇話,其並非單純的福建話,而是使用漢語的語法,依地區不同,參雜使用馬來語、泰語詞彙的比例也隨之不同。
有些受華人教育的華人也稱那些從小受英式教育的華人為「峇峇」,這個用法有藐視的意思,即所有指的華人已數典忘組或者不太像華人了。此外,當地的閩南人亦有句成語:『三代成峇』,根據這個定義,所有在馬來西亞出生的第三代華人也都成了峇峇,這個定義沒有藐視的成份,意味到了第三代華人,由於適應當地的社會環境,其文化難免帶有當地色彩。
此外,峇峇亦特指一個自稱並被稱「峇峇」的華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馬六甲,以及馬來西亞獨立前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華人講馬來語,他們也自稱為「Peranankan」,馬來語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華人,這一詞本用來識別「峇峇人」與「新客」,也就是從中國來的移民。
在19世紀的馬來半島,這樣的分別很明顯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兩者的生活習慣和政治意識不太一樣,現在的馬來西亞華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nkan」一詞已成為「峇峇人」的自稱
在精神思想上,峇峇人傾向於西方文化,特別是英國文化,子女多受英文教育。這點與他們仍然保留古老的華人習慣、傳統及信仰,看來相當矛盾。
實際上,早期的峇峇人是矛盾的一群,他們脫離華人社會,卻又不能真正融入馬來社會,成為兩頭不著岸的人。所幸這種情況後來有了改變,他們開始加進華人社會的體系,一些峇峇人的子女,也被送進華小接受基本的母語教育,回歸族群。
馬六甲峇峇散居各地。在殖民地時代,峇峇人最集中的地區是荷蘭街,這里出了一些才華卓越的峇峇,如敦陳禎祿及敦陳修信。
峇峇人的性格耿直,在馬六甲的華人社會里,有一句形容他們這種秉性的話:「峇峇直」。顧名思義,可見他們一般上是「直」透了。
峇峇人到底有多少,很難做出統計。不過根據粗略估計,他們約占馬來西亞華人人口百分之五,並不很多。相信隨著時代與局勢演變,他們的子孫,將會逐漸恢復華人的精神面貌。
補充回答: 你說的「巴巴族」其實是應該寫成「峇峇族」的 補充回答: 峇峇人以馬來語為基礎,夾雜一些閩南方言,並改變了部分馬來語的發音,融入中國語法,自成峇峇語,主要信仰回教,重女輕男,生活習俗多隨馬來文化,以右手吃飯不用筷子,穿馬來裝,完全融入了現在的馬來西亞社會。
峇峇人一年裡有數個比較重要的節日,除了農歷新年、清明、端午、冬至外,就是農歷7月。
峇峇人在農歷7月,拜祭陰間好兄弟的習俗多跟隨福建人,整個月要拜3次,分別在7月初一、15及29日(或30日)。
他們對這個月份也很避忌,會提醒小孩子下午6時後別出門,別玩水或爬山。
拜祖先不可超過15
峇峇後裔陳再政說,峇峇人這月里也會另外拜祭祖先,但是不可超過7月15。
他表示,峇峇人通常是在7月初一早上拜祖先,順便也拜祭「後門」(福建話也叫「後尾公」),晚上則「拜路邊」(好兄弟)。陳再政說,拜祖先的菜式基本上是4、8、12道,也有人會用16道。
拜祖先菜式用碗盛裝
「最基本的我們都是拜4道菜,16樣菜的很少。所謂的菜式,只有用碗盛裝(有汁或湯)的才算,其他放在碟子或盤里的面類、煎炸的無汁菜式(如炸雞、炸蝦)糕點、甜品都不能算在內。」
「我們有一種風俗叫做『換菜´(TUKAR LAUK),第13樣菜可被當作另外的12樣菜,所以算起來總共是24種菜式。」
他表示,拜祭「後門」的菜式,是跟拜祖先的一樣,只是比較小碗而已。
他也披露,一些廟堂祭祖會採用峇峇人的方式,青雲亭是其中一個。
拜祖先或「後門」
講究餐具菜餚排列
峇峇人拜祖先或「後門」,桌上餐具、菜餚的排列都有一定的規定。
以峇峇人的祭祖桌來說,寬度是夠置8碗白飯,所以頂多是置放8套餐具。
餐具排法從左起是筷子、小碟子、米酒、湯匙、一杯茶、白飯,第二排則是盛在碗里的菜餚,第3排是盛在盤里的供品。
除此,峇峇人也會另盛一面盆的水,放面巾、栳葉(SIRIH)、香煙草煙(CULUT)或香煙祭祖。
還有,他們也會向菜商預訂帶根菜心,用燒水燙軟後放在一個碗里加水,在拜祭即將結束(即金紙燒得快完時),用這碗里的水灑在金紙周圍,像畫個界線表明:「這些金紙是我家祖先的,外人不可領取」。
看水果就知道甚麼節日
農歷7月選用本地水果
一般華人拜拜用的水果都是以蘋果、橙等為主,但是在峇峇人,因為農歷7月恰逢本地水果季節,所以,他們所選的水果,不外是榴連、紅毛丹、山竹、魯古冷剎、南眉果(BUAH RAMBAI)、多貢(DOKONG)、菠蘿蜜、山荔枝(PULASAN)等。
水果剝皮祖先才吃得飽
陳再政說,一看所拜的水果,就知道那是清明、祖先忌日或農歷7月。
他表示,峇峇人也相信,祖先被「請回家吃飯」時,是用「嗅」的,所以拜的每種水果,其中一個要剝皮,祖先才會「吃得飽」。
㈩ 什麼叫娘惹、巴巴
巴巴文化指巴巴娘惹文化。是馬六甲很有特色的一種文化。 【起源】 巴巴娘惹是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印尼)和室利佛逝國(新加坡)一帶的大明國後裔,是中國人和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稱為baba nyonya,巴巴娘惹是翻譯,是土生華人,在馬六甲,檳城和新加坡都比較多。男性稱為巴巴(baba),女性稱為娘惹(nyonya)。有關巴巴娘惹的來源,人們認為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馬六甲王朝時期,那些從中國福建一帶漂洋過海而來的移民,他們大多數是中上層為官的或是殷實的商賈人家,到了馬六甲以後沒有再返回中國,而娶了當地的馬來女子生下的後代;也有的一部分據說是當年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五次來馬六甲駐節,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來,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後代。 【習俗】 早期的馬來亞,對於外族與本地的馬來人通婚,並沒有宗教上的束縛(現在則不同,凡外族人與馬來人通婚,必須先皈依伊斯蘭教),所以與當地馬來女子通婚後的華裔,仍然保留原來的宗教信仰,信仰佛教或道教,他們的很多習俗與禮節都是沿襲中國的傳統。娘惹少女或已婚少婦,如同中國的大家閨秀,大多足不出戶,常年呆在家中,故而常常以刺綉或製作一些手工藝品來消磨時間。
對於華人的一些傳統節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視,過春節,作為子孫或年幼的一輩,得跪著磕頭、敬茶及祝安。逢春節、清明、農歷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講究,要擺三牲及飯菜等,要擺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餚上供。
在婚俗上,巴巴娘惹的家庭也非常講究「門當戶對」,那些有權勢的華人甲必丹、亭主、殷商家族之間常常聯姻。新郎身穿長袍馬褂,頭帶瓜皮帽,新娘則身穿裙褂、霞披,頭戴鳳冠,身上有眾多點綴的飾物。在二戰前,巴巴娘惹在舉行婚禮時,依然沿用三跪九叩的清朝古禮,娶親用花轎,鑼鼓喧天,熱熱鬧鬧。
男方的家長對於新娘是否是處女極為重視與苛求,在新婚後,要由媒婆負責將處女布拿出來給男方雙親過目。
既然巴巴娘惹是華巫混血的後代,他們身上必然有異於純華人的習俗。在巴巴娘惹家庭中,講的是一口流利的馬來語,這是他們日常用語,不過也摻雜了一些福建方言,他們對普通華語一竅不通。特別是那些娘惹,平時的衣著打扮與馬來女子無異,身穿沙龍或娘惹裝(類似馬來婦女裝),口中喜愛咀嚼栳葉。在飲食習慣上,巴巴娘惹也有自成一統的「娘惹餐」,它兼有華人、馬來人、印度族人以及以葡萄牙人為主的歐洲人的飲食特點,在烹飪方法和使用的餐具器皿方面都比較講究,調料中自然少不了咖喱和辣椒,口味以酸辣為主,別具一格。要想品嘗正宗的娘惹餐,就要到荷蘭街的由昔日巴巴豪宅改建的餐館去,那裡從室內的布置陳設,到餐桌上的菜餚,都是最地道、純正的娘惹餐飲食文化的精華。
目前巴巴與娘惹的人數不多,沒有精確的統計,估計數目大約不到萬人,據說荷蘭街上也只剩下10餘戶人家了。「娘惹」本是指中國人與馬來人通婚的女兒,娘惹秉承了中國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出嫁前就是個烹飪能手。娘惹身上遺傳著中華婦女美德,勤勞儉朴,也將中華菜餚烹飪方式與馬來菜餚原料自成一體做成娘惹菜,既有中國菜的內蘊,又有馬來菜的特色,呈現出的一種新的口味,風靡南洋,這些特點都體現在娘惹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