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世界大戰馬來西亞會發生什麼

世界大戰馬來西亞會發生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1-10 06:47:39

A. 」英國史上最大的災難「,當年馬來亞戰役英軍究竟有多慘

因為英國所有的力量都咋歐洲,剩下的軍隊裝備不足,士氣下降,所以才會失敗。

當時,英國與德國和義大利進行了激烈的戰斗。英國幾乎所有的主要力量都在歐洲和北非。東南亞僅剩下一個維持秩序的局部師。當時,盡管在東南亞的英軍人數超過10萬,但它只是三等殖民地的一支,大多數是石像鬼,而一半以上是新兵和後勤部隊。他們沒有任何戰鬥力。一線作戰部隊的戰鬥力只有大約40,000,但是這40,000人,無論裝備和訓練如何,即使裝備和訓練,也不屬於英國的二線留守部隊。這些留在東南亞的留守部隊不僅裝備不足,戰鬥力低下,而且由於當時英軍陷入嚴重困境,部隊士氣嚴重缺乏,而且他們無意打架。

B. 日本在什麼時候侵略馬來西亞了

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全面介入世界大戰,開始向英美荷蘭等國宣戰。42年年初,日本陸海軍入侵馬來亞。在很短時間內佔領馬來亞並擊沉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驕傲威爾士親王號戰列巡洋艦,使英國在亞洲全面限入被動

C. 殖民統治時期,馬來西亞分別受到哪幾個國家的統治

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在太平洋戰爭中還被日本佔領,解放後還曾經被英國繼續殖民統治。

1、葡萄牙佔領期

1511年,葡萄牙艦隊攻佔馬六甲,建立殖民地。麻六甲末代蘇丹馬哈茂德沙輾轉流亡於馬來半島與廖內群島,聯合各地數度意圖收復馬六甲不果,1641年,荷蘭聯合柔佛攻下馬六甲。

2、西班牙佔領期

在17世紀初,荷蘭建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在摩鹿加群島的貿易,隨後占據了爪哇島上的蘇丹國,1619年建立巴達維亞,隨後從巴達維亞擴展勢力到馬來群島。

3、英國佔領期

英國人於18世紀開始向東南亞擴張,1786年英國佔領檳榔嶼,1819年佔領新加坡和馬六甲,1826年英國將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合並成一個省,總稱馬六甲海峽殖民地。

4、日本佔領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雖然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的頑強抵抗,但日本在兩個月內就占據了馬來西亞。

(3)世界大戰馬來西亞會發生什麼擴展閱讀:

16世紀,西方海上霸權興起,馬六甲因其交通及戰略地位重要,引起西方列強覬覦和入侵,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

1867年4月海峽殖民地脫離英屬印度管轄,成為皇家殖民地,到20世紀初,馬來西亞完全淪為英國殖尼地,英國在侵佔馬來半島的同時,還入侵沙撈越和沙巴。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馬來亞經濟呈現明顯的畸形發展,為了大量開發錫礦及橡膠園,英國從中國及印度大量的引進勞工,使得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的社會特徵開始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英國又恢復對馬來亞的殖民統治,一年後,英國組成馬來亞聯盟。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正式宣布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

D. 馬來亞人民民族解放戰爭都經歷了什麼

馬來亞人民民族解放戰爭指馬來亞各族人民為了擺脫英帝國主義的殖民主義壓迫而進行的戰爭。1945年8月,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利用蘇聯對日本帝國主義宣戰而形成的有利局勢,把國家從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了出來。

日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佔領馬來亞的。但是1945年9月英國軍隊在馬來亞登陸,並企圖以武力在全國恢復殖民主義秩序。1945年12月,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和作為民主管理機構的人民委員會均被解散。

殖民主義統治的恢復,以及居民艱難的經濟狀況,引起了群眾性的罷工,並促進了解放運動的新高漲。在這一運動中,馬來亞共產黨所領導的無產階級起了主導作用。民族解放斗爭席捲全國。

1946年3月,國內所有反殖民主義力量組成了馬來亞民族聯合機構。

被工人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嚇破了膽的殖民主義者,於1948年6月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馬來亞共產黨和所有進步組織都被取締,它們的許多領導人被逮捕。但是馬來亞共產黨和民主組織的主要骨幹已轉入地下,並積極地開展了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的游擊斗爭。

1949年1月,馬來亞共產黨公布了為建立獨立的人民民主共和國而奮斗的綱領。

1949年2月,建立了有6000~8000人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全國各主要民族都有人參加。馬共中央直屬的軍事司令部領導了解放軍的戰斗活動。團是游擊隊的基本組織形式,它下轄連或者獨立排。在馬來亞的每個州至少有一個團在活動。游擊部隊依靠政治行政委員會來進行活動。在各州黨委領導下,該委員會保障游擊隊的供應,為他們偵察並幫助他們與當地居民建立聯系。

為了鎮壓游擊運動,英國殖民主義者動用了龐大的武裝部隊:近50個步兵營,正規警察部隊和由歐洲移民組成的警察後備隊。空軍保障了對陸軍的戰術支援,海軍封鎖了半島的沿岸地區。正規部隊總數達13萬人。

此外,殖民者還組建了非正規的「內部警衛隊」,其人數達20~25萬。殖民主義者在裝備和技術兵器方面擁有壓倒的優勢。

1949~1951年間,馬來亞民族解放軍部隊採用游擊戰,在1949~1951年,連續3次向殖民主義者實施了進攻。結果,截至1951年8月他們控制了馬來亞3/4的領土。

1952年殖民主義者急劇地加強了自己對付起義者的行動。1952年英國政府宣布的關於在最近的將來讓馬來亞獨立的決定,引起了起義隊伍的分裂。殖民主義者由於在兵力方面擁有優勢,所以在全國范圍內向游擊隊所控制的地區展開了進攻。在與起義者的斗爭中,英國當局運用了反叛亂作戰的策略。

他們打算粉碎大股的游擊隊和城鄉的起義者地下組織,控制交通線,隔斷殘存的游擊部隊的供應來源,以至最後從肉體上消滅他們。為了斷絕游擊隊與居民的聯系,殖民主義者建立了546個「新村」,1953年約58萬人被趕進圍有鐵絲網的「新村」,後來則達65萬人。

由於殖民主義者不斷的討伐,起義者撤退到國家的北部和東部,被迫進入熱帶叢林,並以小股部隊進行活動。

在許多地方他們被圍困,幾乎得不到食品。為了在熱帶叢林中搜捕起義者,殖民主義者利用了來自婆羅洲落後部落的士兵。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陸軍和空軍也參加了對起義運動的鎮壓。

與此同時,在游擊隊中進行了破壞活動,成立了假游擊隊,對被俘游擊隊員和居民大量灌輸反共產主義的思想。

國際局勢和世界力量對比有利於社會主義的變化,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對馬來亞各族人民英勇斗爭的支持,他們自己對殖民主義者進行的勇敢的抵抗,以及經濟與政治斗爭的加強,這一切迫使殖民主義當局在取得一些軍事成果的情況下也不得不耍一耍政治手腕。

1955年7月,他們進行了馬來亞聯邦立法會議的選舉,選舉中親英的聯盟黨獲勝。選舉之後成立的以馬來亞民族聯合機構主席拉赫曼為首的政府,同意了馬來亞共產黨關於通過談判恢復國內和平的建議。

面臨著民族解放革命運動可能進一步加強的局勢,大不列顛被迫滿足他們提出的主要要求。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邦宣布在英聯邦范圍內獨立。英帝國主義在馬來亞的經濟中仍把持著主要陣地,並對馬來亞的政治,特別是通過簽訂的共同防禦和互助協定,繼續施加重大影響。

盡管殖民主義者在軍事上擁有壓倒的優勢,但是馬來亞各族人民通過長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終於獲得了民族獨立。這是殖民主義體系崩潰過程的自然延續,出現這一過程是由於在衛國戰爭中蘇聯人民戰勝了法西斯集團,以及形成了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結果。

E. 馬來亞戰役的戰爭經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中東及蘇聯地區更受英國重視,在人力和物資上都獲優先分配。馬來人所希望得到,擁有300至500架戰機實力的空軍部隊,從來沒有實現。而當駐馬來亞英軍,面對配備超過200台坦克的入侵日軍時,卻發現守軍連一台也沒有。
英軍曾制定計劃,先發制人地入侵泰國南部,搶先破壞日軍的著陸點,並命名為鬥牛士行動。但最終行動並沒有被執行。馬來亞戰役開始於日本第25軍於1941年12月8日入侵馬來亞,日軍在馬來亞北部海岸的哥打巴魯實施兩棲登陸及開始向馬來亞東部海岸進攻,這與日軍在泰國的北大年府及宋卡港所實施的登陸行動相配合,他們將越過馬來西亞-泰國邊境進攻馬來亞西部地區。經過當日早上與泰國軍隊交火8小時後,日本人已強迫泰國政府借用泰國的軍事基地支援進攻馬來亞。早上4時正,17架日本帝國海軍轟炸機空襲新加坡,殺死61人及有超過700人受傷,這是首次針對新加坡的空襲行動,雖然空襲警報已經向起,但街上仍然燈火通明,而雲層亦阻礙盟軍高射炮尋找日軍轟炸機,沒有任何一架日軍飛機被擊落,它們全部安全返回在西頁的空軍基地。
1941年2月8日,停泊在新加坡的皇家空軍第62中隊的布倫亨轟炸機,它們正准備起飛往吉打亞羅士打的空軍基地駐防,中隊長佰翠·漢南從1941年6月駐防亞羅士打,後因向日本透露英軍的情報於12月被處決。
日軍首先遭到印度第3軍及數個英軍旅的抵抗,日軍很快就清除了印度軍在海岸線的抵抗之後更集中力量包圍及迫使印度軍投降。
日軍在馬來亞北部地面佔有很大優勢,因為他們有強大的空中支援,加上在裝甲部隊、互相合作、戰術及經驗均比盟軍優勝,尤其是日軍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中獲得很多經驗,盟軍方面沒有坦克,而日軍則使用腳踏車及輕型坦克,這令他們能輕易穿越馬來亞的熱帶雨林。
作為鬥牛士行動的代替,一個名叫Krohcol行動於12月8日展開,但印度軍很快便被已在泰國北大年府登陸的日軍第五師團擊敗。皇家海軍Z艦隊包括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及卻敵號和4艘驅逐艦,由海軍上將湯馬士·菲利普指揮在戰爭爆發前已到達該區,但由於日軍的空中優勢導致於1941年12月10日威爾斯親王號及卻敵號被擊沉,這令馬來亞東海岸門戶大開及容許日軍繼續進行登陸行動。
盟軍在馬來亞的空軍戰斗機中隊所配備的水牛戰斗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體型過大及裝備不佳;零件供應不足;支援人員不足;飛機場面對空中攻擊防守困難;缺乏清楚及協調一致的指揮結構;皇家空軍及皇家澳大利亞空軍中隊及人員間的敵對主義及;沒有經驗的飛行員缺乏適當訓練,他們在戰事爆發的頭一個星期付出慘重代價,導致一些飛行中隊需要合並及撤退到荷屬東印度。剩下的攻擊戰機都是過時的種類 - 布倫亨式、洛克希德赫德遜式輕型轟炸機及威格士式 魚雷轟炸機 - 這些飛機大部份在地面及空中很快已被日軍戰斗機擊落,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相反,一名布倫亨式飛行員,中隊長阿瑟·史夫卡因12月9日的攻擊獲頒授維多利亞獎章。而且,調查顯示出日本軍事情報部門聘請了一名英國軍官佰翠·漢南上校,這名與印度軍接觸的空軍聯絡官為間諜,當他開始提供情報後,日軍能在3天內摧毀所有在馬來亞北部的盟國空軍基地,漢南於12月10日被拘留及被帶到新加坡,但是日本人已獲得空中優勢。
12月11日,日軍在坦克支援下從泰國南下,在日得拉打敗了英國及印度軍隊及快速從東北部的哥打巴魯灘頭向內陸推進,以瓦解北部的防守,由於沒有真正的海軍力量存在,英軍不能阻止日本海軍在馬來亞海岸的行動,雖然這些行動對入侵部隊幫助不大,由於沒有剩下任何盟軍飛機,日本人主宰了天空,不斷從空中攻擊地面上的大英國協軍隊及平民。
馬來亞島嶼檳榔嶼從12月8日起每天都遭到日軍轟炸,被迫在12月17日棄守,武器、船隻、物資及一個仍可運作的電台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很多歐洲人從檳榔嶼撤退,而本地居民則落入日本人的魔掌,做成英國人的難堪及離間了英國人與本地居民的關系。
12月23日,由大衛·梅菲-里昂指揮的印度第11步兵師被命令阻擊日軍,但效用不大,到1月的第1個星期結束時,整個馬來亞北部已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同時,泰國又與日本帝國簽訂友好條約,以建立鬆散的軍事同盟,泰國被容許恢復對在馬來亞北部一些伊斯蘭教君主的領地的統治權,因此統一其佔領的區域,而日軍很快到達下一個目標,吉隆坡市,日本人於1942年1月11日沒有遇到抵抗下進入及佔領該城,不足200英哩外的新加坡島即將面對日軍的入侵。在仕林河戰役的災難後,印度第11步兵師奉命在吉隆坡阻擊日軍數天,在仕林河戰役中,2個印度步兵旅實際上被消滅,而另一個印度步兵旅亦在麻坡被消滅。
1月14日,日軍已經到達馬來亞南部省份柔佛州,他們在這里遇到由亨利·哥頓·本尼特指揮的澳大利亞第8師,日軍在這里遇到在戰術上的首次挫折,因為澳大利亞軍在金馬士市一帶建立了堅強防禦,戰役圍繞金馬士橋進行,日軍在此地付出了死傷600人的代價,但大橋卻在戰斗中被毀,日軍需花了6個小時的時間收復橋梁。
當日軍在金馬士西面攻擊澳大利亞軍的側翼時,一場在這次戰事中最血腥的戰役於1月15日在半島西海岸的麻坡河一帶爆發,本尼特派出已被削弱的印度第45旅(只有不半兵員已受訓練)去防衛麻坡河南岸,但被從海上登陸的日軍攻擊其側翼,整個旅被澈底擊潰,其旅長及屬下3個團的團長全部陣亡。
在澳大利亞中將查理士·安達臣的領導下,撤退的印度軍隊在澳大利亞軍的支援下組成麻坡軍,孤注一擲的進行了4天的戰斗,令其它大英國協的殘餘部隊可以從馬來亞北部撤退以避免被包圍,當麻坡軍到達了在巴里梳龍的橋梁及發現橋梁已被日軍佔領時,安達臣在死傷數字不斷上升下,命令所有人沖過去,一些人逃入附近的叢林、沼澤地及橡膠林地以尋找其步兵團在永平的司令部,135名受傷的士兵則落入日軍的魔掌,其中兩名士兵被拷打及永平大屠殺中被殺死,而安達臣則獲頒授維多利亞獎章。
1944年2月8日,停泊在新加坡的皇家空軍第62中隊的布倫亨轟炸機,它們正准備起飛往吉打亞羅士打的空軍基地駐防,中隊長佰翠·漢南從1941年6月駐防亞羅士打,後因向日本透露英軍的情報於12月被處決。
1月20日,雖然面對皇家空軍威格士式轟炸機的轟炸,日軍在興樓再作進一步登陸成功,大英國協軍隊的在柔佛最後防線的峇株巴轄-居鑾-豐盛一帶全線面對日軍的進攻,不幸地,帕西瓦爾拒絕在新加坡北面的柔佛建立固定防禦。
1月27日,帕西瓦爾接到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聯合司令部司令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的批准,命令部隊越過柔佛海峽撤退到新加坡。
1月31日,最後一批盟軍軍隊離開馬來亞, 盟軍工兵在連接柔佛及新加坡之間的新柔長堤炸開一個闊70尺(20米)的大洞(少數落伍的士兵在之後數天仍通過此長堤),日軍的突擊隊後來化身成新加坡居民利用小艇橫渡柔佛海峽,進攻新加坡。在少於兩個月的時間來,馬來亞戰役以大英國協軍隊被徹底打敗及徹出馬來半島作結束。接近50,000名英聯邦士兵被俘虜或被殺。1月下旬,佰翠·漢南已被認為勇敢的戰士及被以為已經陣亡,2月13日,新加坡戰役開始5天後,他被憲兵帶入市中心,再被帶到海邊及被處決,其屍體被拋入海中。14日佔領新加坡沿岸海軍基地。在日軍重重包圍下,8萬余守軍鬥志低落。
15日,珀西瓦爾率部投降。此役,日軍以傷亡約萬人的代價佔領馬來半島,打通了進攻荷屬東印度的戰略通道,給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防禦作戰造成不利態勢。從此新加坡這個『獅子城』,舉世聞名的要塞,屬於日本人了。山下奉文以傷亡9824人的代價,自北向南席捲馬來半島650英里,直至佔領新加坡。英軍傷亡略少於日軍,但是投降的軍人卻是13萬之多。這一勝利,是日軍有史以來最大的陸戰勝利。他們再次戲劇性地向全世界炫耀了武力。日本報紙大張旗鼓地宣傳:「大東亞戰爭大局已定;短短三天內攻下新加坡,只有我神武皇軍才能立此殊勛。」而大本營宣傳部長大平秀雄宣稱:「日本乃照亮世界和平的太陽。沐浴在陽光下者茁壯成長,抗拒陽光者唯有毀滅一途。美英兩國都應深思我日本千年熾熱的歷史。」

F. 誰有馬來西亞抗日和抗英的資料

馬來西亞由馬來半島的西馬及位於北婆羅州的東馬所組成。

在英國統治的時期,西馬都被稱為馬來亞 。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這個地區其中一個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方。

大約50,000年前,東馬砂勞越州的古老尼亞(Niah Cave〕洞里,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了。在西馬,內陸山區的原住民比馬來人更早就在這里居住了。

到了第七世紀,蘇門答臘的室里弗遜(Sri Vijaya)王朝則在南中國海的區域崛起成為最大的王朝。第十三世紀後半期,滿者伯夷(Majapahit〕王朝取代室里弗遜,馬來半島也跟著落入滿者 伯夷王朝的掌控中。

室里弗遜王朝的王子拜里米蘇拉,於大約1403年逃出滿者伯夷王朝的勢力范圍後,落腳在馬來半島的馬六甲,並在這里建立了歷史上聞名的馬六甲王朝。也是在這個時候,大約於十五世紀初,回教被引進馬六甲王朝。

馬六甲王朝在全盛時期,是個聞名於世的港口及經貿中心。中國明朝的鄭和就曾在七度下南洋的時候,到過馬六甲。為了促進兩國之邦交,明朝的公主漢麗寶更是被遠嫁到馬六甲來。

西方列強於十六世紀相繼而來,葡萄牙人於1511年消滅了馬六甲王朝,開始了馬來半島的殖民史。葡萄牙統治馬六甲到1641年,被荷蘭人所擊敗,馬六甲又 由荷蘭人所統治。英國人於十八世紀開始展延它對馬來半島的控制。1786年,萊特首登檳城,1819年萊佛斯佔領新加坡,1819年英國人和荷蘭人的交換 殖民地,使到英國人也獲得了馬六甲,並於較後成立了馬六甲海峽殖民地。

英國人和馬來蘇丹於1895年簽署的邦咯島協約,使到英國人的勢力進一步從馬六甲海峽殖民地延伸到內陸的馬來州屬。通過律政司的制度,英國人逐漸全面的控制了整個馬來半島及新加坡。在英國人殖民的時期,英國人為了大量開發錫礦及樹膠園,從中國及印度大量的引進勞工,使到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的社會特徵開始形成。

在北婆羅洲方面,沙巴從1882年就被英北婆羅公司統治,直到日本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攻入佔領為止。砂勞越則是英人查爾斯布洛克和汶萊蘇丹協議下所建立 起來的白人拉惹布洛克的天下。從1840年直到1942年,它都由布洛克家族所控制。在世界大戰過後,沙巴及砂勞越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入侵馬來亞,把英殖民政府擊潰並統治了馬來亞三年零八個月。日本投降後,英軍回歸馬來亞繼續其殖民。1948年,英殖民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況以對付馬來亞共產黨。

1940年代末期及1950年代所掀起的爭取獨立運動,終於使到英殖民政府讓馬來亞於1955年進行了第一次的全國選舉,由代表馬來人的巫統、代表華人的 馬華公會及代表印度人的印度國大黨所組成的聯盟(現在稱為國陣),橫掃了52議席中的51席。1957年8月31日,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獨 立。馬來文成為國語,回教成為國教。東姑阿都拉曼出任第一屆的首相,並被稱為國父。1963年,馬來亞聯同新加坡、沙巴及砂勞越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但 1965年,於東姑阿都拉曼及李光耀的政治分裂,新加坡宣布退出馬來西亞。

G.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略馬來西亞的資料

首先是馬來半島之役,1941年12月8日12時15分,在航空母艦和護航艦隊的支援下,日軍第5和第18師團由第25軍軍長山下奉文中將率領,分別在暹羅灣的宋卡、巴塔尼和哥打巴魯同時登陸,並以53000人的兵力和英國將領帕西瓦爾將軍所領率的8萬名英、澳、新、印、馬聯軍部隊作戰。由於後者在人員訓練、戰術准備及裝備不足的情況下,在日本海空優勢兵力的打擊下,兵敗如山倒。兵分三路的日軍,在1942年1月31日完成攻佔整個馬來半島的任務。在該役中,日軍共傷亡了4515人,而盟軍則大部分被俘。其中在1941年12月10日馬來半島外海的關丹海域,奉命增援的英國海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遭到52架日軍魚雷攻擊機和34架高空轟炸機的輪番攻擊,結果兩艘名艦均被擊沉。接著在1942年2月9日晚上10時,日軍再兵分兩路跨海登陸新加坡,將澳大利亞第27步兵旅擊潰後,迅速繼續挺進。1942年2月15日英軍投降,新加坡不到一星期就淪陷了。

H. 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哪些國家參與,在這期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時間:1941年6月22日
地點:德蘇邊境
人物:希特勒
事件:希特勒下令德軍分三路進攻蘇聯,蘇聯衛國戰爭爆發.

時間:1941年12月7日
地點:珍珠港
人物:山本五十六
事件:山本五十六下令日本海軍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日軍以極小的代價將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摧毀殆盡,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時間:1945年8月5日和8月7日
地點:日本城市廣島和長崎
人物:美國總統杜魯門
事件:杜魯門命令美國空軍攜帶兩顆原子彈對日本本土進行核轟炸,開啟了核時代,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核武器運用於戰爭之中,加速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

時間:1945年8月15日
地點:日本
人物:日本天皇
事件:日本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決定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大搏鬥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噴氣式飛機、飛航式導彈和彈道火箭,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達等。空軍、國土防空軍、潛水艦隊、空降兵兵團、工程兵和技術兵的作用增大了。這些對戰後各國的軍事思想、戰爭思想和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I. 什麼是馬來海戰

馬來海戰(1941年12月~1942年2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陸基航空兵在馬來半島關丹附近海域對英國遠東艦隊進行的海上作戰。

戰爭背景

馬來半島,亦稱克拉半島,是東南亞一狹長半島。南北長約1,127千米,最寬處322千米。半島北接大陸,西臨印度洋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南為新加坡海峽,東瀕泰國灣、南海,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線。其主要國家新加坡則扼守著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是阻擋日軍奪取荷屬東印度(現印尼)石油的天然屏障,戰略位置相當重要,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英國自19世紀初期,從荷蘭手中奪馬六甲以後,就一直延續了在馬來半島的統治。二戰開戰後,英國已無餘力顧及這塊屬地,在新加坡的部署已降到了最低的程度。

1941年下半年,德軍轉向東線進攻蘇聯,英國本土所受的壓力已逐漸減少,同時日本南下太平洋的意圖日趨明顯。丘吉爾決定派遣「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和護航艦只組成新太平洋艦隊(Z艦隊)奔赴遠東。12月4日,Z艦隊到達新加坡。這時馬來半島和新加坡陸軍部隊共有約8.8萬,由英國、澳大利亞、印度和馬來軍組成,帕西瓦爾中將負責指揮陸軍。空軍有約150架老式飛機,如美國淘汰的F2水牛式戰斗機。

而日軍方面,早已經對馬來半島虎視眈眈。為保證戰爭的後備資源供給,日本迫切需要佔領盛產石油的荷屬東印度群島(現印尼)。而要取得荷屬東印度,就必須先經過英屬的馬來半島。於是日軍還是策劃對馬來半島的進攻。日軍將作戰部隊兵分兩路:一路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已經進佔印支南部的近衛師團,從陸上進入泰國,佔領曼谷後,沿馬來半島南下;另一路是山下奉文中將率領的第5和第18師團,分批從海上登陸。為了支援登陸行動,日本海軍以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指揮的南遣馬來艦隊負責掩護,下轄重巡洋艦5艘、輕巡洋艦4艘以及護衛艦只。雙方都為即將而來的戰斗做好了准備。

戰爭經過

12月4日,就在英國Z艦隊到達新加坡的同時,日本浩浩盪盪的登陸艦隊也從海南三亞起航,向馬來半島進發。12月6日日本登陸艦隊轉向西北,佯裝開往曼谷,聲稱要切斷印度與中國之間的運輸線。12月7日上午,英軍偵察機發現日軍艦船,英軍判斷日軍將先在泰國登陸。其實,這支登陸輸送隊於7日12時已突然轉向,分兵數路,駛往哥打巴魯(馬來亞)、北大年(泰國)和宋卡(泰國)。1941年12月8日凌晨1時45分,入侵艦隊的南路5,000多名日軍在4艘驅逐艦交叉火力的掩護下在哥打巴魯登陸。這時4,500海里以外的珍珠港以北,突襲機群正在准備起飛。兩個小時後,日本登陸部隊擊退了哥打巴魯的守軍,控制了日本新帝國的第一個灘頭堡,珍珠港的突襲機群也飛臨美太平洋艦隊上空。隨後宋卡和北大年的登陸部隊也成功地守住了陣地。並且各地的登陸兵上岸後,迅速搶占附近的機場。8日天明後,日軍航空兵對馬來半島尚未被其地面部隊佔領的機場和新加坡航空基地進行多次空襲,英國的空軍已損失殆盡。12月8日下午,菲利普斯中將在沒有空中掩護、敵情不明的情況下率領Z艦隊冒險出航。12月10日,Z艦隊終於難逃厄運,日軍第22航空隊85架飛機用2個小時干凈利落地將「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擊沉,遠東海軍主力不復存在了。

就在海上戰爭如火如荼之時,陸上部隊也開始行動。日軍由山下奉文將軍率領的登陸部隊(第5師團、第18師團),從宋卡、北大年等地登陸,而後向馬來半島西南穿插,然後沿西海岸向南推進。牽制分隊從哥打巴魯登陸,而後從馬來半島東海岸南下。兩股日軍在輕型坦克和空軍的支援下隆隆南下,多數日軍備有自行車。12月11日,由英軍希思將軍指揮的印度第11師首先和日軍交火,盡管印度軍隊在數量有三比一的優勢,但部隊訓練很差,裝備處於劣勢,「軍官與士兵的團結意識又幾乎等於零」,所以這樣一支軍隊與日軍對抗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12月19日,日軍西路部隊分隊佔領了檳榔嶼上的英空軍基地,消除了英聯邦軍隊從印度、緬甸方向對馬來半島守軍進行空中支援的可能性。西路主力沿西海岸急速南下。東路部隊於1942年1月6日攻佔關丹,然後向柔佛州前進。西路部隊於1942年1月11日攻進馬來亞首府吉隆坡,然後繼續前進。有人曾這樣描寫此時的英日軍隊,「失敗的陰影像瘟疫一樣在英軍中蔓延,而且撤退很快就變得無法控制,越來越多的裝備落在日軍手中。日本空軍可以在英國的機場裝上英國的燃料往英國的陣地上投英國的炸彈。日本步兵騎著自行車緊緊追趕撤退的英聯軍,他們三人一排,又說又笑,好像是去看足球比賽。數以百計的車輪匯成嘈雜一片,潰退的印度軍隊驚恐萬分,以為是坦克在追趕他們。」1942年1月下旬,英軍增援部隊終於運抵新加坡,其中包括英軍第18師和50架颶風戰斗機。但是由於馬來半島大部分已失守,陸軍部隊已來不及運往前線;而由於訓練和裝備問題,增援而來的英戰斗機在與日軍的交鋒中又一敗塗地。1月25日,帕西瓦爾將軍下令向新加坡作最後的撤退。2月1日,英軍炸毀了連接新加坡與柔佛州的1,000餘米長的海峽堤壩,新加坡成為一座真正的島嶼,英軍剩餘的海軍部隊都堅守在此。但是新加坡的防禦是針對海上進攻的,岸炮只有極少數可以作大角度旋轉,所以對付後面的登陸毫無用處。此時新加坡還有英、澳、印聯軍約8萬人,糧食彈葯雖較為充足,但士兵士氣低落。

1942年2月8日,日軍在修整一周後,又一次向新加坡發起攻擊。日軍先是派出炮兵和航空兵對新加坡島上的火炮陣地、機場等設施進行了猛烈轟炸。隨後,近衛師團在新加坡東北角的開闊地帶佯裝登陸,使守衛在東北部的英軍主力第18師不能向其他處調動。2月8日夜,日軍主力第5和第18師團乘沖鋒舟在長堤以西灌木和沼澤地登陸,守在這里的是疲憊不堪且疏於防範的澳大利亞軍。日軍登陸後,著手建立並鞏固登陸場,隨後近衛師團也向西轉移並在登陸場登陸。日軍3個精銳師團並肩向南推進。至2月14日,日軍先後佔領了提馬高地、因保丁水庫和加蘭機場等要地,並對城區造成三麵包圍之勢,同時加緊空襲。2月15日,在日軍登陸一周後,帕西瓦爾簽訂了無條件投降書,新加坡落入日軍之手。 戰爭結果及評價

在馬來海戰中,日本人用3架飛機和18名飛行員的代價擊沉了英國「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佔領了新加坡。這樣日本通向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的大門就敞開了一半,下一步日本的目光盯向了麥克阿瑟駐守的呂宋島菲律賓。而對於英國,丘吉爾這樣說道,「英國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規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從軍事理論上來看,這次英國戰列艦在公海航渡中被日本飛機擊沉,在海戰史上還是第一次。它宣布了戰列艦和大炮控制海洋時代的結束;它表明,沒有空中保護的水面艦隊已經過時了。

J. 二戰印尼及馬來西亞如何解放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向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爭初期,日軍於各地戰無不勝,佔領了太平洋約四分之一的地域和俘虜大批歐美國家士兵,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大量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本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進行兩線攻勢。1945年,美軍已收復了菲律賓和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與海軍對後者進行轟炸與封鎖,但日本堅決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布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對日宣戰,出兵滿洲。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1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2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2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1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