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巴巴什麼意思

馬來西亞巴巴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1-14 17:33:21

㈠ 什麼是娘惹,巴巴文化

【簡介】
巴巴文化指巴巴娘惹文化。是馬六甲很有特色的一種文化。
編輯本段【起源】
巴巴娘惹是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印尼)和室利佛逝國(新加坡)一帶的大明國後裔,是中國人和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稱為baba nyonya,巴巴娘惹是翻譯,是土生華人,在馬六甲,檳城和新加坡都比較多。男性稱為巴巴(baba),女性稱為娘惹(nyonya)。有關巴巴娘惹的來源,人們認為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馬六甲王朝時期,那些從中國福建一帶漂洋過海而來的移民,他們大多數是中上層為官的或是殷實的商賈人家,到了馬六甲以後沒有再返回中國,而娶了當地的馬來女子生下的後代;也有的一部分據說是當年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五次來馬六甲駐節,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來,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後代。 在政治上,「巴巴」們仍保留濃厚的中國意識,這與中國清朝政府的海外政策有密切關系。1881年、1890年清廷先後在新加坡與檳城設立領事館,以加強與華人社會的聯系。清政府除賜封當地華人領袖以正式的官銜個,還充許華人富豪買官銜。1877年至1911年間,新加坡和馬來半島共有295名上層華人擁有清朝各種官銜。其中非獻捐等方式取得官銜者僅5人。清朝廷這種鬻官制度在維系海外華人與祖國的聯繫上產生了重要作用。因為擁有中國官銜的華人在心理上自然認為自己是中國臣民,因而也就更加關切中國政局,維護中華文華。因此,馬來西亞「巴巴」社會雖然融入了許多當地文化因素,卻始終保持了中華文華的一些重要特點。當然,巴巴和巴巴文化現象並非馬來西獨有,在印度尼西亞也有。
編輯本段【習俗】
早期的馬來亞,對於外族與本地的馬來人通婚,並沒有宗教上的束縛(現在則不同,凡外族人與馬來人通婚,必須先皈依伊斯蘭教),所以與當地馬來女子通婚後的華裔,仍然保留原來的宗教信仰,信仰佛教或道教,他們的很多習俗與禮節都是沿襲中國的傳統。娘惹少女或已婚少婦,如同中國的大家閨秀,大多足不出戶,常年呆在家中,故而常常以刺綉或製作一些手工藝品來消磨時間。 對於華人的一些傳統節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視,過春節,作為子孫或年幼的一輩,得跪著磕頭、敬茶及祝安。逢春節、清明、農歷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講究,要擺三牲及飯菜等,要擺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餚上供。 在婚俗上,巴巴娘惹的家庭也非常講究「門當戶對」,那些有權勢的華人甲必丹、亭主、殷商家族之間常常聯姻。新郎身穿長袍馬褂,頭帶瓜皮帽,新娘則身穿裙褂、霞披,頭戴鳳冠,身上有眾多點綴的飾物。在二戰前,巴巴娘惹在舉行婚禮時,依然沿用三跪九叩的清朝古禮,娶親用花轎,鑼鼓喧天,熱熱鬧鬧。 男方的家長對於新娘是否是處女極為重視與苛求,在新婚後,要由媒婆負責將處女布拿出來給男方雙親過目。 既然巴巴娘惹是華巫混血的後代,他們身上必然有異於純華人的習俗。在巴巴娘惹家庭中,講的是一口流利的馬來語,這是他們日常用語,不過也摻雜了一些福建方言,他們對普通華語一竅不通。特別是那些娘惹,平時的衣著打扮與馬來女子無異,身穿沙龍或娘惹裝(類似馬來婦女裝),口中喜愛咀嚼栳葉。在飲食習慣上,巴巴娘惹也有自成一統的「娘惹餐」,它兼有華人、馬來人、印度族人以及以葡萄牙人為主的歐洲人的飲食特點,在烹飪方法和使用的餐具器皿方面都比較講究,調料中自然少不了咖喱和辣椒,口味以酸辣為主,別具一格。要想品嘗正宗的娘惹餐,就要到荷蘭街的由昔日巴巴豪宅改建的餐館去,那裡從室內的布置陳設,到餐桌上的菜餚,都是最地道、純正的娘惹餐飲食文化的精華。 目前巴巴與娘惹的人數不多,沒有精確的統計,估計數目大約不到萬人,據說荷蘭街上也只剩下10餘戶人家了。
編輯本段【相關】
「娘惹」本是指中國人與馬來人通婚的女兒,娘惹秉承了中國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出嫁前就是個烹飪能手。娘惹身上遺傳著中華婦女美德,勤勞儉朴,也將中華菜餚烹飪方式與馬來菜餚原料自成一體做成娘惹菜,既有中國菜的內蘊,又有馬來菜的特色,呈現出的一種新的口味,風靡南洋,這些特點都體現在娘惹菜里。

㈡ 荅荅是什麼意思

峇峇(音bābā),又作「巴巴」。峇峇和娘惹或稱土生華人是指數百年來居住在馬來西亞,印尼或新加坡的當地華人。這些華人都在文化上受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

荅荅娘惹是音譯,在土生華人,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檳城、新加坡都比較多。男性稱為Baba 「荅荅」,女性稱為Nyonya「娘惹」。


(2)馬來西亞巴巴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荅荅娘惹服飾習俗:

娘惹服飾實際上就是把馬來傳統服裝改成西洋風格的低胸襯肩,加上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其顏色不僅有中國的大紅粉紅,也保留了馬來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綠。服裝上點綴的圖案,則是中國傳統的花鳥魚蟲、龍鳳呈祥。

至今在新加坡,很多政治要員的夫人,還有些名人夫人,要出國或招待貴賓時,也會選擇一些現代化的娘惹服裝,因為他們覺得穿娘惹服裝很能代表新加坡。

㈢ 微信地址 馬來西亞吧巴什麼意思

吧巴的正確寫法是【峇峇】。這是指中國移民和東南亞原住民女人的後裔;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1960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後來被馬來西亞政府歸類為華人。

㈣ 巴巴人的意思為什麼被稱為巴巴人

巴巴人就死巴巴人

㈤ laksa是什麼啊

laksa是馬來西亞娘惹菜的一種麵食料理,叫做叻沙。

叻沙是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存在的峇峇文化(即華人混合)的地道食品,通常用作面條的湯底。材料包括蝦米、蝦羔、蒜茸、乾蔥、辣椒、香茅、南姜及椰汁。

叻沙大致分為咖喱叻沙及亞三叻沙,亞三叻沙就是用魚熬出來、略帶酸味的濃湯。亞三叻沙的用料包括切碎的鯖魚魚絲,黃瓜、蔥、紅辣椒、菠蘿、生菜、一般薄菏、叻沙薄菏。亞三叻沙通常配以米線或米粉上碟。

(5)馬來西亞巴巴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娘惹菜的特色:

娘惹菜雖然使用了大量的南洋香料,看起來和馬來菜或印度菜很相似,但味道卻有出入。例如亞參魚,看似咖哩魚,但味道卻偏酸及沒有椰漿,還能嘗到魚肉的鮮甜味,符合中餐強調原汁原味的理念。

舊時代的娘惹,多屬於家裡的大家閨秀。平日足不出戶的她們,家裡的廚房成了消磨時間的好地方;女兒在家時,在廚房和母親學習和研究做菜,出嫁後,不管家婆是要試探媳婦的烹飪實力,還是要把自己的手藝傳給她,都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㈥ 「娘惹」與「巴巴家庭」是什麼意思

巴巴娘惹(或稱土生華人/僑生)是指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和室利佛逝國(印尼和新加坡)一帶的中國明朝商人與當地馬來人通婚生下的子女。男性稱為「巴巴」,女性稱為「娘惹」,通稱為「巴巴娘惹」。
此外,峇峇(巴巴)亦特指一個自稱並被稱為「峇峇」的華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馬六甲以及馬來西亞獨立前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華人講馬來語,他們也自稱為「Peranakan」--馬來語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華人,這一詞本用來識別「峇峇人」與「新客」--也就是從中國來的移民。在19世紀的馬來半島,這樣的分別很明顯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兩者的生活習慣和政治意識不太一樣。雖然現在的馬來西亞華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詞已成為「峇峇人」的專用自稱。

㈦ 小娘惹里的巴巴是哪個地方的人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巴巴」和「娘惹」是中國大陸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新加坡和馬六甲等地華人後裔的代稱。中國人和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男的叫baba(巴巴),女的叫nyonya(娘惹)。

㈧ 什麼是巴巴文化

簡介】巴巴文化指巴巴娘惹文化。是馬六甲很有特色的一種文化。 [編輯本段]【起源】巴巴娘惹是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印尼)和室利佛逝國(新加坡)一帶的大明國後裔,是中國人和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稱為baba nyonya,巴巴娘惹是翻譯,是土生華人,在馬六甲,檳城和新加坡都比較多。男性稱為巴巴(baba),女性稱為娘惹(nyonya)。有關巴巴娘惹的來源,人們認為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馬六甲王朝時期,那些從中國福建一帶漂洋過海而來的移民,他們大多數是中上層為官的或是殷實的商賈人家,到了馬六甲以後沒有再返回中國,而娶了當地的馬來女子生下的後代;也有的一部分據說是當年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五次來馬六甲駐節,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來,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後代。 [編輯本段]【習俗】早期的馬來亞,對於外族與本地的馬來人通婚,並沒有宗教上的束縛(現在則不同,凡外族人與馬來人通婚,必須先皈依伊斯蘭教),所以與當地馬來女子通婚後的華裔,仍然保留原來的宗教信仰,信仰佛教或道教,他們的很多習俗與禮節都是沿襲中國的傳統。娘惹少女或已婚少婦,如同中國的大家閨秀,大多足不出戶,常年呆在家中,故而常常以刺綉或製作一些手工藝品來消磨時間。
對於華人的一些傳統節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視,過春節,作為子孫或年幼的一輩,得跪著磕頭、敬茶及祝安。逢春節、清明、農歷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講究,要擺三牲及飯菜等,要擺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餚上供。
在婚俗上,巴巴娘惹的家庭也非常講究「門當戶對」,那些有權勢的華人甲必丹、亭主、殷商家族之間常常聯姻。新郎身穿長袍馬褂,頭帶瓜皮帽,新娘則身穿裙褂、霞披,頭戴鳳冠,身上有眾多點綴的飾物。在二戰前,巴巴娘惹在舉行婚禮時,依然沿用三跪九叩的清朝古禮,娶親用花轎,鑼鼓喧天,熱熱鬧鬧。
男方的家長對於新娘是否是處女極為重視與苛求,在新婚後,要由媒婆負責將處女布拿出來給男方雙親過目。
既然巴巴娘惹是華巫混血的後代,他們身上必然有異於純華人的習俗。在巴巴娘惹家庭中,講的是一口流利的馬來語,這是他們日常用語,不過也摻雜了一些福建方言,他們對普通華語一竅不通。特別是那些娘惹,平時的衣著打扮與馬來女子無異,身穿沙龍或娘惹裝(類似馬來婦女裝),口中喜愛咀嚼栳葉。在飲食習慣上,巴巴娘惹也有自成一統的「娘惹餐」,它兼有華人、馬來人、印度族人以及以葡萄牙人為主的歐洲人的飲食特點,在烹飪方法和使用的餐具器皿方面都比較講究,調料中自然少不了咖喱和辣椒,口味以酸辣為主,別具一格。要想品嘗正宗的娘惹餐,就要到荷蘭街的由昔日巴巴豪宅改建的餐館去,那裡從室內的布置陳設,到餐桌上的菜餚,都是最地道、純正的娘惹餐飲食文化的精華。
目前巴巴與娘惹的人數不多,沒有精確的統計,估計數目大約不到萬人,據說荷蘭街上也只剩下10餘戶人家了。 [編輯本段]【相關】「娘惹」本是指中國人與馬來人通婚的女兒,娘惹秉承了中國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出嫁前就是個烹飪能手。娘惹身上遺傳著中華婦女美德,勤勞儉朴,也將中華菜餚烹飪方式與馬來菜餚原料自成一體做成娘惹菜,既有中國菜的內蘊,又有馬來菜的特色,呈現出的一種新的口味,風靡南洋,這些特點都體現在娘惹菜里

㈨ 新加坡的娘惹和巴巴是什麼意思

男性稱為峇峇(巴巴),女性稱為娘惹。

中國人和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稱為baba nyonya,巴巴娘惹是翻譯,是土生華人,在馬六甲,檳城和新加坡都比較多。男性稱為巴巴(baba),女性稱為娘惹(nyonya)。

有關巴巴娘惹的來源,人們認為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馬六甲王朝時期,那些從中國福建一帶漂洋過海而來的移民,他們大多數是中上層為官的或是殷實的商賈人家,到了馬六甲以後沒有再返回中國,而娶了當地的馬來女子生下的後代;

也有的一部分據說是當年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五次來馬六甲駐節,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來,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後代。

(9)馬來西亞巴巴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習俗

峇峇娘惹大多接受英文教育,雖然他們不會講中文,但卻依然保留華人傳統的婚喪嫁娶等風俗和傳統禮儀。峇峇娘惹的文化融合了華族與馬來族的特色,無論在服飾或是飲食都獨樹一格。

鮮艷的色澤與花紋,以及風情獨特的剪裁設計是娘惹服飾(Kebaya)的特色。一般上來說,峇峇的服飾包括中山裝與西裝,娘惹裝則大多啟迪自馬來傳統的沙龍服飾。

峇峇娘惹的飲食同樣也融合了華族和馬來族的烹調特色,並成了獨特的菜系:娘惹餐。與中餐相比,娘惹餐的口味偏重,但又不似馬來餐那麼辣。

一些娘惹麵食,例如湯汁混合椰漿的「拉沙」(Laksa),以及攙以酸辣湯汁的馬來炒米粉(Mee Siam),都是當地常見的小吃。在馬六甲稍微逛逛,便能發現不少娘惹餐館。

峇峇娘惹的住宅還保持著中國氣派。大廳和走廊里擺著的都是古香古色的中式雕木傢具,中國味道濃郁。

馬六甲有一條逾百年悠久歷史的街道,那是著名的雞場街(Jonker Walk)。街道兩旁都是傳統的中式建築,街上有很多古董店、紀念品店和小餐館,當地華人的一些宗鄉會館,象「福建會館」、「海南會館」等,也都設在這條街道上。整條街道顯得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華族文化氣息。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答荅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m),但由於某些政治因素而被馬來西亞政府歸類為馬來西亞華人,從此失去了土著身份。

峇峇演變成一個特指的華入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馬六甲以及馬來西亞獨立前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娘惹有著融合中國與馬來西亞的獨特文化與習俗,在馬來西亞尤為凸顯。

㈩ 馬來西亞里的小娘惹和巴巴什麼意思

娘惹,是指中國人和馬來西亞人通婚的女性後代。早期馬來西亞人與華人通婚的後代,男性稱為巴巴(Baba),女性稱為娘惹(Nonya)。據說在馬來西亞的中國女性後裔個個 都是烹飪能手,娘惹把中國菜餚烹飪方式與南洋烹飪原料結合,做出的菜餚自成一派叫做「娘惹菜」 。娘惹菜既有中國菜的內蘊,又有馬來菜的特色,集合兩地烹飪特點呈現出一種新的口味。是令人交口稱贊的南洋菜式之一,自成一派。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1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