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有地位的人叫什麼
❶ 馬 來 西 亞 的 歷 史 偉 人
馬哈蒂爾於1925年12月20日出生在吉打州首府亞羅士打的一個教師家庭。馬哈蒂爾的祖父是個從印度飄洋過海來的穆斯林,這血源可以從馬哈蒂爾那張非常印度化的臉孔上清楚地反映出來。父親在與當地的一個馬來姑娘結婚後,成為一名頗有名望的中學校長。作為一個在多民族的馬來西亞社會中地位不高、人數不多的印度族移民家庭,他的父親非常希望自己40歲才生下的第一個兒子能光宗耀祖,為印度移民爭口氣。馬哈蒂爾確實沒有辜負家族的期望。他從小就顯示出異常的聰明,且非常喜歡讀書,常常是一個人拿著本書在書房裡一呆就是半天不出來。
小馬哈蒂爾性格非常倔強。他雖然常常沉默寡言,凡事卻很有主見。以優異的成績升入中學以後,瘦弱的馬哈蒂爾常常是高年級學生欺侮的對象,母親好幾次看到他鼻青臉腫回家,但從他嘴裡總掏不出半個字。一聲不吭地鑽進了書房學習。也許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的驅使,也許是預感到將來學習機會不多,少年馬哈蒂爾簡直是拼了命在讀書。
自己曾經開辦了一間咖啡店。由於已經學會了如何經營,而且他天生精明,沒多久,他又開了水果鋪和手工藝品店,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紅火。他具有一切成功商人所必備的素質:勤奮、精明、果斷、鍥而不舍。
然而,青年馬哈蒂爾並沒有把所有精力放在埋頭做生意上,他時刻關注著發生在自己祖國土地上的一切。他參加了當時的一些抗日群眾組織如「馬來人聯合會」、「馬來青年聯合會」的活動,並成為其中的活躍分子。日本投降後,英國殖民者又卷土重來,「馬來人聯合會」等組織的任務又歷史性轉變為反英獨立。「馬來西亞國父」拉赫曼親王把這些組織聯合起來,使之成為政黨,名為「馬來民族聯合機構」( 巫統)。它在馬來西亞的獨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就在這時,馬哈蒂爾結識了這個組織的骨幹成員之一、後來擔任過馬來西亞總理的拉扎克,他在日後的關鍵時刻拉了馬哈蒂爾一把。
「馬來民族聯合機構」及其明確的反英獨立目標,使殖民者當局大為惱怒,它加緊了對馬來人的鎮壓與統治。年青的馬哈蒂爾陷入了深深的苦惱。就在這時,1948年,馬來亞大學開始招生。馬哈蒂爾報名參考並在志願表上毫不猶豫地填上醫學系。結果,他被錄取了。這一年,他23歲。畢業後,馬哈蒂爾擔任了吉打州醫葯官員。1964年,他決定正式棄醫從政,出任巫統最高理事會理事並參加當年下院議員競選。他成功了。一位當年的議員曾這樣評價他:「他的鋒芒讓無數人瘋狂地支持他,也讓無數人熱烈地反對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沒有人面對他會無動於衷。」從此,馬哈蒂爾被公認為政治前途無量。1975年,他成為巫統的3位副主席之一。1981年7月,他出任巫統主席,接替因病辭職的海珊·奧思,成為馬來西亞總理。
他連續3次擔任政府總理,而相應地,近年來,馬來西亞的局勢確實越來越穩定,這點,是印尼和菲律賓等相鄰國家比不上的。與此同時,馬來西亞的經濟迅速發展,大有直追亞洲四小龍之勢。
馬哈蒂爾是一位非常能出主意而且機敏過人的總理,他不僅在大政方針上妙招迭出,譬如發展「自由貿易區」以吸引外資,發展製造業擴大出口,取消對華人經濟的過多限制,實行「向東看」政策,鼓勵國內各企業向東方特別是向日本和韓國學習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自己更利用每一次出訪機會,自動擔當「國家頭號商品推銷員」。而且,在細微之處也常有靈感閃現。這些大概得益於他過去的職業:經商和從醫。他不乏商人的精明,同時也不乏外科醫生式的縝密。縱觀馬哈蒂爾執政10多年來所取得驕人成績,他這位戰後在位時間最長的馬來西亞總理亦足可名垂青史了,而他的個人魅力與鬥士風范,也為這個「橡膠和錫的王國」增添了奇異的光彩。
❷ 馬來西亞有丹斯里頭銜的人有什麼許可權是富豪嗎
丹斯里,是馬來西亞國家榮譽,由國家元首冊封給對國家有極大貢獻的傑出人士,意為「護國將軍」。受封賜對象主要是以部門秘書長、法官、社團領袖、退任部長及商人為主。受封賜者必須是在國際和國內對社會、藝術、科學及人道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且其貢獻能讓國家的名聲享譽全球。丹斯里(TanSri)是繼馬來西亞最高冊封"敦"之後第二高的榮譽,它分為兩種,就是PMN(PanglimaMangkuNegara)和PSM(PanglimaSetiaMahkota)PMN全國只可以有75人擁有此名銜,PSM全國只可以有120人擁有此名銜。若持有丹斯里封銜的是男性,他的太太會被稱為潘斯里;但相反若持有封銜的是女性,她的丈夫並沒有特殊的名銜。拿督,一般是指馬來西亞(中國人所說的大馬)一省或一個州的最高行政長官的稱呼,相當於中國一個省的省長,或美國的一個州長,不同的是馬拉西亞拿督有權調動一省內的任何民政或行政的官員,甚至有權力調動轄區下的軍隊。
❸ 馬來西亞的爵位都有哪些層級關系如何
馬來西亞的爵位分為:敦(Tun)、丹斯里(Tan Sri)、拿督斯里(Dato' Seri)和拿督(Dato')。
其中敦的地位最高,能與王子平起平坐;丹斯里是繼「敦」封銜之後第二高封銜;拿督斯里榮譽級別與丹斯里相等;拿督封銜比「拿督斯里」低級。
前面兩個封銜為「聯邦封銜」,是由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頒授的;後者兩個為「州封銜」,是由馬來西亞各州統治者(不同州屬稱呼不同,包括最高統治者、蘇丹、拉惹、州元首)頒授。
(3)馬來西亞有地位的人叫什麼擴展閱讀:
獲得馬來西亞爵位的代表人物:
一、胡靜
2010年,胡靜及其老公朱兆祥於2010年10月16日在馬來西亞蘇丹皇宮受封拿汀和拿督,而這也是朱兆祥送給胡靜結婚兩周年的神秘禮物,胡靜也因此成為史上第一位中國籍藝人拿汀(拿督夫人)。
二、成龍
為配合2015年2月1日聯邦直轄區日,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哈利姆封賜356名有功人士,中國功夫影星成龍也在受封名單之內,獲封「拿督」頭銜。
三、楊紫瓊
馬來西亞國際巨星楊紫瓊2001年獲封賜拿督勛銜,成為馬國第一位受封拿督的華裔女藝人後,2012年再獲霹靂州蘇丹阿茲蘭莎冊封拿督斯里巴杜卡封銜,再度成為首個擁有「拿督斯里」銜頭的馬國華裔女藝人。
2013年,楊紫瓊獲國家元首阿都哈林冊封為丹斯里,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藝人。
❹ 馬來西亞拿督相當於中國的什麼官職
拿督相當於中國一個省的省長。
拿督是馬來西亞一些有功人士得到的一種頭銜,冊封的標準是對國家有傑出貢獻,但必須要有皇室成員、政府推薦。
在馬來西亞和汶萊,「拿督」是榮譽制度下的一種稱號,不具有世襲和封邑的權力,是一種象徵式的終身榮譽身份。
(4)馬來西亞有地位的人叫什麼擴展閱讀:
拿督的權利
在適當的場合中以及在合乎佩帶禮節的情況下把獎章作為服裝的裝飾品。 軍人和警察可以把獎章作為制服的一部份。 公務員能夠把獲獎紀錄記載在個人檔案中。
受勛者可以在他們的名字後佩上勛章的縮寫,如:DKM、AMN、JSM等。 受勛者可以冠上合適的勛銜,受勛者的配偶也可以配上相匹配的勛銜。
權貴階級的受勛者會被優先考慮推選為上議員,這個權力只局限於以下勛章的受勛者: 皇室榮譽勛章(D.M.N.), 護國領袖榮譽勛章(S.M.N.),,皇室英明領袖榮譽勛章(S.S.M.0,護國將領榮譽勛章(P.M.N.)。
權貴階級的受勛者可以使用吉隆坡國際機場和各州屬機場的貴賓套房,這個權利只局限於以下勛章的受勛者: 皇室最高榮譽勛章(D.K.M.) 皇室榮譽勛章(D.M.N.) 護國領袖榮譽勛章(S.M.N.)。
❺ 李宗偉在馬來西亞地位有多高在馬來人心中李宗偉就是神
2012年的時候,李宗偉推出了一本自傳,他在團隊和出版商的眾多提案中選擇了《敗者為王》,他說那是因為一見傾心的感覺。但是2019年6月13日,李宗偉因為癌症原因做出了退役的決定。
而在聽聞老對手退役後,林丹在微博分享了一首單曲——《朋友別哭》,他寫道,「獨自上場,沒人陪我了。」
李宗偉的自傳電影也命名《敗者為王》。
一本概括命運的自傳
我們先把時間拉回到2012年,那一年,李宗偉和林丹分別推出了自傳。這兩位世界最佳都在倫敦奧運會開賽前定下了書名。林丹定下了《直到世界盡頭》,而李宗偉在團隊和出版商的眾多提案中選擇了《敗者為王》,他說那是因為一見傾心的感覺。
「即使失敗,它在我生命中鑿刻下的痕跡,也將會是光榮的印記。無論未來走到哪裡,我都會像一個充滿鬥志的戰士,不斷征戰。無論面對什麼狀況,永遠都知道要怎樣重新再出發。」 這就是李宗偉在《敗者為王》自傳中,內心最深處的獨白。
隱忍、堅持、低調、成熟,李宗偉像一個老派的英雄的。《泰晤士報》曾經用一組排比句來形容他, 「他是一個運動員;他是一個名人;他是拿督;他也是廣告巨星,拍攝擺酷的照片;他是馬拉西亞最著名的的運動員,知名度僅次於首相的人;在羽毛球國度里,他是和林丹截然不同的英雄。」
2008年,馬來西亞王室授予他拿督的封號,這個勛位等同於州長,只享地位不受俸祿。
「他就是我們的姚明和劉翔。」林良生說在熱愛 體育 的馬來人心目中,有一半人認為李宗偉是神。
林李大戰,永恆經典。
他是一個屢戰屢敗的神
「我也想像中國球員那樣有一整段時間的系統訓練,但是在馬來西亞隊,沒有特別高水平的球員和我練球,而國家隊希望我多出來打比賽,所以只能不停地打。」
一個人對抗一個國家。他還能讓馬來西亞羽毛球一直矗立在世界頂尖的水平,用球迷的話來說,李宗偉是拖著這個國家在前進。
太多的悲壯和輝煌都是李宗偉帶給馬來西亞人的,但人們也明白16年來,他不僅主宰著自己的羽毛球世界,也支撐著一個國家的榮光。
生命中無法迴避的林丹
人們喜歡用瑜亮情結來形容,林丹和李宗偉這兩位世界羽壇的天王。但在世界大賽中,西西弗斯周而復始推著石頭上山又下落的情節又一再於李宗偉身上上演。林丹似乎成了他無法逾越的鴻溝。
其實這一切發端於2000年的世青賽上。如今在廣州天河 體育 館的過道里還有著那張不少羽毛球迷朝聖的老照片:那是2000年世青賽的領獎台,最中間的是冠軍鮑春來,而17歲的林丹和18歲的李宗偉分別站在他左右兩端。
後來,有傷的鮑春來過早隕落,剩下李宗偉和林丹一直對抗到世界盡頭,而失敗者也一次次貼在了李宗偉的身上。
「其實,我的不少輝煌都要感謝李宗偉的『成全』。」林丹是真誠的,言語中只有惺惺相惜而無高下之分。
在賽場下,兩人是朋友,聊天的話題並不涉及羽毛球,甚至都給對方的婚禮送上了禮物和祝福視頻。
「我們沒有恨,都是愛。」這是林丹當年在上海參加中國公開賽時,對兩人競爭關系最真實的評價。當時上海觀眾曾經為李宗偉加油,只為成全這位悲情英雄的冠軍,這甚至一度引發了李永波的不滿。
宗偉的感受卻有著他一貫的低調, 「林丹推動著我不斷發現和實現自己的潛能。」
一直在外訓練,馬來西亞需要我
李永波曾經總結過,林丹的優勢在於他比李宗偉壓力更少,此外還有那麼多個世界冠軍的頭銜作為信心的基礎,「林丹可以釋放,但李宗偉一個世界大賽冠軍都沒有。」
性格上的毫釐之差,導致最終的悲情?有人是這么理解。但那也是他們看不到李宗偉的強大。
「永遠不懈怠自己的責任。既然做了,就要盡全力做到最好。」李宗偉剖析過自己,熟悉他的人反而會覺得他太累、太辛苦,而這些都被他一一納入內心深處,這才是他屢敗屢戰的強大。
「2008年奧運會決賽前一晚,我失眠了,心緒很亂,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李宗偉承認第一次的奧運決賽之旅並不如意,但第二次卻如同自我修煉。
那一年,在武漢的湯姆斯杯上,宗偉腳部肌腱撕裂。為了世錦賽和奧運會,他每天治療12小時,但倫敦世錦賽上和倫敦奧運會上,右腳踝仍舊折磨著他。
「跳起來殺球落地時,右腳踝依然感到疼痛,但我在不敢講出來,要防止對手全場調動我。」在倫敦奧運決賽落幕後,他才告訴全世界,原來在長達3個多月的時間里,他每場比賽前都需要服用止痛葯。
他很清楚馬來西亞的一切依舊要靠自己一人撐起, 「我和林丹區別很大,他不比賽還有諶龍,他們都能為中國隊爭奪冠軍。但馬來西亞很少人能夠代替我的位置,如果我不去拿成績,贊助商就不會贊助國家隊,所以我需要去堅持。」
❻ 馬來西亞有哪些歷史人物
1956年2月20日,在馬六甲,東姑阿都拉曼率領的獨立談判代表團,成員也包括馬華的敦李孝式,從英倫凱旋歸來,就在馬六甲這里,宣布獨立談判成功,宣布馬來亞將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殖民地統治。
敦阿都拉薩, 或者敦拉薩 或者阿卜杜拉·拉扎克 (Tun Ab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 ,3月11日, 1922年–1月14日, 1976年)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自從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統主席職位之後,阿都拉薩便出任巫統副主席。長期以來,他是為人所熟知的東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繼人。獨立後,他出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一直到1970年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後,他乃坐上巫統主席之職位,並且出任首相之職位。
阿都拉薩出生於彭亨州,少年時期曾在著名的霹靂州江沙馬來學院就讀。較後獲獎學金在新加坡萊佛土學院攻讀。1950年在英國考獲法律學位,是一名合格的律師。
他於1950年參加巫統,並且被選為巫統青年團團長。1951年出任巫統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參加我國首次全國立法議會之大選。1956年,聯盟代表團前往英國談判獨立,他是代表團的成員之一。除了副首相職位之外,他亦曾兼任鄉村發展部長,國防部長之重要職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發生後,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阿都拉薩出任國家行動理事會主任。一九七0年九月廿二日,東姑阿都拉曼退休,他乃接任首相之職位,並且署理國防及外部長。
巫統在阿都拉薩的領導下。採取了一連串的新政策,積極推動國民教育政策,宣布新經濟政策,俾在20年內建立起一個馬來人的經濟社會,這給巫統帶來了新的面貌。
這一路來,原本由巫統,馬華和印度國大黨組成的聯盟,在1969年大選中受挫,損失了許多席位。敦拉薩進行活動之下,最先在砂勞越與人民聯合黨,較後則檳城民政黨,霹靂州人民進步黨,以及泛馬回教黨,組成了州和中央聯合政府。於是,國民陣線組織便正式成立。
在外交關系方面,阿都拉薩積極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1974年五月,率領馬來西亞代表團,官式訪問北京,正式簽署馬、中兩國建立邦交之協定。而在7月,馬來西亞舉行第四次之全國普選。
這次之大選,國民陣線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在154個國會席位中,贏得了135個席位。而在州議會方面,全國360個席位中,國陣贏得了215個席位。於是,便產生了一個強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這可說是阿都拉薩的一項輝煌的成就。
在應付五一三事件以後的國內動湯局面,阿都拉薩所採取的策略,是盡量減少政黨的政治活動手段,去促進各政黨之間的合作。國民陣線的成立,乃基於這一精神,而國陣取得的成就,也說明此一策略獲得了成果。同時,也更進一步的鞏固了巫統的地拉。
在巫統里頭,當東姑擔任主席,阿都拉薩乃擔任署理主席,當阿都拉薩任主席後,署理主席乃由敦依斯邁醫生擔任。但敦依斯邁醫生於1973年8月突然去世。於是,胡申翁出任署理主席阿都拉薩於1976年1月,在探白血病治療白血病時在倫敦逝世。
阿都拉薩的長子納吉在阿都拉薩逝世後,積極參政,並在政壇上一路青雲直上, 2003年, 馬哈迪從政治退休後,納吉就出任馬來西亞第九任的副首相。
任職: 馬來西亞第2任首相
任期: 9月 22, 1970年 -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日期: 3月 11日, 1922年
死亡日期: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地: 北根, 彭亨
死亡地:點 倫敦, 英國
妻子: 拉哈諾雅
職業 律師
政黨: 巫統
副首相:
-依斯邁拉曼 (1970 - 1973)
-胡申翁 (1973 - 1976)
敦依士邁:著名醫生
已退休前警方高級助理總監拿督哈芝阿都華合
東姑阿都拉曼與各族群代表聯合組成的代表團,准備和英國人談判獨立事宜。左起拿督聶阿末、依斯邁、拿督阿都華合、拿督莫哈末錫、李孝式、拿督阿都哈茲和拿督阿都拉薩(圖發不上來)。
陸軍首長阿都阿茲,調升國防衛隊首長
投稿: KSLim_AW
2007-01-31
(吉隆坡訊)副首相兼國防部長拿督斯里納吉宣布,原任陸軍首長丹斯里阿都阿茲再納,將從今年2月1日起擢升為國防衛隊首長,以填補原任國防衛隊首長丹斯里莫哈末安華。
莫哈末安華將於今年1月31日正式退休。
他披露,原任陸軍副首長拿督莫哈末伊斯邁,將於2月1日獲得擢升為陸軍首長職位,填補阿都阿茲所遺留下的空缺。
他在文告中指出,陸軍副首長的空位,則由陸軍戰場首長拿督馬索再納替代。
「原任馬六甲區陸軍分隊第三基地少將拿督祖基菲,則擢升為陸軍戰場首長一職。」
他說,砂拉越州古晉區分隊第一首長拿督莫哈末阿芬迪少將,則擢升為中將,由去年10月24日生效;此外,國防部衛生服務局總監拿督蘇萊曼阿都拉,則擢升為中將,由今年1月1日生效。
另一方面,莫哈末安華(57歲)在梳邦再也空軍基地一項為他而設的歡送會上建議說,海陸空三軍首長的職位任期應該定於3年,即「2+1」共3年的任期。
他個人認為,三軍首長可以在首年探討本身計劃落實的目標,第二年便著手實行,接著在第三年加以鞏固,從而提升國防衛隊的形象和人力資本的發展。
(星洲日報·2007/01/31)
敦陳禎祿(1883-1960)是馬華公會的締造者,創會第一任總會長。
他是飽讀詩書的學者,成功的商人,卓越的政治家,獻身人群的愛國主志士,始終以身為馬來亞人民為榮,堅持自己是馬來亞華人,更是馬來亞華人公民地位的奠基者。
他是第一位鼓吹與發揚種族和諧合作,以建立一個馬來亞人的馬來亞國家的政治先知先覺者;與國父東姑合作,領導爭取馬來亞獨立建國,為馬來亞各族公認的開國元勛。
敦陳禎祿1883年4月5日出生於馬六甲。
從他的高曾祖陳觀夏開始,敦陳家族便定居馬六甲,前後200多年。
陳觀夏是於清乾隆年間,從中國福建南來馬六甲發展,事業有成,富甲一方。
敦陳出生時,陳家雖仍擁有龐大財富,但因為他的父親陳恭安未獲繼承祖業,僅能從祖業收入中,分得固定的生活費,家庭經濟並不富裕。
敦陳早年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曾做過6年校長。1908年他回到馬六甲,投身於橡膠工業。初時當一名膠園襄理,其後,得岳父的支持,拓展商業,商途順遂,很快就風生水起,一身兼任20多家工商機構的董事職位。
事業有成,他也積極從事社會與社團的活動,歷任馬六甲中華總商會及他創立的《海峽殖民地英籍華人公會》的主席副主席。他關心馬來亞本土居民的利益,主張生活在馬來亞本土的馬來人、華人居民應擁有與歐人同樣的平等權利。
由於工商業方面的輝煌成就,和在社會上的積極活動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馬來亞華人領袖,也深受英殖民地官員另眼相看。1912年受封為太平局紳;1916年委為馬六甲鄉村局委員。第1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後,由於他在馬六甲鄉村局委員任內,勤於發言,意見精闢,且積極參與當時有限度的政治活動,因而受到英殖民政的重視,1922年起受委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議員,至1933年,更升任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執行委員。任內,他對當時英殖民官員和歐人對華人的種種歧視行為表示不滿,提出抗議。1932年12月23日,他發表一份呈給英殖民部的備忘錄,刊登在當時的《英文海峽時報》,指出英殖民政府歧視華人的政策,使永久定居本邦,以本邦為家鄉的華人,對自己在馬來亞的安全,將來及子孫的前途,感覺嚴重不安與憂懼,並指出歧視華人的政策將在巫人與華人(也包括印度人)之間,造成明顯的裂痕,歷久之後更可能擴大為兩者之間的互相猜疑、仇視。他更以立法委員的身份在議會上慷慨陳辭,要求增加亞籍人士的非官方議員席位;他為馬六甲河沿岸的貧窮馬來漁民請命,吁請殖民政府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此外,他極力促請英政府准許非英籍民加入馬來亞民事服務,華人婚俗合法化;提倡民選制度並建議執行議會延攬亞籍人等。
日本人佔領馬來半島期間,陳禎祿避難流寓印度。但是,他仍然心系馬來亞本土華人和所有離開中國的海外華人的未來前途,1943年9月4日,他在印度孟買宣布成立「海外華人協會」。目標是:「保護海外華人的利益;團結華人,確保生存與自衛。」馬來亞光復後,敦陳返馬,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47年10月,他領導華人總罷市反對馬來亞聯合邦憲制。1948年,他被選為「民族聯絡委員會」的委員,他以成熟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奉獻給該會。他成功地使該委員會一致同意接受經些少修正的「出生地法」(Jus Soli) 的公民原則。這個決定,意味著為了民族的團結和合作,巫人和非巫人雙方都要持容忍的態度和讓步的精神。
1948年6月,因馬共發動武裝反叛,政府宣布實施緊急法令,當時華人成為英軍與馬共戰爭的夾心人,處境非常惡劣。許多華人被英軍扣禁,被驅逐出境,甚至被英軍和馬共槍殺;幾十萬鄉區華人被趕出他們生活了幾代人的村子,他們的屋子連同生產工具、財物,很多時候就這樣被英軍一把火燒掉。英政府的高官還恫言,要把這些鄉區華人集體遣送出境。為了拯救水深火熱中的華人同胞,陳禎祿提出組織「馬華公會」的建議,立刻得到全馬各州華團的響應,各州華團紛紛召開聯席大會支持成立馬華公會。其中1949年2月19日,由雪蘭莪州中華總商會發起的聯席大會,共有超過50個華團的近200名代表出席,議決參與發起成立馬華公會,並已徵求超過3千名華人加入馬華公會。當時,擔任聯邦立法議會議員的16位華籍議員也全力支持,並成為發起人。1949年2月27日馬華公會正式成立,陳禎祿被選為總會長。
馬華成立後,首要任務是阻止英政府驅逐華人返中國的計劃,接著是設法籌款,包括發行18期福利彩票,從盈餘中,籌集數百萬元(註:當時的數百萬元,幾乎等於現時的一億令吉),用來協助那些被集中在新村的同胞,蓋搭棲身的木屋,提供糧食、醫葯和金錢的援助,並為他們爭取一些最基本的民生設施,如食水供應、流動診療所和設立華文小學、民眾會堂、圖書館等。
敦陳由1949年至1958年領導馬華,與巫統合作,從結成華巫聯盟參加全國各州的市議會選舉開始,進而召開9次圓桌會議,探討聯合邦選舉細則、為爭取英國上下議院支持馬來亞的獨立鋪路,制定召開全國國民大會、成立委員會負責考慮及修改聯合邦憲法,以至召開第1、2次全國國民大會,通過《立法議會選舉細則》與《修改憲法報告書》。
1954年2月25日,英殖民政府欽差大臣宣布不同意立法議會選舉及修改憲制報告書,拒絕自治大選,不願交出政治權力。
同年5月,華巫聯盟代表團赴英倫與英談判,要求舉行立法議會自治民選,失敗而歸。
華巫聯盟為此於6月13日召開緊急會議,通過杯葛各級議會,所有縣、市、州、聯合邦的各級華巫議員辭職抗議,也發動遊行示威施壓。
當時已屆71歲高齡的馬華總會長敦陳奮不顧身,領導馬華與華社參與抗議!
正由於敦陳勇者無懼領導馬華,不屈不撓,堅定立場與東姑領導的巫統共同奮斗,不懈努力,馬來亞終於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英殖民統治,獨立建國;也正由於敦陳始終堅持民族平等,互相關懷、合作的理想,運用智慧,不亢不卑,通過與友族領袖理性談商,終於使百萬華人在獨立年,取得公民權,確保了華人在這個國家的公民地位,並確立華人參與國家的公共決策,共享政權的憲法保障。
敦陳在1960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77歲。為了表揚他對國家的貢獻,聯盟政府給予他國葬的殊榮,全體內閣一齊送殯。國父東姑阿都拉曼1960年12月21日在下議院發表哀悼辭指出:「如果沒有敦陳當時給我那種巨大的支持,我必須承認,我所領導的爭取獨立的使命,將無法完成,或者須付出流血和不安的代價…。無論從任何角度看,敦陳禎祿是一個傑出的人,他是一個飽學之士,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能乾的政治家,一個獻身社會人群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卓越的愛國主義者。」
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東姑)在1903年2月8日在吉打州阿羅士打出生。他是蘇丹阿都哈密第六任妻子仄孟查拉惹的第六個孩子,仄孟查拉惹是暹羅州首領的女兒。在吉打,同胞們的關系與暹羅人非常息息相關;當時東姑出生後吉打仍提供貢物於暹羅。直到1909年,暹羅政府與英國簽署了曼谷合約後,吉打轉由英國統領。
東姑的家庭中總共擁有45名孩子,在眾多兄弟姐妹中,身為小男孩的他受到父親的特別關注。他也受到他兩位哥哥,東姑莫哈默仄瓦與東姑尤索夫的關心,他們負起教導年輕和易受影響的東姑。東姑尤索夫和東姑被送往曼谷的一所學校就讀,在那裡他們與身為暹羅王養子的東姑莫哈默仄瓦在曼谷同住。然而,因為東姑尤索夫在曼谷逝世,東姑被送回吉打,接著轉移至檳城的大英義校求學,較後被送往英國劍橋的聖凱特琳娜學院。當他完成他的文學學士學位歸來,他的哥哥東姑莫哈默仄瓦再次送他回英國修讀法律。
東姑在1957年為馬來亞宣布獨立
東姑被父親取名為博特拉。他被馬來西亞人民稱為國父或獨立之父,是因為他把馬來亞從英國統治中爭取到獨立。在馬來亞取得獨立後,東姑阿都拉曼當上了首相,直到1970年。
黃宮殿
雖然他的家鄉位於亞羅士打,他並不把黃宮殿視為自己的家,他最後居住在宮殿是在他修讀完法律學後,從英國返回國的時候。他的一生多半在檳城與孩子們一起度過,他居住在政府所提供的房子。當今,黃宮殿已被改為皇家博物院。
籠牙皇家陵墓
東姑阿都拉曼,一位亞羅士打的王子及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於1991年逝世。終年87歲。他的遺體葬在吉打州籠牙皇家陵墓,與他的父親及至親兄弟一起。
1956年2月20日,在馬六甲,東姑阿都拉曼率領的獨立談判代表團,成員也包括馬華的敦李孝式,從英倫凱旋歸來,就在馬六甲這里,宣布獨立談判成功,宣布馬來亞將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殖民地統治。
敦阿都拉薩, 或者敦拉薩 或者阿卜杜拉·拉扎克 (Tun Ab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 ,3月11日, 1922年–1月14日, 1976年)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自從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統主席職位之後,阿都拉薩便出任巫統副主席。長期以來,他是為人所熟知的東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繼人。獨立後,他出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一直到1970年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後,他乃坐上巫統主席之職位,並且出任首相之職位。
阿都拉薩出生於彭亨州,少年時期曾在著名的霹靂州江沙馬來學院就讀。較後獲獎學金在新加坡萊佛土學院攻讀。1950年在英國考獲法律學位,是一名合格的律師。
他於1950年參加巫統,並且被選為巫統青年團團長。1951年出任巫統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參加我國首次全國立法議會之大選。1956年,聯盟代表團前往英國談判獨立,他是代表團的成員之一。除了副首相職位之外,他亦曾兼任鄉村發展部長,國防部長之重要職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發生後,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阿都拉薩出任國家行動理事會主任。一九七0年九月廿二日,東姑阿都拉曼退休,他乃接任首相之職位,並且署理國防及外部長。
巫統在阿都拉薩的領導下。採取了一連串的新政策,積極推動國民教育政策,宣布新經濟政策,俾在20年內建立起一個馬來人的經濟社會,這給巫統帶來了新的面貌。
這一路來,原本由巫統,馬華和印度國大黨組成的聯盟,在1969年大選中受挫,損失了許多席位。敦拉薩進行活動之下,最先在砂勞越與人民聯合黨,較後則檳城民政黨,霹靂州人民進步黨,以及泛馬回教黨,組成了州和中央聯合政府。於是,國民陣線組織便正式成立。
在外交關系方面,阿都拉薩積極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1974年五月,率領馬來西亞代表團,官式訪問北京,正式簽署馬、中兩國建立邦交之協定。而在7月,馬來西亞舉行第四次之全國普選。
這次之大選,國民陣線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在154個國會席位中,贏得了135個席位。而在州議會方面,全國360個席位中,國陣贏得了215個席位。於是,便產生了一個強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這可說是阿都拉薩的一項輝煌的成就。
在應付五一三事件以後的國內動湯局面,阿都拉薩所採取的策略,是盡量減少政黨的政治活動手段,去促進各政黨之間的合作。國民陣線的成立,乃基於這一精神,而國陣取得的成就,也說明此一策略獲得了成果。同時,也更進一步的鞏固了巫統的地拉。
在巫統里頭,當東姑擔任主席,阿都拉薩乃擔任署理主席,當阿都拉薩任主席後,署理主席乃由敦依斯邁醫生擔任。但敦依斯邁醫生於1973年8月突然去世。於是,胡申翁出任署理主席阿都拉薩於1976年1月,在探白血病治療白血病時在倫敦逝世。
阿都拉薩的長子納吉在阿都拉薩逝世後,積極參政,並在政壇上一路青雲直上, 2003年, 馬哈迪從政治退休後,納吉就出任馬來西亞第九任的副首相。
任職: 馬來西亞第2任首相
任期: 9月 22, 1970年 -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日期: 3月 11日, 1922年
死亡日期: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地: 北根, 彭亨
死亡地:點 倫敦, 英國
妻子: 拉哈諾雅
職業 律師
政黨: 巫統
副首相:
-依斯邁拉曼 (1970 - 1973)
-胡申翁 (1973 - 1976)
敦依士邁:著名醫生
已退休前警方高級助理總監拿督哈芝阿都華合
東姑阿都拉曼與各族群代表聯合組成的代表團,准備和英國人談判獨立事宜。左起拿督聶阿末、依斯邁、拿督阿都華合、拿督莫哈末錫、李孝式、拿督阿都哈茲和拿督阿都拉薩(圖發不上來)。
陸軍首長阿都阿茲,調升國防衛隊首長
投稿: KSLim_AW
2007-01-31
(吉隆坡訊)副首相兼國防部長拿督斯里納吉宣布,原任陸軍首長丹斯里阿都阿茲再納,將從今年2月1日起擢升為國防衛隊首長,以填補原任國防衛隊首長丹斯里莫哈末安華。
莫哈末安華將於今年1月31日正式退休。
他披露,原任陸軍副首長拿督莫哈末伊斯邁,將於2月1日獲得擢升為陸軍首長職位,填補阿都阿茲所遺留下的空缺。
他在文告中指出,陸軍副首長的空位,則由陸軍戰場首長拿督馬索再納替代。
「原任馬六甲區陸軍分隊第三基地少將拿督祖基菲,則擢升為陸軍戰場首長一職。」
他說,砂拉越州古晉區分隊第一首長拿督莫哈末阿芬迪少將,則擢升為中將,由去年10月24日生效;此外,國防部衛生服務局總監拿督蘇萊曼阿都拉,則擢升為中將,由今年1月1日生效。
另一方面,莫哈末安華(57歲)在梳邦再也空軍基地一項為他而設的歡送會上建議說,海陸空三軍首長的職位任期應該定於3年,即「2+1」共3年的任期。
他個人認為,三軍首長可以在首年探討本身計劃落實的目標,第二年便著手實行,接著在第三年加以鞏固,從而提升國防衛隊的形象和人力資本的發展。
(星洲日報·2007/01/31)
敦陳禎祿(1883-1960)是馬華公會的締造者,創會第一任總會長。
他是飽讀詩書的學者,成功的商人,卓越的政治家,獻身人群的愛國主志士,始終以身為馬來亞人民為榮,堅持自己是馬來亞華人,更是馬來亞華人公民地位的奠基者。
他是第一位鼓吹與發揚種族和諧合作,以建立一個馬來亞人的馬來亞國家的政治先知先覺者;與國父東姑合作,領導爭取馬來亞獨立建國,為馬來亞各族公認的開國元勛。
敦陳禎祿1883年4月5日出生於馬六甲。
從他的高曾祖陳觀夏開始,敦陳家族便定居馬六甲,前後200多年。
陳觀夏是於清乾隆年間,從中國福建南來馬六甲發展,事業有成,富甲一方。
敦陳出生時,陳家雖仍擁有龐大財富,但因為他的父親陳恭安未獲繼承祖業,僅能從祖業收入中,分得固定的生活費,家庭經濟並不富裕。
敦陳早年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曾做過6年校長。1908年他回到馬六甲,投身於橡膠工業。初時當一名膠園襄理,其後,得岳父的支持,拓展商業,商途順遂,很快就風生水起,一身兼任20多家工商機構的董事職位。
事業有成,他也積極從事社會與社團的活動,歷任馬六甲中華總商會及他創立的《海峽殖民地英籍華人公會》的主席副主席。他關心馬來亞本土居民的利益,主張生活在馬來亞本土的馬來人、華人居民應擁有與歐人同樣的平等權利。
由於工商業方面的輝煌成就,和在社會上的積極活動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馬來亞華人領袖,也深受英殖民地官員另眼相看。1912年受封為太平局紳;1916年委為馬六甲鄉村局委員。第1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後,由於他在馬六甲鄉村局委員任內,勤於發言,意見精闢,且積極參與當時有限度的政治活動,因而受到英殖民政的重視,1922年起受委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議員,至1933年,更升任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執行委員。任內,他對當時英殖民官員和歐人對華人的種種歧視行為表示不滿,提出抗議。1932年12月23日,他發表一份呈給英殖民部的備忘錄,刊登在當時的《英文海峽時報》,指出英殖民政府歧視華人的政策,使永久定居本邦,以本邦為家鄉的華人,對自己在馬來亞的安全,將來及子孫的前途,感覺嚴重不安與憂懼,並指出歧視華人的政策將在巫人與華人(也包括印度人)之間,造成明顯的裂痕,歷久之後更可能擴大為兩者之間的互相猜疑、仇視。他更以立法委員的身份在議會上慷慨陳辭,要求增加亞籍人士的非官方議員席位;他為馬六甲河沿岸的貧窮馬來漁民請命,吁請殖民政府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此外,他極力促請英政府准許非英籍民加入馬來亞民事服務,華人婚俗合法化;提倡民選制度並建議執行議會延攬亞籍人等。
日本人佔領馬來半島期間,陳禎祿避難流寓印度。但是,他仍然心系馬來亞本土華人和所有離開中國的海外華人的未來前途,1943年9月4日,他在印度孟買宣布成立「海外華人協會」。目標是:「保護海外華人的利益;團結華人,確保生存與自衛。」馬來亞光復後,敦陳返馬,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47年10月,他領導華人總罷市反對馬來亞聯合邦憲制。1948年,他被選為「民族聯絡委員會」的委員,他以成熟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奉獻給該會。他成功地使該委員會一致同意接受經些少修正的「出生地法」(Jus Soli) 的公民原則。這個決定,意味著為了民族的團結和合作,巫人和非巫人雙方都要持容忍的態度和讓步的精神。
1948年6月,因馬共發動武裝反叛,政府宣布實施緊急法令,當時華人成為英軍與馬共戰爭的夾心人,處境非常惡劣。許多華人被英軍扣禁,被驅逐出境,甚至被英軍和馬共槍殺;幾十萬鄉區華人被趕出他們生活了幾代人的村子,他們的屋子連同生產工具、財物,很多時候就這樣被英軍一把火燒掉。英政府的高官還恫言,要把這些鄉區華人集體遣送出境。為了拯救水深火熱中的華人同胞,陳禎祿提出組織「馬華公會」的建議,立刻得到全馬各州華團的響應,各州華團紛紛召開聯席大會支持成立馬華公會。其中1949年2月19日,由雪蘭莪州中華總商會發起的聯席大會,共有超過50個華團的近200名代表出席,議決參與發起成立馬華公會,並已徵求超過3千名華人加入馬華公會。當時,擔任聯邦立法議會議員的16位華籍議員也全力支持,並成為發起人。1949年2月27日馬華公會正式成立,陳禎祿被選為總會長。
馬華成立後,首要任務是阻止英政府驅逐華人返中國的計劃,接著是設法籌款,包括發行18期福利彩票,從盈餘中,籌集數百萬元(註:當時的數百萬元,幾乎等於現時的一億令吉),用來協助那些被集中在新村的同胞,蓋搭棲身的木屋,提供糧食、醫葯和金錢的援助,並為他們爭取一些最基本的民生設施,如食水供應、流動診療所和設立華文小學、民眾會堂、圖書館等。
敦陳由1949年至1958年領導馬華,與巫統合作,從結成華巫聯盟參加全國各州的市議會選舉開始,進而召開9次圓桌會議,探討聯合邦選舉細則、為爭取英國上下議院支持馬來亞的獨立鋪路,制定召開全國國民大會、成立委員會負責考慮及修改聯合邦憲法,以至召開第1、2次全國國民大會,通過《立法議會選舉細則》與《修改憲法報告書》。
1954年2月25日,英殖民政府欽差大臣宣布不同意立法議會選舉及修改憲制報告書,拒絕自治大選,不願交出政治權力。
同年5月,華巫聯盟代表團赴英倫與英談判,要求舉行立法議會自治民選,失敗而歸。
華巫聯盟為此於6月13日召開緊急會議,通過杯葛各級議會,所有縣、市、州、聯合邦的各級華巫議員辭職抗議,也發動遊行示威施壓。
當時已屆71歲高齡的馬華總會長敦陳奮不顧身,領導馬華與華社參與抗議!
正由於敦陳勇者無懼領導馬華,不屈不撓,堅定立場與東姑領導的巫統共同奮斗,不懈努力,馬來亞終於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英殖民統治,獨立建國;也正由於敦陳始終堅持民族平等,互相關懷、合作的理想,運用智慧,不亢不卑,通過與友族領袖理性談商,終於使百萬華人在獨立年,取得公民權,確保了華人在這個國家的公民地位,並確立華人參與國家的公共決策,共享政權的憲法保障。
敦陳在1960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77歲。為了表揚他對國家的貢獻,聯盟政府給予他國葬的殊榮,全體內閣一齊送殯。國父東姑阿都拉曼1960年12月21日在下議院發表哀悼辭指出:「如果沒有敦陳當時給我那種巨大的支持,我必須承認,我所領導的爭取獨立的使命,將無法完成,或者須付出流血和不安的代價…。無論從任何角度看,敦陳禎祿是一個傑出的人,他是一個飽學之士,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能乾的政治家,一個獻身社會人群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卓越的愛國主義者。」籠牙皇家陵墓
東姑阿都拉曼,一位亞羅士打的王子及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於1991年逝世。終年87歲。他的遺體葬在吉打州籠牙皇家陵墓,與他的父親及至親兄弟一起。
❼ 在馬來西亞,華人在當地的地位是怎樣的
馬來西亞華人在當地的地位並不算是太高,甚至只能說是二等公民。雖然在馬來西亞華人非常的多。而且華人也是馬來西亞經繼領域的主力軍和佼佼者。然而,與奉行各族共榮的新加坡相反,在奉行「馬來人至上」的馬來西亞,華人處境尷尬。大馬華人雖然富有、受教育程度也高,卻處處受到不公對待,地位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其實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強盛,海外的華人也會多多選擇來到中國發展。很多馬來西亞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到中國,並且在中國進行投資為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一份很大的努力。當然我們也應該多多幫助這些在海外受到歧視的華人,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都留著炎黃子孫的血。
❽ 想了解一下馬來西亞華裔的 企業家、知名人士、社會名流有有哪些,叫什麼
潘健成
U盤之父,U盤的發明者。現任群聯電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郭鶴年
郭鶴年,男,祖籍福建省福州市蓋山郭宅村,1923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郭鶴年是馬來西亞最傑出的企業家。他的名字不僅家喻戶曉,而且已成為財富和成功的代名詞。1990年,印尼《經濟匯訊》雙周刊評出東南亞25名富豪,郭鶴年榜上有名,並以15億美元資產居大馬的首富。2012年12月12日,郭鶴年獲得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
楊秀惠
楊秀惠,本名楊秀僡,香港女演員。因出演電視劇《仁心解碼》中的孫家碧一角而被內地觀眾所喜愛,從而打開內地知名度。現為TVB簽約藝人,並表現出眾。
張棟梁
張棟梁,華語流行歌手,生於馬來西亞 、祖籍中國福建。2002年張棟梁從古晉隻身到吉隆坡參加當年的Astro新秀大賽 並選唱了一首《黃昏》,結果奪下冠軍寶座,成為了大馬有史以來第一個尚未出唱片就已有歌曲MTV 在卡拉OK內熱播的新人。並於2003年9月發行首張個人EP、2004年6月發行專輯《首選張棟梁》[1]並在專輯中翻唱歌曲《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純粹動聽的聲音使此歌瞬時聲名大噪,紅遍網路世界和現實中的大街小巷。張棟梁因此贏得「華語K歌小天王」的稱號。其後又發行多張高質量的專輯。2005年,獲得新加坡金曲獎-最佳新人獎; 2006年,獲得台灣KKBOX線上音樂風雲榜-年度新人;2008年,獲得MTV亞洲大獎 馬來西亞最受歡迎歌手獎(第一位大馬華人歌手得此獎項) ;2008年,獲得大馬飛躍青春最Yeah獎-最愛大馬歌手金獎;2010年,獲得My Astro 至尊流行榜-至尊人氣歌手獎、至尊男歌手(大馬);2011年,音樂先鋒榜-年度先鋒K歌王;2012年,獲得My Astro 至尊流行榜-全台主持聯頒至尊大馬歌手、大馬至尊男歌手、至尊年度大獎、至尊時尚大獎;2012年,獲得Hito流行榜-Hito最受歡迎海外歌手(馬來西亞)等。 除歌唱事業外,張棟梁還拍攝的多部偶像劇《微笑PASTA》、《無敵珊寶妹》、《女王不下班》、《愛情女僕》和《K歌·情人·夢》。
光良
王光良和光良是同義詞,已合並。
光良(1970年8月30日—)(本名王光良,英語名:Michael Wong),馬來西亞籍華裔,台灣知名流行歌手及作曲人,以歌唱及寫作情歌著名,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1995年簽約台灣滾石唱片,曾和品冠組成歌唱組合「無印良品」,2000年組合解散後至今已經推出5張個人專輯,其中以童話最為觸目。其代表作有《童話》、《第一次》、《約定》、《右手邊》等。他也曾幫助過一些當紅的歌手並替他們作曲,原唱為梁靜茹的《勇氣》及劉若英的《我等你》便是其作品之一。其後,他也收錄了這些由其他歌手所演繹的他的作品,並以自己的版本呈現在《約定》專輯里。另外,光良也在多部影視劇中演出。
林宇中
林宇中,馬來西亞籍歌手、詞曲創作者,生日12月29日。畢業於馬來亞大學微生物系。 代表作有《失戀學》《旋律》《靠岸》等。
❾ 華人目前在馬來西亞的地位是怎樣的呢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該國最大的兩個族群就是馬來人和華人。其實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根本沒有馬來人這個民族。古代的馬來西亞一直是多國並立,在很長時間內都,這個地方都沒有民族觀念。
到公元16世紀,荷蘭人和英國人相繼到達馬來群島,民族這個概念才逐漸被當地人所接受。而在此之前,這里的土著只知道自己是哪個部落的。
❿ 馬來西亞拿督斯里都有誰
拿督斯里,是馬來西亞的州封銜中的最高封銜,但低於最高元首的聯邦封銜——「敦」,全國只可以有50人擁有此名銜,華人獲此封銜僅9人。現時最後一位被封為敦的是工藝大學名譽校長暨前政府首席秘書丹斯里阿都拉阿育。在馬來西亞擁有敦頭銜者,地位最為尊貴,由州蘇丹(Sultan意思是國王)封賜的是拿督斯里Dato' Sri;由州元首封賜的是拿督斯里在馬來語中稱謂為Datuk Seri, 與Dato' Sri 有所不同。
另外,著名馬來西亞第四任前首相馬哈迪·莫哈末,和第五任前首相阿都拉·巴達威封號都是拿督斯里,離任後才被王室封銜敦,現任馬來西亞第六任首相是拿督斯里納吉·阿都拉薩,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敦阿里芬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