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蚊毒症怎麼樣

馬來西亞蚊毒症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2-11 01:51:02

1. 什麼是馬來西亞毒蚊症

骨痛熱症,是由骨痛熱症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它是由屬於黑斑蚊的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與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先叮咬患者後,成為「病媒蚊」,其它健康的人可能因這只病媒蚊叮咬而感染。有可能出現極度疲倦及抑鬱症狀,偶然病者會惡化至骨痛溢血熱症,並進一步出血、休克,甚至死亡。骨痛熱症產生的並發症往往是病人致死的主因。
毒蚊是白天0700到1900叮人的, 與晚上活動的普通蚊子不同!

2. 說說你所認為最恐怖的是什麼

怕的是,我一轉身,就是世界未日子!

3. 什麼叫登革熱AH3型病毒 要詳細的!

骨痛熱的另一名詞登革熱,登革一詞由英語Dengue一詞翻譯而來。Dengue由來也眾說紛紜,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原自斯瓦希里語(Swahili)中的Ki-dinga pepo,意思是突然抽筋,猶如被惡魔纏身。在台灣被稱為「天狗熱」或「斷骨熱」。 目前,對這種病的最早來源仍然眾說紛紜。 人類最早記錄,是在晉朝時,有文獻記錄了類似骨痛熱症的病。 近代歷史上,登革熱疾病的醫學文獻記錄是: 1779年於開羅發生 1779年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發生 1780年在菲律賓也有相似的疾病發生 1780年在美國的費城也發生 1780年在印度的馬得拉斯也發生 1873年在台灣的澎湖縣發生 1897年在澳大利亞出現 1910年在貝魯特出現 1916年-1931年之間在台灣相繼發生 1917年中國海南省也傳出疾病發生,據資料顯示,可能是第3型骨痛病毒造成的。(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1928年在希臘出現,造成約一千人死亡 2009年9月在中國浙江省義烏市義亭鎮出現登革熱,有4個村200多例疾病發生。 從此以後,世界各地相繼傳出發生骨痛熱症。 至今登革熱的名詞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登革熱在東南亞地區造成日本軍隊和盟軍的傷亡人數增加後,日本和美國科學家便積極投入研究,1943年日本科學家首次發現登革熱病毒,美國也相繼發現這病毒。其病因學直至1944年才被了解,1952年登革熱病毒首次被分離了出來,也依血清學方法定出一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1 virus)及二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2 virus);1956年在馬尼拉從患有出血性疾病的病人身上分別分離出三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3 virus)及四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4 virus)。 除了人類埃及斑蚊(Aedes mosquitoes)外,登革熱病毒的自然宿主尚有低等靈長類(黑猩猩、長臂猿、彌猴),1931年Simmons等學者首先證實登革熱病毒可經由猴子傳播猴子或經由猴子傳播給人,1978年Rudnick學者於馬來西亞森林區捕獲之Aedes (Finlaya) niveus complex分離到四型登革熱病毒,1984年Yuwono等學者於馬來西亞、越南、高棉、印尼及菲律賓森林區彌猴身上發現四型登革熱病毒抗體。

1987至1990年南台灣大流行時,由捕獲之成蚊埃及斑蚊(學名Aedes aegypti)體內分離到的骨痛熱病毒,證實為台灣型之登革熱感染病毒;而白線斑蚊(學名Aedes albopictus)卻一直SM未分離到登革熱病毒,但1983年Rosen等學者證實四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4 virus)能藉由SM白線斑蚊垂直傳播給下一代。 1993年Chen W-J, Wei H-L, Hsu E-L, Chen E-R等學者也證實白線斑蚊確實具有傳播一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1 virus)之能力,白線斑蚊在台灣之分布較埃及斑蚊廣,且大部份地區密度均高於埃及斑蚊,故白線斑蚊仍為不可忽視的登革熱病媒蚊之一。 自1953年開始,於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等地,陸續發現一種變異型之登革熱,主要侵襲對象為3至10歲的兒童,會造成嚴重且致命的出血性登革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或骨痛休克綜合症(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其死亡率達12%至44%。
編輯本段什麼是登革熱(dengue fever)
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各地發生過多次大流行,病例數百萬計。在東南亞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國於1978年在廣東流行,並分離出第Ⅳ型登革熱病毒。此後,於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離出Ⅰ、Ⅱ、Ⅲ型病毒。
編輯本段登革熱[病原學]
登革熱病毒屬B組蟲媒病毒,現在歸入披蓋病毒科(togaviridae)黃熱病毒屬(flavivirus)。病毒顆粒呈啞鈴狀(700×20--40nm)、棒狀或

球形(直徑為 20--50nm)。髓核為單股線狀核糖核酸(RNA)。病毒顆粒與乙型腦炎病毒相似,最外層為兩種糖蛋白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異性抗原,用中和試驗可鑒定其型別。登革病毒可分為4個血清型,與其他B組蟲媒病毒如乙型腦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應。 登革病毒在1~3日齡新生小白鼠腦、猴腎細胞株、伊蚊胸肌及C6/36細胞株內生長良好,並產生恆定的細胞病變。但接種猴子、猩猩和其他實驗動物,不產生症狀。 登革病毒對寒冷的抵抗力強,在人血清中貯存於普通冰箱可保持傳染性數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熱,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滅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線或0.05%福爾馬林可以滅活。
編輯本段登革熱[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
未發現健康帶病毒者。患者在發病前6~8小時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顯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間,輕型患者數量為典型患者的10倍,隱性感染者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傳染源,叢林山區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雖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學證據,但作為傳染源,尚未能確定。
(二)傳播媒介伊蚊
已知12種伊蚊可傳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廣東、廣西多為白紋伊蚊傳播,而雷州半島、廣西沿海、海南省和東南亞地區以埃及伊蚊為主。伊蚊只要與有傳染性的液體接觸一次,即可獲得感染,病毒在蚊體內復制8--14天後即具有傳染性,傳染期長者可達174日。具有傳染性的伊蚊叮咬人體時,即將病毒傳播給人。因在捕獲伊蚊的卵巢中檢出登革病毒顆粒,推測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儲存宿主。
(三)易感人群
在新疫區普遍易感。1980年在廣東流行中,最小年齡3個月,最大86歲,但以青壯年發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區,20歲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檢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體,因而發病者多為兒童。 感染後對同型病毒有免疫力,並可維持多年,對異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同時感染登革病毒後,對其他B組蟲媒病毒,也產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熱流行後,乙型腦炎發病率隨之降低。
(四)流行特徵
1.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條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均可發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時間之後,可逐漸向周圍的城鎮及農村傳播,在同一地區,城鎮的發病率高於農村。 2.季節性 發病季節與伊蚊密度、雨量相關。在氣溫高而潮濕的熱帶地區,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發病。我國廣東、廣西為5~10月,海南省3~10月。 3.突然性 流行多突然發生,不少國家在本病消慝十餘年之後突然發生流行,我國40年代在東南沿海曾有散發流行,至1978年在廣東佛山突然流行。 4.傳播迅速,發病率高,病死率低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首先發生登革熱,迅速波及幾個市、縣。1980年3月海南省開始流行,很快席捲全島,波及廣東內陸幾十個省、市。病死率0.016%~0.13%。本病可通過現代化交通工具遠距離傳播,故多發生在交通沿線及對外開放的城鎮。
編輯本段登革熱的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登革病毒通過伊蚊叮咬進入人體,在網狀內皮系統增殖至一定數量後,即進入血循環(第1次病毒血症),然後再定位於網狀內皮系統和淋巴組織之中,在外周血液中的大單核細胞、組織中的巨噬細胞、組織細胞和肝臟的Kupffer氏細胞內再復制至一定程度,釋出於血流中,引起第2次病毒血症。體液中的抗登革病毒抗體,可促進病毒在上述細胞內復制,並可與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時抑制骨髓中的白細胞和血小板系統,導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出血傾向。 登革出血熱的發病原理有三種假說
一是病毒株的毒力不同
Ⅱ型病毒引起登革出血熱,其他型病毒引起登革熱。
二是病毒變異
認為病毒基因變異後導致毒力增強,但目前病毒變異的證據尚不充分。
三是二次感染學說
認為第一次感染任何型登革病毒,只發生輕型或典型登革熱,而當第二次感染後,不論哪一型病毒,即表現為登革出血熱。有人報告55例登革出血熱患者,其中51例均為二次感染。其機理是,當第二次感染時,機體出現回憶反應,產生高滴度的IgG,與抗原形成免疫復合物。和大單核細胞或巨噬細胞表面Fc受體結合,激活這些細胞釋放可裂解補體C3的蛋白酶、凝血活酶和血管通透因子。這些酶和因子再激活補體系統和凝血系統,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及血液有形成分滲出,引起血液濃縮、出血和休克等病理生理改變。
病理變化
有肝、腎、心和腦的退行性變;心內膜、心包、胸膜、胃腸粘膜、肌肉、皮膚及中樞神經系統不同程度的出血;皮疹內小血管內皮腫脹,血管周圍水腫及單核細胞浸潤。重症患者可有肝小葉中央壞死及淤膽,小葉性肺炎,肺小膿腫形成等。登革出血熱病理變化為全身微血管損害,導致血漿蛋白滲出及出血。消化道、心內膜下、皮下、肝包膜下、肺及軟組織均有滲出和出血,內臟小血管及微血管周圍水腫、出血和淋巴細胞浸潤。腦型患者屍檢可見蛛網膜下腔及腦實質灶性出血,腦水腫及腦軟化。
編輯本段登革熱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5~8d。按世界衛生組織標准分為典型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3型。我國近年來所見的登革熱可分為典型登革熱、輕型登革熱和重型登革熱。
一、典型登革熱
(一)典型登革熱 登革熱皮疹
1.發熱 所有患者均發熱。起病急,先寒戰,隨之體溫迅速升高,24小時內可達40℃。一般持續5~7d,然後驟降至正常,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於第3~5d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稱為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 2.全身毒血症狀 發熱時伴全身症狀,如頭痛、腰痛,尤其骨、並節疼痛劇烈,似骨折樣或碎骨樣,嚴重者影響活動,但外觀無紅腫。消化道症狀可有食慾下降,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脈搏早期加快,後期變緩。嚴重者疲乏無力呈衰竭狀態。 3.皮疹 於病程3~6日出現,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也有猩紅熱樣皮疹,紅色斑疹,重者變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於全身、四肢、軀乾和頭面部,多有癢感,皮疹持續5--7日。疹退後無脫屑及色素沉著。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齦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淺表淋巴結腫大。約1/4病例有肝臟腫大及ALT升高,個別病例可出現黃疸,束臂試驗陽性。 (二)輕型登革熱 表現類似流行性感冒,短期發熱,全身疼痛較輕,皮疹稀少或無疹,常有表淺淋巴結腫大。因症狀不典型,容易誤診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熱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熱的所有表現,但於3~5日病突然加重,劇烈頭痛、嘔吐、譫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壓驟降、頸強直、瞳孔散大等腦膜腦炎表現。有些病例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熱
分為兩型即較輕的登革出血熱和較重的登革休克綜合征 。 (一)登革出血熱 開始表現為典型登革熱。發熱、肌痛、腰痛、但骨、關節痛不顯著,而出血傾向嚴重,如鼻衄、嘔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兩個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於100ml。血濃縮,紅細胞壓積增加20%以上,血小板計數<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雖小,但出血部位位於腦、心臟、腎上腺等重要臟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綜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熱的表現;在病程中或退熱後,病情突然加重,有明顯出血傾向伴周圍循環衰竭。表現皮膚濕冷,脈快而弱,脈壓差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到,煩躁、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險,如不及時搶險,可於4~6小時內死亡。
編輯本段診斷登革熱
一、發生大量高熱病例
流行病學資料 在登革熱流行季節中,凡是疫區或有外地傳入可能的港口和旅遊地區,發生大量高熱病例時,應想到本病。
二、臨床表現典型症狀
凡遇發熱、皮疹、骨及關節劇痛和淋巴結腫大者應考慮本病;有明顯出血傾向,如出血點,紫斑、鼻衄、便血等,束臂試驗陽性,血液濃縮,血小板減少者應考慮登革出血熱;在本病過程中或退熱後,病情加重,明顯出血傾向,同時伴周圍循環衰竭者應考慮登革休克綜合征。但首例或首批患者確疹和新疫區的確定,必須結合實驗室檢查。
三、實驗室檢查
(一)血象 病後白細胞即減少,第4~5d降至低點(2×109/L),退熱後1周恢復正常,分類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高。可見中毒顆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減少,最低可達13×109/L。 部分病例尿及腦脊液可輕度異常。 (二)血清學檢查常用者有補體結合試驗、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和中和試驗。單份血清補體結合試驗效價超過1:32,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效價超過1:1280者有診斷意義。雙份血清恢復期抗體效價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確診。中和試驗特異性高,但操作困難,中和指數超過50者為陽性。 (三)病毒分類將急性期患者血清接種於新生(1~3日齡)小白鼠腦內、猴腎細胞株或白紋伊蚊胸肌內分離病毒,第1病日陽性率可達40%,以後逐漸減低,在病程第12d仍可分離出病毒。最近採用白紋伊蚊細胞株C6/36進行病毒分離,陽性率高達70%。用C6/36細胞培養第2代分離材料作為病毒紅細胞凝集素進行病毒分型的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或做為補體結合抗原作補體結合試驗分型,可達到快速診斷的目的。 登革熱應與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紅熱、葯疹相鑒別;登革出血熱的登革休克綜合征應與黃疸出血型的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黃熱病等相鑒別。
編輯本段登革熱的預防和治療
治療
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一般治療 急性期應卧床休息,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在有防蚊設備的病室中隔離到完全退熱為止,不易過早下地活動,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膚和口腔清潔。 二、對症治療(一)高熱應以物理降溫為主。對出血症狀明顯的患者,應避免酒精擦浴。解熱鎮痛劑對本病退熱不理想,且可誘發G-6PD缺乏的患者發生溶血,應謹慎使用。對中毒症狀嚴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口服強的松5mg3次/日。 (二)維持水電平衡 對於大汗或腹瀉者應鼓勵患者口服補液,對頻繁嘔吐、不能進食或有脫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應及時靜脈輸液,但應高度警惕輸液反應致使病情加重,及導致腦膜腦炎型病例發生。 (三)有出血傾向者可選用安絡血、止血敏、維生素C及K等止血葯物。對大出血病例,應輸入新鮮全血或血小板,大劑量維生素K1靜脈滴注,口服雲南白葯等,嚴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四)休克病例應快速輸液以擴充血容量,並加用血漿和代血漿,合並DIC的患者,不宜輸全血,避免血液濃縮。 (五)腦型病例應及時選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靜脈注入,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發生。
預防
應做好疫情監測,以便及時採取措施控制擴散。患者發病最初5天應防止其受蚊類叮咬,以免傳播。典型患者只佔傳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單純隔離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 預防措施的重點在於防蚊和滅蚊。應動員群眾實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樹洞。對飲用水缸要加蓋防蚊,勤換水,並在缸內放養食蚊魚。室內成蚊可用敵敵畏噴灑消滅,室外成蚊可用50%馬拉硫磷、殺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噴霧,或在重點區域進行廣泛的葯物噴灑。 在冬天的時候不要因為冷而把熱氣開得太足,因為這時候室外很冷,蚊子也一樣取暖,就往室內鑽,然後繁殖。 登革熱的預防接種目前還處於研究階段,不能用於疫區。
編輯本段檢查化驗
(一)一般常規檢查
1.周圍血象 登革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起病時即有減少,至出疹期尤為明顯;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也見降低,並有明顯核左移現象,有異常淋巴細胞,退熱後1周血象恢復正常。 登革出血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多,後者見於嚴重病例及有繼發感染者,一般在1萬/mm3以上。血小板減少,最低可達1萬/mm3以下。 2.尿常規 可有少量蛋白、紅細胞、白細胞,有時有管型。
(二)病毒分離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種於白紋伊蚊細胞株(C6/36)、分離病毒後須經型特異性中和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加以鑒定。
(三)血清免疫學檢查
取雙份血清作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以血凝抑制試驗的靈敏性較高,而以補結合試驗最具特異性。恢復期單份標本補體結合抗體效價達到1∶32以上有診斷意義;雙份血清效價遞升4倍以上可確診。
(四)其他
在登革出血熱病例中尚可血液濃縮,出、凝血時間延長,血清穀草轉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電解質紊亂,血白蛋白降低,代謝性酸中毒等。各種凝血因子輕度降低,纖維蛋白原減少,纖維蛋白原降解物輕至中度增加。並數以上的休克病例有DIC表現。[1]
編輯本段登革熱防治方案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在東南亞、西太平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廣泛流行。據記載,於40年代本病曾傳入我國上海、福建、漢口、廣東等地,並發生流行。1978年本病在廣東省佛山市發生流行,近十年來疫情在廣東、海南省迅速蔓延,波及廣西,全國累計病例60多萬例。由於登革熱傳播迅猛,發病率高,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的病死率較高。不僅嚴重影響人民的健康而且嚴重影響當地為什麼 經濟開發和旅遊貿易事業的發展。為了控制登革熱的流行和防止擴散蔓延,特製定本防治方案。 預防與控為什麼有制
一、疫情報告
將登革熱列入國家乙類管理傳染病,其疫情必須按照國家傳染病報告要求及時上報,疫情經證實發生後應立即與有關的省、市及縣、區通報,必要時組織聯防。
二、監測
1.監測區的劃分與任務: (1)重點監測區:自1978年以來,曾發生或反復發生登革熱流行,並有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分布的沿海地區。此類地區要設置長期監測點,開展經常性的監測工作。 (2)易感監測區:凡有白紋伊蚊分布,雖無病例報告,但與上述地區人員交往較頻繁的地區,也要對流動人口和媒介進行定期監測工作。 2.媒介監測:對主要傳播媒介伊蚊的分布、種群、密度、季節消長、抗葯性、帶毒情況進行監測。 3.病原學監測:採集病人或可疑病人(包括不明熱患者)血清或伊蚊標本進行病毒分離,鑒定毒株型別,觀察其變遷,分析登革熱發生流行的可能性及發展趨勢。 4.血清學監測:了解人群抗體水平,用多型登革抗原監測人群血清抗體水平。
三、滅蚊
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登革熱主要傳播媒介,目前對登革熱沒有特異性預防措施,根據多年國內外防治工作的經驗,控制和消滅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當前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1.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有關地區的人民政府應將防治登革熱及其媒介控制工作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協調有關部門,充分發動群眾開展以滅伊蚊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防止登革熱發生和流行。加強領導,在人力和財力上給予支持。衛生部門要做好對滅蚊的技術指導工作。 2.滅蚊措施:埃及伊蚊主要孳生於戶內積水容器內,白紋伊蚊主要孳生於盆、罐、竹節、樹洞、廢輪胎、花瓶、壁瓶以及建築工地容器積水中,消滅和控制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一般以消滅孳生地和幼蟲為主。處理孳生地時要針對不同蚊種採取措施,主要有: (1)消除孳生地和幼蟲:翻盆倒罐,填堵竹節、樹洞,對飲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換水,加蓋防蚊,也可採取水缸內放養食蚊幼蟲的魚類或其它生物滅蚊方法消除蚊幼蟲。對難於徹底清除的非飲用容器積水,可投灑廢油類或緩釋殺蟲劑。 (2)殺滅成蚊:室內用噴灑或施用對人無毒的殺蟲劑消滅成蚊。室外在搞好環境衛生的基礎上重點對成蚊較多的竹、樹林、陶器場、廢輪胎堆積站等場所使用殺蟲劑滯留噴灑處理。

4. 馬來的蚊子太毒了,買哪個蚊香好用

1、包裝上標注有效成分是「四氟甲醚菊酯」的蚊香,比較適合。
2、一般好用的蚊香,基本也就是高毒性的蚊香,安全性與有效性難以兼顧,現在非洲的蚊香,甚至還用劇毒DDT作為有效成分。驅蚊的時候,對人體有危害,特別是在密閉的空間,人會覺得七門難受

3、熱帶蚊蟲猖獗肆虐,常用的產品不太適用,很多常用驅蚊葯劑雖然成熟,但是使用多年,蚊蟲已經有了一定的抗葯性
4、現在日本住友有研發一種新的驅蟲成份——四氟甲醚菊酯,是目前兼顧安全性與有效性最好的,只是價格較貴,每噸價格是常規產品的5倍,目前國內也只有少數高端產品或者專門用於嬰童孕婦的產品才會使用,比如貝比護寶、爽貝比、貝斯特等。因為價格較貴,而且一般人也不懂之間差別,除了網上,市面上反而不容易買到。

5. 蚊子分多少種,哪種最毒

蚊子,它是世界當中最為古老的一種物種啊,而且它的種類也是有非常多的。

比如說有中華按蚊,它是屬於一種很危險的蚊子。暗蚊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虐蚊,它最大的特徵就是翅膀是很大的,而且翅膀上還帶有著斑點,身體大多數都是灰顏色的,經常在夜晚行動,它的幼蟲是非常喜歡在水草還有日光照射的清水當中產生的。成年的蚊子大多數分布躲藏在屋子外的洞穴當中。部分都是在我們常住的屋子內,還有牲畜的住的地方經過冬天。

還有就是煞蚊,它是蚊子當中最漂亮的一種。這種蚊子都是雄蚊子是靠著植物產生的汁液作為食物的,雌蚊子的話就是吸食血液。

還有就是大蚊子,它是蚊子種類當中最為無辜的一種,這種蚊子的體型要比平常的蚊子體型大上很多,很容易啊讓我們產生恐慌,但它的壽命是很短的,並且不會叮咬我們人類。只吸收一些水分來生活,還有就是巨蚊,搖蚊等等種類是有很多的。

6. 為什麼今年登革熱暴發

登革熱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依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病人和隱性感染者是主要傳染源。臨床特徵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本病於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現,並據症狀命名為關節熱和骨折熱。1869年由英國倫敦皇家內科學會命名為登革熱。2018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叫停了第一種登革熱疫苗。 2018年5月11日,廣州海關隸屬白雲機場海關已在口岸檢出13例登革熱現症病例,主要來自馬來西亞、柬埔寨、坦尚尼亞和奈及利亞等南亞和非洲國家

7. 埃博拉病毒

從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滿了殺手。它們肉眼難辨,從熱帶雨林破損的邊緣區域,以及被人類蠶食的熱帶稀樹大草原逸出,在人類群體中波浪式傳播。
1976年,一種不知名的病毒光顧了扎伊爾,瘋狂地虐殺埃博拉河沿岸55個村莊的百姓,有的家庭甚至無一倖免。這種病毒10天內就能完成艾滋病要花10年才能做到的事情。接著它們突然銷聲匿跡,但病毒並沒有從地球上消失,反而悄然開始了環球旅行。文明與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來自熱帶雨林的致命殺手,寄生在宿主身上,可在24小時內乘飛機抵達地球上的任何城市,沒人知道它們可能釀成什麼災難。1989年,它悄然出現在美國華盛頓近郊,一場災難似乎不可避免了……
來自熱帶雨林的惡意
1980年1月,一名男子登上肯亞航空的一個航班,前往內羅畢。這架通勤小型機的額定乘員為35人,座位狹小而擁擠。飛機發動引擎,螺旋槳隆隆轟鳴,機身隨之抖動搖晃——男子似乎「暈機」了。
他病懨懨地蜷縮在座位上,用暈機袋捂住嘴,從肺部深處咳嗽,向袋子里嘔吐。他的胃早就空了,但仍吐個不停。人們發現了這名男子的異常——他雙眼通紅,面無表情,臉上的肌肉下垂,遍布瘀傷。他手裡的袋子裝滿了黑色嘔吐物,氣味彷彿屠宰場,彌漫在整個機艙里。
此時沒人知道,黑色嘔吐物中滿載著一種極為不祥的物質,感

8. 手足口病是什麼病,症狀是那些有什麼危害怎麼預防望專家回答,復制的答案謝絕

你好!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病人咽喉分泌物、唾液、糞便及皰疹液中排出的大量病毒,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甚至造成流行。

臨床以發熱、口腔黏膜皰疹和潰瘍、手足皮疹或水皰為其特徵。多發生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潛伏期一般3-7天,大多突然起病,部分患者初期有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發熱、咳嗽、流涕、惡心、嘔吐等,繼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膚出現斑丘疹及皰疹,皮損約一周左右消退,愈後不留斑痕。

本病的危害在於可以引起多臟器損害,如出現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嚴重並發症,甚至引起死亡。

治療主要是抗病毒、抗感染、預防並發症及對症處理。懷疑本病及早去正規醫院就診。

預防:
1、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防止疾病蔓延擴散;
2、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及玩具,應清洗、暴曬或消毒;
3、保持室內清潔、通風;
4、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澡,勤換衣,飯前便後洗手,防止病從口入;
5、在流行期間不帶小兒去公共場所;
6、合理安排膳食,保證充足睡眠,堅持鍛煉身體,增強抗病能力。

9. 蝙蝠有毒嗎今天老家房間里一隻蝙蝠飛來飛去,我用電蚊拍把它電死了,處理屍體的時候發現地上有液體,感

蝙蝠這種生物容易攜帶病毒,和寄生蟲

帶毒蚊叮咬和經口感染都可使蝙蝠感染乙腦病毒。 蝙蝠與蚊蟲之間傳播乙腦很容易建立,且蝙蝠以雙翅目昆蟲為主食,受染的機會增多。感染的蝙蝠多產生病毒血症,且不顯任何症狀。溫度對蝙蝠體內的病毒有明顯影響.

所以清洗一下,消消毒就沒問題了

蝙蝠是一種晝伏夜出的野生動物,以不是昆蟲衛生。通常蝙蝠是不會隨便進入人的屋子裡的,我們平時也很難見到蝙蝠。但是,有的蝙蝠會飛到家裡,下面,就快和360常識網一起了解相關知識吧!

本文目錄

1、怎麼驅趕在家裡的蝙蝠?

2、蝙蝠飛到家裡會殘留病毒嗎

3、蝙蝠有毒嗎?

怎麼驅趕在家裡的蝙蝠?蝙蝠有毒嗎?

怎麼驅趕在家裡的蝙蝠?

1、煙熏

首先,打開蝙蝠所在房間的窗戶,使其能夠逃脫,然後在房間的其他部分放置點燃的蚊香或香,以使用香氣將蝙蝠趕走。

2、光照

蝙蝠是夜間活動的動物。他們怕光。如果您想在家中驅趕蝙蝠,則可以打開房間中的所有燈。不要給蝙蝠黑暗的環境,然後蝙蝠會從窗戶飛走。

3、光波處理

蝙蝠對超聲波和光波更敏感。如果您想讓蝙蝠飛走,則可以在家裡使用帶有光波的電子產品來為蝙蝠營造一個不舒服的生長環境,以便它們感到恐懼和不適並通過敞開的窗戶逃脫。

怎麼驅趕在家裡的蝙蝠?蝙蝠有毒嗎?

蝙蝠飛到家裡會殘留病毒嗎

蝙蝠在房屋中飛是無法傳播病毒的。蝙蝠具有超強的病毒攜帶能力,目前已經發現了4100多種病毒。但是這些病毒不會直接傳播給人類。它需要通過中間宿主(例如,狸貓,穿山甲和其他哺乳動物)傳播給人類,人類大多是通過捕食野生動物而受到感染。另外也可能通過諸如蚊子和虱子的寄生蟲傳播。此外也有蝙蝠直接咬傷或刮傷的報道,但傳染的機會並不多。

怎麼驅趕在家裡的蝙蝠?蝙蝠有毒嗎?

蝙蝠有毒嗎?

蝙蝠沒有毒,但蝙蝠身上確實至少帶有14種可傳染人類或動物的病毒,包括狂犬病、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漢塔」病毒等,尤其是尼帕病毒,感染上的人50%以上都會死亡。蝙蝠身上帶有病毒,近年已證實至少爆發過兩次突發性傳染病,一次是在澳大利亞,亨德拉病毒先由蝙蝠傳給馬,再傳給人。另一次是在馬來西亞,尼帕病毒由蝙蝠傳給豬,再傳給人。

10. 登革熱會死人嗎

會。

一些國家局部地區疫情嚴重,衛生部門正緊急行動進行防控,政府公布數據如下:

1、越南衛生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越南登革熱病例已近8.8萬例,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上,至少6名患者死亡。疫情仍繼續在南部地區擴大蔓延。

2、據寮國衛生部報告,從2019年年初至7月7日,全國有超過1.4萬人確診感染登革熱,其中31人死亡。寮國的疫情主要集中在首都萬象和南部省份。

3、在菲律賓,2019年以來登革熱在該國中部和南部多個地區集中暴發。官方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19年上半年菲全國已報告超過10.6萬例登革熱病例,同比增長85%,其中至少450人死亡。

4、馬來西亞2019年上半年登革熱病例已累計超6.2萬例,較去年同期增加92.4%,其中93人死於登革熱,較去年同期的53人也增加了75%。

5、此外,新加坡2019年的登革熱病例也急速上升,從年初到7月13日就已累計報告病例7374例,超過去年全年病例數的兩倍以上。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經蚊子傳播的熱帶流行病。患者一般在感染後3天至14天發作,症狀包括發熱、頭痛、肌肉和關節痛等。

登革熱這種由登革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已經是全球需要面對的公共衛生問題。以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如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緬甸、印度、不丹、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孟加拉等較為嚴重;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25億人口的健康受到威脅,每年約有5000萬人感染登革熱病毒,其中約50萬人為登革出血熱。

(10)馬來西亞蚊毒症怎麼樣擴展閱讀:

溫度越高病毒傳播力越強

「溫度是影響白紋伊蚊對登革病毒媒介能力的重要因素。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登革病毒可以在白紋伊蚊體內生長繁殖;而在較高溫度下,病毒加速增值、外潛伏期更短。研究為溫度調控登革病毒在蚊媒體內的感染播散提供了實驗依據,也為蚊媒傳染病的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新的考量因素。」陳曉光教授指出。

有意思的是,一旦溫度達到33℃,因為乾燥等原因,大多數白紋伊蚊在培養箱中就無法存活到14天,因此實驗時不得不將最高梯度的溫度下降到32℃。與蚊子對溫度的不耐受相比,病毒顯然更為適應高溫。預實驗發現,在這個區間的溫度下,病毒最容易感染蚊子,並最快到達蚊蟲唾液腺形成傳播。登革熱病毒這種黃病毒之所以能夠感染人,在進化過程中已經適應了恆溫37℃的人體環境。溫度遞減,病毒的感染和傳播率也會遞減。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1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2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4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3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