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什麼時候建立的
1. 馬來西亞建國歷史
馬來西亞的建國歷史:
1959年6月3日,英屬的新加坡被英國殖民政府授予自治地位,英屬砂拉越和英屬北婆羅洲也分別相繼在1963年7月22日和8月31日被授予自治地位。
三者自治時期其國防、外交、財政、內政等事務仍由英國政府所掌管,但並未從法律上獲得正式獨立。
經多次爭論對抗,馬來半島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及新加坡終於於1963年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
(1)馬來西亞什麼時候建立的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坐落於東南亞地區,這個被國人親切稱為大馬的東南亞國家,有著迷人榴槤香和垂延欲滴的各色美食,也有著無數島嶼、絕美風光的招搖誘惑。
是國人每逢寒暑期,春節假期等欽點旅行地。基於馬來西亞坐落在重要策略的地理位置,從東方和西方國家的貿易路線中都能受惠。
其中西馬位於馬六甲海峽,就是全球船運航線中對經濟效益和政治而言最為重要的地點。成為全球最大錫、樹膠和油棕的生產商和出口商之一,也有能力進行經濟轉型。
從早年依賴原料和農業領域,轉向成為相對具高科技和競爭力的國家。吉隆坡或巴生谷地區,被定義為馬來西亞經濟轉型計劃下的國家重點開發區。作為一國之都,吉隆坡成為馬來西亞的商業中心,是許多大型跨國公司的總部所在地。
2. 馬來西亞簡介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聯邦制、議會民主制、選舉君主制和君主立憲制並存的國家。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里。
1957年8月31日,首席部長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聯合邦獨立;1963年,馬來亞聯合邦聯同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組成了馬來西亞。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國境被中國南海分為兩部分:位於馬來半島的馬來西亞半島(西馬)及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的中南半島(東馬)。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熱帶型雨林氣候。首都位於吉隆坡,是馬來西亞人口最密集和最繁榮的地區,聯邦政府所在地則位於布城。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官方宗教雖然為伊斯蘭教,但國民於馬來西亞憲法下享有宗教自由的權利。政府系統密切仿照了英國的威斯敏斯特的議會制度。國家對內外的最高代表被稱為元首,而政府首腦是首相(總理)。
馬來西亞是一個新興的多元化經濟國家。經濟在19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國家之一,是資本主義國家。馬來西亞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
(2)馬來西亞什麼時候建立的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朔至漢代。唐、宋時中國和馬來群島已有頻密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元代時已有中國人在當地定居的明確記載。
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明史稱為滿剌加)停留,後來將馬六甲、巨港(今屬印尼)、泗水(今屬印尼)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至今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跡。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
此時開始,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為組成馬六甲重要的一個民族。明朝衰弱後,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滿清閉關政策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系疏遠。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
娘惹峇峇的母語也由方言(主要是福建話)慢慢轉變成夾雜方言以及馬來語的娘惹峇峇語,但依然保留了各種華人的風俗儀式。
而華人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朝戰敗,中英簽署《北京條約》,清廷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由於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大量的華工(或稱為苦力)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植工人等。
在蒸汽船使用後,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此時到來的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為「新客」。
這時期馬來半島的華人人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是因為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大量的華人下南洋,充分地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挪活,哪裡有生存的機會,就應該去往哪裡。
到了1929年,全球開始經濟大蕭條。此時,華僑婦女開始大量移民馬來亞,男女人口比例結構趨向平衡。二戰後,由於世界進入冷戰時代,英屬馬來亞正值馬共叛亂,移民條例收緊,中國來馬的移民潮逐漸減少甚至停止。此後華人參與了馬來亞獨立運動與馬來西亞的建國運動,並在當地繁衍開來。
3. 馬來西亞是怎樣成立的
1962年,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號召新加坡人民投票支持成立馬來西亞。同年9月,71%的公民對此投了贊成票。翌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布成立,新加坡成為該國的一個州。
4. 馬來西亞成立 過程
1942年至1945年,馬來亞被日本佔領,激起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馬來西亞共產黨在英軍的召集下成立人民抗日軍,進行抗日游擊戰。1945年日本投降後,馬共開始轉為進行反英殖民活動,進行罷工、罷課,與英殖民政府關系日益緊張。
1948年6月,霹靂和豐有三名歐洲籍的園丘主管被殺害,英殖民政府宣布馬共等多個左冀政黨為非法組織並展開取締,馬共從和平斗爭轉為武裝斗爭,再次走進森林展開游擊戰,全馬進入緊急狀態。
1949年,馬來亞民族解放軍(後改名馬來亞人民解放軍)成立,游擊戰一直堅持到1960年代,之後漸漸退守於馬泰邊境的森林之中。
在英國軍方的強烈鎮壓,加上中國停止輸出革命,斷絕一切對東南亞各國共產黨的援助,停止武器和糧食支援。失去了中國的援助之後,馬共相繼放下武器向東南亞各國政府投降。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1959年6月3日,英屬的新加坡被英殖民政府授予自治地位,英屬砂拉越和英屬北婆羅洲(沙巴州)也相繼在1963年7月22日和8月31日被授予自治地位。
三者自治時期其國防、外交、財政、內政等事務仍由英國政府所掌管,但並未從法律上獲得正式獨立。經多次爭論對抗,馬來半島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及新加坡終於於1963年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8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 )。
(4)馬來西亞什麼時候建立的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文化習俗
1、稱呼
同家族的馬來人沒有固定的姓,所以不以姓氏作為稱呼用途。馬來人名字的第一個部分是他們的名字,第二個部分是他們父親的名字,兩者之間隔著「bin」(男士用)或「binti」(女士用),有時會省略。
在非正式的場合,對小輩較為親昵的稱呼為Adik或dik,意為弟弟或妹妹,名字則可省略。對年級較大的男士可稱為Pakcik,意為伯父,女士為Makcik,意為伯母。在日常場合,用Encik加名稱呼男性,意為某某先生,用Cik加名稱呼女性,意為某某女士。
在較為正式的場合,用Tuan加名,來尊稱男士,用Puan加名,來尊稱女士。此外,對擁有馬來西亞封銜(常見的如拿督、丹斯里等)的人可尊稱其封號或封號加姓名。
2、見面禮
傳統上,馬來人在見面時會用雙手握住對方的雙手互相摩擦,然後將右手往心窩點一點。對不相熟的女士則不可隨便伸手要求握手,男子應該向女子點頭或稍行鞠躬禮,並且主動致以口頭問候。但現在西式的握手問好在馬是最普遍的見面禮,不論用在馬來人、華人或印度人都可通用無阻。
3、進餐
馬來人忌食豬肉、飲酒。在馬來餐廳,餐桌上通常有個水壺,其用途是用來洗手用的。一般馬來人都是用右手抓飯來吃,所以餐前及餐後洗手是馬來人餐桌上的禮節。
4、拜訪
除非主人允許,否則不管是到訪馬來人、華人或印度人的家,都需在入門前先脫鞋子。到馬來人家做客,如果主人安排坐在地板上的墊子上,男性應盤腿而坐,女性則應把腿偏向左邊而坐。
5、其他禁忌或禮節
不可用食指指人,若要指示方向只能用拇指。與馬來人打招呼、握手、饋獻禮品或接物時不可用左手。用左手接物或打招呼會被認為對他們不敬。
馬來人忌諱別人觸摸其頭部,除了教師或宗教儀式外,任何人都不可隨意觸摸別人的頭部。不要把腳底展露在他人面前,用腳底對著人是對別人的侮辱。
5. 馬來西亞是誰的殖民地
馬來西亞是誰的殖民地?馬來西亞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被任何國家所殖民。
但歷史上馬來西亞或現有的領土的一部分曾被幾個國家所殖民:
1511年:葡萄牙
1641年:荷蘭
1785年:英國
1942年:日本
1945年:英國
1957年:馬來亞(西馬)(馬來半島)獨立
1963年: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脫離英國的殖民,加入馬來亞,並組成馬來西亞。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馬來西亞(馬來語、英語:Malaysia),簡稱大馬,是君主立憲聯邦制國家,首都吉隆坡,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里[1]。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馬來半島(西馬)和加里曼丹島北部(東馬)。馬來西亞人口3268萬,[1]其中馬來人69.1%,華人23%。[1]
公元初,馬來半島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剌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1]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1]20世紀初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加里曼丹島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地。[1]二戰中,馬來半島、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宣布獨立。[1]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1]
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國家,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馬來西亞是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之一,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實施馬來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
6. 馬來西亞成立多少年了
馬來西亞獨立於1957年8月31日,即國慶日
1963年9月16日是馬來西亞日
7. 馬來西亞有幾年歷史
馬來西亞有兩千年歷史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拉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1957年8月31日,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獨立。1963年,馬來亞聯同新加坡、沙巴及沙勞越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迫使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
8. 馬來西亞的歷史沿革
早年的印度文明支配著馬來西亞。從印度輸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導了早期馬來西亞的歷史。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
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從7世紀到14世紀,在蘇門答臘的三佛齊文明達到高峰,其影響力延伸至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和婆羅洲的大部分地區。
伊斯蘭教早在10世紀傳至馬來西亞,但直到14世紀和15世紀,三佛齊覆滅後不久,伊斯蘭教才在馬來半島奠定根基。這個地區分裂成眾多以伊斯蘭教為主的蘇丹國,其中最突出的是馬六甲蘇丹王朝。伊斯蘭文化對於馬來人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同時它也受到馬來民族的影響。 馬六甲蘇丹王朝最後一位蘇丹的兒子逃到馬來半島南端的民丹島,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柔佛蘇丹王朝。馬六甲的統治消失後,馬來群島分裂為眾多互相爭戰不停的小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亞齊、汶萊、柔佛和霹靂。其它國家有萬丹、日惹、吉打、雪蘭莪、蘇祿和登嘉樓等。
16世紀末,歐洲商人在馬來亞北部發現了錫礦,透過錫的出口,霹靂變得富強起來。歐洲殖民勢力繼續在這個區域擴張。葡萄牙控制了對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的貿易。1571年西班牙佔領馬尼拉。
1607年,亞齊蘇丹國興起,成為馬來群島最強盛富裕的國家。在伊斯干達.穆達(Iskandar Muda)統治下,這個蘇丹國控制的范圍延伸到蘇門達臘與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他征服馬來半島的錫礦產地彭亨,並將彭亨蘇丹擄往亞齊。他所向披靡的艦隊在1629年攻打馬六甲的戰役中瓦解,依據葡萄牙史書記載,當時葡萄牙與柔佛的聯軍設法摧毀他的所有船艦,殺掉19,000名戰士。然而,亞齊的軍力並未被摧毀,因為在同一年亞齊征服了吉打並把許多吉打人民遷到亞齊。這位蘇丹的外甥Iskandar Thani是彭亨的王子,後來成為他的繼承人。在Iskandar Thani統治期間,亞齊專注於鞏固內部及宗教上的統一。
這段期間,馬來亞各蘇丹國的虛弱,為從其它地區人民移入這些馬來故土創造了條件。從印度尼西亞東部來的布吉人海盜經常襲擊馬來亞海岸地區。1699年他們刺殺了柔佛最後一位馬六甲血統的蘇丹,控制了柔佛,其他布吉人控制了雪蘭莪。從蘇門達臘來的米南加保人也遷入馬來亞,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森美蘭。柔佛的覆滅在馬來半島上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暹羅的大城王國部分填補了這個空缺,將北部的五個馬來國家——吉打、吉蘭丹、北大年、玻璃市和登嘉樓——變成自己的屬國。柔佛覆滅也讓霹靂成為馬來亞蘇丹國之中的領導者。
18世紀馬來亞對歐洲的經濟重要性快速成長。尤其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茶貿易,增加了對馬來亞的高質量的錫的需求,錫用在茶葉箱的內襯,具防潮作用。馬來亞的胡椒在歐洲也享有盛譽,而且在吉蘭丹和彭亨有金礦。錫礦和金礦及其附屬工業的發展,導致了第一批外來移民湧入馬來人的世界,一開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後來則是華人。華人定居在城鎮並很快掌控了經濟活動。這建立了往後200年的馬來亞。 1942年至1945年日本佔領這個地區,馬來亞被日本佔領。雖然日本佔領的時期相當短,但是它激起了馬來亞和其它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馬來人民族主義又激起了華人的反對。華人懼怕馬來人和伊斯蘭教的支配地位,許多華人因此參加馬來亞共產黨。在英國軍方的強烈鎮壓,以及馬來人和華人政治領袖的協商退讓下,共產黨暴動被撲滅,1957年多民族的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
1963年8月31日,英屬的新加坡和北婆羅洲(沙巴)宣告獨立,1963年7月22日,砂拉越宣告獨立,並與馬來亞聯邦以同等夥伴身份(即國家身份)於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聯邦。隨著以華人為主導的新加坡的加盟,整個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數量也持續增長,當時華族約占馬來西亞人口的42%,和馬來族人口的比率不相上下。後來「馬來人至上」的觀念越來越強烈,他們認為馬來族是馬來西亞或馬來亞的主人或特權者,華人和印度裔被認為是承蒙馬來族的恩惠。馬來族精英也開始懼怕以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會削弱他們佔多數的人口比例,並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
1965年8月8日,以巫統為首的國陣執政聯盟利用其國會優勢通過決議,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馬來西亞獨立建國。 政府的目標是「2020宏願」,讓馬來西亞在2020年成為先進國家。然而,這留下了未解的問題,究竟馬來西亞會在何時且如何充分實現第一世界的政治體系(多黨民主制、自由的媒體、獨立的司法審判,並恢復公民與政治自由),以齊頭趕上它的經濟成熟。
9. 馬來西亞是哪個國家的
人口:2626萬(截至2005年底)。其中馬來人及其他原住民佔66. 1%,華人佔25. 3%,印度人佔7. 4%。沙撈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為主,沙巴州以卡達山族為主。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組圖:馬六甲的唐人街
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 ,人口約120多萬。具有觀光和通訊兩大功能的吉隆坡塔,高達466米,是亞洲最高塔之一,如兩柄銀色利劍直插雲端。吉隆坡還是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的縮影,市內清真寺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寺廟隨處可見,基督教的教堂也有20來座。新首都:普特拉賈亞(putrajaya) 位於吉隆坡以南35公里處,總理府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於1999年6月遷入,2005年前搬遷完畢;人口約7000。
簡史: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
10.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原來是一個國家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原來是一個國家。
馬來西亞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1965年,新加坡退出。這是因為種族問題。馬來西亞是馬來人有優先權的。而新加坡華人多,不贊同,要求種族平等。所以,東姑阿都拉曼為了避免更多問題(如種族戰爭),決定將新加坡逐出。「逐出」這個詞是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用的。
(10)馬來西亞什麼時候建立的擴展閱讀
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國家包括馬來亞、新加坡、沙巴和砂勞越。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五位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經濟體之一。