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粿條馬來西亞語怎麼說
Ⅰ 粿條是什麼意思呢
粿條是潮汕地區的一個叫法,是用米漿蒸熟後製作的一種美食。
粿條與河粉看起來差不多,但是粿條不同於河粉,其口感比河粉更具彈性,米漿含量更高,米味更重,顏色偏不透明乳白色。粿條通常比河粉厚,寬度比河粉窄,口感順滑爽口。粿條是廣東潮汕有名的地方小吃,這種小吃是用米粉漿薄層蒸熟晾涼之後,切條備用的小食半成品。
粿條的吃法
炒粿條是潮汕人的小吃,在19世紀開始潮汕人移民新馬泰,在星馬泰發揚光大,成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泰國的美食,也是檳城的代表美食之一。馬來語是Char Kway Teow。在馬來西亞除了華人售賣炒粿條外,馬來人也有售賣炒粿條。
在檳城和吉隆坡的炒粿條略有不同,檳城炒粿條所使用的粿條是比較寬大的;而吉隆坡人所使用的粿條則是比較類似沙河粉,是比較幼細和長的。雖然兩地所使用的粿條不同,但是味道和佐料都是大同小異的。
Ⅱ 馬來炒貴刁的貴刁是什麼
應該是叫粿條吧?我們這邊都叫粿條的,然後粿條一般都是炒的,叫炒粿條
在台灣好像叫板條。
中國人的話,粿條外形跟寬面蠻像。
Ⅲ 馬來西亞有哪些好吃的美食呢
首先是吃的 這里的美食分很多種類
===
馬來食品
口力(兩個字在一起怎麼讀我忘記咯 = =|||)沙 :融合辣味鹹味甜味 加了椰漿咖喱辣椒呼叫蝦米等等馬來特產的東西熬成的湯料 加上比較粗的粉條 非常馬來的一道菜
沙爹烤肉串: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道菜 也很有名 特製味道的烤雞肉串加上沙爹醬 甜咸兼備的味道很不錯~
椰漿飯:馬來語的讀音是「辣死你嗎」 椰漿煮成的白飯配合辣味的雞肉 有鹹味魚味的辣椒醬 小魚干 黃瓜片 我男友相當喜歡的
===
印度食品
煎餅:roti或者loti 印度人或者馬來人早餐非常喜歡吃的一種食物 如果是小餐館現做的 可以選擇白味 雞蛋 香蕉 沙丁魚等等各種味道 不過都有咖哩醬沾著吃 很不錯的早餐選擇
拉茶:錫蘭紅茶加煉乳 很香濃的味道 下午茶休息時間嘗嘗不錯 我是很喜歡的
===
中式食物:
肉骨茶:豬肉加了各種中葯材熬制的湯和肉 這邊華人很喜歡的一道菜 雖然名為茶實際上是類似國內「煲」一類的 一小鍋砂鍋上桌熱騰騰 (東馬那邊哥打京那巴魯市區有家肉骨茶當地人很推薦的)
海南雞飯:個人不是很喜歡 不過這邊華人也很喜歡這倒飯菜 飯是用雞湯蒸出來的雞肉也比較可口 再配上一些小辣椒
===
水果:
果王榴槤 果後山竹 這邊都很便宜的
火龍果肉是上等的紅色不是國內常見的白色品種 吃起來更好吃
如果是紅毛丹上市的日子 幾塊錢買一大串回去晚上在賓館薄著吃 口感和荔枝很像 但不會上火哦 是清火的~
===
還有想起的我再補充===============================================然後是用的:錫器 馬來西亞的錫器全球都很有名 世界第一大的錫器啤酒杯也在馬來西亞 指環王電影裡面的所有錫器啤酒杯都是從馬來西亞進的---蠟染 馬來原住民特產裡面也挺有名的 挺好看的 不過能買到的都蠻貴的---馬來風箏 在馬來西亞5角錢背面都有這種風箏的圖案 可見這種風箏在馬來人心中地位非常高的 和國內的風箏不太一樣 非常有特色---馬來刀 據說是全世界最兇狠的刀還是什麼 你去網路一下也就知道 現在是馬來西亞皇家象徵---因為不知道你是想旅遊購買紀念送人 還是到馬來西亞日常需求所以大概提一些比較有名的東西
Ⅳ 求助:關於馬來西亞的旅遊、考察、風土人情等相關內容
特產:熱帶水果很多,你飛機上帶不走啊。馬來人的青銅短劍,或者馬來西亞風箏都是比較特別的。
11月是雨季,我只能說你來的不是時候,雨季就是從11月開始的,一星期難得有半天晴天,整日傾盆大雨。溫度大概35左右
其實哪裡都差不多,紀念品嘛,去哪裡買都是冤枉錢,所以都一樣。
馬來人的飯其實不好吃,但是如果你要試試看特別的,試試看Tom Yam,東炎,其實有點泰國口味,食物普遍都是辣的。這里有印度人,他們的印度餐廳滿大街都是,上面有菜單,很多的,試試看印度人的roti,一種餅,仔細看他們怎麼做的,很特別的,你試試看最簡單的roti cannai telur,很不錯。
雲頂,馬六甲古城,熱浪島你好像趕不上了,但是蘭卡威你可以去,在北邊的kedah州,一個小島,檳城是華人地盤,吉隆坡治安不好,如果去了,多小心。
馬來人是穆斯林,不吃豬肉不喝酒,所以要考慮他們的感受,華人和中國南方人沒區別,印度人沒什麼。
你的現金可以在機場的錢庄來兌換,這里很多私人錢庄,可以去他們那裡換馬來西亞的錢,100人民幣等於46令吉。
不用,我當時背包里電熨斗都有,我都沒報。沒事的。
電話卡你隨便找個寫著Hotlink,DIGI,Celcom的店就買了,很多華人的店,他們會說中文,充100令吉進去,絕對夠你用了,打中國的號碼就是比如中國北京的一個電話區號010XXXXXXXX,你在馬來西亞給北京打就是撥008610XXXXXXXX,打手機就0086加手機號,如果還不會,找賣你電話卡那人教你。
葯品其實還好,風油精帶兩瓶,雨季蚊子多,別的其實不需要,就出個門,怕什麼。
有一點,馬來西亞是左側通行,過馬路小心,要先看右邊再左邊,和中國反的,而且摩托車騎很快,又來回亂跑,要多注意。
馬來語的謝謝和對不起你不需要學,說英文就可以。問多少錢是berapa,用拼音來拼,他們的讀法和中文拼音差不多,讀的不好沒人笑你的,其實說英語就可以,而且我懷疑,你英語都不用,開店的很多華人,直接說中文,簡單明了,只是如果你有很重的口音,他們會聽不太明白,所以要說慢點。數字的話。。。satu是1,a是2。。。其實說真的,他們跟你說馬來文你也聽不懂啊,所以就英文算了,簡單,我在這邊3年了我很多時候,他們跟我說數字,我都要想一想的,呵呵,所以就英文。提醒你一下,植物不可以出入境,所以盡管馬來西亞熱帶水果很多,你的家人是吃不到啦,離家在外,路上多小心,你到這邊,華人肯定說馬來人壞話,你左耳朵聽,右耳朵冒就可以了,其實馬來人是很熱情好客的民族的,頭腦簡單,你對他們彬彬有禮,他們待你就像自己人,尤其是鄉村的馬來人,很好的。華人傲慢而且刻薄,可能有時候看不起中國,你也別往心裡想,他們就那樣,夜郎自大。
Ⅳ 我剛才跟一個馬來西亞的人聊天。說馬來西亞曾經幫助過中國。這是真的嗎
馬來西亞是個"蚊子小窮國",拿什麼"蛋"幫中國--大富國?那個馬來西亞朋友吹牛吧!
<<<(吉隆坡30日訊)中國留馬同學會會長黃斌說,該會在網上看到中國網民和藝人對我國政府謾罵、批評甚至是發起抵制運動...他勸告發起煽動性言論的中國藝人,應該注意本身言行,不要在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情況下,自行作出判斷和進行煽動。
黃斌也指出,馬、中雙方的關系源遠流長,而馬來西亞更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2013年的雅安地震中捐出許多款項。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馬來西亞僅有2千萬人口,但所捐出的款項數目卻是全球第二,參與程
度令人感動,甚至連炒粿條小販也將他某一天的所有收入用以捐款。2013年雅安大地震時,我們也在馬華公共服務及投訴局主任拿督斯里張天賜的幫助下,向各
高校和華人企業籌得了約5萬令吉。」
「我們來到這里的目的,便是要以留馬中國人的角度,告訴中國人這是個甚麼樣的國家,我相信這些
網民是極少數的。我們也要勸告中國藝人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沒有任何事實證據下妄自評斷馬來西亞是個甚麼樣的國家,這不僅對馬、中關系造成負面影響,更是傷害了兩國人民的感情。」>>>
Ⅵ 炒粿條的介紹
炒粿條作為粿條一種煮食方法,通常特指干炒,常見於福建潮汕地區,和廣東話中的「干炒河」基本相同,又寫作「炒貴刁(潮汕話)」,也是流行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美食,在馬新兩地的美食中心都可以找到其蹤跡。
Ⅶ 馬來西亞有霹靂城嗎
馬來西亞有霹靂州
霹靂州(Perak),是馬來西亞在馬來半島的11個州當中第三大的一個,面積約21000平方公里,位於馬來西亞東北部的馬、泰邊境,首府是怡保(Ipoh,又名「山城」或「小桂林」,因其山明水秀之故)。Perak在馬來語的意是銀,大概來自霹靂州以前主要產品錫的銀色顏色。
霹靂州位於馬來西亞半島的西部,面積約21,000平方公里,人口約有200萬人,州內共分為9個縣,主要城鎮包括怡保、金寶、太平、瓜拉江沙、紅土坎、安順等。怡保是首府,也是商業與行政中心。霹靂取自馬來語「Perak」,據說當年這里被發現有錫礦,但卻誤以為是銀,後來雖辨認是錫,但「霹靂」這州名卻依舊保留至今。
在1983年時,由於錫工業開始滑落,促使該州的政府把開采業漸而轉向工業、農業、建築業等經濟發展。另外,州政府也漸漸注重漁業、木業及旅遊業等經濟活動。目前的怡保,已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工商、教育及投資中心,是馬來西亞其中一個發展的比較進步的城市。
霹靂州的交通四通八達,從吉隆坡、北海或其他城市均有巴士及德士服務通往怡保或其他市鎮。吉隆坡的富都車站均有前往霹靂的長途巴士服務,此外,馬來西亞鐵道公司也提供每天來往怡保及各主要城市的火車服務。
霹靂州的美食多不勝數。在怡保市不妨嘗嘗當地著名的美食,如沙河粉、香港豬腸粉、香港點心、炒粿條、偏擔飯、鹽鋦雞和芽菜雞等。當然,也少不了萬里望花生、美羅的雞仔餅、實兆遠的福州光餅和紅酒面線、邦略島的沙爹魚、富有馬來風味的叻沙以及安頓的香餅。
Ⅷ 「粿」字怎麼讀
「粿」字的讀音是:guǒ
部首:米
筆畫:14
五筆:OJSY
鄭碼:UFKF
釋義:
1.米粉或麵粉。
2.凈米。
3.米食。
(8)炒粿條馬來西亞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相關組詞:
1.白粿[bái guǒ]
白粿是用優質粳米飯舂制而成的,至今仍是福州地區過年過節的主食之一。
2.菜頭粿[ cài tóu guǒ ]
菜頭粿也就是蘿卜糕,南方多數城市都有的小吃,但是福州人的菜頭粿裡面會加入特殊的材料——紫菜。
3.菠菠粿[ bō bō guǒ]
菠菠粿(清明粿)是福州地區特有的清明節供品。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成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糯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紅豆等為餡捏制而成的。
4.麻籽粿[ má zǐ guǒ ]
江西上饒特色小吃。
5.棉城鱟粿[ mián chéng hòu guǒ ]
鱟粿是潮陽棉城特有的漢族傳統名小食,是富有潮陽鄉土味食品。
Ⅸ 粿條是什麼
粿條(guǒ tiao)是廣東潮汕地區、福建閩南地區、台灣、海南、等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
「粿條」一詞是潮汕地區、福建閩南地區叫法,同屬於河洛語系地區的海南、廣東潮汕、福建閩南、台灣等地的客家人則將其稱為「粄條」。粿條與河粉看起來差不多,但是粿條不同於河粉,其口感比河粉更具彈性。
另外閩南、潮汕、海南和台灣地區對於凡是用米粉為主料,麵粉、薯粉等輔料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或「粄」。所以河洛語系地區的所謂粄、粿,實際就是別處所稱的糕,但包括的范圍又不單純是「糕」。而用米粉調成漿蒸成薄片切成條狀的叫做「粿條」或「粄條」,廣東潮汕地區和台灣也有稱為「粿仔」或「粿仔條」的。
而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都可見到粿條,甚至成為當地的小吃,這是由於當時大量閩、粵移民把粿條帶出去的。
(9)炒粿條馬來西亞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傳統的潮式炒粿條是先將油鍋燒熱,放入粿條翻炒幾下,再將少量的水倒入,在粿條的另一面形成微焦狀,再放入肉絲、蝦仁,洋蔥絲,番茄片等配料同炒上盤的。現在的炒粿條已經少了加水這一環節,所以口感很傳統的也略有差別,不過還是有點老店一直遵循傳統,一般他們的招牌上為註明老式炒粿條。
湯粿條就是把粿條過熱水,晾乾墊底,再加上配料與清湯。沙茶炒粿條則是在配料上再加沙茶醬。炒粿的功夫全在油(朥)以及火候。油(朥)足、火候夠,則香濃可口。牛肉炒粿條也是潮州常見的做法。
潮式粿品中還有一種蒸成半寸厚,切成三角形的「炒粿」,把它炒熟後,加上甜醬油,花生末等配料即成美味的小食。在汕頭,炒粿最有名的是永和街口一攤,由於炒得可口,所以每天總是供不應求。到汕頭的人,也總要到那裡一試。汕頭小食有「三絕」,就是:老媽宮(昇平路頭)粽球,西天巷蚝烙,永和街口炒粿。
Ⅹ 「馬來化」是什麼意思
米;3、米食 鄭碼:UFKF,U:7CBF,GBK:BC40 筆畫數:14,部首:米,筆順編號:43123425111234
[編輯本段]粿 概述
潮州人對於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比如蘿卜糕,潮州人叫做「菜頭粿」(潮語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系)年糕叫做「甜粿」,麵包叫「面粿」松糕叫「松粿」。而用米粉蒸成薄片切成條狀的叫做「粿條」,所以潮語的所謂粿,實際就是別處所稱的糕,但包括的范圍又不單純是「糕」。
[編輯本段]炒粿
潮式粿品中還有一種蒸成半寸厚,切成三角形的「炒粿」,把它炒熟後,加上甜醬油,花生末等配料即成美味的小食。
[編輯本段]潮州魚丸粿條
即是廣府人叫做「魚蛋湯河粉」的,把粿條放進滾湯的魚丸湯中泡了一會撈起,加上蔥花、豬油、肉片、(魚+帝)脯、魚丸及湯汁即成。香港大牌檔的「魚蛋粉」
[編輯本段]粿汁
潮州晨早還有一種早點,叫做「粿汁」的,它是用「炒粿」所用的那種「米粿」,切成條狀加水煮至成醬狀才進食的。這種粿汁有米的香味,吃時往往以鹵汁、鹵肉作菜,也有人用鹵豆乾等。粿汁只有晨早可以食到。清早起來,不大想吃其他東西,這時粿汁一碗,鹵肉一塊,油炸豆乾三四角,便是經濟而美味的早點了。
[編輯本段]潮汕粿文化
粿,在潮汕食文化中歷史悠久。它的品種繁多,美味爽口,粿大全在潮汕地區發展為一種色、香、味俱全的小食,也成為潮汕食文化的一個縮影。我們了解的粿文化的真正精髓應該是在千千萬萬普通潮汕人家裡,而且融於節日中。 粿,米食也。它在潮汕地區出現有一定的淵源。早先,潮汕先民從中原南遷到潮汕,按祖籍的習慣,祭祖要用麵食當果品。南方不產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果品。這就是「粿」的來歷。這簡單的米食,在潮汕人手裡,成了主食米飯之外五花八門的東西。如甜粿、鼠曲粿、朴籽粿、紅桃粿等等。還有些並非米製品,潮人也稱之為「粿」。如草粿、無米粿之類。潮汕地區的粿品品種如此繁多,按味道的不同有甜粿和咸粿之分,有因配料或包餡的不同,有菜頭粿、芋粿、菜粿、梔粿、豬朥粿、朴籽粿、鼠曲粿、豆粿、筍粿等等,還有以發酵為製作方法的酵粿。這些粿品的製作要求精細、調味多樣、烹調考究,其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堪稱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的喜愛。
[編輯本段]小食領域地位
粿品在潮汕小食領域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潮汕民眾的生活中發揮著自身的功用。首先,粿是祭神拜祖的貢品。潮汕民間習俗,歷來都是極其重視時年八節的祭神拜祖,粿往往被作為時節祭神拜祖的必備祭品,在祭品中僅次於「三牲」。例如按照潮汕民間習俗,逢年過節,家家產戶都必要做紅曲粿、酵粿、白飯桃等用以祭神拜祖。另外,粿對防治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潮汕民諺雲:「時節做時果」「時令防時病」。就是有選擇性地利用適合節氣防治常見病、多發病的中草葯,用科學操作工藝拌入米粉(俗稱粿志)加工研製烹調成可口粿品,以預防疫病。如鼠曲粿,可於春天御春寒咳嗽;紅曲粿,可消食健脾;菜頭粿,可去邪熱氣;麥粿,可利便養肝;桅粿,助消化、增食慾,祛疾病。這樣的粿品使人既可享受美食口福,又是成為適合時令葯膳,可起到增進食慾,提供營養,調攝養生和醫葯保健,益壽康寧之功。
[編輯本段]粿品小食地方文化色彩
粿品小食除了有祭祀和防治疾病的功用外,其自身還蘊涵著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1、「粿文化」體現著潮汕人的纖細品性。潮汕粿文化潮汕民間千家萬戶的家庭婦女都會做粿,製作的每道工序,都是前輩人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要求精功細做。下面我舉幾個例子,便可看出潮汕人是如何抓住細微處,體現出粿的精巧的。例如粿類中的「白飯桃」,它的皮是使用潮汕最常見的粳米粉,但它不是簡單地把粳米粉沖開水和成粉團,而是要求粳米磨粉前先要用清水浸隔夜。因為潮汕人認為如果粳米使用機器干磨,磨出的粳米粉便會缺乏粘度,沒有幼滑的特性;水磨粳米磨出來米漿後,要先上蒸籠將粳米粉漿蒸熟,因為粳米漿蒸熟,制出來的粿皮才會有爽滑的感覺,吃時不會粘齒。又如傳統名小食「鼠曲粿」,傳統的做法是「鼠曲粿」用粿印印出來後,要選用干芭蕉葉墊底。別看給「鼠曲粿」墊底這一極細微的細節,卻充分地體現了潮州人做粿的獨具匠心。採用芭蕉葉墊底,不僅能襯托出這種粿品的自然風格,芭蕉葉經蒸熟後,更能散發出一種芳香的笆蕉葉氣息,和「鼠曲粿」所具有的鼠麴草香味相得益彰,產生一種濃烈的天然特色,而且不易粘住蒸具。又如「甜粿好食難舂」,甜粿好吃,但舂甜粿很費工夫,米至少要篩兩遍,越細膩越好。炊甜粿也很費時,還要注意把握時間和添水。所以「無工做幼粿」、「鬢歪歪做無雅粿」這些俗語都表現了「粿」的精細考究,不花功夫是做不好的。不單是要粿好吃,也講究形式美。粿搓成團後,用不同花樣的木雕模子印製。潮汕的粿印,以桃形為主,也有一些圓形,或上紅漆或為原木色。在一方帶柄的方木塊上凹雕出桃形的圖案,中間雕一篆體「壽」字,以作印模的主題,周邊飾以回形紋,並以這種紋飾圍成小桃形,構成大桃攜小桃的圖案,中間襯托著古篆的「壽」字,主次分明,突出了民間寓意「吉祥福壽」的傳統主題。用模子印好的粿才是真正地完成了製作。潮汕人做粿體現出潮汕人從平凡之物中窮盡機巧的聰明才智,也表現出潮汕人對細致生活的追求。 2、粿品與民風民俗緊密聯系。 潮汕人除把粿當作日常點心外,每個節日都要做不同的粿,即所謂「時節做時粿」。元宵節要做甜粿、酵粿(發粿)、菜頭粿,即「三籠齊」,取其甜、發、有彩頭之意。清明節做朴籽粿,用陶模蒸製成朴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端陽節做梔粿。中元節要做「碗糕粿」(即笑粿)。春節做 「鼠曲粿」。各種祭神拜祖的日子更離不了粿,如送灶日的紅曲粿。紅白喜事自然也要用粿。所以粿品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粿品用於祭祀,往往寄託著人們的一些美好願望,給予好的意頭。例如潮汕小食中的粿類,如紅曲粿、白飯桃、鼠曲粿等,都是用木印印成桃型,是人們以壽桃的外型表達對健康長壽的追求;潮汕小食白飯桃,採用糯米飯作餡,是人們對五穀豐登的希翼;紅曲粿、酵粿,是潮汕民間重大節日必備的祭品,紅曲粿染成紅色,因為紅色是潮汕人心目中吉祥如意的象徵,蒸的酵粿因大酵的作用而松發,潮汕人便用以寄託興旺發達的願望。如果發酵過程做得好,蒸熟之後,粿面凸起而裂開,狀如花朵,潮汕人稱之為「笑」,這意頭也好。 潮汕地區還流傳了許多與粿品有關的諺語熟語。做費工費時費精力,倘工夫不濟勉力而為,稱「無工做幼粿」。工於心計、善做表面文章的人,形容為「賢做雅粿」。做粿是潮汕女人的特長,和針工一樣為自小必修的手藝。某些女人倘儀表不整,手藝不佳,稱「歪鬢姿娘做無雅粿」。潮人喜吃粿,看重粿。對那些異想天開、絕無可能的事,稱為「乞食丟落粿」。拿人家東西,並非偶然撿來,稱「灶頭拾著粿,眠床拾著被」。事情弄糟露了餡,稱「咬破粿」。 「別人草粿別人糖」,形容慷公家或他人之慨。 粿品的背面還常常有民間故事和傳說。清明節,潮汕人總喜歡用鼠殼粿和朴籽粿拜祭祖先。傳說,先人逢春荒時,常採用此二物拌其他雜糧吃或單獨吃,藉以求生。後人為懷念祖先之艱辛,便用此二物制粿品祭拜,頗有溫舊知新之義。甜粿的故事更是凄慘,從前潮人迫於生計,坐紅頭船離鄉別井去過番,行前各炊甜粿一籠,甜粿不易變質,可保存較長時間,以備船上充飢。這拋妻別兒的事,實是情出無奈,萬不得已才舂甜粿。於是有了「無苦奈何舂甜粿」之說。 3、粿品體現了潮汕人的融合思想。 潮汕的粿品從結構上講,粿品有皮包餡的,如:豆沙粿、韭菜粿、筍粿、鼠曲粿、鱟粿;也有主料和餡糅合和在一起的,如:菜頭粿、竽頭粿等。這種主料和餡糅和在一起的製作方法,是潮汕粿品的一大特色。雖然北方點心中也有如此做法的(如棗糕),但不如潮汕粿品豐富。這樣做粿象徵著一種傳統文化理念。「和為貴」,「和」即「融合」。潮汕先民融合了中原文化、閩文化形成了自已的文化,潮人祖先為求生存開拓到海外異國去打天下,吸收了異國文化,海外潮人因此發展壯大。有容乃大,容納各種品味,最後形成一種獨有的風味,這就是粿文化的精神所在。 由上述可見「粿」是貫穿在潮人的整個生活圖景中,牽扯著他們心中的鄉情、親情,與他們的歡樂和悲苦緊密相聯。潮汕的粿,不僅是滿足口腹的精美食品,而更凝結著一種本土文化,體現著潮汕的精神。 那麼繼承和發展潮汕的「粿」,不僅有經濟上的意義,也有文化上的意義。但是在今天的潮汕地區,製作粿品的傳統日趨淡化,現在能按傳統節日熟練製作多種正宗粿品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很多人不願意動手,每逢節日時就到外面買點現成的。可以說,粿文化有消亡的危險。所以如何讓粿文化傳承下去,是值得我們仔細思考一番的!
[編輯本段]粿 歷史
採用米、麥以及其他雜糧所製成的副食品稱為「粿」的,除了潮屬各地之外,福建閩南、海陸豐、台灣、等地也是如此稱謂的。至於香港一些餐室的所謂「貴刁」,實質也是潮語「粿條」的譯音。在南洋做粿條生意的,都是華僑,它的製法根本和福建、潮州的相同,不過多加上些咖喱粉而已。這種小食,大概也為當地人士所喜愛,所以粿條也為當地人所熟識。香港餐室又從那裡音譯過來,名為「貴刁」。有的還鄭重其事,加上「秘制」、「馬來食品」等等字樓,實在卻算不了什麼「秘」。而所謂馬來食品,不外是潮州粿條的馬來化罷了。 在潮汕或海外的潮籍食物館中,粿條多以炒和「泡」出現於席上。普通炒粿條是先將油鍋燒熱,放入粿條猛火炒之,再放入肉絲、蝦仁等配料同炒上盤的。但也有把粿條墊底,再加上配料與湯的。沙茶炒粿條則是在配料上再加沙茶醬。炒粿的功夫全在油(月+勞)以及火候。油(月+勞)足、火候夠,則香濃可口。
[編輯本段]徽州粿
徽州粿徽州傳統麵食,也稱為「徽州粿」,早在清代即負盛名,是有口皆碑的美食。石頭粿用豬五花肉丁和炒黃豆粉拌成餡心,用麵皮包上,收口捏緊,推粿成圓餅,然後放在平鍋中烙,每個餅子上放置一塊石頭壓著,放石頭的目的是為了傳熱均勻,使餡心熟透,餅不翻面而是邊烙邊按動石頭,使內部油脂滲出,一直烙至熟透即成。咬開後香氣撲鼻,滋潤味美,配湯食用更佳。粿是當地人的俗稱,因為製作中用石頭壓住,所以稱為石頭粿,也叫黃豆肉粿。
[編輯本段]歷史故事
據說清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揚州,與徽客汪某在客棧中相遇,品嘗徽州粿。回朝後,與內閣大臣曹文埴談起徽州地方風味時,稱贊此粿為食中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