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為什麼馬來西亞要吃肉骨茶

為什麼馬來西亞要吃肉骨茶

發布時間: 2023-01-22 09:48:32

❶ 肉骨茶是哪裡的特產

肉骨茶是一種骨肉兼飲茶的飲食方式,閩南語:Bah-Kut-Teh,風味享譽海內外。肉骨茶分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馬來西亞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較重胡椒味,福建肉骨茶較重葯材味。

肉骨茶Bak-Kut-Teh(閩南語)是一種流行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帶的食品,是以肉與骨配合中葯煲成的湯,並沒有茶葉或茶的成份,但是由於食用時多會泡茶解湯肉的肥膩,所以一般都習稱肉骨茶。其中,以新加坡的松發肉骨茶和馬來西亞的雪蘭莪巴生肉骨茶最為著名。
肉骨茶雖名為茶,但實為混合中葯、香料(包括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肉排熬制多個小時的濃湯。在馬來西亞的一些小鎮,甚至加入海參和鮑魚一起熬制。
肉骨茶通常伴白飯或以油條蘸湯來吃。以醬油、碎紅椒和蒜蓉一起調味。各類中國清茶(馬來西亞的巴生河流域地區以鐡觀音最為流行)通常會隨湯奉上,相信可以清走豬肉的油膩。在馬來西亞,肉骨茶是一道典型的早點菜式。
肉骨茶的起源:
肉骨茶的由來:很久以前,中國人遠渡重洋來到馬來西亞謀生。由於先輩們的教育水平不高,也沒有資本做生意,於是便到礦場里采錫礦當礦工。礦工們長期需要浸泡在礦井內或在礦山溝里采礦,因為當地常年多雨,不少礦工們因此積勞成疾需要進補,但買不起那些昂貴的中葯材補身。後來有一位稍懂中葯醫理又懷有仁心的錫礦老闆,體恤礦工們的疾苦,另一方面也希望屬下員工可以身體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於是就寫下了中葯配方吩咐廚房熬了一鍋葯材骨頭湯讓員工驅寒。當時的一碗用肉骨熬煮驅寒的葯材湯加上一大碗的白飯,就是老先輩們用來驅寒及消除疲勞,開胃又豐富的一餐了。
肉骨茶不但美味,而且營養豐富,能提供所需的能量,並且能抗風寒,很快便在勞工間流傳開來。漸漸地,肉骨茶就成了新馬兩地人人喜愛的美食。現在由於人們經濟條件轉好了,又演變成加了多姿多彩,材料豐富奢華的肉骨茶版本,有些甚至加了鮑魚、海參等昂貴的山珍海味,葯材配方也隨著地域性的人群口味喜好慢慢的做出了更改。

❷ 去馬來西亞都吃肉骨茶,你到底是湯是茶還是排骨鍋

說起肉骨茶,相信有不少人都想到來自馬來西亞的一道 美食 ,大街小巷的夜市中比比皆是,在中國各地區也出現肉骨茶的派系,如新加坡、福建、廣州等地,做法也各不相同,也各有自家的特色,就如同武功秘籍一般,一生二、二生三,一通則百通的演化出多種美味。

我覺得一道 美食 的正宗與否,只要你吃的香吃的滿意就好,在色香味俱全的前提下,還要突出它的 養生 與 健康 , 美食 是一種文化,每道菜都有它的發源地、 歷史 故事,也分各種派系,更有它自己的 美食 江湖。

進入正題,帶大家一起分享肉骨茶的簡單製作過程,讓你在家中也能輕松拿下

材料:

豬肋排300克

大蒜1頭

當歸15克

川穹10克

黨參5克

枸杞5克

玉竹5克

沙參5克

甘草5克

鹽少許

白鬍椒少許

這些材料很好買,在您當地的調料市場或葯房都有,馬來西亞肉骨茶的特點就是葯材居多

第一步:排骨掉水去腥,肉的表面變色即可,為了去掉排骨的血沫和多餘的油脂和腥味,所以把水換掉

第二步:再次燒開水,依次下入以上的材料和排骨加入適量的鹽,大蒜如果是新蒜,整頭放進去即可,燒開後轉小火加蓋燜50分鍾,出鍋後加點白鬍椒粉就完成了,這個做法是清湯茶色,所以不需要加入生抽老抽,看你喜好吧

小貼士:在燉肉過程中,完全可以加入金針菇、香菇、青菜等,就如同吃排骨鍋一樣,因為肉骨茶的核心就是葯材,家中製作不需要那麼多條條框框,加點你愛吃的配菜,何不一鍋多吃

第二種肉骨茶,如果您嫌買材料比較麻煩,可以去大超市或者網上購買,肉骨茶料包,各式各樣很多種類,很方便,廚房小白也能操作的異國料理,並且還原度極高哦

在馬來西亞當地,肉骨茶通常是伴白飯或是以油條蘸湯來吃,美味更易顯現,也是當地人的經典吃法。

在家中偶爾做一次,來上一碗,既能葯補又能食補,並且葷素搭配還是很溫暖的,在 美食 文章的評論區中,經常能看到網友說: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這句話,其實真的很簡單,對於廚房小白來說,我建議從燉菜開始做起

​因為不會像煎炒烹炸一樣,需要掌控油溫和火候,還要快速的翻炒和添加食材和調料,弄起來手忙腳亂的,燉菜就不同了,不用刻意擔心火候,也不用躲著遠遠的怕被油濺到身上,更不用擔心會一不小心就糊鍋,完全可以一邊哼著小曲兒,一邊悠閑的做,好了就說都這里,祝大家生活愉快!

❸ 馬來西亞的肉骨茶到底是什麼茶

肉骨茶是一種骨肉兼飲茶的飲食方式,福建語:Bak-Kut-Teh ,風味享譽海內外。肉骨茶分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馬來西亞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較重胡椒味,福建肉骨茶較重葯材味。
提起馬來西亞菜,首先就會想到肉骨茶(Bak Kut Teh)。說「肉骨茶」,可能很多人會誤認為是一種茶品名稱,其實,此「茶」非彼「茶」,雖然肉骨茶名為「茶」,不過,卻是一道豬肉葯材湯,湯料卻完全沒有茶葉的成份,反而是以豬肉和豬骨,混合中葯及香料,如當歸、枸杞、玉竹、黨參、桂皮、牛七、熟地、西洋參、甘草、川芎、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胡椒,熬煮多個小時的濃湯。「肉骨」是採用豬的肋排(俗稱排骨);而「茶」則是一道排骨葯材湯。 20世紀初,由馬來西亞福建籍華僑首創。其後,盛行於東南亞一帶。
肉骨茶Bak-Kut-Teh (閩南語) 是一種流行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帶的食品,是以肉與骨配合中葯煲成的湯,並沒有茶葉或茶的成份,但是由於食用時多會泡茶解湯肉的肥膩,所以一般都習稱肉骨茶。其中,以馬來西亞的雪蘭莪巴生肉骨茶最為著名。
肉骨茶雖名為茶,但實為混合中葯、香料(包括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肉排熬制多個小時的濃湯。在馬來西亞的一些小鎮,甚至加入海參和鮑魚一起熬制。
肉骨茶通常伴白飯或以油條蘸湯來吃。以醬油、碎紅椒和蒜蓉一起調味。 各類中國清茶(馬來西亞的巴生河流域地區以鐡觀音最為流行)通常會隨湯奉上,相信可以清走豬肉的油膩。在馬來西亞,肉骨茶是一道典型的早點菜式。

❹ 什麼是肉骨茶

香港美食家蔡瀾說過,在國外的時候,叫他最思念的是肉骨茶。

提起新加坡菜,首先就會想到肉骨茶。說「肉骨茶」,可能很多人會誤認為是一種茶品名稱,其實,此「茶」非彼「茶」,這是一道在新加坡家喻戶曉的排骨葯材湯。

製作方法十分簡單,「肉骨」是採用豬的肋排,將之斬成單骨約一指長的段狀,飛水之後再過冷後,去除表面的雜質。然後,取一些去了「衣」的蒜肉,先用油炸至金黃色,再飛水去掉油分,加入一些淮山葯、杞子、桂圓等葯材,再加入陳皮、白鬍椒、甘草、八角等香料,然後將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水用文火熬約3-4小時,調入鹽等味料,即可成為一道極具異國風味的「肉骨茶」了。通常會配搭一碟「指天椒醬油」,供以蘸排骨或佐湯調味之用,不喜食辣者亦可配以普通醬油。

感受奇絕美味

恰巧去新加坡的前幾天,在馬來西亞稍作停留,也在蔡瀾力薦的吉隆坡美食街——阿羅街上吃過肉骨茶。兩下比較起來,覺得新加坡的肉骨茶味道更是奇絕,想來可能是因為朋友帶我們去的那家肉骨茶餐廳,是新加坡名氣最大的一家——「發起人肉骨茶餐廳」。走進這家餐廳,但見陳設極其平常,甚至到了破舊的程度,然而桌桌爆滿、座座有人。再看兩邊的牆壁,貼滿了店主(一位老者,名叫蔡水發,我們吃飯時他一直在廚房裡佝僂著脊背悶頭忙活)和光顧這里的明星們的合影;「蒞臨指導」的明星人數之多,令人無法細數,其中既有已經故去的演藝圈昔日「大佬」,又有如S.H.E.、潘瑋柏等新銳偶像。據新加坡的朋友介紹,曾有一位初到新加坡的遊客,不知道大名鼎鼎的肉骨茶,由朋友帶領到這家毫不起眼的餐廳時,看到店名居然嚇了一跳,因為她把店名念成了「發起『人肉』骨茶」。

在飯桌前聽完這個小小的插曲之後,熱騰騰的肉骨茶就上桌了。只見一個普通的瓷碗,內置三根白嫩的肋排,啤酒般顏色的湯水冒著蒸騰的熱氣———沒有鮮艷的色澤,只有撲鼻的清香。先嘗了一口湯,鮮美之中又帶著葯材的提神勁道,還有一股胡椒的味道,據說這是「發起人」的特色,頓時覺得一股暖流穿過脾胃,說不出的舒服。而且這鮮美的湯料是免費無限量續的。朋友說他曾經帶一個重慶來的遊客嘗試這里的肉骨茶,結果那位重慶遊客一下子愛上了這肉骨茶的湯料,結果連喝六七碗,直喝得渾身大汗。其實喝湯的時候,我已經對肉骨審視了好幾次,以我這樣一個奇愛吃肉的人的經驗來看,這粉嫩粉嫩的顏色,一定蘊涵著超級鮮嫩鮮嫩的口感。一試之下,果然驗證了事先的想像;再配上稍微有那麼一點辣蓬蓬的醬油,這味道真是世間少有。肉骨茶的鐵桿配菜,居然是一盤冷掉的油條,蘸著滾燙的肉骨茶湯來吃,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衍生餚同樣出色

為了讓初訪新加坡的我更全面地了解肉骨茶這一美饌,當地的朋友還專門多點了兩樣肉骨茶的衍生產品———用同樣的湯料烹制的豬肝和豬腰。由於是用滾燙的熱水氽熟,這豬肝的鮮嫩自是不必說了,但我想重點推薦的是豬腰。在國內吃過不少飯店的不同風味的豬腰,要麼是為了避免腥臊把豬腰處理得跟人工合成似的,要麼就是既保留了原有風味又保留了那股怪味。但是這里的豬腰不一樣,一口咬下去,齒縫立即便被鮮美的肉汁填滿了,而且一點都沒有怪味道,真不知道店主老蔡是怎麼料理的。薄薄幾片豬腰,瞬間就被我們全部消滅,只能再點一份。

吃肉骨茶是一件熱力十足的事情,因此一杯冰鎮的飲料必不可少。在此強烈推薦薏米汁,清淡涼爽,香甜宜人,準保你喝了還想喝。

開車送我們到餐館的司機大哥,深諳當地的美食。他說,新加坡的海南雞飯可以天天吃、頓頓吃,但是肉骨茶只能一個禮拜吃一次。他也沒有具體解釋這是為什麼,不過到了晚上我就體會到了。因為中午吃了一頓那麼好吃的肉骨茶,而且還添了好幾次菜,晚飯根本就吃不下。

聽朋友說,「發起人」還不能算是新加坡最好吃的肉骨茶,只是名氣特別響一點。在同一條街上,相隔大概有個幾百米的樣子,有一家「早市肉骨茶」,據說味道還要精妙。但是朋友又介紹說,「早市」的店主是個很有性格的人,心情好的時候,肉骨茶的味道沒得說,心情差的時候,肉骨茶的味道令人覺得恐怖。摸著飽飽的肚子,我想,還是下次有機會再去品嘗吧,但願店主到時有個好心情。

❺ 南洋肉骨茶有沒有什麼故事來歷

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等東南亞地區是明清時代所定義的南洋。

從明朝到民國時期,由於廣州、福建等沿海地區經濟落後、慌亂窮困、民不聊生,一批又一批的百姓自願或被被迫被賣到南洋謀生。

也由於地緣上的毗鄰,東南亞一直以來都是閩粵百姓躲避戰亂窮困的避難所。

那麼這些到了南洋的華人不僅帶去了勞動力,更是帶去了各種風俗習慣,飲食文化。

關於肉骨茶的來源,最廣為流傳的應該是「苦力」論。下南洋的苦力們不適應當地的天氣,為了養生補身從老中醫處得到了茶包,然後配以肉骨熬煮,以達到增強體力的目的。

當然,這種以訛傳訛的帶著時代濾鏡的故事是經不起推敲的,就僅苦力買不起排骨這一點就能輕而易舉將其推翻。

眾多傳說中比較令人信服的是馬來西亞的巴生是肉骨茶的起源地,肉骨茶這名字也被證實來自於巴生老店德地肉骨茶。

肉骨茶原來的名字叫做燉肉骨,是流行於巴生街頭巷尾的一種小食。後來被一位來自福建永春的李文地按照家鄉做法加入中葯食材熬煮之後,大受食客歡迎,食客們親切的稱他為「肉骨地」。在他的家鄉永春話里「地」和「茶」(Teh)同音,久而久之就傳成了「肉骨茶」。李文地也順勢將自己的肉骨茶打出德地肉骨茶的招牌。

如今在巴生,德地肉骨茶已經傳至第三代,生意好到帶動周邊飲食業發展的地步。美食家蔡瀾先生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過德地肉骨茶:「先喝一口湯。啊,除了肉香,完全沒有其他味道。所謂沒有其他味道,是你吃不出大蒜、八角、當歸、胡椒或醬油味。這些配料都有強烈的個性,時常喧賓奪主。但「德地」的湯,就是肉骨味罷了,香甜無比,是天下絕品。」 看的人都會忍不住想要去一嘗究竟。

❻ 東南亞風靡的肉骨茶到底是什麼其實早期它只給窮人吃

去過東南亞 旅遊 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東南亞有種 美食 十分風靡,叫做肉骨茶。很多人對這種 美食 感覺十分好奇,覺得這個名字怪怪的。實際上,肉骨茶早期屬於窮人家的食物,對於有錢人而言,是根本不屑於去吃的。

肉骨茶的出現,跟清末闖南洋的華人有很大的關系。肉骨茶最早出自馬來西亞吉隆坡三十公里以外的巴生港,明末清初,很多華人下南洋,那時英國殖民者在當地搜颳了大量資源,需運回送國,在巴生建立了深水碼頭,很多華人在此謀生,

華人初來南洋創業時,生活條件很差,由於做的是苦力和體力活,為了維持體力和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需要進補,他們把閩南及潮汕一帶的飲茶加以改良,加上當地的香料,製成肉骨茶包,早上出門前,燉煮排骨並配上白米飯或油飯,來增加體力,湯里也就有骨頭、內臟和一些碎肉。

後來,有人在肉骨中增加中葯配方,大受食客歡迎,因為叫葯不好聽就叫肉骨茶,其實並沒有茶葉或茶的成份,而且很多人食用時多會泡茶解湯肉的肥膩,就叫成了肉骨茶。現在肉骨茶已從當年的窮人食物,發展成貧富及男女老幼都喜歡的著名 美食 之一,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到處可見。

本地人一般都喜歡去牛車水品嘗不同口味的特色肉骨茶。肉骨茶通常和白飯一起搭配或以油條蘸湯來吃,一般當地人喜歡配一碟加了紅辣椒圈的醬油,肉骨茶最早是當成早餐來吃的,後來當夜宵吃,現在一日三餐,想吃隨時都可以。

❼ 肉骨茶是什麼意思

肉骨茶是一種骨肉兼飲茶的飲食方式,閩南語:Bah-Kut-Teh ,風味享譽海內外。肉骨茶分為新加坡的潮州派及馬來西亞的福建派,潮州肉骨茶有較重的胡椒味,而福建肉骨茶則葯材味較重。


吃肉骨茶,不是上高檔酒樓,而是在當街的大排擋。在吉隆坡的一些街衢里巷,這種肉骨茶的排檔總是很火爆,磨得光光的石桌石凳很少有空出的時候。肉骨茶排檔晚上是不開的,所以吃「茶」的時候,陽光便會在篷靠的兩側編織著束束光網。

就在這暖洋洋的氛圍中,品味馬來西亞的名吃,怎是一個「愜意」了得!吃得雖然簡單,卻程序整飭。在馬來西亞,無論是高檔酒店、時髦熟菜店,還是設計特別的路邊小吃,用餐形式都非常考究。比如,吃串燒,擺桌時會附加上一碟花生辣椒醬、方塊飯團、青瓜和洋蔥吃肉骨茶亦然。

先上一壺茶,你可以用茶水把杯子和餐具里里外外沖一遍,將套裝的調料、蒜米、樹椒油和辣椒絲倒入餐碟中,以備蘸排骨或佐湯調味之用。然後,在品茶間,一砂鍋熱氣騰騰冒著芬芳葯香的肉骨茶便端上來了。

❽ 馬來西亞肉骨茶的由來!來發源地巴生吃肉骨茶怎麼選

肉骨茶以組成元素來說,被認為源自潮州,因為潮州人飲食很講究葯膳食補;而就發音來看,「Bak kut teh」是福建話,創始店的創辦人也是福建人,所以又被人們認為是源自福建。

那麼肉骨茶到底是源自白派潮州還是黑派福建呢?在我走訪福建與潮汕時,倒是未見「肉骨茶」三個字的身影,但無論到底源自何處,可以肯定的是,肉骨茶是中國南方沿海移民來到大馬落地生根後,大放異彩、獨具庶民特色的一種飲食。

我被熟人領進肉骨茶世界的叩門磚就在肉骨茶的大本營─巴生,比起大馬其他地區的肉骨茶,巴生的湯底相對醇厚,品質也相對受到肯定。也因此,在巴生以外地區看到的肉骨茶專賣店,有些會標榜「來自巴生肉骨茶」或「巴生正宗肉骨茶」,如同很多中國台灣的肉圓店即使開在別的地方,還是會打上「彰化肉圓」、碗粿店會打上「台南碗粿」的名號一樣。

在巴生舊區,人們暱稱「橋底下」的盛發肉骨茶是正宗肉骨茶的代表,也是大馬肉骨茶創始人李文地後代所開枝散葉的店家之一,可說血統純正。

大馬飲食作家 林金城 在《知食份子尋味地圖》中提到肉骨茶的由來:一九三○年代在巴生鐵橋旁有兩家小吃攤,一家是李文地所開,賣燉肉骨與蔥油飯;一家是陳瑞所開,一樣賣燉肉骨與肉羹湯,兩人都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省永春縣。

早年小吃攤沒有品牌也不興立招牌,很多人去吃東西總興取一些小名以便辨識,例如北京一家鹵煮名店創始人叫陳兆恩,商號便叫「小腸陳」,一家爆肚名店的創始人叫馮天傑,商號便叫「爆肚馮」,大馬的華人也延續這項習慣,李文地開的燉肉骨店就簡稱「肉骨地」,陳瑞開的店則簡稱「肉骨瑞」,一開始當地並沒有人說「肉骨茶」這個詞。

福建話里「地(tē)」跟「茶(tê)」的發音十分相似,加上閩南一帶吃肉配茶用以解膩,是很普遍的飲食習慣,不明就裡的人便把兩者聯想在一起,理解成了「肉骨茶」,後來李文地也就順應民意,直接掛起了招牌「德地肉骨茶」,成了肉骨茶一詞的由來。

單從食物本身來看,這是華人地區習常的葯膳湯品,來到中國台灣則成了夜市小吃「葯燉排骨」,嚴格來說並無獨特性。然而「肉骨茶」一詞原創於馬來西亞,多年來也已經發展出一套特有的搭配與吃法,再加上人物(苦力)與地緣(菜市場、碼頭)關系,才是這款食物的重要意義。

開業於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李文地生了兒女共十二人,其中七人為男丁,多人在巴生地區將肉骨茶開枝散葉,長子經營父親留下來的老品牌「德地」;老三開的店叫「德發」;老四繼承創始店原址,開的店叫「盛發(橋底下)」;老五開的店叫「五月花」;老七開的店叫「奇香」。其中老四李漢盛又把店傳給了兒子李傳德。

這些店均延續著李文地所傳的「二次工法」,李傳德說現今多數店家貪快,並不分次處理,總是一鍋煮到底,而二次工法雖費事,卻能使食材更入味。第一次先將肉骨與醬料拌炒過,使其入味定形,置涼後再加入葯材與調味料熬煮,鹵至收汁、皮光肉亮。

只是他也補充,早年用炭火與中華鍋拌炒,現在用瓦斯並改為平底鹵鍋,製法已部分調整,製程則仍維持祖父傳下的二次工法。

❾ 肉骨茶的背後,多得是華人下南洋的故事

碗中有三兩塊排骨,手指般粗。喝一口湯,感覺大蒜味、當歸味、八角味、甘草味、辣椒味和醬油味很強,這便是 肉骨茶 了。

 ——蔡瀾

受西北冷空氣影響,北京的氣溫也開始逐步下降。有些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身體開始出現對冷空氣的應激反應,於是他們就開始養生的養生,喝葯的喝葯。

那位嘴刁的體弱南方人從很熱很熱的迪拜來到冷颼颼的北京,一時間還難以適應,開始分外想喝新加坡的肉骨茶。(嗯,我也想知道為什麼一個在迪拜多年的武漢人在寒冷的北方夜晚會想念新加坡的肉骨茶,謎一樣的男子…)

Anyway,這位蜜汁南方男子終於在北京找到了一家肉骨茶店,開始了他的養生大法。

對於肉骨茶,可能很多人都是只聞其名,不解其味。我和米粒君也是,只知道 肉骨茶是馬來西亞、新加坡那一帶的知名小吃 ,也不知道 其實它根本不含茶葉,亦不是茶


肉骨茶大致分為 湯白色淺的新加坡海南派 色深味濃的馬來西亞福建派

與其說茶,不如說是 排骨湯 更加貼切,那我們就來排一排肉骨茶的前世今生。

像很多美食的發展過程一樣, 肉骨茶的發明和發展也是因為遷徙 ,思鄉和因地制宜使遷徙的人們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美食來。

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等東南亞地區是明清時代所定義的南洋。

從明朝到民國時期,由於廣州、福建等沿海地區經濟落後、慌亂窮困、民不聊生,一批又一批的百姓自願或被被迫被賣到南洋謀生。

也由於地緣上的毗鄰,東南亞一直以來都是閩粵百姓躲避戰亂窮困的避難所。

那麼這些到了南洋的華人不僅帶去了勞動力,更是帶去了各種風俗習慣,飲食文化。

關於肉骨茶的來源,最廣為流傳的應該是「苦力」論。 下南洋的苦力們不適應當地的天氣,為了養生補身從老中醫處得到了茶包,然後配以肉骨熬煮,以達到增強體力的目的。

當然,這種以訛傳訛的帶著時代濾鏡的故事是經不起推敲的,就僅苦力買不起排骨這一點就能輕而易舉將其推翻。

眾多傳說中比較令人信服的是 馬來西亞的巴生是肉骨茶的起源地 ,肉骨茶這名字也被證實來自於巴生老店 德地肉骨茶

肉骨茶原來的名字叫做 燉肉骨 ,是流行於巴生街頭巷尾的一種小食。後來被一位來自福建永春的李文地按照家鄉做法加入中葯食材熬煮之後,大受食客歡迎,食客們親切的稱他為「肉骨地」。在他的家鄉永春話里「地」和「茶」(Teh)同音,久而久之就傳成了「肉骨茶」。李文地也順勢將自己的肉骨茶打出德地肉骨茶的招牌。

如今在巴生,德地肉骨茶已經傳至第三代,生意好到帶動周邊飲食業發展的地步。美食家 蔡瀾先生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過德地肉骨茶:「 先喝一口湯。啊,除了肉香,完全沒有其他味道。所謂沒有其他味道,是你吃不出大蒜、八角、當歸、胡椒或醬油味。這些配料都有強烈的個性,時常喧賓奪主。但「德地」的湯,就是肉骨味罷了,香甜無比,是天下絕品。 」 看的人都會忍不住想要去一嘗究竟。

巴生的肉骨茶雖然一時半刻喝不到,但是北京能喝到肉骨茶也是很好的。

在為數不多的肉骨茶店中,我們選擇了評價不錯的 敦楊肉骨茶 。也許是肉骨茶比較小眾,或者是國慶節留守北京的人已經不多,午餐時間這家店的人也不是很多。

我們點了三人份的肉骨茶,還有特色菜馬來風光、桑巴醬炒龍豆和香茅炒牛肉。

菜上的很快,幾乎同一時間就上齊了肉骨茶、馬來風光和桑巴醬炒龍豆。

肉骨茶是我們此行的主要目的,也是這家的主打。

肉骨茶是用砂鍋端上來的, 清洌洌的湯水裡漂著大概十三四塊的整齊排骨,還給了每人一份小料用來沾排骨吃。

小料里有醬油、紅椒、蒜末,沾著排骨吃,味道不錯。但是巴生的德地肉骨茶是沒有蘸料的,只在乎湯和肉的原汁原味。

茶湯的 中葯味還算濃重 ,但是 最重的是其中的紅棗味 ,湯中還飄著一顆紅棗。按照 肉粒君 的說法,這里的肉骨茶是遵循的福建派的做法,中葯味有了,但紅棗味實在過了。

第一次的茶湯很清,但因為鍋很小,所以湯很少,於是不夠喝的我們只能加了一次湯。收了十塊錢,而這次的湯就比上次油了。

總體來說,味道還是不錯的,但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有不少,距離正宗肉骨茶還是有很大差距呀,而且 價格實在有些偏高,性價比很低。


雖然馬來風光這個名字起的很有意思,但它其實就是 蝦醬炒空心菜。



蝦醬的味道恰到好處 ,不會太多,也不至於完全嘗不出來。空心菜和蝦醬的搭配也很合適。


桑巴醬是一種馬來西亞風味的醬汁,龍豆是一種海南等地特有的蔬菜。

這道充滿著異域風情的菜吃起來有點甜甜辣辣的,口感非常清爽。

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冷的速度非常快,一道熱菜稍微一放就成一道冷盤了。 肉粒君 說,比較專業的做法應該是用一個熱盤子盛放,以延緩它變冷的速度。


這道菜可以說是這頓飯的 敗筆

加了嫩肉粉和裹了過多澱粉的牛肉炒老了之後,嚼起來簡直是費勁兒。 口味上也沒有任何特別或出眾之處,可以說支撐我們吃下去的動力是價格。

美食的發展和傳承,很多時候經歷了祖輩人艱辛的血淚史和後輩人執著的堅守。 每一個美食文化背後,都有真真假假的傳說和故事,但不管歷史的真相是怎麼樣, 美食的傳承都離不開每一位用心吃美食的食客

做用心的食客,傳承最好的美食。

❿ 馬來西亞人人都在吃的肉骨茶,究竟是怎樣一種存在

肉骨茶最早出自馬來西亞吉隆坡三十公里以外的巴生港,明末清初,很多華人下南洋,那時英國殖民者在當地搜颳了大量資源,需運回送國,在巴生建立了深水碼頭,很多華人在此謀生,

由於做的是苦力和體力活,為了維持體力和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需要進補,他們把閩南及潮汕一帶的飲茶加以改良,加上當地的香料,製成肉骨茶包,早上出門前,燉煮排骨並配上白米飯或油飯,來增加體力,最早,肉骨茶屬於窮人家的食物,所以,湯里也就有骨頭、內臟和一些碎肉。

起初,沒肉骨茶一詞,都叫「吃肉骨」,二戰後,有人以此做生意,在肉骨中增加中葯配方,大受食客歡迎,實際上,這就是一款葯湯,因為叫葯不好聽,就叫肉骨茶,其實並沒有茶葉或茶的成份,而且很多人食用時多會泡茶解湯肉的肥膩,就叫成了肉骨茶Bah Kut Teh。

現在肉骨茶已從當年的窮人食物,發展成貧富及男女老幼都喜歡的著名 美食 之一,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到處可見,每個廚師、每家店都有自己獨特的配方,新加坡的多被稱為海南派,馬來西亞為福建派,海南派重胡椒味,福建派重葯材。

馬來西亞以巴生肉骨茶出名,而新加坡最有名的是松發肉骨茶,新加坡的朋友說,其實松發肉骨茶在 旅遊 觀光客里名氣較大,而真正本地人喜歡去牛車水品嘗不同口味的特色肉骨茶。

肉骨茶通常和白飯一起搭配或以油條蘸湯來吃,一般當地人喜歡配一碟加了紅辣椒圈的醬油,肉骨茶最早是當成早餐來吃的,後來當夜宵吃,現在一日三餐,想吃隨時都可以。

肉骨茶配方:1000克豬肋排 4000克水 40克生抽 25克老抽 2克糖 米飯 油條 辣椒

1.6克桂皮 2克八角 5克白芷 6克黨參 5克當歸 5克枸杞 4克川穹 5克杜仲 8克淮山 3克黑胡椒 3克小米椒 6克黃芪 5克甘草

製作方法:

1,豬排切成五、六公分的段,焯水,洗凈。

2,把所有香料用紗布包成香料包,也可使用茶包袋,小米椒對半切。

3,鍋里放水,加入排骨和香料包,再加生抽、老抽、糖,燒開。

4,轉小火燜一到一個半小時,直到排骨一抖,肉能從骨頭上分開或脫落。

5,檢查調味,可以加生抽或者鹽。

6,上菜時配上切塊的油條和加了辣椒圈的生抽,佐以白飯。

小貼士:

1,香料一定要稱精確,建議用0.1刻度的稱。

2,小米椒、胡椒和糖可根據自己口味調節。

3,為了保持湯的清澈,燒開後最好是燜熟。

4,如果佐以海南雞飯的米飯,味道更加。

5,可以嘗試用肉骨頭和內臟製作。

6,可以加香菇、金針菇或腐竹。

7,香菇的味道不要蓋過葯材。

8,金針菇煮半熟或略燙,不塞牙。

本文作者:Peter 楊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1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