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什麼教會最多
㈠ 馬來西亞有沒有一個叫大祭司教會
馬來西亞有一個叫大祭司的教會。
大祭司教會是一間以中文為主,位於馬來西亞砂勞越的古晉的獨立的教會,屬於NECF, ECCM及SECA的會員。
大祭司教會成立於二零零八年四月一日,並且深信耶穌是他們的大祭司。
上圖從左至右: 黃詩婷執事(教會運作經理),蔡祥輝先生(顧問),陳福和先生(法律顧問),林添明長老,李晉光先生(顧問),林詩雅牧師,李小剛主任牧師,黃琬婷牧師,邱嬿如牧師,林恩豐執事,傅自政執事,黃愛琦執事及黃琩耀執事。
㈡ 求東南亞國家和所對應的宗教
東南亞國家太多以下舉出部分例子:
1、越南:天主教、佛教
越南佛教是北傳佛教之一。約於2世紀開始從中國傳入。
越南是亞洲國家中天主教徒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目前越南有天主教徒約600萬,人數在亞洲僅次於菲律賓和中國大陸,但其占人口的比重和社會影響力則遠高於中國。同時天主教也是越南僅次於佛教的第二大宗教。
2、寮國:佛教
寮國全國有寺畝2000多座,過去佛寺不僅是宗教活動中心,而且也是傳播文化教育的主要場所。特別是在農村和邊遠地區,廣大農民主要通過寺廟接受知識。寮國的寺廟大多集中在萬象和琅勃拉邦。琅勃拉邦過去是寮國國王和僧王所在地,即寮國的王都和佛教中心,那裡的寺廟古老、精緻,其中最著名的是華通寺,已有500年歷史。
3、泰國:小乘法門
小乘法門,是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宗旨,其最高果位為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聲聞乘修四諦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緣覺乘修十二因緣,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處,便是證所到處,故無明顯的位階可言。
4、新加坡:回教、佛教、基督教、興都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門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 分布在204個國家和地區,佔全世界的23%。
5、汶萊:伊斯蘭教
汶萊憲法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實行君主立憲制,素丹為國家元首,擁有行政權。規定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必須保持伊斯蘭教原則。伊斯蘭教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政府為清真寺、宗教學校和印刷出版伊斯蘭經籍設有宗教基金。全國設有伊斯蘭教法院,處理宗教和民事訴訟。
6、菲律賓:天主教
天即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普世大公天主教會。源自希臘文的 καθολική,譯作整個、全部或普世的。在初代教會時期,就是指著整個神的教會,不分國界、語言、種族與背景而言。只要屬於基督教會者,都是大公或普世的教會。是基督教中歷史傳承最悠久、文化沉澱最深刻、信徒最多的派別。
㈢ 東南亞的什麼教流行較廣
東南亞地區,基督宗教、佛教、伊斯蘭教流傳較廣。
東南亞(Southeast Asia)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東南亞地區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
東南亞地區除基督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外,還有一些其它宗教,但流傳范圍相對較小。
菲律賓
【羅馬天主教】(80%),【伊斯蘭教】(5%),基督教【福音派】(2.8%),【基督堂教會】(2.2%),菲律賓獨立教會(2%),其他【基督教】教派(3%),其他(菲律賓原始信仰、【大乘佛教】、【猶太教】和無宗教者)(5%)
越南
【大乘佛教】(81%),【羅馬天主教】(5%),【上座部佛教】(2%),【高台教】(1%),【新教】(1%),其他(【泛靈信仰】、【和好教】、【伊斯蘭教】和無宗教者等)10%
柬埔寨
【上座部佛教】(95%)、【伊斯蘭教】、【基督教】和泛靈信仰(5%)
寮國
【上座部佛教】(65%)、【泛靈信仰】(32.9%)、【基督教】(1.3%)、其他(0.8%)
泰國
【上座部佛教】(94.6%)、【伊斯蘭教】(4.6%)、【基督教】等(0.8%)
緬甸
【上座部佛教】(89%)、【基督教】(4%)、【伊斯蘭教】(4%)、【泛靈信仰】(1%)、其他(2%)
馬來西亞
【伊斯蘭教】(58.4%)、【大乘佛教】(22.2%)、【基督教】(9.1%)、【印度教】(6.1%)、【泛靈信仰】(5.2%)
新加坡
【佛教】(42.5%)、無宗教者(15%)、【伊斯蘭教】(15%)、【基督新教】(10%)、【道教】(8%)、【羅馬天主教】(4.5%)、【印度教】(4%), 其他(1%)
印度尼西亞
【伊斯蘭教】(86.1%)、【基督新教】(5.7%)、【羅馬天主教】(3%)、【印度教】(1.8%)、其他(【佛教】和無宗教者)(3.4%)
汶萊
【伊斯蘭教】(67%)、【佛教】(13%)、【基督教】(10%)、其他(原始信仰等)(10%)
東帝汶
【羅馬天主教】(90%)、【伊斯蘭教】(5%)、【基督新教】(3%)、其他(【佛教】、【印度教】等)(2%)
㈣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宗教信仰是什麼
馬來西亞與其它東南亞國家一樣,是一個多宗教並存的國家。馬來西亞的國教是伊斯蘭教,其它宗教還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原始宗教。
新加坡的多民族決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築各式各樣,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圓頂、哥特式教堂尖頂、帶有神秘神像的興都教寺廟以及中國寺廟。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興都教、錫克教、猶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與道教
早期的華人移民,如同其他種族的移民一樣,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不同籍貫的華人,各自興建廟宇,讓善男信女參拜。其中有一些廟宇,已成為國家古跡,如天福官、雙林寺和鳳山寺等。
佛教有「三寶」——佛、法(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以引導信徒奉行他們的禮儀。 在新加坡,絕大多數的佛教徒,是屬於大乘(Mahayana)學派,其次是小乘(Theravada)、金剛乘(Vajrayana)和其他學派。不同的學派,經由新加坡佛教總會、新加坡僧伽聯合會,和世界佛教聯誼會新加坡分會聯合主辦的宗教、文化、教育與社會福利計劃等活動,有更密切的接觸與合作。
道教有「三清」-- 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道教天師道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
興都教
前來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們的宗教、文化和藝術帶來新加坡。他們早期的宗教事跡,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區興建興都廟,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風格為主。
興都廟成為許多印度節日與慶典的焦點。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響;而他們的生活中的不同階段,也要進行各種宗教儀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設有祭壇或禱告室。
今天,在新加坡約有24間主要的興都廟,其中在橋南路的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和在實龍崗路的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興都廟(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已被列為國家古跡。
在印度基金法令下,於1967年成立的印度基金會,專門負責馬里安曼、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西凡和維拉米瑪達拉曼等興都廟的行政與管理工作。這些興都廟都屬於基金會的。基金會也主辦一些大節日慶祝活動,如大寶森節、蹈火節和九夜祈禱節。
印度族也設有印度人咨詢委員會,對有關印度宗教和習俗,以及影響印度族社區的一般福利問題,向政府提供意見。
天主教會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歷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萊佛士發現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過境的傳教士通過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數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穩健成長並開辦了數間學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會就開辦了第一間男校,這間學校後來成為著名的聖約瑟書院。聖約瑟書院建於1852年,由拉薩爾修士主理。兩年後,修女會在維多利亞街開辦了一所女子小學——聖嬰女校。
1972年12月22日,已故教宗保祿六世頒令新加坡成為另一個主教區,不再隸屬以前的馬六甲一柔佛主教區。在1977年7月26日簽署的協議下,澳門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會管轄權移交給新加坡主教。這項協議於1981年5月27日獲得羅馬教廷的批准。當這道教令於1981年6月26日頒布後,就在7月1日生效,此後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就直接由羅馬教廷管轄。
新加坡共有30間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會管理20所小學、17所中學、一所大學先修班和一所初級學院。
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也開辦安微尼亞山醫院、雅西西慈懷病院、5間老人院和一間兒童收容所。
基督教教會
在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後4個月,他把一塊土地贈送給倫敦宣教會。5個月後,第一位傳教士抵達新加坡。在最初的數十年裡,一些不同的團體,對新加坡的基督教教會的發展作出獨特貢獻;它們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馬六甲的海峽華人族群、海外傳教士,以及印度與中國的基督徒移民。神學院與聖經學院也隨著成立。
㈤ 馬來西亞信仰的宗教是什麼
馬來西亞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但規定伊斯蘭教(回教)遜尼派為國教。
根據2010年人口和房屋普查的數據,約61.3%的人口信回教[128];19.8%人口為佛教徒;9.1%基督教徒;6.3%人為印度教徒;1.3%人為儒家、道教和其它傳統的華人民間宗信仰追隨者。其它則是包括幾種信仰,包括泛靈論、民間宗教和錫克教;而1.1%的人沒有任何宗教或沒有提供任何訊息。
馬來西亞主要有三大民族,即馬來族、華族、印度族和一部分原住民。在西馬的幾乎所有的馬來人都信仰伊斯蘭教也有少部分原住民是基督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在東馬也有少部分馬來人信奉基督天主教的,和當地的原住民有一大部分是基督天主教。印度人有極少部分信清真教,大部分信印度教。
(5)馬來西亞什麼教會最多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的國教是馬來西亞的政治價值所在。馬來西亞的國教就是馬來西亞信仰。在通常情況下,有馬來西亞就有馬來西亞宗教。所謂馬來西亞宗教,是以特定的政治理念或政治信仰為核心,以特定的政治典禮為表現形式,
全體國民為教團成員,以馬來西亞行政組織為宗教組織,以馬來西亞道德為宗教道德,以特定的歷史文獻為經典的文化形態。歷史發展的宏觀過程看,馬來西亞宗教非但無害,反而有益而且必要。沒有政治信仰,政治倫理和政治秩序將失去終極價值的支持,因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㈥ 東南亞國家大多信仰佛教,為何馬來西亞卻選擇了伊斯蘭教
華人普遍信仰從中國東南沿海帶過去的傳統民間信仰,印度移民普遍信仰印度教。
斯里蘭卡的代表是無畏神廟和大神廟,大聖殿派後來得到政府的支持,並用武力摧毀了真棒山聖殿派。結果,在斯里蘭卡形成了以斯里蘭卡佛教為主體的宗教模式。東南亞佛教分布的特徵主要是印度支那半島上的上座部佛教和島國所控制的大乘佛教,這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島國佛教的挫折。不同實踐方法的規模和規模使它們在深度上與特定種族的習俗有所不同。 Theravada佛教僧侶不生產任何東西,僅靠乞討為生,追求自己的解放,也不強調普渡眾生。
㈦ 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分別主要為什麼宗教
東南亞在歷史上受到印度的影響非常深,所以先後出現了印度教時期和佛教時期,當孟加拉伊斯蘭化後,又影響到一些地區信仰了伊斯蘭教,緬甸絕大多數是上座部佛教,少數地區有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徒,但人數少到忽略不計;泰國,90%為上座部佛教;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雖然國教是伊斯蘭教,但因為其民族成分比較多,佛教,印度教,基督教都有;印度尼西亞,其國教也是伊斯蘭教,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數最多的國家,不過著名的巴厘島是印度教區;新加坡,新加坡是新興國家,是由移民組成的國家,各族群帶來了各自的宗教信仰,最多的是佛教,馬來族群帶來了伊斯蘭教,印度族群帶來了印度教,錫克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