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舞獅子代表什麼
『壹』 舞獅寓意是什麼
舞獅寓意: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一,頭怪獸,每逄新夠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後來,有人建議用獅舞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天天。
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1)馬來西亞舞獅子代表什麼擴展閱讀:
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
中國內地的民間舞獅實際已經日漸減少。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貳』 舞獅子的由來
漢代起源: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
北魏起源說: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製,務實得以流傳後世。
唐代起源說: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游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雲:"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唐代已有獅子舞。
傳說明朝期間,成立東西二廠,宦官把持朝政,極力禁止練武,以防民間作亂。民間義士,為加強武備,以便起義。故以練習舞獅,在民間表演,增加節日氣氛,表達歌舞昇平為名,實作強身健體,義士集會,議論革命場所。
獅子采青,含意「反清復明」。清朝期間,文字獄盛行,文人義士多在字里行間表達反清復明句子,但多被清朝官吏所捉捕,而舞獅這項民間習俗色彩,由義士加插醒獅吃生菜,(采青)因生菜是青色,代表清朝,其意思是將清朝吃掉,使其滅亡。現時舞獅采青,則采其意頭,即生生發發,生意興隆。
中國的舞獅,分北獅舞和南獅舞兩大類型,獅子的造型也南北各異,舞法也不盡相同。
粵俗語好鬥,常體現在舞獅活動上。舞獅活動在民間廣泛開展,形成了許多門派,直接因舞獅引起的沖突時有發生,獅頭撞獅頭的打鬥,在許多沖突的場面曾出現過多次。所以,有一位舞獅老師傅說:"在獅頭上安一個角,初時還是鐵造的呢!"這樣,一種鐵角、青鼻、獠牙、牙刷須(短髯)的打鬥型獅子出現了,廣東人稱這種獅子為"張飛獅",又叫"武獅"。
後來,這個角成為南方獅的一種裝飾物。廣東的醒獅,其形像還有小異,一般都是以獅頭的圖案設計加以分別,比如額頭、臉面、面頰(腮)、舌頭、胡須等等的著色和圖案不同,分別有關刀紋、螺旋紋、如意紋(採用佛教的紋飾)等等,因而也分別稱?quot;劉備獅"(也叫成文獅)、"關公獅"(屬武獅一類)、"張飛獅"等,此外,還有金獅、彩獅、虎斑獅,或者鶴(山)裝獅、(香)港裝獅等等,其名稱之多,不勝枚舉。
國際上廣泛認同的佛山起源說:在遠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這頭奇獸於除夕晚出現,來去如風,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鄉眾不勝其煩,因他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於是人們稱之為"年獸",鄉民們就商議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議,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形狀並彩上顏色。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織成獸身,再集勇士十數人,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並由一人手持雙菜刀,立於一圓砧旁准備敲打。他們埋伏於一橋下,該處為年獸必經之地。當年獸出現時,眾勇士一涌而出,擊打樂器發出"鏘鏘"及"咚咚"之聲,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驚駭而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不復出現。為了慶祝驅趕奇獸成功及紀念紙扎獸頭的功勞,村民便於春節將它拿出來舞動。有的人更建議把它命名為舞獅:因為獅是獸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徵。有的也稱為舞聖頭。鄉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神誕或慶典上表演,以增加熱鬧的氣氛。舞獅時的樂器便改為鑼鼓,配以一定的節奏各處常見於迎神賽會上作參神拜戶只用,其意思是能鎮宅旺宅、使鬼神降優、合境安寧、五穀豐收。
『叄』 印尼工匠為農歷新年准備舞獅服裝,舞獅文化興起於哪裡有什麼含義
說起舞獅顧名思義就是人去模擬獅子外表、神態、姿勢的舞蹈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去研究舞獅?起源在哪?有什麼含義?下面我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獅子是皇家下放的吉物,賜予老百姓鎮宅、玩樂之功,既區分開帝王的尊貴,又顯出皇上與民同樂的景象。東漢時期,傳承已久的“龍生九子”一說基本定型,九子之一的“狻猊”原型其實就是獅子。石台上的狻猊安靜、溫順,既沒有真獅的狂野,又不敢覬覦龍的王位,這種特徵很快被民間認同,之後代代相傳。舞獅寓意著在節日當天可以驅邪避害,預報吉祥,代表人們對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的美好願望。 舞獅傳統的發揚象徵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嚮往,對新生活的美好的期盼。
『肆』 舞獅的來歷象徵意義是什麼
舞獅的來歷象徵意義具體如下。
1、舞獅的由來
民間舞獅子並沒有很特定的日期,每逢節假日或集會慶典,民間都會以舞獅來助興,而元宵佳節也是適合舞獅的傳統節日,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這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
2、舞獅的意義
舞獅是一種亞洲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
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春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伍』 舞獅的寓意是什麼
舞獅的寓意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活動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有華人之處,必有舞獅,這成為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式,以及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影響十分深遠。
舞獅起源眾說不一,漢代起源說: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過一頭金毛雄獅子。有關舞獅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舞獅子了。
(5)馬來西亞舞獅子代表什麼擴展閱讀:
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些年來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惟妙惟肖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陸』 對於舞獅文化,你了解多少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有南獅和北獅之分,歷史長久,文化底蘊深厚。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典禮,民間都用舞獅前來助興這一風俗。繁華熱鬧,其實這也意味著安定,安康,同時也是熱鬧非凡。
隨同社會的進步和開展,特別是近幾年,我們遊走在海外的華人,他們把我們外鄉文化帶到了國外,在外國也興起了舞獅子。我們熟悉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有的地方的人們還組織起了醒獅會和舞獅子的組織,以發揚光大中華文化。特別是過節和過年的時分,更是繁華特殊,有舞獅子的活動更有生機。
不論今天怎樣看,我們回憶歷史,瞻望將來,舞獅子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魅力珍寶,作為一門共同的藝術,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
『柒』 舞獅子的由來和寓意
舞獅子的由來:舞獅子起源於漢代,當時獅子第一次從西域傳入中國,有人觀察了獅子的形態、動作,編排了戲劇給大家觀賞。這就是舞獅的起源。寓意: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關於此項習俗的起源,追根溯源起來不僅甚早,傳說也很多,有的地方說是因為古早之前民眾深受山中獅子的危害,在會武功之後民眾除掉了獅子,此後一直學習獅子的形態與動作,舞獅子因此流傳下來;有的神話則將舞獅子與佛教聯系了起來,其中也有舞獅子是為了驅趕新年出現的年獸的說法。
當然,這些說法當中基本都加入了不少神話和傳奇的色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最開始的時候,獅子和龍一樣皆僅在神話當中存在,比如獅子就是菩薩的坐騎,一直等到漢朝的時候,中國才從西域一帶引進了獅子,獅子已經竄傳入,當時的人對這種猛獸頗感興趣,不過當時也只有訓獅。在三國時期,人們才開始模仿獅子的神態與動作,形成了舞獅子,並一直延續下去,直到如今。
因為獅子一直被當成吉祥和驅邪退魔的瑞獸,舞獅子也在各地發展起來,極具地域特色,也有南方與北方之分。南方的獅子顯得矯健兇猛,比較注重於武術的結合,舞起獅子來除了模仿獅子的形態與動作,也添加了不少難度極高的技巧和動作,讓人看得熱血沸騰。而北方的獅子雖然在外形上與獅子十分神似,但是在動作上責顯得憨態可掬,撲、咬、甩尾巴、抖毛和翻滾,樣樣動作極富趣味。當了除南北之分,舞獅子在地域上的差別也很大。
現在除了新年賀歲和一些大型活動上會出現舞獅子活動外,有些地方還有醒獅隊上門拜屋,一般都是在大年初一前後,在人們的觀念中,獅子能驅除邪祟,只要請到家中上下騰躍一番,那麼自家家中的小鬼晦氣就能統統被趕出門外。
『捌』 舞獅的寓意是什麼
舞獅的寓意是舞獅象徵著威勇和吉祥,在中國傳統的習俗中,認為舞獅有驅魔的效果,希望用舞獅來鎮壓,表示自己的威武。舞獅是屬於很傳統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的襯托之下,然後裝扮成獅子的模樣,之後再去做出各種不同的獅子動作。舞獅寄託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春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歷史來源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舞獅按照表現重點,有文、武之分。「文獅」重點表現獅子的生活神態。主要表現翻、滾、跌等動作。舞獅,也稱「耍獅子」「獅燈」,一般由兩人蒙上布藝獅皮進行表演,在各地春節年俗表演中長盛不衰。
『玖』 舞獅子代表什麼
醒獅的寓意和象徵是:吉祥如意、興旺發達、遍地生財。
醒獅的外形威武雄壯、龍騰生風,舞動起來,寓意著吉祥如意和事事平安。
醒獅以獅頭為先,傳統醒獅獅頭的油彩以三國英雄人物劉關張趙馬黃六位人物的粵劇臉譜為基礎,按照粵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設計,不同顏色的臉譜配以不同的裝飾物。同時,按照粵劇角色分為文武兩種獅形,文獅以劉備獅為代表,武獅則以張飛獅、關羽獅為代表。
醒獅的特色:
醒獅是舞獅文化之一,優秀的傳統民俗舞蹈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或店鋪開業,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廣東人會在剛開業的店鋪門前掛一根生菜,意為生財,醒獅會站起來來摘生菜。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
『拾』 舞獅子的寓意 舞獅子的寓意是什麼
1、舞獅是一種亞洲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
2、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春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