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什麼工作和道教有關

馬來西亞什麼工作和道教有關

發布時間: 2022-12-18 09:32:09

⑴ 大馬的主要信奉宗教有哪些

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

⑵ 馬來西亞道教的介紹

道教傳入馬來西亞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但一直未受到重視,有關的研究工作也非常之少。近年來,道教徒也開始醒悟,他們了解四大宗教理事會(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錫克教)中,道教沒有代表地位,又缺乏全國性的組織,更沒有培養弘法人員的院校。所以他們積極籌備了全國行的總工會,來挽救這種不利的局面。

⑶ 道教歷史(22):日韓東南亞

至遲在唐朝時,道教的經典著作、鬼神信仰、方術科儀等就大量傳入日本,對日本的哲學、政治、文學、民俗、醫學、神道等產生廣泛的影響。天武天皇(673—686在位)喜好道教,以道教名詞「天皇」作為君王稱號。道教對神道教、天皇信仰和民間信仰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的道教團體開始與中國道教界開展密切的聯系。1980年,早島天來為了普及道家思想及導引術,在福島創立了日本道觀,已在日本共有11所道學院。

道教在朝鮮「三國時代」(前57—668)傳入朝鮮半島。唐高祖派使臣將天尊像送給高麗,派道士宣講《老子》,產生相當大的影響。8—15世紀,朝鮮的士大夫和庶民都熱衷於道教;在文宗、肅宗、睿宗、仁宗、毅宗五朝,道教在朝鮮達到全盛。

19世紀60年代,崔濟愚提出「道雖天道,學則東學」,在道教的基礎上,綜合儒教、佛教和朝鮮民族信仰,創立天道教(原名東學),追求長生不死、祈福禳災和社會德治。現在信仰天道教和韓國民間信仰的人數超過500萬。

1882年,韓國以陰陽八卦圖為基礎,設計了韓國國旗,稱為「太極旗」,沿用至今。

道教很早就傳入了東南亞,而且分布廣、信眾多,影響也很深遠。

越南人在生活、風俗上受到道教很大的影響。1926年,越南人創立了高台教,得名於《道德經》「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供奉東西方各路神明和名人。高台教信眾達800萬人,是越南第三大宗教。

1990年新加坡道教總會成立,積極傳播道教文化。1996年,新加坡道教協會成立,並規定農歷二月二十五舉辦道教節。根據2012年最新統計,新加坡道教信眾占總人口的11%,約有40萬人。

1997年,馬來西亞道教組織聯合總會成立。2012年,馬來西亞道教協會成立,馬來西亞道教信眾超過400萬人,道教界正在積極爭取將道教正式列入大馬卡宗教主項欄目。

註:摘自網路

⑷ 馬來西亞信仰的宗教是什麼

馬來西亞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但規定伊斯蘭教(回教)遜尼派為國教。

根據2010年人口和房屋普查的數據,約61.3%的人口信回教[128];19.8%人口為佛教徒;9.1%基督教徒;6.3%人為印度教徒;1.3%人為儒家、道教和其它傳統的華人民間宗信仰追隨者。其它則是包括幾種信仰,包括泛靈論、民間宗教和錫克教;而1.1%的人沒有任何宗教或沒有提供任何訊息。

馬來西亞主要有三大民族,即馬來族、華族、印度族和一部分原住民。在西馬的幾乎所有的馬來人都信仰伊斯蘭教也有少部分原住民是基督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在東馬也有少部分馬來人信奉基督天主教的,和當地的原住民有一大部分是基督天主教。印度人有極少部分信清真教,大部分信印度教。

(4)馬來西亞什麼工作和道教有關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的國教是馬來西亞的政治價值所在。馬來西亞的國教就是馬來西亞信仰。在通常情況下,有馬來西亞就有馬來西亞宗教。所謂馬來西亞宗教,是以特定的政治理念或政治信仰為核心,以特定的政治典禮為表現形式,

全體國民為教團成員,以馬來西亞行政組織為宗教組織,以馬來西亞道德為宗教道德,以特定的歷史文獻為經典的文化形態。歷史發展的宏觀過程看,馬來西亞宗教非但無害,反而有益而且必要。沒有政治信仰,政治倫理和政治秩序將失去終極價值的支持,因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⑸ 馬來西亞道教的馬來西亞道教的組織

經過百餘年的發展,馬來西亞的道觀已有相當的數量。據1983年的統計,馬來西亞的華人社團共有3582個,其中宗教團體和廟觀有405個。這個數字遠遠不能反映實際狀況。根據馬來西亞學術界人士估計,每1萬華人的聚居區就至少有1所廟觀。但是據了解,檳州38萬華人大約有2000所道觀,遠遠超過學術界人士的估計。有材料稱,馬來西亞的道教宮觀,包括已經登記和未登記的,大約有15000餘座,分布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馬來西亞的道士,都是在二十世紀初或三四十年代,才到達馬來半島的。當時,華人在種植業、礦產業和雜貨經營中已經站住腳跟,並且已經有能力想按照故鄉的信仰習慣,需要專職的道士參與各種信仰活動。因此,馬來西亞的道士大多自己並沒有廟觀,只是為信徒舉行齋醮活動,形同謀生的職業。所以,馬來西亞道教活動也帶有較濃厚的商品化特徵,道士們對於道教教義和道教歷史大多並不了解,而華人信徒進廟觀也大多隻是拜拜,祈求各種現世利益。因此,道觀和道士良莠不齊,某些住家神壇還打著道教的招牌,騙財騙色。針對這種現實情況,馬來西亞道教界的有識之士正在加強組織化的過程,提高道教徒的信仰層次。1995年,馬來西亞政府曾批准成立馬來西亞道教教義公會。該公會的主席是茅山教教主總壇李天師。據馬來西亞學者研究馬來西亞的茅山教和中國道教的茅山派(即上清派)不是一回事。茅山教只是清代末年廣東地區流傳的一種民間宗教。根據馬來西亞道教教義公會章程以及馬來西亞媒體的材料,主席李天師被稱為道教元老,第64代香火李天師。但是,第64代之說來自何處,「道教元老」之說有何依據等等,均未見解釋。現在的馬來西亞道教教義公會又設立了50歲以上的道教長老以及50歲以下的道教領袖制度。長老有12名,包括李天師,領袖33名。從媒體上的照片,人們可以看到,所有長老和領袖,無一穿著道裝,不管是全真或者正一的裝束。從公會的章程可知,公會將致力於在馬來西亞研究和發揚道教,參加社會公益事業,不過從公會公布的匡正道德指南可知公會所發揚的道教的內容,其中有法神、術神、道神;邪童、神童、法童、陰童;陰壇、鬼壇、術壇、法壇、神壇等,帶有明顯的民間宗教色彩。正是由於上述原因,馬來西亞道教教義公會並未獲得該國道教界的普遍響應。
在馬來西亞華人政黨馬華公會的支持下,馬來西亞道教界組成了馬來西亞道教組織聯合總會。馬來西亞道教組織聯合總會於1997年8月26日獲得馬來西亞政府內政部的批准成立。第1屆總會長為蘇木發,副會長為陳文成等,秘書長何遠平。根據該會的章程,馬來西亞道教聯合總會的宗旨是:(1),將道教思想哲學文化價值觀,發揚光大;(2),維護道教在本國的合法地位;(3),聯絡促進引導信徒邁向道教正統信仰;(4),遵守伊斯蘭教為國教,但實踐其它宗教以維持社會安寧、和諧和團結;(5),協助國家倡議互助互惠精神及為愛心社會福利作出貢獻。這五項宗旨是馬來西亞道教聯合總會按照該國實際情況以及對道教文化的正確認識確定的,已經得到該國各州道教界人士的贊同和響應。馬來西亞內政部副部長黃家定在接見馬來西亞道教聯合總會人員時希望,將道教內涵及價值精神,通過正統正宗發揚將使華社獲益,也會得到政府的鼓勵及支持。從成立起,馬來西亞道教組織聯合總會就在社會上開展了廣泛的宣傳活動,在吉隆坡、檳城和馬六甲等地舉辦「道教研討會」傳播道教正信,發揚道教文化。同時,在社會上代表道教,維護道教合法權益,在《星洲日報》和有關機構舉辦的講座會上,針對部分不了解情況的人把神棍詐財騙色事件歸罪於道教的錯誤言論,秘書長何遠平作了正確的說明,獲得了與會聽眾的踴躍的響應。《星洲日報》報道此次講座會時的通欄標題,就是引用了何秘書長的發言:「正統宗教不危言聳聽,分辨正邪靠自己」。

⑹ 馬來西亞信仰的宗教是什麼

馬來西亞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但規定伊斯蘭教(回教)遜尼派為國教。

根據2010年人口和房屋普查的數據,約61.3%的人口信回教[128];19.8%人口為佛教徒;9.1%基督教徒;6.3%人為印度教徒;1.3%人為儒家、道教和其它傳統的華人民間宗信仰追隨者。其它則是包括幾種信仰,包括泛靈論、民間宗教和錫克教;而1.1%的人沒有任何宗教或沒有提供任何訊息。

馬來西亞主要有三大民族,即馬來族、華族、印度族和一部分原住民。在西馬的幾乎所有的馬來人都信仰伊斯蘭教也有少部分原住民是基督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在東馬也有少部分馬來人信奉基督天主教的,和當地的原住民有一大部分是基督天主教。印度人有極少部分信清真教,大部分信印度教。

(6)馬來西亞什麼工作和道教有關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的國教是馬來西亞的政治價值所在。馬來西亞的國教就是馬來西亞信仰。在通常情況下,有馬來西亞就有馬來西亞宗教。所謂馬來西亞宗教,是以特定的政治理念或政治信仰為核心,以特定的政治典禮為表現形式,

全體國民為教團成員,以馬來西亞行政組織為宗教組織,以馬來西亞道德為宗教道德,以特定的歷史文獻為經典的文化形態。歷史發展的宏觀過程看,馬來西亞宗教非但無害,反而有益而且必要。沒有政治信仰,政治倫理和政治秩序將失去終極價值的支持,因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⑺ 馬來西亞道教的德教中的道教影響

1952年,馬來西亞在華人中還出現了一種新宗教,名為德教。據稱,目前馬來西亞已經有了57個德教組織,主要的有紫新閣、新山紫書閣、馬六甲紫昌閣、巴株巴轄紫英閣、檳城紫雲閣和古香紫霞閣等。德教創立於1938年的中國廣東省潮陽縣,由柳春芳和楊筠松扶乩降鸞創立德教救世。到1940年,潮汕地區已經有了19個德教組織,參加者在1萬人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教傳播到了東南亞地區。德教的活動場所稱為「閣」。在閣中,德教供奉老子(道教的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左右兩側奉祀柳春芳和楊筠松等師尊。在前面供奉稱為玉皇天尊、關帝、呂祖。另外,還設有道濟師尊(濟公)和觀世音的拜殿。因此,從德教的神仙體系來看,德教是三教合一、以道為主的民間宗教。

⑻ 馬來西亞的文化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總人口大約有二千二百萬。其中馬來人約佔50%,華人約佔30%,約600餘萬華人,是世界上除中國和新加坡以外華人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印度人約佔10%,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如伊班人、卡達山人及混種人約佔10%。馬 來 語、英 語、華 語(普通話\廣東話\客家話\福建話) 都 相 當 流 行。

華人約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30%,以廣東人、福建人居多,也有廣西人及海南人。大多數華人通曉馬來語、華語和英語三種語言。華人多聚居於城市,並以經商者居多,而且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商界、政界都享有一定的聲譽和地位。華人社會中有鄉會社團組織,也有各行業工會。馬來西亞華人工會(MCA)是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最大政黨

中國的文化對新加坡影響很大,並且新加坡大部分是華人,可以說新加坡文化是中國的子文化。對馬來西亞文化的影響相對小些。

馬來西亞是個以農立國的民族,因此維持著許多原始信仰,特別是各民族濃厚的宗教色彩。其宗教融合了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其中以印度教影響尤為深遠。由於多民族的長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種多元的文化特色。
馬來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馬來人在政治上勢力很大,伊斯蘭教也成為馬來西亞的國教,全國各地的主要清真寺無不雄偉壯麗。除伊斯蘭教以外,馬來人還保留著原始宗教,其代表性的儀式是稱作昆德利的共食儀式。這種共食儀式起著維持社會連帶關系的重要作用。可以說馬來人的社會組織是由伊斯蘭教規范和傳統習慣二者合一共同維系的。
住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有代表性的佛教寺院有吉隆坡的觀音寺、三寶洞、霹壢洞;馬六甲的青雲寺;檳榔嶼的極樂寺、白雲寺等。寺院規模多宏偉壯觀,大多成為名勝之地,充分反映了支撐馬來西亞經濟的華人的社會力量。佛道混合是這些寺院的特徵,一個寺院里往往同時供奉著福德正神、玉皇大帝和釋迦牟尼、觀音菩薩。
住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多為印度南部的泰米爾族。其代表性的宗教當然是印度教,這是印度人特有的宗教。印度教的特點是一無教祖,二無教會組織,三無至高無上的經典,人們崇拜村鎮神、家族神和個人神三種神氏。印度教有許多外國人很難理解的地方,比如作為社會基本制度的種姓制度。印度教終極理想是達到梵我如一,而要達到這種至高的境界需要做瑜珈等種種苦行。供奉的神有維鳩奴神、濕婆神。

http://www.e-chn.com/newsadmin/htmlnews/962005/10000140418160.html

⑼ 馬來西亞道教的馬來西亞道教的現狀

華人赴馬來亞時通常都帶有一隻小包裹。其中有的放護身符,祈求道符能保佑航海平安、謀生順利。有的則帶有自故鄉廟觀中請來的小型神像,以便在遇到風浪和疾病災難時隨時祭拜。這些神像中比較普遍的有媽祖、關帝、呂祖和大伯公等。如果順利抵達馬來半島以後,華人就把神像供奉在海岸邊的木屋裡,或者自己家的土屋裡,讓其他華人共同祭祀。直到現在,在西馬來西亞的東海岸和東馬來西亞的一些華人較少的簡陋的村落里,村民在紅紙上寫上神靈、祖先的名字,例如:司命灶君、大伯公、關公、木頭公、石頭公以及石敢當等,將其貼在牆壁上或者柱子上,前面放一個罐當作香爐,就可以進行祭拜儀式。隨著華人人數增加,華人財力和物力的雄厚壯大,華人就仿照中國故鄉的廟觀的式樣,逐步建立了各種廟觀,奉祀與故鄉廟觀里同樣的菩薩神靈,並且保持著與生活在故土時同樣的信仰習慣。由於馬來西亞的道教宮觀,起初只是同鄉同業人士為了寄託共同的信仰而建立的,而且並沒有專職的道士參與其事,因此其規模一般都比較小,供奉的神祇業比較廣泛。這些道觀,大多是山門後邊有個天井,天井之後就是主殿。主殿為三開間,小的宮觀只有一開間。主殿中央供奉本觀的主神,左右供奉輔神。馬來西亞的華人大多來自福建和廣東,因此,道教宮觀供奉的神祇都是福建和廣東民眾崇奉的神祇,例如:大伯公、靈安尊王、保生大帝、九皇大帝、天後、關帝、城隍和土地等。另外,還有和馬來亞華人先輩有關的人物,例如:「四師」,即早期到馬來半島從事開發的四位華人前輩葉德來、葉致英、葉觀盛和陳秀蓮等。「拿督公」,馬來西亞的職官名稱。馬來西亞的道觀起初也和同鄉組織或行業組織聯系在一起。據《檳城瓊州會館館史》,「檳城瓊州會館之正名,實始於1925年,原初之命名為『天後宮』,創設於今義興街海記棧之對面,宮內陳設,因陋就簡,神龕中僅立一方書寫『天後聖母神位』之木牌,作為祭祀之象徵。天後本稱天妃,乃海神,為瀕海居民所崇拜之神祇,宋元明累著靈跡,清康熙時乃加封為天後。本嶼天後宮始創於何年,因乏史籍以為考據之典要,殊難予以確定,然縱觀館中現存之石刻牌匾,當以一額『莫不尊親』木刻為最古。蓋同治九年(1870年)之遺物也,距今已97年矣。迨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時,天後宮之負責人周衡山等先哲,將義興街舊址出售後,建新觀於色仔乳巷」。現在檳城瓊州會館並設的天後宮就供奉天後聖母、水尾聖娘、財神以及一百零八兄弟公等神位和神像。創建於1902年的沙巴州山打根的瓊州會館也設天後宮,內供奉天後聖母、水尾聖娘、關帝和財神、福德正神、一百零八兄弟公等神位和神像。建於1869年的馬六甲的瓊州會館除供奉天後聖母外,還供奉福德正神、財神和華光大帝(火神)。

⑽ 馬來西亞道教的馬來西亞的道教傳入

馬來西亞由東西兩部分組成,包括加里曼丹島北部的沙撈越、沙巴和馬來半島的南部。1957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宣布獨立,1963年組成馬來西亞。根據989年的統計,馬來西亞有人口1737萬,其中華人人口約佔25%以上,集中居住在東馬來西亞和西馬來西亞的西海岸。在有的城市,如檳城,華人佔56.1%。馬來西亞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由於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屬於遜尼派的沙裴儀教法學派以及馬來西亞的國情,因此,馬來西亞仍保持著多種宗教同時存在的格局。憲法規定宗教信仰自由,華人的佛道教信仰也受到法律的保護。中國和馬來西亞的來往,從考古和史籍可知,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自明代以後,交往更趨頻密。15世紀初年,明成祖就曾經派遣宦官尹慶出使馬六甲(即滿喇加),兩年以後,馬六加之「酋」又遣使者回訪中國。鄭和七次下西洋,就多次途經馬六甲,並在馬六甲建立了補給倉庫。至今,馬六甲仍留有鄭和的遺跡。明末和清代又有一批批來自廣東和福建的華人到馬來半島上從事農墾和商貿活動謀生。據17世紀的統計,馬六甲有人口4884人,其中華人有426人,約佔1/10。到19世紀初年,華人還只有千餘人。可是自19世紀中葉起,隨著橡膠種植業、錫礦業的發展以及港灣和道路建設的需要,大批華人來到馬來半島。華人人數急劇增加。1852年,馬六甲的華人迅速增至10608人,1901年又增至19464人。1937年時,整個馬來亞的華人人數已達2114295人,占當時總人口的41%。華人到馬來半島謀生也把中國的宗教信仰帶到了馬來亞。大約在17世紀中葉,在馬六甲出現了華人佛教寺廟「青雲亭」。19世紀初期起,道教宮觀也陸續出現。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3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3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4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