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silterra怎麼樣
㈠ 美國制裁近乎瘋狂,突破晶元封鎖,這6個人居功至偉
你很難想像我國的晶元產業走得有多艱難!
30年前,日本晶元全球佔有率高達53%,美國僅37%,這輝煌讓美國憤怒,美國將日本按在地上摩擦,逼迫日本連續簽訂兩次不平等半導體條約,內部核心資料全被美國中情局帶走。日本用22年時間,舉國之力發展起來的支柱產業,就這樣被美國搞垮了,經濟被拖入泥沼,永無翻身可能。
類似的拙劣行徑,美國人正在故伎重施,一系列所謂「制裁」正發生在華為、中芯國際等民族企業身上!
2019年5月15日,美國一紙禁令,限制美國企業為華為提供零部件和服務。時隔一年,第二輪「追殺令」升級,只要是使用了美國技術的企業,任何一家都不準為華為製造晶元,自此徹底掐斷了華為的晶元代工之路。
作為晶元製造的關鍵設備,中芯國際早在2018年便耗資1.2億美元從ASML定製了一台EUV光刻機,而美國卻從中作梗,限制相關設備出口我國,時隔4年,這台光刻機才有機會交付。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面對美國封鎖,我們勢必要走出一條產業自強之路!
也恰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群 科技 志士前赴後繼,毅然決然踏上這條「中國芯」振興之路。
一、中國半導體教父——張汝京
他,年少留學國外,學成後毅然歸國報效中華。五次創業,被陷害,再重來,憑借一己之力把中國送進尖端晶元 科技 賽道,他就是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
1997年張汝京離開最頂尖的晶元製造企業——德州儀器,回到中國開始創業。短短3年時間,勢頭直逼台積電。台積電坐不住了,利用關系收購了張汝京的公司。之後,張汝京又在中國香港注冊了一家新公司——中芯國際。
這次,張汝京不僅從台灣帶回300骨幹,還像傳教士一樣,橫穿美國東西兩岸宣講,召喚了100多位在美華人回國。他深知,在中國半導體產業,人才比資金更緊缺。
中芯國際用3年時間,將大陸晶元水平拉快了30年。
商場如戰場,2002年,中國台灣向發送了撤資警告,否則就要賠款1500萬台幣。張汝京不予理會。氣急敗壞的台灣當局撤銷了張汝京的台灣戶籍,甚至把他列入通緝名單。
你方唱罷我登場,台積電也聞訊殺了過來,下手更狠。張汝京被迫離開中芯國際,還簽下3年內不能從事晶元工作的競業協議。離開的那一天,張汝京在廠區來回轉悠了3小時,看著9年來為之付出一切的一草一木,心裡五味雜陳,最後對著送行的工人說了三個字「別趴下」
3年期滿,張汝京開著10年前那輛破舊的白色福特,再次回到晶元行業。中國晶元產業在他的帶領下,已經完成了從低端到高端的跨越。這次,他轉移了目光,將個人精力投向中國晶元的另一個弱項——「硅」元素。
當產能達到12萬片每月後,張汝京將公司交給了國資的上海硅產業,繼續奔赴另一個賽道——IDM。
2017年,倪光南院士代表國家,為張汝京頒發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終身貢獻獎。
二、晶元屆的「堂吉訶德」——倪光南
倪光南,1939年出生。大學畢業時,以脈沖編碼通訊為題,寫出極其創新的觀點,震驚導師。1981年,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寄來邀請,倪光南待了兩年就回國了,拎著他自掏腰包購買的核心機器和電路晶元。要知道,彼時他在加拿大的年薪是4.3萬加元,比國內工資高出整整70倍。
面對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倪光南說:「如果我不回來,此後我所做的一切,不會對中國製造有所幫助」
1984年,一個商人敲響了倪光南的門,這個人就是柳傳志。科學家和商人最大的區別是,一個終身立志振興中國 科技 ,一個只想賺錢。
1985年,第一期聯想式漢卡成功研發並投入市場,倪光南先後更新了8個型號,成為公司的核心技術。直到1994年,聯想從一個初始資金只有20萬的小公司,變成銷售額高達47.3億元的龍頭企業。
極具前瞻性的倪光南主張由聯想公司牽頭,成立國家投資計劃,研究中國自主製造晶元技術,但身為商人的柳傳志不願冒這個險,兩人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
1995年6月,柳傳志決定放棄這顆「 科技 棋子」,著手市場貿易。董事會當場宣布解除倪光南的一切職務,柳傳志說得聲淚俱下,感謝倪光南的付出,卻絕口不提讓倪光南留下。倪光南被迫離開後,他主持的一系列中國自主研發晶元計劃也被迫叫停。
時至今日,全球晶元市場風雲變幻,我們也看懂了倪光南的目光深遠。如果當時走倪光南的技術路線,今天的聯想和中國半導體產業,又會如何?
為了中國晶元,倪光南沒日沒夜奔走,82歲高齡的他,租住在北京的房子里,身邊沒有人照顧,只有他摯愛的科研相伴。一年超過300天沉浸在科研中,節假日都捨不得休息。
當被問到什麼時候停下來,倪光南答到:「發現自己幫不上別人忙的時候」
三、晶元奇才——梁孟松
玩技術的人都有癮。梁孟松就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大佬,深耕半導體行業35年,取得四百多項發明專利。有人說他是半導體領域的科研狂人,而老東家卻視他為「投奔敵營的叛將」。
從台積電到三星,再到中芯國際,每一次跳槽都引起業界震動;不僅改變了入職企業的發展軌跡,更是憑一己之力牽動著整個半導體行業的競爭格局。
梁孟松在中芯國際上任後,開啟了一系列猛虎操作。不到一年時間,將28nm製程的良品率從60%提升至85%以上;2019年,將14nm製程正式量產,良品率從3%飆升到95%以上;一年後,28nm、14nm、12nm,以及N+1技術均已進入規模量產;7nm技術的開發已經完成,5nm和3nm技術也在有序展開。
在梁孟松的帶領下,中芯國際用3年時間走完台積電10年的路。
美團王興CEO曾對梁孟松表達過敬意:「梁孟松先生將中芯國際的全部收入,分文未取,全部捐給了中國的教育基金會,不為掙錢,就是要爭一口氣,牛!」
我們將梁孟松的職業生涯攤開了看,會發現他的目標非常清晰,無關金錢無關職位,從始至終他想要的東西就只有一個——高端晶元開發項目的主導權。
四、中國 科技 界、政治界的雙重戰士——江上舟
江上舟的履歷跟前幾位不太一樣,他四十歲完成博士學位,回國進入仕途,執政期間成績斐然,一直身兼數職超負荷工作,朱鎔基同志曾對他說:「將3萬多搬遷農民安置好,你要白一半頭發」。曾任三亞市副市長,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副秘書長等,是當時執政官員中少有的懂半導體的。
作為一名戰略型科學家,他想的從來不是走哪一步,他下的是一整盤棋。
說到江上舟,還有一個不得不提到的人——張汝京。當年邀請張汝京到上海來建廠的人就是江上舟。2000年,張汝京帶領300名半導體工程師來到上海,中芯國際就此成立。後來,台積電開始起訴中芯國際,糾纏不清的官司讓中芯國際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瀕臨破產。
2009年,張汝京被迫出局,江上舟放棄政府身份,臨危受命,成為中芯國際董事長。此時的江上舟已經患癌7年,他的身體早已不允許他承擔如此繁重高壓的工作,但江上舟還是義無反顧挑起了這個擔子。很快,中芯國際由虧損轉到盈利,甚至還有能力收購武漢新芯。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011年6月27日,江上舟因肺癌去世,生命永遠停在64歲。去世前一周,他還在用手機主持董事會。
五、中國晶元 歷史 上「最強獵頭」——俞忠鈺
俞忠鈺,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半導體專家。沒有人比他更了解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問題所在。當年他帶隊去國外頂尖的晶元製造公司——德州儀器考察,在接待團隊清一色的外國人當中,欣喜地發現了一張中國面孔,這個中國小伙就是張汝京。
當時的中國半導體行業百廢待興,臨走時俞忠鈺專門拉著張汝京的手,給了他一封口頭offer,「我們在北京等你!」
這一句話,改寫了一個人的命運,也改寫了整個中國晶元史的命運。
六、「芯」時代的掃地僧——邱慈雲
從1984年到1996年,邱慈雲在貝爾實驗室工作了整整12年。貝爾實驗室是這個世界上培育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研究機構,邱慈雲的離開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2001年在張汝京的邀請下,他加入中芯國際,開始了半導體事業。相比於CEO身份,邱慈雲更像一位研究員。他說話謙遜,語氣平和,但這些都難以掩蓋他在半導體產業取得的突出成績。
作為一名職業經理人,邱慈雲曾經帶領華虹NEC、馬來西亞Silterra、中芯國際三家公司扭虧為盈,2019年,他出任上海新升CEO,帶領其走向新征途。
邱慈雲為人低調,網上關於他的個人報道幾乎為零。
74歲的張汝京、82歲的倪光南、70歲的梁孟松、64歲的俞忠鈺、66歲的邱慈雲,還有生命永遠定格在64歲的江上舟,他們都是「中國芯」振興之路上的播種者。他們是燈塔,是火炬。
這群民族戰士,生在中國最窮困的時代,卻放棄優渥生活,毅然決然報效祖國。就算傷痕累累,頭發花白,也要為「中國芯」戰斗到底。我們正在穿越一條隧道,走下去,曙光就在前方。
數以萬計的中國晶元人接過這簇火苗,立志讓中國芯的光輝照亮華夏每一寸山河!
謹以此文致敬為復興中華做出努力的每一位中國晶元人。
這里是,關注我,一起做快樂且自信的中國人~
㈡ 現今內存顆粒廠商排名情況
第一三星。內存4巨頭。三星。鎂光。海力士。日本爾必達.
㈢ 全球前十名的快閃記憶體製造商是
全球晶元製造業與中國晶元製造現狀
[一]全球范圍內主要存在兩種服務模式:第一種是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rue)模式,另一種是晶圓代工(Foundry)模式。 IDM 模式的特點是,企業經營范圍涵蓋了晶元設計、生產製造、封裝測試等各環節,甚至延伸至下游終端。美國和日本半導體產業主要採用這一模式,典型的IDM大廠有:IBM 、三星、東芝、 NEC 等。晶圓代工則是專業化分工的產物。在該模式下,晶圓代工廠只專注於 IC 製造環節,不涉足設計和封測,不推出自己的產品,只為設計公司(Fabless)和 IDM (委外訂單)提供代工服務,從而避免了與客戶之間直接的利益沖突。
計算機和手機對半導體商務保持了最大的推動作用, MP3音樂播放器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去年快閃記憶體晶元製造商的銷售收入獲得戲劇性增長。去年全球半導體的銷售收入為2350億美元
2005年全球最高前十名半導體製造商依次是:英特爾公司、三星電子公司、德州儀器公司、東芝公司、意法半導體公司、瑞薩科技公司、英飛凌公司、飛利浦公司、現代半導體公司和 NEC公司。
全球半導體的銷售繼續向亞太地區轉移,包括中國、中國台灣、韓國和新加坡在內的亞太地區的半導體銷售收入去年增長了11%,在全球半導體銷售中所佔的比例已經達到44.5%。歐洲、中東和非洲是第二個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同比增長了4%,北美增長了1%,日本僅增長了0.2%。
[二]中國集成電路(IC)產業市場規模達到3420億元人民幣。IC製造方面,目前中國在建的6 英寸線有8 條、5 英寸線有1 條,擬建6 英寸線有8 條。到2006 年底,國內的6 英寸生產線和5 英寸生產線將分別達到21 條和9 條,其中大部分屬於外商投資企業。晶圓尺寸方面,從 2004年起200mm的產能增長率就已經比所有其它尺寸的晶圓要快(除300mm之外)。但從晶圓片數來看,一直到2005年末,中國大陸的晶圓產能仍由100mm和150mm主導。2006年,200mm的產能將超過所有其它尺寸的晶圓,真正成為市場的主流。
---SMIC(中芯國際)、HHNEC(華虹日電)及Grace(宏力)等。8英寸圓片,0.18至0.25微米工藝批量生產水平,國外市場為主;
---全球TSMC及UMC(聯電)外,尚有新加坡的Chartered(全球代工業第三,月產能力12萬片),南韓的東邦/亞南(2003年上半年,全球代工排名第四,營收1.75億美元),SMIC(全球第五,1.15億美元)以及馬來西亞的First Silicon,Silterra和以色列的Tower等。
---ASMC(先進),華潤上華及寧波中偉等,他們多用6英寸圓片,0.35至0.8微米工藝,主要市場也在國外。大多是合資企業。
---杭州士蘭是中國第一家上市的民營半導體企業,採用4至6英寸圓片,0.5至2.0微米工藝技術,以國內市場為主。
---沈陽科希-硅技半導體技術第一有限公司(Keysi-STL Semiconctor Manufacturing IstCo.Ltd in Shynyang)是渾南新區注冊成立的外商獨資企業。該公司由美國科希國際公司(Keysi International,Inc.)和韓國Silicon Tech Limited聯合創辦,主要從事微電子技術開發,集成電路晶元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
科希-硅技的晶元製造一廠主要生產6英寸手機用FBAR通訊晶元和兩英寸藍白光二級管W/B LED。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韓國能生產FBAR,該項目的建設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生產FBAR的國家。
科希-硅技沈陽晶元製造二廠將生產8英寸晶圓項目(美中日韓合作)。主要產品為LCD Mole(液晶顯示模塊),廣泛應用於電腦和手機。
---英特爾預計投資20億美元的12英寸廠已經選址大連
[三]整體而言,我國半導體硅材料行業規模還很小,自給能力嚴重不足,生產單晶硅所需要的多晶硅90%尚需從國外進口;單晶硅產量雖然呈逐年穩步上升趨勢,但跟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市場缺口仍然很大。IC製造所需要的拋光片和外延片則絕大部分需要進口。我國生產的單晶硅58%是太陽能級。目前國內企業主要以生產4~6英寸矽片為主,還不能批量供應8英寸以上硅拋光片。研發實力較強的研硅股也只能少量生產8英寸陪片,12英寸拋光片處於研製階段。多晶硅產品則僅有峨嵋半導體廠和洛陽中硅能少量供應,還遠不能滿足國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