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富人有多少
㈠ 陳志遠是馬來西亞的富豪
陳志遠,52歲.他是馬來西亞第10首富(福布斯2014名單),身家美金$16億.
(陳志遠的外甥女朱麗倩...;
1973年,陳志遠在美國友邦保險公司做代理。此時的他是馬來西亞商界一個毫不起眼的小角色,來自馬來西亞柔佛州峇株巴轄縣,年紀輕,才21歲;學歷低,16歲即因家境拮據輟學擔任銀行書記員,數年後開始兼職做保險代理。
但美國《時代周刊》一篇題為「漢堡包王國」的文章改變了他的命運。陳志遠至今還記得,這本雜志賣3令吉(馬來西亞貨幣單位),裡面講述了美國麥當勞快餐連鎖店的故事....)
㈡ 馬來西亞富不富 和中國比呢 和新加坡比呢
馬來西亞富不富不重要,主要看他們窮人有多窮我覺得,還有就是貧富差距有多大,馬來西亞有錢,可有錢的馬來西亞人就少的可憐了,買車買房都是貸款這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馬來西亞一般的職員薪水只相當於中國的1500--600,本人覺得也沒什麼,主要馬來西亞貪污太嚴重了,出產石油的國家卻比見不到石油的國家還要貴,物價高的可能只有富人才能過上小康生活吧。現在大選又來了,每次大選完畢新一輪的漲價又開始了,民眾怨天尤人又有什麼用呢。最後很多來馬來西亞的上海妹妹,最終還是選擇中國選擇上海回去了!
㈢ 馬來西亞首富朱兆祥大約有多少資產
朱兆祥,男,1966年出生,馬來西亞孝恩集團的董事經理,十幾歲時就被父親送到英國留學,學習會計與企管,不到20歲時就管理集團在英國投資的服務公寓,其父是已故拿督朱正華。據公開資料,孝恩集團是一個多元文化投資集團,涉及殯葬服務、陵園、地產開發、金融投資等領域,在馬來西亞很有名氣。但是,關於朱兆祥資產多少的問題,外界不得而知。據了解,朱兆祥並未出現在2020年胡潤全球富豪榜。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0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㈣ 100萬馬幣在馬來西亞算有錢人嘛
算。馬來西亞的房子、物資等價格都是比較低的。而100萬馬幣相當於160萬到170萬人民幣,算是有錢人,購買力是非常高的。
㈤ 從「豬仔」到「主宰」,進擊的東南亞華人
2020年9月,金龍魚被批准在創業板上市。
人們猛然發現,我們做飯用的這桶油, 年營收竟然是妖股茅台的2倍。
更讓人驚訝的是,金龍魚的老闆郭鶴年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位馬來西亞華人,而且 他已經連續20年穩居馬來西亞首富。
一個華裔,怎麼就成了馬來西亞首富,還連續坐了20年?
仔細挖下去,你會感到更加震驚,因為根據福布斯2019的評選, 馬來西亞前50的富豪中,有37位是華人,而前10的富豪中,有9位是華人 。
馬來西亞並不是個例,在整個東盟五國中,除了新加坡外,幾乎都是這種情況:
福布斯2019菲律賓前10大富豪中, 華人佔了8席;
泰國10大富豪中, 有6位是華人 ;
2019印度尼西亞前10大富豪中, 有7位都是華人;
這些並不是個例,在某種程度上,華人幾乎控制著東南亞許多國家的經濟命脈,根據維基網路的數據:
在印尼,3%的華人掌握了印尼70%的財富;
在泰國,5%的華人掌握了泰國70%的財富;
在馬來西亞,25%的華人掌握了馬來西亞70%的財富;
他們的產業遍布各行各業,甚至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成千上萬的華人會移民東南亞?為什麼占據總人口比例並不大的他們能占據這么大的財富比例?華人憑什麼?
01
全世界有23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超過1億的,只有13個,不到6%;
人口超過3300萬的國家和地區,只有41個,不到18%。
而3348萬,是東南亞的華人華僑總數。
沒錯,這是移民東南亞的中國人及他們的後代總數。
移民,聽起來是一個特別美好的詞。
但對東南亞的大部分移民來說,並非如此。
如今,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詞: 下南洋。
南洋,早期的定義比較精細,現在主要指東盟十國為主的東南亞廣大區域。
下南洋指的便是中國人到東南亞打工、經商,乃至遷徙到東南亞等。
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便是「契約華工」,也就是「賣豬仔」。
說來,這是一段無比辛酸的 歷史 。
1840年後,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均以失敗告終。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 條約規定,列強可以販運華工出洋。
於是,很多人成為了「契約華工」。也就是說,他們用出國後的工資作抵押,換取出國費用。
然而,彼時奴隸制相繼廢除,東南亞的種植園和錫礦需要大量工人,這些自願出國的工人根本不夠。 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擄掠和拐賣華工到東南亞。
這些被賣身的華工,日子慘極了。
他們要面臨著自然的危險。
有人在橡膠園里割橡膠,日代叢林里,出沒著老虎、蠍子等有巨大威脅性的動物。
但更大的威脅,來自於人,也來自於他們不被當做「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那個說出來極度難聽的詞: 豬仔。
一個叫劉亞平的華工曾被賣身到煙草種植園,他這樣描述在那裡的生活:
短短幾百字,道盡了日復一日的艱辛,這就是東南亞「契約華工」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們不能遲到早退,一旦發生便會被工頭打罵;
他們工作的時候不能穿衣服,只能圍一條浴巾遮羞;
他們每天要沖涼,有人用硫磺水沖涼後會感冒。一旦生病,沒有人幫忙醫治,種植園主礦主只會看著他們死去。
因為在這里,死掉一個,有十個來;死掉十個,便會再來一百個。
真正的命如草芥。
他們活在這里,唯一的盼望就是早點還完契約里的錢,為自己贖身。
但大部分時候,這是個奢望。
因為那裡的薪資實在太過微薄,有人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而在這種最絕望的環境下,一些人沾染上了惡習,那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不嫖不賭,飯碗跳舞 (不給飯吃)。
把微薄的薪資花在這些惡習上,還款就不可能。
絕大部分人的生命,就這樣在種植園、錫礦里因為勞累、疾病而終結。
據1902年清政府的文件,在東南亞的華人已經達到400萬。
他們有早期自己下南洋的中國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賣豬仔」。
這是早期「華工」的艱苦生活。
02
19世紀70年代,一位旅居新加坡的英國人,留下來這樣的日記:
大約在大清早四點半鍾,皎潔的月光還在照耀著,當我沿路行走時,我很驚奇地看到,一個華人在路邊,在他那一小塊馬鈴薯地里,用鍬子猛力地挖著;
不久,又看到一個華人憑著月光,用鍬子翻土做壟。
聽起來很辛苦,但這已經是那些在種植園、錫礦上日復一日用生命勞作的華工中的幸運兒。
因為他們堅持到了為自己贖身,而今雖辛苦,卻是自由的,是在為自己工作。
其實也不止是他們,中國前往東南亞的大規模移民,有三波。
不同於「賣豬仔」的契約華工,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自願出國。
早在17世紀初,「契約華工之前」,尚處於明朝的中國,已經開始了第一波東南亞移民。那時,歐洲的殖民者四處征討,征服了一個又一個東南亞國家。
他們帶去了嚴苛的殖民,也帶去了繁榮的商貿。
春江水暖鴨先知,離東南亞最近的南方人看到了這一切,紛紛乘船前往東南亞淘金。
而繼「契約華工」之後,20世紀初,剛剛結束封建統治的中國積貧積弱,而被西方殖民300年的東南亞卻嘗到了一點工業革命的果實,電力、鐵路、港口、製造業...東南亞比中國富。
不同於先輩的被迫,無數年輕人開始帶著淘金夢前往東南亞。
曾經,他們做苦力、采礦、在種植園里幹活。
而今,他們在這里用中國人的精明和勤勞,開啟了不同於那些華工的生活模式。
他們帶來了中國人的手藝, 在這里做木工、理發師、金銀匠;
也有人做種植園主,以及販貨郎。
他們走街串巷,很多客戶像他們一樣,也並沒有錢。
華人的智慧在此時派上了用場,彼時的東南亞,「仙」是最小的貨幣單位,但是在他們這里可以買半仙;一盒香煙你買不起,沒關系,可以只買一根;你實在沒錢,還可以賒賬,反正下次還來。
就這樣,許多人從做苦力脫身,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店主。
他們穿梭於十里八鄉,街頭巷尾,構建了東南亞一個又一個國家早期的商貿形態。
在沒有被殖民的國家裡,比如泰國,對華人的接受度極高,他們和當地人結婚生子,迅速融入了當地。
而在一些殖民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他們則被迫成為了殖民者和當地土著之間的中間商, 這個身份在一定階段給他們帶來了經濟上的好處,同時卻還有往後日子裡的一場場災難。
19世紀後半葉,荷蘭開始在印尼推行新的殖民政策,廢除強迫種植制,發展私營企業,推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一部分華人開始如前所述那樣經營小商品,他們穿梭於印尼各地,收購原住民種的土產品賣給荷蘭人,讓他們運到歐洲去賣;又把從荷蘭和歐洲進口的其他工業品,賣給印尼的土著。
靠著這樣的勤奮、節儉、精明...許多華人從中賺了錢。
然而,這一切,印尼的荷蘭殖民者都看在眼裡。
作為殖民者,荷蘭並不想和他們統治下的當地居民「硬碰硬」,他們樂於看到華人成為這個「中間商」。
為此,他們甚至專門打壓當地土著,強迫他們從事種植業,讓華人從事商貿。這讓不少華人跟著荷蘭人富了起來,而當地居民則日益貧困。
荷蘭統治下的當地土著,自然十分痛恨殖民者。
可在轉移矛盾上面,荷蘭人有辦法。
他們決定「分而治之」,實行稅收承包制,通過競標,讓華人去收稅,從當地人身上榨取利潤,從而把當地土著對統治者的憎恨,轉移到華人身上。
荷蘭人把當地人分成了三個等級:歐洲人、華人、土著。
明明最富有的是荷蘭人,剝削當地人的也是荷蘭人,然而在這樣的境況下,華人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替罪羊,當地人發泄怒火的焦點。
在很長時間里,印度尼西亞都是東南亞最排華的國家之一。因為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一次又一次挑起這樣的矛盾。當然,這是後話。
就這樣, 歷史 的車輪滾滾而下,曾經在錫礦、種植園賣命的華人們,總算翻身,成為了一個又一個小小的店主。
此時,距離成為巨富,還有些許遙遠,但曙光已經初顯。
03
一群漂洋過海的華人,也許未曾想過控制哪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但小富即安絕不可能是他們的終點。
大家想一想,這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他們或者無法忍受家鄉的貧困,毅然決然割捨下那片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漂洋過海來到了異國他鄉,只為尋求新的生機;
他們或者被從家鄉販賣、擄掠到這片土地,干過這世間最艱辛的工作,忍受過最非人的待遇,然後從那裡死裡逃生;
他們時不時就要被當地人仇視,被殖民者防範,甚至屠殺...
他們必須付出一切努力,來給自己的生活創造一份保障。
就是靠著這份勁頭,他們中的很多人在當地白手起家。
他們從零開始,從販貨郎開始,有了一間小小的店鋪;
然後從一間小小的店鋪開始經營,日後成為東南亞各個國家的商業巨賈。
用很多人可能略顯誇張的話來說:控制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命脈,並且成為了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穿針引線的人。
比如菲律賓首富、SM集團創始人施至成。
1924年,施至成出生在福建晉江龍湖鎮一個叫洪溪的村莊。12歲那年,也就是中國戰亂的那些年代,他跟著父親去了菲律賓馬尼拉。
他們一家人在那裡開了個小雜貨店,賣一些日用品:肥皂、大米、沙丁魚等。
從那時開始,施至成就跟著爸爸賣貨,但他還是想上學,爸爸答應了。
12歲的施至成不會講英語,也不會說本地語言 ,他不得不再次從一年級上起。為了給爸爸省錢, 他買最便宜的紙、用二手教材 。
四年級時,施至成每門課都考90分以上,還和老師申請跳級成功。
只可惜,二戰臨近結束時, 他們家的雜貨店一家毀於一場大火,其他的雜貨店被洗劫,一夜間一無所有,父親幾欲回國。
但施至成決定留下來,他最初從美國販賣鞋子到菲律賓,漸漸地開了一家鞋店,品類從鞋子擴張到衣服和其他紡織品。
1958年,這家店取名ShoeMart;14年後,鞋店升級成了百貨商場;又過了2年,施至成進軍房地產;
又2年後,為了給商場的供貨商提供金融服務,他買下了一家銀行。後來,這家銀行成為了菲律賓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菲律賓金融銀行。
施至成的產業遍及各行各業, 2008年,84歲的施至成榮登菲律賓首富寶座,此後便穩居首富。
直至2019年,施至成去世。這一年的首富寶座終於易主,因為施至成的產業分給了各個兒女,但他們卻牢牢霸佔著菲律賓富豪榜的第八、第九、第十。
不同於施至成,如今印尼富豪榜上的第一二位黃惠忠、黃惠祥被認為是富二代。
他們的家族企業是針記集團,是印尼最大的企業之一。
但其實,這個企業也是他們的父親黃維源從零開始創辦的。
黃維源研發出了一種具有緩解疼痛功能的丁香煙,在印尼市場廣受歡迎。1950年,丁香煙在印尼的銷量已經排名第二。
但可惜,十多年後,煙廠毀於一場大火,黃維源也離開人世。
悲痛的黃家兩兄弟在廢墟中建立起了如今的新針記集團。
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同樣是富二代,他就是金龍魚的幕後老闆。
但他的父親也是福建人,是第一代馬來西亞移民。初到馬來西亞謀生時,他從最普通的店員做起,一路開咖啡館、辦公司、做米糧和糖的生意。
父親去世時,沒有留下遺囑,法院要求公司必須清盤。 他和七位兄弟姐妹平分了財產,扣除一切費用,他拿到了150萬元。
後來,他們成立了家族企業郭氏兄弟(馬來西亞)有限公司。從經營米糧生意開始,郭鶴年一路成為了「亞洲糖王」、香格里拉酒店的老闆、香港傳媒大亨、嘉里物流的老闆, 並蟬聯馬來西亞首富20多年。
大家可能會發現,在一代倒下後,許多二代都在廢墟上重建了基業,並守業至今。
這當然有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加倍努力的結果, 但很大程度上,也許要歸功於教育。
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寫過:「在印尼的華人社區里,不過走到哪,中國人都對知識的獲取保持著一種敬畏,盡管早期那些中國人中的大多數都是不識字的。」
在馬來西亞,1960年代, 華人數量占人口總數也不過35%,但華裔學生在工程專業拿到的文憑數量竟然以100:1超過了馬來西亞學生。
很多華人創業致富後,把孩子送到世界各地去學習。
即使是沒上幾年學的施至成,在白手起家把生意做起來後,還跑到馬尼拉的遠東大學學習一個商業相關的專業。
當然,最後因為生意太忙,只上了2年就退學了。
就是靠著這樣的精神, 華人以極少數的人口,占據著東南亞國家巨額的財富比例,他們的產業遍布各個領域:
小到民生,麵粉、糧油;大到國家的關鍵性產業,工業、金融、銀行業等等。
東南亞各地,都上演著諸如此類的華人史詩。
他們富甲一方,霸佔了各國的富豪榜,也為推動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當初背井離鄉的他們,也許不會想到,日後他們還會回歸故土,成為東南亞和中國之間穿針引線的人。
04
40年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為東南亞富豪們資金的回歸,打開了一扇大門。
彼時,剛剛經歷十年動亂、貧困、走 社會 主義的中國,不被很多人看好,吸引資金困難重重。
但東南亞的華人們,成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
郭鶴年砸下5.3億美元,在彼時荒涼的「大北窯」,建起了北京的CBD國貿;
三林集團在中國投資15億美元;金光集團投資20億港元;正大是第一個來中國投資的東南亞華人企業,也是在中國投資最大的東南亞華商。 類似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
很難說他們是顧念血脈,亦或是看到了中國的機會,又或是投資可能帶來的利益,但總之在中國急需資金的那個年代,他們的錢來了。
在那個年代,中國共引進了307億美元外資,其中有70%是華僑、港澳台同胞和外籍華人投資的。
國務院特區辦公室主任何春霖曾經感慨地說: 華僑、港澳台同胞及外籍華人是投資中國大陸的先驅,是聯系中國與外國經貿關系的「紅娘」。
而40年後的今天,昨天的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情況暨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等情況舉行發布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表示, 今年東盟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而中國,已經連續十年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沒有人能忽略那些曾經背井離鄉的東南亞華人,在這其中所起的作用。
他們是真正穿針引線的人。
但還有一些華人,他們回來的身份,甚至都不是「華人」,而是「華僑」。
有人可能不知道「華人」和「華僑」的區別,華人是已經加入別國國籍的有中國血統的人, 而華僑雖然生活在國外,但仍然是中國國籍。
比如印尼富豪林文鏡, 他從始至終保持著中國國籍,為此還放棄了加入印度尼西亞內閣的機會。
但要說愛國華僑之首,當屬陳嘉庚。
他不在任何一個富豪榜上,但絕對可以排到愛國華僑榜前列。
他出生在福建廈門集美區。1891年,17歲的他前往新加坡謀生,在父親開的米店工作。
此後,他一路做菠蘿種植、橡膠種植加工、米業、航運業等等。
但他一生賺的錢,幾乎全花在了中國。
1910年,36歲的他就開始支援辛亥革命和福建省財政;
抗日戰爭時期,他帶領華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他帶領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等等組織。短短3年多,這個組織為中國籌了4億多元;
打仗的時候,寒衣、葯品、卡車,前線缺什麼,他就送什麼。他甚至專門投資建立了葯廠,直供前線。
但他最令人振奮的成就也許是教育。
早在1894年, 20歲的他就把父親給他成親和家用的2000銀元省下來,創辦了「惕齋學塾」。
後來,清朝統治被推翻。1912年,他又回到家鄉集美創辦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師范、集美學校水產科、商科等等。這些學校共同組成了集美學村。
他創辦和資助的學校有足足118所,最出名的是廈門大學。
1921年,他親自選址,並拿出400萬元籌建廈門大學,此後仍然不停地為學校提供經費。
與此同時,他的公司不斷地遇到危機,1926年,橡膠價格暴跌,1929年經濟危機,陳嘉庚的公司幾乎面臨破產。但他仍然在為這些學校提供經費,沒有錢他就去變賣產業。
1932年, 一家外國大企業找到陳嘉庚,說願意幫他拯救公司,條件是他停止資助廈大、集美等學校。
陳嘉庚拒絕了。
他說: 寧使企業收盤(倒閉),絕不停辦學校。
廈門大學
1934年,陳嘉庚算過一筆賬,他做實業30年,減去虧損,凈盈利1320萬元,但他創辦廈大、集美等學校卻花了1300萬元。
20萬元,這是這個富翁全家人30年的總花費。
去世時,他在遺囑中這樣寫道:
像陳嘉庚這樣的東南亞華僑還有很多,他們雖為了生活出走,但自始至終心中都裝著故土。
他們將星星點點的能量匯聚到他們曾經生活過的這片土地上,和我們一樣支撐幫助著它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
尾聲
有人說,人類的 歷史 就是一部遷徙流動史。
大約4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走出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最終演化出了這個星球的主宰——人類。
此後,自然災害、戰火、工業革命、城市化進程...因為種種原因,人類從一個國家遷徙到另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遷徙到另一個地區,一個城市遷徙到另一個城市。
這背後,不過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生存和繁衍。
時至今日,全球的華人華僑大概有4543萬, 而東南亞的華人華僑足足有3348萬,佔了全部華人華僑的73.5%。
因為這3348萬華人華僑放在整個東南亞,其實並不算顯眼,只佔總人口的6%。
那些曾背井離鄉的東南亞華人們,他們其中的一部分人永遠地留在了東南亞,和當地人結婚生子,融入當地的文化,成了他們所處國家的一分子,再也沒有踏上回國這條路。
但他們中還有一部分人,在當地生活工作,以華人華僑的身份時刻關心著中國的發展,他們會回來尋根,會在中國遇到問題的時候施以援手:或資金,或發聲。
他們中也有一部分人,即便身處東南亞,卻從沒有一天忘記過自己是中國人。他們把自己掙的錢,全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
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沒有體會過他們的生活,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去還原,背井離鄉做苦力,沒有什麼文化的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付出了怎樣的艱辛,才闖出了今天這片天。
我只希望,留在東南亞的他們,能被所在國溫柔以待;
想要回來的他們,我們同樣舉雙手歡迎。
㈥ 你好.請問馬來西亞.新加坡男女首富是誰.其凈資產是多少.
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 88歲, 資產: $125 億美金
馬來西亞女首富 (林梧桐遺孀) 李金花 , 81歲, 資產: $66億美金
新加坡首富 : 黃廷芳家族 : 89億美金
新加坡女首富 林愛蓮 (OLIVIA LUM) 49歲, 3.5億美金
㈦ 馬來西亞有多少華人
馬來西亞有華人751.64萬。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馬來半島(西馬)和加里曼丹島北部(東馬)。馬來西亞人口3268萬,其中馬來人69.1%,華人23%。
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國家,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馬來西亞是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之一,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實施馬來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
自然資源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曾是世界產錫大國,因過度開采,產量逐年減少。石油儲量豐富,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
原始森林中,棲息著瀕於絕跡的異獸珍禽,如善飛的狐猴、長肢棕毛的巨猿、白犀牛和猩猩等等,鳥類、蛇類、鱷魚、昆蟲等野生動物數量也很多。蘭花、巨猿、蝴蝶被譽為馬三大珍寶。
㈧ 馬來西亞有多少華人
馬來西亞有668.55萬華人。
馬來西亞統計局2018年數據顯示,總人口3238.5萬。以族群來看,土著(馬來人及原住民)共2007.19萬(61.98%)、馬來西亞華人共668.55萬(20.64%)、馬來西亞印度裔共201.04萬(6.24%),其他人口佔29.45萬(0.90%),非國民332.27萬(10.26%)。
馬來西亞(馬來語、英語:Malaysia),簡稱大馬,是君主立憲聯邦制國家,首都吉隆坡,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里。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馬來半島(西馬)和加里曼丹島北部(東馬)。馬來西亞人口3268萬,其中馬來人69.1%,華人23%。
自然資源: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曾是世界產錫大國,因過度開采,產量逐年減少。石油儲量豐富,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
原始森林中,棲息著瀕於絕跡的異獸珍禽,如善飛的狐猴、長肢棕毛的巨猿、白犀牛和猩猩等等,鳥類、蛇類、鱷魚、昆蟲等野生動物數量也很多。蘭花、巨猿、蝴蝶被譽為馬三大珍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馬來西亞 (東南亞國家)
㈨ 中國富人移民世界第一,大批資金外流,可以效仿美國的棄國稅嗎
中國自從1949年成立以後,歷經了70多年的發展。其中鄧小平爺爺提出的改革開放很重要。
讓中國的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今的中國,民營經濟比重超過了60%,在這同時也造就了大批的中國富豪,目前中國超過百萬美元的家庭人數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可見中國如今的經濟發展之快。
2019年,全球所有的私人財富已經達到了204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占據了60.7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占據23.6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候,就會誕生很多富豪,從2010年到至今,中國的富豪財富增長速度是130%,位居世界第一。當然這也跟中國從清朝的閉關鎖國之後,再到成立新中國,再到改革開放,所經歷的一系列的事之後,中國從一個落後的大國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非常大的關系。
在目前來看中國已經強大了,但還不是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人的慾望是無窮的,當一個地方的生活環境滿足不了自己的時候,就會想著換地方生活,當然發達國家就成了很多有錢人的選擇。有些富豪在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考慮移民他國。
世界上華人最多的10個國家:
1、泰國有:939萬華人。
2、馬來西亞有:665萬華人。
3、美國有:494萬華人。
4、印尼有:283萬華人。
5、新加坡有:254萬華人。
6、緬甸有:163萬華人。
7、加拿大有:148萬華人。
8、菲律賓有:135萬華人。
9、澳大利亞有:121萬華人。
10、韓國有:105萬華人。
雖然說泰國和馬來西亞占據了第一和第二,但這不是中國有錢人的選擇。中國富人移民的目的地大多數都會選擇一些發達國家,這就要說到移民到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了。這三個國家與我們中國都沒有什麼好感,並且這三個國家還是五眼聯盟之一。
要知道這三個國家與我們中國與沒有簽訂罪犯引渡條約的,也就是說如果移民去了這些國家,再發現犯罪了,我們無法及時將其引渡歸案。就如我們看過的一部電視劇:《人民的民義》,裡面最開始的時候,有一個叫丁義的人跑去了美國,因為沒有引渡條約,只能勸返,而不能在美國動手。這一點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1:在2015年,中國個人境外投資規模就達到了五點四萬億,占當時中國國家GDP的7%。這可不是一個小數。這是在2015年的時候,現在是2021年了,相信這個數據會再增加。
2:據全球財富遷移報告顯示,在2018年,中國富人移民到海外的人數比2017年中國富人移民到海外的人數增加了50%。
2018年中國富人移民到海外已經達到1.5萬人。本國人移民到其他國家,這一數據中國位居世界第一,比第二名俄羅斯高出一倍之多!
能夠移民出國的,必然是有錢人,有才華的人,這對中國來說造成的損失太大了。任何國家的富豪移民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資本外流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1: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去往發達國家。比如某些發達國家,確實在教育上比起中國要好。
2:為了企業上市移民去國外。
例如:俏江南的董事長張蘭就是為了企業上市才選擇移民的。
3:為了國外的福利。
4:不為人知的的個人原因和想法。
對於中國富人移民去國外,一般國家都歡迎的,因為只要你看過任何一個國家的移民政策,你都會發現,想要移民去一個國家,一般這個國家都會有一個資產達到多少,有多少錢。也就是說有錢人,有資金的人,去到一個國家是受歡迎的,因為國家需要發展,需要經濟。
對於中國富人移民去國外,其實看法都不一樣。有人認為這是個人自由問題,不應評價,確實如此,但如果涉及到國家呢,一個人在中國生活,在中國發家,在中國穩定的 社會 環境下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而後想要移民,這就不僅僅是個人自由的問題了。這就要說到對於國家和 社會 有一定的責任了。
其實中國的移民真的不用付出什麼,幾乎就沒有什麼代價,辦好手續就可以移民去國外了。只不過我們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只要移民去了國外,辦了綠卡,就說明自動放棄了中國國籍。
某些國家設置的移民門檻,其實就是為了窮人設置的,對於富人來說,想移民去國外太容易了,並且移民去的國家恐怕是要舉雙手歡迎去的。
所以中國富人移民基本上是想走就走,移民的代價可以忽略不計。中國之所以移民的人數位居世界第一,主要就是移民沒有什麼代價。
美國所謂的自由真的只是相對的,美國的稅收真的是各種收稅。
比如說:
美國的密蘇里州對於在21歲到50歲的人,只要未婚過的單身人士就需要交單身稅。
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看風景需要繳稅,住在海邊的加利福利亞的人,對於海邊的風景,每年需要交稅66美元到184美元不等。自動售貨機買新鮮水果吃,要交33%的稅。
美國的紐約有一種食物名為:切片百吉餅。買這種食物吃也是要交稅的。還有美容,身體上有穿環穿刺都是需要繳稅的。
在美國放棄美國國籍就要交稅,美國移民會有一個 棄國稅。
也就是說如果從美國移民的話,財產超過5萬美元的需要申報,即使主動申報的話,也繳納27.5%的棄國稅。不是主動報備,則需要繳納30%的棄國稅。
這里美國的繳稅,雖然說是個人資產,但這是包括國內的財富,連同海外所有的資產都要清算,在美國會有專門的部門給你清算價值。
除了要交棄國稅之外,在美國放棄美國國籍的時候,還需要做一些手續處理,這些手續費大約也有2350美元左右。是某些普通國家的十倍之多。
也正是因為這2點原因,在美國才沒有那麼多的人移民出去。哪怕是有很多人移民去了美國,又想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原來的國家,面對如此多的稅,也會不了了之。
例如:
1:曾經有一個移民,俄羅斯富豪奧格列也列夫移民去了美國之後,又想回到俄羅斯,想要放棄美國國籍,結果被迫交了6.3億美元的棄國稅,再加上一些名目繁多的罰款,最後他總共交了將近8億美元才放棄美國國籍,回到俄羅斯。
2:再比如我們熟悉的中國玻璃大王曹德旺,曾經也是移民去了美國,而後為了擺脫美國國籍,他也付出了2.6億人民幣才回到中國。
當然這種情況不多見,很少見的。美國人之所以這么做,是覺得本身在美國生活,走之前必然是需要回報國家的。美國 社會 提供了你賺錢的機會,你想輕易地被帶走並沒有那麼容易。
對比中國和美國的做法,美國是很好地把大部分的資金控制在了美國國內。當然我們中國也是很清楚的, 為此出了一些政策:
1:2019年,銀行的現金管理產品、信託現金管理產品和信託產品規模逐漸增大,這些線性產品的不斷擴張,將帶動更多的富人將資金留在國內投資。
2:中國銀監會通過禁止分期付款的規定。和公開方式增加非標准資金池業務來限制富人的資產轉移。雖然沒有美國那麼明顯,但是對富豪移民也起到了一定的限製作用。
以上做法,中國控制富豪移民,這個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及時的。
是中國的好政策、好環境給人們提供了掙錢的有利條件。富豪們有錢了 應該報愛祖國。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中國控制富豪移民,這個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及時,而且現在要必須要去實施的,我們應該要借鑒美國的這種控制富豪移民的辦法。
對富豪移民也應該學習美國,人可以走該交的稅得留下,國家應該強制管理富豪移民。所有財產按不同的財富和不同積累的細則實行嚴管。不同的人不同的對待。承擔 社會 責任,應該教育富豪有 社會 責任感,好的財富政策和機遇應該留給有 社會 責任感的企業家。
其實移民就跟離婚一樣,就算是離婚,也應有個財產分割,畢竟小孩撫養費還得按時交。控制富豪移民某些方面應該借鑒別人的經驗,該嚴格必須嚴格,不利於國家的漏洞必須得堵住,才能高質量發展經濟。
中國的富豪是靠什麼起家的,一般人能夠積累這么多財富嗎?不過話說回來,如果說移民是個人選擇,無權干涉,但是我希望它們可以永遠不要回來! 別一有事就想起來自己的炎黃子孫了。
㈩ 東南亞華裔富豪眾多,印度人口13億卻很少見,看看華裔歷史和人數
東南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這里華人眾多,多數人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上半葉中國移民的後裔。據統計,整個東南亞約有華僑、華人3348.6萬,約占東南亞總人口的6%,約佔全球4543萬華僑華人的73.5%。
他們在世界上也有著自己的稱呼——東南亞華人。這個特殊群體給全世界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的經濟實力。僅馬來西亞,70%的中小企業就被華人擁有。在這種環境下,也創造了眾多實力超群的華裔富豪。
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有「亞洲糖王」之稱,個人資產128億美元。郭鶴年旗下業務眾多,包括以香格里拉酒店為核心的酒店業務,以糧油業務為主的嘉里集團,最為知名的品牌就是今年剛剛在A股上市的金龍魚。
泰國首富謝易初,家族財富323億美元。旗下主要企業正大集團,以飼料業務為主,目前在中國業務包括正大種子,易初蓮花超市,正大制葯等十幾個品牌。
新加坡首富,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其個人財產達到138億美元。更令人吃驚的是,新加坡十大富豪中,有九位是華人。
這樣的東南亞華人富豪還有很多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讀者可以自行搜索。
而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為何卻幾乎看不到華人富豪呢?這其中又是何種原因呢?
首先,這里要先說明,印度不是東南亞國家,印度屬於南亞國家。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經濟實力也不容小覷,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這個國家顯而易見,完全擁有創造超級富豪的土壤。
2021年4月,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以845億美元財富名列《2021胡潤全球富豪榜》第10位。同時期,中國首富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626億美元財富名列第18位。
而在印度國內,幾乎看不到華裔富豪。如果你了解印度華裔的現狀,那麼你對此就完全明白了,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在印華僑華人只有約5000人,其中3000多人在加爾各答,1000多人在孟買,不到500人在新德里,剩下的分布在海得拉巴和班加羅爾等地。
這些華人大多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以及高中以下的學生,經營餐館以及出租房屋是主要收入來源。
新中國成立後,曾和印度有過甜蜜期,當時加爾各答的「中國城」就有兩萬多中國人,他們基本壟斷了加爾各答製革工業,大大小小的皮革加工廠、製鞋廠不下200家,餐飲食府更是遍布街巷。
但是自1962年中印戰爭後,印度對華人展開了瘋狂的一輪又一輪的迫害,大批華人的產業被印度政府沒收,很多華人遭到了嚴酷的迫害。自此這座唐人街開始了沒落,現在僅剩下2000餘人住在裡面。
在特定的 歷史 背景下,在印華人數量銳減,不少人回到祖籍地或遷至東南亞。到目前已經銳減到5000人左右,根本無法凝聚成一股力量,更不要說創造巨額財富,成為富豪了。
這些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華人早已在印度落葉生根,回到中國重新開始已經是不可能了,他們只能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試圖和當地人一樣一起生活,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也很難如願,還是遭受著不公平的待遇。
甚至在去年的《印度快報》上,曾刊登了一位華裔印度媒體人撰寫的文章,希望印度人能夠把自己當成13億印度人的一員來看待,而不要因為自己是華裔就將自己視為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