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為什麼缺乏糧食
『壹』 馬來群島上多火山,地震,可是人們選擇在火山周圍居住,耕地。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嗎為什麼
是正確的,一是因為火山噴發後會帶來許多物質,這些物質堆積在附近使得周圍的土壤特別肥沃,適合於糧食作物的生長,投入少產量大,所以他們xuyao居住於火山口附近!二是因為馬來西亞地少人多,經濟落後,只好以這種方法來減少投入增加收入!(我高中時就這么答的)
『貳』 馬來西亞2022糧食產量
239萬噸。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馬來西亞,產量239萬噸,出口7.2萬噸,進口650.6萬噸,自給率27.1%,畝產243公斤。
馬來西亞的糧食生產比較薄弱,國內生產長期不能自給自足,差額需要進口,政府將大米生產作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其目標是實現83%的大米自給率。
『叄』 水稻是除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以外所有東南亞國家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新加坡/汶萊屬於地域面積極小的島國,都不足一百平方公里,比香港特區的面積還小,種植水稻需要農地面積大,這兩個國家的經濟以煉油及石油/天然氣開采及服務業為主,稻米進口比自己種植劃算.但是必須知道的是所有東南亞國家主食70%以上都是稻米或者是其加工製品.
種不種水稻與主食完全是兩回事.
馬來西亞不以稻米為主食是錯誤,馬來西亞不但種植而且以稻米為主食.馬來西亞的經濟作物是橡膠,主要糧食作物一定是水稻。馬來西亞並不進口稻米,證明其稻米種植足以應付國內市場需要,同時馬來西亞也並不大量進口其它糧食,證明馬來西亞是以大米為主食的。 教科書存在文字錯誤,如果說馬來西亞的主要經濟作物不是水稻是對的,因為馬來西亞的重要經濟作物是橡膠與油棕。文字錯誤在於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之間。
『肆』 新加坡國菜海南雞飯告急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新加坡國菜海南雞飯告急了,這到現在還沒有解決,這是由於鄰國馬來西亞停止活雞出口導致的。由於新加坡本地並不生產活雞,所以這也就導致了當地的活雞短缺,而且海南雞飯用冷凍雞去做很難吃。
海南雞飯的靈魂就是用新鮮雞肉製作,冷凍過的雞肉口感肯定不如活雞的口感,再加上活雞目前的價格飛漲許多,老闆肯定是用不起活雞來製作廉價的海南雞飯了的。在冷凍雞肉在市場活躍的背景下,不少機電的老闆都將冷凍雞肉作為炸雞排的原料來用,至於說製作海南雞飯,那就是無稽之談。其實也並不是說新加坡的居民口味有多麼刁鑽,而是因為海南雞的製作過程一向如此。
『伍』 英國殖民馬來西亞的利與弊
以榨取利益為中心的單一制產品政策,使得馬來亞產業門類嚴重失衡,並帶來一系列的病態後果。首先,英屬馬來亞產業結構單一,製造業發展滯後。在英國人的殖民統治下,馬來亞被塑造成一個以橡膠和錫出口為主的單一產品制國家,製造業發展極其緩慢。除一些與橡膠和錫有關的加工業外,其他產業門類的發展幾乎停滯,甚至連馬來人穿的傳統服裝——沙籠,也是英國貨。其次,外貿依存度高,經濟脆弱。由於馬來亞過分依賴橡膠出口,其經濟發展與國際市場價格緊緊綁在一起,抗風險能力極弱。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使馬來亞橡膠出口額由4.4億元銳減至8000萬元,蒙受重大損失。最後,殖民者的長期經營,使馬來亞在生產關系方面逐漸形成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主的出口部門和以封建制為主的傳統部門並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體制,嚴重阻礙其經濟的全面發展。
殖民者人為「催熟」的畸形繁榮,不僅沒能讓馬來亞發展出健康均衡的近代經濟體系,也沒能讓馬來亞走上真正的「近代化」道路。殖民者帶來的所謂「近代化」,帶有嚴重的不均衡性。為了適應掠奪原料的需要,英國人設立的交通、金融、醫療、學校等近代設施基本圍繞礦山和橡膠種植區域,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區仍然貧窮落後。
橡膠種植園的瘋狂擴張,使得馬來亞糧食種植面積急劇減少,以致糧食不能自給。1895年以前,馬來亞的稻米生產不僅能自給,甚至可供出口;此後,由於橡膠產業規模日益擴大,嚴重擠壓了糧食種植面積,使得馬來亞糧食產量日益萎縮,乃至靠進口大米滿足國內需求。
英屬馬來亞「橡膠王國」的畸形繁榮和所謂「近代化」進程,從未讓馬來亞獲得真正的經濟和社會紅利。英國殖民者通過對馬來亞橡膠產業的掠奪式經營,最大限度地攫取了經濟利潤,而這種病態發展帶來的產業結構單一、製造業發展滯後、糧食產量匱乏、區域間發展失衡等惡果,卻由殖民地人民承擔,甚至在馬來亞獨立之後,這些因素仍然制約其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
『陸』 東南亞的農業生產有哪些特點
把糧食生產作為國家穩定的基礎
泰國是東南亞著名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泰國一直注意發展稻米和玉米的生產。1981年以後,泰國一直保持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的地位,其稻米出口約佔全球稻米出口量的40%。
馬來西亞的糧食生產長期以來是薄弱環節。為了實現自給,馬來西亞農業部門投入大量資金,並通過興修水利、增加水稻灌溉面積等措施,使稻穀產量從1965年的68萬噸增加到1985年的176萬噸,1989年糧食的自給率達到70.6%。
糧食產值約佔印尼全部農業產值的60%。1965年以來,印尼十分重視糧食生產,政府頒布了「糧食價格支持計劃」,包括對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戶在生產上的投入給予補貼、發放糧食生產貸款等。這一計劃的實施以及政府大力推廣高產稻種、投資興修水利等措施的落實刺激了糧食生產的發展,稻米產量從1967年的118萬噸增加到1984年的259萬噸,增加了一倍以上,並在1985年實現了糧食自給。
菲律賓是傳統農業國,主要糧食作物是大米和玉米,約佔全部種植面積的25%。由於生產技術和耕作的落後以及水利灌溉設施不足,糧食的單位產量較低。為了發展糧食生產,菲律賓政府在1973年和1974年分別制定了「稻米99方案」(指每公頃平均收獲稻穀99袋,每袋44公斤)和「玉米豐收方案」,並採取了一系列提高稻穀和玉米產量的措施,諸如在農村推廣先進耕作技術、擴建水利設施、推廣良種和殺蟲劑等。由於措施比較實在,糧食單位產量從1965年每公頃1.3噸增至1986年的2.7噸,在1978年實現了糧食自給,1978年後的有些年份,還有少量的大米出口。
越南的糧食生產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已經從糧食進口國一躍成為糧食出口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家的糧食生產也不斷增長。
經濟作物走向多樣化
東盟多數國家不滿足於發展傳統的一兩項經濟作物,而是根據本國氣候、土壤等具體條件,適應國際市場變化的需求,開發新的收益較大的經濟作物。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東盟已是全球天然橡膠、油棕、椰子、馬尼拉麻等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和輸出地區。
馬來西亞長期保持全球最大天然橡膠和自胡椒生產國的地位,菲律賓在椰子生產和出口仍居世界第一,印尼的熱帶林木和橡膠出口在世界上仍占重要地位。橡膠是泰國主要的傳統作物,1979年後泰國成為全球主要橡膠生產國之一,產量約佔全球的15%,1989年泰國生產橡膠16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橡膠生產國。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起,馬來西亞政府規定了「四加一」的種植政策,把油棕、可可、椰子與橡膠並列為4項優先發展的經濟作物,將他們與大米的種植比例作了規定。1989年油棕的出口收入超過橡膠,成為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單項生產國。此外,可可、椰子、胡椒的生產發展也很快,1989年馬來西亞躍居全球第四大可可生產國。橡膠、咖啡和油棕是印尼的主要傳統經濟物,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橡膠、椰子、甘蔗等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1978年至1988年間,橡膠、油棕、咖啡、甘蔗、煙葉和椰子等經濟作物的產值占農業產值的88%。在菲律賓的經濟作物中,椰子、甘蔗和馬尼拉麻曾長期占壓倒優勢,但上世紀70年代以後,香蕉的生產異軍突起,另外,芒果、咖啡、棉花和橡膠的生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泰國在經濟作物多樣化的目標下,發展了木薯、甘蔗、豆類和熱帶水果的種植,其中木薯的生產和出口特別令人矚目。1979年起,木薯成為僅次於大米的第二大單項出口商品,每年出口均超過60萬噸,1989年木薯的出口增加到950萬噸。
『柒』 馬來西亞的糧食供給現狀
馬來西亞糧食自給率不高,所以需要進口。沙爹餅,榴槤糕,椰子糕,豆沙餅,馬來糕,肉骨茶,老街白咖啡,雞仔餅,「100」商標的水果軟糖(尤其是芒果味的),香蕉乾片,菠蘿蜜乾片,椰糖
『捌』 資源豐富的馬來西亞,為何說它註定成不了發達國家
這是因為馬來西亞國內各族老百姓之間並不是多麼和睦,馬來西亞的穆斯林老百姓經常會欺壓華裔老百姓。這也造成了各族老百姓之間經常會因為各種矛盾而發生一些沖突,但是華裔在馬來西亞卻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但是華裔老百姓的政治地位卻非常的低下,這也導致了馬來西亞的商業發展其實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馬來西亞並不能成為一個發達國家。
但是馬來西亞卻註定不能夠成為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的首要條件就是具有極為出色的工業體系,如果沒有出色的工業體系的話,將會是這個國家很容易受到其他國家的經濟制裁,一旦其他國家選擇對馬來西亞進行經濟封鎖的話,將會使馬來西亞的經濟出現嚴重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