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有什麼文化格局
Ⅰ 馬來西亞簡介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聯邦制、議會民主制、選舉君主制和君主立憲制並存的國家。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里。
1957年8月31日,首席部長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聯合邦獨立;1963年,馬來亞聯合邦聯同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組成了馬來西亞。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國境被中國南海分為兩部分:位於馬來半島的馬來西亞半島(西馬)及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的中南半島(東馬)。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熱帶型雨林氣候。首都位於吉隆坡,是馬來西亞人口最密集和最繁榮的地區,聯邦政府所在地則位於布城。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官方宗教雖然為伊斯蘭教,但國民於馬來西亞憲法下享有宗教自由的權利。政府系統密切仿照了英國的威斯敏斯特的議會制度。國家對內外的最高代表被稱為元首,而政府首腦是首相(總理)。
馬來西亞是一個新興的多元化經濟國家。經濟在19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國家之一,是資本主義國家。馬來西亞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
(1)馬來西亞有什麼文化格局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朔至漢代。唐、宋時中國和馬來群島已有頻密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元代時已有中國人在當地定居的明確記載。
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明史稱為滿剌加)停留,後來將馬六甲、巨港(今屬印尼)、泗水(今屬印尼)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至今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跡。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
此時開始,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為組成馬六甲重要的一個民族。明朝衰弱後,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滿清閉關政策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系疏遠。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
娘惹峇峇的母語也由方言(主要是福建話)慢慢轉變成夾雜方言以及馬來語的娘惹峇峇語,但依然保留了各種華人的風俗儀式。
而華人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朝戰敗,中英簽署《北京條約》,清廷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由於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大量的華工(或稱為苦力)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植工人等。
在蒸汽船使用後,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此時到來的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為「新客」。
這時期馬來半島的華人人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是因為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大量的華人下南洋,充分地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挪活,哪裡有生存的機會,就應該去往哪裡。
到了1929年,全球開始經濟大蕭條。此時,華僑婦女開始大量移民馬來亞,男女人口比例結構趨向平衡。二戰後,由於世界進入冷戰時代,英屬馬來亞正值馬共叛亂,移民條例收緊,中國來馬的移民潮逐漸減少甚至停止。此後華人參與了馬來亞獨立運動與馬來西亞的建國運動,並在當地繁衍開來。
Ⅱ 幾個關於馬來西亞的文化分析的問題
我作為一個馬來西亞人的回答:
1.傳統是集體主義,新一代越來越傾向個人主義。以吃飯為例,年輕人如果事業尚未有成之前,一般上吃飯是實行AA制的。不過如果事業有成,那麼朋友見面就輪流請客。三大民族當中,馬來人因為宗教凝聚力以及地域聯系力的關系,集體主義比較強,印度人因為種姓制度的傳統,個人主義比較強。華人在中間。不過如果是受英文教育或者英語為母語的家庭就個人主義更明顯。
2.華人越來越西化,所以傳統的長幼有序的傳統日漸薄弱,馬來人還是非常強調,不過住在市區的年輕人也是開始西化了。印度人印象中以前還把政黨領袖的肖像掛在家裡大廳,不過2008年前後受印度人權益組織的影響以後應該減弱不少。
3.馬來西亞三大民族的存款意識都很強,華族為甚。馬來西亞的存款比率大概有三成以上。
4.馬來西亞還是在實行填鴨式教育,每天老師都被逼著趕完課程,所以基本上不怎麼鼓勵學生發問,學生被表揚與否還是看他的考試成績。當然更令人沮喪的是還看種族。成績差不過是「比別人更平等」的族群還是可以得到優厚的獎學金出國留學。結果造成許多成績優秀的華人申請新加坡的獎學金然後為人家免費作嫁衣。
5.本來是男主外女主內,不過因為生活費高漲,華人基本上都是雙薪家庭,馬來人如果可以的話還是保持傳統,不然就女人做一份閑差(例如當公務員),年年生一個孩子,年年申請產假,反正孩子以後的許多方面都有政府的補助。華人印度人沒有。所以華人印度人的嬰兒出生率年年降低。
6.商業行為大致上華人還是想一般中國人一樣,馬來人就比較靠族群關系或者政府的工程過活。不過還是有比較現代化的馬來人以西方人方式做生意。不過因為有政府依照種族不同給予的照顧,這樣的馬來人比較少。
7.家庭為主,然後才事業,不過之間的差距應該不大,不能作準。
8.
a)依兩人的交情而定,越陌生越遠
b)同上
c)大致如此,不過年輕一代越來越現代化了
d)大致上都一樣,V是受歡迎的
e)都有
f)答案同a,依交情決定眼神接觸的頻密。
以上僅為個人的主觀觀察與體驗的感受,希望可以幫到你。
Ⅲ 馬來西亞民族有哪些特色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即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在這塊風光綺麗、物產富饒的大地上,各族人民匯聚形成了奇異獨特的風土民情。馬來西亞民族文化融合了馬來族、印度族、華族等多種族的文化特色,其中人口最多的當屬馬來族,因而馬來族文化的影響也是最為顯性的。據統計,馬來西亞有三十多個民族,以馬來族、華族、印度族人為主,佔全國人口總數的80%。
1.原住民是馬來半島最早的居民,其餘的民族都是外來移民的後裔。原住民的馬來語為OrangAsli,音譯為「奧朗·阿斯利人」,意為「原住民」、「原住民族」。盡管他們都居住在馬來半島,但無論是西馬原住民還是東馬原住民,他們在文化習俗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雖然膚色近似,但語言不同。生活在沙撈越的各民族的傳統節日與舞蹈更是別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沙撈越州的男子舞蹈——大東朱落舞還保留著馬來族原始舞蹈的風貌。
2.馬來西亞人口最多的民族便是馬來族了,雖是由三支移民組成的,但他們的信仰相同,語言相近,生活習性也差別不大,因而被統稱為馬來人。馬來人自幼信奉伊斯蘭教,馬來語屬南島語系,主要是居住在西馬的吉蘭丹州和登嘉樓州的產稻平原地區、太平市到泰馬邊界的沿海地帶,以及馬六甲市以南至柔佛州的廣大地區的居民常用。馬來人大都從事農業,種植橡膠、椰子、水稻、可可等,還有少部分人從事漁業。在這片蕉風椰雨的地方,舞蹈的發展也受其環境、民族文化的影響,具有輕快流暢、婀娜多姿的特點。
3.華人是馬來西亞的第二大民族,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一世紀前便有華人進入馬來半島做買賣,此後,便相繼有大量的華人前來發展,迄今為止,馬來西亞的華人大約有600萬人,華人數量在馬來半島、沙巴和沙撈越等地都是人口較多的。至今,華人對馬來西亞的藝術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4.印度人是馬來西亞的第三大族群,大約於公元初年就有印度僧人赴馬來半島傳播印度教,比華人更早來到馬來半島。在當時,馬來西亞深受印度教的文化影響,從印度傳來了王權的觀念以及法律、文學等。目前,馬來西亞的印度人主要分布在西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巴生港—馬六甲,以及吉打州的河谷地區。印度人主要從事一些種植業,只有少數人在城市做生意或做專業的技術工作。他們由於經濟實力不強,因此在全國性事務上的影響上相對較弱。在宗教信仰上,仍保留著傳統的印度教。因此,馬來西亞藝術的發展也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以舞蹈為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身體語言很豐富,尤其是手語符號語言的變化。
5.除了以上的種族之外,馬來西亞還有少量歐洲、中東、柬埔寨、泰國和越南等地移民過來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馬六甲、沙撈越等地區。
從以上民族構成來看,馬來人是馬來西亞的主要民族,其他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一般而言,主體民族往往具有與生俱來的文化、政治優勢,一般被視作國家的主體或代表,對國家有著強烈的認同感。馬來西亞民族呈多元化,其民族結構也十分復雜,各民族在歷史淵源、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習俗風尚等方面均存在諸多差異,因此,人們習慣上認為馬來西亞各民族之間的沖突和對立應屢見不鮮。但縱觀馬來西亞歷史,除個別時期外,其民族關系基本上處於和諧共處狀態,被國際社會贊譽為「民族和諧的典範」。也正是在如此和諧的民族關系中,藝術的發展才蒸蒸日上。
Ⅳ 馬來西亞的文化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總人口大約有二千二百萬。其中馬來人約佔50%,華人約佔30%,約600餘萬華人,是世界上除中國和新加坡以外華人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印度人約佔10%,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如伊班人、卡達山人及混種人約佔10%。馬 來 語、英 語、華 語(普通話\廣東話\客家話\福建話) 都 相 當 流 行。
華人約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30%,以廣東人、福建人居多,也有廣西人及海南人。大多數華人通曉馬來語、華語和英語三種語言。華人多聚居於城市,並以經商者居多,而且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商界、政界都享有一定的聲譽和地位。華人社會中有鄉會社團組織,也有各行業工會。馬來西亞華人工會(MCA)是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最大政黨
中國的文化對新加坡影響很大,並且新加坡大部分是華人,可以說新加坡文化是中國的子文化。對馬來西亞文化的影響相對小些。
馬來西亞是個以農立國的民族,因此維持著許多原始信仰,特別是各民族濃厚的宗教色彩。其宗教融合了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其中以印度教影響尤為深遠。由於多民族的長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種多元的文化特色。
馬來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馬來人在政治上勢力很大,伊斯蘭教也成為馬來西亞的國教,全國各地的主要清真寺無不雄偉壯麗。除伊斯蘭教以外,馬來人還保留著原始宗教,其代表性的儀式是稱作昆德利的共食儀式。這種共食儀式起著維持社會連帶關系的重要作用。可以說馬來人的社會組織是由伊斯蘭教規范和傳統習慣二者合一共同維系的。
住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有代表性的佛教寺院有吉隆坡的觀音寺、三寶洞、霹壢洞;馬六甲的青雲寺;檳榔嶼的極樂寺、白雲寺等。寺院規模多宏偉壯觀,大多成為名勝之地,充分反映了支撐馬來西亞經濟的華人的社會力量。佛道混合是這些寺院的特徵,一個寺院里往往同時供奉著福德正神、玉皇大帝和釋迦牟尼、觀音菩薩。
住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多為印度南部的泰米爾族。其代表性的宗教當然是印度教,這是印度人特有的宗教。印度教的特點是一無教祖,二無教會組織,三無至高無上的經典,人們崇拜村鎮神、家族神和個人神三種神氏。印度教有許多外國人很難理解的地方,比如作為社會基本制度的種姓制度。印度教終極理想是達到梵我如一,而要達到這種至高的境界需要做瑜珈等種種苦行。供奉的神有維鳩奴神、濕婆神。
http://www.e-chn.com/newsadmin/htmlnews/962005/10000140418160.html
Ⅳ 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馬來西亞基本上有三大種族-按人口比例大至小排列(馬來人,華人,印度人)
**伊斯蘭教為國教**
馬來西亞半島的馬來人都必須信仰伊斯蘭教(回教),而東馬(沙巴,砂拉越)的馬來人則可自由選擇信仰。這和歷史有關,有任何疑問可以追問我,我很樂意為你解答。
華人-信仰分為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 信仰自由,但凡與馬來人通婚者和其直屬家人必須接受洗禮成為回教徒
印度人-信仰自由,興都教,天主教/基督教。
馬來西亞還有許多少數民族--
砂拉越-伊班族、比達友族、馬蘭諾族、卡央族、克拉比族、肯亞族、烏魯族、培南族和普南族
沙巴--卡達山杜順族、倫古斯族、巴夭族、姆魯族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還有峇峇和娘惹(早期馬來人和華人通婚生下孩子的統稱。峇峇為男生,娘惹為女生)
語言方面也體現了多元文化的多姿多彩 馬來語為國語,英語,華語,福建話,廣東話,客家話,淡米爾語,以及各個土著的方言。
Ⅵ 馬來西亞的文化與習俗是什麼
早在公元前6世紀,現在的大馬地區建立有"吉打"王國。14實際"滿刺加"王國以馬六甲為中心,統一了馬來半島大部。1511年葡萄牙征服了"滿刺加"。"二戰"後,英國將檳榔嶼等9個馬來土邦合並為嗎來聯邦,將新加坡作為英國獨立的殖民地。1957年馬來聯邦獨立,1963年馬來聯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退出,形成了目前的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習俗
馬來西亞法律規定,馬來人都為穆斯林,所以馬來西亞人不吃豬肉、也不吃各種動物的血液和自然死亡的動物。馬來人不吸煙,認為左手不潔,拿東西時用右手,吃飯時也用右手抓食,只有在西式宴會及高級餐館才用刀叉與匙進餐。馬來人還忌諱摸頭及別人的背部,也不能用食指指人,面對女士時,也不能先伸出手要求握手。
到馬來人家拜訪時必須穿戴整齊,由於馬來人的內廳也用來祈禱,所以當到馬來人家中拜訪時穿的是拖鞋,要將拖鞋放到門外。
馬來西亞的國教為伊斯蘭教,不信仰伊斯蘭教的遊客在進入伊斯蘭教經堂前要脫鞋,不能從正在禱告的穆斯林面前經過,不得碰觸《古蘭經》,更不得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在寺廟內進行拍照。女性遊客在參觀經堂、寺廟時,應注意著裝,不可將手臂和雙腳暴露在外。
馬來西亞舞蹈
馬來西亞是一個半島國家,當地的文化受到周邊諸國的影響,產生了多種分類,舞蹈藝術也是如此。由印度傳來的BHARA NATYAM,將表達式舞蹈NRITYA與純舞蹈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表達出對神明的崇拜與敬仰;錫克人的擅長的BHANGRA,通過靈巧的動作與精彩的特技,伴隨著民謠式的音樂,表達出對豐收的喜悅;與恰恰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JOGET,是社交場合和慶典中最常見的舞蹈;而沙巴卡達山杜順的民族舞蹈SUMAZAU通常由成排的舞者以恢宏的陣勢,模仿鳥類飛翔的動作伸展雙臂,在有節奏的鼓點聲中舞動;在砂拉越十分流行的舞蹈DATUN JULUD,在樂器SAPE的伴奏下,表現出王子得到祝福子嗣誕生後心中無比激動,快樂溢於言表的心情。
Ⅶ 馬來西亞各民族文化習俗
馬來人是熱情、謙恭、大方、講究禮節的民族。在馬來人家中作客應注意舉止得體,尊重長者。如果雙方都是穆斯林,賓主要用伊斯蘭教特定的問候語打招呼。進門時除非得到主人的許可,客人必須把鞋脫在門口或樓梯口,方可進屋。進屋後,賓主雙方要互相問候和握手。
馬來人用餐時習慣用手取食,因而在用餐前須把手洗干凈。進餐時必須用右手,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如不得不用左手用餐或取餐具,應先向他人道歉。
(7)馬來西亞有什麼文化格局擴展閱讀:
其他:
婚姻傳統上由父母安排,典型的家庭包括夫妻及其子女。婚姻及繼承製度均受伊斯蘭律法的約束。
除非主人允許,否則不管是到訪馬來人、華人或印度人的家,都需在入門前先脫鞋子。到馬來人家做客,如果主人安排坐在地板上的墊子上,男性應盤腿而坐,女性則應把腿偏向左邊而坐。
其他禁忌或禮節
馬來人忌諱別人觸摸其頭部,除了教師或宗教儀式外,任何人都不可隨意觸摸別人的頭部。不要把腳底展露在他人面前,用腳底對著人是對別人的侮辱。
Ⅷ 馬來西亞文化理念
馬來西亞文化是一種融合馬來族、華族、印度族和其他原住民族文化特色的「多元種族文化」,基於馬來族是馬來西亞的多數人口,所以馬來民族文化是馬來西亞文化的主幹,其它的民族文化次之。馬來西亞文化也融合了一些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的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