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華人的馬來西亞會怎麼樣
A. 曾經擁有700萬華人的國家馬來西亞,為何如今卻人走樓空
因為華人認為在馬來西亞這個國度里沒有尊嚴。這個人口曾經達到700萬華人的國家,如今卻「人走樓空」,在上個世紀的時間里,中國還是一個不太發達的國家,一些國人為了生活都移居國外,大家都認為中國移民最多的國家,一定是要到美國的唐人街,那可是華人的聚集地。但是在如今看來,華人居住最多的國家並不是美國而是馬來西亞。將近700萬的華人到馬來西亞來,他們在這里生活、學習、工作。
因為馬來西亞國家法律規定,這個國家的一等公民只有馬來人,比華人和印度人都更高一級別,所以大部分華人都對此國家的這種政策感覺失望,不僅如此,馬來西亞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並不盡如人意,很多華人建立的商店也都陸續離開。如今的中國,已不是原來的中國了,祖國的強大在招引著大批華人回國奉獻自己的力量!
B. 華人在東南亞為什麼沒有獨立建國這7個華人國家是如何消亡的
與西歐人向亞、非、拉廣大區域殖民的同時,中國人也開始了下南洋的活動。明朝中後期,漢人開始大規模向東南亞地區移民,這在歷史上被稱為「下南洋」。
(大航海時代的中式帆船)
華人移民東南亞,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華人憑借自己的雙手在蠻荒之地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在今天的東南亞國家中,華人絕對人數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印尼約有880萬華人,占當地人口的3.5%左右;相對人數最多的國家是新加坡,新加坡約有370萬華人,占當地人口的74.2%。(當然這是一個大致的數字,統計會有出入。)
(在東帝汶的客家人)
很多人在學歷史的時候都會發出一個疑問?為什麼除了新加坡,華人在東南亞沒有建立獨立的國家?
其實新加坡一開始也不是准備要獨立建國的,新加坡積極加入了馬來西亞聯邦,後來因為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與馬來西亞聯邦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產生了矛盾,加上新加坡又發生了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騷亂,馬來民族統一機構領導人東古為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把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開除了出去。新加坡被開除出馬來西亞聯邦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
(馬來西亞地圖)
華人之所以在東南亞沒有建立獨立的國家,這不得不從明清政府的海洋戰略說起。
明朝政府自鄭和下西洋以後,就不怎麼關心海洋事業了,但是呢,明朝好就好有「海上集團」的存在,當時中國沿海和東南亞地區的海上貿易被中國的「海上集團」控制,「海上集團」也被稱為「武裝海商集團」,中國的「武裝海商集團」歷時約2個世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直、李旦、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
(荷蘭人眼中的鄭芝龍,穿綠衣服的是鄭芝龍)
明朝對活躍於海上的武裝集團原則上是予以嚴厲打擊的,但是明朝的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他們的存在,或者因為地方官吏徇私舞弊,或者因為明政府海禁政策法令無常,總之到了明末清初,這些海上集團依然很活躍。
滿清入主中原以後,由於當時最大的海上武裝集團——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參與了反清的活動,並且鄭成功一直領導軍隊在東南沿海從事反清斗爭,所以在清朝看來,這些海上武裝集團是潛在的威脅。清朝水師對海上武裝集團進行了清剿,最終在18世紀徹底肅清了這些「海盜」。
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收復台灣以後,准備進一步去菲律賓開拓,此時,鄭成功不幸逝世,進攻菲律賓的計劃就擱淺了。
鄭成功的逝世以及清朝在18世紀徹底剿滅海上武裝集團,表明中國人的武裝集團徹底從東南沿海退出,相當於把中國沿海和東南亞地區的制海權拱手讓給了西方人。
(西方人繪制的中國廣東、福建沿海地圖)
一方面明朝、清朝的中央政府不關心海洋事業,另一方面海上武裝集團又被消滅。所以從18世紀開始,華人基本上失去了來自中國本土的武力支持。
建立國家需要武裝,沒有武裝,哪裡有國家?
十六、十七、十八世紀之時,中國人在東南亞建立了7個國家(其中有1個是南宋末年建立的),這些國家後來都消亡了。既得不到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又面臨著強大的西方列強,華人又是作為客居者的身份居住在當地。這些國家是無法生存的。
蘭芳共和國
這7個國家當中影響最大的是蘭芳共和國(1777年—1884年),1770年,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成立了「蘭芳公司」,蘭芳公司成立以後,當地的一些酋長要求獲得蘭芳公司的保護,於是在1777年,羅芳伯正式建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位置)
蘭芳共和國成立以後,面臨著荷蘭人的威脅,羅芳伯知道當時洋人還是害怕清朝的,對清朝皇帝有所忌憚,於是向清朝政府納貢稱臣,清朝皇帝對中國人在海外稱王稱霸向來都是不贊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將來有一天是不是要回國搶我的位置?羅芳伯因為是華人,很清楚中國皇帝心裡想的那些事兒,所以不是以「共和國」的名義,而是以「公司」的名義,向清朝皇帝進貢。
(蘭芳共和國其實當時是清朝的藩屬國)
但是,荷蘭人看不明白,以為清政府真的認可蘭芳共和國作了清帝國的藩屬國了,所以一直不敢把蘭芳共和國怎麼樣。到了1884年,清政府已經徹底衰落了,荷蘭人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覆滅。因為蘭芳共和國是以公司的名義向清朝進貢的,而不是以「藩屬國」的名義進貢的,所以蘭芳共和國被荷蘭人消滅之時,清政府什麼話都沒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連個正式的條約都沒有簽,琉球、朝鮮、越南等藩屬國至少是有條約的。
戴燕王國
坤甸河北部(與蘭芳共和國非常的近)有個戴燕王國,其國王非常的殘暴,當地人民對他非常的不滿,廣東省梅縣人吳元盛殺了戴燕王國的國王,當地民眾擁戴吳元盛為戴燕王國國王。戴燕王國存在的時間共70餘年,歷四任國王。
(坤甸位於印度尼西亞的西加里曼丹)
19世紀中後期,戴燕王國也淪為荷蘭的殖民地。清政府當然也是什麼話都沒說,清朝皇帝也許根本就不知道有個戴燕王國。
安波納島王國
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在南明滅亡後於安波納島(納土納群島)自任國王。納土納群島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個群島,位於馬來半島和婆羅洲島之間的海域,由272個島嶼組成,面積2,110平方公里,現在的人口約9萬餘人。
(納土納群島的位置)
張傑緒為什麼會在這個群島上建國?因為南明滅亡以後,廣東沿海的一部分殘兵敗將不滿清朝的統治,聯合一部分漁民來到納土納群島生活。可惜,張傑緒死後,王國內部出現權力斗爭,張氏王國漸漸衰敗,後來納土納群島也成為荷蘭的殖民地。
馬來吳氏王國
福建人吳陽在1775年於馬來半島的宋卡建立王國,該國無國號,後稱臣於暹邏。
(宋卡的位置)
(現在的宋卡)
暹羅吞武里王朝
泰國的吞武里王朝可以認為是華人建立的,因為暹羅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鄭信(1734—1782年)是個中泰混血兒,鄭信的父親來自中國廣東澄海,名鄭鏞,廣東潮汕人,鄭信的母親諾央是暹羅人。
1782年,吞武里王朝發生宮廷政變,鄭信被殺。從柬埔寨前線率大軍回國的卻克里將軍奪取了政權,建立了曼谷王朝。卻克里是曼谷王朝的第一代國王,史稱拉瑪一世,卻克里的父親名叫通滴,是孟族人,他的母親名字叫做 Daoreung,她具有部分華人血統,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華人。因此曼谷王朝與華人的關系不是很大。
(鄭信)
東南亞還有兩個華人王國是在元、明時期建立的。
爪哇順塔國
南宋末年,崖山一戰,張世傑慘敗,陸秀夫背負幼帝蹈海自殺,但是陸秀夫的兒子並沒有死,也沒有投降元朝,他率領部分南宋遺民乘船到了爪哇島,建立了順塔國。
(爪哇島的位置)
順塔國在明朝永樂年間還向明朝進貢了,《明史》記載了順塔國進貢的事情並追述了順塔國建國始末。今天的我們才知道關於爪哇順塔國一些歷史。
順塔國後來怎麼樣了,史書沒有明確記載。
飛龍國
廣東省饒平烏石村人張璉在嘉靖年間起義,反抗明朝的統治,轉戰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後來義軍被明廷剿滅,張璉出海南下,在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自立為王,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華人移民和商人均依附於他。
(蘇門答臘島)
飛龍國後來怎麼樣了,史書也沒有明確的記載。
西方列強來到東南亞以後,清朝皇帝一般不怎麼關心海外的事情,這些華人國家得不到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當然無法抵抗西方列強。
二戰勝利以後,東南亞各個國家相繼獨立,以華人為主體的區域呈零星狀分布於東南亞各地,很難成立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且華人在當地本身就是後來者,人都是講究「先來後到」的,華人在方方面面都要謹慎行事,只專心於商業和教育,對政治卻不怎麼關心。新加坡是因為被馬來西亞聯邦開除了,才成為一個華人國家。
(鄭和下西洋所到的區域)
與西歐人在亞、非、拉等廣大區域殖民的同時,中國人也開始了下南洋的活動,但是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西歐人的殖民活動背後有強大的國家支持,而中國人開拓南洋的活動沒有得到明、清中央政府的支持。這就是西歐人在亞、非、拉等地建立了很多獨立的國家,而華人移民海外卻沒有建立獨立的國家最根本的原因。
C. 馬來西亞獨立後,華人為何越來越少
馬來西亞就是大家口裡面的大馬,它是世界上海外華人佔比第二高的國家,僅次於新加坡。
原本在大馬,華人佔到全國人口的37.2%,可是現如今人口下降到了,華人僅佔大馬人口的22%。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種族問題。二是生育率問題。
可是乙認為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我不幹!於是甲就聯合各方面的人,往死裡面打擊乙。乙沒有辦法,只能是遷移到其他的村去居住。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現如今華人的生育率在逐年的減少。
D. 在馬來西亞,華人在當地的地位是怎樣的
馬來西亞華人在當地的地位並不算是太高,甚至只能說是二等公民。雖然在馬來西亞華人非常的多。而且華人也是馬來西亞經繼領域的主力軍和佼佼者。然而,與奉行各族共榮的新加坡相反,在奉行「馬來人至上」的馬來西亞,華人處境尷尬。大馬華人雖然富有、受教育程度也高,卻處處受到不公對待,地位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其實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強盛,海外的華人也會多多選擇來到中國發展。很多馬來西亞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到中國,並且在中國進行投資為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一份很大的努力。當然我們也應該多多幫助這些在海外受到歧視的華人,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都留著炎黃子孫的血。
E. 馬來西亞沒了華人會破產嗎
華人沒了,馬來西亞會破產
F. 馬來西亞華人的處境有多尷尬
馬來西亞華人的尷尬處境在於,華人在馬來西亞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總是不斷有報道華人在馬來西亞所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族裔特別是馬來人不滿華人的經濟壟斷,認為華人搶了他們的飯碗,使他們的收入變低。然而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華人為之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們懶惰、散漫的生活態度。
從客觀上說華人很難擺脫目前的尷尬局面,原因在於少數族裔與主體族裔的矛盾。在盧安達大屠殺中,只有10%人口的圖西族是當權派,被80%人口的胡圖族人殺戮,造成100萬人口死亡的慘案。南非的曼德拉上台以來,擁有絕對多數的黑人對白人進行排擠。這都是一些極端的例子,說明了華人做為少數族裔,非常不容易改變現狀。
G. 馬來西亞曾擁有700萬華人,為何如今卻「人去樓空」了
馬來西亞曾擁有700萬華人,現在卻是人去樓空了,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馬來西亞的人專政獨裁,有福利只想著本地人,對其他國家的人都不重視。
但是馬來西亞想專政獨裁,他們只把馬來人當作自己國家的公民,為馬來人提供了許多的便利,但是這些便利,其他民族的人們確實沒有辦法享受的,所以他們所做的種種讓人寒了心,這也是導致華人離開馬來西亞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H. 馬來西亞華人未來怎麼辦
馬來西亞固執偏激封閉,很難發展下去的。
,馬來西亞的人口結構中,華人所佔比例正在逐年減少。根據馬來西亞最大的獨立智庫「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院」的統計數據,如果該國目前的外向移民趨勢不變的話,到2030年,馬來西亞華人佔全國人口的比例將從1957年的38.2%下降到19.6%。若此數據屬實,那麼是何原因導致華人紛紛離開馬來西亞?對此,記者采訪了幾位馬來西亞華人,聽他們講述在馬來西亞的真實生活以及出走原因。
華裔在馬人口佔比下降近20%
目前在北京工作的馬來西亞華人邱先生向記者證實了美國媒體的報道。他說:「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最新的數據,馬來西亞現有人口約3100萬,其中華人比例約為20%多,也就是七八百萬左右人口,而之前所佔比例在40%左右,相較之下,華人確實減少了。」
目前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的大三學生鄧世軒,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留學生,在馬來西亞留北京學生會中擔任副主席。據鄧世軒介紹,馬來西亞是多元種族的國家,雖然擁有不少的多元社區,但華巫印(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的簡稱)很多時候不是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社區,而是形成以單一族群為主的個別社群。這是隨著各族群的生活習慣自然形成的,有歷史因素。
鄧世軒說:「如馬來人除了在城市生活以外,大部分集中在鄉村或城市邊緣地帶,主要是因為在殖民時代馬來人多數務農。而當時的華人移民多數經商及做苦力,於是在華人佔多數的城市或生活區漸漸發展起了城鎮式的社會,開始了買賣生活必需品的商業活動,所以現今華人一般集中在城市,華人同時也是國家城鎮建設的參與者。」
鄧世軒還談到生活中馬來人和華人之間的相處。「大家也會互相買賣交流,但不會干涉對方的生活,或許在政治層面上大家的爭議會比較大,如對伊斯蘭法的認同及土著權益的態度。」
華人族群福利遭差別對待
曾在中國傳媒大學留學的馬來西亞華人女孩銘霓,目前在北京工作。她說,「確實有感覺到華人比例在慢慢降低,身邊人也有移民的傾向。」當被問及原因,銘霓坦言稱,「雖然華人在馬來西亞的生活還不錯,但族群福利上會被差別對待。除了馬來人,其他族群常會被政府的一些政策打壓。比如教育方面,像國立大學,馬來族群能考進的幾率比較大。他們會有很多政府補貼,然而其他族群並沒有。」
銘霓對記者說,這種差別對待的現象在馬來西亞被稱為「固打制」。記者了解到,「固打制」,是指在教育方面實行以馬來人利益為主的種族配額制。「馬來西亞政府的大部分海外升學獎學金頒發給馬來人。在公立大學招生方面,馬來西亞當局也是以種族政策和『固打制』為由,將專業領域如醫科、工程系、法律、葯劑系及生物科技等分配給馬來人,華裔優秀生縱然成績顯著,也不一定能順利進入理想的大學。」
已經於2015年移民至澳大利亞的馬來西亞華人林思霆,對記者談起她當初離開馬來西亞的原因。「國家對待華人的制度不公平、不公正。教育方面,在馬來西亞進入大學是有限制的,如果有100個學位,馬來人不管成績如何都可以佔有70個名額,剩下30個名額給華人和印度人。為了孩子只好移民澳大利亞,我不想我的孩子被不公平對待,我們可以一起競爭,但是在馬來西亞,是看膚色的。」除此以外,林思霆說,「政治方面,所有的政府高級職位也多是保留給馬來人,當局還利用種族和宗教分離人民。經濟方面,經商也必須保留一定的股份給馬來人,以前是30%,現在是51%,才可以發營業許可證。」
林思霆說,「我的祖先從中國南下南洋,到馬來西亞落地生根,到我們移民澳大利亞,追求的是更好的生活。」
專家分析:「馬來人優先」的思想仍根深蒂固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許利平分析稱,馬來西亞華人比例在逐年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1957年建國初期,馬來西亞的華人和馬來人的人口比例是不相上下的。而華人比例出現逐年下降的原因,一是華人的出生率相較其他種族更低,像馬來人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到四個孩子,甚至十幾個孩子,這就造成華人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越來越低。
第二個原因是,馬來西亞政府實行的「固打制」,要求按照種族比例來錄取大學生,給馬來人很大的優待,導致華人去國外追求更好的教育,繼而在國外工作並移民定居。
第三個原因,雖然馬來西亞政府取消了以馬來人優先的新經濟政策,但馬來人優先的思想在馬來西亞還有廣泛的社會根基。這些因素導致越來越多的華人選擇外向移民。
許利平稱,華人比例下降是個客觀規律,而且這一趨勢還將持續,未來十年還會繼續下滑。
馬來西亞吉隆坡唐人街(來源於人民網)
沒有華裔,馬來西亞不會有今天的面貌
馬來西亞,這個和我們相隔不遠、面積不大的國家,和中國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漢代,唐宋時中國和馬來群島已有頻繁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元代時已有華人在當地定居的明確記載。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停留。至今,作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州,馬六甲仍然保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跡。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但依然保留了華人的很多風俗儀式。此時開始,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逐漸成為馬來西亞的重要民族。
在馬來西亞,華社通過中小企業為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部分最有名的大企業都來自華人。2009年,華社研究中心出版了《勤儉興邦—馬來西亞華人的貢獻》一書,書中詳盡地講述了一代代華人為馬來西亞做出的貢獻。書中寫道,「華人先輩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大膽開發錫礦、拓展農耕地、建立村鎮及塑造井然有序、充滿活力的社會,促使馬來半島各土邦逐漸繁榮起來。至獨立時,絕大部分華人已落地生根並安分守己地以這個國家為安身立命之地了。」
馬來西亞華人不僅搭建了中馬交流的橋梁,而且在加強中馬經貿合作、促進對華投資、增進中馬民間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其中較為知名的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有「U盤之父」潘健成,現任群聯電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享有「酒店大王」和「亞洲糖王」之稱的郭鶴年,是馬來西亞最傑出的企業家。2012年12月12日,郭鶴年曾獲得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曾經表示,沒有華裔社群,馬來西亞不會有今天的面貌;沒有華裔社群的支持,馬來西亞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
I. 如果華人大量撤離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會不會垮掉
馬來西亞是地屬於東南亞的島國,處於熱帶,位居太平洋。馬來西亞國家中的華人數量確實不少,有好幾百萬的華人在馬來西亞生活定居,而且華人對於馬來西亞的經濟也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如果華人大量撤離馬來西亞的話,馬來西亞還不會垮掉,但是肯定會受很大的影響。馬來西亞之所以能夠吸引華人前往,就是因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馬來西亞地處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界,海洋運輸的樞紐之一,地理位置優越,還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其他熱帶資源,所以馬來西亞沒有華人也可以繼續維持下去。不過應該會有很長一段時間,馬來西亞會處在重創之中很難恢復過來。
J. 馬來西亞 排華 嗎 如果中國人想去馬來西亞發展, 馬來西亞對於華人的政策是怎麼樣的呢
馬來西亞不排華,與中國的關系是東盟中比較好的。
馬來西亞對當地的馬來西亞華人,也還算好,只是一些社會福利待遇與馬來人比稍微差一點。
華人努力,會賺錢,馬來人靠政府的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