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是什麼體質國家

馬來西亞是什麼體質國家

發布時間: 2022-12-29 14:37:22

A. 世界上有幾個國家的人是黃皮膚的

黃色人種,俗稱「黃種人」,又稱蒙古人種或亞美人種,是世界第二大人種,人數僅次於白色人種。

分布:

「黃種人」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以及美洲,包括有東亞的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越南人和東南亞國家的大部分人口,西伯利亞的楚克奇人和通古斯人、美洲的愛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等。俄羅斯聯邦境內西南部地區(裏海與黑海之間)卡爾梅克共和國的居民也屬於「黃種人」,俄羅斯聯邦東西伯利亞地區(與蒙古國接壤)的布利亞特共和國也是屬於蒙古部落之一。

黃種人是世上人口最多的人種, 其次是黑種人, 最少的是白種人。

體態特徵:

黃色人種膚色黃,頭發粗直並且黑色,眼睛是黑色或深褐色的,面部寬闊,顴骨突出平扁,鼻樑低,鬍子和體毛較少,身材為中等高度。

其起源地在中亞和東亞,由此逐漸向南亞、東南亞擴散。西伯利亞的楚克奇人和通古斯人,北極因紐特人(以前一般被稱為「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也都是起源於中亞和東亞,並屬這一人種。蒙古人種的體質特徵是:膚色在世界所有人種中居中,頭發直而硬,體毛和胡須少,鼻寬度中等,鼻樑較低,臉平扁,唇厚適中,眼瞼多有內眥褶;頭骨上表現的特徵是鼻尖點指數中等,眼眶較高,面骨平扁,顴骨突出。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亞洲的蒙古人種那樣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門齒舌面的鏟形結構也是黃種人的顯著特徵之一。

在蒙古人種分布區域內的阿伊努人種(Ainu)的體質類型比較特殊。他們曾居住在日本北部的大部地區,現僅在北海道和庫頁島有幾千人。他們的再生毛特別發達,波形發,長頭型,使得其起源問題變得相當復雜。此外,居住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安達曼群島上的尼格里託人(Negritos)也很特殊,他們比鄰近的人種矮而黑。

B. 馬來族的介紹

馬來族又稱巫族,也稱為馬來人。居住於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和菲律賓。馬來族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體質特徵是身材矮小,皮膚顏色深,體毛發達,鼻寬低,嘴唇厚,眼窩深。大多信奉伊斯蘭教,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

C. 去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旅遊需要帶些什麼東西

去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需要帶的東西有:

第一,攜帶防蚊油,SPF30以上的防曬霜,帶長袖衫,防紫外線墨鏡,以及遮陽帽等,尤其是要注意紫外線過敏.

第二,要攜帶治療飲食不調水土不服的胃腸性葯品 瀉劑防止水土不服。

第三,帶雨具,天氣變化很大。

第四,找好當地的旅行社,因為馬來西亞地圖很不完善,並且各種標志符號還是跟國內地圖有所不同的,遇到馬來語地名和地址就更加難以識別。

擴展內容

南亞地跨赤道,是亞洲緯度最低的地區,大部分地區處於北回歸線和10°S之間,又面臨廣大海域,屬熱帶濕潤氣候區。除中南半島20°N以北的地方年較差可達10℃,北部髙山區可出現霜雪外,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25〜27℃,年較差一般不超過5.5℃,赤道附近只有2℃。

年降水量則因地形、風向、距海遠近的影響,地區間差異較大,但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在2 000mm左右。

由於地形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在東南亞形成了兩種氣候類型:一種為熱帶雨林氣候,形成在赤道附近(5°S〜5°N),包括馬來半島的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地區。由於靠近赤道,太陽輻射強烈,氣溫高,氣壓低,易形成對流雨,年降水量在2 000mm以上;另一種為熱帶季風氣候,包括中南半島的大部及5°S以南的許多島嶼,一年之中有明顯的干濕兩季,5°N以北5—10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11月至翌年4月為乾季,盛行東北風。在5°S以南的地區干、濕季交替正好相反。

熱帶季風氣候岡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1 000mm以上,迎風坡可迖5 000mm。由於東南亞的熱帶濕潤氣候,在那裡形成了茂密的熱帶森林,是與亞洲其他地匠的根本區別。

參考資料:網路詞條東南亞

D. 泰國人 馬來西亞人 非驢冰 人,這三個人,是同一個人種嗎請詳細說明

不是,泰國古代有幾種民族,互相通婚。現在都一樣,別人只會說泰國人,不說泰國的什麼民族。
馬來西亞有馬來人、印度人、華人、伊班人、卡達山人。。。生活方式都不一樣。定義是,二戰之前在這里的人,馬來西亞正式獨立,編戶口就會把所有人編進去。
菲律賓人,我不太了解,但是和泰國人、馬來西亞人不一樣。

E. 馬來人是棕色人種還是黃色人種

1、棕色人種是按照遺傳和體質為人類分類所劃分出的一個人種。 棕色人種主要指的是澳大利亞原住民。其它分布在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南太平洋的島嶼上。分子人類學研究證實了他們的遺傳基因的獨特性,同時發現作為氐族後裔之一的白馬藏族可能也屬於棕色人種,藏族和日本民族中棕色人種遺傳基因的比例很高。日本繩紋時代的文化被認為屬於棕色人種,蝦夷人和阿伊努人是其後裔。有趣的是,哈薩克族,蒙古族,朝鮮人與美洲印第安人都被認為棕色人種後裔。
2、南方人與馬來人沒有任何關系,馬來人是混血人,最近1500年才產生,就是說中國南方民族的技術和歷史都比馬來人長遠的多,中國南方的民系最少都有幾千年的歷史,最多隻可能是馬來人的祖先之一,這里有一個最起碼的先後問題。
3、馬來人與棕色人種沒有關系,馬來人是黃種人與矮黑人的混血。中國北方的哈薩克族,蒙古族,朝鮮人都是棕色人種,而南方則沒有。

F. 關於黃種人、黑種人、白種人的體質

人類種族與體育運動

--------------------------------------------------------------------------------

來源:中國體育科技2001第6期 作者:李力研

摘 要:通過對歷史文獻資料的研究,分析了世界人類種族的分布、人種生物學特徵及社會學因素,探討了人類種族的差異對體育運動成績的影響。關鍵詞:種族;社會學,人類學,歷史;體育;關系;影響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
1 前言競賽規則猶如社會「立法」,應該充分體現「公平」。大體來說,體育規則對於競賽雙方都非常公平,但卻不能做到絕對公平。原因是這種體育「立法」只考慮人間的絕對差別,而不考慮相對差別。從而,因進化而導致的人種特徵在一定程度上便成了決定運動成績優劣的直接因素。本文就此現象進行討論。

2 人類種族構成 種族是帶有深刻進化特徵的產物,不同種族具有形態學上的不同特徵。大體而言,人類可分為3大人種及其若干分支(表1)。 從「尼格羅人種」到「歐羅巴人種」再到「蒙古人種」,則又有若干過渡型人種(表2)。種族是「自然」的產物,而「民族」是「文化」的結果,種族的分布也有其重要特徵。一個國家並非均勻地擁有各類種族和民族,不同的地理空間有著不同的人種,比如,非洲以尼格羅人種為主;歐洲以歐羅巴人種為主;亞洲尤其是東亞和北亞則以蒙古人種為主。在世界上的50多億人口中,蒙古人種約占總人口的41%,歐羅巴人種約佔43%,而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則只佔16%。在每一個大人種或支系人種中,都包含著眾多的民族,同時,也有一些民族是由2個甚至多個人種混血融合而形成的。人口的地區分布極不均衡,亞洲佔58%,歐洲佔17%,美洲佔14%,非洲佔10.5%,而大洋洲只佔0.5%。

3 人種形態差別人種由於「地理差異」不同而「身高」有異。人類學研究總結道:「世界人群身高的算術平均數的地理差異達40~41cm,最矮的是剛果流域的黑人(非洲俾格米人),其平均身高為141cm;最高的是非洲查德湖東南的黑人,其平均身高為182cm。世界上最矮的群體是中非俾格米人、東南亞俾格米人、南非布須曼人。最高的群體是熱帶森林界限以北的尼格羅人某些群體、蘇格蘭人、馬克薩斯群島的波利尼西亞人。」

[1]有關人種身高的分布,著名人類學家羅金斯基等人根據大量人體測量數據得出:「整個人類的平均身高,男性約為165cm,女性約為154cm,男、女身高相差平均8~11cm。」又說:「身材矮小(低於160cm)是歐洲、亞洲和美洲最北部的人(洛帕爾人、曼西人、漢蒂人、古亞細亞人、愛斯基摩人)的特點,東亞和東南亞(日本、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的許多民族)、中美和南美的許多群體也身材矮小。高身材的人(170cm以上)除了上述地區,還見於歐洲北部(挪威人、瑞典人)、巴爾干半島、高加索、印度西北部和北美。」

[1] 顯然,在人類學上,不同種族各有特徵,不同種族有著不同的身高。身高最高的種族是尼格羅人種和歐羅巴人種及其變種,而亞洲人種則屬於中等身材。人種身高因地理氣候差異而形成。新石器時代以來,由於人口的不斷遷徙和混血,人種身高的地理學特徵開始模糊。遷徙導致了人種的形態學特徵趨向同一,混血的結果則是出現了各種變種,比如衣索比亞人種是非洲身材最高之人種。這一人種的膚色雖屬黑色,但膚色中已帶有紅色成分,從而成為紅褐色。據考證,這是非洲大陸上的一支特殊人種。人類學家指出:「在非洲之角的東北非、衣索比亞和索馬里生活著衣索比亞人種,這是歐羅巴人和尼格羅人,即白種人和黑種人的混合類型。」

[2] 據對北非人類化石測定,「最重要的化石材料發現在阿爾及利亞-阿法盧。塔福拉爾特骨架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8850年。塔福拉爾特人和阿法盧人大體上與克羅馬農人相近,兩者都身材高大,阿法盧人平均身高177.7cm,塔福拉爾特人的平均身高為173.3cm。」人類學家在南撒哈拉的阿謝利亞爾要塞附近(尼日河拐彎處以北)發現的人類骨架更是對早期尼格羅人種的身高特徵有著重要揭示:「顱骨很長、很高而窄(顱指數70.9),額部平直,眉弓發育中等,身長約170cm,四肢修長。」而在東非的肯亞和坦尚尼亞則發現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骨骼化石,據測定,身高分別為175~180cm和180cm。骨骼特徵為「面部很高而窄,稍微帶突頜型,窄鼻,長頭型,身材很高。」總之,這些將近1萬~10萬年之久的骨骼化石,都「帶有衣索比亞人種的某些特徵,粗大厚重。」

[1] 不同種族間的不同形態特徵還有很多,比如面孔、鼻高、眼眶等。種族的形態學特徵是對自然環境長期適應的結果,不同的自然環境產生著不同的人種形態,不同的形態又決定著人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比如,白色人種及其高鼻樑,來源於北歐的高寒地帶,有利於對陽光的接受和對寒冷空氣的抵禦;而黑色人種之寬鼻翼、厚嘴唇,則來源於赤道高溫環境,有利於交換空氣和散發熱量;又比如蒙古人種的「鏟型齒」特徵來源於溫帶,有利於依靠植物(果實、葉莖等)為生。以上種種提示我們不能忽略人種差別,不能忽略人種在形態及行為方面的差別。每一個個體都有其人種學依據,每個人的形態與行為都必然服從其人種學規定,尤其是體育運動,最終的能力極限總是所屬人種的能力極限。

4 氣候對身高的影響 不同人種之來源概因「環境」之差別,而「環境」因素則又以「溫度」最為突出。無論是歐洲還是東亞大陸都存在由南到北隨緯度上升而身高均值上升的趨勢。例如,歐羅巴人種的身高趨勢為北歐>東西歐>南歐>阿拉伯地區。南美印地安和非洲人的體格特徵與之相反,越是赤道向南,身高均值越高。斯汀森(1990年)所做的相關分析表明,氣溫、氣濕和降雨量與體格大小(身高、體重)呈負相關,日照、年最大氣溫變化與體格大小呈正相關。換句話說,越是生活在溫曖潮濕地區的人群,體格越低;而越是生活在寒冷、年溫差大和日照充足地區的人群,體格越高。動物學也有同樣證明,比如對老虎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地理種群需要對付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其它條件,它們之間往往表現一些適應性的差異。」「我國的老虎,在過去呈連續分布,現在已分化成2個亞種:北虎和南虎。北虎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亞伯里亞也偶爾有之,它體大,斑紋顯著;南虎主要分布在華南,體積小,斑紋較淺。不同地區的不同種群所表現的變異,至少有一部分具有適應的意義。就恆溫動物講,分布在高緯度上的個體常較大,分布在低緯度上的個體常較小,這有適應的意義。個體的表面積以平方而增加,而體積則以立方而增加。就是說,面積和體積的比例隨動物體的增大而減少。這樣,分布在寒冷地區的恆溫動物,軀體較大就可以相對地減少體熱的散失,這對生存有利。」

[3]動物如此,人類亦復如此,從表3和表4的數據中不難得到印證。為什麼北方人種較之南方人種身材高大,在這里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釋。因為,只有身材高大,才能保溫並維持生存,這也就是歐羅巴人種高大且其膚色白皙、眼色與毛色均淺的原因。寒帶人種只有增大體積才能保存體溫,也只有白皮淺色才能吸收陽光。表3和表4的數據很值得注意,即中國人無論男女,身高、體重等諸多指標都落後於美國人,但在坐高和頭最大寬方面則又高於美國人,這一狀況決定著中國人在體育方面的能力發揮:它將在速度(田徑)和阻力(游泳)等方面影響中國等蒙古人種的競技能力,當然也會在平衡能力方面提供方便。正是地理與氣候的重大差別,人類便有了種族特徵與形態差別(表5和表6)。

5 不同人種的運動能力體育是惟一檢驗人類最原始、最基礎生物能力的文化形式。體育運動是最典型的人種「天賦」比賽。以奧運會為例,奧運會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體育盛會,從而又是種族能力的極限競爭。人種不同,能力有異,成績自然有別。

5.1 歐羅巴人種與運動成績僅對第25屆奧運會成績進行分析足可看出種族差異。在這屆奧運會上,以中國大陸為代表的亞洲體育水平遠遠低於歐洲和美洲(表7)。亞洲運動員獲獎牌的比例只有16.93%,遠遠低於歐洲的54.48%和美洲的20.49%,亞洲的成績只高於非洲和大洋洲。亞洲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0%,而歐美加起來人口不過10億左右。就是說,在815枚獎牌中,將近30億的亞洲人只能拿到16.93%的獎牌,而只佔總人口20%的歐美人卻拿走了74.97%的獎牌。歐洲人口不多,但運動成績突出。據統計,1975年,歐洲人口約有7億,其中,以歐羅巴人種為主,其它種族較少(表8)。歐洲人種的這種特徵很有助於解釋其在體育運動中獲得優異成績的原因。高居95.21%的歐羅巴人種以其身高馬大的體態特徵,在田徑、球類、游泳和力量(如投擲)項目比賽中占據著天然優勢。而蒙古人種亞洲支系與歐羅巴人種的混血型人口(東歐有這種人口),則為其「絕對力量」型項目的優勢發揮(如舉重、摔跤等)提供了保證。微乎其微的黑人(尼格羅人種)卻大放運動光芒,如英國的短跑運動員和法國的黑人足球運動員。

5.2 蒙古人種與運動成績全世界大多數人口在亞洲。亞洲的絕大多數人種屬於蒙古人種。與歐羅巴人種相比,亞洲人種問題突出:身材低,體重輕,絕對力量和絕對速度不佔優勢,其天賦主要集中在與靈巧、技能和心智等有關的項目方面。為明確運動成績與種族的關系,我們可從中國競技運動項目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討論。從1984~1996年,中國大陸一直是亞洲國家獲得奧運會金牌最多的國家。中國的優勢競技項目是乒乓球、體操、跳水、女子排球等,在人種學上有其共性,那就是以技能類項目為主,偶有輕量級的體能類項目。中國在世界體壇獲取成績的運動項目不能不說舉重,歐洲運動員普遍體大力壯,因此,中國運動員只能在輕量級舉重項目上發揮優勢;乒乓球、射擊則都是對體能要求不高而對智能、技巧要求很高的項目。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的成績表現,最大限度地顯現出自己的人種特點(表9)。在第23屆奧運會上,中國在10個項目上獲獎牌,其中,在前6個項目上獲得15枚金牌;在第24屆奧運會上則在9個項目上獲獎,其中,在前3個項目上獲取5枚金牌;在第25屆奧運會上,在15個項目上獲得獎牌,其中,在前7項中獲取16枚金牌。表9所揭示出的特徵是:中國的優勢項目大都是輕巧、單人且體能消耗不大的項目,集中在非對抗性的運動項目上,也包括一些對抗性較小、對抗形式比較間接的項目以及部分輕量級體能類項目,這與歐美情形大異。韓國、日本也與中國一樣,因受人種限制,很難在絕對力量和絕對速度項目上趕超歐美。可見,運動成績的高低與某國家是否科技發達、經濟富有雖有一定的關聯,但沒有必然的聯系,更多地是與人種相關。

6 競技場上的黑人討論人種與競技運動之間的關系,就不能不談黑人。黑人在人種學與體育運動中屬特殊現象。黑人在體育運動方面所表現出的天賦令人驚嘆,從田徑到球類,從速度到耐力,從跳躍到拳擊,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璀璨明星,令其它種族望塵莫及。除長跑外,黑人的運動天賦越來越集中在美洲黑人身上,其中,美國黑人尤為突出。無論是田徑的劉易斯,籃球的邁克爾·喬丹,還是拳擊的泰森,都代表著當代人類運動的最高水平。

6.1 黑人的人種學特徵對黑人的「代謝」狀況進行研究發現,黑人的汗腺比白人要多,黑人「皮膚致冷更快,排汗機制比白種人更完善。」「在室溫37.8℃的房間里,經過做一系列指定動作後,黑人比白種人流的汗水要少一些,直腸溫度也低一些」。「在高溫中(76.5℃)停留15min後,白種人流汗107cm3,而黑人流汗170cm3」。有資料表明,在過熱條件下,黑人的熱調節功能比白種人更完善。就是說,黑人比白種人恢復正常體溫更快,非洲黑人的汗腺比歐洲人的要大。業已證明,黑人血液中所含銅元素的百分比高於歐洲人。這是因為銅在黑色素形成過程中,對二羥基苯丙氨酸起催化作用。忍受乾旱所帶來氣溫劇增的能力的差別,在嬰兒期就已顯露出來,如「由撒哈拉沙漠刮向塞內加爾和蘇丹肆虐的乾熱風,給白種人嬰兒帶來大量死亡,而對黑人的嬰兒卻沒什麼特別的影響。」[1]人在運動時體溫必然增高,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調節體溫,體內環境便無法正常,電解質平衡的破壞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相比之下,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在忍受高溫方面,要比尼格羅黑人差得多。測量表明:「黑人的口裂寬度很大(與面部和頭部的大小相比),唇粘膜的延展面大,這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而使吸入的空氣變涼,有益於在熱帶生活。熱帶種族所特有的窄而高的頭型,比低平而寬的頭型更適宜於強烈日射的環境。」[1]相反,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都不具備這一優勢。足球、長跑與拳擊運動中,黑人運動員之所以人才眾多,不完全是經濟學、社會學現象,更多的還是人種學特徵所致。

6.2 美洲黑人的移民殖民運動以前,美洲大陸並沒有黑人。黑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澳大利亞以及亞洲阿拉伯半島。美洲板塊上生活的則是印第安人,屬於蒙古人種或其變種。美洲黑人是歐洲人販去的非洲奴隸(表10)。從非洲遷徙去的黑人大多是高大身材的尼格羅人。歐洲殖民主義者將黑人遷徙到美洲,不是為了移民而移民,而是為了輸送勞力。尼格羅人種到了美洲之後,為今後的種族混血、體質類型和體育運動奠定了基礎,這也是為什麼美洲黑人身材高大的原因,從北美到南美都服從這一規律。北美黑人在籃球、田徑和拳擊項目中大放異彩,南美黑人則在足球、跳躍方面蓋世無雙。美洲高度發達的經濟條件更是催化著黑人之身高發育。速度離不開力量,但也離不開人體身材之是否高大,同樣步頻,高大運動員一定跑得更快。除舉重外,力量型運動亦復如此。

6.3 黑人在速度類項目中的表現 100m賽跑的成績代表著人類的速度極限。1988年,加拿大的黑人運動員約翰遜創造過9.83s的世界紀錄。1989年,年僅20歲的美國黑人運動員伯勒爾(L.Borrelly)創造了100m跑9.94s的好成績。而1989年,美國黑人運動員金多姆(Kingdom)2次刷新110m欄的世界紀錄。黑人運動員不僅在速度方面佔有優勢,而且跳得更高。1989年7月30日,古巴黑人運動員索托馬約爾(Sotomayor)跳過2.44m的橫桿,創造了跳高世界紀錄。黑人的運動天賦與其生理特徵密切相關。肌肉活檢顯示,黑人運動員的肌纖維進行無氧呼吸的百分比較高,因而他們在短跑中耗氧不多。黑人腳底屈肌強度約150~200kg,而白人只有50kg左右。若以同樣的腿部蹬力作用地面,黑人的彈力竟比白人高出3~4倍。因此,黑人短跑運動員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6.4 黑人在耐力類項目中的表現從起源到進化,黑人長期生活在非洲高原,造就了這一人種的最大吸氧能力,黑人在耐力項目中同樣出色。肯亞黑人運動員在中、長跑項目中長期居霸主地位,22歲的肯亞運動員艾倫(P.Ereng)曾在第24屆奧運會上奪得男子800m跑桂冠;同年,在世界室內田徑賽中,又以1min44.85s的成績打破了由英國運動員科伊(S.Coe)保持多年的1min44.91s的室內800m跑世界紀錄;在蘇黎世國際田徑大獎賽中,他則創造了1min43.16s的最好成績。肯亞運動員卡路基(J.Kariuki)和考茨(P.Koech)在第24屆奧運會上分別奪取了3000m障礙賽的金牌和銀牌;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田徑大獎賽中,卡路基又以8min5.35s的成績刷新了肯亞運動員羅諾(HenryRono)保持了11年之久的8min5.40s的世界紀錄。其它國家的黑人運動員也有非凡表現。摩洛哥黑人運動員奧伊塔(S.Aouita)被人譽為「摩洛哥快車」,他創造了5項中長跑世界紀錄,他不但以3min30.63s跑出了1500m的最好成績,而且又以7min29.45s的成績創造了3000m跑的世界紀錄。耐力運動與人的心肺功能有關,更與神經內分泌對體溫之調節有關。黑人長期生活在地球南北回歸線之間的高溫熱帶,具有耐熱和調節溫度的生物學優勢。

6.5 黑人的劣勢游泳可謂水中「田徑」,它既是速度比賽,也是耐力比賽。然而,在這一項目中,黑人卻無任何優勢,高水平國際大賽中很少有黑人運動員出現,即使有,也多是混血黑人,且水平不高。何以如此?這與黑人的肌肉結構特徵有關。在水中,白人肌重僅為1.5g/cm3,而黑人則為11.3g/cm3,黃種人介於兩者之間。因此,黑人的飄浮問題不易解決。黑人在舉重項目中同樣不具備「天才」。原因很簡單,黑人屬於四肢修長型人種,手持重物舉到頭頂,修長的四肢等於增大了阻力,吃虧不少。這一點就大大不如蒙古人種以及東歐各國蒙古-歐羅巴的混血人種——「五短身材」,圓筒體形,力大而易於舉重發力。摔跤亦然,黑人由於身體修長,身體重心偏高,從而不穩,極易被人摔倒。

6.6 黑人現象的社會學分析黑人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確實如同謎團,深深困惑著人們。因為導致這一人口總數不多但運動成績極佳的黑人現象,因素實在復雜。面對這一問題,這里試做討論。體育比賽,基本上服從「優勝劣汰」和「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體育的規則是完全開放而公開的,而規則的「公平」性最大限度地吻合了自然法則。人類的法則只有接近自然法則,則其合理性才會充分體現。體育比賽中的規則設計,大體上考慮的是「絕對比賽」,而沒有考慮「相對比賽」。考慮相對比賽所引發的問題似乎比「絕對比賽」引發的問題還要嚴重。所以,天下人從不因為規則的這一「絕對」現象而抱怨。而且各種項目對於不同人種來說,總是既有利又有弊。比如,籃球、排球,還有大多數田徑項目,身材越高越有利;而體操、舉重等項目,則身高越矮越有利。正因為如此,利弊相互抵消,才又使「絕對比賽」的競賽法則為天下人普遍接受。承認了這一前提,我們才能對黑人現象以及黃人問題找到「內在」關系,才會了解其接近實質的內容。體育的人才結構都是「選擇」的結果。比如打籃球,不是誰想打就能打出名堂來的,而首先是誰最適合於打籃球才有可能被這一游戲所選擇。層層選擇的結果,就出現了打籃球的都是大個子。與之相應,體操與舉重都是小個子。美國的社會價值與動物社會中的「優勝劣汰」非常接近,進而體育中的絕對成就(如「第1」、「成功」和「勝利」等等)觀念更是強化著人們的「適者生存」。這樣,所有適合於從事某項體育運動的人才,都會通過它的人種規定而得到最好的「選擇」。黑人主要就是通過這一途徑得到了「擇優競選」,從而在田徑、拳擊、籃球、橄欖球等需要身高、力量和靈活的項目中大放異彩,而身高、體重一點都不差的白人,同樣不能將之動搖。這也可以說明,何以在希特勒面前是歐文斯這樣的「有色人種」為美國、為人類、為有色人種爭得了榮譽。其它有色人種大概也很想從希特勒眼皮下爭得榮譽,然而,因為天賦不夠,連白人也戰勝不了,美夢自然無法實現。當然,正因為黑人天然具備這樣那樣的優勢,必然同時也註定他具備與之相應的劣勢。黑人由於身材高、重心高、四肢長,在摔跤、舉重和體操等項目方面都沒有優勢。這樣的劣勢自然無法得到這類項目的「擇優」,「擇優」只能傾向於與之相反的蒙古人種或東歐人種。

G. 馬來西亞樹皮叫什麼

馬來西亞樹皮叫東革阿里。東革阿里整株樹木都是寶,具有極高葯用價值,尤其是根部。在東南亞的民間鄉村作為傳統葯材和滋補品已有數百年歷史,既可作單味葯也可作葯方中的重要配葯。當地百姓深信其「可治百病」,傳統醫學上廣泛應用於提高人體免疫力、養生延壽、產後滋補、減壓、強腎、糖尿病、高血壓、痛風、風濕病、前列腺炎、過敏性體質、癌症等方面。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馬來語、英語:Malaysia),簡稱大馬,是君主立憲聯邦制國家,首都吉隆坡,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里。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馬來半島(西馬)和加里曼丹島北部(東馬)。馬來西亞人口3268萬,其中馬來人69.1%,華人23%。

H. 馬來人的人群分布

一般意義上的馬來人僅分布於馬來半島、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半島,而廣義上的馬來人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許多島嶼,人種上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體質特徵是身材矮小,皮膚顏色深,體毛發達,鼻寬低,嘴唇厚,眼窩深。通用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諸語言。其民族來源,尚無定論。多數研究者認為,廣義上的馬來人其祖先約在5000年前從亞洲內陸逐漸南下,遷至中南半島,並經馬來半島(一說經安達曼群島)進入蘇門答臘島,然後往東擴散到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和菲律賓群島,往西擴散到馬達加斯加島。這種遷徙浪潮持續數千年之久。一般按遷徙時間先後大體分為兩種:原始馬來人(包括古馬來人)和新馬來人。原始馬來人遷徙的時間,約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新馬來人遷徙的時間約在公元前2~公元16世紀,已受到印度、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的影響,社會發展水平較高。各地馬來人在其分布地區均留下人數眾多的後裔,不同程度地與當地居民發生混合以及相互混合,已發展為許多個具有不同族稱的民族。

I. 亞洲四小虎,誰的經濟實力最虎

亞洲四小虎,誰的經濟實力最虎?


亞洲四小虎是指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國。 這四個國家的經濟由於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呈現高速發展,並且經濟實力上僅次於亞洲四小龍(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韓國),因而得名。


根據統計數據,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四個地區上半年經濟數據表現如下:

上半年「四小虎」經濟概況: 1)泰國,上半年完成GDP約為77089.3億泰銖,摺合1.72萬億元人民幣,實際下降6.9%;2)馬來西亞,上半年完成GDP約為6337.06億林吉特,摺合1.1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8.7%;3)菲律賓,上半年完成的實際GDP為85998.17億比索,摺合1.194萬億元人民幣,GDP同比下降9%;4)印度尼西亞,上半年完成的實際GDP為5292.67萬億印尼盾,摺合3.6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26%。

由於全球受到嚴重的疫情影響,四個國家的GDP都呈現負增長。往昔的的「亞洲四小虎」是亞洲經濟發展速度最為迅猛的國家,生龍活虎,引人注目,時至今日,無論是四小龍和四小虎都沉寂多年,四小龍倒略好,畢竟在亞洲最為發達,而四小虎不復當年之威。

無論是印尼,馬來西亞還是泰國,菲律賓從本質上講,在體量上,都十分有限。下面通過一些數據來透視一些四小虎的經濟現狀。



從「四小虎」經濟總量上對比觀察(IMF數據): 2019年,印度尼西亞1.10萬億美元;泰國5166.6萬億美元;,馬來西亞為3734.5萬億美元;菲律賓3566.8億美元。 其中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總量是最大的,是泰國的2.12左右,是最後一名菲律賓的3.08倍左右。

從」四小虎「的人均GDP上對比觀察(IMF數據): 人均GDP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比GDP總量更具有實際意義。

2019年,」四小虎「人均GDP分別為:馬來西亞為11689美元;泰國7421美元;印度尼西亞為4068美元;菲律賓為3299美元。(以上為IMF數據)。

馬來西亞排名第一,比印度尼西亞多出了7621美元。雖然印度尼西亞在經濟總量上最大,比經濟總量排名第三的馬來西亞多出了約7265億美元左右, 這個差額數字超過菲律賓(3566.8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的2倍多了 但經濟總量一平均立即排到第三。可見馬來西亞在生活水平及質量表現更好。菲律賓無論是經濟總量上還是人均GDP上,都處於墊底的位置。

馬來西亞的11689美元比中國略高一點。2019年,中國人均GDP為10276億美元,增長6.95%,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仍然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


從人均收入對比觀察: 馬來西亞人均收入大約9650美元、泰國人均收入大約在5950美元、菲律賓大約在3660美元、印度尼西亞大約在3540美元。可見馬來西亞在人均收入上是最高的,這與馬來西亞人均GDP在四小虎排名中最高有一定關系,印證馬來西亞經濟發展質量,生活水平質量在四國中是最好的。

從東南亞華人佔比觀察 :東南亞華人佔比最高的五個國家分別是新加坡佔比約74%,馬來西亞佔比約24%,泰國佔比約14%,菲律賓佔比約1.5%,印尼佔比約1.3%,其他國家華人相對較少。根據這個比例出現很有意思的現象,恰好符合東南亞依次排序為經濟最發達的五個國家,華人佔比越高的國家,人均GDP越高。新加坡是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人均GDP超過了5萬美元。



新加坡人口:563.87萬(2018年)

馬來西亞人口:3152.86萬(2018年)

泰國人口:6942.85萬(2018年)

印度尼西亞人口:2.68億(2018年)

菲律賓人口:1.07億(2018年)

在東南亞,比如馬來西亞,大約70%的中小企業被華人所擁有,其中包括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



可見, 華人人口佔比越大,人均GDP越高 。從一個層面充分說明了華人的勤奮與優秀。評價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及質量,人均數據非常重要。

從四小虎國家概況來看: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大英聯邦、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 主要參與的軍事行動有五國聯合防衛和聯合國維和行動。


馬來西亞是一個新興的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種族;國家憲法規定 伊斯蘭教 為國教。馬來西亞經濟在19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國家之一。現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 旅遊 業是馬來西亞的第三大外匯收入來源。


馬來西亞國土面積330,257平方公里。

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東南亞國家。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 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 ,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首都為雅加達。印尼人口超過2.68億(2018年),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經歷了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後,印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宣告獨立。1967年,印尼與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成立了 「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簡稱「東盟」)。

印度尼西亞國土面積:1919.440平方公里



泰國: 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泰國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主要是取其「自由」之意。

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是世界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 泰國是亞洲唯一的糧食凈出口國,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 汽車 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 汽車 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 汽車 市場。


泰國是世界最聞名的 旅遊 勝地之一。泰國是佛教之國,大多數泰國人信奉四面佛,佛教徒佔全國人口的九成以上。泰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和創始國之一,同時也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歐會議和世界貿易組織成員。

泰國國土面積:513,120平方公里

菲律賓: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1565年,西班牙侵佔並統治菲300多年。1898年被美國佔領。1942年被日本佔領。二戰後重新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菲律賓獨立。主要分呂宋、米沙鄢和棉蘭老島三大島群,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

菲律賓是東盟(ASEAN)主要成員國,也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24成員國之一。

菲律賓國土面積:299,764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國土面積為:330,257平方公里。菲律賓為299,764平方公里 泰國為513,120平方公里 印度尼西為1919.440平方公里。



國土面積:顯然印度尼西亞排名第一,泰國第二、馬來西亞第三、菲律賓第四。

國家人口:印度尼西亞排名第一,菲律賓第二,泰國第三,馬來西亞第四。

綜上所述,印度尼西亞經濟總量最高、國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但仍然屬於」大而不強「,因為在人均GDP上、人均收入上落後於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在四小虎中,雖然GDP總量上排名第三,國土面積第三、人口排名第四,但人均GDP、人均收入上都是領先的,說明經濟富裕程度更好。其他如泰國、菲律賓相對馬來西亞和印尼較弱,尤其是菲律賓在四小虎中是最弱的。

馬來西亞的工業產品具有一定競爭力, 機電產品是馬來西亞的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佔比高達43.6% ,這些具備較高技術含量的工業品佔比大約在55%左右,明顯比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優秀。


馬來西亞對外輸出技術和勞動力,不是輸出能源、資源,其可持續發展潛力相對不錯。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有超過20%多的人口是華人、華僑,並且在馬來西亞的國民經濟中占據了較高的位置。據統計,馬來西亞的中小企業中大約70%都和華人、華僑分不開,涉及農、商、工、科等各領域。 馬來西亞的前50富豪中,大約60%是華人或華僑。

馬來西亞公共投資銀行有限公司研究(PublicInvest)預計馬來西亞的GDP正在恢復之中。在一份報告中:「馬來西亞價值2500億令吉(佔GDP的17%)的大規模刺激計劃將在很大程度上支持2020年的增長,這是我們 歷史 上最大的刺激方案,也是該地區最大的刺激方案之一。



東南亞最發達國家新加坡原來隸屬於馬來西亞。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新馬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有不同的看法。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 社會 狀況足夠的預算。新加坡的商人也開始投訴中央政府歧視他們,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利益,反而對他們實行固打制。

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0%增加到60%後升溫。當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說這是因為印尼的對抗活動而導致軍備預算案增加。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建國以後,新加坡人民的集體危機感成經濟奇跡原動力,依靠大智慧及勤奮努力成就了今天的新加坡。

A、四小虎的經濟總量: 根據IMF數據,2019年,印度尼西亞1.10萬億美元;泰國5166.6萬億美元;,馬來西亞為3734.5萬億美元;菲律賓3566.8億美元。把亞洲四小虎經濟總量相加:大約為2.34萬億美元左右;

B、四小龍的經濟總量 :根據IMF數據,在2019年, 新加坡3728.1億美元,韓國為1.66萬億,中國香港:3817.2億美元,中國台灣:6014.3億美元,把亞洲四小龍2019年的GDP總量相加:大約3萬億美元;


根據IMF數據,新加坡人均GDP為64229美元;中國香港為51333美元;中國台灣為25298美元;韓國為32341美元;四小龍人均GDP數據全部相加:173201美元;

根據IMF數據,馬來西亞為11689美元;泰國7421美元;印度尼西亞為4068美元;菲律賓為3299美元。四小虎「人均GDP數據全部相加為26477美元。


根據比較,四小虎全部的經濟總量只相當於四小龍的全部經濟總量的大約78%左右,但四小虎在全部人均GDP相加後僅相當於四小龍全部人均GDP相加後的大約15%左右。


亞洲金融危機回顧:發生在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危機。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了泰國。不久這場金融風暴波及到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出現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了亞洲國家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 社會 經濟蕭條,迅速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良好局面。


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開始出現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動盪。金融危機中,泰國,印尼和韓國是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

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則影響有限。

以泰國為例,昔日亞洲"四小虎"之一的泰國,其經濟曾經被稱為東南亞發展最快的經濟,一夜之間突然陷入金融危機之中,成了這次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的發源地。


到1997年9月4日為止,泰國在匯率、股市雙雙重挫下,其經濟體質在東南亞各國中目前可能是最差的。出口不振,經常項目赤字不斷擴大,外匯儲備急劇下降,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銀行不良資產膨脹。僅房地產公司這塊的銀行壞賬就已達155億美元。

綜上所述,亞洲金融危機對於四小虎國家經濟打擊很大。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1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1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2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8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4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2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1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